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閩南古厝·一身紅妝待流年

在歷史的文本里,古厝被定義成大厝。厝乃是閩南一地頗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它以「官式大厝」為主,又被稱為「皇宮起」「紅磚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廈門、彰化、莆田以及台灣等地。

紅色

的深重

推敲溯源,古厝的發軔要定格在明末清初的標度上。大概因為它的形狀和殿宇同出一轍,又很是富麗堂皇,於是順遂了祖先的口口相傳,漸漸成了中國民居的南地銘牌之一。

大概,古舊本身便是一種場量,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而獲得加持。於是,朱紅磚瓦,白石壁角,在歲月的輕撫下,恰如「紅櫻染雪」般,裝飾出文字和情結里才有的深重。

歷史的陽光依舊閃亮,照耀著古厝承載的祖先的精魄。格局、裝飾、宗法、尊卑也終於在溫暖的咒語里再一次復活。它們勾肩搭背,像河流一樣奔襲,裡面流動著銳不可當的力量。

「皇宮起」起源:相傳五代時,有一年閩南地區連日下大雨,閩王王審知的王妃思及家鄉父老住在茅屋裡,處境凄苦,故垂淚漣漣。閩王見狀,便道:「愛妃,寡人賜汝母建皇宮式房屋,如何?」王妃聽罷,立即跪下謝恩。她對傳旨太監說道:「陛下賜我府可建皇宮式的房屋,你速去傳旨。」她故意將「汝母」聽成「汝府」,以蔭泉州府。於是整個泉州府,都仿效王府的樣子造起了房子。

格局

的執念

書籍中說,古厝為中軸對稱、四周封閉的紅磚「結界」,裡面以中廳為中心,「封印」著進數不等的院落。在民間,進與落往往軒輊不分,因此幾進古厝又可稱為幾落。其中,院落大小又有著「一進」「二進」「三進」「四進」和「五進」幾種區別,且以「兩進」為例。

第一進必定是門廳,如今這裡自然沒有了往昔的人進人出,大概只剩下空地上的麻雀還在覓食,想著多少有點落寞。第二進才是整個群落的主角,自然要大些,且屬於「光廳暗室」的布局。在此種布局下,中間的廳堂會變得寬敞明亮,只因裡面敬列著饗受供奉的先祖牌位,再一個用途則是會客。於古人而言,對先祖的「執念」,幾乎等同是皈依了與「孝」有關的宗教。大到宗族的綿延往續,小到個人的前程和姻緣,都不能脫離先祖的庇佑。

接著,便是廳堂的後壁,它極具巧思,大多是由可以開啟摺合的大扇木板間隔而成,在平日閉合的時候,間隔開廳堂和後軒。後軒布置成小書齋樣式,每逢有重要的客人,主人便會延請而入,彰顯親密,還可預防「事機不密」。如遇到特殊情況,主人會把後壁的大扇木板打開,將廳堂與後軒連通起來,以增大整個區域的活動空間。

廳的兩側是東西大房,為主要居室,可以住人,卻不會任由外人隨意出入,算是一處私密的所在。大房的房門上懸有布簾,室內只以屋頂的小窗採光,顯得較暗。大房前又有檁步,乃是梳洗凈面的地方。在其背後,布置著後房,是古時婢妾的居室,抑或用於存放隨身用物、箱籠等。在大房與後房之前,往往會有一排木樁,用來遮掩女性,這自是囿於「程朱理學」的大行其道。

在古厝聲名彰顯的「光廳暗室」格局中,此種「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是閩南古厝最為基本的樣式。至於五開間,不過是在三開間的基礎上左右拓展一間的演變罷了。

從正屋走出,正對的兩側是左右廂房,又稱「櫸頭」。它面向天井敞開,使得大房既可以通風,又避免了與陽光的「對峙」,被用來做客人、隨侍的休憩之所。廂房之外,兩側或者一側增設著縱向的長屋,被稱為「護厝」。若是單個護厝,另一側也常常留有通巷,既作為出入的另一條道,也可使正屋免於近鄰的喧囂。

沿著古厝的四周,宅子的主人必定會設置溝渠類的水道,並與厝內的大型水池相通。每至雨水襲來,一串又一串的晶瑩珠子便從屋頂順瓦而下,再從水道流走他方。而在艷陽日時,這套排水系統又能起到天然空調的作用,置換清涼。

