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1、道德是人的類本質的內在根據
人是地球上最高級的存在物,人的生命運動是人體內的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與意識運動的整體表現。其中的物理、化學運動是生物、意識運動的基礎,而後兩者是生命表現。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的意識活動——這是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它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動的主宰。然而在人的意識活動支配下的生命活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在社會中人與人的聯繫過程中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24頁)如果一個初生嬰兒不接觸人的社會,這個嬰兒就不能發育成具有人的意識、人的智慧、人的各種品德與技能的人。這是我們在意識、道德形成過程中已經講過的內容。這裡我們要講述的是,道德在人的意識活動與全部生命活動中所佔的地位與所起的作用。
①道德是意識活動中的「深層」活動。常人的意識活動內容有哲學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道德的等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道德的意識活動處於這些意識活動的最「深層」。這可從兩方面說明之。首先從道德的形成來看,它是打在意元體參照系中的較早的、較深的印記。如道德形成過程中所述,當嬰兒能對餵奶者表現出高興時,不僅表明嬰兒已把最初的分辨機能與好、惡的情緒——道德的原基——結合起來,而且說明了嬰兒最先建立的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意識活動。而語言、知識以及其他的意識活動是在爾後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誠然,道德也要進一步隨之逐步具體化。其次從道德在行為中的作用看,道德是人們行為的動機、目的「決策」者與行為的監督者、評判者,是人生價值的執行者。眾所周知,行為是意識支配的結果。然而人們進行社會聯繫時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卻屬於道德,換句話說,人們的一切社會聯繫,儘管內容可以千差萬別,但都必須受到道德觀念的制約。道德這種意識活動是一般意識活動的基本點與發動力。同時又為一般意識活動做出明確的導向的規定性。道德意識屬於古說的「心之中又有心」的深層意識活動,是建立在參照系的基礎層面上的道德意識結構模式。它是人的類本質得到體現的內在根據。在常人那裡,它是偏執意元體形成的價值模式在參照系中的規定性的綜合。
②道德在人的類本質進化中的作用。誠然,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同時道德又對它們起相當強的反作用。道德總是同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前進的。當生產關係發生變革時,與新的生產關係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就與舊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當新的道德觀念成了指導人們的社會聯繫準則時,社會就前進了,人類文明也就前進了,人的類本質也就向自由、自覺領域跨進了。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的本質的進化史。人類從原始人進化到今天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的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道德的……變化,不僅都是人的本質的進化的表現,而且又都影響著人的本質的進化。道德對此進化過程的作用尤其顯著,讓我們看看人類的不同歷史階段,就能一目了然了。
處在蒙昧時期的原始人,雖然僅形成了人類初期的尚未開化的意識,但已經超越了動物集團與動物「家庭」(雌雄兩性建立的聯繫)的矛盾關係,克服了雄性動物的在交尾期的排它性給動物集團帶來的破壞性。開始表現出人的特殊類本質——社會聯繫——人不僅必須滿足生理需要,同時還必須滿足意識需要,從而必須結成社會。人們要想在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環境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維持生活,只能共同勞動以攝取生活資料,共同分享僅有的勞動成果,這就是原始公社。當時人們比較單純的意識狀態就是對這樣客觀存在的反應,做為意識活動的一部分的道德觀念,就是為著這個氏族集體,體現了一切是為「公」,甚至男女性關係也是標誌著為公的群婚制,這樣的道德反映了原始人尚未開化的人的類本質特性,屬於自然社會道德的範疇,人體的各種機能也處在未開化狀態。從氣功科學來說,此狀態是處於低級層次的「形神合一」。哥倫布發現南美印第安人(氏族公社)即顯現出身形矯健,動作敏捷等特點,就是雄辯的佐證。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財產逐漸形成,社會中開始形成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奴隸制社會雖然使大部分人失去了原始公社時期具有的自由,但較野蠻時期的戰俘被殺死則是一種進步;更重要的是為另外一部分人創造了從事腦力勞動的條件,這是人類的更大的進步,從此人的意識活動走上了異化與複雜化的道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意識,開始受到生活的逼迫與佔有慾的牽制。比如奴隸被奴隸主佔有並強迫其勞動而失去自由;奴隸主則受佔有慾的牽制使意識活動向知識領域傾斜。