孩子諸多問題背後只有四種感受,家長不可不察【1】
十幾年來,一直用心了解諮詢椅對面的青少年,往往對他們的艱難感同身受。有的厭學到逃學輟學;有的親子關係破裂對父母態度惡劣;有的甚至出現情緒崩潰有自殘自殺行為……案例本身的艱難自不必說,最讓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原本不用這麼痛苦。他們的問題從一開始都是一些很常見的生活境遇引發的內心感受。遺憾的是,這些感受最初沒有被看到和聽到,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變化,臨到一些特定的階段時,那些感受被放大和加劇,原本能夠承受的情緒變得無法承受,原本表面和諧的親子關係出現裂痕……當我去聆聽孩子的成長曆程時,我會看到被忽略的不僅僅是那些感受,而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我坐在諮詢椅上看得一清二楚,同時我的內心充滿遺憾。
真的很想讓更多家長知道,平日里上學放學,嘻嘻哈哈的孩子內心,究竟有哪些感受正在萌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發現和關注孩子的心靈歷程。也許,一開始做好這件事,就不用去經歷孩子的崩潰和親子關係的糾結痛苦了。
整理案例資料的時候,我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發現:我們看到的厭學、脾氣不好、不禮貌、拖拉、習慣不好、學習沒動力、敷衍家長、撒謊、同胞爭權、社交退縮……都只是表面現象。而內在的深層感受才是問題的根源。壓垮孩子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感受。我分四次一一說來給大家聽。
今天要說的,是首當其衝的——無助感。說說無助感吧。
1.
簡單的說,無助感是這樣一種感覺——我怎麼做都沒用!
有一個積極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很說明問題:一條狗狗被關在鐵籠子里,遭到不規律的電擊,無論它如何掙扎,都沒有出路。狗狗只好獃在原地不動。最終,籠子的門打開了,電源切斷了,狗狗依然呆在原地。它相信——無論我怎麼做都沒有用!這就是積極心理學所說的習得性無助感!
這是一種能夠令人很沮喪無力的感受。從漫長人生的角度看,沒有人能夠躲得開無助感。但是,孩子小小年紀就遭遇無助感,卻蠶食了孩子行為的動力,等到孩子放棄時,再來研究實在是事倍功半。用心的家長不得不察呀!來,我們從孩子的視角來感受一些司空見慣的場景。
一年級開始——我寫不好字,他們站在一旁指指點點,命令我無數次擦掉重來,並不無厭煩地說我「很笨,很不用心」,然後告訴我「字如其人」的大道理,令我覺得寫不好字就做不好人;
我是個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媽媽說「不允許你分心,我小時候都能專註做一件事」,於是,我們家有了一條我會一直觸犯的法律「媽媽能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
做作業的時候,老師有超高的要求——不許出錯!錯了就要訂正,然後在抄幾遍記住!
把作業給家長檢查,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為馬上就要被指出錯誤,並立刻重新寫。
我的作業很難一下子做完,總是要一次次嚴格審核過關才行。
我看錯題目,他們說「什麼錯誤都可以犯,只有這個低級錯誤不行」;
我一時理解不了,他們說「你沒有認真聽」;
我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媽媽說「你就是沒有努力,假如你努力了一定能行的。」
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努力,他們說「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收穫」;
我努力了,卻看不到效果,他們說「你還是不夠認真努力」「你得對得起自己」;……
2.
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你也許不知道這些場景從心理學角度有幾個共同特點:無法達到的標準、持續而無規律的挫敗、無盡的任務壓力。這就是無助感生成的土壤。家長只是看到孩子在學習,看到孩子的成績起起伏伏,感受到孩子是不是好管教,卻不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積攢著無助,那滋味描述出來大體是下面這樣的:我怎麼做都會被找出毛病來;我怎麼努力都無法保證父母/老師真正的滿意;(這些人是孩子內心世界最為重要的人,孩子以贏得他們的滿意為生存要義)我怎麼做都得不到重要的人的穩定關注;我表現好是應該的,表現稍微不好就是令他們失望的;他們說,我很棒,那只是因為我這次令他們滿意了,長久不了;所有重要人物都告訴我「假如不排在前面,假如不做到完美無缺,結果就會很慘」;所以,我從小都想站在前排。從小都力求完美無缺,但似乎永遠都沒做到過……最後,這成了我活著的準則,只有做到了,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做不到的時候,不僅他們,連我自己都對自己失望至極。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無助感。
3.
這樣的無助感長期積累,孩子的內心找不到價值感和成就感,並經常體驗到負面評價。你說作為小小的孩子,他能怎麼辦?
為了自保,孩子會變得拖延,敷衍;會偷工減料;會撒謊贏得一時的讚許;會逃進遊戲去找即時的成就感……會做很多很多事情去處理這種難受的感覺。當然,更會覺得生活了無生趣,對自己失去肯定,對未來失去信心。
積極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習得性無助感是抑鬱症的核心指標!有了無助感,不僅成功會遠離,快樂會離你更遠。
你也許會說,難道不應該讓孩子體驗一點挫折嗎?難道讓他難受一下不是有利於他記住教訓嗎?不是的。我不是在數落家長的不是,也不是在控訴學校的高壓,我要說的是——生活本來就有壓力,本來就需要去應對各種高於自己現實水平的任務。這叫成長性的挫折,每個人都需要面對。這沒毛病。大家是不是發現了,習得性無助感不是來自成長性挫折,而是來自人為挫折。
所謂有效的教育也許只是——區分成長性挫折和人為挫折,並讓孩子在體驗壓力和應對壓力的過程中,收穫到一些「我做了有點用」「我用力嘗試也許能行」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挫折教育」並不是要讓孩子體驗無助感,而是要創設壓力情境,讓孩子體驗努力戰勝它的經驗。恰恰是培養成就感的舉動。估計有很多家長會誤用挫折教育。
你一定很想知道怎麼辦。耐心點,等我把四種感受都說完,我會用另外一個系列文章告訴大家怎麼辦。但願你能辦到。
假如孩子是一艘註定遠航的船,我們絕不可能幫助他掃清所經海域的風浪,也不可能將他守護在港灣里,永遠不去浪濤里搏擊。但是,他的每一個踉蹌和顛簸,每一處傷痕和鏽蝕,需要的是我們的肯定和認可,而不是指責和催促;每一次缺水和少油,每一回食品短缺。需要的是我們的心疼和補給,而不是失望和嘆息……其實,我從孩子的無助感里,很容易看到家長的無助感。我知道,那些久遠的無助感化作對生活的焦慮,或是面對孩子的狀況感到無助。還有,諮詢椅對面的我也是一樣的,曾經感受過無助感的人。但願,人生不再頻頻遭遇那些精心設計出來的無助感,特別是孩子。
微信ID:xinyuanxing365推薦閱讀:
※背後的故事:功夫巨星李連杰的痛
※糖尿病驚人發病數字的背後
※風光的背後
※派出所獲贈「救我狗命」錦旗背後:失主本想寫「救我汪命」
※揭秘海外華人黑幫:老鄉見老鄉 背後給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