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沉重的《葯神》為何讓人又哭又笑?
做為一部以現實為主題的電影,《我不是葯神》從一開始就不被人所看好。但是在放映十天後的現在,《我不是葯神》卻以22億的票房讓人「大跌眼鏡」。
上映十天後票房依舊強勁
看完這部電影后泡子感觸也很深,用一句話來形容便是「笑著笑著就哭了」。看完後再去回顧,泡子也漸漸的發現了《葯神》的淚點與笑點:
一:主角身份的巧妙安排電影中主角程勇是一位售賣」印度神油「的小店老闆,而這個略微涉及到性的身份本身就帶著不少的笑點,同時也為主角到印度購買藥物進行了合理的解釋。
但是在現實中,程勇的原型陸勇卻是一位企業家。2002年,陸勇在開始他的創業之旅後不久便被查出患上了慢粒白血病,從此走上了漫漫尋醫路。而他則是通過網路從而從印度得到了低價葯,與電影中的身份是大為不同的。
二,配角形象的飽滿除去徐崢的精彩表演,幾位配角的戲份同樣也很重要。從曹斌、呂受益、劉思慧到黃毛、牧師等人,他們的形象多樣,性格各異,卻都因為相同的原因聯繫到了一起。
可以說在電影前半段這些配角們通過自己的演出讓人捧腹,喜歡上了他們。但後半段他們的遭遇又讓人唏噓不已,讓人淚目。飽滿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三,主題的現實性折射的無奈這部電影無疑是近些年來最為優秀的以現實為題材的國產電影之一,而也正是因為他的現實性才讓人倍感沉重。
正如電影中的那位大媽所說:人活在世上,誰又能保證自己和親人一輩子都平平安安,沒有疾病呢?又有多少人保證自己一生不會被」窮病「所困擾呢?呂受益因為無奈,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程勇因為無奈選擇了結束代購;曹斌因為無奈,只能選擇沉默。可以說無奈貫穿了整部電影,畢竟人活著就要面對數不清的無奈。
四,人物形象前後的變化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是在看一個故事,而電影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故事講得精不精彩。而要衡量一個故事是否精彩就要看故事中的人物塑造的是否成功。
而在這部電影中人物塑造可以說是相當成功,除去上文所說的人物性格各異,形象飽滿外便是人物在電影中完成了形象的轉化,前後形象發生了鮮明的變化。程勇在影片前半段可以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想靠賣印度葯賺錢的人,但是在呂受益死後便完成了形象的轉變,開始無償幫助病友。雖然轉變的動機有些不足,但是最後形象得塑造卻也是很成功的。
五,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我們常說藝術應該來源於生活,也應該高於生活。而這部電影可以說就達到了這個效果。故事原型來源於生活,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但是在經過改編後故事顯然更適合被搬上大屏幕,特別是程勇和曹斌這兩個矛盾的角色更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而在電影中也更多的思考了相關事件背後所反映的現實,不至於細緻入微,但是在大背景下可以說是難能可貴。
六,選角的不拘一格《葯神》的製片是徐崢和他的好友寧浩,這也是兩人的第五次合作。而翻開兩人的合作史我們不難發現兩人多拍攝的是小成本電影,像《瘋狂的石頭》的300萬,《心花路放》的3500萬,可以說都是小製作。主演思慧的譚卓與王寶強在《Hello 樹先生》中的合作
而小製作的電影在選角方面就更多的看中演員的實用性而不是知名度。《我不是葯神》的製片成本大概是6000萬左右,所以在選角方面也是從實用性方面出發的。我們可以看到除去主角徐崢和話題人物王傳君以外劇組內的其他人知名度都很一般。主演男二號曹斌的周一圍知名度更是沒有他老婆朱丹高。而也正是這種不拘一格的選角方式使得每一位演員都發揮出了自己的特點,他們的表演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們不缺乏優秀的題材
一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個故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也會有不同的想法,也希望這篇文章也對大家有所啟發。從長遠角度來說這部電影也會推動電影人們看到了廣電的相關標準的放開,開始嘗試現實主義題材,這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也是意義深刻的。也希望以後會有更多優秀的電影呈現給我們。推薦閱讀:
※不再見了,那個終究不屬於我的你 | 女神進化論
※愛的絲雨【情感美文】
※誰許我傾城一笑【情感美文】
※紅塵路上,感謝有你【情感美文】
※如何通關一款台詞只有「隨便」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