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約》的文字,文稿和《舊約》正典的歷史 四.《舊約》正典的歷史

準確地了解聖經及其編集成書的歷史對於聖經讀者來說,不僅饒有趣味而且有助於駁斥那些受高等考證家所影響之人的錯誤說法。有人說《舊約》的結集是基督傳道前不久,也有人說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毀滅以後的亞美尼亞猶太議會上。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真相,看出這些說法的錯誤。

  正典——「正典」一詞希臘人用來指擁有權威的標準。使徒保羅在加拉太6:16中曾使用該詞表示上述的意思(中譯為「理」)。第二世紀以後,不斷有人採取「教會的準則(正典)」、「真理的原則(正典)」、「信仰的準則(正典)」等用語指出基督教教義的準則問題(見B。F威斯特柯特《正典的歷史》第七版514頁)。

  第一次用「正典」指聖經,作為信心和行為的準則的是教父奧利金(約185—約254)。他說:「凡不包括在正典聖經中的著作,任何人都不得用來當作信仰的證據。」(《馬太福音注釋》28章)。後來亞大納西(約293—373)稱教會所確認的全部聖經為「正典」。「正典」一詞就這樣進入教會用語(威斯特柯特《正典的歷史》518、519頁)。

  現代和古代對《舊約》的劃分——《舊約正典》專指新教《舊約》的39卷聖經,在公元前由受靈感的先知、歷史學家和詩人所著。現在的聖經分為歷史書、詩歌和預言書,共39卷,是按照希臘文和拉丁文譯本的分法。希伯來語舊約是24卷。分為三部分。

  1.律法書(托拉)即摩西聖經。

  2.先知書、分為前期先知和後期先知書

  前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上下)《列王記》(上下)

  後期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還有合成一卷的《十二小先知書》

  3.聖文集:包括剩下的十一卷書,其中《以斯帖記》和《尼希米記》合為一卷,《歷代志》上、下合為一卷。

  基督的話證實了當時對希伯來《舊約》就已採用三分法。衪說:「這就是我以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1)摩西的律法(2)先知的書和(3)詩篇[詩篇是《舊約》第三部分的首卷]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24:44)

  被擄到巴比倫以前——有許多《舊約》聖經都可以追朔到作者。(關於作者情況請見本注釋每卷的前言)然而我們沒有資料證明在被擄到巴比倫以前就有《舊約》的結集。被擄到巴比倫以前所說的聖經是指摩西五經。

  上帝告誡約書亞:「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書1:8)。摩西的繼承人的約書亞鼓勵百姓「謹守道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書23:6)。他還召集過大會公開宣讀「律法書」(書8:34)。

  大衛也熟知摩西五經,並努力遵行其中的教訓。他囑咐他兒子所羅門要「照著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謹守上帝的律例,誡命,典章和法度。(王上2:3)。聖經上也說猶太王亞瑪謝「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定的規則辦事(王上14:6)。聖經上這些不時出現的見證表明摩西五經從摩西的時代到猶太諸王統治時期都是為人所知。但有時特別是在惡王統治之下,聖經幾乎被人所遺忘,結果又被重新發現。例如約西亞王時代在修理聖殿時發現了「律法書」。並進行宣讀,重新實施其中的規定(王下22:8-23:24)。

  在尼希米以斯拉時代——在被擄到巴比倫以後所寫的舊約聖經,如《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曾提到和引用以前的經卷。還提到了一些曾部分收入被擄後之聖經的經卷以及一些已失傳的經卷。摩西五經,被稱為「摩西的書」「耶和華的律法」「耶和華的律法書」在《歷代志》上、下中提到7次,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中提到17次,在《瑪拉基書》中提到1次。律法書(托拉)在公元前五世紀就被認為是上帝所啟示的,是正典,所以在打開宣讀時,百姓極為恭敬(尼8:5、6)。「律法書」(托拉)一詞含義還不止摩西五經。耶穌曾用該詞指詩篇。祂在引用詩35:19和69:4時曾說這是「律法上所寫的話」(約15:25)

  被擄以前的許多經卷在耶路撒冷毀滅和被擄巴比倫時保存了下來。但以理流亡巴比倫時曾閱讀《耶利米書》說明了這一點。(但9:2)在《歷代志》上、下中還提到二十來卷書,作為材料的來源或作為書中略略提到之許多事情的詳細出處。寫於被擄後的《歷代志》(代下36:22)曾提到許多書,象「先知撒母耳的書」(代上29:29)「先知拿單的書」(代上29:29,代下9:29)以及「先知易多的傳」。(代下13:22)

