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華僑華人概況

  挪威華僑華人不足萬人且移民方式具多樣化特點。

  (一)人口數量。

  根據挪威統計局發布的Minifacts about Norway 2014提供的最新數據,挪威國土總面積為385178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為5109056。挪威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對外國移民具有吸引力,根據挪威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的數據,外國人移民挪威以及在挪威出生的外國移民後裔共759185人,其中外國人移民633110人,在挪威出生的外國移民後裔126075人,這些移民群體來自全世界22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亞裔移民(包括土耳其)數量為242699人,是除歐洲移民外的第二大移民群體。

  在挪威,來自巴基斯坦的移民最多,超過3萬人。截至2013年,在挪威的華僑華人(若無特別標識,本文所指「華僑華人」是指祖籍中國大陸者)及華裔第二代總人數已達9025人,約佔挪威總人口數的0.18%(圖一)。其中,仍擁有中國國籍的有4715人,佔中國移民總數的52.24%,超過半數(圖二)。而且,從數據可以看出,移民挪威的中國人數量自1970年以來一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態勢。在這一態勢中,自1996年以來,女性人數又持續多於男性(圖三)。

  (二)移民方式。

  早期中國移民進入挪威應該算是勞務移民。一開始,他們從本土或者香港受雇於挪威的船隻,從事廚師和雜務等工作。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遊歷之後,隨挪威船隻返回挪威,並定居在這裡。上岸後的華僑華人,大多仍舊以開餐館為生。

  還有一種是通過婚姻方式移民挪威,通過與挪威公民結婚而移民到挪威的中國女性。

  第三種方式是工作留居。之所以用「留居」而非「移民」,是因為這一類人群通過留學海外畢業後找工作而獲得工作合同留居挪威,他們中大部分人是在挪威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在挪威找到工作,獲得留居。也有一部分人在歐洲或者北美其他國家完成碩士或者博士學業後獲得在挪威的工作。還有人在國外完成學業後,回國短暫工作一段時間,又尋找機會到挪威工作。

  此外還有一種狀況:一部分青年人通過中、挪文化合作項目如互惠生(Aupair)等出國後,又申請當地大學,獲得學生簽證,得以在項目結束後繼續留在所在國學習並獲得學歷。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在這兩年間遇到合適的人結婚獲得留居或移民。這種情況,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勞務移民,也不是工作移民。而這些青年人在出國前未必有移民打算,只是在出國後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才有了其他的想法。

  二、挪威的中國人社團

  挪威全國約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個中國人社團,其中有規模的包括中華商會挪威分會、挪威華僑華人聯誼會、挪威華僑華人婦女聯合會、挪威華人促進國家統一聯合會、挪威華人學生學者聯合會、卑爾根學生學者聯合會、特隆赫姆學生學者聯合會、斯塔萬格華僑華人聯誼會等,另外,奧斯陸的中文學校和在卑爾根的孔子學院也是一些中國文化和藝術活動的策劃者。

  其中,活動最有規律,最方便找尋的,要數各個城市的華人教會。挪威的華人教會屬於在香港的北歐華人教會管轄,他們派出牧師到挪威的許多城市去建立教堂、發展會眾。一般而言,他們在每個周日都有禮拜活動,對參與者不設門檻。信徒來自各行各業。教會還根據會眾的需求設立多種學習班,比如針對初信者的講經班,針對年輕信眾的讀經班,針對華裔第二代的語言培訓班、特長培訓班等。並在每年的中華傳統節日組織各種傳統活動,吸引教內教外人員。教會的功能有很多,比如為新來者提供幫助等。

  挪威華人學者聯合會的創立初衷是為從事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可以交流的圈子。所以一開始,希望會員是在高校或研究所進行學術研究的教師或科研人員以及博士、博士後等,但在具體活動中,並不排斥其他職業的人員參與。

  卑爾根學生學者聯合會是卑爾根較大的華人社團,主要成員是在卑爾根的留學生、訪問學者以及從挪威或世界其他地方去卑爾根工作的畢業生。學聯的現任會長是一位1986年生人的年輕小夥子,他從挪威克里斯蒂安桑的阿哥大碩士畢業後到卑爾根工作,在尋找住處等方面獲得學聯的幫助,因此他願意回饋學聯。他表示,學聯沒有什麼組織架構,也沒有會員登記註冊制度,因此不向會員收取會費,這使得他們無法向挪威政府申請社團資助,每年組織活動都向中國駐挪威大使館相關部門申請經費。會長也不是靠推選,而是前幾任會長及骨幹成員提議,獲得候選人同意即可。而對於學聯事務的處理,也沒有相對穩定的機構,雖然會長以下也設立了各種「部長」,但日常事務皆是會長一人說了算。實際上,這是一個較為鬆散的組織,大家全憑一腔熱情服務於留學生。

  斯塔萬格華僑華人聯誼會主要是由在斯塔萬格各個石油公司工作的中國人組織起來的。聯誼會設會長一名,各種「部長」若干。大家對於協會發展都有很多期待,但無人肯主動擔任會長一職,主要原因是各種事務都需要會長出面組織安排,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協會主要在每年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中秋節、春節等各個節日組織會員及家庭參與活動,活動形式主要是野外燒烤、親子遊園、聚餐等。協會向會員收取每人每年150挪威克朗的會費,並具備向挪威政府申請社團資助的資格。經過十幾年的運作,大家對於千篇一律的聚餐類活動都覺得審美疲勞,希望更換一些新的活動方式。目前,協會正考慮策劃成立斯塔萬格石油專業人士聯誼會,希望調動專業人士的力量為中、挪石油行業合作提供協助,同時也為在斯塔萬格工作的石油專業人士提供對外接觸的機會,達到雙贏。

