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64/69(第四十一品)
64(第四十一品)此後的人,還是真懺悔,深做悔責之後見佛聞法。用了兩個「久」字,就不能浮躁,我們只能欣賞。我們在佛經之中我們能懂得幾句啊,哪怕是粗淺的懂得,這都很寶貴。不能一有一個急躁的情緒,他就更不懂的了。再懂的人錯會,哪裡【聽不清】了個東西,哪裡這個東西以為是佛的意思,那就離題更遠了。【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換個開頭,"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在佛的威力加被之下出現了神通。在佛的威力加被之下,可以無數無量諸佛,都可以普遍去供養、普遍去承侍、普遍去聽法。這種辦法好。這個"修諸功德"呀,要修種種的功德,要諸善奉行,一切人都在做。種種婆羅尼,種種的妙法都在修。這是個久久才能達到這一步,因為這個人他生到極樂世界是生了,但是前生就是"智慧不明,知經復少"這個疑惑,沒有開智慧,知道的經又很少,所以他墮入疑城。那麼現在雖然親自看見了阿彌陀佛,親自聽到了佛的這個開示,可是心中的這個污垢還沒有除,情見還存。所以他的眾生知見,眾生知見就是情見,我們要超情離見。離見目前還早一點,但是超情確實重要。超過這一切情見。無情不能學道,情不空不能悟道,情要空啊。所以在這種奇因之下,要多聞薰習,多度的聞法,多度的思維。在極樂世界耳聽目睹都是增上,那麼這樣就增長了智慧,這才開始能夠信佛的話,理解佛的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久久"而不是一剎那,因為他的根器就是如此。上根的人還沒斷氣那已經就是菩薩了,早超過這個境界了。所以根器來,這根器來就是不一樣。那上品上升的根器,合理的路就到邊地的一個根器,不是佛在選擇啊。後代誰走後門啊,不是這樣的,這自然嘛,這自然如此嘛。所以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就是要好好的修持,就是使得我們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根器。這等於,現在就可以增長【聽不清】無量無邊諸佛修諸功德。【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汝阿逸多」,阿逸多是慈氏的號,彌勒菩薩的號。釋迦牟尼佛又叫他的名字,就是警醒大家,讓大家重視。阿逸多你要知道,疑惑對於一切菩薩為大損害,是個大的損害。為失大利,失掉了最大的大的利益。望西在《無量壽經鈔》中他說,設了一個問:「怎麼說菩薩還有疑惑呢?怎麼還失大利呢?」他這個解釋,他說是不是大乘的凡夫也叫做菩薩?他這沒有肯定,一個問號的語句。或者縱然是菩薩如果生疑也失大利呢?他沒有做肯定。其實他這個問號,是個很謙虛,這個是肯定的。按別教的說法,信位的菩薩如空中之絮。春天的柳絮,在空中飄浮升沉,變化萬端。這是信位菩薩的情況。咱們凡夫真實發起了菩提心,我們就可以稱做初發心菩薩。這樣的菩提心就是像《論注》所說的:"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怎麼度眾生啊?你要把眾生攝受生在一個有佛國土【聽不清】的心,這個心哪,這不是空的心。你要是不是一個空的願,你要有具體的做法產生的效果,這才叫做願嘛。這是空洞洞的一個東西,所作所為不能達到你的目的,這是空願,誑願。發這個心就是要一切眾生成佛,怎麼來度這個眾生那就生有佛國土心。所以凈業的行人發這個心愿:"一切願眾… …【聽不清】所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念是這麼念嘛,那不就是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嘛。有這個就可以稱為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再進一步就到了信位的菩薩。不要小看信位,這初步的人是在信位啊。都如空中之絮,忽生忽像【聽不清】啊。那他這個生疑,因為他總是還有疑啊,屬於根本智、差別智,明白了根本智,不明白差別智,對於差別智他還是疑惑。所以這信位,這樣說呢,就菩薩可以生疑惑,信位菩薩,初發心的菩薩這很當然嘛。這退了這太可惜了,這「為失大利」啊。"大利"指什麼呢?就是經中說的真實之利。十方佛家萬【聽不清】,住於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聽不清】,惠以真實之利,這是三個真實。真實之慧,真實之際,真實之利。十方的佛就是這麼用真實的慧顯示真實之際,這樣子來給到大家的這個利益。佛是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啊。只許??【聽不清】,你碰到了,如果碰到他一會開慧,值啊。但是你不見得能夠會見,能夠難值難見。Tu 在一塊開慧就是「值」,親自相見,那就是「見」。「難相難得」是有那個重匯一處,更難得見面了。"如猶曇花稀有出現",曇花亦現啊。