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新飛豹殺氣十足

「飛豹Ⅲ」已經試飛成功並且已經定型,軍內編號為DDK-03。之所以被稱為「新飛豹」,是因為它的氣動外形以及其內部系統都是全新的!雖然有原飛豹的「身骨」墊底,但是為了適應新型的發動機,因此不得不將機身放大!

  由於新型發動機的進氣量和單位推力比原發動機增強了近75%,所以「飛豹Ⅲ」不能簡單的沿用和放大原飛豹的機體!(新型發動機比原「勞思賴斯」發動機直徑大,而且也短!)因此,有關科研人員對原機的氣動外形以及內部機體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其工作量之大之複雜,絕不亞於從新設計一架新飛機!

  在經過了科研人員的辛勤努力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飛豹Ⅲ」有了「脫胎換骨」的表現!「飛豹Ⅲ」機身的新型符合材料的應用是僅此於J-10的,因此飛機機體重量比以前輕了許多!而且機體結構強度也是原來的幾倍! 由於"新飛豹3"增加了空中加油的相關設備,因此其作戰半徑比以前大了許多!其在我軍新裝備的幾種新型作戰飛機中作戰半徑絕對數一數二,各項指標已接近四代戰機標準!

在我國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與努力下,「飛豹Ⅲ」的性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獲得了飛躍性的成長, 使它已經擁有了挑戰世界一流飛機的實力,讓我們用最科學的評估方法,來剖析我們的「飛豹Ⅲ」在面對悍將「狂風」時所表現出來的實力吧!

「狂風」戰鬥機是由英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聯合研製的,於1973年12月試飛,1976年入批產,1980年開始服役,92年停產。該機共生產有對地攻擊型(IDS)、防空截擊型(ADV)、電子戰與偵察型(ECR)等3種型號。在不斷的進行現代化改進下,一直服役至今,並將繼續堅守崗位多年。 為了滿足多國的需要,「狂風」的任務要求與飛豹有很大差別,我們的「飛豹」是70年代經空、海軍研究後,統一要求研製的用於代替海航轟五以及陸航轟六的中型戰術轟炸機,不過分強調對空能力;而狂風則既要對地攻擊,也要對空截擊,這種近乎矛盾的需求(前者要求低空性、大速度、大翼載;後者要求高升限、高機動、低翼載),使得在當時的技術背景下,設計人員認為只有採用當時流行的可變後掠翼,才能實現以上的要求。正是這一點,造成了與我「飛豹」之間在作戰性能上的巨大差別。 「狂風」機翼為可變後掠懸臂式上單翼。機翼翼根段為固定段,其前線後掠角為60度;活動段後掠角可由人工控制在25度至67度間變化,帶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緣縫翼,可變後掠翼氣動布局的優點是:通過機翼後掠角變化,使飛機在低速和高速飛行中獲得理想的機翼前緣升力. 但是可變後掠翼飛機都有著結構複雜的箱形結構——翼盒。翼盒兩端容納可變翼翼根轉軸,此部分是可變翼設計飛機的重點,也是飛機死重的來源,另外變後掠翼飛機的操縱也非常麻煩,故障率較高,最要命的是複雜的變翼機構限制了飛機的載荷、外型、隱身等一系列性能的提高。限制了將來改進提高的餘地;而不同的是,飛豹採用了中等後掠角帶前緣鋸齒的上單翼,後緣外側副翼布局,在保證中低空性能的同時也兼顧了空戰能力,而可靠性,可維護性等都比前者要高出很多。 因此,與採用電傳操作的「狂風」相比,使用四重傳操縱系統的「飛豹」綜合機動性能不比前者差,但在可靠性、維護性上優勢明顯。因此,「飛豹」的在對地攻擊時表現會更好!

良好的中低空飛行性能加上性能優良的發動機,使得「飛豹」擁有了強大的對地攻擊力,與「狂風」採用的靜推力為38.7千牛,加力推力為66.0千牛的 RB199-34R渦扇發動機相比,「飛豹」使用了推力更大的國產渦扇-9/ 秦嶺發動機,靜推力46.92千牛,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牛,這進一步提高了」飛豹」的對地打擊能力,與「狂風」一樣,兩者都具有3700公里左右的大航程,1600公里的作戰半徑以及九噸級的大載彈量。對地火力都極為強悍,在這一指標上,絲毫不亞於昂貴的F-15E或SU-30MKK! 在面對日益現代化的防空火網時,先進的導航設備將極大提高飛機的突防水平與生存力,「飛豹」的JL-10A的雷達在空戰基礎上,還具強大的對地功能,包括有:1、真波束地圖測繪;2、地面動目標指示等等多種空地模式,配合607所研製的「藍天全天候低空導航吊艙」,「飛豹」可以以900公里/ 小時,在60米高度(甚至更低)的地形跟蹤飛行,與「狂風」IDS裝備的由美國得克薩斯儀錶公司研製的先進地形自動跟蹤系統相比毫不遜色.

