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旋律。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成為現今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如今我們處於全球化時代,國際安全形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呈現出新的特徵。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具有普遍的雙重性。全球化的發展並沒有消滅對抗和對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激化了矛盾。與此同時,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在不斷發展,相互競爭、相互依賴同步加深,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日益複雜化。同一的利益引導合作,對立的利益則引發衝突。放眼全球,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際關係複雜而又微妙。我國周邊形勢相對穩定,但其中也蘊涵著諸多不穩定的因素。1 我國周邊地緣環境的基本狀況1.1 地理位置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疆域範圍,南起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側,北達漠河東北側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西起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東至黑江省撫遠縣以東烏蘇里江與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匯流處。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達5200公里,形成了西部深入亞洲腹地,東南面向世界海洋的地理形勢。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東亞大國,陸地面積959.67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300萬平方公里。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海洋邊界18000公里。其中,我國與蒙古的邊境最長4700公里,其次是中國與俄羅斯4300公里。這是導致我國地緣環境複雜性的最基本原因。1.2 我國複雜的地緣環境1.2.1 鄰國眾多,人口稠密,民族、宗教、領土矛盾交織,安全環境複雜。 鄰國眾多,是我國地緣環境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鄰國越多,安全形勢就越複雜。我國陸上有鄰國14個,海上鄰國6個。其中將美國也歸為我國的鄰國。從地理位置看美國並不與我國接壤,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美國在西太平洋鄰近我國東南海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島嶼鎖鏈」式的軍事部署。自冷戰以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逐漸形成了「三條島鏈」:第一島鏈由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等地的基地和駐軍組成;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基地群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的後方依託,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第三島鏈以夏威夷為中心。據此美國也可稱為我們的鄰國。
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擁有如此眾多的鄰國。俄羅斯有15個鄰國。美國只有兩個鄰國,北邊是加拿大,南邊是墨西哥,東西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所以它的安全環境比我國簡單多了,根本不存在周邊國家安全隱患。 同時,我國處於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由最新的統計數據可見,世界上11個人口超億的國家,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位於我國周邊地區,任何一個國家發生戰亂和災害,都將波及我國。此外,我國周邊地區民族宗教問題也十分複雜,因宗教民族矛盾引發的衝突此起彼伏。由於我國宗教組成複雜,加之周邊反華勢力的推波助瀾,致使宗教問題成為我國周邊安全的重要一面。還有,領土爭議多,熱點問題多。首先,我國在領土爭議問題上,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我國同俄羅斯、日本等國均存在領土爭議,有些亟待解決,如江東六十四屯、釣魚島、琉球群島。所以地緣環境潛在危險較多;其次,熱點問題多。目前世界上幾個熱點地區,大多數集中在中國周邊地區,像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阿富汗問題,還有中國的台灣問題等。1.2.2 幅員遼闊,海陸兼備,同時面臨來自海陸兩個方向的戰略壓力。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東亞大國。雖然遼闊的海陸空間為我國提供了較大的戰略迴旋餘地,但同時來自海陸兩方面的戰略壓力為我國增加了巨大的海陸防務負擔。西有北約(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逼近,東有美國的戰略封鎖。雖說目前中美合作關係不斷加強,但是美國從來沒對我國「掉以輕心」。 我國的領海均為邊緣海,周圍有島弧與陸地阻隔。北有津輕海峽阻撓,南有馬六甲海峽困局,而無法直接與太平洋、印度洋相通。加之由於海外軍事投送能力有限,被美國勢力封鎖在第一島鏈內。1.2.3 地處大國地緣戰略利益的交匯區,國家安全受大國戰略角逐的影響。 從戰略角度看,我國處於美、日、俄三國的戰略交匯點。美國在太平洋的弧形軍事部署逐步形成;日本從來沒有停止過其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俄羅斯雖然經濟大不如從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不失其大國風範。 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邊緣地區,被包圍在美、日、俄三國的戰略核心位置。這一區域歷來是各種戰略力量的必爭之地。