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聖雄甘地:非暴力的抵抗方式不是弱者的武器

「印度已經今非昔比,然而只要你懂得如何尋找,就能發現永世長存的聖雄之魂。」

撰文:湯姆·奧尼爾

攝影:雷娜·埃芬迪

翻譯:朵朵

轉自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微信ID:NationalGeographicCN


如同在靜修院度過的每天一樣,他在破曉前就早早醒來。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在薩巴爾馬提河上方的一片空地上主持了一場祈禱會。一切準備就緒。他腰上裹著一條腰布,肩頭搭著一塊披巾,手裡拿起一根竹棍,走出門。他離開居住了13年的家園,這裡的人們一直遵循著他生活簡樸、思想高尚的生活準則。

吉塔·布亨從農活中解放出來,目前為古吉拉特邦西霍爾一家受莫罕達斯·甘地啟發建立的婦女合作社紡織紗麗。

莫罕達斯·甘地不是孤軍作戰。當他踏上他所出生的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市郊的一條土路,78名身著白衣的男人兩兩一排,肩並肩地在他身後形成一支隊伍。有人涌到街道兩旁,有人爬到樹上,還有人從窗口探出身子,成千上萬的民眾(既有支持者也有好奇者)大聲高呼:「甘地必勝!」

那是在1930年3月12日,他帶領著隊伍跋涉25天,行走380公里前往阿拉伯海,對英國禁止在殖民地採集食鹽的不公正法規進行抵抗。甘地在岸邊彎下身子,掬起一捧含鹽的泥巴。隨著非法採鹽在全國盛行,遭到逮捕和毆打的情況隨之發生。於是甘地被捕入獄近九個月。這次被當局當作一次小規模政治煽動行為的活動,最終卻演變成一場全國範圍的獨立鬥爭。各個領域的印度人,無論種姓高低,是男是女,是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第一次全部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英國的統治,因為如今大眾有了頭領。從展開「食鹽長征」的那一日到18年後離世,甘地的思想滲透至印度的政治和精神領域。他將自己以行動為根本的一套哲學稱為「非暴力不合作」。

工人在古吉拉特邦的西霍爾收集食鹽。1930年5月,甘地為抵制英國的食鹽限制發起遊行一個月後,經過非暴力不合作鬥爭方法訓練的活動家遊行至此,遭到毒打,該事件推進了印度爭取獨立的進程。

甘地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他引領印度走向獨立,他促使國人對根深蒂固的種姓偏見、宗教偏見和暴力行為提出質疑。 1948年,印度重獲新生僅僅五個半月,甘地就死在暗殺者槍口下,數小時之後,印度的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宣布「國父」的光輝將閃耀千年。

今日國父的光輝是否依舊?為了尋找答案,我決定重走甘地之路。「請看看我。」他說,「從我的勞作中認識我,從我的局限中認識我,你將會了解真正的我。」我要重走他「食鹽長征」的道路。他發表的演說和撰寫的文章道出了印度今天面臨的問題,而印度人仍舊為這位聖雄留下的影響爭論不休。

甘地的紡車象徵著他對農村工業和自力更生的信仰。

他究竟是先知還是聖愚?是英雄還是惡棍?他帶領人們走的是陽關大道還是死路一條?沒人質疑甘地在世界舞台上表現出的傑出影響力,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學啟發了馬丁·路德·金和納爾遜·曼德拉。但在甘地的祖國,他的影響力卻表現得更為晦澀。甘地無所不在卻又無跡可尋。印度的盧比鈔票上印著他戴眼鏡的頭像;許多座城市的街道都以聖雄甘地命名,城中還有他的雕塑;政客用他的名字為自己擔保。但甘地影響力的消失也是不爭的事實。甘地曾構想出一個由自給自足的村莊構成的印度,在這樣的社會中,種姓和宗教等身份標籤日漸糢糊,平等和非暴力在統治過程中得到強調。如今讓我們看看這些構想實現了多少。在巨大而喧囂的城市(德里、孟買和加爾各答)中,日益膨脹的中上階層對物質狂熱追求,核武器工業屢禁不止,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普遍存在,這些都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國家面貌。

10月2日,孩子們打扮成「國父」的樣子慶祝甘地的生日,「國父」是人們對他的愛稱。這裡是古吉拉特邦拉傑果德,甘地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裡度過的。許多甘地的追隨者擔心隨著印度的城市化和物質化程度越來越高,年輕一代會忽略了他為貧苦之人服務的訓誡。

「印度對甘地的理解很分裂,要麼將他視為全然的善之本,要麼將他視為十足的惡之源。」 特里迪普·蘇赫魯德說,他是甘地開始「食鹽長征」的那處靜修院的信託基金機構負責人。「你可以反對他,也可以擁戴他,但如果你想了解印度,就繞不過甘地。」 甘地在世期間就被證明是一位嚴苛的導師。他對家人、朋友和政治盟友有一套嚴格的要求,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標準。他在飲食(他在不同時期靠食用堅果、生鮮蔬菜和乾果維生)和性(他發誓禁慾,並在去世前的42年中信守誓言)方面的堅定信念,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飽受大眾爭議。然而他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社會改革家、精神領袖、新聞工作者、調停人、教育家和發明家——多種多樣,猶如一部史詩小說中的角色,讓每個人都能從他身上有所收穫。

