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改變世界——社會發展史概述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改變世界——社會發展史概述

《社會發展史》

社會發展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啟蒙課程,但現在很多同學可能沒怎麼學過了,建國初期,在對文化程度低的工農幹部進行培訓的速成班裡面,這門課會是開頭的第一門,為什麼呢?因為社會發展史是解決人認識社會的最初始的最基本的問題。比如說,人是什麼,社會是什麼,國家是什麼,社會發展是不是有規律,未來的趨勢又是什麼,也就是它解決的是關於人類和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另外,比如說家庭的問題,民族的問題,還有包括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在我們社會發展史當中也是有反映的。今天由於時間和場合的限制,我們重點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人類是怎樣起源的,人類社會是怎樣產生的;第二個是為什麼會產生國家,國家的本質又是什麼;第三個是社會發展有沒有規律,人類歷史終結了嗎?

第一個問題我們談一下人類社會的起源。我們的祖先是誰,他們是怎樣生活的,這個問題當然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歷史上就形成了很多的學派,我們知道在西方佔主導的就是基督教《聖經》的解釋。它把人類的起源看作上帝創造的,上帝造人說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上帝在一個星期七天之內,第一天造了什麼,第二天造了什麼,禮拜六造人,上帝造萬物。後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人類對這個的起源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達爾文是個基督教徒,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去進行長途旅行的時候,是帶著《聖經》去的,他對《聖經》裡面所說的上帝造人說深信不疑,但是當他到各大洲遊歷的時候,發現有大量的化石證據證明:各種各樣的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最早的時候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是有一個進化的過程的。達爾文這樣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就放棄了原來的那套說法,提出了「進化論」,寫了《物種起源》,與他一樣的觀點的是寫作《天演論》的赫胥黎。赫胥黎還和支持神創論的一些主教,發生了非常激烈的爭論。有人責問他,你覺得人如果起源於猴子,那麼你的猴子血統是從祖父還是從祖母傳下來的呢?赫胥黎反駁道,我並不會因為我的祖先是一個猴子而感到恥辱,我會因為自己與歪曲真理的人是同類而感到羞恥。堅持進化論的學者體現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崇高精神。

達爾文的進化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三大自然科學基礎之一,另外兩個是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這三個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實際上充分證明了這個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物質世界,它為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自然科學的條件。

根據進化論學說,那麼人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呢?我們知道人的祖先是猿猴,地球有一段時間變暖之後,大片大片的森林消失,有些猿猴不得不從樹上跳下來,在平地上生活,在平地上生活就不得不奔跑,那麼就必須把前肢抬起來,開始形成了直立行走的習慣,直到前肢和後肢的功能區分。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的決定性一步,它使人的視野更加開闊。我們知道動物,像狗啊,豬啊,牛啊,它們都是四隻腳著地的,它的眼睛和視野觀察是很有局限的,直立行走對人類開闊眼界,胸腔的發育,智力的發育都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的決定性一步。

後來從猿到人的過渡形態的過程中,猿人逐漸學會了使用工具。使用工具是猿變為人的根本性標誌,那麼這些工具最初是很粗糙的,比如說這個打制石器,僅僅是簡單改造,但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個動物都不會有意識地去改造這種東西,在使用工具勞動的過程當中,猿的手就慢慢的變成了人的手,我們知道人手的大拇指異常的粗壯,它可以和其它四根手指形成90度的夾角,便於握住工具,這個對於勞動來說非常重要,這樣的手只有人才有,猿手是不具備的,這是勞動的一個結果。

再後來語言產生了。在生產活動中,比如說在搬運東西的時候,人會發出吭哧吭哧這種勞動號子,這是語言的萌芽。因為勞動越來越複雜,在生產勞動中,交往的需要產生了語言。人的語言和動物的嚎叫是有根本區別的,我們知道動物的嚎叫是沒有音節的,沒有抑揚頓挫的,我們人的語言是有音節的,是抑揚頓挫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語言反映的是生活,人的生活越來越豐富,那麼它通過嚎叫,通過沒有音節的聲音是無法表達這種複雜的意思的。動物的嚎叫,表達的意思可能比較簡單,比方說呼喚同伴,狗啊,猴子啊,它們的嚎叫都是呼喚同伴的一種作用。但是人有很多意思要表達,比如表達我們到哪裡去,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西南北這樣的概念就要形成不同的音節,要不然同一個聲音表達不了這種複雜的意思,所以在勞動過程當中,慢慢形成了語言。

