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紫砂壺 - Qzone日誌
如何選購一把現代好壺 (一)壺的造型與結構 1、 三點成一直線:壺嘴、壺把、鈕必須成一直線(特殊造型除外) 2、 比例要勻稱:各部分組合比例,應力求勻稱,同時要落落大方的空間感。 3、 出水需急,長、圓,順握感輕:出水首先要剛直有勁,水束又長又圓,同時傾倒壺水時,若能使壺中滴水不剩,即表示是一把好壺。 4、一體成型感:壺嘴與壺身、壺把與壺身的連接部位,要處理得很自然,沒有任何破綻,宛如一體成型般。 (二)壺的品質 一把好壺,其土胎色澤呈現滑潤感。 (三)茶壺實用性 茶壺容量的大小各不相同,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茶壺。 選壺應重風格神韻 以選紫砂壺為例。紫砂壺的觀賞標準,十分注重「形、神、氣、態」四項要素,我們在選購紫砂壺時應該留心這四要素,如鑒別是否明、清珍品與名家代表作時更不可忽略這幾點。 紫砂壺不論大小,皆由壺身與壺流(嘴)、壺把(柄)、壺蓋(包括蓋鈕)和壺底組合而成,在「點、線、面」三方面均須和諧一致,除了具藝術的造型表現形態美之外,還應有創意,自成風格,也就是說,造型美中必須流露制壺師的個性,亦即必有其與別人不同的風格及技巧,那是內在的韻致難以仿學。 多接觸真品的玩壺家可以憑經驗與直覺判別是否真品抑或屬作偽的仿品。作偽者刻意模仿,全無個人內在的感性,所制出來的壺徒具外形,必然死板,獃滯與工匠化,故我們買紫砂壺不可僅憑外在的造型定其優劣,不妨多點感性。好的藝術品必獨具神韻 日常用紫砂壺飲茶者都有同感,即同樣的茶葉,放在剛買回的新紫砂壺中沏泡,與放在用舊的紫砂壺中沏泡,茶的香味大不相同。這是因為紫砂壺使用的時間越長,其外觀愈光滑美觀,同時紫砂泥的質地也隨之變軟,紫砂泥特有的氣孔群全部打開而易於吸收茶香(此時即使以空壺注水,也略有茶味溢出),因紫砂陶土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料,氣孔微細,氣密度高,具較強的吸附力。而用新紫砂壺沏茶,因其質地較結實、緊密而堅硬,紫砂泥的氣孔未能全部張開,而不易吸收茶香。 如要使新壺在短時間內發揮茶葉的香氣,可試用如下方法來促進泥質變軟: (1)將新壺先用溫水內外沖洗乾淨; (2)鍋中放冷水,將新壺放入蒸煮一小時; (3)將壺從蒸鍋中取出,在空氣中自然冷卻; (4)再次放入原鍋中用同一鍋水蒸煮一小時,晾涼後沏茶。 經上法蒸制的新紫砂壺,其泥質較前變軟,氣孔群基本張開而較易吸收茶味,這樣泡出的茶湯就能發出較好的茶香。 玩壺要玩名人壺指的是在紫砂行業有突出的創造能力,極好的掌握了制壺技藝,並且有名師傳承關係的人製作的紫砂壺.其他壺(瓷壺,石壺,玉壺)都沒有出現名人現象. 名人壺具有豐富的把玩內涵,他們的經歷,故事,生存環境都會因為你有了他製作的壺而成為你關心樂道的對象. 當然,不是名人壺都值得一玩的.對名人壺也要選擇. 首先,你要選擇製作確實精良的壺.實用功能要強,形狀具有美感.可以讓把玩的人有寧靜或者昂奮的感覺.把玩的時候,要有快樂伴隨始終. 其次,你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審美趨向. 第三,你要 選擇自己熟悉的名人,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名人作品,這樣就更有親和力親切感. 當然,有些人也許還沒那麼有名.但是如果有成為名人的趨勢,你也要留意.當他們成為名人時,你早期收進的壺就會增加你另外的快感 一壺不沏二茶
即一把壺只沏泡一種茶。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善於吸收茶湯,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即使不加茶葉,單用沸水亦能衝出淡淡茶湯來。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否則今天烏龍,明天普洱,後天花茶,那麼必然茶味混沌,了無個性可言。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使其看來更具陳舊,便將茶葉留存其中,任其陰乾,但因有些地區高溫多濕,黴菌極易孳生其間,若就衛生觀點考量,此法實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後,故意將最後一泡茶湯存於壺內,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於吸附茶湯,自然也易於吸收黴菌。以此養出的壺,只怕日後沖茶時,亦會帶有異味,甚至有礙健康,實是得不償失。 