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最具開明意識的皇帝
外交上,他派遣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與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明朝也成為當時世界上非常富庶文明的國家。從1405年起的28年間,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回首歷史這種精神和品德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鄭和下西洋還促進了東南亞各國繁榮穩定,而且對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思想有多遠,步伐才能走多遠;目光有多寬廣,胸懷才能有多博大。鄭和每次遠航,都是萬人出征、百舸齊發,帆陣如雲、旌旗蔽天,其規模之龐大、組織之嚴密、裝備之精良、氣勢之旺盛,讓亞洲任何一個國家乃至所有歐洲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都「無與匹敵」。
建築文化上,他下令建造了我們封建歷史上最有價值,最具智慧和最能代表中國漢文化的皇城——北京城。如果不是永樂,北京現在也只不過是一座很普通的城市,如果不是永樂,中國的漢文化就少了一座最有價值的豐碑。北京故宮是大明王朝的皇宮,是明朝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只是到了後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也不由不驚嘆明朝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自甘無法超越、望塵莫及才加以繼續利用。外朝三大殿是其中最主要的建築,也是故宮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一組建築。故宮巍峨雄偉,金碧輝煌,象徵著帝王的權利至高無上。這裡有高大的宮殿象徵著王權,寬闊的廣場和後宮所居殿宇的富麗堂皇,以及御花園的繁茂,還有皇帝處理機密國事的議政之地等等,大大小小的殿宇、房屋鱗次皆比,錯落有致,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數百年來,散發著古老而威嚴的光芒。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永樂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五年完成。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成祖朱棣賜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永樂大典》正文為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軍事上,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 明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漠北蒙古諸部,其氣魄為歷代帝王所罕見。明成祖五次親征蒙古,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各民族的安寧,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除此之外,在朱棣執政的二十二年間。他建立內閣,肅清吏治;他鼓勵墾田養殖,發展經濟;他治理河槽;他六掃虜庭、五次親征;他開邊拓土、內和外交。僅永樂年間就有60多個國家的國王或使臣200餘次訪問中國。中國沿海居民前往南洋的人數也日益增多,不少人僑居海外。
推薦閱讀:
※淺談楚國歷史(五)——問鼎
※蔣介石為何秘密給胡適送錢?
※於天罡:老子的歷史影響
※歷史文化古跡——北京未名湖燕園建築【圖文】
※中國歷史上被親生兒子殺害的六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