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地人眼中的上海(寫得非常的好,也很長,特此分享)

作者網名:天隱雅逸

人在上海--探討外地人來上海以及上海的生活

來上海7年了,無意間度過了7個念頭。自己也從2字頭變成了3字頭。非常希望可以通過自己在上海這7年的經歷,探討2個問題:1 為什麼外地人來上海

2 上海人在上海的生活相信,通過這樣的探討,可以讓那些希望來上海的人對上海有一個了解。也切實的 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是合適來上海打拚的人選。同時,也希望各位網友不斷的在這個帖子上扔磚頭,還原一個真實的上海給眾人。當然,更多的還是分享在上海生活 的點滴,交流對生活的感悟。

上海目前的人口將近2000萬,戶籍人口1300多萬,流動人口近700萬。在上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上海是天堂,有人說上海是地獄。其實上海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上海也是

一個由很多普通老百姓構成的城市,一個生活的城市。

經過了去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今年貌似有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馬上要過年了,估計過年之後又開始了找工作的人潮。很多朋友也拜託我,是否可以幫助他們留意在上海的工作的機會。

上海人非常的奇怪,當然也會有很多的抱怨:為什麼那麼多的外地人喜歡來上海?言外之意是:我們的上海被你們外地人搞的人多、工作不好找、環境差(包括治安。畢竟很多的案件都是外地人所為)。

上海的好

上海之所以吸引了那麼多人來,有太多的好了。上海是世界級別的中心,也是國家級別的中心。上海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南京路、外灘、酒吧、商場等彷彿就是上海的地標,讓外地人看到了世界人都能看到的好。

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層面的上海的好。外地人家門口不一定有機場。不要說國際航班,就是國內航班可以也要折騰很久,才能到達。而這個過程可能就是提前1天,借宿1晚,才能搭乘自己的班機。但是,如果在上海,國際、國內的航班彷彿就在家門口。隨便搭乘機場大巴、地鐵、或者磁懸浮,提前幾個小時就到了。方便啊。

  喜歡購物的女孩子感覺上海就是天堂啊。世界名牌到處都是,只要有銀子,很多的頂級品牌都可以收入自己的囊中。服裝、化妝品,想到的就能看到。外地人就沒有這樣的便利,要拜託朋友從外地買回來才行。而上海的女孩子,不需要有這樣的奔波和麻煩啊。

  喜歡讀書的,來上海就深刻感受到上海的名牌大學實在是比較多。學習好的外地人會比較順利的考入上海名牌大學,在校園裡面就可以深刻的感受這個城市。而如果自己高考沒有能進入上海的大學,也希望畢業之後可以考取上海的研究生,以圓自己在超級大城市的求學夢。

  喜歡打拚的,喜歡來上海。因為俗話說的好: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感覺上海的天地寬,舞台大,只要自己肯吃苦,肯拼,就一定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很多的人也喜歡到上海來創業,感覺上海人的消費能力高,賺錢容易。

太多的人似乎感覺來上海就是可以賺錢的。

  既然來了上海7年,我就說說自己感受到的上海的好吧。

上海的政策

上海這個城市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上海有寬廣的胸懷容納各路的英雄。而上海的政策是非常的透明的。

舉個例子。當時在2004年,我的同事告訴我說我符合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我非常開心。於是登錄了上海人力資源官方網站,按照上面提供的資料要求,遞交了申請。戶口的遷移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而在上海辦事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諮詢電話對外公布,而且有約定的工作日,規定在規定的時間內辦理完畢該環節的工作。而我可以隨時打電話諮詢,詢問戶口辦理的過程和進程。

要知道,在外地,這樣的事情如果不找熟人幫忙,很難辦理那麼順利。而且,即使辦理,也是完全不知道具體辦理得怎樣。時間拖拉,而且還要繳納一些人情費,否則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在辦理戶口的時候,對比很明顯。在上海,工作日打電話肯定有人接電話的。而老家沒有。在上海,拿到了戶口遷移證。而爸爸在老家辦理正常的手續的時候,還必須請人家吃飯(這是普遍現象),否則,難。所以,辦事情在上海就是政府的職能,而在老家就是人家吃拿卡要的資本。在上海可以正常辦理的事情,到了老家必須走後門才可以。這一點,我切身體會,對比真實鮮明。

  關於上海找工作

在上海,肯定就是通過招聘網站找工作。基本就是按照能力來求職。大多數的情況下,大家的競爭還是比較公平的。理由很簡單:上海的工作崗位多,而且很多的崗位是真正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勝任。當然也有少數的人是靠關係。但是大多數的崗位是公開、透明的。但是,老家則不同。首先是經濟不活躍,崗位少。另外就是由於崗位少,所以大家就是拼關係。誰的關係厲害,就可以跳到那個心儀的位子。所以時間久了,就成了惡性循環,人才越沒有,能力越得不到鍛煉,經濟就越落後。(請原諒我這麼說老家。我也希望老家可以發展,可是我不得不面對現實)

  上海有太多的光環,可是上海也有上海的殘酷。

來上海的外地人大致可以歸納為二種:一種是來看看,最後還是回老家。另一種就是 一定要混出個模樣來。

第一種,來上海看看。這樣的人基本都是年輕人,在自己年輕氣盛的時候想闖世界,到大都市看看,開眼界的。他們最初就是抱定自己最終會回去的。最好賺點小錢回去。這樣的人心態很好。

另外一種人就是一定要混出個模樣來的。他們本事是特別有理想的一群。希望憑藉自己的熱情可以有一片天。這樣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因此給自己的壓力大一些。

  其實,如果來上海打拚,一定要了解在上海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識。

上海的房價

2009年下半年,上海的房價達到了歷史的高位。成就也是歷史的天量。來上海打拚肯定是要解決自己的住宿問題。理想的狀態就是上海有親戚、朋友可以幫忙。這樣自己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隻身來上海的,只能租房。租房還是以安全為主,不能為了便宜而混居在人員複雜的地區,為自己的人身、財產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租房的話,自己可以當二房東,也可以當房客。二房東:自己租下整套的房子,支付房東房租。然後自己再將其中的1間或者2間轉租給其他的房客。優點: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段、房間、房型,甚至自己還可以少賺一點差價。缺點:對自身的資金要求比較高。如果房間沒有及時出租或者出現斷檔,損失則只能自己承擔。而且必須照顧其他的方面,例如賬單的支付等。

房客:一般都是通過網路尋找合租的夥伴。就是與二房東簽訂合同。相對來講,自己的選擇餘地比較狹窄。而且有的時候不得不面臨合同到期而不得不搬家的尷尬。

  上海租房的規矩一般都是付三押一。也就是同時支付4個月的房租。而且每個月的水電煤等賬單是每月支付的。記得當初我在上海租房的時候,支付了房租之後,口袋基本就空了。那個時候真的是囧啊。

外地人在上海買房還是非常困難的。目前,上海的普遍的房價是1.5萬元/平方。如果打算買一個2室1廳的房子,基本也要100萬。而且,最讓人心痛的就是,目前100萬的房子很難找。要不就是N小的房子,破舊不堪;要不就是N遠的距離,基本就是在鄉下。如果在城區,還是比較困難的。

  其實不僅是外地人抱怨,上海本地人也會抱怨房價太高。上海在沒有進行房改之前,都是公房或者老房子(繳納房租,等待拆遷)。後來房改了,有的就是把公房買下來,成了私房。而老房子由於年久破舊,面臨拆遷。早期拆遷的,被安排在某些區域。那個時候,感覺這些區域已經很遠了,可是對比現在上海發展的速度,某些當年的動遷安置地區現在也是不錯的地段。而目前拆遷安置的就是標準的N遠了。所以上海的變化速度真的很快,但是本地的老百姓如果有點小錢,就拒絕到鄉下,貼點錢在市區買房子。如果沒有什麼支付能力,那麼也變成了郊區人了。

實際,上海本地人也有自己的無奈,並不是想像的那麼風光。

  上海的工資

由於工作的緣故,會了解一些職位的一些工資情況。其實在上海的普通老百姓沒有那麼光鮮。一般人每個月可以拿到手 3000-4000,中等位置是6000-7000,而如果月薪過萬的的確是比較少的。大多數的老百姓的工資基本都是在6000以下的。家庭收入在 15000左右的就是不錯的了。外資的工資會比較高一點,私營企業額一般工資會低一些。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哦。目前的大公司的工資也不見得很高,理由就是大公司認為自己的品牌也是錢。而小公司為了吸引人才,也可以開到年薪30萬的水平。所以現在不可以用一刀切的思路思考問題。

  曾經見證了一個上海本地人的家庭生活。之所以說他們是上海人是因為他們可以講上海話,而且家庭成員有上海戶口。但是他們是上海知青返城人員。孩子早早回到上海,而夫妻為了孩子也早早回到上海。由於外地的錢在上海的確是縮水,所以買了一個小房子,3口人縮在40個平方米的房子裡面。孩子由於2個城市的教材無法銜接,所以沒有考到學校。好在有一個上海戶口,找工作比較容易。在餐廳當服務員,每個月不到2000元。而父母的退休工資一共只有4000多,因此家庭月收入6000多一點在上海的確是比較艱難。因此,他們從來不在外面吃飯,從來都是自己燒飯,從來都是找經濟的東西買,從來不亂花不應該花的錢。星巴克的咖啡對於他們來說是異常的奢侈,偶爾打一次出租看到計價器都會心驚肉跳。看到這樣的上海人本地的生活,除了感慨,就是深思。其實,上海還有很多的面是人們無法看到的。

  剛剛來到上海的時候,看到上海的電視節目,感覺家長里短的事情搬到了屏幕,而主題都逃不過二個詞:房子、錢。那個時候,我會鄙夷上海人,感覺他們唯錢至上,感覺他們非常的現實和勢力,為了房子家庭成員會打官司上法庭,親情在錢面前彷彿已經失去了顏色。可是,隨著上海房價的高漲,這樣的節目越來越多。而自己在高房價面前而無奈的時候,也漫漫的理解了為什麼上海人會對房子那麼的在乎,轉而會理解他們。

其實,上海本地人也是普通人。上海是他們的家鄉,他們無處可退。可是他們不得不面臨著與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精英競爭來爭取平等的工作機會。對比來說,他們肯定不是那麼有競爭力。

可是,由於外來人口的急劇增加,而來上海的都是有能力的人,他們自然有意無意的抬高了上海的房價。而上海本地人的工資也就那麼點,他們怎麼來購買商品房?而房子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作為普通上海人,真的是不吃不喝一輩子或者二輩子的收入,他們怎麼能不去爭取呢?