現在難逢的也逢了,難聞的也能聞了,可是疑惑還沒有信受,這就失大利了,這最可惜了。何況咱們凈土法門,阿彌陀佛一乘大願之海,六字洪名的功德無量,只要信願持名,很簡單,就徑登三不退,位不退、心不退、念不退。是真實利中最真實的,是大利中之最大的。對於這個不信,失掉真是大利啊。這個就是說明經上的話:「唯諸菩薩,唯獨將這疑惑,就是菩薩之大本害,為失大利啊。」底下,為了深入,我們再引證一些經。譬如《十往生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對《十往生經》能產生正信,"愛樂是經",愛是歡喜,樂這個經,"觀導眾生",拿這個經來觀,來引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說這個經的人,聽這個經的人都可以往生。「若有如是等人。」就是這樣等人,有在說有在聽的。「我從今日。」就從這個說的聽的這一天起。「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護持這個人。代表佛說這個經的時候,阿彌陀佛當時說的,他說早就如此了。對我們來說,要是解釋這樣,那就是得到利益了,派二十五個菩薩來護持。「常令是人無病無惱。」沒有疾病來纏擾他,到了病中啊。沒有病不知道啦,有了病了,要他念就難念啊。這兩個病人啊,一個背脊樑啊,他是念不了啦。有緣的是大家怎麼勸都不行啊,病得不肯念啊,最後不知道,中間肯定有這個情況,所以就是要指望著最後。這個病的干擾困難啊。你真實發心的人,我就派二十五個菩薩護持你,不讓你這麼生病,沒有煩惱。"今日"就代表佛說這個經的時候。"若人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無問晝夜,常得安穩。"【聽不清】人和非人都不能是得到他的便利,來搗亂你。你行住坐卧之中,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常得安穩,所以你這就好修了。這就表明,信的人得這利益。相反呢,經中又說了:你和相反,你懷疑,你毀謗。「於後閻浮提,」指這個地球啊。比丘、比丘尼有看見讀誦這部經的人,或者他很生氣,或者心中有毀謗,都是謗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他是信了他,這有一個門戶之見。這是斗諍牢固,做人不可以產生門戶之見啊。產生門戶之見對異己就是很厭煩。那天我看見凈空法師的一個弟子,一個比丘尼,她對於別人念《普門品》,她那個厭煩的情緒簡直是,表示很充分啊,這個非常生氣,所以我們不對她這個。這種情形是常有的。如果有人對於念《十往生經》的人也是同等的態度,他這個誹謗,他這個發怒,就是這樣,他就誹謗了正法。這種人怎麼樣?你看一個信一個不信,這種對比很清楚。那麼就諸惡重病,身體殘缺,聾盲矮啞。真的身體,瞎、聾、啞巴、水腫,鬼來纏,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有一個法師身上插了五條管子,插了很長很長時間。在南國??【聽不清】突然把這管子拔掉,別人趕緊攪和了,又給他插進去。這管子一寸多長,都是血。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他拔了管子想死,旁邊有人不讓他死,又給他插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呀。那麼如果死的話墮入地獄,墮入地獄。謗法之罪是最大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護持自己,要修持,另外一方面要下定決心不可以謗法。一問三不知都不要緊,我就是不懂,我不知,你不能存一個問號。不要隨便作結論,隨便表態,隨便批評。如果墮於謗法,那這個嚴重的厲害了。於「八萬劫」,不是「八萬年」。一劫都不止八萬年了八萬億年也不止啊。把一個大石頭用輕紗一遍遍擦,蹭一蹭把這石頭蹭沒了,這才是一劫。你說多少年?這謗法之罪,為什麼這謗法之罪這麼大?眾生這麼苦,所有能出離的就是靠它,你給毀了,???【聽不清】,有道理。眾生唯一得救的就是靠佛法,你都毀謗得了。莊稼正熟了要等著秋收,一把火都燒了,咱們都沒東西吃,這罪很大。這必須的。就靠佛法得救,你給佛法給毀了,勝過於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這個言論,要十分小心啊。"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為什麼大家吃水,惡鬼百千萬世被,不要說水跟吃的,就連這個名都聽不到啊。為什麼老放焰口?就是請鬼吃飯。它苦啊,它得不到東西吃啊。久候【聽不清】出來之後變成這個牛馬豬羊,因為它愚痴,被人殺,受極大的苦。最後這一生【聽不清】變成人哪,生得下賊呀,也是"百千萬世不得自在",也是「永不聞三寶之名。」這種人聽不聞三寶之名啊。「是故」,這兩句話我們要讀一下,「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所以說法的人為什麼不輕易說,為什麼要慎重,就是這兩句話。你在沒有智慧沒有信心的人不要說這個經。