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實踐技能考試輔導《臨床執業醫師實踐技能》第三章 病例分析——消化道腫瘤
醫師實踐技能考試輔導《臨床執業醫師實踐技能》第三章 病例分析——消化道腫瘤
一、食管癌 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多不明顯,偶有吞咽食物哽噎,停滯或異物感,胸骨後悶脹或疼痛。 中晚期:進行性吞咽困難,嚴重時反吐食物。晚期可出現相應外侵表現:持續而嚴重的胸背痛、刺激性咳嗽、進食嗆咳及肺部感染、聲音嘶啞。 實驗室檢查 1.食管吞鋇造影:早期無典型表現。中晚期表現為不規則充盈缺損或龕影,病變段食管僵硬,嚴重狹窄時,近端食管擴張。
2.細胞學檢查:食管拉網採集細胞檢查,常用於普查,對早期診斷有意義,分段拉網尚可定位。 3.內鏡及超聲內鏡檢查 內鏡是診斷食管癌最直接的方法,活檢病理檢查可確診。超聲內鏡是判斷病變浸潤深度、周圍器官受累及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最準確的診斷手段。
4.放射性核素檢查 5.CT檢查:有助於顯示腫瘤外侵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診斷要點: 年齡在45歲以上(高發區35歲以上)出現與進食有關的吞咽哽噎或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均應考慮食管癌,進行內鏡檢查多可確診。 鑒別診斷 與之鑒別的疾病有: 1.胃食管反流病(GERD):一般病史較長,典型癥狀為反酸、燒心,可以有吞咽困難,胸痛。內鏡檢查+組織學活檢可明確。 2.賁門失弛緩症:多見於青壯年,病程較長,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時輕時重,嘔吐多在進食後20-30分鐘內發生,吞鋇X線檢查見食管擴張,食管蠕動減弱,食管末端狹窄呈鳥嘴狀。 3.食管瘢痕狹窄:有吞服腐蝕劑的病史,X線吞鋇為不規則的線狀狹窄。 4.食管良性腫瘤:少見,病史較長,X線檢查見食管腔外壓迫,粘膜光滑完整。 5.食管憩室:較大憩室可有吞咽困難,胸痛,X線檢查可資鑒別。 以上病癥結合內鏡、超聲內鏡、病理等檢查鑒別診斷應無困難。 進一步檢查 1.X線鋇餐造影檢查 2.細胞學檢查 3.內鏡檢查 4.放射性核素檢查 5.CT檢查 治療原則 1.對症治療 2.內鏡治療 3.手術治療 4.放射治療 5.藥物治療 6.免疫治療及中醫中藥治療 二、胃癌 概述 1.病因 胃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胃癌的病因包括胃幽門螺桿菌、環境、飲食、遺傳等因素。 胃癌的癌前變化包括: 癌前病變:指一類易發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即異型增生。 癌前狀態:指一些發生胃癌危險性明顯增加的臨床情況,包括①萎縮性胃炎;②慢性胃潰瘍;③殘胃;④胃息肉;⑤胃黏膜巨大皺襞症。 2.病理 好發部位依次為:胃竇、胃角、胃體和賁門。 大體類型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 早期胃癌:病變僅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層,不論病灶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 進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病變超過粘膜下層。按Borrmann分型法分為四型:①Borrmann I型(隆起型);②BorrmannⅡ型(局限潰瘍型);③BorrmannmIII型(浸潤潰瘍型);④BorrmannIV型(瀰漫浸潤型)。 組織學上,胃癌以腺癌為主。