播種

工人採煤為大家提供能源

我們總結一下,古猿通過勞動獲得豐富的營養,腦髓發展,前後肢分工,視野開闊,大腦發達,手腳形成,直立行走,發音器官發展,需要交換思想表達意見,那麼促成了語言的產生,思維的發展,最終促成了人腦的形成,這一過程都是勞動的結果。勞動創造人,這就是我們的結論。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製造工具,製造工具是人和猿的根本區別。毛澤東有一首詞叫《賀新郎·讀史》,它裡面就講到人猿相揖別的轉折點就在於幾個石頭磨過,幾個石頭磨過實際上就標誌著勞動工具的製造。勞動在社會生活當中很重要,農民播種收穫,工人採油給大家提供能源,還有建築工人的血汗,還有生產線上的工人,還有科研人員的試驗。所以毛主席說過,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勞動人民創造了物質世界,同時創造了精神世界,而且他們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社會發展史為什麼把這個問題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共產主義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很多既得利益者都比較習慣於把1977年恢復高考看作他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變,沒有高考可能就沒有他們後來的人生的輝煌。但實際上呢,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恢復高考其實到底使多少人改變了所謂的命運呢?這個問題就很值得思考,對吧?那麼我們知道高考第一年570萬人參加,它錄取人數只有20幾萬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沒有考上大學, 他們會被認為是失敗者,這種邏輯一直延續了四十年,就是說呢,成功者的定義就是考上大學,或者是當上官,或者是首富,億萬富翁,這是成功者的定義,但是我們知道在毛澤東時代,它塑造了另外一種成功觀,比如雷鋒的一生肯定是成功的,雷鋒做了什麼呢?攙扶老奶奶回家,在火車上幫助列車員打掃衛生,給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輔導作業。其實這些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做,我們仔細看雷鋒的一生,他是農民出身,是個孤兒,後來當上了他的家鄉的第一個拖拉機手,他被招工招到鞍山鋼鐵廠成為一名鍊鋼工人,後來他參軍,雖然他個子小,但通過努力,他成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人,他的生命結束於22歲。毛澤東時代樹立的榜樣都是勞動人民的英雄,通過勞動創造世界的英雄,而且是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學習的英雄。社會主義制度應該是確立工農兵作為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把資本主義顛倒的秩序再重新顛覆過來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發展史給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

每一根鋼筋中都滲透著建築工人的心血

在生產線上不停工作的工人

科研人員在認真做好每一步試驗

之後我們還要學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就是勞動的二重性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是承認勞動價值論的,現代西方經濟學對勞動價值論是否定的。現代經濟學從經濟人假設和資源稀缺兩個根本不成立的假設前提出發推導出一系列的結論,這個是違背事實和邏輯的。

現在我來小結一下,第一個,我們人類是勇敢者的後代,當我們人類祖先這批猿猴跳下樹的時候,應當說他們是所有猿猴中的勇敢者,這就決定了我們人類是有進取心的,是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社會的,所以才會有奴隸的反抗,佃農的反抗,無產階級的反抗。第二個,人類是勤勞者的後代,勞動創造了人,也創造了這個美好的世界,第三,勞動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這些觀點都很重要。

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社會發展史的第二個問題——國家的產生。因為我們人是結合成社會的,它是社會裡存在的,一個孩子在出生之後被狼叼走,他就跟狼一樣只能嚎叫,沒有語言,沒有勞動能力。在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只是個狼孩,狼孩不是人,雖然他長得人的樣子,所以人是在社會裡才能存在的。