工藝

的倒轉

古厝的牆都是牆石混砌的,又叫「出磚入石」。它是用磚與石兩種不同材質進行混砌,在石頭和磚頭的皮膚上產生質地的對比,以求裝飾的美感。

石頭屬於花崗岩材質,從裡到外都泛著灰白,清水磚卻是通體赤紅,二者一拍即合,一面講述了明度領域裡的對比,另一面又將色澤上的和諧緩緩鋪陳,端得自然。

古厝用清水牆勾縫,閩南的古厝讓紅磚與條石按照一定的排列樣式進行混砌。再輔以縷花柱點綴,其表面空間便更顯飽滿。

屋脊,是閩南民居無法繞避的明珠。在古厝橫插天穹的屋頂正脊處,一道中間深深陷下、兩端微微翹起的弧線恣意划過,有的是馬鞍脊,有的是燕尾脊。二者若是相互比較,則燕尾脊要更顯正式些。燕尾高昂翹起向兩端深深探出,既尖且細,像是帶起整個屋頂一齊騰空,看上去非常靈動。若是一處五開間的房舍,古厝屋頂則會再平添兩條燕尾脊,如同一大一小兩雙翅膀生在上面,像是來一陣風就能飛起來。

中國的各色民居不在少數,卻是甚少有使用燕尾脊的。只因閩南一地颱風頻繁,為更好的順遂天威,房屋自然要儘可能地向大地匍匐,建成低矮深沉的樣式,而檐角則高昂翹出,使得整棟建築在沉穩中不失動感。

裝飾

又見洞天

古厝暈著歷史的光環,像上個世紀初的老電影那般沉默;古厝又是彩色的,像腦海中游出的新唐卡,熱鬧、鮮艷,可以酥掉英雄的脊樑。

先是紅磚本身,從大屋頂到屋身再到地基,它猶如一團根植於地下、燎原於地上的焰火,映照著閩南先祖的風骨,乃是閩系建築的一大特色。

在漢文化的眸子里,紅色是代表著宮廷莊重、喜慶的色彩,閩地先人選定此色,大略是對宮廷觀念的曲折表達,同時也是對石材優劣的一種投資考量。如此可見,早在數百年前,古厝的主人就已從呆板的桎梏里出走,在理性與感性的財富追逐中做到了左右逢源。

紅色的勒腳、紅色的窗戶,連檐邊都是紅色的。接著是紅磚外牆。花樣的牆面不僅造型別緻,樣式也非常豐富,有梅花封磚牆、萬字花磚牆、龜背磚花牆、古錢花磚牆、葫蘆花磚牆以及並花磚牆等。它們帶著各種見過、沒見過的輪廓懶懶散散地拓印在外牆的紋理上,甫一出手便斗敗了單調。

山牆部分普遍用泥塑的紋花來豐滿看客的眼球,有的像雲,有的像水,還有的採用圖騰紋樣。色彩上則是藍白相間,又以紫色、紅色等穿插而過,和牆面形成協調。

再有剪瓷雕,於古厝的裝飾洞天里獨樹一幟。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剪瓷雕的製作可謂別出機杼。它選取多種鮮艷的彩瓷器或者已然殘損的廉價彩瓷為材料,按照需要裁剪成大大小小的細小瓷片,再經由匠人的巧手,組合成人物、山水、動物、花草等,以裝飾建築物的屋檐、翹角、門樓、壁畫等,造型生動,色彩鮮艷,歷久彌新。

若從剪瓷雕的工藝分析,它又分為立體圓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幾個種類。其中,平雕視構圖為重,故而多用於近景;疊雕則用在佔領高處屋頂的龍鳳走獸、水族飛禽以及花卉樹木上較多。

最後是繁華如錦的雕刻種類。閩南古厝上的雕刻顯然拒絕了孤獨,從材料來講,分為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按照造型,有浮雕、陰雕、線雕和透雕的區別;而按照內容分辨,又囊括了山水雕、人物雕、花鳥雕、樓閣雕等多種。當雕刻落在古厝的體貌上,故事就開始了,一講就是三百年。

古厝

的情緣

時間過處,文明已昏睡在現代的符號里,上演一場又一場沾沾自喜,以致背叛堂而皇之,古老不堪一擊。從此,祖先褪跡,在歲月的帶領下蜷縮一隅,劃地而治。唯有那份古老相傳的情緣還在苦苦掙扎,嗚咽成歌。

於今,閩南大地上,數百座古厝依舊矗立四方。高堂大瓦下,有的是古厝先祖的堅韌、開朗、豁達和沉穩。而在那一道道大門的背後,又鎖著一個個家族的居寢、禮教、祭祀以及無數溫暖而又疏遠的回憶。

閩地男丁曾在上世紀初選擇背井離鄉,越洋經商。在婦孺幼小成為古厝里的主角之後,那一塊塊紅磚壘起的集合又成為思念的代表,時時牽動著海洋另一頭的人……

古厝一身紅妝,端立於大地,直到暖陽穿破了雲層,將第一縷光澤灑 到屋頂的燕尾脊上。紅磚牆下,一群跨洋歸來的遊子佇立門前,叩響了祖先的門扉,廳堂里彷彿傳來一陣呢喃:「歸去來兮」。


推薦閱讀:

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玄武廟
風動、幡動(果如《閩南佛學》)
李亞凝:清代山東婚禮與閩南婚禮之比較研究(下)
閩南七月七「七娘媽生」,咱厝人都是怎麼過的?

TAG: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