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寰:台北故宮文創事業的破與立
_____
何春寰56歲了,距她從台北故宮博物院離職已過去5年。但她當初立下的「戰功」至今仍常被提起:僅用一年,她就讓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品收入,從2.8億新台幣到達到5.6億新台幣(約1.14億元人民幣)。2012年她離任時,文創品年收入是9億新台幣(近2億人民幣)。就連長期虧損的餐廳部門,也在她任內扭轉了財政赤字。
以何春寰接任台北故宮消合社總經理為分界點,台北故宮文創及餐廳最大的改變,就是拋棄了過去30年保守經營的思路,奠定了台北故宮文創事業的新局面——學術研究帶動文創產業發展,博物館商店承載了博物館教育推廣功能,這一良性循環成為業內研究的經典案例。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並不是賣文創產品,而首先是教育。」何春寰說。
_____
何春寰
一
2008年,受馬英九委任,周功鑫出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數次向何春寰伸出橄欖枝,希望她回台協助自己。接到周功鑫的邀請時,何春寰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怎麼可能?
當時,何春寰定居上海,要從上海搬回台北,生活軌跡將發生極大的改變。更重要是,台北故宮作為一個官方美術館,難免有許多的條條框框。她把自己的想法照實告訴了了對周功鑫,對方回答「會找適合你個性的角色」。
沒過幾個星期,一張機票寄到何春寰手上,意思是「你總可以過來看一下吧」。
但她確實有些心動:「像我們這些讀博物館管理的,不是都有機會可以參與頂級博物館工作。」
在周功鑫的計劃里,最合適何春寰的,是負責運營故宮6個商店、3個餐廳的總經理位置。她需要一個真正懂博物館管理的人,跟上她改革的腳步。但是博物館專屬商店與餐廳,手握很多權利、機會,「相當於坐在錢坑上」,她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
周功鑫與何春寰相識於1995年,當時法國羅浮宮108件作品首次在台北故宮舉辦特展,周功鑫時任故宮展覽主任,與何所供職的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合作辦展,負責展務、宣傳和教育推廣的何春寰是當時唯一「不聽她話的人」。後來何春寰申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請周寫推薦信,周才說:「整個展期只有你一人真正在做事,我覺得你是有想法的人。」
應邀回到台灣,何春寰仔仔細細照著遊覽線路走了一遍,又按著故宮典藏目錄,把藏品看了個遍。她希望搞清楚,究竟擺在面前的,是一道什麼題,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
台北故宮博物院外景
在台灣人心中,台北故宮就是最高的藝術殿堂。可是一圈看下來,她發現了問題:藏品雖然卓越,但是博物院內其他服務,表現出來的氣質水準和藏品脫節得厲害。渴了餓了,跑到餐廳里,只有為數不多的咖啡、果汁、茶飲料。過了下午兩點,蛋糕櫃里也只剩下零星幾塊,還不保證穩定供應。「也不是說特別差,但檔次肯定不算高」。
相比之下,紀念品商店的情況稍好些,每年還有一些盈餘。但它和中國大部分博物館存在的問題一樣:
其一,大量的文創產品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意,只是文物本體的簡單複製或剪貼。比如,把古書畫上的圖案印到圍巾、領帶、T恤上。其二,品種雷同,幾乎每個博物館裡的文創產品商店售賣的都是書籤、冰箱貼、紀念郵票等。其三,文創產品兩極分化嚴重,高端產品非常小眾,且價格很高;低端產品價格低廉、不要求質量,激不起參觀者購買的慾望。
何的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方向:必須重新定義餐廳和商店——它們必須跟博物館是同一個宗旨目標,除了販售服務外,還要兼具博物館教育屬性。
二
在何春寰剛接手時,最讓她頭疼的,就是商品嚴重同質化問題。翠玉白菜作為台北故宮名氣最大的藏品,也最具人氣和噱頭,自然成了紀念品最好的複製對象。商店裡大大小小的翠玉白菜,從琉璃、到硅膠、再到塑料的,少說有十幾種。
藏品翠玉白菜