社會又是有組織的,這種組織形式有個演變的過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時,形成原始公有制社會,就是氏族公社,這氏族公社中還有些原始群,也就是非常低級的一種人類社會組織,後來慢慢形成了一些氏族公社,這個氏族公社呢,最早是母系的,後來是父系的,它的第一個特點是沒有任何強制力,第二個特點它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歷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大多是在這兩個時代,後來私有制社會產生之後是金屬工具時代。舊石器時代就是粗陋的石器,但是它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文化革命,就是火的使用,它使人類可以吃熟食,熟食更利於消化,使人變得更強壯,腦子發育的也更好。新石器產生的工具是更為精緻的石器,金屬工具時代生產力水平就更高了。那麼社會組織為什麼會變化呢?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從原始群到母系氏公社再到父系氏公社,人類發展到現在90%以上的時間,都是婦女掌握者權力,魯迅曾經說過,在遠古時代一個祖老太太她的權力比皇帝還大,祖老太太是很威風的,就像紅樓夢裡的賈母那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在我們剛才說的舊石器時代,女子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比男子捕魚打獵收入穩定;第二個是食物由婦女來分配,這個權力很大了吧;第三個原因就很有意思,我們知道在那個時候,是雜婚、群婚狀態,沒有形成對偶婚,就是一男一女的這種固定的婚姻關係,所以孩子的母親是確定的,懷胎十月把他生下來,孩子的父親是不確定的。母系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形成的。

從母繫到父系的原因是原始農業發展到後面的刀耕火種,精耕細作,男子開始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他在家庭勞動中經濟地位就變得高了,女子從事家庭勞動處於輔助地位,那麼她的經濟地位就低了。我們知道姓氏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家庭權力,我們一般跟父親姓,我們為什麼跟父親姓呢?因為父親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承擔家裡的主要開支,比如說買房子,如果說你家的房子是母親買的,你很有可能跟母親姓,這在中國叫倒插門。另外,對偶婚出現了,可以確定父親是誰,所以最終從母系過渡到了父系,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父系氏族公社後期就形成了國家。

生產力在社會組織發展過程當中會進一步發展,我們知道發生過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開始產生剩餘產品,分工就容易產生剩餘產品,因為每個人都專業化,我種地,你養豬,他養羊,專業化更容易形成高的生產力 ;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開始形成私有制;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於買賣的商人,因為在上古時代,做生意的人基本上來源於商族,後來有個商朝,所以我們中國把做生意的人叫商人,是來自於這個典故。在社會大分工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個體在生產中的作用加強了,我們知道公社的形成是以極低的生產力水平為前提的,每個人在勞動中都離不開別人,比如說我們要圍獵一場野獸要十個人一起上,十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你把這個野獸捕獲後也必須分給每個人,就是共同勞動和共同分配,為什麼呢?因為你不給他食物,他就會餓死,餓死就會變成九個人,八個人,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就無力再圍捕野獸,所以誰都離不開誰,這個勞動過程就自然形成了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社會制度,但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變成了一種現實,那麼逐漸的形成了個體家庭,一夫一妻制隨之也出現了。

這裡我們來講下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它經歷過幾種形式,一種是血緣家庭,血緣家庭是比較混亂的,它是不分輩分的;第二種是普那路亞家庭,開始要分輩分,但是同輩份的親兄弟姐妹之間還是可以通婚的,這個也是相當混亂,那我們知道這種婚姻造成的結果是下一代的體力和智力都是比較弱的,這個氏族很快就會滅亡。隨著很多氏族意識到這種問題——就是親兄弟姐妹之間如果通婚,那麼他們下一代的智力和體力會有問題,最後就約定不同輩分之間不能通婚,親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能通婚,而且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夫妻關係,最終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結果,但一夫一妻制並不是普遍真實存在的,比如說,在私有制社會會存在賣淫的問題,會存在通姦的問題,應該是說很普遍的,而且我們知道在封建時代很多地主是一夫多妻的,事實上破壞了一夫一妻制,所以說這個一夫一妻制並不是是真實存在的,或者是很廣泛的真實存在,所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也講到了這個問題,共產黨人不實行公妻制,但要消滅這個以通姦和賣淫為補充的不充分的一夫一妻制,確立真正的一夫一妻制。隨著真實的一夫一妻制的確立,家庭很快會消亡,孩子在可以離開母親之後,比如說哺乳期之後就可以進入社會的撫養機構,老人呢,可以進入社會的養老機構,家庭就慢慢的消亡掉。很多人憧憬的二人世界將普遍到來,生育困境、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將因為撫養的社會化而徹底解決,很多很多的家庭糾紛比如代溝將完全消失,這將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下面再看下私有制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知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越來越普遍,公社就會把很多東西分配給個體家庭,比如說家畜,家這個字我們知道,上面是個寶蓋頭,象徵著房子,下面是一頭豬,有豬才能形成家,公社還會把些生產工具(也就是動產)分配給了每家使用,隨著這種個體家庭的生產越來越細分,剩餘產品大量的出現,交換日益頻繁,我們知道交換一頻繁,最終就出現了貨幣,因為物物交換不能長久,貨幣最早的形態是些自然物,比如說貝殼,我們中國的財、貸、貨、賒、貴、賤等等與錢有關係的字都是貝字旁,所以最早的貨幣形式很可能是貝殼之類的,後來固定在黃金和白銀上了。公社最早是把勞動工具分配給個體家庭(動產),後來逐漸把不動產(不動產最重要的是土地)從部落公有轉到氏族公有再到家庭公有再到個體家庭公有,也就是土地慢慢分配給個體家庭使用。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變為私有,那麼私有制就確立下來了。 私有和公有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分配給家庭使用,但公社過了十年二十年還能再進行分配,那麼它還是公有制。如果它不能分配了,而且個體家庭可以買賣土地,實際上就是私有制。貧富分化,階級的產生都跟這有關係。