  設在卑爾根的孔子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是挪威唯一一所孔子學院,由挪威卑爾根大學與中國北京體育大學聯合承辦,因此,除了通常的漢語言教學之外,主要特色是中國武術教學。其中,漢語語言教師從全國各個高校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及在職教師中選拔,武術專業志願教師則來自北京體育大學。除了卑爾根大學之外,孔院在挪威博德、奧勒松和弗萊卡還有三個教學點。在挪威開展全免費的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志願教學活動,取得了不錯的聲譽。孔院主要專註於傳播漢語語言藝術和中華傳統文化,但當地學聯在舉辦各類活動的時候,也會與孔院聯合,以獲得資金和人員的支持,把活動辦的更加熱烈、豐富。

  斯塔萬格有一個「交諧中國文化語言中心」,是當地華人金宇紅於2011年與2012年之交創立的。主要進行漢語言培訓,提供語言私教服務。但是到中心學習漢語的挪威人並不是很多,當地華僑華人的孩子則更多地選擇教會開設的廉價語言培訓班。因此,中心的經營從盈利角度來講並不樂觀。

  挪威也有各種同鄉會、宗親會等僑團。據相關人士介紹,一些宗親會、同鄉會的成員只有三五個人或者七八個人,沒有太大的組織意義和影響力。

  三、問題及分析

  (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移民挪威的中國女性數量持續多於男性的原因分析。

  關於為什麼會出現女性移民明顯多於男性的情況,筆者尚未找到有力證據。據了解,可能存在兩個原因,第一是中國女性通過婚姻移民挪威的人數增多,第二是挪威人從中國收養的女性兒童數量在一段時間內大大多於同期收養的中國男童數量(圖四)。挪威統計局2013年6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挪威公民收養來自中國的兒童51人,比2011年下降22.7%,比2002年下降75.5%。雖然2012年挪威公民跨國收養的兒童人數已經比前兩年有所增長,但其數量仍是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而繼子女收養在經歷了兩年的下降之後,其數量在2012年有所增長。從2000年到2010年,大多數跨國收養兒童來自中國。2011年大多數跨國收養兒童來自哥倫比亞,但是2012年又是來自中國的兒童佔大多數。2012年,在所有被收養的外國兒童中,22%來自中國,17%來自哥倫比亞,13%來自韓國(表一)。

  (二)關於認同與融入問題的分析。

  在挪威,一些華僑華人講當地語言,他們對當地的法律法規有比較透徹的了解,而且達到了可以做教師的程度,他們有許多當地人朋友,會在工作中給予幫助和建議,也有私人聚會,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融入了當地社會,只是找到了令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而已。他們表示即使他們與導師或者團隊合作愉快並取得成績獲得認可、得到工作,並不能消除他們認為自己是「外國人」的心態。當然,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其他種族移民也有類似心態。

  究其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從文化心理上得到真正透徹的理解與安慰。他們是在成年以後移居外國,其心理和行為方式有著深深的本國文化烙印,這些會對他們的日常行為產生影響,導致了與當地人的各種不同。理解自己所表達的渴求,只有從熟識的、同種族的好朋友那裡才可以獲得貼心的安慰。這種錯位的根源應該追究到文化背景的差異上去。

  (三)挪威華僑華人社團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存在問題。

  首先,鬆散的組織形式無法長期吸引參加者的興趣。在挪威,有制度有章程有組織的華僑華人社團並不多。鬆散的組織形式導致參加者對社團活動越來越缺乏興趣,而組織者的服務意願也隨之不斷減弱。

  其次,無創新的活動安排也無法激發參加者的熱情。許多協會的活動多年來就是「老三樣」,吃飯、燒烤、遊園。參加者抱怨年年參加一樣的活動使人興趣減弱,而組織者則由於良苦用心不被認可而覺得失落。

  再次,社團內部人員之間的私人矛盾會導致社團解體。一些社團開始是由一幫朋友倡議發起,其中的成員之間有著複雜的經濟及社會往來,而社團僅僅靠口頭約定一些規則,因此,如果其中一部分人因為私人關係導致矛盾,而社團本身又沒有制度維持運行,就會導致社團解體。

  第四,一些社團有名無實。一些所謂的社團,可能僅僅是幾個同鄉或者朋友相聚提議發起,也許就只有三五人或七八人。他們的發起是有善意的,也不乏有人給自己安排個「會長」之名。

  2.解決對策。

  社團的組織者和參加者對這些弊端都十分了解,他們其實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努力維持社團的良性運轉。比如,卑爾根學聯現任主席認為,做社團要有奉獻精神,要有感恩回饋的精神。針對創新活動方式的問題,斯塔萬格華僑華人聯誼會提出在聯誼會之外創立石油專業人士協會,倡導大家一起討論、合作研究專業問題,並尋求拓展機會。

  (四)關於留學生與社團。

  本文作者所採訪的留學生中,所有人都說自己沒有加入過任何華僑華人社團,他們只是參加過一些華僑華人社團組織的年節活動。

  各地的學生學者聯合會組織活動,參與者絕大多數是留學生。他們也有QQ群等聯絡圈子,大多數留學生出國後都創建了自己的網路頁面,擁有眾多好友,並加入了相應的「小組」。

  留學生具有短期性和流動性。他們學習兩三年之後,就面臨去哪裡就業的問題。因此,對他們的組織有一定的難度。

  (作者繫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員)


推薦閱讀:

華僑與祖國
什麼是華僑?
英國華僑華人概況
華僑城:科技為翼,智慧點睛
為什麼華僑註定要遭遇苦難

TAG:挪威 | 華人 | 華僑華人 | 華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