胃癌的轉移包括:直接蔓延、淋巴結轉移、血行播散、腹腔內種植。淋巴結轉移是胃癌最常見的轉移途徑。 臨床表現 約半數早期胃癌患者可無任何癥狀和體征。 1.癥狀 進展期最早出現的癥狀是上腹痛,可伴有早飽、納差和體重減輕。 發生併發症或轉移時可出現一些較特殊的癥狀。賁門癌累及食管下端時可出現咽下困難。胃竇癌引起幽門梗阻可有噁心、嘔吐。潰瘍型癌有出血時可出現黑便甚或嘔血。腹膜轉移產生腹腔積液時則有腹部脹滿不適。 2.體征 主要有上腹部腫塊及遠處轉移的體征,如Virchow淋巴結、腹腔積液、直腸前窩腫塊、卵巢腫塊等。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缺鐵性貧血具有提示意義。 2.便OB:持續性便OB陽性有提示意義。 3.腫瘤標誌物:如CA199、CEA缺乏特異性 4.X線鋇餐檢查:主要表現為充盈缺損,邊緣欠規則或腔內龕影,胃壁僵硬失去蠕動等。
5.內鏡檢查 大多數胃癌通過內鏡檢查加活檢可得到正確診斷。
早期胃癌
胃癌—胃竇部
浸潤性胃癌 6.CT 主要用於評估遠處轉移(肝、腹膜後淋巴結等)。 7.EUS(超聲內鏡) 可提供胃癌術前局部分期。 鑒別診斷 1.萎縮性胃炎:可有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食欲不振、噯氣、反酸、噁心等非特異癥狀,有時有貧血。可行胃鏡+病理鑒別。 2.胃潰瘍:周期性、節律性、季節性上腹部疼痛,多於餐後1小時加重。可行X線鋇餐,胃鏡+病理鑒別。 3.胃肉瘤:胃鏡+活檢有助於鑒別。 4.胃良性腫瘤:多無明顯臨床表現,X線鋇餐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充盈缺損,而非龕影。胃鏡表現為粘膜下包塊。病理學檢查可明確。 進一步檢查 1.血常規 2.便潛血 3.X線鋇餐 4.胃鏡+活檢 5.CT 6.EUS 治療原則 1.對症治療 2.手術治療 盡量行根治性手術,如無法行根治性手術,必要時可行姑息手術。 3.化學治療 胃癌對化療具有低至中等程度的敏感性。最常採用術後輔助化療。 4.放射治療 胃癌對放射線敏感性低,多數學者不主張術前放療,可行術中放療。 5.免疫治療 6.中藥治療 三、結、直腸癌 概述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 1.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 飲食與致癌物質:與高動物蛋白質、動物脂肪攝入呈正相關。膳食纖維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② 結、直腸的慢性炎症; ③ 遺傳因素; ④ 癌前病變:如結、直腸腺瘤。 2.病理 腫瘤大體形態可分為:①隆起型;②潰瘍型;③浸潤型;④膠樣型。右半結腸癌以隆起型和局限潰瘍型多見,左半結腸癌以浸潤型多見,且常可導致腸管的環形狹窄。 組織學分類:①腺癌;②腺鱗癌。 轉移途徑: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種植轉移。其中淋巴轉移為主要途徑。
臨床表現 早期無明顯癥狀。 1.右半結腸癌 (1)腹痛:多為隱痛。 (2)貧血:約有50-60%的病人Hb<100g/L。 (3)腹部腫塊:腹部腫塊同時伴腸梗阻的病例臨床上並不多見。 2.左半結腸癌 (1)便血、粘液血便:70%以上可出現。 (2)腹痛:可為隱痛,當出現腸梗阻時,亦可有腹部絞痛。 (3)腹部腫塊:40%左右病人可出現左下腹腫塊。 3.直腸癌 (1)直腸刺激癥狀: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排便不適,便不盡感,肛門下墜,腹瀉,里急後重,晚期有下腹痛。 (2)腸腔狹窄癥狀:開始時大便變形、變細,嚴重時出現腸梗阻表現。 (3)癌腫破潰感染癥狀:大便表面帶血,嚴重時出現膿血便。 侵犯前列腺可發生尿頻、尿痛、血尿等;侵犯骶前神經可發生骶尾部持續性劇烈疼痛; 進一步檢查 結合上述臨床表現,還應進行下述檢查進一步明確: 1.大便潛血。 2.腫瘤標記物 較有意義的是CEA。 3.直腸指診 診斷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
