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苗嶺上的紅稗酒
1 人贊了文章
(作者:江興龍)
荔波大土苗寨坐落於黔桂兩省區交界的月亮山東南麓,清末民國初,這裡的苗民常以稗子為食,盛產紅稗酒,尤以潘氏人家之稗醴最為溢香,屬禮儀待客之上上品。傳說紅稗酒能使人開智、精神煥發,太平天國軍將領曾頗獲豐腴。今人行其大土,若能討得一盅紅稗酒下肚,就算是苗家的知己兄弟了。旅者們不顧山高地陡、河谷深切,不遠萬里,游其大土,乃多衝著一杯紅稗酒醴而至。
紅稗是一種野生瀕危農作物,生長於貴州海拔1000-1500米海拔冷沙土壤,後經過人工馴育,栽培,成為一種貴州特有的農作物。但由於產量極低,已被不少人棄種和遺忘。
"紅稗"是一種食葯同源的植物。稗之紅者,由來久矣。久食益氣血,好顏色。乾隆三十二年,師征緬甸,募兵貴州,軍行遵義。時良卿遷貴州巡撫,督募兵事。良異土人鮮容健體,遂扣之。對曰:無他,惟常食稻、薯、紅粺爾。乾隆聞之,命貴州年進紅稗,以為永制,至嘉慶方休。前文或有附會,然紅稗之益,諸君不可不知。
"紅稗,屬食葯同源,性味甘平、健脾益胃、利水滲濕"。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國中草藥彙編》《古滇南本草》均有記載。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作物,紅稗因其獨特的生物習性,適宜種植于山區,歷史上種植紅稗的地區就只有中國的西南山區。
紅稗根狀莖木質。稈密叢生,直立而粗壯,高80-150厘米,粗5-6毫米,三棱形,無毛,中部以下生葉。葉基生和稈生,長於稈,平張,寬8-12毫米,下面光滑,上面粗糙,基部具紅褐色、分裂成網狀的宿存葉鞘。苞片葉狀,長於花序,基部具長鞘。圓錐花序復出,長10-35厘米;支圓錐花序3-8個,單生,輪廓為長圓形,長5-6厘米,寬3-4厘米,下部的1-3個疏遠,其餘的甚接近。小苞片鱗片狀,披針形,長3.5-4毫米,革質,僅基部1個具短鞘,其餘無鞘,頂端具芒;支花序柄堅挺,基部的1個長12-14厘米,上部的漸短,通常不伸出苞鞘之外;花序軸鈍三稜柱形,幾無毛;小穗多數,全部從內無花的囊狀枝先出葉中生出,圓柱形,長3-6厘米,兩性,雄雌順序;雄花部分纖細,具少數花,長為雌花部分的1/2或1/3;雌花部分具多數密生的花。雄花鱗片寬卵形,長2-2.5毫米,頂端具芒,膜質,栗褐色;雌花鱗片寬卵形,長2-2.5毫米,頂端具長芒,紙質,紫褐色或栗褐色,僅具1條綠色的中脈,邊緣白色膜質。果囊倒卵狀球形或近球形,腫脹,長3.5-4.5毫米,近革質,成熟時鮮紅色或紫紅色,有光澤,具多數縱脈,上部邊緣與喙的兩側被短粗毛,基部具短柄,頂端驟縮呈短喙,喙口具2小齒。小堅果橢圓形,三棱形,長3-3.5毫米,成熟時褐色,基部具短柄,頂端具短尖;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8-12月。
《遵義市志載》:「稗類、黍子,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息播州之亂前遵義習水已有種植。清道光年間有雞爪稗、水稗、爛草米等品種,並有秈、糯之分,在農曆三月種,八月收,黍子農曆三月種,九月收。民國時期只種稗類而不種黍子。稗類有糯紅稗和秈紅稗兩個農家品種。」
《貴州通志》載:「黔省山多,田少,最為瘠薄,若雨水稍多,則高阜者得濟,而低洼者浸損,若晴霽稍久,則低洼者尚資灌溉,而高阜者已覺旱乾,是以歷年收成不過六七分至八九分而至。今歲自春到秋,雨陽應時,通省田禾悉皆十分茂盛。據各屬稟報,稻穀有每莖十餘穗者,有兩岐三岐者,有高七八尺至偏畝者,且每穗多至六百餘粒;至於高粱,亦有五岐六岐者;小米有穗長二尺並二十四穗者;它如秋蕎、紅稗以及菜蔬瓜果之類,無不暢茂條達,而深僻苗地並新開之丹江八寨處,亦皆十分豐收,居民苗眾咸以為從來未有之事。」
紅稗食用方法:(1)紅稗飯,將脫殼後的紅稗,稍加篩選粉碎,與適量大米混合,加適量水,後與蒸煮米飯同樣,入鍋煮熟即可。(2)紅稗粥,將紅稗脫殼後與糯米、黑芝麻、大棗都磨細呈粉末狀,入干鍋小火炒熟,出鍋即熟,這時根據想要口味加糖、加鹽或蜂蜜用水攪拌呈粥狀,即可食用。(3)紅稗酒,將其稗米煮熟冷卻,撒放適量的植物自製酒藥,混拌均勻發酵7日左右即開始蒸餾接酒,待酒冷卻後窖藏備用。