何春寰在哥倫比亞大學念博物館管理時,曾研究過許多優秀的文創案例,深知光靠逼真仿製,已滿足不了未來文化產品消費的需求。她定義的博物館商店,也應該是一個展覽的空間。展廳是學習的地方,博物館的商店,應該承擔起複習再學習的功能。
「我跟院長建議,想要提升博物館商店的商品品味和品質,首先應該提升供應商對館內藏品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完善評審體系。」
何春寰想到的策略,是提高供應商對文物的認識與品鑒能力。這個想法獲得周功鑫院長的認可與支持,便在院內開始推動文創研習營的業務。
「第一期就只開放給原有的供應商,請他們來上半年課,課程不收費,每周末上一次課,但只要缺兩次,就取消上課資格。」
第一階段最先學習的是五感課程,目的是把五種感官打開,所以學習的是香道、茶道、花藝,甚至把雲門舞者找來,讓他們體驗肢體與五感的蘇醒,這僅僅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由院內的研究院、講解員,帶著他們一個個展館看過去,介紹展品的來龍去脈。還要學習器物史、書畫史。
最後階段,其實是一次成果展示。供應商們根據學到的內容設計新的產品,並由產業界人士提供專業建議,其實商品的設計在這個階段已經被打磨好了。
「富春山居圖」茶杯墊
三
何春寰就任後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解決掉台北故宮的「一隻會下蛋的金母雞」。
周功鑫院長當時提出,要撤掉二樓展廳中的咖啡館,因為它直接臨近展廳,食物的香味會招來對文物有威脅的各種小動物。而當時的咖啡館每月平均有30萬人民幣的營業額,是盈利最多的一個餐飲單位。「幹掉金母雞」的設想遭到了院內絕大多數人的反對。
何春寰的選擇是用書店替代咖啡館,以故宮歷年出版品為主題,成為博物館專門書店。實施6個月之後,書店的營業額提升到原來咖啡館的四倍,而人力支出只是原來的三分之一。
停雲書店
在器物及書畫展廳的兩側,原本各有一個20平方米大小的小店,賣的是同樣的商品,區別不明確。何春寰把他們重新定位,靠近書畫展廳的售賣書畫相關的出版物、複製品及衍生商品,靠近器物展廳的則是與器物相關的出版物、複製品與衍生商品。讓商店與鄰近的展廳相呼應,所以觀眾一出展廳就會看到他喜歡的文物的衍生商品。
不僅如此,她還把台北故宮商店開到了網路上。在網站上,可以有比較大的篇幅介紹商品與文物的衍生關係,讓商品帶著文物的教育內涵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功能中。獨立網站開通一年,營業額就已經衝上260萬元人民幣。
現在何春寰在杭州的家裡,還收藏著她當年經手選擇的這些文創商品。春天,她會摘來整枝的白玉蘭,插在仿南宋官窯青瓷弦紋貫耳瓶中。她用來盛香的,是仿清乾隆金胎掐絲琺琅鳳耳豆。
四
2011年,兩岸協力,大陸的《剩山圖》和台灣的《無用師卷》,歷經300多年分別後,在台合璧聯展,這幅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才以完貌重現世間。
展覽推出之際,除了商店裡有各種相關衍生品,台北故宮三個餐廳之一的富春居,也帶著全新的菜單和用餐氛圍,同步推出。
富春居餐廳
餐廳入口處,有黃公望的銅像,有富春山居圖輾轉流傳的年表。餐廳里使用的餐墊、筷子,窗帘和抱枕,牆面的布置,都運用了富春山居圖的不同元素所做的設計,整個空間就是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的體驗店。
台北故宮還有一間高檔餐廳,以三希堂命名。何春寰以皇帝的御書房御膳房為這裡定位,餐廳內的布置以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為主題,例如餐廳里的靠枕,用的是乾隆在《快雪時晴帖》上題的「神」與「妙」兩字,以及乾隆御覽之寶印章。餐廳的隔間,用的是台北故宮發行的《四庫全書》仿製版,因為這是乾隆下令編纂、最能彰顯他「文治」的政績。
三希堂餐廳
何春寰還在三希堂設立了一個以乾隆為主題的微型商店,包含各種研究乾隆生平的出版物、彩瓷仿製品、靠枕,以及從「乾隆御覽之寶」「宜子孫」等乾隆最長使用的印章、圖案衍生設計的多種受歡迎的小商品。除此之外,三希堂的洗手間里,也設計了《快雪時晴帖》的學習情景。
檸檬黃金薯,選用了毛公鼎的玻璃衍生品做食器