4.內鏡檢查 一般行纖維全結腸鏡檢。結合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5.影像學檢查 ①鋇劑灌腸:結腸癌重要檢查方法,但對低位結腸癌意義不大。 ②腔內超聲:可探測癌腫浸潤深度及有無侵犯鄰近臟器。 ③CT:主要了解盆、腹腔轉移情況。 ④MRI 鑒別診斷 1.炎症性腸病:多數起病緩慢,病史較長。UC有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直腸指診可有觸痛及指套染血表現,但起病多緩慢,且呈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的表現,X線鋇餐及結腸鏡可鑒別。Crohn病有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腸梗阻、瘺管等表現,但多為中青年患者,X線鋇餐見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結腸鏡見縱行潰瘍,鋪路石樣外觀,病理示非乾酪樣肉芽腫。 2.腸結核:常有右下腹痛,腹瀉與便秘交替,腹部腫塊,可有結核中毒癥狀及其他腸外結核表現。可有PPD陽性,結腸鏡檢發現結腸粘膜有乾酪壞死樣肉芽腫。 3.細菌性或阿米巴痢疾:可有腹痛,腹瀉,粘液血便,但多有進食不潔食物史、發熱、血白細胞增多、便培養細菌學檢查陽性。 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 2.化療 單獨應用或術後輔助治療。 3.放射治療 較少應用,因腫瘤對放射線的敏感性較低。 4.其他: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 四、原發性肝癌 概述 原發性肝癌是指發生在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的癌腫,其中肝細胞癌占我國原發性肝癌中的絕大多數。 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曲霉素等某些化學致癌物質、肥胖、糖尿病和遺傳等因素有關。 病理 大體類型可分為三型:塊狀型、結節型和瀰漫型。 組織學分類可分為三類: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混合型和特殊類型。
肝細胞型
膽管細胞型 轉移途徑:肝內轉移;肝外轉移,包括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直接蔓延和種植轉移。 診斷要點 一、既往病史:可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 二、臨床表現 1.癥狀 ①肝區疼痛,多為肝癌的首發癥狀,表現為持續鈍痛或脹痛。當腫瘤破裂時會引起突發性右上腹甚至全腹痛。 ②轉移灶癥狀 發生肺、骨、胸腔等處轉移出現相應癥狀。 ③全身和消化道癥狀:消化道表現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及腹部包塊等。全身癥狀表現如進行性消瘦、發熱、乏力、營養不良和惡病質等。 2.查體 ①肝腫大:為晚期肝癌的主要體征,最為常見。多在肋緣下觸及,呈局限性隆起,質地堅硬。伴或不伴明顯壓痛。 ②脾腫大。 ③黃疸 常為晚期表現。 ④腹腔積液 常為肝硬化腹腔積液,多為漏出液,呈淡黃色或血性。 3.伴癌綜合征 低血糖症、紅細胞增多症、高鈣血症、高脂血症。 4.併發症 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結節破裂出血、繼發感染。 三、實驗室檢查 腫瘤標記物 1.甲胎蛋白(AFP):檢測AFP診斷肝細胞癌的標準為:①AFP>500μg/L持續4周;②AFP由低濃度逐漸升高不降;③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續8周。 2.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肝癌低發區,可能是比AFP更好的指標。 3.α-L-岩藻糖苷酶(AFU) 4.γ谷氨醯轉移酶同功酶Ⅱ(γ-GT2) 四、影像學檢查 1.超聲 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較小的肝癌常呈低回聲,較大的肝癌常呈低回聲或回聲強、弱不等。一般可檢出直徑2cm以上的腫瘤。