  在老家,如果孩子結婚,基本上都是要買婚房的。如果2室1廳的房子基本30萬可以了。原則上是男方家長出一大部分,女方家長出一小部分,或者孩子自己存一部分。總體來說,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結婚,總歸積攢家當供孩子的。所以在小城市的婚房,不是特別大的問題。可是上海就是一個頑症。

在中國,有一個傳統的觀念,彷彿房子就是男方出,傢具是女方出。可是在房價高企的上海,100多萬的數字不是小數字。即使貸款的話,幾十萬對於普通家庭也不是那麼的容易。因此,很多的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孩子的利益方面考慮,房子、面積、地段、誰出錢、寫誰的名字、如何還貸等等,都成為家庭戰爭的導火索。情理上來說,沒有誰對誰錯,但是這樣無休止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海上演。

  上海的交通

上海的交通對比北京而言,還是比較便利的。可是糟糕就糟糕在人實在的多。2009年的11月,由於地鐵1號線發生故障,5萬人在上班的路上受阻,造成城市大面積的堵塞。這個消息不僅僅成了當天上海的頭條新聞,也引起了人們無限的反思。

地鐵怎麼壞了?人多嗎?人為什麼都乘坐地鐵?沒有辦法。地面堵塞,時間控制不準;住的比較遠,只能乘坐地鐵;沒有別的線路,只有地鐵。如果沒有地鐵怎麼辦?無法想像。人們如此高度的依賴地鐵其實也是無奈。

在上海,上班時間如果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到達就是比較幸福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城市太大。上面已經說了,大多數的人不可能在市中心居住,而居住的地方會有點遠。上海的地面交通在高峰期很塞的。所以轉乘地鐵的人很多。可是地鐵已經超負荷運轉了。在上海已經形成了地鐵文化。很多人甚至在網路公布地鐵攻略,介紹如何乘坐省錢,如何防止不被擠扁,那個地鐵站的那個地方如何應對。。。。。。這就是大城市的文化。每每看到上下班的地鐵中不得不很早起床去上班、或者大家沙丁魚一般的在地鐵車廂中間,深深的感慨:這就是自己夢想的來上海的生活嗎?也是這是來之前無法想像的。

  上海的公司人才濟濟。海歸、博士、碩士到處都是。很多的時候感覺就是人才浪費,可這就是當前的職場現狀。門檻很高,但是也許是一個第三方的員工就可以做的事情,要求海歸碩士。可笑的同時,也是上海激烈競爭的殘酷。

80後的海歸看70後的海歸就憤憤不平。為什麼你們那個時候競爭不那麼激烈,而到了我們什麼都沒有了。起初的時候以為是玩笑,可是隨著媒體關於70、80、90後的對比,意識到這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70的人感覺,那個時候已經很競爭了,怎麼80的競爭就那樣了呢?70畢業的時候,可能國家分配,也可以自己擇業,費了點勁,但是還是有了一個坑。而80畢業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坑彷彿都消失了。畢業之後就立刻失業的現實然莘莘學子扼腕嘆息,而70的人不會那麼輕易的把這個坑輕易讓出來。如果單單從年齡上來看,差別不是很大。可是如果從經歷來看,時代的飛速帶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格局。然而,世事無絕對。新時代帶來了新時代的機會,80的創造力史無前例的爆發。他們身上的優秀潛質讓更多的人感覺中國是有希望的。

  與來到上海的同學聚會,大家交流自己在上海的狀況。打拚了N年,同學基本都是長得差不多:工作穩定、有房有車(房子貸款沒有還完)、孩子還小、父母在老家。大家唏噓感慨工作過程中同事的虛偽,罵罵老闆的不是人,回憶一下青蔥歲月,喝幾杯,看看錶,趕著回家,第二天要起早。

也許這就是標準的新上海人的生活。可是這樣的生活也許不是N年以前所能想像的。豪情沒有了,銳氣沒有了,現實了,虛偽了,安定了,現實了。

  互相問一句:你感覺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是為了工作?彷彿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其實,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味的只是為了工作,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女強人之類),也許得到了很多之後,突然感覺高處不勝寒。職場都是利益的較量。大家都是互相的棋子。女人在披荊斬棘之後,得到的是人家的敬畏(至少是表面的),可是內心的孤獨無人能知。剩女橫行的時代,很多的剩女都是三高人士。這個時候,她們希望有一個人在身邊與自己分享。意識到應該找一個人的時候,大多數的男人都是嚇跑了。曾經與某三高女交流,她哈哈大笑之後也有無限的無奈。35歲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丈夫。退而求其次的離婚男士可能也是麻煩多多,所以她將一切交給了緣分。這就是A女。上海還有很多剩下的D男。在老家,這樣的案例可真是少啊。25歲沒有出嫁,所有的人都是努力撒網,一定要走「規定」的年齡解決終身大事。感覺很傳統,可是有的時候,傳統就是應該遵循的規矩啊。

  由於工作的關係,接觸了基督徒。他們的從容、坦然讓人心生敬佩和羨慕。他們彷彿沒有什麼懼怕,彷彿知道任何事情的解決方案,當然也有他們如磐石般的堅守。前幾天看到潘石屹的博客,也探討了一下信仰的問題,非常認同。信仰是通過信心和信念來體現的。上海的生活豐富多彩,而信仰的缺失卻是令人難過的事情。也許有信仰的人越多,社會才越是穩定。和諧啊。

  網路曾經有一個調查,題目是是否希望逃離上海。看看,已經用了「逃離」了。上海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房子、工作、子女教育、醫療、交通。這些關係到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都衝擊著每個人的神經。坦率的說,上海是一個適合打拚的地方,可是卻不是一個適合養老的地方。地方狹窄、資源有限(醫院超級擁擠,開藥要排隊1個小時以上)都是令人頭痛的事情。也許老了可以考慮撤離上海吧。現在的養老金和醫療都是「神州行」了,日後不怕了。

  在上海,愛情是奢侈的。這是看了N多身邊的例子的總結。老家的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上海有2000萬人,難道就沒有一個適合你的。不可能。是的,上海的人多,可是身邊的就這麼幾個人:不經常見面的朋友和天天工作的同事。

上海的工作時間基本是早上8-9點,到晚上5-6點。外加在上班路上的平均時間:2個小時。也就是說每天6-7點鐘起床,7-8點鐘回家。如果偶爾與朋友見面,基本上就是放在周末了,平時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下班高峰約了在某處見面就已經7-8點了,一般的餐廳10點鐘也就打烊了,而自己還要尋找可以回家的交通工具,思考著明天的工作。

固定的生活軌跡,決定了每個上班族的行走範圍是固定的、狹窄的。幸運的,可以在自己狹窄的、有限的範圍找到自己的最愛。而更多的人則是戴著面具和偽裝在工作。那麼同事眼睛中的你肯定就是是真的,怎麼可能攤開心扉談情說愛呢?終於到了周末,可以睡個懶覺,一不小心,四分之一個周末就沒有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可能在上海有了感覺,那麼年齡也一不小心成了大齡。

  有限的範圍決定了無法拓展自己的社交範圍,而有限的範圍內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什麼是合適的人選?在父母的眼中,合適的人選是:人好,性格好,工作好,經濟好,家庭好。。

。。總之什麼都好(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因為天下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可是這麼好的人在哪裡啊?可能天下的好男人都成了別人的老公了。而目前,彷彿剩下的人都開始有了懈怠的情緒,這就導致了對感情的不特別關注和認真,真的逼得緊了,或者迫於外界的壓力(周圍的壓力是很多人不得不低頭的因素),不得不結婚了。可能感覺結婚就是解決問題了,豈不是真正的生活是從結婚才剛剛開始的。婚後的生活非常滿意的佔總體比例不是特別多,原因很簡單:結婚之前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溝通交流,也不是特別的了解,矛盾多多。

  目前的社會是速食時代,因此彷彿愛情也成了速食性質的了。大家只要有了感覺就可以立刻在一起,而沒有感覺也可以立刻閃人。久而久之,婚姻也成了兒戲,至少不那麼嚴肅了。當這個社會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大家的心彷彿都是空空的了,沒有了方向。

設想2個人認識了,打算考慮婚姻的問題。在上海是不是認識了1年可以結婚了呢?很多人的答案是:YES。感覺一年的時間比較長了。讓我們做一個計算:如果2個人沒有婚前同居的話,那麼即使他們天天見面的話,每天2個小時,一年365天,也就是730小時,也就是30天。如果2個人不可能每天見面2小時的話,可能30天的時間也不足。這樣計算可能可怕了點,可是事實就是這樣啊。貌似認識1年,其實真正了解只有1個月左右的時間。

  再換另外一種計算方法:如果2個人婚前同居了(雖然這在父母那邊都是非法的),那麼可以增加了解的時間了。但是,2個本來來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一起,不是那麼容易就融合的,尤其是生活習慣和性格。而且2個人婚前由於沒有任何的盟約,也自然沒有任何的約束,因此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在一起臨時生活。爆發戰爭的比例很高。因此這樣的試婚很多以失敗告終。幸福的,就開始了目前比較普遍的「裸婚」。其實,這是時尚,更是無奈。但是仍然是幸福的,因為有情人還是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這裡還是提醒一下在上海戀愛的外地朋友,尤其是女孩子哦。如果2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在上海相遇,那麼你肯定對男方的背景,尤其是家庭背景不了解。最好的辦法還是不僅僅了解男方的個人的個性,也需要實地了解一下他的老家。那是他從小生長的環境,通過實地探訪,可以更加了解他的成長環境,也可以更加了解你未來的老公。不可以一味的聽取他的片面陳述。

老家的走訪也許可以揭穿某些偽君子的謊言,也許可以增加你對未來老公的敬佩啊。總之還是要好好保護好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下半輩子。不可以太草率。

  再說說外地人在上海結婚的成本吧。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結婚的另外一半,可是登記成了問題。因為按照中國的規定,必須在雙方(任何一方)的戶口所在地登記。登記需要提供的證件不說,可以通過郵寄。可是呢,2個人飛到某處可就是大問題。如果黃金周回去,人家民政局不開門。只能平時請假去登記。結婚這麼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慶祝一番的。即使是裸婚,酒席還是不能避免的。那麼男方家要吃一次,女方家也要吃一次。如果2個人在上海有朋友,估計上海也需要吃一次。我所提及的可只是吃飯噢。那麼這1年的時間基本就是結婚專題了。開銷還是很高的。因為結婚需要飛來飛去,省吃儉用1年的結餘都捐獻給了航空公司了。  

上海的生活質量高嗎?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如果說生活質量,上海的設施可是很齊全噢,想怎麼樣都可以。吃飯、休閑、消費的地方應有盡有。可是,你每天都在享受這個大城市給

你帶來的這一切便利嗎?你是不是每天都去外灘?或者去HAPPY啊?肯定不是,因為沒有時間。

而在小城市的好友,可能當時沒有你優秀,也沒有來什麼大城市,只是早早的嫁人,結婚生子,工作就是那樣,房子老早買好(那個時候可是非常便宜噢),老公的父母是自己家的什麼的什麼的什麼,反正在一個小城市任何2個人都可以拐幾個彎就聯繫的到的。每天5點鐘下班,半個小時到家,6點鐘吃飯,7點鐘跟孩子去公園轉轉,8點鐘回家聊天,9點鐘可以睡覺了。休閑,可是高質量。而9點鐘的你可能晚飯才剛剛吃好,抑或是你還在加班,或者是在回家的路上,疲憊著。

這樣對比下來,上海的生活質量高嗎?也許在人家眼裡,你是精英噢,在大城市,大公司,混得很好。可是,也許你暗地裡還是在羨慕當年不才的那個朋友。她什麼都有了,而你呢?是不是

她那麼容易得到的一切,對你而言卻是那麼的困難呢?為什麼在上海,這一切看似很簡單的生活卻那麼的不同呢?  來上海的外地人都希望有一個好工作,才來上海的。可是上海的工作就真的那麼好嗎?誠然,上海的國際大公司很多,外資公司很多,私營企業也很多,如果不挑不撿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開始的時候,只要能活下來,當然是不挑不撿了。可是,通過跳槽,可能工資增加了,職位提升了,公司也有小到大。這個社會就是金字塔,在底層的時候,容易往上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往上就比較困難了。不是能力不足,可能最多的還是機遇。還是那個比喻,如果沒有坑,再好的蘿蔔也只能等著。在小公司,可能你的能力很容易凸顯出來,因為你吃苦,你是人才,你有能力。可是,當你到了中等規模的公司甚至大公司,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都是人才,都是精英。在那個時候,你的能力就很難凸顯出來。因為越是大公司,體制越是完善,人的可替代性就更大。可能開始你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可是到了大公司,就是一個螺絲釘了,只有自己標準的職責範圍,那個時候你感覺自己是成功呢?還是失敗呢?從某種角度看,你是成功的,畢竟你可以通過N個階段的N年努力的N個面試,來到了一個超大的國際公司。但是,公司從你身上所需要的東西可能是越來越少了。但是你所在公司的門檻卻是越來越高了,你所享受的福利是越來越好了。可是你的成就感卻是越來越差了。因此,如果真的來上海工作,不要特別迷信大公司,而是要找合適自己的公司,給自己定位定好。這樣才不會有失落,才不會患得患失。

