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預防與中醫推拿治療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椎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輕者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病變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時則可出現頭暈、心慌等相應的臨床表現。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採用非手術療法,而在各種非手術療法中,又以推拿療法最為有效,也容易為患者所接受。

頸椎病預防

須從過度運動、長期不良姿勢與睡姿、感受風、寒、濕邪、退行性改變、肌力彈性下降等幾方面重點預防。

過度運動:

(1)鍛煉不當

(2)突然轉頸回頭、也稱旋頸

長期不良姿勢與睡姿:

(1)頸部受力的睡姿

(2)長時間低頭或仰頭

(3)睡枕過高

感受風、寒、濕邪:

(1)門、窗口、空調。風扇長時間吹頸

(2)較濕寒處久留

退行性改變、肌力彈性下降:

(1)年齡過大骨骼肌纖維退化

(2)缺乏適當鍛煉、體質下降

頸椎病的治療

神經根型

病變在頸4-5以上者受頸叢神經支配、可見頸肩痛或頸枕痛及枕部感覺障礙等;在頸4-5以下者受臂叢神經支配、可見頸僵,活動受限,有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痛,並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發沉,無力、持物墜落等癥狀。

椎動脈型

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椎間孔、頸動脈狹窄等,可表現為頸枕酸痛、頭暈、噁心、嘔吐、位置性眩暈、猝倒或持物落地、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臨床癥狀。上述癥狀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到某一位置而誘發或加重。

交感神經型

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出現枕部痛、頭沉、頭暈或偏頭痛、心慌、胸悶、脾胃失調、氣機不暢、肢涼、膚溫低或手足發熱,四肢酸脹等癥狀,一般無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個別病人也可出現聽、視覺異常。

脊髓型

由於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或傷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一側或兩側的麻木、酸軟無力、頸顫臂抖,甚至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便、步態笨拙、走路不穩,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等感覺或運動障礙。

混合型

在臨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單獨出現,最為常見的是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癥狀,即為混合型頸椎病。

中醫推拿治療

多以疏經活血、理筋整復、解除肌痙攣、糾正椎骨錯縫,恢復頸椎內外力平衡,疏經通絡,益髓止暈,平衡陰陽為主。由於推拿學手法略有不同,各有所長,本人結合臨床,按不同症型給予不同的手法施治。

採用手法:點、按、揉、捏、拿、推橋弓、抹、拔伸、旋頸、頸部斜扳法(年齡過大者不宜)等。手法要做到有力、滲透、連貫、均勻。按摩穴位風池

枕骨下,與風府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風府

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

大椎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肩井

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

翳風

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缺盆

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頸百勞

大椎穴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一寸

大杼

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風門

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後溪

微握拳,第五指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頭赤白肉際處

夾脊

背腰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兩側,正中線旁開0.5寸

本病可以配合頸椎牽引治療。重量約3~5kg,每次20~30分鐘。注意事項

對頸椎病的推拿治療,尤其在做被動運動時,動作應緩慢,切忌暴力、蠻力和動作過大,以免發生意外,低頭位工作不宜太久,避免不正常的工作體位。避免頭頂、手持重物。睡眠時枕頭要適宜。對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消失的,枕頭宜墊在頸項部;弧度過大的,宜墊在後頭部;側卧時枕頭應與肩膀等高,使頸椎保持水平位。治療後可選擇合適的頸圍固定頸部,並注意保暖。對脊髓型頸椎病,禁用斜扳法。推拿治療效果不佳,或有進行性加重趨勢,應考慮綜合治療該忘記的早就忘記,該留下的永遠留下。

作者:董勝旺

推薦閱讀:

它才是推拿最顯著的臨床特點!
給寶寶按摩作用大,一定要牢記的小兒推拿常用組合手法
中醫推拿2--博粹堂
真人動圖手法解讀,小兒推拿一學就會,值得寶媽收藏!
小兒推拿有哪些好處?

TAG:中醫 | 頸椎 | 頸椎病 | 治療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