私有制形成,伴隨著階級的形成。恩格斯說階級的形成是經過兩條道路產生的,一條是原先的社會公僕,包括氏族裡的一些首長,軍事首領和祭司,他們逐步通過公共權力去佔有氏族的財產,因為土地啊,農具啊都分配給個體使用之後,人就散了,都忙著自己的事情,也沒有人去管,去監督這些首長、首領化公為私的行為。他們就逐步蛻變成社會的主人,而且使用暴力鎮壓對他們貪污行為不滿的人,這就是國家的起源;第二個是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分化,有的家庭的勞動力比較多,也比較精明強幹,它可能很快富裕起來了。但很多家庭因為天災人禍,也沒有勞動力,很快貧困下去了。貧困之後就要賣地,土地慢慢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其他人就要給他打工,那麼貧富分化就形成了,這就是階級形成的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形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第二條道路形成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不一定劃等號。比如在半殖民地時代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剝削階級,但他同樣受官僚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他是被統治階級,所以這是不一樣的兩對概念。

奴隸制是第一種私有制社會形態,恩格斯認為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個巨大的進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原始社會狀態下,戰俘是沒有辦法保存下來的,只能被殺死,奴隸制把戰俘作為奴隸保存下來還是一種進步,第二,奴隸制可以組織比原始公社制度下規模巨大得多的勞動生產。奴隸制因為有一些人脫離了生產,那麼他可以作為組織者,組織規模巨大的勞動,很多人受他指揮,原始公社時代,氏族的地域比較局限,它無法組織這麼多的勞動力,第三,奴隸勞動為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區分開來,有人專門從事手工業,比方說打鐵,專門打鐵的打鐵匠出現,鐵器的使用使得生產力的水平高了一大截(最早的青銅器,青銅器它比較脆,它不如鐵堅硬),也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成為可能,為文化藝術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有些人脫離勞動就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為文化藝術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比方說哲學家,自然科學家,藝術家,像亞里士多德之類的,他們都是依附在奴隸主身上的知識分子,這種分工在恩格斯看來是一種進步,它確實是一種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更自由,獲得更多的解放。我是學歷史的,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問大家喜歡什麼朝代,很多同學說喜歡原始社會,為什麼喜歡原始社會呢?人不用穿衣服,人可以隨便到處跑,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種自由,因為當時沒有火車沒有汽車,甚至沒有自行車,你去到處跑,其實這種距離還是很有限的,而且死亡率非常高,20多歲就算是高齡了,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你能說人是自由的嗎?其實也不是自由的。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奴隸制相對於原始社會制度來說是一種進步,封建制相對於奴隸制來說又是一種進步。