  如果把老家的不才的少女與大城市打拚的大公司的小蘿蔔頭相比,感覺上大公司的人更幸福,而在我看來老家的人更加的幸福。首先,她在合適的時間做了應該做的合適的事情,是按照軌跡來走自己的人生;其次,她沒有那麼高的需求,而安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而真正的生活其實就是平常的柴米油鹽的小日子;再次,到了大城市的精英,眼界高了,經驗多了,將就不來了,級別下不去了,最後把自己卡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其實,自強不息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一顆平常心。

  上海在中國是一線城市,一個城市如果發達了,就肯定是物慾橫流。物慾橫流的地方,人家評判一個人是有指標的,房子幾套,關鍵是地段在哪裡;公司怎樣,工資怎樣,關鍵是是否有灰色收入,彷彿灰色收入才是地位的象徵;老婆漂亮否,年齡相差幾歲,彷彿年齡差價越大就感覺你越牛(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理論);平時都去哪裡渡假,如果是亞洲這片晃悠,感覺是很沒有面子啊;孩子在哪個幼兒園,私立的最好,越貴才越顯示自己的身份,如果是國際幼兒園才真的是牛,必須是外國護照才能進的那種;夜總會去過多少個啊,在哪裡啊,彷彿這樣的經驗沒有就是傻傻的沒有見識。。。一切的一切感覺很可笑,但是上海的成功人士也有一系列指標的噢。普通人想也別想,飯碗保住就不錯了。可是保住飯碗的人彷彿感覺那些成功的人士可是自己成功的目標啊!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人。

  當我們鄙夷這樣的人,抑或是羨慕這樣的人,你拍拍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這是你自己發自內心的想法。估計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的,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面子,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著活著打拚著。可是,如果你真的成了那樣的人,你快樂嗎?肯定沒有幾個人快樂的。

其 實,珍貴的東西都是無價的。愛情、快樂、健康等等,都不是用金錢可以買來的,所以珍貴。

  問問自己,上次發自內心的大笑是什麼時候?估計大多數的人需要很努力的去回憶,也回答不出。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好像現在發自內心的笑實在太難了。因為自己有太多的不高興,可是卻很少有快樂的事情,多數時候都是憂愁,沒有安全感。

那麼,我再問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有很多你不應該有的要求呢?可以稱之為奢求?應該是的。就是要求太高,所以自己不高興啊。人活著可不是為了一輩子的考試。學生時代考試,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系,不得不去競爭。可是現在在社會中,我們是要為自己而活,沒有人逼迫你去做任何事情。那麼你是不是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合理規劃,讓自己有一個快樂的、健康的人生呢?

  在老家的時候,大家彷彿也沒有那麼多的憂愁,每天都是悠閑的很。看到別人都可以隨意攀談幾句。鄰居、樓上樓下都是熟悉的很,大家互相幫助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在上海,如果你在路上跟別人隨意攀談幾句,人家會立刻警惕的避開,理由:1 以為你是神經病;2 以為你是不法分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冷漠至極。同一個樓層的鄰居難得見到一次,見到了也不可能不可打招呼。理由:你沒有跟我打招呼,為什麼我要跟你打招呼?再說我又不認識你。平時如果大家和平相處而沒有打官司就已經不錯了。上海不是一個溫情的城市,而是一個冷漠的城市。溫情是要有前提的,不是自然流露,是為了溫情而溫情的。

  看到網路上的各位網友的反饋,無論是褒還是貶,我都能承受。其實理由很簡單,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事情都是兩面的。而且,在上海立足,如果沒有一點心理承受能力,怎麼出來混啊。

另外,所謂的既得利益者,這個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定義。客觀的說,目前的中國很多的社會現象的確存在著很多的不公平。例如,中國大部分的人口都是非城鎮人口,而城鎮人口的佔比很少卻擁有大部分的資源和財富。這個公平嗎?

同樣,不同 的城市,同樣的考試題,可是在不同的省份錄取的分數就是不同,這個公平嗎?是出身不好?還是命不好?

  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認為自己很辛苦的打拚不如人家隨手的所得。現實是殘酷的,理由千千萬,抱怨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結果呢?抱怨只能讓自己更加的鬱悶,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低頭做事情。自強、奮鬥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雖然根本解決問題,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

  外地人在上海需要什麼?是自尊。可是,在上海,你的自尊很容易在別人輕蔑和鄙視的目光中消逝。也許你開始的時候,還是堅守著自己的自尊。可是當你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你的自尊也變成了易碎品。上海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人失衡的城市。慢慢的,大家似乎失去了方向,而唯一的方向就是往上爬,賺錢。隨之就是麻木,沒有理想,多的是如何混世界的詭計,而且美其名曰「攻略」,披上了科學的外衣。純凈的、簡單的東西變成了傻的代名詞。

  曾經的一個民工,在城市人的眼光中,自尊被殺死了。他掙扎了很久,最終完成了40幾萬字的報告文學,反映當代民工的生存狀態。這正好驗證了一位成功人士的感慨:不要一味的追求辦成大事,而忽視了身邊的小事情。如果把小事情都可以做到極致的話,做到第一的話,你就是第一梯隊的成員。如果你只是掃地的,如果你可以掃成全國第一,你也是了不起?為什麼?因為人人都可以掃地,而都會掃地。

  同事之間的攀比

心態的失衡主要還是來自於攀比。情景一:某女:最近一段時間真是煩死了,裝修方案還是沒有定下來。要我說啊,3房2廳的方案都給裝修公司好嘞,免得這麼煩啊。可是呢,我老公就是不同意。沒有辦法啊,他要求高啊。不過還好嘞,有車子比較方便啊。旁邊的在上海飄的一群聽著刺耳,可是想想自己連房奴都當不上,自然心有凄凄焉。怒啊。可是人家有房子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就是受了刺激了,心情不好,失衡了。

情景二:某女:哎呀,你們幫我出出主意吧,我是買雅詩蘭黛的這個套裝呢,還是那個套裝呢?老公要去美國,順便可以幫我買點東西,目前的東西用的差不多了。你們需要幫忙要帶東西嗎?需要的告訴我哦。其實沒有人需要帶東西,就是貌似幫人家忙,其實是炫耀一下自己的老公去美國。上海飄的一群為自己的房租占自己月工資的巨大比例傷腦筋,哪裡還有這麼樣的心思去塗脂抹粉啊。隨便買買國貨就可以了。可是,還是受了刺激,但是還要忍住,因為是自己承認被打敗啊。因此,擠出笑容,回了一句:謝謝你哦,我的東西還有很多呢,不需要了。(心情不好,又失衡了。)

  關於挖隱私

在小城市,同事、朋友之間可以有N多的隱私不是挖的,而是可以分享的,至少很多交流是有質量的。如果願意,自己的工資、獎金都要比比看的。但是,大家都不感覺奇怪。因為大家都是這樣,而且彼此也沒有什麼差別。

在上海,即使是美容美髮小姐詢問你關於個人的事情(與錢相關),你也心驚膽戰,因為怕自己的荷包被他們的忽悠狠狠的砍一刀。其實,她們在上海已經是熟悉人/陌生人對你威脅最小的,可是在這裡彷彿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隱私,危險!

同事之間,尤其是某些女孩子/女人,特別喜歡挖別人的隱私?怎麼還沒有結婚啊?給你介紹哦。貌似關心,其實是希望通過捷徑靠近你、了解你、挖空你。這樣的女人,還是離得遠一點好。

如果有男朋友了,那麼是做什麼的啊?在上海沒有打算買房子啊?打算什麼時候要孩子啊?看起來都彷彿沒有什麼機關,然而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就會通過某些途徑傳到領導耳朵裡面。吃虧之後,唯一的防禦攻勢:閉嘴。

  如果在上海時間久了,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特點:1 愛錢(或者說會算計):可能任何人都不會感覺自己的錢多,無論多金還是少金。來了上海,感覺到自己的錢少,在無法更多賺的情況下,算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小城市,你來我往的請客本來也沒有多少錢,所以大家不會算計。聚會多是為了高興。在上海,AA橫行。如果突然某一天,一個人免費請客,信號就是:有事情求你。本來單純的聚會,可能會由於遙遠的交通、高昂的AA份子、沒有那麼親近的關係、疲勞而一拖在拖。所以,同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很多人一年也難得見面一次。託辭都是一個字:忙。其實,原因自己知道。

2 關我什麼事情:雷鋒一樣的助人為樂的精神,在職場人眼睛裡面變了味道。風言風語會此起彼伏:為了拍馬匹、為了往上爬、為了。。。總之是為了什麼。時間久了,不幫忙反而成了自然,而幫忙卻是另類。碰到好心人,給你一句中肯的評語:這個人真實在。聽的人也不知道是褒義還是貶義。反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3 我能有什麼好處:好處是這個年代的重中之重。如果沒有好處,我憑什麼?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為自己撈好處。久而久之,人情味就沒有了。都是用票子衡量了。其實也不是主動去衡量,而是「情不自禁」。

  在上海,女子的壓力真的比男子的壓力小很多。男人的壓力太大了,壓力來自人家感覺只有足夠的資本,男人才有面子。而女人能力強是本事,能力弱是本份。一個房子壓彎了男人的腰。人們笑稱:生女孩是招商銀行,生兒子是建設銀行,如果雙胞胎就是光大銀行了。可見,大家在上海還是歡喜女孩子的。女孩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有了一種特殊的妖嬈。

其實,上海女孩子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都是作一類。很多的女孩子是很聰明、很伶俐的,上海女孩子的嘴巴甜是出名的,這正式她們聰明的方面啊。結婚之後的女孩子,不僅僅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很好,而且老公、孩子也可以照顧得不錯。入時的東西、孩子的吃用,網路購物全部搞定。經濟實惠,而且時尚。當然也有很多迷糊的女孩,沒有怎麼出過上海,地理完全不知道。不能責怪她們,主要還是她們不需要。但是,行路多的人,見識自然多。

  來上海之後,人家告訴我,在上海,如果人窮,也沒有問題,讓老婆回家燒燒小菜,也蠻好。不去想別的什麼,感覺自己的肚皮油水多多就不錯了,沒有什麼高級的奢望。有錢的人呢,四處買房子。別墅看看,高層看看,好的地段囤房子。最苦的就是上不上,下不下的一大群人。有錢的人呢,特別怕人家看到你的錢。上海人很低調,這是傳統。當人家大讚他們的離婚,他們最多微微一笑。沒有錢的人,怕傷自尊,所以會不斷的炫耀自己其實「不差錢」,所以炫耀人士滿街都是。他們的錢不是花在暗處,而是要花在你的眼皮底下,讓你知道人家都吃了什麼、買了什麼、玩了什麼,千萬不要不知道噢。所以,很多的時候,真的很好笑。

  來上海之前,可能你比較熟悉李寧,美邦,真維斯等,可是來了上海你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人家的品牌都是英文字母的,levi』s, chevignon,diesel,不用知道是哪國語言、什麼意思,只要能有那麼一個小小的、可以顯露在外面的小標籤,你就不會被邊緣化,會比較合群。可能你發自內心並不稀罕那麼一條看起來沒有什麼、質量好但是貴的離譜的、1000大洋的牛仔褲。

大家有的,你混的還可以,也必須要有。

  在上海,人會浮躁,沒有心思去完整的做任何的事情。孩提時代的散文,現在不但沒有信息瀏覽,甚至感覺自己沒有那份心境去仔細的從頭到尾閱讀完畢。一篇文章都難,何況整本呢?

