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時代我們正在加速活成一個普通人
來自專欄科技革命 投資 經濟
智能化時代的標準特徵:信息碎片化,圈子非群體化,行為大數據化,信息素食化,注意力分散化。
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是永遠是今日頭條推送給你的你昨天在關注的層次上的東西,你買到了永遠是天貓首頁預測你今天要買的東西,長此以往,你的大腦慢慢適應了網路給你帶來的狹隘化和低級化,從而讓我們活在自己的舒適區,喪失了更高級的東西,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活在舒適區 ,喪失獨立思考,就是一個典型的普通人。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要放棄什麼,要追求什麼,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其實每個人都一樣,窮極一生就是在用有限的資源換取最大的所得,而每個人握有的基礎資源都一樣:時間。理論上來說,時間可以換到任何東西,只是對不同人來說效率不一樣。所以這就變成我們每一天最大的難題,不過也不意外,因為全世界的經濟學家也都想做到這件事:效用極大化。這不是幾個方程式就能解決的問題。
艾默生說過: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智能化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一個人貧窮,是因為腦子貧窮,想過富有的生活,要有富有的思想。富有思想的前提是要保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凡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的邏輯。
獨立思考其實一點也不新鮮,早上起來,豆漿加不加糖,豆腐腦吃鹹的還是甜的,包子吃什麼餡?這都是獨立思考。你會困擾這類問題嗎?你會盲從別人的意見嗎?顯然不會。為什麼在這些事上你能輕易的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而換一些問題你就不能了呢?因為你沒經歷過。
要學會篩選信息。對於信息要學會區分哪些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哪些對我們是有價值的。其次抱著懷疑的態度迎接所有信息。任何人都有可能是錯的,任何真理都有可能被推翻,現如今的網路論壇,平台都在生產充斥著大量信息,打開微信朋友圈仍然能看到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謠言,各種雷同的信息,個人的,專家的,簡直就是「A Thousand Ways to Die」。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英語里的名句: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有時候生活讓你不得不換換角度去看待人生,當我們以一種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所給予的一切時,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去感受一切時,我們總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感覺、新體驗。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年輕人站在懸崖邊,痛不欲生。這時,一位長者,手舞足蹈,高歌經過。年輕人攔住這位長者,問他:「老人家,您為何如此快樂?」老人家大笑回答:「天地之間,以人為尊,我生而為人;星辰之中,唯日月燦爛,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穀養人,我能終生享用。我為什麼會不快樂?」年輕人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說:「老人家,我很不快樂,我覺得很自卑,不如別人活得有價值。」年輕人還是滿臉憂傷。長者微微一笑,說:「一塊金子和一堆泥土,誰更自卑呢?」年輕人回答:「自然是泥土。」長者擺了擺手,繼續說:「如果給你一粒種子,去培育生命,金子和泥土誰更有價值呢?」說完,老者大笑著揚長而去。年輕人頓覺釋然了,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價值。
學會問問題。思考一下,人類為什麼要提問?提問的目的不外乎三點,第一是為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促使自己深入思考問題;第二是尋求自己未知、對方已知的答案,例如我想知道你什麼事兒、你對某件事情的想法;第三則是,通過提問,引導對方思路,促使對方做出有利於我方的決定。日本學者齋藤孝認為,好的問題應該是:具體且本質的問題、幫助整理思緒的問題、現在與過去交集的問題,平凡卻本質的問題。
智能化時代如何保持專註
很多人周末坐在家裡,一杯咖啡一部手機一張沙發一張CD一本書,悠閑地坐一個下午。名曰學習。看十分鐘的書,看5分鐘的朋友圈,發現朋友圈一篇好文章,不自覺打開一不留神看了30分鐘,然後循環以往,一下午就過去了。一下午4個小時,我們的注意力被很多東西所稀釋。但我們卻渾然不知,到了晚上,只能陷入懊悔之中。最終的結果,注意力形成了分散的習慣,無法長時間集中,更難以完成自己每天設定的工作任務,沒有辦法進入深入思考。
