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的合作機遇
2011-11-14 |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產生很大的變化,即使各國提出各式救市計畫,然而日本「311」強震、美國信評、歐洲債務危機,減緩了全球經濟復甦之路。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正式啟動,在「促增長」的前提下,開始加快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內需市場擴大。在前景未明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大陸台商未來面臨的是全新的挑戰,但也充滿全新的機遇。全球經濟前景未明一、歐美債務問題,使得全球市場需求持續疲弱歐債危機自2009年12月在希臘引爆之後,迅速波及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隨著歐洲與IMF救助機制的進展,情況最為嚴重的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先後獲得1,100億、850億和780億歐元救助基金。今年5月,由於歐盟、IMF與歐洲央行暫緩向希臘發放第五筆援助基金,引發市場恐慌。7月21日,歐元區雖然達成包括提供1,090億歐元的資金援助、延長還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等等第二輪救助希臘方案,但西班牙、義大利等歐豬五國的債務問題,仍引發全球市場的波動。簡言之,隨著歐債危機持續延燒,不但衝擊歐元區並造成歐元貶值;而且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影響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的復甦。自2008年美國引發金融危機迄今,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仍停滯不前。日前,由於美國債務問題,使得其信評首次被調降,在前兩大債權國日本及大陸都有可能減持美債的前提下,美國財政狀況將可能更加惡化。二、日本強震造成的「斷鏈」危機,衝擊全球經濟復甦日本「311」強震,衝擊日本經濟復甦。全球著名的風險分析研究業者—美國AIR公司估計,這一次「311」大地震與地震後的海嘯所帶給日本的損失,估計在145億美元到346億美元之間,但事實上,若將福島核能四座機組事態的負面效應估算進去,日本因「311」強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比估計更高。日本是僅次於美國、德國與大陸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四大進口國家,其每年國民生產毛額(GDP)佔全球6%。日本國內的主要消費品大多自大陸、美國、澳洲、南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進口,並供應大陸、美國、南韓、台灣等國汽車、半導體及高階化學材料等原材料;與此同時,日本是大陸的第二大出口國。因此,「311」日本強震造成相關產業的「斷鏈」危機,也將衝擊全球經濟的復甦。三、新興市場復甦力道不足以拉動全球經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包括大陸、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新的動能。然而,雖然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復甦力道相對強勢,但其增速仍不足以拉動全球經濟。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雖持續增長,但仍有過熱的危機。由於通膨的壓力,以及糧食和能源等價格大幅上漲,因而推高了這些新興市場的工資。為了避免經濟過熱造成的通膨,這些新興市場開始採取相對緊縮的經濟政策,全球經濟增長的動能再添變數。「十二五」規劃是台商的新機遇在全球經濟前景未明情勢下,大陸的經濟成長,已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力之ㄧ。從全球的產業發展來看,除了原物料的生產與供應持續重要外,在節能減碳成為全球共識之下,新能源、新材料、綠能產業等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而這些,也正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與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產業。 「十二五」規劃對台商在兩岸的布局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大陸轉向以內需為主的經濟成長模式,提供了台商轉型升級的契機。對大陸來說,若能讓兩岸產業加大合作的空間,台商豐沛的活力,必能作為兩岸經濟成長的持續動能。一、大陸將由「製造中國」走向「消費中國」、「服務中國」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大陸政府出台了4兆的擴大內需政策,並實施如家電下鄉等政策以促進內需市場的活絡。未來5年,大陸將持續這樣的政策,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包括文化消費、旅遊消費和養老消費等等,並強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假冒偽劣商品的查緝。