對美國而言,亞歐大陸是其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現今,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穩固了美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因而,其戰略重點理所當然的轉移到亞洲部分,而重中之重就是包含我國及俄羅斯、日本等國在內的東北亞大區。協調與美、日、俄三國的關係是目前我國國防安全問題的核心問題。在世界地緣戰略結構中所處的這種獨特位置,使我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各大戰略力量在這一地區的戰略意圖和戰略角逐的態勢與結局。2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一個國家安全形勢的好壞首先決定於該國對外關係的正常與否。從歷史上看,我國既有與鄰國友好交往的經歷,也有受強鄰侵犯和蹂躪的遭遇。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努力與所有鄰國建立和發展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關係,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由於我國鄰國眾多,情況複雜,相互間的一些矛盾、糾紛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加之各種國際力量之間的相互制衡,特別是少數懷有霸權野心的大國力量,為牽制我國的發展而有意在我周邊地區製造麻煩,使得我周邊安全環境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2.1大國因素2.1.1 美國 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部署了一系列軍事基地。目前,上從北部的朝鮮半島,下到南端的馬六甲海峽,都遍布著美軍的部署、補給、維修、休整和戰略集結地,這其中有韓國的釜山、鎮海、仁川,日本的橫須賀、佐世保、吳港,台灣的基隆、高雄,越南的金蘭灣、頭頓,泰國的梭桃邑、烏塔保、曼谷,馬來西亞的盧木、北海,菲律賓的馬尼拉、蘇比克,印度尼西亞的蘇臘巴亞,新加坡的森巴旺,以及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等等。 2001年布希政府上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調整。出於明確的防華戰略企圖,美國再度強化了在亞太前沿的軍事部署,重新構築了遏制中國崛起的西太平洋島鏈體系,並通過阿富汗戰爭,把觸角伸進與我相鄰的中亞、南亞地區,實現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線的戰略聚結,形成了周邊威懾、海陸夾擊的對華新態勢,使我國地緣安全面臨新的不穩定因素。 2006年布希政府公布了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由報告中可見,美國在現階段更加註重大國關係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印度、俄羅斯三個「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 美國全球戰略的關注重點逐步東移,進一步加強美日關係並進而試圖把美日雙邊同盟擴展成美、日、韓、澳四邊同盟。 2006年6月,美國在關島進行了「勇敢之盾」海上軍事演習。關島位於太平洋西部,馬里亞納群島的最南端,是通往密克羅尼西亞的重要門戶(圖2),扼西太平洋海空要衝,距台灣約2500公里,距沖繩約2400公里,距火奴魯魯(檀香山)5300公里,距東京2170公里,人口15.46萬人。在這樣一個海上要塞進行軍事演習,其軍事目的明顯是要呼應其在太平洋地 區的戰略調整。美國此次軍事調整一方面是為了緩解駐沖繩美軍在當地造成的糾紛,另一方面關島被美國視為遏制中國海軍發展遠洋作戰能力的最佳據點,勢必不斷加強其軍事實力。據新華網報道,從美國全球部署調整計劃來看,美軍將在近幾年之內將關島建成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快速反應中樞。此外,美計劃提高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台海地區發揮重大作用。 美軍的撤出增強了日本的自主權,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美軍撤出沖繩後,日本自衛隊接管,日本介入台海的可能性將會更大。2.1.2 日本 進入新世紀,日本的國家戰略走向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日本在冷戰後加大了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宣稱「不做軍事大國」,但事實上它在從經濟大國邁向政治大國的進程中,在不失時機地謀求軍事領域的大國地位。日美同盟的強化及其相關措施的出台,為日本逐步實現這種慾望創造了便利條件。 在對華政策上,由於中國的不斷壯大日本開始擔心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地位,於是同美國一起製造了「中國威脅論」來遏制中國的發展。2000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00年度防衛白皮書——《日本的防衛》。它詳細敘述了中國導彈的數量和部署情況,特彆強調中國的中程導彈將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納入射程,其目的就是要在世界範圍製造恐慌,在國際位置中置中國於被動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迫使日本不得不同中國合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二大市場,區域合作範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此外,日本擔心日益密切的中美關係會削弱日美之間的協調,擔心中美關係超越日美關係而影響到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鑒於此種現狀,日本改變了以往的外交策略,在對華關係上採取了更為主動的姿態,以防止中美外交關係超越日中外交。2006年10月8日剛剛上任13天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次出訪就踏上了日本首相5年未曾涉足的中國的大地,被喻為「破冰之旅」的歷史性訪華。2007年4月11日在有著「融冰之旅」之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日本之際,中日雙方在東京發表了《中日聯合新聞公報》。使中日政治關係僵局初步打開,中日兩國在經濟、外交、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狀態。2010年日本首相菅直人上任後為均衡中日美關係取消首訪中國,打過因素日趨明顯。