根據猶太傳統說法,以斯拉和尼希米肯定參加了聖經的結集。寫於公元前一世紀初的《馬加比傳下》里,有一封信是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猶大馬加比寫給猶太哲學家亞里斯托巴拉以及其他僑居埃及的猶太人的(《馬加比傳下》1:12)。信中提到「尼希米回憶錄」,還提到尼希米「建立了一個圖書館,收集大衛的筆記,……以及有關列王和諸先知的書籍」(《馬加比傳下》2:13)。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弗斯也認為正典的編輯是在尼希米以斯拉時代。他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毀滅後不久作了以下重要陳述:

「從亞達薛西直到我們時代的歷史已經記了下來,但其價值比不上以前的記錄,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沒有傳承的先知。

「我們已經列出實際的證據證明我們對聖經的恭敬,因為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敢增加,刪除,或變動一個音節」(約瑟弗斯Against Apion卷一8頁)。

上面這段話表明基督時代的猶太人確信正典是在約瑟弗斯時代確定下來的。這兩個人都是在亞達薛西一世手下工作的。當時的猶太人不願意重新確定正典,或對500年以前已經定下來的聖經加以增補,特別是因為從瑪拉基的時代以來,一直沒有公認的先知。

  約瑟弗斯的重要論述與細心的讀者對聖經的觀察是完全一致的。後期歷史書《歷代志》,《尼希米記》,《以斯拉記》,《以斯帖記》敘述以色列的歷史直到被擄巴比倫以後的時期。《歷代志》及其續集《尼希米記》,《以斯拉記》,記錄了公元第五和第六世紀的事件,但沒有記更晚的事。所以我們知道,舊約的寫作在公元前五世紀末一定已完成,因為再也沒有以後的歷史記錄加在原先的記錄上,甚至也沒有與正典聖經一同保存下來,所以正典當時已經完成。關於以斯拉與聖經編集的關係,見《先知與君王》609頁。

  尼希米和馬加比之間——關於猶太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和三世紀的歷史幾乎沒有什麼記錄下來。這段時期中只有兩件事的記錄對聖經的歷史有影響:(1)亞力山大前往耶路撒冷的傳說。(2)在埃及把舊約譯成希臘語,史稱七十子譯本。

據約瑟弗斯記載,亞力山大前往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前332年1月,迦薩淪陷以後。據說亞力山大此行的目的是懲罰猶太人不派兵支持他與波斯人作戰。他在耶路撒冷城牆外受到以大祭司猶大為首的祭司們所迎接,然後被領到聖殿,使他有機會獻祭,並看見《但以理書》,書中記載上帝預言將有一位希臘人——據測是亞力山大——將消滅波斯帝國。亞力山大看到以後十分高興,就恩待猶太人。大多數學者認為約瑟弗斯的故事是虛構的。他們認為《但以理書》不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的馬加比時期以前寫的著作。如果相信這個故事,就得承認《但以理書》在亞力山大大帝時已經有了。可是有許多內證可證實這個故事(見本注釋《但以理書》序言)。這個故事如果是真實的,就提供了又一個證據,表明當時的猶太人不僅擁有《但以理書》,而且研究其中的預言。

七十子譯本原來是為住在埃及講希臘語的猶太人而譯的,但不久就流行於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記載七十子譯本的來歷可能是公元前96—公元前63年間所寫的著名的《亞里斯提亞書信》(《外傳》中的一卷),一位與基督同時代的猶太哲學家裴洛的話(裴洛《摩西生平》卷二5—7頁)和稍後的約瑟弗斯的著作(約瑟弗斯《猶太古代史》卷十二2頁AgainstApron卷二4頁)。這些著作記載一個傳說,講到在埃及托勒密二世統治時期,72位猶太學者在72天內把聖經譯為希臘語。據說這72個人各自單獨工作,但譯出來的72個本子字字相同,證明他們的翻譯工作是在聖靈感動下進行的。雖然杜撰這個故事是為了讓希臘譯本為猶太人所接受,並使之具有與希伯來文來同等的地位,但無疑這裡總含有幾分歷史事實。事實之一是,聖經的翻譯是從摩西五經開始的。事實之二,翻譯的時間是在托勒密二世統治時期。整部《舊約》何時譯畢尚不得而知,也許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或公元前二世紀初。《便西拉智訓》的譯者在他的為該卷次經所寫的前言中提到了整部七十子譯本,該前言寫於約公元前132年,提到當時已有希臘語聖經存在。