除了先進的導航設備,,要想提高攻擊效率和生存率唯一的辦法就是掛載先進的制導武器,這一點上,兩者各具特色,「狂風」IDS用於對地攻擊可掛帶 AS.30、「小牛」、GBU-15「海鷹」和「鸕鶿」等空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以及「鋪路」激光制導炸彈、「靈巧『炸彈等。「飛豹」則可掛載C-802/803、YJ-12激光制導炸彈以及俄式Kh-31A/Kh-31P,Kh-59M/MK等用於對地,反艦和反雷達。而在掛點上,飛豹A的掛點有10個,而「狂風」IDS則只有7個,「飛豹」明顯有更高的作戰任務彈性。 在「狂風」IDS的武器庫中,最先進的三種分別是歐洲MBDA公司的「風暴影子」隱身空地導彈。「風暴影子」巡航導彈長5.1米,翼展為2.84米,全重 1300千克,可配用BROACH戰鬥部或高爆戰鬥部。該導彈射程在250千米以上,飛行中段採用GPS/INS地形匹配導航系統,末段採用紅外成像導引頭精確制導。性能極為先進,與之相似的是德國射程350公里,450千克彈頭,有末制導頭的「金牛座」(Taurus)撒布器。可在防區外打擊敵方機場,通信/指揮中心等各種高價值目標;智能化「硫磺石」反坦克導彈則能從遠距離上有效的對付各式裝甲目標,這些武器的列裝使得狂風IDS具備防區外精確打擊敵對目標的能力,能有效提高本身的生存概率。而飛豹的防區外武器目前可能只有射程200公里的Kh-59M,在遠程打擊實力方面與西方是有差距的,當然 C-803以及YJ-12都具備發展成先進防區外對地攻擊武器的能力。如果「飛豹」A裝備後,其打擊能力無疑將會更進一步。 隱身設計上,複雜的變後掠翼布局是狂風在隱身設計上的惡夢,並限制了其採用更先進的隱身技術,而飛豹A機身採用大量隱身材料,並改進了後部設計, 其RCS面積比狂風(ADV)應該要小的多,將極大抵消了狂風防空截擊型(ADV)上「獵狐手」截擊雷達185千米探測距離的優勢,再結合先進的R- 77/PL-12和R73/PL-8,在空戰中不會輸於攜帶4枚「天空閃光」中距導彈和2枚「響尾蛇」導彈的狂風(ADV)。 值得一提的是狂風(ADV)能達到M2.2的高速,與飛豹AM1.7的要快很多,在BVR中要稍佔優勢的,但在劇烈的空戰中,速度是急劇變化的, 狂風的機翼能否快速的調整來適應空速的變化是有疑問的,這也是為什麼目前三代機放棄這一設計的原因。另外,狂風的翼面積較小,翼載比飛豹A肯定要大(在都攜帶空空導彈時),因此,其空戰中的表現應該不會比飛豹A好到哪裡去. 在實戰中,「狂風」的生存表現也並不樂觀。在海灣戰爭中,其執行了近2000次的攻擊任務中,包括英國的IDS「狂風」出動1600架次,戰鬥損失率5-6架,義大利, 沙特的IDS「狂風」各出動了200多架次,損失各一架,總計7架,而同樣進行對地攻擊的」美洲虎」卻在1200架次(英、法各600架次)的任務中毫髮無損,同樣的任務,損失差別卻如此懸殊,最大的可能就是狂風複雜的變後掠翼在遭到敵人炮火攻擊時,表現的十分脆弱。另外,要求具備空中截擊能力也使得狂風在設計之初就必須減輕機體重量,很難具備F-111F那樣在重要部位的厚裝甲保護,從而使其機體不堪一擊。而採用傳統機翼設計以及主要追其對地打擊能力的飛豹在作戰中的生存力則肯定要比狂風要高。 可以看出,「飛豹Ⅲ」雖在空戰能力方面稍遜防空截擊型的狂風(ADV),但其整體作戰性能比這兩種狂風都要強,也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從其對地作戰效能上講(包括航程,突防係數,導航性能,最大哉彈量,和對地攻擊武器),「飛豹Ⅲ」不僅不比狂風IDS差,也不輸於先進的F-15E和SU-30MKK,《航空世界》那篇關於新飛豹的精確打擊能力超過海航裝備的「藍鯊」SU-30MKK2還是有可信度的。 而隨著我國在隱身技術,制導武器技術,發動機技術以及相掃雷達電子上的突飛猛進,而且「飛豹Ⅲ」也已浮出水面,可看出採用新的隱身設計的痕迹,因此,「飛豹Ⅲ」的性能必會有更大的精進,其必將在未來的作戰中具有更大作戰效能。成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立統一大業,遏止美日干涉勢力的中堅!

推薦閱讀:

中國警方抓獲拐賣團伙成員802人解救181名兒童
中國將進入無厘頭年代——你太有才了!
去年中國網遊市場收入37億 同比增52%
中國電影巨幕之戰
講講中國山水畫中的線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