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的戀母情結
《驚魂記》
《精神病患者》電影中:介入審訊的精神病醫生有過這樣一段表述:「第一眼,他就喜歡上了那個婦人,但他的另一個聲音告訴他『不許』」,這個另外的聲音是什麼呢?是他已死去十年的母親,而一個已死去十年的人怎麼可能對著活人發號施令(精神病學上稱為「幻聽」),甚至他將母親的遺骸挖出來,以至經常仿效她的聲音與自己「對話」?精神病醫生接著解釋道:「他的父親很早去世,倆母子相依為命,但母親後來又找了一個情人,他感到了背叛」,為什麼兒子對母親找到新歡會有背叛的感覺?
妄想;幻覺;性格愛好等改變
以上三點是精神分裂症簡稱「精分」的顯性癥狀。 弗洛伊德的經典《圖騰和禁忌》一書中強調男人皆有的俄狄浦斯情結——幼年始,男子便會愛上了自己的母親,並以此作為今後擇偶與反感的對象指標。他分析了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然後指出:"我們所有人的命運,也許都是把最初的性衝動指向自己的母親,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殺戮慾望針對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比他要幸運些,因為我們並未變成精神神經症患者,我們既成功地擺脫了對自己母親的性衝動,同時也淡忘了對自己父親的嫉妒。"弗洛伊德又一重要著作:《文明及其不滿》中,他不加掩飾地認為:人的原動力在於本能,即本我,只尊從快樂原則,象是一鍋沸騰的水,根本無法消滅,好比是我們的飢餓、性慾、生的本能;但受著社會規則(超我)的限制,一旦不能滿足,只能直接或迂迴地通過升華(超我)的調整,來實現本能的突圍,於是便出現了: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甚或變態者。正所謂天才和瘋子只一線之隔。
《驚魂記》里諾曼和母親的關係是典型的戀母情結的實例,諾曼即是由於沒有像一般人那樣淡忘對母親的愛和對父親的嫉妒,而成為精神病患者。他不會像普通人一樣壓抑自己原始的慾望,所以才會做出殺害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情人這樣的行動,後來又因為沉重的罪惡感而精神分裂。附著在諾曼身上的"母親"殺死瑪麗安的行動也讓我們注意到,在兒子迷戀母親的另一面,是母親也會嫉妒接近兒子的女子。
在希區柯克其他的影片中,也有這樣的人物關係,《群鳥》的男主角和他母親的關係顯然有同樣的傾向。並且,這兩部影片中的人物戀母情結強化有同樣的原因:早年喪父。《艷賊》中的妓女(也是她的母親)被一個水手嫖客欺辱,在母親誤傷了那個水手之後,她,一個小女孩又用鐵棍砸死了水手,血的場面,從此在她幼弱的心靈種下了根,以至見到紅色,就恐懼;《愛德華大夫》因小時候意外導致兄長喪生,留下終身的心靈創傷;《精神病患者》更是如此,可見,「人的幼年,決定人的一生。」民間「三歲看大,五歲看老」的說法不無道理。希區柯克正是第一個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到電影中的。
希區柯克對精神分析如此感興趣,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希區柯克喜歡用電影表現不尋常的人和事,而精神分析所展現的情境正好符合這個要求;
第二是希區柯克認為導演要研究觀眾的心理,導演應該成為半個心理學家,因此他對心理學有特別的興趣。
推薦閱讀:
※從八字看出你的「戀母」情結
※啥面相的人易有戀母傾向
※男人為什麼會有戀母情結
※男人20個秘密:天生有戀母情結
※為什麼會出現戀母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