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趣聞背後的心理學

在有趣的新聞事件中,我們也可以探究新聞背後的心理學原因。其實,那些看似「不科學」的事兒,皆有脈理可循。

01

「鬧心」的假期:心理賬戶

新聞回放:

來到丹桂飄香的九月,大家最期待的事情之一想必就是即將到來的「十一小長假」。但2017年的中秋節正值國慶假期期間,兩假並一假的「八天假」,頓時引起公眾熱議,大家紛紛表示「似乎少了一個假日」。於是乎,這似乎成了史上最受爭議的國慶假期。

心理學解讀:

相信很多人都習慣了往年的「兩份假期」,今年的這種安排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其實如果僅按天數算,從前的放假安排和今年並無區別,區別出在感覺上。要解釋這類現象,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

何謂心理賬戶?今晚你要去看話劇,票價200元,不巧的是你掉了200元,那話劇還看不看?實驗表明,大部分人會看。但如果掉的是話劇票呢?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會再買一張。其實兩種情況損失是一樣的:200元,變化的是人的心理。

人們會將各種任務分門別類,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分別進行考量。掉了200元,僅僅是損失現金,與話劇無關,所以還是會看;但丟了票,補票則意味著為看這部話劇得花費400元,是原來的兩倍,很多人就不願意了。今年的國慶假期也是如此。

02

公交車表白:曝光效應

新聞回放:

有一條新聞是這樣說的,在武漢生活的萬先生,乘公交車時覺得一名女子有「眼緣」,於是每天掐著點到公交車站,與她一起乘車。遇到女子和同事聊天,萬先生就用心記下,慢慢了解了她很多信息。3個月後萬先生果斷表白,3年後兩人結婚。

心理學解讀:

萬先生的成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扎榮茨(Zajonc)做了個實驗。他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隨後再請他們看其中一些畢業生的相片。結果,在畢業紀念冊里出現頻率越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越高。這表明,人們更喜歡那些熟悉的照片,而不是新鮮照片。扎榮茨把這一現象稱作「單純曝光效應」。

說白了,曝光效應就是「混個臉熟」。當我們在一堆陌生人中間時,總是更容易喜歡或信賴稍微熟悉一些的人。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不斷出現在眼前,你喜歡他的概率就增大了。

03

眼中體的火爆:真實自我和現實自我

新聞回放:

這是曾一度流行過的一種網路表達方式。發布者使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詼諧地描述自己正在從事的某個職業或角色,在父母、朋友、戀人、同行、路人等各種角度「眼中」的不同形象,以此表達自己真實處境的苦悶,以獲得處於相同處境人們的共鳴。

心理學解讀:

「眼中體」呈現了這樣一種差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不同的。而我們既可以是「自己」,做自我評估;又可以是「別人」,評判對方。於是就有了「雙重標準」的問題。雙重標準並不可怕,心理學家解釋說,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自我」,卻只知道別人的「現實自我」。當我們自我評估或評價親朋好友時,會加入很多情感成分,但對陌生人的理想與奮鬥很難體會,只知道他現在如何。於是,我們會對自己的潛力有更高評價,對別人卻嚴格要求。看來,「嚴於待人,寬以待己」還真是有科學道理的。

04

極限教育有沒有用:智力測評

新聞回放:

曾有一段視頻被網友瘋狂傳播,點擊率很快超過百萬。視頻中,一個名叫多多的男孩在父親的建議下,脫掉衣褲,冒著美國紐約零下13攝氏度的嚴寒赤身裸體地跑步,並在雪地上做了俯卧撐。這個狠心的父親,被公眾戲稱為「鷹爸」。「鷹爸」顯然很自豪,說自己實行的是「極限教育」,經其培育,年僅4歲的多多智商已高達218,遠遠超出同齡人。

心理學解讀:

智商218,聽上去很威武,問題在於,這個指標怎麼來的?一般而言,4歲兒童可使用的量表有瑞文智力測試、韋氏幼兒智力測評和斯坦福·比奈量表等。其中,瑞文智力測試是通過已知圖片來推理未知圖片,考察推理能力;韋氏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則側重於考察語言能力。智商218,採用的智力測評演算法與斯坦福·比奈量表一樣:IQ=MA(心理年齡)/CA(實際年齡)×100。這個分數表明,4齡童多多的心理年齡達到8歲。

換言之,「鷹爸」的極限教育卓有成效了?且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4歲兒童的智力測評以形象思維為主,8歲則添加了語言、抽象思維能力等測試,這種設置符合兒童教育的發展階段。如果父母4歲前就教孩子識字,他確實會在測評中表現優異,好似「神童」,代價卻是影響了形象思維的發育。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提前認字的優勢也會漸漸喪失。

05

埃菲爾鐵塔變小:具身認知理論

新聞回放:

第22屆搞笑諾貝爾獎在美國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揭曉。來自荷蘭和秘魯的心理學家被授予了「搞笑心理學獎」,其研究題目是「向左傾,埃菲爾鐵塔會變小」。

心理學解讀:

聽上去這真的只是搞笑,但實際上它不只是搞笑,因為,心理學家們是認真的,他們有心理學理論:具身認知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的身體會影響認知。例如,往同一個方向上班的夫妻容易產生「同舟共濟」的感覺,反之則有「分道揚鑣」之感。又如,吃帶苦味的東西時人們對身邊人的道德評判更苛刻。

據此,心理學家們做了個實驗。他們讓被測試者站在平衡板上,隨後偷偷控制踏板傾向,結果,被測者對大小、數量和百分比等數字的猜測都表現出顯著的方向性。心理學家們接著發現,當被測者身體左傾時,他們對數字的估計都比右傾的小,哪怕改變問題和姿勢順序也仍然如此。據估計,向左傾時人們對埃菲爾鐵塔的高度認知會比向右傾時矮12米。


推薦閱讀:

李白白居易 古人自薦趣聞(圖)
對聯趣聞(168)撰壽聯曉嵐運楣受賞
圖文:八大經典拆字趣聞(轉)
駙馬趣聞:最受岳父欺負的駙馬,以吃軟飯為生,卻因此逃過了大劫
趣聞三則 兩個強行說英語的日本人 等

TAG:心理學 | 心理 | 趣聞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