而時尚雜誌彷彿是商業的標題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呢?除了大量的廣告和宣傳產品的軟文,幾十頁上百頁的雜誌,真正深刻的沒有幾頁。也許大宗奢侈品無法追趕,小小的時尚雜誌可以奢侈一下,滿足自己那小小的虛弱心。人的佔有慾都是強的,可是真的有了又怎樣?可能下一個更大的奢望又來了。

人的不滿足在求職的路上對比特別鮮明。畢業的時候1500可以糊口,然後3000感覺已經翻倍了。那個時候看5000的人很是羨慕。等自己到5000了,感覺只多賺了2件衣服錢。希望10000是目標。到了10000的時候,發現即使15000也買不起房子。糾結永遠在繼續,不滿足的則是慾望難平的心。

  8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30了。30是而立之年啊。大家都能立起來嗎?估計至少一半立不住。我們的父輩30的時候,女兒已經幾歲了。已經肩負起了家庭的責任。到了我們這一代,工作穩定已經燒高香了。如果有了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算是運氣好了。如果有車有房,對於一個在上海的外地人,算是外地人在上海的領軍人物了。也許是生的好,也許是乾的好。這樣的佔比還是比較低的。多數人還在自己摸索,尋找自己的康庄大道。

這一代人立不起來是我們的錯嗎?肯定不是。可是社會發展了,大學生竟然失業了。工作難找啊!任志強的直言永遠引來網路的罵聲一片。可是,你是否有深刻的體會他字裡行間的真實呢?

逃避事實的人不希望接收事實,希望改變事實,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啊。在上海無法立足,可以回老家啊,不丟人啊。帶著一些征途的所得,回去建設家鄉有什麼不好呢?而且可以在父母身邊。

學生時代,父母的叮嚀是無盡的嘮叨,彷彿大話西遊中的唐僧,讓人無法接收。遠行之後,父母的叮嚀是無比的信任,是自己的強心劑,也是自己可靠的後方。慢慢的知道,最關心自己的是自己的家人。他們的愛是那麼的無私、無價。長大了,獨立了,父母老了。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成了你的牽掛啦。

  還是說說在上海的工作吧。感覺自己定了這個標題,就應該扣題,但是總是由於思路發散而跑題。

上海的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工作。作為外地人在上海,不能跟本地人比。本地人如果失業,大不了回家吃爸媽的,而且不用擔心房租。而外地人失業,就真的一無所有了。不能跟父母說,怕他們為自己擔心,而比較成熟的孩子都是報喜不報憂。也許父母還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上海郵寄回家點銀子貼補家用。上海是一線城市,幾百元可能就是二級、三級城市一個月的收入。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那麼,在上海也比較難啟齒跟別人借錢。一方面不要意思;另一方面,也借不到。所以,在上海的外地人一定也必須保住自己的飯碗。

  先說私營企業吧。

私營企業按照規模可以分為小規模和較大規模。小規模的私營企業招聘的要求不是特別高,但是主要看重求職者的能力。小公司招聘主要是以業務為主。這樣的公司以銷售為導向,管理人員需求不多,因此管理人員穩定,而業務人員流動性大。這樣的小公司,需要員工將問題解決就可以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所以結果很重要。很多的小公司,人員不多,老闆天天在你面前督促你要怎樣。

生存法則:不挑不撿,可以迅速上崗。潛心學習,可以等待機會。多留心老闆的要求,可以提升自己,也可以遂老闆的心愿,減少挨罵的機會。由於公司靈活,當有了一定的成績,適當跟老闆提出加薪的請求是沒有問題的。

  較大規模的私營企業充分代表了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力軍。他們發展迅速,業務增長速度快,相應的也有比較大的人才缺口。以前的大學生不想到民營企業,可是現在的好一點的民營企業還比較難進呢。他們求賢若渴,希望通過系列的激勵措施留住人才,也給人才提供很大的施展才華的舞台和空間。當然,壓力也會比較大,工作量大,但是會有成就感。

生存法則:最好在進入此類公司之前,有一個大概的定位(崗位、職位)和發展方向,否則日後比較難轉換。在職場初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薪資,學到本領才是關鍵。如果有自己比較合適的平台,一定多給自己鍛煉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是需要自己主動爭取的。在做好、做精本職工作的同時,盡量突破。如果能在本公司內輪換崗位或者升職,不要放棄。

  外資企業一直一來都有著無限的光環,因為外資的門檻太高了,很多人進不去;越是進不去,越是感覺外資好。不能否認,外資公司有著自身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薪資體系和傲人的品牌力量。但是,也許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適在外資公司工作。外資有中等規模和航母規模。個人認為航母規模的不如中等規模的外資。理由:1 工作職責:中等規模的公司,崗位設置比較全面,但是不是特別的精細。因此某些人在某些崗位上面的能力也是比較綜合的,而部門的規模在20-30人。由於規模可控,交流頻繁,業務也自然溝通,使得對公司的整體運轉有大致的了解。而航母的工作職責超級精細,每個人的職責不是一片,而是一條。這樣的範圍局限了職責、眼界(本人在此討論的不是領導層,而是打工的)。2 發展空間:中型公司的不斷發展,可以擴充公司的組織結構,因此獲得升遷的機會比較多。如果在歐美公司,評估體系還是客觀的、全面的,業績好、素質高的人很得寵。而航母公司已經發展了N年,該有的、該經歷的、該發展的都差不多了,那麼他們更多的精力不是大發展而是維護體系。你的頭上有N個老大,就算是升遷,機會也是非常的渺茫,因為要爬升的台階太多了。3 企業環境:中型公司的企業氛圍比航母公司的企業氛圍好,至少在本部門以及相關部門的人都認識、熟悉。而航母公司的部門壁壘使得大家互相不認識。中國有上萬人,上海N個公司,每個公司好幾百人,平時接觸的就那麼幾個,時間久了,變成你常聯絡的不會超過中型公司的一個部門的數字。聽起來可能感覺有點奇怪,但是這就是一些公司的客觀存在。

  外資公司的招聘比較嚴格,除了在很多的硬指標上有要求外,同行業工作經驗是必須的(畢業的大學生除外)。外資公司願意多付錢,但是他同樣從你的身上有需求和回報,而且他們需要的同行業的熟練工人。因此,「我的學習能力很強」、「我可以去學」之類的豪情狀語在外資公司沒有市場,因為他們要用數字證明他們的投入和產出比,而不是找一個人來學習和培訓的。所以,打算找工作的不能特別迷信大公司,也要有合適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方向。

個 人認為,好的工作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最大化的充實自己的、提升能力的工作。

生存法則:小公司學習做事,大公司學習做人。大公司的同質化的崗位無法明顯的對比出ABCD,可是不會做人的那個永遠是突兀的掛在那裡。

  突然回想起來畢業之後,面試的情景。那個時候,會使出全身的解數來證明自己什麼都可以,非常優秀。可是,職場多年回頭看,那個時候多幼稚啊。什麼都可以做?怎麼可能。大學生能做什麼。優秀?你自己說優秀就優秀了嗎,小孩子話。銳氣四溢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不會有什麼。因為年輕。

可是如果已經工作過,還如此的表達自己,還合適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合適。怎麼驗證自己呢?就是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領域的專家,不是最優秀的而是最合適的。要知道,任何一個老闆在招聘一個下屬的時候,都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不能讓能人把自己的位子給頂了。因此,總經理希望公司都是精英,而部門經理希望自己的下屬好好乾活而且聽話。

  又是一年春運時。外地人的苦日子開始了。是回家呢?還是不回去?回去的話,火車票買不到。不知道為什麼,每年好像一瞬間就沒有了。飛機票,全價。回去過年,看到人家該有的都有了,自己還在苦苦的掙扎,貌似光鮮,其實是草莓(內心超脆弱)。既然從大上海回來了,怎麼不也要給幾個紅包啊。這個時候就感覺自己的囊中怎麼這麼羞澀,自己需要給紅包的人怎麼這麼多。其實計算起來,真的都需要給的,父母、親戚、朋友聚會(朋友的小孩需要給)。可是,自己在上海是省吃儉用,回來感覺一定要衣錦還鄉。心痛啊!攢銀子數月,揮灑幾秒,全沒了。刷卡吧!回去好好工作,發了工資再還吧。可是,痛楚的就是碰到「什麼時候結婚」 這樣的問題。因為,自己也希望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結婚,什麼時候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依靠的另一半。尤其今年還是春節、情人節碰到一起,愁啊。

  過年不回家。自己一個人在上海過年嗎?家人會怎麼想。看穿了,過年其實就是幾天連在一起的公休假。可是,中國人民賦予了這個節日太多的意義和內涵。太堅強的人,一個人的時候,孤獨的時候,煽情的結果就是潸然淚下。女孩子可以大聲的哭,女孩子就是用來哭的。可是,男孩子,成年了,哭像什麼話。可是,難受怎麼辦啊。哭吧,男人哭吧不是罪。

  知道怎麼樣才能成熟嗎?就是學會品嘗孤獨,能夠承受寂寞。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碰到自以為天大的事情,抗不住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在上海,孤獨、寂寞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扛不住怎麼辦?放心好了,你肯定可以過去的。沒有比天還大的事情。我們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了,現在回想這一路歪歪扭扭的腳印,什麼是你最難忘的呢?我想應該是苦難。快樂肯定也記得,可是不如苦難記憶深刻。可是,每每經歷一個苦難,或者一個坎坷的話,你走過來之後,是不是有破繭而出的感覺呢?如果下一次再碰到同樣的坎坷,你肯定處變不驚了。那麼,你就成熟了。成熟的心智是走向成功的基礎。

  說說職場的怕吧。

小民企:小民企不怕忙,也不怕工資低,怕就怕公司本事沒有生意,而老闆找你來就是當勞力的,說白了就是跑腿的。跟教育程度一點沒有關係。如果這樣的話,只能是先糊口,然後儘快走人。

大民企:大民企不怕體制不完善,比較還在摸索中前進。大民企有一個特點,就是  大外資:1怕弱領導。大公司的弱領導可能智商、情商都出奇的差。人們不禁要問?他是怎麼來的?招聘來的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所有的領導都有一雙慧眼啊。野心勃勃的你終於混到了大公司,打算好好乾一場。可是突然碰到了尷尬,跟領導沒有共同語言。而弱領導在大公司是肯定不受重用的。那麼你到哪裡了?冷宮啊。那怎麼辦?走嗎?剛剛來,怎麼走啊。而且從大公司走,人家肯定以為是我的能力問題。這麼好的公司,誰走啊。所以,你只能硬著頭皮拖,讓自己的簡歷累加幾年大公司的經驗。以為吃了口魚翅,不僅不是魚翅,而是粉條,還噎住了。最好在弱領導讓領導的領導怒之前,走人。否則部門都沒有了。2怕走偏門。大公司的部門多,分工細,職能多。也是萬丈豪情來了大公司,發現這個工作除了這個公司有,別的地方用不上。這樣,感覺職場之路走到了死胡同。應對: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時刻迎接來臨的機會(無論是公司內的轉崗還是公司外的應聘)。