2.CT 通常表現為周界比較清楚的密度減低區。同時可以了解肝內外腫瘤的範圍,門靜脈有無侵犯等。CTA(CT血管造影術)敏感性更高,是診斷小肝癌及微小肝癌的有力手段。
3.MRI 對顯示癌栓有價值,對辨別小肝癌及血管瘤特別有價值。 4.選擇性肝動脈造影 對準備手術切除,腫瘤栓塞治療前了解肝動脈的解剖結構很有必要。 5.放射性核素肝顯像 包括SPECT、PET等,越來越受到重視。 6.腹腔鏡檢查 7.肝穿刺活檢 8.剖腹探查 鑒別診斷 1.繼發性肝癌 一般癥狀較輕,病情發展緩慢,有原發腫瘤病史或可找到原發灶,無慢性肝病、肝硬化的證據,影像學檢查顯示轉移灶之間的肝組織正常,AFP一般陰性,結合病理證據可明確。 2.肝血管瘤:絕大多數病人無任何癥狀,無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陰性,結合B超可診斷。必要時可查增強CT、MRI、紅細胞標記放射性核素掃描、肝動脈造影等明確。 3.肝硬化:肝臟體積多縮小,無佔位性病變,AFP僅輕度升高。 4.活動性肝炎 肝病活動時AFP可能短暫升高,但AFP與ALT呈平行或同步關係。 5.肝膿腫 慢性肝膿腫吸收機化後有時不易鑒別,但多有感染病史,必要時在超生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慢性肝膿腫經抗感染治療後多可逐漸吸收變小。 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肝移植;姑息性外科治療。 2.放射治療 3.化學治療 只有少數藥物對肝癌有明確療效,以PDD(順鉑)為首選,可行肝動脈栓塞化療。 4.生物和免疫治療 5.中醫治療 6.併發症的治療 五、胰腺癌 胰腺癌主要指起源於胰導管及腺泡外分泌腺部位的惡性腫瘤,惡性度極高。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 病理 組織學類型以導管細胞腺癌最常見。胰腺癌以胰頭部最多見。
胰腺癌極易發生早期轉移,轉移形式有直接蔓延、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和神經鞘轉移。 臨床表現 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多無特殊表現。 胰頭癌最常見的癥狀是黃疸和腹痛,且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體重減輕。腹痛多為上腹痛,黃疸為梗阻性黃疸,進行性加重。胰腺體尾癌患者,黃疸並不常見,而腹痛和背部疼痛較為常見,並伴有明顯的體重下降。糖尿病有時會作為胰腺癌的早期臨床表現。胰腺癌病人可出現噁心、嘔吐、間歇性低熱等。 查體早期多無明顯體征,典型的胰腺癌可見消瘦、黃疸和上腹壓痛。 輔助檢查 一、血液檢查 黃疸時血清膽紅素進行性升高,以結合膽紅素為主。 二、腫瘤標誌物 CA19-9:臨界值為37U/mL。 三、影像學檢查 1.B超:可顯示直徑>2cm的胰腺腫瘤。 2.CT:螺旋CT是診斷和評價胰腺癌範圍及決定手術可切除性的最好方法,可檢測出直徑>2cm的腫瘤。 3.MRI:敏感性略高於CT。 4.ERCP(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主要適用於CT檢查陰性的可疑胰腺癌患者;胰腺癌轉移不能手術,為減輕黃疸需放置膽道支架引流者。 5.EUS(超聲內鏡):可檢查出直徑<2cm的腫瘤。 四、細胞學檢查 適用於懷疑胰腺癌又不能確診,需要靠細胞學證明腫瘤的良惡性來決定治療方式的患者。無假陽性,但取材過小可有假陰性。 治療原則 1.手術切除:唯一可能獲得胰腺癌治癒的方法。標準術式為「Whipple切除術」。 2.放射治療 3.化學治療 4.對症治療 題例 病例1 病例摘要:男性,63歲,汽車司機,因吞咽困難2個月入院。 患者2月前每於進食較快後,即發噎,感胸骨後灼痛,哽塞不適,需停止進食、拍背,並少量飲水後方能緩解。此後癥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由於進乾的固體飲食後明顯,患者以進流食或半流食為主。