菜單的內容也是何春寰改變的內容之一。台北故宮舉辦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時,三希堂同步推出了定勝糕、擂茶,這些是古籍上記載的南宋的食物。在黃金旺族展——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時,設計了運用食用金箔、銀箔裝點的點心套餐。何春寰說,那是對展覽內容的一種呼應、複習。當觀眾離開展廳,不論是逛商店或者坐在餐廳里享用飲料餐點,感受到的,都是一致性的情境與氛圍。
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開發的菜單食品
五
何春寰心裡很明白,進入故宮博物院體系,她會被視為一個外來者。
一個被賦予改革重任的外來者,面臨的阻力是非常巨大的。
在故宮的這些年,她被老員工刁難過,被不守規矩的供應商誣告過,被理事們質疑和排擠過,更被匿名舉報過。最艱難的時候,她多次被台灣廉政署及調查局約談過,還要面對立法委員的質詢,隨時都在準備各種各樣的具體材料,反擊不實的抹黑。回憶起那一段,她感慨說,可以寫一部「故宮春寰傳」了。
即便有周功鑫院長的推薦,何春寰和故宮的合約,也是一年一簽。所以她珍惜這樣的機會,她會經常提醒自己,這一年我要完成哪些改革目標。「當你做你真正愛做的事時,苦也是甜,累也是興奮,尤其每堅持一點,都有一點改變發生。」
何春寰回憶,剛進故宮時,她會要求員工用一些新的方法來處理工作,就有人會說,「我們以前都不是這樣做的」,或者,「我們以前都是怎麼做的」。一位待了30多年的老員工對她說,你是外星人,你想的事情跟我們都不一樣。第二個月,她換了種說法,新官上任三把火,故宮博物院是一個最會磨人的地方,你很快就會被磨得跟我們一樣。第三個月,她說,你現在還這麼有精力,再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累了。到第六個月的時候,她說,你都不會累嗎?一年以後,她說,好像沒有辦法改變你哦。
和供應商一樣,商店與餐廳的員工們也得到了免費培訓提升的機會。每次特展換展前,禮品部的經理、總倉管進貨的經理、餐飲的經理、管理部的經理都會去看,然後根據展品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每日晨會,都會邀請館內專業導覽人員給員工逐個講解展品,讓他們更了解,商店裡的商品跟展廳里的文物之間的關聯。
與之相伴的,是薪酬和考評系統改革。當他們發現,更好的服務可以為博物館和自己帶來更多收入時,改革的阻力就越來越小了,服務與效能的提升再也不是口號。
例如,何春寰在結賬櫃檯設置監控,把視頻信號傳輸到財務部門。每當看到顧客開始在結賬櫃檯前排起長龍時,財務人員會立即放下手頭工作,前往商店支援。這讓顧客有了更好的購物體驗。
服務變好之後,消費者的反應很直接。去故宮參觀的遊客,平均有四分之一會拎著故宮的購物袋走出博物館。
何春寰剛去故宮博物院時,一個星期總有有五六封針對商店和餐廳服務的投訴信,但後來,感謝信漸漸替代了投訴信,那些表揚信被直接寄到院長那裡。
離開前,何找來了周宜賢的團隊(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攝影),為這個部門拍攝短片。何春寰對於拍攝只提了一個要求:不要擺拍,捕捉最真實的工作現場。
工作人員面帶微笑和顧客交流
周宜賢的團隊拍攝了5天,最後做成一個4分鐘的短片《故宮一日》。短片從早上工作人員拉開三希堂的電動窗帘開始,到員工換穿台灣著名設計師洪麗芬設計的工作服,到開店前清潔整理工作,面帶微笑和顧客交流,最後仍以三希堂閉店清潔整理收尾。
這部短片在何春寰離職前最後一次部門盤點時播放。何春寰回憶,每個人看到自己的笑臉,看到自己的改變,都哭了。
有員工對她說,何總你走後,我們就會被「打回原形」。
何春寰回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風格,將來有任何改變,都是需要他們去適應的。她相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員工擁有專業技能與自信,並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這些都做到了,好的營業額是必然的結果。
文章為人物LIVE原創,尊重原創,侵權必究!
本文來自鳳凰號,僅代表鳳凰號自媒體觀點。
推薦閱讀:
※【網文創作技巧二十七】你為什麼穿越,你憑什麼穿越?
※影視+地產,我們不一樣
※「天塔獅舞」 非遺傳承人 | 一位在孤獨、委屈中堅守60年的倔老頭
※4月國產佳作扎堆,《頭號玩家》會成為票房贏家嗎?
※民族文創·赫哲族|不可思議!你見過用魚皮做成的衣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