所以最近我正在進一步的關門,不是自個想休養,實在是,還是少說為宜啊。你這個,引起人家的,「無智無信的人莫說是經」,他聽了之後他疑謗得了這麼大的罪。所以這就是如果老是疑惑為失大利。從這段經文,把這個做了很大一個證實,引證嘛。以佛經來證明佛經,不是以自個的話來證明,多方面引經解經。這兩句話也提醒我們大家,說這些事情,不是隨便說說,都要看對方,看機緣。他不能接受,這就為什麼密壇不讓人進,等等等等,都是同一個道理。沒有什麼可保密的,只是為了對方的好處,為了對方。你自個,可以說是,你有一個hua 本【聽不清】,不能讓人看。別人要是偷看了,看的人有罪,你這個主人同樣有罪,你收藏的不好,你不負責任,不小心。「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法」,都要看對象。不能像救世軍那樣,大呼大號。那當然也說類似的人天乘話,也可以,跟他們也沒什麼多大分別。所以我們看到疑和信只是當人的一念,可是這個差別豈但是天淵之別,沒法說了這個差別。【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所以說最後"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應當明白的信,不是迷信啊。明信是最好了,佛祖希望我們明信啊。做不到這「仰信」啊,佛祖說不必ming shi【聽不清】,只要很好地學習、參究,希望一天一天的明白。仰信也是很可貴的,通過仰信達到明信。不能隨意???【聽不清】下評論,也不要輕易以為,我現在所理解的就理解的對了。大功以後【聽不清】,你要把它釘住了之後,再接受新東西,它就成了障礙了。無止境的在發展的,你怎麼能釘得住呢?你不想再發展了嗎?你上梯子在這一層你把梯子捆上了,不再往上上了?你站在梯子上能好受?但是人都喜歡站在梯子上。放棄以前的再前進,都不可以停留。【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底下就彌勒菩薩回答了,慈氏白言:「云何此界」,因為大家正看到,看到這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還在現前。這個討論的時候,邊屆【聽不清】、極樂世界都在現前。現在佛未來佛都討論,彌勒菩薩就問:「為什麼現在這個世界上,『一類眾生』,有這麼一種眾生,『雖亦修善,』他也修善,『而不求生,』但是不求往生,為什麼呀?」佛告彌勒:「此等眾生智慧微淺,」智慧很小很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這個西方不如天界。這樣沒有知識的人就不說了,有知識的人我見到兩個,見到兩個。一個大居士的女兒,她不修生西,她說西方極樂世界老開會。哈哈哈哈… …她想得真??【聽不清】,就這一類。還有???(人名)【聽不清】,???【聽不清】,他也不是生極樂世界的,他想要什麼龍天。有這樣的人,不要以為,有很多人都是這樣。他是「不及天界」,他認為這個不樂,他就不求生了。因為他智慧微淺,他就有這種分別心了。就回答了彌勒,為什麼?就因為這個。【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慈氏又接著說:「此等眾生,虛妄分別。」 這些眾生是虛妄的分別,這種分別是錯誤的。"虛"是不實,"妄"就是錯的,這樣的分別。「不求佛剎」,他不求生佛剎,「何免輪迴。」所以這大家都知道,這是彌勒的未來佛的話。你等著這個佛不行你等彌勒佛來,彌勒佛還是這個佛啊。彌勒佛就是這個佛。「不求佛剎,何免輪迴。」你修唯識觀,你以為就好修成凈土啊。不求生凈剎,你何免輪迴。眾生不受後有這什麼境界?那禪宗那個說是叄觀題破【聽不清】的人。所以三為國王便失神通啊。當了三次國王之後,他神通就沒有了,所以入胎很可怕。所以??【聽不清】菩薩要出這個輪迴,這是彌勒的話。「不求佛剎,何免輪迴。」這個意義多精鍊。彌勒這兩句話是指這兩種人:一種就是說,從享樂的觀點來看,他覺得天界快樂,有男女之欲樂可以留戀。但是這樣修善你可以達到升天的目的,你這個福報盡了之後,還要輪迴啊。第二種,各宗各派的有許多人,以這個生凈土為著相。有的人他就死沒定下【聽不清】。這是從美國來的一個人,他就看了《皇普傳經法要》【聽不清】,就說了一段:「佛有什麼相可見,有什麼可來可去?所以臨終見佛你也不要跟他走。」看這人,凈土這個?何【聽不清】就問我。我這個回答我說:「那這是禪宗都是法身境界,須菩提他這個佛來了不去接。無來無去,我有什麼可接呢?他是先看見佛了,這個境界。臨終念佛,蒙佛接引,你生的是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境界,你當然要跟著去了。」他懂了,其實這個話還沒有說透。所以這話就凈土宗有個《四料簡》:"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是一定生,去就沒有去啊。往哪去啊,都在自心之內,你去哪啊?這不去不去,就是不去。須菩提不接不接,他就見了。再有"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去就是決定去,生了之後證無生,我生什麼?