近1個月來病情逐漸加重,發作時伴噁心,嘔吐少量食物。2周來每日只能進少許流質飲食,同時有輕度咳嗽,吐白色粘液痰。發病來體重減輕6kg,進食少,2~3日大便一次,小便尚可。 既往體健,無明確的胃病或結核病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查體:T 37℃,P 84次/分,R 22次/分,BP128/85mmHg。 一般情況較差,營養不良,鞏膜無黃染,鎖骨上淋巴結未觸及,胸廓對稱,兩肺呼吸音稍低,未聞啰音,叩診心界不大,律整,心率84次/分,未聞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腸鳴正常。 實驗室檢查:Hb 102g/L,WBC 5.3×109/L,大便潛血(-)。 分析步驟: 1.診斷及診斷依據 初步診斷:食管癌 貧血(輕度) 診斷依據: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 (2)進行性吞咽困難2個月,伴噁心,嘔吐,體重下降。 (3)既往無殊。 (4)查體一般情況差,營養不良。 (5)輔助檢查Hb 102g/L 2.鑒別診斷: (1)賁門失弛緩症 可有反流和吞咽梗阻,但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病程較長,全身情況良好,可行X線鋇餐造影、食管鏡以除外。 (2)反流性食管炎 可有明顯的反酸、胃灼熱、胸骨後痛,可並發呼吸道癥狀,但病程更長,吞咽困難、體重下降不明顯,內鏡檢查+組織學活檢可明確。 (3)其他導致吞咽困難的病變,如食管良性腫瘤、食管憩室或縱隔腫瘤外壓等,結合影像學檢查,內鏡,活檢亦不難鑒別。 3.進一步檢查: (1)X線鋇餐造影檢查 (2)內鏡+活檢病理檢查 (3)CT檢查 (4)血清鐵、鐵蛋白、轉鐵結合力 (5)葉酸、VitB12 4.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條件允許時,應儘可能行根治性切除術。 (2)姑息治療如放置食管支架等。 (3)放射治療可作為輔助治療或姑息治療。 病例2 病例摘要:女性,49歲,因上腹部隱痛不適3個月入院。 患者3個月前開始上腹部隱痛不適,進食後明顯,伴飽脹感,食慾逐漸下降,無明顯噁心,無嘔吐或嘔血,在當地醫院按「胃炎」進行治療,自覺稍好轉。近兩周來感到乏力,體重較發病前下降4kg,近日發現大便色黑,來院就診,查2次大便潛血(+),末梢血WBC 5.1×109/L,Hb 95.2g/L,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患者有20年吸煙史,10支/天,其姐死於「消化道腫瘤」(具體不詳)。 查體:一般狀況尚可,鎖骨上窩及其他淺表部位未觸及腫大淋巴結,皮膚無黃染,結膜、甲床蒼白,心肺未及明確病變。腹平坦,未見胃腸型或蠕動波,腹軟,肝脾不大,未及包塊,劍突下區域有深壓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直腸指檢未發現異常。 輔助檢查:腹部B超檢查未見肝臟病變,胃腸部分檢查不滿意。上消化道造影顯示,胃竇小彎側似有約2cm大小龕影,位於胃輪廓內,周圍粘膜僵硬粗糙。 分析步驟: 1.診斷及診斷依據 診斷:胃癌 貧血(輕度) 診斷依據: ①中年女性,慢性病程。 ②腹痛伴飽脹感,食慾下降3月,乏力2周,發病以來體重下降4kg。 ③既往吸煙20年,10支/日,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④查體結膜,甲床蒼白,劍突下深壓痛 ⑤輔助檢查便潛血2次(+),Hb 95.2g/L。上消化道造影顯示,胃竇小彎側似有約2cm大小龕影,位於胃輪廓內,周圍粘膜僵硬粗糙。 2.鑒別診斷: (1)胃潰瘍:胃潰瘍可有腹痛,體重下降,甚或便潛血陽性,但胃潰瘍多病史較長,疼痛有明顯規律性,上消化道造影為龕影位於胃輪廓之外。可查胃鏡+活檢以進一步除外。 (2)萎縮性胃炎:可有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食欲不振等癥狀,有時有貧血,但消化道造影無龕影。可行胃鏡+病理鑒別。 (3)胃肉瘤:可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貧血,亦常見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胃鏡+活檢可明確。 3.進一步檢查: (1)胃鏡檢查:同時取組織標本,送病理檢查。 (2)CT檢查:可了解肝或腹腔淋巴結有無轉移和轉移情況與部位,以協助制定治療步驟。 (3)血清鐵、鐵蛋白、轉鐵結合力 (4)葉酸、VitB12 4.治療原則 (1)開腹探查,胃癌根治術,若不能徹底根治,也要爭取切除胃部病變,緩解失血情況。 (2)術後應進行輔助化療,以鞏固療效。 病側3 病例摘要:男性52歲,因排便次數增加,大便帶血3個月就診。 患者3個月前開始出現排便次數增多,無明顯誘因,3~6次/天,不成形,便中間斷帶有暗紅色血跡。有時伴有中、下腹疼痛,但無發熱,進食尚可,3個月來體重共下降近5kg,近來感到明顯乏力、頭暈。無明顯腹脹及噁心、嘔吐。 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查體:T 37.4℃,P 82次/分,R 18次/分,BP120/78mmHg。 一般狀況稍差,皮膚無黃染,結膜蒼白,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心肺無明顯異常。腹平軟,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無壓痛、無肌緊張、肝脾未觸及。右下腹深部似可及約3cm×4cm×6cm縱向質韌包塊,可推動,邊界觸不清,移動性濁音(-),腸鳴音大致正常,直腸指診未及異常。 化驗室檢查:大便潛血(+),血常規:WBC 4.2x109/L,Hb 86g/L,查血CEA 42ng/ml(42μg/L)。 分析步驟: 1.診斷:結腸癌(右半結腸) 貧血(中度)。 其診斷依據是: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 (2)便次增加,不成形,帶血跡,伴腹痛,體重下降3個月,近來感頭暈,乏力。 (3)既往體健,家族史無殊。 (4)查體結膜蒼白,右下腹可觸及質韌包塊,邊界觸不清。 (5)輔助檢查大便潛血(+),Hb 86g/L,CEA(+) 2.鑒別診斷: (1)潰瘍性結腸炎:可有腹痛,粘液血便,便潛血陽性,貧血等,但一般病史較長,可反覆發作-緩解,左下腹痛多見,不易觸及包塊,CEA很少見升高。可行鋇劑灌腸,全結腸鏡+活檢以明確。 (2)Crohn病:可有右下腹痛,右下腹包塊等,但患者多以腹瀉為突出表現,血便,貧血少見,CEA一般不升高,可行鋇劑灌腸,全結腸鏡+活檢以明確。 (3)腸結核:常有右下腹痛,腹瀉與便秘交替,腹部腫塊,但多病程較長,有結核中毒癥狀,可發現腸外結核病灶,可查PPD,結腸鏡+病理以除外。 3.進一步檢查: (1)鋇劑灌腸造影。 (2)結腸鏡檢,並取組織作病理檢查。 (3)腹部B超或CT。 4.治療原則 (1)病理證實為結腸癌後行根治性手術,病理結果可從結腸鏡活檢獲取,或在開腹探查時證實。 (2)術後應進行輔助化療。 病例4 病例摘要:男性,47歲,工人,因右上腹痛半年,加重伴食欲不振,上腹包塊1個月。 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鈍痛,為持續性,有時向右肩背部放射,無噁心、嘔吐或其他不適,自服去痛片可緩解,未予注意。1個月來,腹痛加重,服止痛藥效果不好,並覺右上腹飽滿,似有包塊,伴腹脹、食欲不振、噁心,曾做腹部B超示肝臟佔位。發病以來,無嘔吐、腹瀉,偶有發熱(體溫最高37.8℃),大小便正常,體重下降約5kg。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無結核病史,無煙酒嗜好,無藥物過敏史。已婚,家人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或遺傳性疾病史。 查體:T 36.8℃,P 79次/分,R 19 次/分,BP 114/70mmHg。發育正常,營養可,合作,皮膚無黃染,未觸及淺表腫大淋巴結,鞏膜輕度黃染,結膜略蒼白,無水腫,口唇蒼白無發紺,頸無抵抗,甲狀腺不大,氣管居中,心肺(-)。