但是知識分子脫離勞動之後或者是勞動人民給他創造條件可以獨立地去進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創作,那麼知識分子應該怎樣對待勞動人民呢?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知識分子應該與勞動人民相結合,而不是完全脫離勞動。毛澤東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要知識分子向工農學習,過程當然不是完美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結合對於改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不合理分工應該說是一種根本出路。還有幹部必須參加勞動,不能完全脫離勞動,毛澤東時代很多工農幹部提拔到中央擔任人大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當時制度要求他們三分之一要留在本單位,三分之一要勞動,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央工作,這三分之一的時間勞動保證了他們來自人民,而且保持了與人民的一種血肉聯繫,這些都是在公有制確立之後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重大舉措,這些制度安排的原則和方向完全是正確的,但是執行的時候有些問題,或者說從政策上來說存在些偏差,使得這些參與者或者少部分知識青年遭遇了些不公,但是應該說不是主流。我們應該看到它的整個制度從原則上來說其實是很正確的。那麼我這邊舉個古代的例子就是李時珍。李時珍是一個太醫,是太醫院的,但他覺得在太醫院發展沒什麼前途,就回到了民間,他發現原來這個本草經有很多問題,所以就到處跑,他並不是在書齋里研究,他是上山下鄉,在全國各地考察,向老百姓學習、請教,後來著成了《本草綱目》,我們知道《本草綱目》在形成的過程中有很多山野樵夫給李時珍幫助,所以李時珍寫作《本草綱目》應該是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結合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好,下面我們來看國家最終的形成。私有制形成了,階級也形成了,那下一步氏族公社就要進行瓦解。傳說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禹在會稽山召集部落首領會議,有一個首領遲到,禹為了維護權力和尊嚴便將他殺了,這個在原始社會是無法想像的,因為原始社會人人平等,它並不能通過暴力去處決一個人,但禹為什麼要殺人?我們試想,比如說你們的班長會不會因為同學遲到去殺人,他是不會的,班級同學的關係大體上還是比較平等的,那麼如果說要是你的班長要殺掉一個人,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之間已經有很深的利益衝突了。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整個社會不斷加劇的階級分化使得統治階級越來越需要藉助於政治上的強制力來鞏固統治,而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早期,只需要通過風俗和習慣去調整這種社會關係,因為他們之間的利益沒有根本衝突,但是大禹成為了統治者之後,他跟其他的人有了根本的衝突,所以他要有暴力機關,要有軍隊,這些維護秩序的手段構成了國家,氏族制度被國家代替。氏族和國家有什麼區別呢?氏族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地域很狹小的社會形態,國家是以地緣形成在一起的,一般地域更廣闊。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所以我們是中國人,它是以地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恩格斯說,國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不知道國家為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成階級時,國家由於這種分裂成為必要了。列寧說過,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階級客觀矛盾上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方和時候必然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表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跟資產階級國家的理論產生了根本區別。資產階級國家喜歡把國家裝扮成公共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捍衛者,像中國的「國」,外面一個口,表明一個地域,裡面呢,繁體字是一個持戈的人,帶著武器的人,也就是說國家代表著帶著武器的人保衛著這塊土地的存在,根據我們漢字的解釋是這樣,但實際上呢,根據社會發展史,我們人類社會不是一開始就有國家的,你捍衛共同利益不一定需要國家,實際上國家本質是暴力統治的工具,列寧還有一個觀點是軍隊是國家的主要成分。另外,國家確實要承擔一些公共職能,比如說在大江大河治理洪水,也確實需要一個公共機構去組織,所以國家會承擔一定的公共職能。這兩種職能,一種暴力職能,一種公共職能,哪一種才是國家的本質呢?當然是暴力統治的職能。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對國家本質的一個認識。

那麼我們小結下第二部分:第一,國家是私有制基礎上階級鬥爭的產物,實質是暴力統治的工具;第二,家庭、私有制,國家,私有觀念都是歷史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它不把任何東西看作是永恆的,家庭,私有制,國家,私有觀念,我們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人性的弱點的產物,其實質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歷史中產生,也必然在歷史中滅亡。比如說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是農民起義的綱領,但裡面就提出了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說明了不要說是無產階級,作為小私有者的農民階級也能克服掉這種私有觀點,提出軍事共產主義主張,但農民的軍事共產主義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有區別的,農民的軍事共產主義,或者說是原始的共產主義都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農民看到了土地兼并的惡果,所以不允許土地買賣,這註定是空想,但它表明私有觀念不是永恆的。