受到甘地關於男女平等理念的教化,女人們身穿土布衣服在泰米爾納德邦科代卡納爾的街道上遊行,參加一場頌揚甘地精神的慶典。

「食鹽長征」的第一天,甘地在距離靜修院三公里的地方進行了一次飽含深情的停頓。他止步在一所學校跟前,這所學校是十年前他為與英式教育抗衡而建立的。

今天,穿過一道砂岩拱門,就是古吉拉特邦大學樹木蔥鬱的校園,學生們走在校園的小路上,他們身穿用印度土布製成的寬鬆襯衫和長褲,這種土布象徵著甘地的革命,它既代表著對英貨的抵制,也代表著復興印度傳統工業的決心。可以肯定地說,如今印度其他大學裡沒有學生會穿土布,它意味著「手工編織」,由於不夠時髦而遭冷落。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偏遠地區,一位助產士正在照料孕婦。2013年由甘地塞沃格拉姆靜修院展開的移動診所行動實踐著他的承諾。

甘地走路很快,作為一個61歲的男人,這位隊伍里年紀最長、並承受著風濕造成的關節疼痛的老人,步伐卻快得驚人。隊伍平均每天要在無處躲藏的酷熱中步行16到19公里,在定居點停下腳步祈禱、休息、吃東西,他們的領袖則在全神貫注的聽眾面前發表演說。甘地是第一個與印度農民建立起聯繫的國家公眾形象,對他而言農村才是印度的靈魂所在。

如果甘地今日故地重遊,他很可能會傷心地發現,印度的農村似乎在時間的河流中停滯不前了。在甘地的構想中,農村是印度孕育進步的最肥沃的土壤,如今這種想法看起來更像是一場烏托邦的狂熱之夢。城市才是工作、學校和社交生活的所在。城市問題——污染、犯罪、人口過多和交通擁堵——是全國熱議的話題。然而印度超過12億人口中的近70%仍舊生活在農村。對於甘地這樣一位深受基督影響的印度教徒而言,其最高的生活目標就是到窮人當中去,「先讓他們吃飽,再讓自己吃飽。」他呼籲志願者到農村生活,給那裡帶去改變。

在古吉拉特邦的拉斯諾爾,工作中團結一致的人們在生活中也其樂融融。這是自主就業女性協會(一個信奉甘地主義的工會)紮根的數千個村莊之一。協會的創建者艾拉·布哈特稱女人是「農村社會的棟樑」。

在「食鹽長征」的道路上迎候甘地的人群是現代印度人無法想像的。在學校操場和田野里,有成百上千的女性前來聆聽甘地講話。她們從四面八方的街道蜂擁而至,隨遊行者一起穿過城市。儘管甘地由於擔心發生暴力衝突只選擇男人參加遊行,但在他心中女性是他天然的盟友。「我認為女性是極佳的非暴力詮釋者,」他說,「並非因為她們脆弱,就像男人自大地認為的一樣,而是因為她們更有勇氣。」

在甘地為抵抗英國的食鹽限制法規進行「食鹽長征」的卡普萊塔,女性仍舊承受著貧窮帶來的壓力。她們在磚窯辛苦勞作一天掙的工錢還不足3美元。

與他倡導的許多道德改革運動一樣,甘地為爭取男女平等所作的努力在那個時代顯得太過超前。從根本上說印度還屬於保守的、家長制的社會。甘地大聲疾呼反對童婚,反對針對女性的暴力、反對嫁妝制度、反對限制女性受教育,然而儘管偶有改善,這些問題仍舊存在於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像甘地一樣做出有力反擊的人也同樣存在。

  

最後,他們聽到了海浪的聲音。經過三個多禮拜的長途跋涉,「食鹽長征」的隊伍終於接近沿海村莊丹迪,就像許多印度人和西方世界看到的一樣。安全部隊、媒體和由圍觀者及支持者組成的人群,都等著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們的領袖為這一刻已經準備了幾十年……

微信二維碼(長按即可):

了解並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請點擊閱讀原文。

↓↓↓


推薦閱讀:

爲何武士決鬥前要在刀柄上澆水?
敘利亞女童誤把相機當武器驚恐舉手投降 另一類似經歷女童照片曝光
殲20可能成為中國艦載機嗎?
現代最先進的陸軍和二戰時候最先進的陸軍對比,有多大進步,有沒有質的飛躍!?
吸引異性的秘密武器!!你的愛情通行證

TAG:武器 | 人物 | 暴力 | 方式 | 弱者 | 甘地 | 非暴力 | 聖雄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