紫砂款式談 紫砂款識是指用璽印蓋或用刀鐫在紫砂陶器的底部、蓋內、把下等制製作者、訂製者或監製者的印記。 明代正德年間,制壺大師供春所作的「樹癭壺」(宜興儲南強先生原藏,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是現存唯一供春傳器。有「供春」二字作鐵線篆鐫於把內壺身,這就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紫砂款識。 紫砂款識與古印陶是一脈相承的,它是古印陶的延續。印陶所指,是古代人們用璽印在陶器未燒制前蓋壓後留下的印樣。藉以表明器主姓氏或作器者工名,也有表達地名、官職,以及紀年的。也可以說印陶是璽印的副產品。用於蓋壓陶器的璽印往往是專門性的,不盡與其它用途的璽印相同。印陶大量是東周遺物,秦漢、魏晉、唐宋均有發展。它應該屬於篆刻(冶印)藝術的範疇。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紫砂款識與古印陶有不少相似之處,與古封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紫砂款識先是鐫刻,再發展到用璽印鈐蓋,這個過程的形成有以下幾個因素:鐫刻麻煩,璽印方便,一鈐即可,尤其適用少批量生產,鐫刻者須善書。鐫刻字樣不能一致,璽印鈐蓋不易仿冒。璽印鈐蓋留下的印記也是一種「商標」。 璽印也是紫砂藝術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國古文化與傳統藝術的結晶。現在一般都不用直接刻的款了。 紫砂款識與古代印陶相比有它獨具的特點: 第一、刻款多為楷書,具晉唐遺意。用璽印鈐壓的款識,風貌與漢印、明清流派印很多是近似的。有的款識直接借用名家印作,如顧景舟一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為清代篆刻名家吳熙載作品的仿製。紫砂款識所用文字多為楷書,小篆和繆篆。從書法的角度欣賞紫砂款識,遠不及古印陶的豐富、清新。紫砂款識所用印章的章法大都顯得規正、嚴飾,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一些印也許是工匠自製的,比較粗劣,文字往往有誤。 第二、紫砂款識所表達的內容,除製作者、訂製者、監製者、紀念等以外,還有齋、館、室名,多主寓意的閑章。商標款識也出現了古印陶的內容就單調得多,這與印章的發展(唐代以後才有齋、館、室印)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古印陶有肖形印,這在紫砂款識尚未見到。 第三、紫砂有了款識,這是由實用品轉為藝術品的標誌之一。這樣就有了名人名作,便於鑒賞識別。款識與作品連成一體,一壺千金,不足為奇。 紫砂陶的愛好者、收藏者、鑒賞者、研究者日益增多,促進了紫砂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偽作,真偽之鑒別,它文另述。 紫砂陶以造型豐富,古樸敦厚見長。 紫砂款識與其它陶瓷製品的款識不盡相同,別具特色,已成為紫砂藝術不可少的組成部份。一把沒有款識的壺,使人感到不完整,價值平平。一把款識不好的壺也使人感到藝術內涵不夠。歷來紫砂制壺高手、名家,對用印鈐款都是十分講究的。用印鈐款也涉及到製作者的藝術素養,壺外功夫於此也可見一斑。 印不當會弄巧成拙、「佛頭著糞」,反之卻能「錦上添花」。 好的紫砂款識應具備以下幾點:印章大小要適宜 印鈐款,理當視作品的大小而相應配置。倘若幾人合作,幾人的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說用印寧小勿大,大則不雅,此說有一定道理,也不盡如此。我曾應呂堯臣之囑作「堯臣陶藝」一印,擬戰國璽意,與其代表作「玉璽壺」底一般大小,鈐之於壺即為一巨鈐,匠心獨運,非常巧妙。因此製作者如能多備一些大小不同的印章,用起來方能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印章形式要善擇 印章變化有致可與整體作品的藝術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鈐在壺上則相反,一凹一凸)外,還有半通形、瓦當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種印面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時鈐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須擇不同的印面形式。