2.1.3 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勢衰力弱。尤其是獨立初期,俄羅斯一度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但並沒有得到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援助,反而因北約東擴喪失了西部1000多公里的戰略縱深。基於對國際戰略形勢變化的判斷,葉利欽政府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確立了東西兼顧的「雙頭鷹」戰略,即在保持與西方大國關係的同時,重視發展與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大國的合作關係。1992年葉利欽首次訪問北京,與江澤民主席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互相視為友好國家」,1994年雙方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1996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世紀之交,普京上台,外交上確立以獨聯體國家為優先目標的同時再次調整與美、中、歐等戰略力量的協調。 但是北約的繼續東擴給俄羅斯帶來了極大的戰略壓迫感。俄羅斯勢必要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聯華制美,確保其經濟、戰略地位。目前,俄對華戰略考慮主要有三點:首先是藉助中國抗衡美國、抗衡北約東擴的戰略擠壓;二是它要恢復和重振大國地位,在國際上需要中國支持;為國內秩序的恢復和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也需要改善同中國的關係;第三,從長遠的地緣戰略需要出發,也要為平衡和牽制中國的崛起而進行某種布勢。但是中俄關係也存在不確定性的一面——產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威脅論」目前在俄羅斯一部分人中還佔有很大的市場,從而成為影響中俄良好合作關係的不利因素。2.1.4 印度 印度近些年一直堅定地發展其軍事力量,力圖成為世界大國。印度制定的軍事戰略非常明確,就是「北防中國、西攻巴基斯坦、南佔印度洋、東擴勢力範圍」,外加核威懾。因此,對印度的戰略動向需要繼續關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印度繼續把藏獨分子作為牽制我的一張牌,藉以削弱和分化我國;二是印美加強合作有針對我國的戰略意圖,印度欲借美國在西部對我國形成牽制;三是印通過壓制因阿富汗戰爭而在戰略上變得脆弱的巴基斯坦,進一步壓縮我國在南亞的活動空間;四是印度在阿富汗的作用和影響進一步上升;五是警惕印度與日本發展戰略合作關係,印日將通過防範我國找到某種契合點。 中印關係源遠流長,近些年我國也謀求發展與印度的關係,兩國關係出現較大改善,高層往來增多。兩國政府已就和平解決邊界問題達成了共識,雙方談判取得了積極進展。兩國同意在反恐問題上建立對話機制,就發展中印關係取得了重要共識。2.2 我國與周邊鄰國的邊界領土爭端問題 領土邊界糾紛常常是影響國家關係的重大障礙。我國與周邊大多數國家存在領土爭端(圖4),其中與蒙古的邊界已經於1962年勘定。2.2.1 江東六十四屯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東岸精奇里江口以南,與瑗琿隔江相對,屬中國的領土。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一帶依舊歸中國官員管轄,中國居民在原地有永久居住權。1900年7月17日,俄軍越過精奇里江,對江東六十四屯中的布 丁屯居民大肆焚殺,強行驅趕過江。至21日,江東六十四屯全被俄軍焚毀,槍殺、燒殺、淹斃的中國居民達2000多人。俄軍就這樣把江東六十四屯侵佔,之後的任何條約再也沒提到過。2.2.2 黑瞎子島 黑瞎子島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撫遠縣。2004年,中俄雙方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並於2005年被雙方國家立法機關通過。該項協議將包括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界處的黑瞎子島及靠近阿巴該圖洲渚在內的近375平方公里中的174平方公里劃歸中國,加上位於黑龍江上銀龍島共計337平方公里的領土歸還中國。 2007年3月26日《中俄聯合聲明》:中俄雙方勘界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剩餘兩地段的實地勘界工作。2008年7月4日俄羅斯方面表示,阿穆爾河(黑龍江)上的塔拉巴羅夫島(銀龍島)和半個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上的勘界工作已經完成,2008年8月即可移交給中國。俄方說,島上原來的邊防駐軍已經撤防,現在正在完成安置工作,在8月份邊防部隊將派往新駐地;2008年7月21日至22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應中國外長楊潔篪之邀,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訪華期間,拉夫羅夫將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外長楊潔篪舉行會談,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2008年10月14日0時,三分之一歸還中國。2.2.3 間島 間島指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中國吉林延邊朝鮮族聚居地區,包括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個縣市。由於一些歷史原因,越來越多的韓國人認為間島是韓國——朝鮮的領土,被中國所侵佔,必須收回這塊土地。1962年,中方與朝鮮在平壤簽訂了《中朝邊界條約》。1990年開始,中朝雙方又進行了第二次邊界聯檢。由於就部分邊界問題未達成一致,第二次中朝邊界聯檢被擱置起來,至今尚未能結束。2.2.4 釣魚島、琉球群島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甲午戰爭我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將我國的台灣連同釣魚島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日本戰敗,釣魚島和琉球群島由美國代管。1971年,美從該地撤軍將釣魚島及琉球群島的主權交給了日本,中日釣魚島的主權爭端由此產生。2.2.5 南海問題 南海地區是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涉及我國領土主權、海洋權益維護等重大問題。費信馬歡等9島、南威28島、彈丸礁等10島、南通礁海域、納土納島附近海域涉及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主權糾紛。