隨著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家庭也將消亡。家庭為什麼會消亡呢?家庭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傳統的男耕女織這種經濟功能已經消失了,另外比如說家務勞動,做飯洗衣,帶小孩,這些其實都可以社會化,吃飯可以去公共食堂,洗衣服可以用洗衣機,帶小孩可以有託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但私有制阻礙了家庭職能社會化的進程,比如說,各種食堂被普遍承包,價高質次,或者很多地方根本沒有食堂,使得如今農村老人、單身漢和城市年輕白領的吃飯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再比如,當嬰幼兒結束哺乳期,到上幼兒園之前,可能有一兩年時間,本來應該放到託兒所裡面,但現在很少見到託兒所這樣的機構。毛時代到八十年代的託兒所,你看託兒所的阿姨帶著女職工的寶貝,這個女工就可以去上班;還有老人可以通過社會機構養老。中國的老人大部分在家庭養老,為什麼不去養老機構呢?公辦的要排隊,民辦的太貴。如果是在一個財富比較均衡,公有制的社會,老人的扶養也應該可以社會化,按照財力來說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那麼生育呢,它實質上是兩性婚姻的一個功能,並不是家庭的功能。

第三個問題,人類發展到底有沒有規律?人類的前途在哪裡?資產階級學者認為是無規律可循的,私有制是天經地義,改變不了的,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是變化發展的,是有規律的,它會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它不是直線的,但是會往前發展。我經歷過99年千禧年末日,還有2012年,事實證明世界末日並沒有到來。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就喜歡編造一些世界末日的預言,來掩蓋階級矛盾,把無產階級的視野轉移到所謂的全人類共同利益上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是會往前發展的,但它又不是直線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那推動社會發展的矛盾是什麼?社會發展規律又是什麼?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就是生產力發展起來以後,生產關係不能適應,那麼生產力就起來反抗,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鬥爭,人類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不斷地發展,那麼生產關係隨時調整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有時候適度超前,兩者不是完全一對一的,你比如說大人給小孩子買鞋,也會買大一些,為什麼?因為大人可能今年會覺得她會長大,所以她會買大一些,所以適度超前是可以的,並不是完全不行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歸根結底的意思,並不是先後順序,一種更高的生產關係並不要在很高的生產力完全發展起來之後才能形成,但是它也確實需要現在的生產力有一定的發展,比如資本主義在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階段的時候,資產階級意識到要奪取政權,才能為資本主義下一步發展開闢道路,所以開始製造輿論,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後工業革命才展開,所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歸根結底的意思,並不是先後關係。生產關係可以適度超前,但是西漢的王莽那個時候搞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王莽那時候搞了一些有點像國有化,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東西,但是完全脫離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那個是超前的,但是適度的,提前一點是可以的。小崗村就是一個例子,小崗村單幹後一年過了溫飽關,現在30多年了沒有實現小康,也就是在分田單幹的生產關係下,小崗村的生產力不能進一步往前發展。單幹不適應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合作社在農村必然是要發展起來的,小崗現在還要靠吃國家援助,體現它的生產關係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下面我們講趨勢是什麼?未來是什麼?歷史終結了嗎?1991年蘇聯解體,差不多同時有一個日裔美籍的學者福山提出了一個觀點叫歷史已經終結,終結於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你們都是出生在歷史終結論之後的人,我們從小被告知的是私有制是永恆的,人性永遠是自私的,自由競爭是最有效率的,我們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實際上矛盾會推動社會歷史繼續向前發展,因為資本主義內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帝國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都很尖銳,比如說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瘟疫,無產階級生活困苦,甚至失業。帝國主義之間爭奪利益會發生戰爭,比如敘利亞戰爭,全世界越來越不安定,對無產階級來說也是災難,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們知道在南亞次大陸比如印度、尼泊爾等,那裡的人民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就會起來鬥爭,就組織了共產黨和游擊隊,為建立一種美好的社會制度而奮鬥。勞動人民最終改變歷史,為什麼會改變歷史?首先因為人類是一部分勇敢者和勤勞者的後代,人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奴隸肯定是想過更好的生活才會有奴隸起義,階級鬥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如果說沒有這種鬥爭的話,那麼現在應該還是奴隸社會。像螞蟻,沒有聽說螞蟻去反抗蟻王的故事,蟻王統治這麼長時間也沒有人去推翻;第二個,現實的生產關係嚴重限制了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比方說高房價就使得很多年輕人不能安居樂業,這種矛盾必然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比如建立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住房公有制。

最後,我用毛澤東說過的一大段話來作為結尾: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鬥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鬥爭永遠不會完結。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一百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歷史事實。 好。我今天就講到這裡。

(本篇由吳劉天明老師2018年4月1日在第二期馬克思主義學習班第一課上的講座整理而成,為激流網原創首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發展史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