《便西拉智訓》原文是希伯來文,著作年代約公元前180年。應當指出,該書作者一定接觸過舊約聖經,因為在書中曾至少提到或引用了24卷希伯來語聖經的抄卷。

從馬加比到基督——公元前二世紀塞琉古國王安提阿哥伊皮法紐決心使猶太人希臘化,以消滅他們的民族主義精神。他取消他們的宗教儀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企圖燒毀他們的聖典。《馬加比上》第一章在描寫了他竭盡全力引進異教儀式以後,於56:57節中說:

「依照國王的命令,任何有關律法的書籍一經發現便立刻撕碎燒毀,任何保存聖書抄本或遵行律法的人一經逮捕、便立刻處死。」

也許就是在這段不準讀聖經的時期,才有了在宗教儀式中讀先知書以代替律法的做法。這些先知著作的篇章後來稱作《先知書》,在禁令取消以後常與律法書的段落一起宣讀(參路4:16-17徒13:15、27)。

在猶太民族遭到災難,整個宗教生活受到破壞時,許多書藉卻被保存下來。根據猶太傳說:許多書藉之所以保存下來,是由於猶大馬加比的勇氣和努力。在寫於公元前一世紀的《馬加比傳下》中,提到猶大「收集了由於戰亂而散在各處的書籍,我們一直保存著。」(《馬加比傳下》2:4)

大約在公元前132年,便西拉的孫子把他祖父的希伯來語著作譯成希臘語,稱為《便西拉智訓》。他為該書加寫了一個背景性的前言,二次提到舊約正典的三分法。

次經《馬加比傳上》也是在這段時間問世的,其中引用了《詩篇》(馬加比傳上7:16),提到了但以理(馬加比傳2:60)及其三個朋友,還提到亞伯拉軍,約瑟、約書亞、大衛、以利亞和其他上帝古代的僕人。這就很清楚地證明,《馬加比傳上》的作者把但以理書看作是古代的著作,而不象一些聖經評論專家所說的是馬加比時代的新作。

用「聖經」一詞來指某些經卷的最早見證是寫於約公元前96-63年間的《亞里斯提亞書信》(見該書第155、168節)。他用該詞指五經,後來這個詞被《新約》作者用來指整部舊約聖經。

基督和使徒的見證——基督不僅證實希伯來語聖經的三分法,而且熟知其順序。希伯來語聖經的順序與現代聖經不同。根據上面所述的三分法,聖文集排在後面,舊約的最後一卷是歷代志。當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他們要對「從亞伯的血起,直到被殺在壇和殿中間撒迦利亞的血為止」(路11:51;參太23:35)所犯的罪行負責時,他提到了聖經第一卷中的第一位殉道者亞伯(創4:8)和希伯來語聖經最後一卷所記的殉道者撒迦利亞(代下24:20—23)。耶穌這裡所用「直到」一詞如果是按年代的話,他就會提到被約雅敬王所殺害的先知烏利亞(耶26:20—23)。他的殉道要比撒迦利亞遲一百多年。所以耶穌在這裡提供了清楚的證據,證明希伯來語聖經的順序在當時就已確定下來了。

  這位撒迦利亞在《馬太福音》23:35中被稱為「巴拉加的人子」。有些解經家把《歷代志下》24:20的「耶何耶大的兒子」,說成是幾百年以後大利烏統治時的「比利家的兒子撒迦利亞」(亞1:1),認為他父親名字的差異是馬太或後來的某一位抄寫都弄錯了。這些解釋是不對的。其實撒迦利亞的父親耶何耶大可能象許多猶太人一樣,有第二個名字。巴拉加可能是撒迦利亞肉身的祖父,也可能是他父親,而耶何耶大是他比較出名的祖父。希伯來語常用「兒子」指「孫子」(見王下9:20)。不論正確解釋這節聖經表面上看有多困難,自哲羅姆起,解經家們幾乎一致認為耶穌所提到的撒迦利亞就是代下24:20的那一位。

  耶穌基督對當時存在的聖經當然是堅信不疑的。他的門徒也是這樣,有幾處經文清楚說明這一點。耶穌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太22:29)。耶穌曾引用舊約聖經的三部分來證實自己的彌賽亞身份,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24:44,參本章25——27)祂還把相信摩西的著作和相信祂本人的教訓連在一起。救主問道:「你們若不信他的書,怎能信我的話呢?:」(約5:47,參本章46)保羅指出上帝「藉著眾先知在聖經上」作出明確的應許。(羅1:2)他對年輕的同工提摩太說:「你是從小明白聖經……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3:15-16)使徒彼得也作出過同樣明確的見證::「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1:19—21)。」上面這些經文證明基督和使徒堅信當時的舊約聖經是出於靈感的,是有權威的。