腹軟,元腹壁靜脈曲張,右上腹飽滿,輕度壓痛,無肌緊張。肝臟腫大,肋下5cm,邊緣鈍、質韌,有觸痛.Murphy征(-),脾未觸及,腹叩鼓音,無移動性濁音,肝上界叩診在第5肋間,肝區叩痛,聽診腸鳴可聞,8次/分,雙鎖骨上窩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肛門指診未發現異常。 輔助檢查:Hb 88g/L,WBC 5.5×109/L,ALT 84IU/L,TBil 30.0IU/L,DBil 10.OIU/L,ALP 188 IU/L,GGT 64IU/L,AFP 880ng/ml,CEA 24ng/ml。腹部B超:肝右葉實性佔位,直徑約8cm,肝內外膽管不擴張。 分析步驟: 1.診斷:原發性肝癌 貧血(中度) 其診斷依據是: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 (2)右上腹痛逐漸加重近半年,伴有腹脹、食欲不振、體重下降,近1個月出現上腹部包塊。 (3)既往乙型肝炎病史多年, (4)查體鞏膜輕度黃染,右上腹飽滿,輕度壓痛,肝臟腫大,肋下5cm,邊緣鈍、質韌,有觸痛,肝上界叩診在第5肋間,肝區叩痛。 (5)Hb 88g/L。肝功能明顯異常,ALT 84IU/L,ALP 188 IU/L,GGT 64IU/L。TBil升高,AFP明顯升高 達880ng/ml,CEA升高。腹部B超:肝右葉實性佔位 2.鑒別診斷: (1)轉移性肝癌 一般有原發腫瘤或著找到原發灶,肝內常為多發病灶,多數AFP不升高或僅輕度升高,與患者不符。可完善消化道造影,內鏡檢查,B超、CT等進一步除外。 (2)肝血管瘤:絕大多數病人無任何癥狀,無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陰性,結合B超可診斷。 (3)肝膿腫 多有感染病史,慢性肝膿腫經抗感染治療後多可逐漸吸收變小,必要時在超生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 3.進一步檢查: (1)複查B超 (2)上消化道造影,鋇灌腸檢查,以除外胃腸道腫瘤肝轉移。 (3)CT(CTA)。 4.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 目前肝癌仍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 (2)介入治療 (3)肝移植 病例5 病例摘要:男性,50歲,右季肋脹痛伴低熱3個月。 患者於3個月前開始感右季肋下脹痛不適,偶有低熱。自服消炎利膽片效果不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4kg,否認其他病史。 查體:T 37.4℃,P 84次/分,R 20次/分,BP 100/60mmHg,慢性病容,自主體位,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皮膚粘膜無黃染,肩及頸部可見蜘蛛痣,肝肋下5cm,質硬,有結節,B超示肝有佔位性病變。 分析步驟: 1.診斷:原發性肝癌。 其診斷依據為: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 (2)右季肋脹痛伴低熱,食慾不佳3個月,體重減輕4kg。 (3)查體肩及頸部可見蜘蛛痣,肝肋下5cm,質硬,有結節。 (4)既往否認其他病史。 (5)輔助檢查B超示肝有佔位性病變。 2.鑒別診斷 (1)肝血管瘤 (2)繼發性肝癌 (3)肝硬化 (4)肝膿腫 3.進一步檢查 (1)肝功能 (2)AFP、DCP (3)複查B超 (4)CT、CTA。 4.治療原則 (1)外科手術切除。 (2)肝動脈結紮、栓塞治療。 (3)化療及放射治療。 (4)免疫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
推薦閱讀:
※【實踐案例】拙作(20)平崗融瀦水|
※攝影理論與實踐
※【實踐案例】指導易友為其父墳重修改向|≌≌陰宅風水≌≌
※醫易同源之實踐篇
※談實踐中擇日要點與粗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