這是《四料簡》,我再提一兩點大家突然就明白了,都可以。這是你的境界,不要在語句上,就執著。他有人就不行了,就認為我們這個禪宗的高,你們這個隨佛接引這個低。把《四料簡》都丟了之後,那有什麼叫來去,有什麼叫跟不跟?實際上,都是以情見心,來推測往生的情況。往生的那個情況,在佛的慈力加佑之下,遠離這些跟不跟,去不去這些思想,沒有這些。自然而然,"自然中自然相",哪裡還有這些起心動念,這些琢磨、這些安排。就是在這個凡夫境界,去推測許多殊勝的境界【聽不清】。所以各宗的行人,雖然很精進修持,但是不以凈土為歸宿,那麼在現在生中坐斷生死,就可以說不可能啦,就難免【聽不清】輪迴。這是彌勒的回答。【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佛就接著說:「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這越討論越得深入,就是佛法需要彼此,許多問答許多交談,經中弟子這個樣。咱們這個《無量壽經》不就是阿難問嗎,《金剛經》不就是須菩提問嗎,他的經有很多菩薩來問題來問答,這才能引出佛的殊勝的開示。「彼等所種善根,」他是種了善根的,但是他種的善根他不能離相。把這個觀點說出來了,他沒有離相。他「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這一部指出著相和離相的厲害關係,這個差別。上頭說明了疑和信,底下就分別解釋執著,著相,還是能離相。你著相修福,?【聽不清】住相布施。他就有一種我今天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我在廟中是大施主,端著一個大施主的架子在那,這就是十分的著相了,或者是住相布施。還有就是單跟某一個法師有情感,那就多支援他,這都是住相布施,住相,著相。這個修福不光是布施,種種都是如此。要在禪定中去著相,那就一定要著魔的,難免輪迴。離相來所求往生?【聽不清】。所以你求往生不是你著相而能往生,你要是離相,那麼就真正得解脫。【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底下就佛說的,「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他這個是求人天福報,做布施、也供養,種種種種的,裝金,造像,等等放生,做了很多功德,他所求的只是人天的果報,他享受這個報的時候豐足,可是他沒有能夠出離三界的牢獄。欲界、色界、無色界,只是個牢獄。所以外道以升天為解脫。我們以,不單是欲界天,色界、無色界天,都認為是牢獄。這就是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只有佛法真可以出三界。你修人天福報你所得的,只是人天的果實,你出不了三界的牢獄。【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那麼你死了之後你的父母、妻子,你的種種眷屬欲相救免,請人給你做功德,做??【聽不清】,做許多許多善事,來救度你來超度你。 "邪見業王,未能舍離。」 這四個字份量很重啊!他前生幹什麼來著?「邪見業王。」這前世還是修善嘛,這問題就是著相。對著相的人用這四個字,這要接受批評。你為什麼著相,是因為"邪見"是一個業王,邪見業王這一個東西他不肯離開你。這生前就是著相修福,死了之後雖然搞大法事,修大法會進行超薦,兒女都給你誦經,給你做種種功德,但是說這個邪見業王也還是不能離開你,因此你常處輪迴,而沒法救你。活的時候種的福就是升天,而這個福報盡的時候就要輪轉,輪轉的時候別人要救你救不出來。你邪見業王在的時候不出來。這是一種,佛所批評的這還是輕一點的。【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更重一點的。「汝見愚痴之人。」他們就是不求佛慧,不能離相,他更愚痴之人,這樣一幫糊塗人。「不種善根」,他就更錯了,前面還種善根,他還念佛,還什麼什麼呀。他不離相,不求佛慧,他這個不求佛慧比不離相又更嚴重一層了。你現在沒有達到離相你求佛慧,學般若,學般若菩薩呀,你在學呀,你不學,不就沒佛慧了嘛。但是結果就是這樣,邪見長在輪迴中出不來了。這還好,更壞一點的就是「不種善根」了。「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這個批評就很厲害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啊,所以現在這樣的人多。他只是拿世智的這個聰辯,常說世智辯聰,這個沒有分別啊,意思上沒有分別啊。世間的智慧,能說能夠辯論,能夠寫文章,能夠咬文嚼字,能夠夸夸其談,聰辯就是夸夸其談。「增益邪心」,本來眾生就是迷惑就是邪,正的東西很少呀。但他就是用世智辯聰,他沒有用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個的邪心,不是去東西,他是使得這個世智聰辯,增長他的邪心。研究佛教之後就說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是假的,但有一些經是假的,你說出來那就是很有功德。