紅稗富含對人體有益的17種氨基酸: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頡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組氨酸、賴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豐富的維生素B1、B2、B3;富含鉀、鈉、鈣、鎂、鐵、硒等礦物質微量元素;含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等。
紅稗是一種葯食同源記古老原生態農作物,公元1610年在貴州苗嶺已有種食,喜生於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山區冷沙土壤,耐旱、少病害,清乾隆、嘉慶年間月亮山地區廣種盛食。
紅稗之根能調經止血。用於鼻衄,便血,月經過多,產後出血等。紅稗之米粒能透疹止咳,補中利水。常用於麻疹,水痘,百日咳,脫肛,浮腫。全草兼具根與種子之功用。
長期食用,可減輕和消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失血、貧血等給你身體帶來的侵害,在控制胰島素、排毒養顏、通便排毒、助控減肥有一定幫助,能維持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腦機能。對降低膽固醇有良好功效,紅稗羹含有的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壽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紅稗食品能調節人體善食均衡,改善消化和代謝功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消除城市環境污染、大氣污染、電子產品污染以及其它有害食品污染所帶來的健康毒害,使人面色紅潤、精神爽郎、充滿活力。
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令太平天國軍別遣隊黃金亮率部來攻荔波縣城未克。乃退住瑤麓、巴容、水維、岜鮮、從善。次年該部再攻縣城,仍未克,退走下江。
咸豐十一年(1861)正月,石達開改令太平軍別遣隊余誠義率部進入荔波縣境。二十一日,余誠義爆飲巴容苗嶺紅稗粟谷釀造之酒醴後,即生良智,遂用雲火梯炮猛攻荔波城門。二十四日城破。清守備曾玉麟、千總王化龍被殺。這次戰鬥中,清軍共死三千餘人,合葬於縣城西門外緣,乃稱「萬義冢」。
是年冬至,余誠義部在月亮山東南麓苗寨尋訪徵得酒醴珍品——大土紅稗酒數十餘壇罐,攜其酒醴行往大定與駐軍會師。
咸豐十二年(1862)春,余誠義部達大定,將紅稗酒醴敬獻首領石達開。即夜,石達開和太平軍將士,與當地長老及苗民們,載歌載舞,披星戴月,照著篝火,手扶吸管,低頭暢飲月亮山苗家紅稗酒。席間,石達開酒意盛濃,即興賦酒詩一首,吟頌曰:
千顆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嶽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
今,巴容附近之水維、塘仰一帶仍有石達開後裔數十戶,達開後裔石姓仍茂紅稗珍醴其名,每逢年節或重大慶典,常遣人行至大土潘家求購紅稗酒醴。
故此,縛筆墨紙硯,撰溯紅稗生物學特性與功能,考其大土稗醴與太平軍攻破荔波城之史源,以揚其苗家飄香稗醴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遊發展,勵志苗嶺後人攜手並肩、奮發舉旗、揚帆啟航,共圓偉大的中國夢!
作者:江興龍,苗族,貴州福泉人,系貴州省荔波縣民族研究所原所長、副研究員,荔波縣苗學會副會長,荔波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研究方向: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
推薦閱讀:
※貴州往事11·不作不會死:夜郎的覆滅
※【尋】不要再跑到大西北看草原了,貴州烏蒙大草原隨你策馬奔騰
※貴州鎮遠有哪些好吃的?一篇鎮遠美食攻略請收下。
※10座最美小鎮,旅遊最佳之地,一個地方都不應該落下
※貴州:山上巨石滾落砸死路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