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是焦慮讓人上進,為什麼你越焦慮越喪?

別人都是焦慮讓人上進,為什麼你越焦慮越喪?

來自專欄情緒急救指南

最近公司招人,一波面試下來,感受到最多的情緒就是揮之不去的焦慮感。

在眾多的面試者當中,有一個女孩兒讓人印象深刻:她從上一家公司離職後,覺得自己需要充電,於是就用了一年的時間,參加了某平台的新媒體訓練營。但是,當拋出一個案例,期待她能利用所學給方案時,她的回答除了專業術語多一些,和一個剛接觸新媒體工作的人並無二致。作為一個職場人,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學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這種無法轉化成生產力的用功,難免讓人尷尬。

在她身上,我看不到對未來的鬥志,而是一種焦慮下本能的掙扎。種種看似上進的舉動,恰恰在摧毀她的鬥志,讓她陷入「越焦慮越喪」的怪圈之中。

真正的鬥志,屬於知道自己戰場在哪裡的人。

很多心理學家會告訴我們,緩解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輕鬆和愜意並不能安撫內心的躁動,唯有荷槍實彈,回到戰場,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級打怪中,在每一個近身肉搏的動作里,焦慮才得以平復。

這樣的說法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一個人的精力本身是有限的,焦慮感會加速稀缺狀態的產生,只顧著解決眼前的瑣事,卻忽略了正確的方向

美國經濟學著作《稀缺》一書中提到一個詞叫「管窺效應」。講的是,當人處在稀缺的狀態中,會在短時間內讓注意力更集中,但往往騰不出精力來考慮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會導致管窺效應。我們很容易在焦慮感的驅使下,還沒弄清敵人是誰,前方有幾個堡壘要攻克,就盲目的衝上前去。

朋友阿野早年開了一家淘寶店,起初覺得做潮流女裝賺錢,花大力氣把店鋪裝修了一番,打聽進貨渠道……各種折騰下來,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問他生意怎麼樣,回答說女裝市場競爭太激烈,改做中老年男士的服裝了。後來再問,說是又換了幾次定位生意還是不行,就把店鋪關了。

反觀另外一個朋友獅子,原本大學是學的工商管理專業,但考慮了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後,他畢業後立馬投身平面設計的懷抱。現在已經是一家上市企業的產品設計總監了。

身處工作、生活之中,屢戰屢敗才是常態,卻鮮有人能真正做到屢敗屢戰。

一個原因是,我們與周圍發生的連接變多了,機會成本越來越大。失敗之後,我們衡量一下機會成本,輕易就能轉身尋找下一個機遇,沒必要在一件事兒上死磕。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相較時不我待的焦慮,階段性的成就感才是造就持續鬥志的關鍵。當我們被焦慮感裹挾閉眼向前,很容易就被流彈擊中,內心的惶恐和挫敗輕易就澆滅了鬥志。

深諳學習方法的人知道,要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前提是給自己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設定合適的目標,需要明確的目標感做支撐。而身處焦慮之中的人,很難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感。

之前網上有個段子:

離論文截稿日只有一周了,趕緊打開電腦,剛碼了100個字,喝了一口咖啡,覺得:誒,味道不錯呢!

就開始百度咖啡的種類、製作工藝……等回過神來發現自己離題萬里,搜索的歷史記錄加起來,完全可以寫一篇《論咖啡是如何降低人類工作效率》的長文了。

面對未知威脅的憂慮,讓我們產生焦慮,幫助我們快速進入一種備戰狀態。如果身體先於理性行動了,我們就會被憂慮支配四處亂撞,而沒有目標的行動導致大概率的失敗,挫折感進一步剝奪了我們所剩無幾的鬥志。就像一個原本著急渡河的人,游到一半覺得堅持不住了,看到眼前有塊浮板,就拼了命地想抓住。一旦抓住卻開始隨波逐流,忘記了他原本的目的地其實是河對岸。

社會是一個充滿了有限遊戲的遊樂場。在有限遊戲里,資源是守恆的,給了你別人就註定少一塊兒。遊戲場里充滿了各種邊界,以取勝為目的,輕易就孕育了人的焦慮感。為了獲得榮譽、權利,我們一直都在努力,一直在為自己向社會上游奮進而疲於奔命。早晨多睡了半個小時沒聽有聲書難受,中午吃多三口米飯了會暗暗自責,晚上少跑了1公里,更是百爪撓心。

但人生是一場無限遊戲。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讓人生在死亡的終點到來之前,能夠把遊戲無限地延續下去。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一生看做是一個完整的進度條,從出生到死亡,我們要關注的其實是自己在進度條上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例如,如果你小時候就明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保證身體健康成長,你根本不用糾結是吃青椒還是胡蘿蔔的問題,你只要保證身體所需的維生素都攝取了就行。

在這場向死而生的遊戲里,我們用一場又一場的有限遊戲填滿進度條上的節點,不用讓某個具體事件的目標或者某個特定任務的指標,逼迫自己。想通了人生每個節點的終極任務,我們所做的決定就有了依歸,目標自然而然浮出水面。有了清晰的目標,即便有焦慮也會化為我們向前的內在驅動力。願我們都能擺脫越焦慮越喪的怪圈。最終,我們要完成的只是「成長」。


推薦閱讀:

唆使女兒安慰低迷的樂福,樂福患焦慮症,詹姆斯比誰都用心
我去抑鬱的邊緣走了一遭
別讓焦慮症打垮你
狗狗問題行為:分離焦慮症

TAG:焦慮 | 焦慮症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