更有甚者,當你的注意力被網路大數據分析(你的每一次點擊都會形成數據)過後,你所看到的信息是平台根據你的喜好推送給你的,你有很單純地開心,但是你並不能獲得些什麼。在還沒有主動求取之前,就獲得了想要的,這是很可怕的。長此以往,一來會喪失主動求取的能力,二來會模糊對信息價值的判斷。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為了讓自己長時間專註於寫作,提出了崩潰計劃。
崩潰計劃本身,就源於一次崩潰,可以說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崩潰。
1986年春天,剛剛32歲的石黑君,已經辭去工作,做了5年的全職作家,當時他已經出版了兩本小說,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然後一頭撞上了幾乎所有作家必須應對的「新秀牆」——名聲的苦惱,「有可能助我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提議、晚宴與派對的邀請,誘人的海外旅行,堆積如山的信件,這一切,幾乎為我的「正常」工作畫上了句號。」他有新小說的創意,已經寫了個開頭,卻忙於應酬這些瑣事,完全靜不下心來寫作。
他看著自己已經擱置了一年,早已奄奄一息的爛尾小說手稿,崩潰了。
於是他跟老婆羅娜商量,必須要想想辦法,讓自己重新回到寫作狀態,於是二人擬定了一個方案,決定徹底取消一切安排,每天從上午九點,一直寫到晚上十點半,一周七天不休息,除了每天一小時午餐時間,和晚上兩小時晚餐+放風時間之外,每天保持10小時以上的純寫作時間,直到小說寫好之前,他不會看郵件,不會回復任何人,不接電話,也不接待任何人的來訪。
下定決心之後,他和老婆一起獰笑著,稱之為「崩潰計劃」。
在正式崩潰之前,他搜集了大量寫作資料,因為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傳統英國管家,為此,他突擊了倫敦郊區所有書店和二手書櫃,查閱了大量有關「英式僕從」,以及那些僕從們本身寫下的書籍和文字,找到了有關二十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英國鄉村的指南……一時間,到處都閃爍著一個日本人詭異的身影,直到他確信,自己的肚子里有了足夠墨水之後,才正式閉關,開始崩潰。
他的妻子羅娜給了他大量的支持,包辦了所有家務,而對於一個不上班的全職作家而言,毫無疑問,刷碗買菜做飯這些活兒,原本都是石黑君的。
那段日子,他在書桌上堆滿了雜亂的紙張,牆上掛滿了圖表和標籤,時常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他說:「我完全肆無忌憚地寫作,既不在意文體,也不在意自己下午所寫的內容與當日早上所創作的內容相左。我優先考慮的,是讓想法躍然紙上,逐漸生髮。糟糕的句子,可怕的對話,無用的場景——這些我都一併保留,然後繼續筆耕不綴。」
這樣瘋狂的寫了四周之後,他差不多已經完成了小說,共18萬字,平均每天創作6428.571428個字。崩潰結束了,石黑君鬆了一口氣,舒服多了。
《長日留痕》一面市,就是一連串大爆炸,先在英國本土炸開,隨後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全世界到處亂炸。兩年後,憑藉這部小說,石黑一雄獲得了英國文壇最高成就的布克獎。
崩潰計劃圓滿完成的4年後,即1993年,石黑君將它改編成電影劇本,由老鬼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長日留痕》大獲好評,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3~。崩潰五年後,石黑君擔任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委員,與其它評委一起,把金棕櫚獎頒發給了昆丁塔倫蒂諾的經典電影《低俗小說》。
其實,兩千年多年前,古印度逃跑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先後經歷了出家,各種苦行,跑到菩提樹下,決心不開悟就坐死在這裡,於是才終成正等正覺,為萬世之尊。菩提樹版,崩潰計劃。
關於人的生命狀態,我時常感覺,我們日常就是處在一種「大散亂」中,看似每天忙碌,專註,努力的做事,但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醇度,其實並不能深入到內心的更深處。這樣的狀態,也許應付日常的生活足矣,但在切實提升生命質地,突破瓶頸,而發生質變的時刻,則一定要像石黑的崩潰計劃那樣,封閉,排除一切干擾,一心一意,從而進入生命的「大專註」中,才能引發靈魂深處的蛻變,從而脫胎換骨。
而回到滿街4G、即將5G信號的今天和未來,手機都放不下,還能放下什麼呢~ 人人都被困在一個舒適的「大散亂」中,而無力衝擊更高處。前段時間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頭號玩家中所描繪的普通人的生活都活在虛擬中,被富人、商人製造的遊戲所控制,那樣的世界已經把一個普通人徹底變成了一個傻瓜一個網路奴隸,我們還何談尊嚴、何談人生呢。
所以,希望我們一起,靜靜蓄力,在沉靜的光年中,默默準備,迎接著,生命中的「大專註」,到來的那一刻。把原本就普通的生活,普通的時間,普通的人生過得稍微有那麼 一些不同有一些價值和自我。
推薦閱讀:
※中國製造業轉型,榮耀為何能當國貨先鋒?
※走進HULU:辦公室智能化及未來辦公場所趨勢 | 知行最前沿
※上海率先探索有線電視突圍之路 400萬機頂盒3年內智能化
※機器人日趨智能化,誰來保住你的飯碗(一)
※朱海平:智能製造與智能化工廠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