老闆的親戚特別多。而這個複雜的關係網是最可怕的。每個親戚都有一個小山頭,大家為了利益互相攻擊,導致公司的發展方向由「合力向前」變成了「窩裡斗」。這個是大民企的大忌,非常影響企業的發展。某些企業家已經開始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可是家族的烙印無法摸去。

  小外資:就是外商代表處。一共沒有幾個人,能在這樣的公司舒服還是比較舒服的。事情少的時候,可以無所事事;事情多的時候,還是要拚命的。可是受到很多的鍛煉,畢竟你又是領導又是兵,可以經常在這樣的角色中轉換,很是折磨。怕就怕時間久了,倦怠了,不想動了。某一天,企業撤離中國,發現自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做了,可是什麼都不精。簡歷出去,小公司不想去,大公司認為你是一個勤務兵,這個就慘了。

  中外資:中外資有2怕。1怕老領導。所謂的老領導就是在公司呆了很多年,差不多要退休的老領導。他們的思路已經無法與時俱進了,但是已經佔了這個坑,就誓死也要死在這個坑上。而在他們非理性的發揮他們智慧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按照常理的思路,可以讓手下死得很難看。2怕潛規則。這個詞實在是火,也確確實實的存在。目前的職場,太多的人為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如果「運氣」好,碰到領導主動伸出橄欖枝,那麼就是一拍即合了。在這樣的一個烏煙瘴氣的環境中,你看到的就是:其他的妃子也想嘗試上位;領導以公司為「家」;而領導的領導更是不會管,因為他管的不是下屬的私人生活,而是工作。那麼你呢?當然只是一個小丫頭。

  大外資:1怕弱領導。大公司的弱領導可能智商、情商都出奇的差。人們不禁要問?他是怎麼來的?招聘來的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所有的領導都有一雙慧眼啊。野心勃勃的你終於混到了大公司,打算好好乾一場。可是突然碰到了尷尬,跟領導沒有共同語言。而弱領導在大公司是肯定不受重用的。那麼你到哪裡了?冷宮啊。那怎麼辦?走嗎?剛剛來,怎麼走啊。而且從大公司走,人家肯定以為是我的能力問題。這麼好的公司,誰走啊。所以,你只能硬著頭皮拖,讓自己的簡歷累加幾年大公司的經驗。以為吃了口魚翅,不僅不是魚翅,而是粉條,還噎住了。最好在弱領導讓領導的領導怒之前,走人。否則部門都沒有了。2怕走偏門。大公司的部門多,分工細,職能多。也是萬丈豪情來了大公司,發現這個工作除了這個公司有,別的地方用不上。這樣,感覺職場之路走到了死胡同。應對: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時刻迎接來臨的機會(無論是公司內的轉崗還是公司外的應聘)。

  來上海的都賺錢了嗎?肯定不是。二八定律適用於任何的地方,甚至你會無意中發現公司的領導層和員工比例也是二八比例。是巧合嗎?不知道。在上海的薪資(我指的是打工的),薪資(稅後)20萬以上的不多,十幾萬的基本上也不會輕易來開這個城市,但是也不多。而大多收都是年薪在10萬以內的。如果以稅後 10萬的標準在上海,每個月的房租1500(合租,自己一間),交通300,電訊200,吃飯保守500,其他(包含一切不可預見的)1000,那麼一年差不多開銷就是4萬多。過年回家隨便揮灑一下,自己偶爾也需要小資一下,那麼一年下來,基本可以攢到3、4萬。這就是自己一年下來的成果。難道這就是人們所羨慕的光鮮上海白領嗎?甘苦自知。

  那麼對比一下同樣年薪在10萬的上海人吧。中國的房改大張旗鼓是在上個世紀末。公司的公房一般幾萬元就轉成私人名下。女孩子如果家庭條件一般,父母不會打算買房。而男孩子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兒子應該買房,否則娶老婆困難。那時的房子單價便宜,而2室1廳就是兒子的婚房了。因此,父母幾萬元買的是自己的房子,商品房最多幾十萬,解決了兒子的未來婚房問題。

當時可能會貸款,但是不會很多。兒子工作了之後,幫忙還一點。如果兒子結婚了,找了一個年薪10萬的上海女孩子,時代變了,覺得房子小,就把這個房子賣了,作為首付,買個更如意的房子。夫妻雙方每個月的公積金可以有3、4千,還貸基本不用自己拿錢(當然大房子、好房子除外,但是壓力也不大)。同樣的薪資,基礎不同,就是生活在同一個上海,感覺也是天差地別。

  說說上海的外地女婿和外地媳婦吧。對比來說,上海的外地媳婦比外地女婿容易一點。女孩的要求不是很高,在上海有個家,有個愛自己的老公,生個小孩子,過自己的小日子,還是很幸福的。看起來很容易,而且順利成章,但是中間會有很多的溝溝坎坎。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現在的女孩子太厲害。自己什麼都能做,男孩子都成了陪襯了。男孩子感覺無法駕馭而難以接收。其實,如果在上海生了孩子,公公和婆婆成了唯一的保姆(無法指望在老家的父母,而且他們來上海也無法習慣上海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人不喜歡找外地的媳婦,感覺自己很受累。不過如果能碰到好媳婦也認了。女孩子現在都不打算要孩子。一方面,給自己留個小後路。畢竟接觸不深入,怕自己某一天後悔。另外一方面,怕自己沒有了工作。這些都是看似有點自私的小想法。其實,女孩子如果真的結婚了,嫁到了上海,就應該踏踏實實的過日子了。上海的繁華可以讓你生活便利,可是自己有點時候還是無法消受的。問問自己去聽過幾場音樂會呢?看過幾場話劇呢?其實,距離自己最近的還是家邊上的超市和彎彎曲曲的小菜場。女孩子不僅僅要大雅,還要大俗。大雅是擺放在外面給人家看的,也是在充自己的門面,而大俗才是自己回歸生活,與老公樸實的過日子。

  這個世界就是不公平。女孩子如果能夠樸實的過日子,可能就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男人如果也是能夠樸實的過日子,還不夠,至少丈母娘不同意。上海的這種家庭鬧劇不勝枚舉。眾人怒了,因為眾人覺得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價。這樣的評判缺乏依據,可是丈母娘的要求高是眾人公認的。丈母娘認為自家的女兒是最優秀的,肯定不可能讓女兒吃苦。女兒看中了外地郎君,

丈母娘軟體就認了,但是硬體一件都不能少。外地郎的腰又彎了。也有運氣好的外地郎,女孩子家裡面有房子。這樣的外地郎表面上沒有憂愁了,可是更大的壓力來自於內心,因為人家感覺你是沒有本事的外地郎。外地郎苦悶,沒有出口;自卑,無法排解。如果丈母娘的壓力不斷增加,戰爭早晚會爆發。不是說沒有和諧、幸福的家庭,而是地雷太多。

  上海是一個發達的城市。發達的城市,普通老百姓的法律意識都特彆強。任何的東西,要有書面的簽字,口說無憑。因此,演變成職場上,打電話告知只是形式,真正的證據是電子郵件。生活中,騙子詐騙也會像模像樣的給你寫下字據,老百姓感覺安心了不少,感覺立了字據就有法可依了(儘管N多的阿公阿婆拿著騙子的字據去報案,可以有據可查,但是畢生的積蓄還是付之東流)。感情上,房產證的名字是戰爭的焦點,進而演變成二大家族的戰爭。丈母娘說:我女兒嫁到你們家,萬一你兒子對我女兒不好了,加個名字是對她的保障。萬一他們離婚了,我女兒也要有點青春損失費的。婆婆說:房子是我們出錢買的,憑什麼加你女兒的名字。你們沒有出錢,加名字想都別想。二分之一的房產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對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大家奮力爭取自己的權益未可厚非。可是,在日子還沒有開始之前,防禦攻勢卻精良的很,大家的信任又有多少呢?信任的缺失來自於信心的缺失。大家沒有信心從一而終。而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信心,才會如此大動干戈。那麼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呢?因為怕對方辜負自己,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人太容易善變。那麼是否有一個願意站出來說,我不怕。很少人。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在大眾眼中是傻瓜,是不合算。無私的人是傻瓜,自私的人是自我保護。由此引發的惡性循環不僅僅傷害了家族、感情,而且這樣的細胞構成了上海的社會。大家希望改變,可是無奈,不知道怎樣改變,因為大家還是怕那個某一天可能出現的「萬一」。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感覺自己的命運最苦,彷彿自己的時代不好。30年代,兵荒馬亂;40年代物資貧乏;50年代,上山下鄉;60年代,營養不良;70年代,經歷變革;80年代,激烈競爭。

90年代,我們認為一切都好了,可是他們有他們的不高興。事實恰恰相反,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抱怨的認為他們的天時地利人和超過自己,其實,任何時代的努力都是驚人的相似。吃苦、努力、堅毅是他們的密碼。如果每個人都多一點務實、勤奮,少一點抱怨和妄想,該多好。

  上海話是上海的特色。外地人來上海,聽到上海話,心煩。為什麼?聽不懂,而且感覺上海人排外。如果來到一個城市,尤其是你主動來的,而不是別人邀請你來的,那麼你為什麼不寬容一點呢?我曾經問過上海本地人,為什麼你們說我們聽不懂的上海話?他們的回答讓我啼笑皆非:我們不是故意的,是習慣了。我才知道,上海一些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根本不會說普通話。誤會也就是這麼產生的。其實,問過了,就不埋怨了。而且,也像模像樣的像學習外語一樣,學習幾句。感覺還是很好的。某日,大家開會。老外老闆問話,需要在場的人確認,而現場中國人占多數。大家的語言頻道從英文立刻到中文,甚至上海話。那個情景真的很好笑。後來理解了上海人為什麼當著你的面說上海話的緣故。理由很簡單:習慣了。

  外地人剛來上海的時候,想著怎麼賺錢的問題,其他的問題可能暫時顧及,也無法顧及。可是,時間久了,當自己穩定了,已經是N久過去了。等自己有心思慢慢的思考開去,打算計劃一下自己的下一步時,一系列的問題都出來了。感覺:驚愕。對比下來,上海真的有太多的感慨和太多的無奈。感慨也好,無奈也好,都是不爭的事實。你能接受嗎?如果能,那你就留下來吧。也許你的輝煌就在前面的拐角處。如果不能,那麼希望我的帖子可以幫助你思考一些問題,也不至於突然有一天感覺心有戚戚焉的時候,太遲了,回去不了。這也是為什麼外地人會有思鄉的情節,因為,在那裡,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還有一份叫做溫情的東西。

  外地人在上海可以堅守,如果他們堅守住了,能夠得益的其實是他們的後代。這讓我想到了當年下南洋的華人。他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走到國外。而他們的後代則自然而然的在當地生根發芽。對於後代來說,一切都是「想當然」得來的;而他們的父輩是靠自己的雙手殺出了一條血路。當然,這些老華僑也思鄉,也想回來,可是回不來,因為他們的根已經在國外了。但是,如果可能,他們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回老家看看。哪怕他們的老家是那麼的偏僻。。。