  《舊約》一詞用來指希伯來語聖經最早是在使徒時代。在一段引起爭議的經文中使徒保羅說猶太人的眼中蒙著一層帕子,直到當時誦讀舊約的時候(林後3:14)。這節聖經中的「舊約」究竟指什麼,解經家們有不同的意見。但既然保羅說它是供猶太人所誦讀的,指五經或全部希伯來聖經是較合理的。既然有「舊約」就會有「新約」,使徒保羅和其他基督徒可能已經使用「新約」一詞指記載基督生平和工作的著作,也許是福音書的一卷。

  新約聖經中大量引用舊約聖經,這有力地證明了基督徒作者承認舊約聖經的權威。有些引文較短,《啟示錄》中的許多用語與《但以理書》雖不是字字相同,但也十分相似。

  本文作者統計出新約聖經中有433處明顯的引文,發現舊約聖經的39卷中明確被引用了30卷。在46處新約聖經中提到了10卷舊約經卷及其作者。新約的引言證實了11卷舊約聖經是出於靈感的,並指出其作者是上帝或聖靈,在21段來自11卷舊約聖經的引文中用了「聖經」一詞,在73段舊約引文中用了「經上記著說」。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死於約公元42年)是一位在基督時代寫作的哲學家。他的著作引用了希伯來語聖經24卷中的16卷。他的著作沒有引用《以西結書》,《但以理書》,《歷代志》和其他五卷較短的經卷。只是一個偶然的現象。

  在大約公元90年從事寫作的歷史家約瑟弗斯在他的著作Against Apion中有一段關於舊約正典的重要論述,現引錄於下:

  「我們所擁有的,不是一些毫無連貫,互相衝突的零星作品。我們的書擁有無上的權威。雖然僅22卷,卻包括全部歷史的記錄。」

  「其中五卷是摩西所寫,包括律法和歷史,從人類的祖先到摩西的去世,這段歷史不到3000年,接著眾先知在13卷書中記錄了他們時代的歷史事件,其餘4卷是獻給上帝的讚美詩和有關人行為的格言。」(卷—8頁)

  約瑟弗斯說猶太人的聖經有22卷,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因為在他的時代和在他以前,希伯來語聖經就已經是24卷。他把聖經分成「摩西的書」5卷,「先知的書」13卷,「讚美詩和有關人生行為的格言」4卷是嚴格按照七十子譯本的順序,而不是按照希伯來語聖經,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書是寫給講希臘語的讀者看的。他說希伯來語聖經有22卷的依據也許出於一些希伯來人的做法,他們沒法調整聖經的卷數與希伯來字母數一致。約瑟弗斯也許把路得記同士師記算在一起,把耶利米哀歌同耶利米書算在一起,也許他略去了兩卷他認為不大重要的經卷。

  當時另一位猶太作者,寫了託名之作《以斯拉四書》(即次經《以斯拉下》)。他是明確地指出希伯來語聖經有24卷的第一個證人。

  到了一世紀末二世紀初,猶太學者在巴勒斯坦的雅法舉行亞美尼亞會議。這次會議由迦瑪列第二和當時最著名的猶太學者阿基巴拉比主持。由於當時有一些猶太人認為次經與舊約正典同樣重要,猶太人想要確立已長期存在保持不變正典的地位,確保不再加添。所以這次會議的工作不是確定舊約正典,而是確立幾百年來希伯來聖經已經擁有的位置。的確有人對《傳道書》,《詩篇》,《箴言》和《以斯帖書》的正典地位提出疑問,但是當時最有影響的猶太學者阿基巴拉比以他的權威和口才消除了疑惑,使這些經卷繼續保存在希伯來正典之中。

  早期基督教會——早期教父的著作都接受希伯來聖經的24卷的正典地位。只是東方教會對《以斯帖書》的是否出於靈感略有疑問。然而早期基督教的作者並不接受猶太人的次經。使徒去世後約在公元150年,從事寫作的所謂「使徒教父」們從未引用過次經,僅略微提到而已。這表明次經在這些教會領袖的心目中本來就沒有舊約正典同等的地位。

  可是後期的教父們卻對次經和舊約正典不作什麼區別,以同樣的格式引用這兩類書。鑒於早期基督教會在許多地方已有離道反教的傾向,出現這種情況就不足為奇了。當人們拋棄基督教純樸的信仰時,就轉而從其他書中尋找支持他們某些違背聖經的教訓的立場。他們從猶太人自己都不承認的次經中找到了部分的依據。