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程壽珍喜用一方圓中有方,方中見圓的「冰心道人」印,鈐在其作品「掇球壺」上,渾然一體,如見古佛之容。 鈐壓位置耍得當 一般用印在底部、蓋內、把下。如 在壺的門處,尤其要審察位置。用得好,可以起裝飾作用,活躍振醒,得畫龍點睛之妙。有心者不妨一試。 風格要協調 一般來說工細精緻的作品,宜用娟巧秀麗的印章;樸實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獷老辣的印章;端莊穩重的作品,宜用方正平穩的印章。制壺名家王寅春常用的名印「王寅春」,得漢鑄印神韻、殘缺自然,通邊巧妙,鈐在其作品上,印雖小卻顯得雍容大度。顧景舟先生所用「景舟制陶」一印,線條不粗卻剛勁飽滿,恣意縱橫而錯落有致,確是大家風度。現在有不少人喜 一種四平八穩、粗細、深淺一致,工藝化的印章,且不問作品風格是否相宜,看後使人很壺的造型與題名也可與風格相應的印章來匹配。「秦權壺」可用有「田」框的仿秦印、半通印。「漢瓦壺」可用仿瓦當印。「集玉壺」可用仿切玉印。壺身裝飾性強的可選 鳥蟲篆印。壺的風格,隨人而異。揣摩用印,也耍相類而施。 印也是創作的一個部份;要一併構思,有機結合,才能進一步提高作品的藝術性。這點往往為創作者所忽視。 閑章應與作品寓意相合。青年藝術家吳群祥其居曰「草木居」,寓草木有情。「草木居」一印為篆刻家馬士達先生所作,鈐之於壺,脈脈傳情,耐人回味。 鈐印輕重要適宜 鈐印時應注意平整,用力均勻,不可深淺不一。由於印的形式與風格有異,作印者用刀深淺不一,鈐印時應恰到好處。有的不一定要鈐足,有的卻非鈐足不可。清代篆刻名家陳鴻壽(號曼生)設計的壺式,寓巧於拙,古樸而又幽默,楊彭年製作,底鈐「阿曼陀室」一印。鈐足後方顯得雄健朴茂,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金石味十足。 印章製作要考究 紫砂款識所用印章的製作者有印人,也有不少民間陶工,優劣懸殊。紫砂陶有了很大的發展提高,款識的藝術水平往往還不及古代的。「王南林制」、「楊彭年造」、「阿曼陀室」這樣精彩的款識現在見不到。究其原因,作印者是篆刻名家,也懂紫砂一二。因此我們現在的紫砂作者也應該懂點篆刻,有條件的應請印人作印。因為紫砂款識的用印往往是專門性的,深淺與用刀應尤其注意。作者應著眼於鈐壓在紫砂上的藝術效果。 總之,紫砂款識是古印陶的延續,屬於篆刻藝術的範疇,也是紫砂陶的重要組成部份。一件作品,款識不好,不是好作品;一把壺,款識不好,不是好壺。造型、泥料、製作、款識、燒成俱佳,方為上品。 如何養壺 最近很多初級壺友都問如何養壺,現找到相關資料,提供一下,可能與某些文章有異,壺友擇而從之。養壺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訣竅,只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與日常保養,久而久之,您的愛壺就會散發出自然油潤的光澤。下面向您介紹一種正確的養壺方法。 一. 泡茶之前先沖淋熱水泡茶之前,宜先用熱水沖淋茶壺內外,可兼具去霉、消毒與暖壺三種功效。二. 趁熱擦拭壺身泡茶時,因水溫極高,茶壺本身的毛細孔會略微擴張,水氣會呈現在茶壺表面。此時,可用一條幹凈的細棉巾,分別在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時間內,分幾次把整個壺身拭遍,即可利用熱水的溫度,使壺身變得更加亮潤。 三. 泡茶時,勿將茶壺 浸水中有些人在泡茶時,習慣在茶船內倒入沸水,以達保溫的功效,然而這對養壺則無正面的功效,反而會在壺身留下不均勻的色澤。 四. 泡完茶後,倒掉茶渣每次泡完茶後,應倒掉茶渣,用熱水衝去殘留在壺身的茶湯,以保持壺裡壺外的清潔。 五.壺內勿浸置茶湯泡完茶後,務必把茶渣和茶湯都倒掉,用熱水沖淋壺裡壺外,然後倒掉水分。應保持壺內乾爽,絕對不可積存濕氣,如此養出來的陶壺,才能發出自然的光澤。 六、陰乾時應打開壺蓋把茶壺沖淋乾淨後,應打開壺蓋,放在通風易干之處,等到完全陰乾後再妥善收存。 七.避免放在灰塵多之處存放茶壺時,避免放在油煙、灰塵過多的地方,以免影響壺面的潤澤感。 八.避免用化學洗潔劑清洗絕對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學洗潔劑刷洗陶壺,不僅會將壺內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會刷掉茶壺外表的光澤,所以,應絕對避免。 紫砂壺的養法,各有各說,本人在此也想發表個拙見: 1.不光; 2.不臟; 3.無塵; 4.無垢; 5.不刻意; 6.把、流、等處留「人跡」; 同時不要因為養壺而忽略了美味的茶葉,更不要因為專心養壺,忽略了健康。 茶垢有毒,但往往有人疏忽。