「十二五」規劃預計,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的前提下,大陸最終消費率將從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55.0%,到2020年最終消費率將達到65%左右。實現這樣的目標,大陸政府預計將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調整收入分配。包括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等、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提升公共服務等;二是加快城鎮化建設。這都將形成大量新增需求。換言之,大陸將不再只是「世界工廠」,還將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並由「製造中國」走向「消費中國」、「服務中國」。二、大陸服務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成長的動能大陸的城鎮化政策,預計使其城市人口增長到5億人,內需市場廣大,服務業也將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焦點。除了金融業之外,包括連鎖加盟、美食、設計、文創、醫療美容業等,都是台商較具優勢的產業,也是兩岸合作的新契機。大陸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不到四成,距離已發展國家佔GDP七成的服務業比例仍有一段差距。也就是說,未來大陸的服務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再加上「十二五」期間,擴大大陸內需市場將是發展的重點,因此,未來服務業必將作為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動能。然而,要參與大陸內需市場,仍有一些困難要克服,包括品牌、內銷通路的建立、智財權的保護等,以及與大陸企業的競爭。換言之,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雖是很大的機遇,但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至於金融業方面,台灣金融業在進入大陸市場後,勢必重新開創一波高峰。兩岸金融合作的開端始於江陳第三次會談,2009年4月26日,兩岸海協海基第三次商談在南京舉行時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同年11月16日兩岸主關機關簽署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三項《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並於2010年1月16日生效。2010年3月台灣修正《兩岸金融、證券期貨、保險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簡稱金融三法),台灣金融機構赴大陸設立之分支機構按照這三項辦法的規定來審查。2010年6月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期收穫計畫中,已將兩岸金融業的相互准入納入,包括第一批已在2010年12月開業彰銀、一銀、合庫、土銀與國泰世華等5家國銀,以及2011年第一、二季陸續開業的華銀、台銀、兆豐銀、玉山銀、上海銀及中信銀等,其創造對台資企業的融資環境,以及金融業本身發展的前瞻性,都為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日前,中國銀行宣布,和台灣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江蘇艾德太陽能科技公司聯合籌組3,000萬美元聯貸案順利簽約,這也是首個兩岸金融機構合作的銀行團聯貸案,並為兩岸金融深化合作提供示範。三、兩岸在服務業方向的合作是一個新的契機台商在大陸投資已20年,大陸充沛的勞動力及土地,是台商得以崛起的原因;但同樣的,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台商亦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有別於1980 第一波傳統產業台商,1990 第二波科技台商,第三波台商赴大陸投資產業逐漸集中在服務業,尤其是連鎖型服務業。台灣服務業與國際接軌甚早,且台灣製造業赴海外投資多年,尤其是大陸與東南亞國家,多已形成台商聚落。隨著台商製造業聚落在海外布局,台灣支援製造業之生產性服務業,已逐漸結合台商製造業之海外布局,進行服務與製造之共同輸出;而消費性服務業則是透過了解當地聚落發展趨勢與商機,進行策略性投資與布局。在這樣的基礎上,因應大陸內需市場的擴大,台商成熟的服務業模式逐漸引進大陸,帶動兩岸服務業的合作契機。2010年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首開先例,創造7.7億美元的服務業商機﹔2011年4月開始,一路由東莞、天津、南京、山東到重慶,各地紛紛舉辦「台灣名品展」,台灣服務業走入大陸各級城市。未來5年,大陸經濟從沿海的一線城市,將快速擴增到內陸上千個二、三線城市,這些發展的趨勢,都是兩岸服務業很好合作的起點。