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很難走出優秀的孩子
很多人童年都對一種孩子又恨又怕,這類孩子到了別人家,就當自己家,不經過同意就隨便碰別人的東西,看到喜歡的,還非要要求別人送給他。
多少人因為這樣的孩子,房間被翻的不成樣子,又或是被媽媽強迫著送出自己心愛的玩具,卻也只能咬咬牙,把氣往肚子里咽。
長大後,還是沒能逃離魔爪,開始對一種親戚敬而遠之。他們看到你就喜歡問房子車子票子,還喜歡四處給你介紹相親對象,熱情似火,讓人避之不及。
不管是上述孩子還是大人,體現出的根本問題就是:缺乏界限感。
有人說: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就在於普遍缺乏界限感。
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
父母越俎代庖,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孩子哪怕已經成年,卻始終沒有「斷奶」,覺得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出現「啃老」現象。
1
父母再愛孩子,也要有界限
在一個採訪節目中,主持人問李彥宏:「你能如此成功,父母給你最大的支持是什麼?」
李答:「父母其實對我們很寬鬆,從不干涉我們具體的事情,他們給了我一個充滿著輕鬆快樂和自由的家。」
一個「輕鬆快樂和自由的家」,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至關重要,這其中就包含著界限感。
在中國的文化里,界限意味著生疏,隔閡與分離。
實則不然。再深切的愛里,都應該有界限。
孩子缺乏界限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沒有界限感。
網路上有一個段子: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你是否會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上學的書包自己整理。
你是否把孩子變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家人圍著孩子轉?
你是否認為孩子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就,孩子的失敗就是父母的失敗?
你是否總是隨著孩子的情緒變化而產生情緒變化,孩子高興了你也高興,生氣了你也生氣?
當孩子自己跌倒,他靠自己爬起來的時候,就會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界限感,同時還會對自己充滿認同——這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只可惜,孩子常常被剝奪了這種體驗的機會。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2
孩子需要立界限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逐漸就會出現越來越多挑戰父母和周圍人原則的行為。
比如對長輩大呼小叫、公眾場合大聲喧嘩、搶別人的玩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沒有界限感的孩子,暴露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很難獨立。
因為父母總是大事小事都幫他做了,久而久之,孩子只懂得依賴父母,不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事,自己能做什麼事。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襪子的現象,屢見不鮮。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沒有責任感。
因為他習慣了父母替他收拾殘局,解決麻煩,學不會承擔後果。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沒有約束自己行為的意識和能力。
他常常會忽視周邊人的感受,藐視規矩,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在公眾場所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界限可以讓孩子分清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別人的,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界限可以讓孩子多一份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明白世界不是圍繞著他一個人轉的。
3
怎樣為孩子立界限?
孩子最需要樹立的界限就是自我負責、自己承擔後果。
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立好規矩,從日常社會行為規範,比如不插隊,遵守公眾場所秩序;
到自我管理方面,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形成規律的生活,讓孩子自己造成的後果自己承擔,守住行為的界限。
此外,生活中,孩子可能常常有這樣的行為:
不敲門直接衝進爸媽房間;
在家長和其他人說話時打斷對話;
媽媽飯還沒吃完,孩子非要拉著媽媽陪他玩;
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教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把握好與別人的界限,孩子不會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同時,父母要有界限感,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不越界,不大包大攬。
心理上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充分信任和欣賞孩子,在行為的界限內,允許孩子自由大膽地探索,把握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有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了才會足夠成熟、有安全感、有同理心、具備很好的抗壓耐挫能力,這是父母給予他最寶貴的財富。
沒有完美的父母,重點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或者孩子越界時有所警覺,並及時調整彼此的行為,讓界限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真正的解脫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本文!
※女人敢瞞著你這三件事,就是沒有把你放在眼裡,男人不要容忍
※女生對哪種類型的男生最沒有抵抗力?
※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
※太愛一個人,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