  在上海交朋友 在上海交朋友難嗎?關鍵看你自己。首先看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其次看你打算交什麼樣的朋友。如果你打算交特別真心的那種朋友,有點難。在上海這樣的環境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可能你結識的人,大多數都來自於你的同事。由於大家都是工作上的交往,只要保障溝通順暢,其實對方的為人可能與工作是無關的。然而,人還是千差萬別的,肯定還是可以碰到比較合得來的人的。那麼你們就可以成為真心朋友了嗎?未必。如果同是同事,肯定會有利益衝突、紛爭、不平衡。即使沒有,如果你公然與某人(如果沒有衝突,應該不是同一個部門的人)走得太近,可能你就會被本部門的人孤立,至少大家比較提防。因此,可能你們是同事的時候,只是大家比較投機的時候,是你們大概「打樣」的時候,而真正的貼心貼肺則是其中的一個離開公司之後。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而鳥大了什麼林子都飛。所以,你肯定可以有幸的見到各種不同的鳥。交朋友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你可以選擇別人,也可以選擇不選擇別人。主觀能動性在你的手上。如果交朋友失誤,不能責怪別人,而是自己的判斷失誤。為什麼失誤呢?自己總結吧。不過,我們的進步其實不僅僅是事業上的進步。綜合實力來自於你每一天、每一件小事情的累積。

  交朋友不能按照地域來劃分的。上海人有很多是憤世嫉俗的,而外地人也有很多是小氣勢力至極的。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因素實在太多,如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教育程度、人生閱歷等等。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啊。每個階段的認識的人都有很多,而朋友都是需要考驗和錘鍊的(可能一不小心,你認為所謂的「朋友」,人家不過只是跟你客氣客氣)。時過境遷,最終沉澱下來的,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而人的一生,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有幾個。

  某日,大學好友來上海遊玩。來上海之前,她幸福的等待,熱切的盼望上海的種種(上海的光環效應)。凜冽的寒風首先讓好友驚訝:上海也這麼冷啊。商場逛了,景點看了,小吃嘗了,館子下了,新天地的咖啡也試了(想多看看老外)。她還無限期待的問:還有呢?沒有了。沒了?嗯,差不多也就這些了。她略顯失望。末了,詢問好友多對上海的評價:人多、樓高、天冷,該有的我們那裡也有(該她認識的牌子,她在家鄉就買了。不該她認識的國際品牌,她也不想)。末了,到來伊份買了點小吃,打道回府。哈哈,其實,上海如今與內地城市的差距已經沒有想像的那麼巨大了,好友的失望可以理解。

  「你幸福嗎?」「你的幸福的定義是什麼?是金錢?是地位?還是老婆?孩子?」現在的人太複雜。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僅僅無法回答,而且還無理的糾纏很久,彷彿不是答案的問題,而是問的水平不夠。幸福,沒有那麼複雜。俗話說「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貌似土氣了一點,但是幸福得簡單,也是簡單的幸福。現代人給幸福增加了太多的條件和限制。幸福最好是有房、有車、有存款,老公要帥、要有本事、要脾氣好,工作壓力小但是錢多,周圍的人都讓著我。。。這是理想,可是最好還是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與這樣理想狀態相匹配的「種子選手」。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非常簡單的感覺。生活中,不太存在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事情。各種小麻煩會不停,關鍵是你是否知足。如果焦點總是停留在吹毛求疵上,而不是懷著感恩的心,這個人註定在苦旅中間艱難的前行,而且目標永遠是那麼遙不可及。不妨定下心來,回頭看看你所擁有的,也許你的小幸福會別有一翻滋味。希望你可以有一顆感恩的心,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小幸福。

  說說剩女吧。身邊的剩女挺多的。總的來說有二種。1 主觀上的。這樣的女孩自我感覺比較好(或者非常好),或者說要求有點高。這個人這裡不好,那個人那裡不好。挑挑揀揀,最後不小心剩下了。即使這樣,也是抱有寧缺毋濫的觀點。我大膽的揣測,女孩子越是這樣,可能最後的機會越是渺茫。2 客觀上的。身邊很多的女孩子自身條件很好,可是由於家庭不是特別富裕的那種,因此在初期工作的時候,一方面培養自信,另外一方面則供養自己的家人(父母看病、弟妹讀書等)。坦率的說,她們真的很好,可以說絕對是賢妻良母類型。可是,男孩子看不上她們,或者沒有碰到合適的。最後,也過了適婚年齡。然而,她們的總體精神狀態比較好,也祝福她們可以找到她們的另外一半。

  說說上海的生活吧。上海的日常開銷(除了房子以外),對比其他城市,比較貴的就是出行成本。由於上海比較大,因此基本無法一部車到達,因此必須通過公交、地鐵組合到達目的地。一部車成本不高,但是疊加在一起,一來一回,就比較厲害了。至於其他的,如吃的、穿的,其實都可以找到相對便宜的。如果你比較勤勞,自己煮飯,每個月的費用不會很高,而且可以吃得很好。著裝這樣的事情也是可高可低,因人而異的。

  關於理財。如果你還在事業的起步階段,而且比較月光,你肯定會說:你這不是讓苦惱的人笑嗎?其實,理財不是一定需要你必須有N多的錢才可以理,而是可以從小事情開始規劃。培養起這個意識,才能為日後的發達打好基礎啊。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家都說「開源節流」,在源還沒有開好的情況下,只能盡量節流。因此,儲蓄很重要。有的人說:你OUT啦,現在還有誰儲蓄啊。如果有點鈔票,放在股市也不能放在銀行啊。可是,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如果你只是在初期,還不具備抵抗風險的能力(股市的投資一定是閑錢),還是階段性的遠離股市比較好啊。如果可能,投一份意外傷害保險,聽起來喪氣,可是真的有個「萬一」,受益的肯定是你和你的家人。有了這些起碼的護身符,你可以放膽去闖蕩江湖了。

  關於學習 畢業的人終於鬆了一口氣,以後不用學習了,不用考試了,不用老師家長嘮叨了,自由了,解放了。可是,當自己的一隻腳真的跨入到了社會這個大課堂,發現自己還真的只是小學生而已。

困惑不解。當時在讀書的時候,感覺自己已經比較厲害了。可是到了社會上,自己被人稱為「什麼都不懂」。到了社會上,才真的意識到社會的水有多深了。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大課堂。如果你不是一個好學生,但是你的綜合實力比較強,你一樣可以比高材生混的好。社會上,你任何一方面的才能超群,就有你的舞台。到了社會上,發現自己不靈光了,怎麼提高呢?學習。怎麼學習呢?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學生時代,學習的書本知識;社會人,學習的是社會知識。社會知識,絕對是點滴積累的。例如,你聽新聞可以學到一點;看電視可以學到一點;公司開會可以學到一點;同學、同事、朋友交流可以學到一點;甚至老闆的批評都可以學到一點。只要你有一顆求知的心,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到東西。社會上的東西,不是別人教導你的,而是需要自己的悟性。沒有任何人有任何責任和義務來教導你。因此,到了社會,不是智商當道,而是情商當道(當然智商是基礎)。也許你在初入職場,招聘的時候鄙視所謂的工作經驗,感覺是歧視。可是你混了幾年之後,回頭看看現在的愣頭青,你肯定也會意識到工作經驗的意義。當然,如果你每天為了排解自己的鬱悶,不是打遊戲,就是聽歌曲,要麼就是看八卦新聞,那麼你學習的含金量就很低(其實看看娛樂新聞,也可以通過明星們命運的巨大差異體味人生冷暖,通過明星的決擇看自己如何發展)。

  辦公室的反差 目前上海的辦公室,外地人還是比較多的。因此,辦公室裡面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語言和方言。對於上海人來說,過過小日子比較好。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無風無浪比較好。吃吃喝喝玩玩是重點。而外地人則希望通過在事業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於各自目標稍有偏差,因此會有錯位不斷的出現。外地人高談闊論公司的管理,這些都是大的戰略,關係到未來的發展的走向。本地人不亦樂乎的討論去那裡吃吃玩玩。外地人認為上海人鼠目寸光,天天胸無大志。而上海人覺得那些大的宏圖偉略跟我不搭界(沒有關係),自己的小天地最重要。外地人沒有錯。如果他們不努力的提升自己,怎麼來贏得自己在上海的一席之地?房子、車子、票子、娘子、兒子從何而來?如果不打拚,他們也不會不遠千里來異地他鄉了。可是呢,本地人也沒有錯。他們不需要也沒有太大的壓力,享受生活沒有什麼不好。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的上海人不犯法、不違規,沒有錯啊!關鍵的關鍵,就是對比鮮明。其實外地人也想過小日子,上海人也希望有光明的前途。但是,得不到。因此,得不到的怨恨可能就會自然不自然的遷怒於外地人或者上海人了。而這樣的反差無時無刻不在不同的辦公室上演。

  關於海歸 可能海歸本來就不招人愛,所以被人稱為海龜。而本土人才也被相應的稱為土鱉。反正都是「龜」類。海龜跟土鱉彷彿也是不同的二個陣營,開始對峙了。海龜和土鱉都認為對方是狗屁。海歸認為土鱉沒有見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樣,英語不好,反正就是土。而土鱉認為海龜是花拳繡腿,除了英語好點,家裡面有點錢出去燒了一圈,沒有什麼本事,而且還自我感覺好得很。其實,什麼都是物以稀為貴啊。早年的海歸與現在的海龜不是一個品種的。早年的海歸是經歷磨難的一代,他們的含金量更高。現今的海龜是市場經濟的海龜。市場經濟就是,只要有錢就能當海龜。可是當海龜由原來的稀缺品種成了後來的海量養殖,海龜供過於求,成了海帶(回國就在家待業)。為什麼海龜會變成海帶呢?1 海龜在國外沒有好好學習,因此肚子裡面沒有貨,沒有競爭力。2 海龜要求太高,起步價格高讓用人單位感覺不值。3海龜魚龍混雜,少數的「魚」把「龍」的市場搞亂了。4 用人單位越來越理性,而不是用海龜來給自己打廣告。5 目前的就業大環境不好海龜的優勢:1 語言能力強。主要是口語強。筆頭表達不見得比國內的同學強。2 適應能力強,畢竟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浸染的。3 思維活躍。4 具有開拓精神。海龜的弱勢:1 被妖魔化,其實很多的海龜還是挺好的,沒有那麼差。2 對自己的期望值比實際的位置偏高。說說土鱉吧。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中流砥柱都是土鱉派,可是依然很好的噢。中國還是有點迷信洋教育,而不知道中國的名校其實可能比外國的大學精良很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教育是國策。而外國是資本注意,教育是商業。國內的大學一般都是公立的,因此比較綜合。而國外基本都是私立的,只立足於某些學科。經濟危機來臨,國外不知道多少大學破產啊,中國留學生眼睛一閉一睜,學校沒了。這在中國是無法想像的。不過,由於國外的大學是競爭上崗,老師都不敢懈怠,怕遭到學生的投訴,因此非常賣命的教,為的並不一定是學生,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拿到自己的工資。外國的教育是能力教育,因此教材特別新,而結合現實生活緊密。這就是為什麼在國外受到了教育的學生比國內的學生更靈活、開拓的原因。個人認為,海龜的優秀者類似於國內的一類大學的研究生水平。旗鼓相當。個人希望,不要用有色的眼鏡看問題,而是客觀的看待每一個人,無論是海龜還是土鱉。

  說說職業規劃吧。以前讀書的時候,什麼是職業規劃?完全不懂。老師不會教,而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開始工作了,感覺找個工作,看起來不錯就可以了。感覺以前也沒有那麼多的公司,除了國企就是一些小公司。後來,來了上海,各種類型的公司漫天遍野。感覺只有一個:傻了。跌跌撞撞的走了幾年,雖然吃了不少的苦,也碰了不少的灰,還是領悟了一點關於職業規劃的東西的。1 專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第一專業。如果你的專業足夠專業的話,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專業。在我眼中,專業分「釘子」和「狗皮膏藥」二種類型。如果是釘子,就一定要深入的釘下去。