這導致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分工,隨之出現了階級差別,因而道德觀念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私有觀念、等級觀念、家庭婚姻(一夫一妻制)等觀念得到了初步確立……這一切促進了人的類本質的進一步發展。如智慧的開發——它雖然是以抑制超常智能為代價的,但在當時確實使人朝著體力與腦力勞動分工,從而強化意識的功能,使精神向更好地統帥生活活動的方向前進了一步。尤其是周朝的完整的禮制的道德倫理觀念,對中華民族的類本質的優化有著難以估量的促進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古文明的黃金時代,恐怕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封建社會是分散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是對奴隸的一定程度的解放,農民雖然受著地主階級的盤剝,但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耕種勞動的自由,家庭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提高了勞動的積極性。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是形成中華民族勤勞樸實忠厚的優秀品質的歷史依據。我國特有的封建倫理滲透到各個角落,這不僅對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有決定影響,而且也促進了聰明技巧的發達與智慧的開發。私有觀念統治了社會各個階層,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不斷滋長,這雖然給廣大勞動人民加重了負擔,但也促成了藝術發展,同時人類的各種感覺器官的感覺功能也隨著與自然美、勞動創造美的相互作用而逐漸強化與發展。這一切都促成了封建文化的發展,這一特點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顯著的。鑒於封建的倫理道德(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不平等性與由此形成的社會意識,不僅使封建社會的等級差別進一步加劇,而且使個人失去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身心平衡,這恐怕也是形成後世的「東亞病夫」的主要原因吧!
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社會的最後一種社會形式,它將為人類的徹底解放創造條件。儘管在它的初期把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性推上頂峰,如把生產過剩的物品銷毀這種反動的舉動,就是地主階級腐朽墮落的迴光返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當資本增殖的特性完全支配了資本家,當資本家真正成了資本的靈魂時,封建地主階級的特性就逐漸被克服,從而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現代文明:社會物質財富空前豐富,文化素質空前提高,平等、博愛、自由等社會意識形態,儘管從它一開始就是狹隘的、虛假的,但畢竟使人們從封建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來,這一切使私有觀念、私有制給人帶來的從自己這個個體(實體)出發,為了強化、滿足個體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常態智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雖然使勞動的異化登上了峰巔,但人的類本質在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中總是不斷地為自己開闢前進的道路。資本主義社會聯繫的範圍空前擴大,性質空前的深入,如社會化的大生產,使勞動成了集體勞動,勞動的產品供社會大眾消費,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原始公社生產形式的再現。鑒於社會的根本問題——所有制是私有的,人們的觀念是私有的,所以仍然不能使人的類本質擺脫私字的束縛而得到根本解放。一旦這一根本——私有制與私有觀念得到解決,不僅人的道德意識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人的從為一己之私的小我進入為社會的大我,進而成為與大自然緊密聯繫的大我,人的意識活動將逐漸克服基於強化、滿足個體需要的常態智能的偏執性,超常態智能將得到全面的開發,人的意元體將逐漸進入圓滿意元體、渾化意元體層次,人的道德也會徹底地進入社會自由道德的境域。
在人類以往的發展史中,道德意識與人的全部社會活動對人類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是自為的慢過程,所以從原始人發展到現在經過了漫長的時間。今天氣功科學揭示了這一客觀規律,使人的類本質的進化從自為狀態進入了自覺層次,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人的類本質進化的過程。
2、道德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影響
①道德與情緒的關係
當人受了一定的外界刺激後,往往伴有一定情緒的變化。而情緒的產生則受著愛憎取捨的制約,而愛憎取捨的標準則是由價值模式、是非善惡等道德意識所決定的。從這裡可以看出,情緒的產生與道德水準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愛憎取捨態度,也往往會伴隨著產生不同的情緒,這一切都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誠然,我們不能把情緒、情志問題籠統地說成是道德問題,但是情緒的產生卻與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情緒達到一定限度也可直接成為道德問題,而情緒對人體的氣機變化是有著巨大影響的(詳見下)。