但是明明是對的,你楞要說是假的,對你所理解的不一樣就說是假的。跟你所解,這你要知道這是四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那個是不了義教,你就應該放棄你那個,依那個了義教啊。他就堅持他那個不了義教說那個了義教是假的。這種人就是不好辦了。「云何出離生死大難?」如何能夠出離生死這個大難啊?就無量無邊的生死啊,無窮無盡的生死啊,這個大難啊。怎麼出離啊?在這看起來病啊,十分可怕啊。這個病人啊,他痛苦啊,他要死啊,他疼得要死啊。無窮無盡,世智辯聰,增益邪心啊。那麼前者是修善,求世福,所以不能出輪迴。暫求世福,出不了輪迴。這就更愚痴啦,「不種善根」,他反靠他的世智辯聰,來驕慢自大,怎麼能生長正心呢,反而助長他的邪心。不知道世智聰辯正是咱們這個八難之一,和盲聾喑啞、正在邊地、世智辯聰,這個世智辯聰就跟那些瞎子、聾子、啞巴、瘋子,這是同等的困難,確是同等的困難。盲人將來他能夠讀盲文,將來會有盲文的佛經看,還是有希望得度。這個靠世智辯聰來增益邪心,這種確實是困難了。【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復有眾生,雖種善根」,再有些眾生,雖然種善根了,前段時間我種善根了,???【聽不清】,只要集在一塊,雖然種善根。「作大福田」,種了很大的福田。可是「取相分別」,在這裡頭他有相,有分別心。「情執深重」,這個情念執著,很深很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那麼這一段就是說,如果你情執深重,取相分別,雖然種善根作大福田,作大福田就是念佛號,這才是可以成為大福田。但是這種情況,求出輪迴你還是得不到。這個道理很清楚,咱們經裡頭,三輩往生都是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兩個條件,發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行,怎麼辦呢?不是啦,你們不要片面,是兩個條件嘛。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的心,圓融成為一體了。你"情執深重"就是愚痴,你不愚痴為什麼會情執深重呢?既然是愚痴,你哪裡有大智?你"取相分別"就是有取有舍,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那你怎麼能夠興起無緣大慈?無分別的普遍的究竟的心生不起來,怎麼能生起同體大悲?這就是大悲的心他也不具足,所以他這個既無有大智,也無有大悲,這樣的人怎麼能談發菩提心呢?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往生三輩,最多最多達到邊地。蕅益大師說念佛如果沒有信願,不能往生啊。所以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啊。我們首先要念佛,念佛是不念不行啊。念佛之後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們的信願。沒有信願,念到銅牆鐵壁一樣,也不能往生。如果決定有信有願,你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這就跟這??【聽不清】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大家既然念佛了,作大福田了,底下這一步,必須要爭取才能有啊,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大家這就清楚了。你這個情執深重,所以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還都需要很好的思維一下。肯念的人,在座的那都肯念了,但是對於這個問題重視,是遠遠不夠,這是要提高一步。不過是上梯子嘛,你不能留戀在這,我這在梯子上會比平地上的人看得遠一些,你這梯子還能老呆著嗎?所以要前進啊。所以著相修福,其福就有盡。這是《金剛經》的話:"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是《金剛經》的原文。底下蕅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裡頭有所解釋:"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這幾句話很深很深。用無所往的法,這麼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於般若,是無所住而住於般若。熾然修行六波羅,那火蓬蓬潑潑【聽不清】的,在那兒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沒有一切相可取,這才是《金剛經》的宗旨。有人都把《金剛經》的"無為"、"無相",都跑到「無」一邊去了,不懂,不知道"熾然"啊!"