未來兩岸間服務業合作的商機很多,因為服務業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因此語言與交易習慣等因素就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台灣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已具備國際水準,台灣業者沒有任何語言上與交易習慣上的障礙,因此未來台灣服務業在兩岸之間的發展是有很多機會。然而,目前大陸在服務產業方面的規範仍有一些改進的空間,例如大陸服務業的稅負較製造業為重,因此,在大陸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成長動能的此刻,鼓勵製造業轉型升級,給予台商經營服務業方面更多的優惠,以促進兩岸服務業的合作,幫助調整經濟結構,將是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規劃對台商來說也是挑戰近年來,台商在製造業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投資經營環境全線惡化;二是產能嚴重過剩。這兩個困境造成製造業危機,企業家紛紛撤退,並將大量資金挺進樓市、股市。最近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進口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再加上稅負過重等因素,使得製造業經營陷入比過去2年更深的困境。因此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出台,讓台商可以拉長陣線、發展新一波動能,相對的,也隱含台商必須面對極具的挑戰─改變戰略、塑造新優勢和利基點,因為過去依賴的代工生產模式和純製造型態,將不能適應大陸急遽調整的產業結構。一、生產模式面臨汰舊換新,投入產品高附加價值競賽對台商而言,「十二五」規劃代表的是無可計數的商機,背後也隱藏一體兩面的威脅。以往大陸整體發展策略係「以資源換增長」,消耗掉全球1/3的鋼鐵、煤炭與棉花等天然資源,全力刺激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然而,檢視大陸生產總值,卻僅佔全球8%,投入成本與產出價值之間比例落差懸殊。如今大陸政府發布「十二五」規劃,即為解決產品附加價值低、單位生產效率低落的問題,其中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將形成急劇的產業結構轉變,對台商企業既有的生產與經營模式造成極大的挑戰。從生產模式來看,過去大陸政府以自主創新為目標,鼓勵企業加速擴張,給予台商充分發揮的空間,台商利用大陸既有的勞力及天然資源優勢,配合本身卓越管理能力及經營效率,在沿海地區建構龐大的代工生產體系及產業聚落,進而帶動地方的發展。然而,「十二五」規劃最重要的基調,就是「調結構、促轉型」,大幅修正產業重複投資、避免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再盲目招商,並加速推展綠色節能生產,鼓勵企業整併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因此,台商以往過度依賴出口、衝刺產能的生產模式已不受青睞,尤其是中小企業台商,轉而必須面對如何淘汰落後產能,並須設法取得資金或資源,投入創新研發、升級,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惟台商在大陸信貸不易,以及多數缺乏升級轉型經驗,要短期內達到生產模式的汰舊換新將是嚴峻的挑戰。二、製造業朝多元服務化邁進,建構企業新價值「十二五」規劃中,大陸加大力度發展節能減碳的綠色產業,2015年前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之指導目標,背後意味著大陸龐大綠色貿易商機。但就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大陸的新能源產業採取的是從上游零件組合到系統整合一條龍政策,這對純製造業型態台商,在未來5年將承受更大的經營壓力。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追求高成長,環保相對被忽視,現在正努力亡羊補牢,從高碳轉向低碳,由黑貓變綠貓。以上海世博會為例,整個園區80%以上的夜景照明,都採用節能減碳的LED設備。大陸大刀闊斧的綠色革新,勢必將帶動低碳產業的發展。然而,大陸新能源產業發展歷程和過去IT產業最顯著的差異,是後者在全球化趨勢下強調垂直分工的生產鏈,促使慣於從事純製造業型態的台商,可以扮演全球代工的關鍵角色;但前者則是國家政策導向,強調在地化經營,因此在大陸自製率的產業保護措施下,以及對內普遍實行「潛規則」,對台商構成進入市場的障礙。此外,大陸正出現「國進民退」現象,資源逐漸掌握在少數巨型業者手中。在大陸積極朝低碳節能產業發展之際,台商即使面對龐大的新能源產業系統整合商機,卻只能幫大陸業者代工,賺取微薄利潤。目前台商在大陸投資以製造業為主力,佔大陸投資總金額達七成以上,未來要切入大陸最關鍵的系統整合領域,須朝以製造為途徑來提供服務的製造服務業來發展。舉例說明,研華透過協助大陸風力發電場規劃系統監控管理,把自製的工業電腦建置在每座風力發電機內,並在大陸建立50多個服務據點。再者,製造委外亦將延伸出許多新的產業,當製造業者將許多作業委外後,品質的檢驗就可能需要第三方來負責稽核,也因此會產生新的製造服務業。因此台商將思索的下一步在於延攬專業人才,提升製造產業的價值活動,透過設計、研究發展、市場調查、資源管理等製造服務化,創造企業價值。三、降低交易成本,進軍大陸內需市場:建品牌、鋪通路因為大陸台商一向以製造見長,已具有規模、效率的品牌公司並不多見。投資大陸初期,台資企業在投資與稅收等方面享有優惠,各省市甚至縣市級政府還訂有專門的、更為優惠的吸引台商投資的優惠待遇政策。