據有關研究人員指出,茶具內壁長出的一層茶垢,含有鎘、鉛、鐵、砷、汞等多種金屬物質。 它們在飲茶時被帶入身體,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化合,生成難溶的沉澱,阻礙營養的吸收。同時,這些氧化物進入身體還會引起神經、消化、泌尿及造血系統病變和功能紊亂,尤其是砷、鎘可致癌,引起胎兒畸形,危害健康,故凡有飲茶習慣者,應經常及時清洗茶具內壁的茶垢,以免危害健康。 紫砂壺價格穩步上行 近來傳統紫砂壺藏品拍賣價格穩步上行,預計行情快速發展階段很快將要來臨。 傳統宜興紫砂陶工藝源遠流長,據考證這種工藝源出宋代而鼎盛於明清之際。製作工藝集造型、金石、雕刻及書法、繪畫等十餘個技術門類,主要產品有茶具、茶壺和花盆等,除了具有實用價值外還具有欣賞與收藏價值,這種雅俗共賞的紫砂壺收藏活動曾盛行於明清時代,成為文人墨客的雅好。清朝康乾盛世使紫砂壺的製作、鑒賞與收藏達到了頂峰。 紫砂壺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選擇自然界的瓜果蔬菜作為壺的造型範本使其更具有藝術表現力,這種以自然物為模仿對象的取材方法稱之為象形壺,像南瓜壺、枇杷壺、石榴壺、玉米壺、番茄壺等等,都是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符號巧妙地揉進紫砂壺藝術造型,讓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達到和諧完美。 專家介紹,做紫砂壺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它是藝術抽象與藝術再創造的一種創造性勞動,需要技術人員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聰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養和創作靈感迅速體現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高建芳老師是我國紫砂陶藝大家蔣蓉先生的親傳弟子,在繼承前輩藝術風格和技術的基礎上仍有獨到的創新,在象形類紫砂壺的藝術創作中大膽以常人熟知的瓜果荷花蔬菜作為造型素材,通過不斷實踐和摸索,將紅、黃、綠、黑等多種色彩的紫砂色泥,採用傳統手工粉、描、嵌、貼等工藝技巧把自己的藝術理念、審美情趣融入模擬的壺體造型中,儘可能充分地表達和展現自然界生物的鮮活神韻。正因為高建芳的紫砂壺藝術品具有傳統技藝傳承有序、學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藝術境界,作品因此也被收藏界普遍看好。 太平洋拍賣行過滔先生介紹說,雖說傳統紫砂壺藏品在藝術品拍賣會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但藏品的拍賣成交率和落槌價格、參與收藏的群體都呈現小幅攀升態勢。紫砂壺藝術品民間收藏與交流活動也十分活躍,絕大部分現代名家的作品都是在收藏者之間交流的,去年嘉德和翰海都沒有找到夠檔次的紫砂壺藏品參拍,只有華辰拍賣行參拍了數件藏品,好壺難求是現實情況。紫砂壺經典藏品存世量少、市場流通不暢、收藏價格缺乏社會認知度是造成拍賣會參拍品少的關鍵原因。 底皂青和底槽清的說法 底皂青是一種礦料名稱,就是帶雞眼的紫泥礦。以前是上好清水泥的主原料。燒成的壺呈現 紅~豬肝色,燒成顏色具體要看礦料的成分構成和燒成溫度。 底皂青還有一個名稱:「底槽清」,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據說是:泥分上槽,中槽,底槽之分,而以底部的為最佳。但是這個說法疑問頗多,陳缶老師曾問過以前的礦井工人,都雲不知有此一說。但何謂上槽,何謂中槽,有何謂底槽,說法不一,矛盾居多.我也和陳缶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底槽清」這個名稱可能是訛傳了。理由如下: 1,泥料並非一定是越底下越好,露在地表的並非沒有好料。 2,「清」字無任何意義。 3,而底皂青的說法比較合理,因為礦料顏色為皂青色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買到好的紫砂壺?
※你知道被你忽略的「壺孔」有什麼作用嗎?
※難得一見: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當代大師紫砂器
※蘇東坡與提梁的不解之緣
※曼生壺款識的別樣世界,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