一段時間以來,在我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影響下,南海地區基本上處於相對穩定的態勢。在1999年5月我國駐南使館被炸後,越、菲、馬等國展開了新一輪對南海島礁的爭奪。馬來西亞佔了榆亞暗沙和簸箕礁,菲律賓佔了仁愛礁,越南則加強了已佔島礁的防備。越南還在2001年作出決定,加速向被其佔領的島礁上移民,增加建設軍事和民用永久性設施。 南海問題事實上正在趨向國際化。原因之一是在地理上南海地區被包圍在東南亞國家之中,涉及東盟數個成員國的權益。另一原因是美、日、印度等國際勢力以不同方式和在不同程度上的介入或插手。這些國際勢力與東南亞有關國家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利用,使南海問題更趨複雜化,事實上的國際化趨勢將會有所上升。21世紀初南海地區的這種局面將難有根本性的改變。2.2.6藏南谷地、波林三多、阿克塞欽地區 藏南谷地屬中印邊界的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山藏南地區的9萬平方公里。1914年,時任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享利?麥克馬洪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製造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將原本屬於西藏的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划進了英國的印度殖民地,中印之間就藏南谷地山南地區的邊界爭端由此產生。 波林三多位於中印邊境中段。自1951年起印軍侵佔桑、蔥沙兩地,1954年又侵佔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印軍侵佔波林三多;1957年侵佔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佔了巨哇、曲惹兩地。至此,中印邊境中段約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印度的控制區。 阿克塞欽地區處於中印邊境西段。中印邊境西段,約3.3萬平方公里,其中除印占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公里外,其餘均為我方控制。 1993年中印兩國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邊界局勢才得以緩和。2005年溫家寶總理訪印之時,兩國簽署了《解決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協議》,這將使兩國解決邊界問題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3 面對如此複雜的國際現狀應採取的應對策略 3.1樹立準確的現在安全觀念 把握21世紀初我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取向,必須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在當今這種政治、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國家安全觀念已經由傳統的主權安全、制度安全擴展到包括經濟、科技、信息、文化等諸多領域,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安全因素的多元化,使得實現安全的手段也呈現出多元化,國家安全越來越具有國際性。 安全利益與目標的界定是一個國家謀劃安全戰略的基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還是一個尚未完全統一的大國。在確定自己的安全利益和目標時,我們必須立足於這三個基本利益。這三個基本利益決定了新世紀的國家戰略,就是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21世紀中葉實現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全面振興中華民族。我國的安全利益和目標,國家安全戰略,都緊緊圍繞這一國家戰略目標展開。3.2 以經濟發展為核心,打牢新世紀初國家安全的基礎 21世紀初我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就是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提供時間和空間。它要為現代化經濟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推動國家統一目標的早日實現;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增加中國這一極的份量,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逐步建立國際新秩序;最終目的是保證中國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完成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3.3 尋求建立新的地區和全球安全關係,繼續促進和平與發展 爭取和平,加速發展,因勢利導,完成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是江澤民安全戰略思想的精髓。國家要發展,必然需要營造一個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與周邊國家及主要大國的磋商及戰略協作,開展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建立和諧的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 跨進新世紀之際,面對次種複雜的周邊安全環境,我們依然要重申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是為了在世界上增添另外一支霸權力量,而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與發展中國家一道,為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共同奮鬥。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略擴張行為,永遠不稱霸,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忠實朋友。 |
|
推薦閱讀:
※中國專家:第三次工業革命 中國別掉隊
※天妒英才:盤點中國古今英年早逝的文人墨客
※看好萊塢如何打「中國元素」牌
※打經濟戰,中國承受力定比日本強?
TAG:中國 | 安全 | 國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