熾然"就是六波羅蜜,所以蕅益大師破「空」了、他們這個執著就偏「空」了,所以《阿彌陀經》是「有」,《金剛經》是「空」啊,錯了錯了。《金剛經》是「空」,蕅益大師給破了,他把這個空給破了,不是他來說??【聽不清】,都是片面,看一看。這樣的「熾然修行六波羅蜜」,他不取相。為什麼?"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聽不清】他無住法住於般若之中,所以他就可以使他很少的一點布施,這一點的布施跟虛空相等。虛空有多大?相反,"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自己就這麼計因計果,觀大觀小,作種種的分別,所以就污染建設【聽不清】虛空,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怎麼住?稱性而住,稱於自個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如如而住,不住於一切相,只住於"如"。"這就譬如,芥子當中一點的空跟十方的虛空,有什麼分別啊?一個芥子里的空跟十方的虛空,請問大家,你們回答回答,有什麼分別啊?實際就是這樣,因為你執著了他就不一樣了,你要不執著他本來就是如此。所以就是說你這個微小的布施可以虛空等嘛。這個芥子中的空和十方的空,性是無二無別啊,本性也無二,也沒有分別啊。因為空沒有內外、彼此、方隅、形象等等的差別,也沒有小空與大空的不同之處。你說小空跟大空什麼不同?同樣是一個空嘛。"無相之福,其福乃大"。所以離相念佛,離相說法,離相作一切的功德,這個福就大了,能有一個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樣啊。這是《金剛經》的話:「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就是《金剛經》的話。所以說你這個違反了這些道理,很大的福田就成了有限度的。就是我說:你那杯子沒有洗,那個杯子上裡頭有毒物,你給它裝個很好的葯,你把它喝下去,葯沒有毛病,是你那杯子不幹凈,你就吃了毒藥了,就把你毒死了,你還怪大夫。所以要把杯子洗乾淨,就不要執著。所以往往大家就是總想得境界,得神通,得感應,都是有所求。有所求都成了有為、有住,都是這一類,你做的功德就七折八扣了。無為法才能相應。【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凈,遠離分別。求生凈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經這一段末,"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無相的智慧來種植眾德的根本,這樣來求生凈土就得解脫。眾德之本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的宗啊。"無相",色、受、想、行、識這五塵是五相,還有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壞相,就相都是嚴重的,這個叫做實相,沒有這些相就叫做無相。《涅槃經》解釋這個無相:"涅槃名為無相。"《演義鈔》解釋說:"寂滅者即無相義(寂滅者就是無相的意思)【聽不清】,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這個寂滅這個涅槃,只是你的心你自己證的,不是從他所得,從另外所得,所以說沒有一切相。你有一個地方給你得到了,你就存在出現了那個地方的相。你完全是自心的自證,不從外來,不如心外求法,心外無法還有相嗎?都是心還有什麼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點本子是「則見如來」,都一樣。版本不同,好多字有出入,意思相同就行了,我們不去考證這些。這幾句非常好,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時候就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愚痴的人就在虛妄之中去求這個虛妄,都是虛妄。你見著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嘛,不是說根本沒有相,那是虛妄。你見相而非相無相的時候就見到如來了,就是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是極直接的事情,離開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麼些啰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了之後又自個找了好多好多東西,搬了好多fen zi【聽不清】,搬了好多???【聽不清】,天天往這用糞入【聽不清】。所以禪宗兩句話,用糞入或者用糞出。一種人的修行是用糞入,把這個糞往裡頭搬,都塞進來,所以「用糞入。」用糞出,把這糞運出去。所以「即名諸佛」,都是來表彰無相的智慧。現在咱們把這本經和《金剛經》匯合一下。