  東西方教會——五世紀的哲羅姆把聖經譯成拉丁語,稱為武加大譯本,後來成為羅馬天主教的正式聖經。他是他們教會中最後一位強烈呼籲只接受希伯來語正典,不接受次經的作者,可是大部分西方教會的領袖當時接受次經,賦予它舊約正典,同樣的權威。這一點可以從中世紀各位作者的著作中看出。羅馬天主教的一些教義是以次經為根據,或依據幾次宗教會議的決定(如公元393年的希波會議,公元397年的迦太基會議)。西方教會普遍接受了次經具有舊約正典同樣的價值,但東方教會的作者引用次經要比他們的西方同道少得多。

  正式決議接受舊約次經的第一次公會議是特蘭托普世公會議。這次會議的原來的目的是商量對付宗教改革運動,由於宗教改革家竭力取消一切沒有聖經依據的儀式和教義,天主教的某些教義在聖經中又找不到根據,除非次經被看作是聖經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必須承認次經為正典。1846年4月8日,會議確認次經為正典,首次由公會議公布舊約目錄。這個目錄不僅有舊約39卷,還有7卷次經,《但以理補篇》和《以斯帖補篇》。從那日起,這些猶太人都不承認為正典的次經被羅馬天主教確認為與任何一卷聖經具有同樣的權威。

改正教對正典的看法——宗教改革家們幾乎毫無例外、毫無保留地接受舊約39卷作為正典,但一般都不能接受次經。馬丁路德將次經譯成德語,出版時在扉頁上寫道,這些次經「不能等同於聖經,然而卻是有益的讀物。」

英國國教對次經用得比較多。1662年出版的公共祈禱書,規定在若干節日和秋天幾周的每日讀經中閱讀次經的一些段落。然而,第39篇對次經和正典作區別。

改正教在1618年多德雷赫特會議上討論了次經的使用問題。戈馬爾和其他神學家要求從已印成的聖經中去掉次經。雖然這個要求沒有被接受,但會議對次經的排斥態度十分鮮明,以致從那時起改正教會強烈反對使用次經。

對次經最強烈的評擊發生在19世紀前葉的英國。從1811-1852年發表了大批文章,調查了這些舊約次經的價值和謬誤。結果,教會領袖和神學家們普遍地反對使用次經。英國和海外聖經公會明確決定從此以後該公會出版的所有聖經均不包括次經。

結語——簡單地回顧舊約正典的歷史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舊約的結集是在公元前5世紀。那段宗教復興時期的兩位偉大領袖——以斯拉和尼希米也許就是這項工作的領導人物。這個結論的根據是舊約中沒有任何後來的作品。公元前一世紀猶太的傳統確認了這一結論。

  開始於公元前3世紀的七十子譯本的產生,證明舊約正典當時已存在,其他證據有便西拉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引用和提到舊約聖經,幾年以後安提阿哥、伊皮法紐關於銷毀猶太聖書的法令,約公元前132年便西拉的孫子的論述,提到希伯來聖經的三分法,以及當時希臘譯本的存在。

  耶穌基督和使徒們確信希伯來語聖經的權威和靈感。關於這一點有許多見證。他們的聖經與現在的希伯來語聖經一樣,也是分成三部分,而且也許是同樣的順序。此外,新約聖經數百次引用舊約至少30卷聖經。這表明基督教信仰的奠基人及其繼承人高度重視舊約聖經。

  使徒時代以後基督教會中舊約正典的歷史圍繞著接受還是不接受猶太人的次經。雖然這些作品不為使徒和第二世紀中葉以前的基督教作者所接受,甚至連猶太人自己也不接受。可是到了二世紀末卻不幸被基督教所接受。從那時起次經就一直為天主教所採納。宗教改革家們堅決反對使用次經,然而他們去世後次經再次進入一些改正教會,但到了19世紀他們又為大多數改正教會所排斥。

  更為嚴重的是現代主義信徒對舊約聖經的看法。他們既不相信聖經出於聖靈啟示,也不相信這些書是從古代傳下來。這種世俗化的做法,把舊約聖經置於其他古代文學同樣的地位,對基督教會的危害要超過過去次經的問題,因為它破壞了信徒對於聖經神聖來源的信心。耶穌說過:「為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所以每一位基督徒必須堅信舊約聖經是出於上帝的。使徒們就曾用這聖經確定他們的信仰和教義。這些聖經在古代歷經猶太人民族數次大災難,黑暗勢力在基督教會內部外部險惡的攻擊而流傳下來,有力地證明這些著作是受到上帝保護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古西夏文編入unicode?
日本【圖鑑上沒有的蟲子】中文字幕
唯美溫暖句子文字控

TAG:歷史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