而「十二五」規劃的另一個發展重點「擴內需」,將推進大陸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人民幣持續升值及逐步取消外商「超國民待遇」,已是時勢所趨。台商為搶攻大陸內需市場,必須從製造業為核心跨足服務零售領域,打造銷售品牌,以加速提高產品市佔率。大陸內需市場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但各省市之間在地理上的隔閡,也造成消費習慣相當大的差異,各地方制度法令亦不盡相同,導致消費市場非常分散,其消費差異掌握不易,而物流、倉儲及供應鏈陣線過長,導致台商因資訊不對稱及難以克服地域方面的「潛規則」而付出代價。基於大陸面積大、市場差異大,與大陸企業或大型外商「合縱連橫」是進軍大陸的絕佳策略。台商要逐步整合出通路專營的方式,透過合作或合資,可降低內部和外部交易成本,並共享資源,發展出成熟的合作關係。當然,台商要成功進軍大陸市場,也有賴於大陸政府從將台商、港商與大陸本地企業視為內部不同地區的企業,應逐漸實施相同的「國民待遇」,從而為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大陸內部的企業,創造更為公平的競爭與發展環境。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低廉勞動力的時代即將過去,為了刺激內需、改善貧富不均的社會結構,「十二五」規劃將「強國富民」的政策轉為「富民強國」,提高工資以縮小人民貧富與區域發展差距。尤其沿海各地工資漲幅更是驚人,平均每年調幅在15%至20%。另一方面,近年國際促升人民幣的壓力驟升,中國人民銀行去年6月啟動二次匯改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逾4%,估計未來每年平均升值幅度至少在3%到5%。面對既有廉價勞動力及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在,台商必須從純製造業加速提升服務比重,以及改變過去單打獨鬥的模式,建立合作夥伴的策略關係,方能在短暫的調整期內,提升通路和品牌的能見度,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結語:兩岸產業應透過合作來共創雙贏兩岸持續深化經貿交流,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自2008年5月展開制度化協商以來,3年來兩會協商取得了豐碩成果,到目前為止,已共簽署15項協議,達成2項共識,開放陸資來台、兩岸大三通、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等,互動關係有著長足進步,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有著相當積極的貢獻。因此,未來全球經濟環境的變遷,與大陸產業發展格局的重大轉變,更是兩岸產業的合作契機,尤其雙邊面臨建立標準機制與制度化議題,須共同攜手分工合作。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加速陸資來台,促進兩岸經濟合作與互補互利、雙贏,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是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基本出發點。進一步而言,當今台商在大陸面臨的用工難、幣值升值等問題,正是台灣20年前國內產業曾面臨的難題。大陸正在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台商也面臨相當的挑戰,除地理上正在往中西部轉移,兩岸分工架構已從根本產生質變,不僅產業價值鏈從垂直分工拓展到水平分工,兩岸的交流合作項目亦從製造業延伸至服務業。因此藉由兩岸產業交流及商機媒合機會,凝聚台灣特定產業應用領域之專業優勢與創新研發能量,透過兩岸產業專長互補之創新合作模式,進而協助兩岸共同面對新形勢、新機會。因大陸「十二五」規劃的產業政策也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也有著創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企圖,並為台商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及更多商機,故支持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各項建設,對兩岸經濟合作有相當正面的意義,並將擴大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的領域。是以,雙方應該就未來兩岸產業如何更有效地分工合作,進行廣泛深入探討,從截長補短、互利共榮的角度,研擬可以連結兩岸產業聚落、形成多元分工的新產業發展模式。在全球布局上,台商具備技術、管理及經營彈性的優勢,長期以來在歐美市場具備國際競爭力,而大陸則是未來世界的消費重心,建立兩岸分工的產業網路,即掌握微笑曲線的兩端,透過軟實力掌握創造品牌,極大化自由貿易的效益,將能發揮核心競爭力,為兩岸經濟發展及大陸台商共創三贏。
推薦閱讀:
※未來產業互聯網將會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
※「非遺」傳承的蝶變之路:從品牌到產業
※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調研報告發布(附圖表)
※請問各位投資大佬,是否看好雙語幼兒園及幼兒教育產業,理由是什麼? |
※大滇說茶:普洱茶的全產業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