輕易的放棄你的專業,未來的路可能越走越窄。如果是狗皮膏藥,最好是越大越好(涉及的面廣),這樣才能彌補你的專業不專的不足。對比來說,理科生要比文科生的鬱悶少,關鍵是有專業護身。當你感覺理科生是幹活的,文科生是當領導的。到了工作崗位才發現,理科生當領導的比較多,因為懂專業和業務。文科生打雜才是真的,而且打雜也分了很多類。當年知道這樣,肯定選擇學習理科了。然而,更多的求生本領還是在工作中積累,專業不過是敲門撞而已。2 行業:可能我們找工作的時候不會特別在乎行業,而是在乎自己的職位。可是,當你跳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行業背景還是比較重要的。如果你能夠一直在同一個行業發展,那麼時間久了,你自己就了解行業的規律和規則,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比較有利,而跨行業對於自己的發展不是很有利。所以,找工作的時候,行業如果可以選擇,還是稍微注意一下吧。3 職位:這個距離你最近。無論你的起點多麼的不起眼,最終還是有你的發展路徑,不過需要你自己去設計。如果你從一個設計員開始,那麼你可以在設計的過程夯實業務,謀求發展。如果你從銷售員做起,業績就是你的階梯,當你的業務不斷拓展,你需要的能力也多了,如果領導能力足夠,當個主管沒有問題。如果你是行政職員,在沒有方向的時候,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通過提升自己、通過轉崗或者跳槽實現只能的轉變。這個相對來說有點難,畢竟相關工作經驗是瓶頸。可是,如果你不提升自己、不努力的話,你只能原地踏步。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發展路徑:

看你的老闆。雖然你是那麼不喜歡你的老闆,可是如果有一年你可以有七八分像他,你可以跳槽了,也可以當一個小領導了。4 個性和愛好:如果一些人有特殊的能力,雖然他們的第一專業不怎麼靈光,可他們的業務愛好使得他們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專家,那麼他們可以如魚得水的在不同的領域同時發展。一句話,人的發展必須有綜合的實力。能力多元很重要。5 運氣:我們不能否認運氣在求職過程中的重要。可能力和本領還是前提和基礎。

  關於上海的交通 上海地鐵的擁擠不是語言可以描述的。如果你自己不親身體會,絕對無法想像。上下班高峰,地鐵中轉就是一場戰役。估計等大家走出站台,呼吸到街道上空氣的時候,感覺終於自由了。至少不用靠別人的推力往前走(不是走,是移動,而是被動的移動)。當然,這還不能掉以輕心,需要立刻去擠電梯,否則打卡遲到,全勤獎就沒有了。上海出行的每一天都像在打仗。上海地鐵還是比較發達的,日後會越來越發達。當然,也會越來越擠。隨著上海地鐵的不斷拓展,上海地鐵沿線的房子在地鐵還沒有到來之前,價格已經高高在上了。因此,即使地鐵如此擁擠,地鐵沿線的房子,沒有16000一個平方,想都別想。而地鐵沿線的定義也被無限的放大。以前可能只有10分鐘步行的房子叫做地鐵沿線,現在能走到的都叫地鐵沿線了。而隨著地鐵的不斷延伸,大家即使住在很遠很遠的鄉下,如果有地鐵,彷彿就像找到了希望了。在上海買車也已經不再是有錢人的行為。去年車市那麼火爆,有10萬就可以買車了。可是呢,某些人的車子上班不太可行。路上太堵,停車太貴,油錢太高,車位難找。總之,有車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可是真的出行,還真是難。朋友來上海,感覺上海騎車子的人很多。問為什麼?其實,上海人口的基數大,騎車子的人也自然多。騎車可以不塞車,可以有個自由身,到了颳風下雨,就成了苦命的人。那公交車呢?公交車當然更加堵了。如果平時開車十幾分鐘的路程,高峰期公交車可以行程1到1個半小時。這就是上海的交 通。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都是那麼的無奈。所以,現在出現的「路怒症」也不足為奇了。

  很久不見的朋友來電,看見電話上面的名字,就已經非常親切了。你現在怎麼樣啊?我挺好的。有一件事情請你幫忙 啊?說吧。很多的,我發個郵件給你啊。好啊。你打算髮我哪個郵箱啊?就是雅虎的那個吧。好 的。我現在工作忙啊,回頭再聊吧。好的,沒有問題。電話簡單的不能再簡單,而她也知道她的這個忙你肯定能幫。這就是朋友,難得的、濃濃的情誼。朋友之間的幫忙,不會講報酬、不會計較任何的得失。雖然不在一個城市,可是當年的那份累積,足以抵禦多年 分離的那份疏離。疑惑了,為什麼到了社會上面,就沒有了那份踏實的感情了呢?仔細想,深刻的分析,都好像找不到答案。回想當年的自己,噢,知道了,那個時候比較「純」啊。是的,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的教誨就是那樣的。那個時候都不會想很多的東西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了。到了社會上,感覺老師和家長的教誨有點不靈光了。一切的順序有點顛倒了。自己摸索了半天,「成熟」了。這個成熟,有感慨、有教訓、有痛苦、有無奈,可是卻再也找不到當年的 「純」了。雖然回不去了,可是依然懷念啊。

  過年回家 一年沒有回家的人啊,回家請多陪陪你的父母,而不是你的朋友。仔細想想,彷彿很久沒有跟父母深談了。上次深談是什麼 時候?即將買入大學校園嗎?還是即將遠行,踏上工作之旅呢?大多數在城市居住的人感覺城市很大,但是很孤獨。沒有幾個人可以說說話。寂寞的時候,瘋狂的粘在網路上,可是更多的時候打開電腦,也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在網路上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可是與父母的溝通卻是越來越少。朋友說:不知道該說什麼。說工作,他們不懂。說愛情,自己還沒有碰到。說生活,他們催我結婚。說生活瑣事,很是無聊。所以幾乎很少打電話了,每次打電話就是那麼幾句話,沒有什麼新意了。但是當朋友真的回家了,看到了父母了,心碎了。父母老了,頭髮白了,皺紋多了、深了,背有點駝了,步履蹣跚了,甚至牙齒也有點鬆了。朋友驀然發現,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老了。不變的依然是他們那份濃濃的真情。是的,他們沒有接收過什麼高等的教育,不懂得那麼多大道理,他們只是一味的強調:身體要緊,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一日三餐吃好。工作差不多就行了,沒有指望你拿回來多少錢。碰到合適的早點結婚吧,要求別太高。我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你都好幾歲了。在上海,好好乾,實在不行就回來。回家了,吃飯用不了幾個錢。下次回來,不用買這麼多東西,吃的喝的家裡都有。。。。。。父母的話是那麼的樸實無華,朋友流淚了。我知道,這淚水蘊含著濃濃的親情。這親情就是下一年的精神食糧。祝福天下 的父親母親安康。

  關於逃離城市 目前,城市的壓力很大,所以很多人希望可以逃離城市。你嘗試過嗎?我嘗試過。一次,在放長假的時候,一個人跑到了海南。要知道,海南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那麼發達。走了很多的欠發達地區。海南真的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地方(希望他們的淳樸不要被海南大開發的商業淹沒)。整整的一個假期,將自己完全放在那個略微偏僻的小地方。租的小房子四面的牆壁讓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水龍頭的水還是可以的,可是頭上的燈卻只是一個燈泡。屋子裡面一張簡易的床,電視也只有幾個台。由於海南熱的時候比較多,因此,門窗也比較簡易。隔音效果不好,外面馬路車子經過,屋子裡面聽得很清楚。想出去吃點東西,像樣的超市沒有幾個。大多數都是小雜貨攤。要走大概20多分鐘,可以到中心城區。如果你不想吃路邊灘的麵條之類,那麼肯德基就是很奢侈的東西了。在肯德基,是唯一的一個讓你有在上海的感覺的地方(那裡的快餐店當時只有一個肯德基,還沒有麥當勞)。那裡的人,收入不高,生活也 簡單。我們認為的生活不方便,他們卻不以為然,因為生活一直就是這樣。當把自己完全放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深切的感受當地的氛圍,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做,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鬆自己,觀察周圍,認真的,思考和對比。那次在海口的機場,我寫下了長長的日記。長假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村姑。在大都市的一切的紛擾都放下了,沒有煩惱,沒有壓力。一切就是「簡單」二字。當飛機落在上海的浦東機場,都市的繁華和喧囂立刻撲面而來。自己突然一下子從村姑變成了城裡人。突然之間的強烈對比讓自己措手不及。2個多小時的飛機,竟然是如此不同的二個世界。 深切的感受:1 適當的逃離城市是對自己思想的蕩滌2 學會放下3 從村姑到城裡人的距離可能只是2個多小時的飛機,可是心路可能卻是走了很多年。

  關於加速度 當自己剛剛來上海的時候,感覺自己很是鬱悶。工作不好找,而且工資很低。那個時候的我,很是迷惘。可是,真的感覺自己不應該是那個狀態啊。可能是自己憋著一口氣的緣故把,我會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去學習,而且比較善於思考,想知道為什麼(甚至要去推敲上海話的發音與普通話的發音究竟哪裡相同,哪裡不同)。經過了跳槽,發現自己的價值慢慢體現了。可是這個價值的體現是自己點滴積累的結果(這是後來發現的)。體會:如果你對自己有信心,自己足夠有毅力,而且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那麼雖然你的起點可能不會很高,可是你的加速度也許可以讓你「後來者居上」。因此,不要輕易的否定和懷疑自己。可是,一定要清楚的認識自己。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那麼優點給你鼓舞,缺點讓你警醒。慢慢的,你的優點可能越來越多,而你的路可能也越來越寬了。加速度真的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如果你的動力一直都在,你的速度無人可擋。最好的驗證就是:幾年之後,回頭看看你的同伴(當初旗鼓相當的),是不是已經被你甩到了後面呢?如果是,那麼就是你的加速度已經體現了。

  春節過後,開始上班了。 探討職場,總歸要論成敗。成功和失敗的定義是什麼?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定義。在我看來,真正的成功是事業、家庭的平衡。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家庭才是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的朋友希望可以提供一些職場的道理。坦率的說,職場是一個戰場,但 是如果打算取得最後的勝利,還是需要學會如何做人。職場上,虛榮的人很多。彷彿一定要表示自己比別人強一點,才好受一樣。但是,虛榮的人很多的時候都是在吹牛。而時間久了,大家自然發現了他們的破綻,他們的人品也不功自破了。碰到這樣的人,你就當他們是在你面前表演就好了,不要當真。

  說說職場的老闆:本來打算例舉幾個標準的老闆形象來說說,可是後來看看,老闆大致的特點都是一樣的:1 緊急任務比較多2 注重細節3 在韜略背後也有自己的小算盤4 看到員工無所事事感覺自己的錢在流失5 其他從前感覺老闆是超人,超出平凡人。後來發現,到了高級階段的老闆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包裝,看起來還是非常的專業和職業。而有的則是讓人感覺,素質還不如普通人。開始總是理解不了:他都已經是老闆了,怎麼還。。。呢?為什麼也。。。呢?後來,看到了老闆在他的老闆面前的表現,開始偷笑。哦,突然發現,老闆也有老闆啊。才突然發現,原來老闆也是打工的。所以呢,職場的結構其實都是一樣的,就好比房子,房型都是一樣的,就是樓層不同而已啊。老闆也是老百姓 啊。