我們經上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就是「永得解脫」,就是《金剛經》中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蕅益大師的解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你不了達無我,總有一個「我」在這,所以《金剛經》的離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這大家處處有一個「我」,處處處處「我自己」,我怎麼怎麼樣,我怎麼怎麼樣,碰著了我順著我不順著我何以我不何以我,這個「我」它沒玩沒了啦。你不了達,無我根本沒有「我」呀。這個「我」天天都在死掉,又出現一個,一會又死掉一個又出現一個。哪個是你啊?這個身子是你?我這個連精神主義?【聽不清】一點也不像不一樣,早都你都死光了。??【聽不清】一切都在變化,什麼相似相似,哪裡有你什麼是你,沒有。不達無我,雖然修一切善法,得人天的偽果,這個果是假的。"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這個蕅益大師議論得好的啊。你不修善法你只是我空了,就是阿羅漢。阿羅漢確實 「我空,」所以他沒有生死了。他有六神通,他不可思議的神通,現在的特異功能,那萬萬分之一,九牛一毛,一萬個牛一毛都比不了。這就是佛說是,呵斥的焦芽敗種。再一種,"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這種人也很多,自個我也空了,法也空了。妄言是胡說,可是是在那任意的造惡,這是闡提,地獄種子。蕅益大師這一句很切中時弊,這個病啊,自個吹得很厲害,現在lu shen yan【聽不清】他說「法王中的法王,無上中的無上。」所以就是這一切,讓大家都認識。還有最近他又升格了,他說「法王中的法王,無上中的無上。」這可是恣行惡法,這闡提獄種啊。"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這個,別的不說了,無我無眾生無壽者… …「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起其心",無所住而生起其心"就是這麼講的,無我修一切善法。這兩段把《金剛經》融合起來,這功德非常大呀,說「即得無上菩提」嘛。這麼把《金剛經》和蕅益大師一了解,和我們這一段來比較,咱們這經中說的"無相智慧","遠離分別"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相智慧","遠離分別"不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嗎?我們這說要"植眾德本"、"求生凈剎"、"趣佛菩提"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法"。都是是善法,修一切善法。咱們這說"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金剛經》就說了:"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咱們這個凈土宗和《金剛經》分別在哪裡啊?完全是一味的,就這一個道理。「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方便有多門,真正照著這個真實法中,一路涅槃門,他到涅槃。「無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我們這的:「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凈土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對於難信之法能夠信,這就是無相智慧。他說「無相智慧」我沒有啊。《金剛經》也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聽到《金剛經》的章句乃至能夠一念生到凈信的,「是諸眾生」,這些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這些眾生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就說,你聽到這個經你能夠信受,你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就沒有這四相了。蕅益大師又解釋,如果有一點點我人等相,反過來證明,你如果有一點點我人等相,你就決不能信這個經。(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楞嚴經講座 五十一集
※=孫安光太極拳講座24.25
※《跟我學預測》系列講座─第四講
※內典講座之研究
※禮儀講座視頻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