②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情緒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總的來說健康的情緒如積極、向上、奮鬥、進取、樂觀、歡樂等能增強人的身心健康;反之消極的情緒如消沉、悲觀、失望、痛苦等則可降低生命活力。至於病態情緒如怒、悲、憂、恐則可使人致病。中醫理論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怯」、「驚則氣亂」(《黃帝內經·素問》)。又說:
「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主;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困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痠痿厥,精時自下。」(《黃帝靈柩經·本神篇》)
又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之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以上所述,往往都是受到外界(主要是社會因素)的刺激招致的情志變化,所謂「志一而動氣」,氣機失常引起疾病。另外,人體內臟氣機的變化,也可招致情緒變化。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身體不健康或虛弱之人,情緒多不穩定,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靈樞經》中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而人體臟腑的氣機變化,則屬於人體自然道德範疇。為了進一步說明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我們根據中醫與日常生活經驗對怒、喜、思、憂、恐、驚等分析之:
怒:「怒則氣上」。人發怒後氣機上沖,從而出現臉紅、頭暈、腦脹等表現,這是氣機不正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肝氣上升壅結於脅,出現脅痛、心口痛。壅結於胸,出現胸悶,俗曰「義憤填膺」,壅結於頭則頭腦暈脹,氣甚至可以導致吐血。所以俗語又講「氣能養人,氣能傷人,氣能死人」。有的人出現自發功又哭又笑,又吵又鬧,也是氣沖以後神不能主宰的表現。而且暴怒以後能使頭腦糊塗,叫做「無名火」,做出不理智的言行。
喜樂:內心高興,叫「心花怒放」,對身體健康有利。《黃帝內經》中講「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高興時氣機中和,情志通達,營衛之氣流通,則身體健康,生機旺盛。所以練功時應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雖喜而不外揚,如果過喜則傷氣。譬如聽相聲會笑得直不起腰來,一場大笑可使人上氣不接下氣。所謂「捧腹大笑」是笑傷了氣,肺氣是後天氣,丹田氣是先天氣,後天氣先天氣連接不上,只好捧腹彎腰讓它接近以使氣通聯。如果大笑時猛然挺身直立會喘不上氣,嚴重的可能把人憋死。這實際上是氣在起作用。
憂思:「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引,故氣結矣。」意守能使氣在體內某個部位凝聚起來,加強那個部位的功能。憂思也能凝氣,但屬病態之氣,妨礙身體健康。因為意守時神意自然,是健康之思,氣機流暢,聚而不僵;憂思是漫無頭緒、雜亂無章之思,信息紊亂,使氣機不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有的人發愁後一夜睡不好覺,第二天臉色發青,無光澤,叫晦氣。憂思和一般有條理的思考問題也不同,後者神能主宰,前者神不能主宰。
驚恐:「恐則氣怯」,「驚則氣亂」。有的人受嚴重的刺激,嚇得「屁滾尿流」,是氣機下泄而不能自持的結果,對健康有害。但一個人如果行為不甚光明,言行不甚檢點,不僅容易引起憂愁思慮,而且容易受驚嚇。相反如果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大義凜然,就不會因為一些事情而擔驚害怕,這就是道德水準問題了。這也反映一個人的氣質。氣質問題古意是包括道德情操問題在內的。氣質高尚,行為自然純真,光明磊落,能始終坦蕩如一。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除了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外,我們提出了「和諧、歡暢、自然、端莊」為智能氣功修養道德的內容,它既是對個人的,也是對集體的要求。
1、和諧
這裡所說的和諧,指整體秩序而言,它是健康事物表現出來的狀態:各個部分都按特定的規律運動,是美好的特殊體現。它是歡暢、自然、端莊的綱,包括人天和諧與人與社會和諧。
①人天和諧
人天和諧指人與大自然這一統一整體按照有利人類發展的規律進行有秩序的運動。混元整體理論指出,人與大自然是整體,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進而言之,大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大自然的意識活動表現。自從人類出現,自然已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為人類總是不停頓地按照人的願望改造著自然。由於人類尚未了解更未掌握有關人與自然是一整體的規律,故在人類改造自然時產生了人與自然的衝突,結果破壞了自然,也危及了人類。隨著科學的發展、隨著氣功科學的發展,人天關係的奧秘將逐步被揭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規律與交換通道將被人類所掌握,從而建立起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人天和諧的整體。這一整體不是自然的復舊,而是按照人的類本質的發展規律建立的人化自然。