  同事離職 第一次在職場看到同事離職,彷彿是生離死別,感覺日後再也見不到了似的。感慨的同時,會有很多的問好進入腦子裡面,為什麼要走呢?去了哪裡呢?幹什麼呢?是不是不開心這裡呢?有什麼小秘密呢?而同事離職之前禮儀性的道別到我這裡也要多幾分鐘。後來在不同的公司看到離職的人多了,已經麻木而沒有了感覺。甚至在大的公司,有的人離職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某一天需要聯絡了,才發現已經離職幾個月了;或者在公司的HR網路上的狀態由「在職」變成了「離職」。比較震驚的一次是某同事,在大家眼睛裡面是公司的紅人,而且公司還特意培養她去了國外。回來了之後還升職了,然後又出國。再回國沒有幾天,就開始跟大家道別了。過後知道了,原來她很早就已經打算走了,而且公司內部的階級鬥爭也迫使她不得不走。但是,公司還不能輕易讓她走,畢竟服務多年,上層路線不錯。因此,在表面風光背後的東西不是一下子能夠了解的。職場久了,知道離職的原因有很多種,為了升職,為了加薪,為了出國,為了學習,為了生子,為了結婚,為了轉行,為了自己當老闆,為了休息,為了遠離階級鬥爭。。。理由實在是太多了。而離職都有各自的原因,人家也不可能跟你詳細說明的。只是祝福他們可以越來越好罷了。多數時候,感覺一些重要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可是當人員流動不斷頻繁,你會發現,什麼總監啦,經理了,甚至總經理,或者是VP都是可替代的。也許新的人來了的火勢更旺啊。不嘗試不知道,地球離開了誰都一樣轉,只是暫時不適應罷了,因為已經習慣了既定的模式。離職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職場的素養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有的人靜悄悄,有的人雞飛狗跳(以打官司結束),有的人像紳士,有的人像潑婦。無論怎樣,還是給自己留下一點職業的尊嚴。如果你不開心,不打算再繼續與該公司的任何一個人聯絡,那麼也請客氣的離開。畢竟,日後的reference check也許峰迴路轉的轉回來。

  關於職業規劃 這個單詞以前好像沒有,或者沒有那麼流行。後來,公司多了,崗位多了,職位分類多了才有了從一種類型的崗位到另外一種類型的崗位。而目前,大家跳槽的頻率必以前高了,而可以選擇的公司也多了,更希望可以通過跳槽來個連升三級的奇蹟。所以職業規劃就變得比較重要了。說到職業規劃,很多人都比較茫然(其實茫然就對了,因為沒有幾個人可以真正的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該怎麼規劃自己。因此,拚命的買書,看書,發現銀子花了不少,可是好像還是不能直接解決問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寫的都是理論,而理論的那些名詞放到自己身上,自己就暈了。其實,還是 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自己可以進行一下brain storming, 看看自己的個性、專業、學歷、愛好、經歷等因素如何可以最大化的幫到自己在職場上的工作。很多的公司都會在面試的時候說,我們這裡可以為員工提供很好的發展空間,為員工進行職業規劃等。提醒大家,不要輕易相信這樣的承諾。因為:1 可能是官方的語言。這只是企業文化的一種良好體現,別無他。2 可能無法顧及到你。公司都是把有限的資源最大化的放在某一小撮人身上。因此,他們規劃的都是「領導」或者是主要崗位的人。甚至可以不惜重金打造他們的「職業化」。而小小的我暫時還無法享受那有限的資源。因此,即使有職業規劃也是與我無關。3 可能無法了解到你。職場上面的人多數都不是真正的我。而我的真正興趣、愛好、野心不是HR可以了解的。這樣的概念如果像公式一樣的根據你自己的目前狀態套進去的話,可能對於你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或者摧殘,甚至是蔑視。4 不專業的人指揮專業人士。不要以為職場上面的每個人都是那麼專業。有些的指令不是那麼的專業,因此可以忽視。因此,職業規劃需要的是自己正視自己、剖析自己、發掘自己、激勵自己。不要依靠別人給自己做規劃,而是自己親自操刀。關鍵的是,不要等到最後一秒鐘,而是不斷的根據自己變化的實際情況,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前進目標。如果任何時候,你都是做好了戰鬥的準備,那麼集結的號角一響,你就可以立刻出擊。

  今天收到朋友發來的哈佛的幸福課程,希望可以跟大家共享「幸福感」。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 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 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快捷方式,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 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 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 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關於勇氣 大學畢業的時候,自己彷彿沒有怕過什麼。1 不怕離開家,最好越遠越好,感覺夢想就是在遠方,而且遠方是未知的,值得我們去開拓。那個時候,如果可以遠離家門,甚至可以作為自己「厲害」的一面旗幟,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2 不怕失敗。那個時候,就是感覺自己是一張白紙,不怕有什麼小的閃失,感覺自己還有大把的機會可以成功。3 感覺什麼都知道。也許是高中的學識,加上大學的鍛煉,感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學最看不上的就是那些站在講台上面的老師,感覺他們實在是不靈光了,感覺自己肯定會比他們強。4 不怕皺紋。大學的時候,也會去買瓶瓶罐罐回來,拿自己的臉當調色板,每個人都弄得跟小鬼似的,哈哈大笑之後,繼續「調色」。皺紋?沒有想過啊。這個難道跟我有任何的關係嗎?畢業幾年之後,在社會的大課堂上面摔打了,突然的發覺自己不那麼靈了,挫敗感讓自己從波峰跌倒了谷底,也許自信會被打擊到零。再過幾年,以前不怕的都成了自己害怕的了,患得患失之間,彷彿失去了自己。小虎隊今年春晚又火了一把。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懷舊。1990 年到2010年,70後從青蔥走到了豪情滿懷,又走到了無奈和現實。而當年小虎隊的那些歌詞,卻依然在耳邊迴響。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是那麼的嫩啊。唏噓感慨的同時,還是情不自禁的記起自己從前的那張年輕、稚氣的臉,以及自己唱響同樣旋律的少年情懷。看看小虎隊也成了奔四的人,我們怎麼能不感慨呢?勇氣就在歲月的累積中,慢慢的被侵蝕了。當年的我可以在假期的時候,一個人坐火車跑到自己心儀的景點,不去想單身女子是否危險。當年的我可以衝進美容院,隨意的去對自己的臉動動刀子,不去想如果手術失敗會怎麼樣。當年的我可以背起行囊走出國門,去一個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尋夢,不去想自己是否會被中介騙得底朝天。到了國外,人家會問我一句:你是自己一個人來的嗎?我說,不是啊,我們一起好幾個呢。人家問:你們是親戚嗎?我說,不是啊,我們上了飛機才認識的。對方暈倒。在我看來,我的確不是一個人來的啊。幾年之後,尤其是自己成了所謂的小資,開始有了一點小資產的時候,自己更加沒有打破既定的模式去開拓新事物的勇氣了。其實非常羨慕目前還是豪情滿懷的朋友。因為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其實,還是有點擔心你們的,希望你們可以不要走彎路。可是,自己當時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自己沒有去體會,怎麼可能知道結果呢?所以,開帖子在警醒各位的同時,也希望你們好運啊。

  關於北京和上海 自己在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到處旅遊,最好越遠越好。去了北京,到了上海。北京的沙塵暴讓我吃了好多的灰啊,感覺上海比北京乾淨,而且上海冬天不是下雪,而是下雨。驚奇。後來在讀書的時候,碰到了北京某阿哥。該阿哥讓我對北京人有了初步的印象:喜歡吹牛,辦事不牢。在讀書的時候,也碰到了上海某阿哥。某日,大家去吃快餐。我們都已經排隊了,他還自己在旁邊思考。過後,我們問他,為什麼還不點餐。他回答:我吃得多,我計算一下我怎麼點能吃飽還划算。心中暗自唏噓。北京的阿哥從來不會在別人面前流露出自己沒有錢或者算計,而上海的阿哥沒有感覺這有什麼不好,也不覺得沒有面子。後來,經過了系列的事情,我自己的總結是:北京的阿哥感覺爽氣,但是不實在(落實到具體事情上,理由很漂亮但是沒有結果,眾人被「忽悠」)。上海的阿哥感覺很計較,但是沒有傷害別人(辦事情比較牢靠,講究誠信,不行就是不行)。就是這麼簡單的通過自己的簡單對比,我毅然的選擇了上海。到了上海,也會與在北京的朋友交流。經過橫比、豎比、斜比,總體感覺還是上海好一點,尤其對於最為普通老百姓的我來說。

  某日,好友約我見面,希望我給點主意。好友,女,大30幾,剩女。上海小房一套,無貸。由於對未來可能出現的MR RIGHT沒有信心,怕自己一個人孤老時沒有後備力量,想再買房一套,可是房價高企,一人還貸吃力,猶豫中。聽了她的獨白,我無語,也無奈。她同事給她介紹的幾個,聽聞她有房子,立刻嚇跑。不為別的,只因為她有房。可能是男孩子沒有房,看到這樣的剩女怕失去自尊吧。怕夫妻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二個人在家庭中的決策權,而導致可能太不起頭。而女人怕日後一個人的不安全感。二個人怕相處,一個人怕孤獨。我勸好友不要太要強,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女友放棄了再次買房的想法。後,她電我,說還好聽了我的話,因為她在老家的父親病了,母親要一次性繳納社保以享受日後的養老金。一下子,她的積蓄派上了大用場。感慨的同時,她有了更深的不安全感。孝順的她接父母來上海,安排父親看病。高昂的醫院帳單讓人心驚肉跳。一個人的上海,不容易。

  關於智慧和愚鈍 智慧的人以為自己智慧,因此總是自以為聰明而總是鬱鬱寡歡;而愚鈍的人認為自己愚鈍,卻是可以享受自己的快樂生活。某女,強勢。在男人的圈子裡面,一定要證明自己並希望勝出。結果,沒有人敢碰這樣的女人,更不敢娶來做老婆。無奈,該女子只能去找了一個搞技術的、比較聽話的老公。可是,由於性格的問題、地域的差別以及觀點上面的摩擦,日子不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而愛面子的自己不能在眾人面前流露自己的任何不幸福,在標準的微笑之後其實是無盡的苦楚。離婚?丟臉。煩惱?自知。未來?不知。事業?繼續打拚。因此,該女子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不斷的、不斷的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稱王,因為感覺自己必須優秀,因為感覺別人不如自己。而她的老公也更加的遠離她,至少是心理層面的。另一女子,希望自己強,可是無法在別人的鐵蹄下面站出來,因此也接受了自己不才的事實。怎麼辦呢?找個老公吧。可是這個老公用眾人的「標準」和「指標」衡量,就是一個詞「不行」。眾人苦口婆心希望該女子找個更加好的。該女子迷惑。希望找個更好的,可是找不到怎麼辦呢?彷徨,最終,還是希望忠於自己內心的感覺,不去理會眾人的眼光,因為她感覺自己的日子自己知道。結婚後,該女子是個幸福的小女人,而且老公特別體貼。眾人在看到了鐵的事實之後,也送去祝福。小女子暗自慶幸自己的正確選擇。也許強女人比弱女人多金,可是幸福感差很多。強女人不知道,老公不是用來誇耀的指標,也不是用來做秀的道具。可是等真正了解到的時候,貌似晚了點。而弱女子在堅守之後,收穫了自己的幸福。我不禁要問,哪個是智慧的,哪個是愚鈍的呢?好像結論剛好是截然相反。真正的幸福女人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睛裡面、言論裡面,而是活在自己家裡那扇門背後的二個人的世界裡面。


推薦閱讀:

坐落在老城的上海菜館 總也忍不住要去嘗嘗
上海的自來水煮沸後,等溫度適宜後是否可以直接飲用?
【雅昌專稿】陸元敏的鏡頭下:從私攝影到上海的城市名片
《上海往事》3
北京銀付通詳解|隨行付鑫聯盟

TAG:上海 | 分享 | 人眼 | 外地人 | 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