②人與社會的和諧
社會是人和大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人類的群體組織及其設施。社會是人類生活的保證,是實現人與大自然聯繫的紐帶:因為人與人的聯繫的實質是人與自然的聯繫,而人與無機的自然界的聯繫也是通過社會這一中介完成的。鑒於此,要建立起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人天和諧關係,必須建立起人與社會的和諧(家庭、社團、國家是社會的不同層次的表現)。包括人群與人與物(設施)的和諧。
A、人群和諧
人類群體(集體)是人的類本質得以實現的前提,只是由於歷史的緣故——生產力低下和與之相伴的愚昧無知,使人們為了爭奪生活必需品而互相殘殺,使人長期處於野蠻狀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逐步認識到人群和諧是人類進步的保證,從目前階段來說,需從思想和諧、行動和諧、人際和諧、組織和諧做起。和諧的社會群體,是整體與局部的統一,是自覺與紀律的統一,是平等與權威(此權威不是指人,而是統一的思想與紀律)的統一。這一切都要統一到有利於人的類本質得以實現這個根本上,智能氣功提出的「溶利己於利他之中」的集體主義的觀念,就是這一根本的具體體現。以此建立起來的和睦的家庭關係,較古人所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如賓」等倫理則上升到了新的螺旋;以此建立起來的友善互助的社會關係,與責任感、榮譽感,較古人所說「忠信、仁義、誠敬」等俠肝義膽則進入了更加自覺的世界。
B、人、物和諧
人類在自己的前進過程中,不斷把自然物人化並使之進入社會與人的生活領域,尤其是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中的人化自然物已經成了人的社會器官,這一切把人與社會與自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隨著人類對自身生命特性的了解的不斷深入,將建造出更加有利於人的和諧環境。作到和諧並不難,因為修養和諧的內容雖有不同,但總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整體的良好秩序。可以從建立自覺的熱愛集體的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地把自我納入集體之中,按照集體要求(紀律)規範自己的行動,克服個性與小團體主義入手。
2、歡暢
歡暢是充滿生機的表現,是和諧的結果。就個人而言,指精神上的高興愉悅,歡快暢達。是氣血和通、意元體清明的象徵,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就集體而言,指良好的、活躍的氣氛,如生活中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工作上的熱情負責、勤勤懇懇等。是集體組織健康的表現,是既有個人心情舒暢又有集體意志的結果。集體中的歡暢又是彼此仁愛的結果,仁心可生髮自身的力量,愛是希望對象走向完美,在這個意義上說,博愛是歡暢的基礎。
做到歡暢並不難,如果集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按照周恩來總理所說的「互敬、互愛、互學、互助、互讓、互諒、互慰、互勉」去做,並且首先從自己做起,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原則,那麼,這個集體一定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歡暢局面。
3、自然
自然雖然是事物本身真實性的表現,但在這裡主要指人的生命活動對人自身與集體有利的規律而言。它不僅符合和諧的要求,而且也是對歡暢的一種規定性。就個人而言,自然不是隨隨便便,而是修養到一種境界,表現在處事自然(如不矯揉做作、不裝腔作勢、不盛氣凌人、不卑不亢等),語言自然、舉止自然、工作自然……它是保證人際和諧的重要因素。
另外,自然對人天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來說,又是一項重要的限制內容,這一和諧必須建立在符合人類發展自然規律上,而不是純任自然,更不是返回原始自然。
4、端莊
端莊指端平正直、莊嚴大方而言。是神氣充足、道德純厚而顯露於外的自然徵象,是修養的又一結果。是美的一種特殊表現,它與孟子早就指出的「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是相通的。
需要指出的是,端莊是修養到正氣充足的結果,不是簡單的儀容的修飾。端莊的修養必須從行為上做起,待人要忠厚寬惠,襟懷坦白,說話要心口如一,言而有信,行為要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如此行之,則端莊自顯,道德日隆。
綜言之,上述的「和諧、歡暢、自然、端莊」,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內容,也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風教育內容,而是人道主義(關於人的類本質特性的道德)、自然主義(人是自然的人化)與集體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核心)的集合.
推薦閱讀:
※第五卷 道德
※炫富是不道德的嗎?
※商業文明的守護神:「賺錢」是人類道德的精華
※局外人指責馬蓉是否應該有限度?
※索羅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和希特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