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寫作第四講
辭賦寫作第四講(荷風茂林)
辭賦概論1. 對偶:「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對,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一前一後、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對偶。寬對:詞性、平仄稍有出入;嚴對:詞性、平仄都要對應,而且避用同字。2. 排偶:定義為「把範圍相同、性質相近的事物,採用結構相同或相類似的句式接連在一起來表達。」。排偶,顧名思義,應該是把排比、對偶兩種修辭手法綜合起來使用的或兼有排比、對偶兩種修辭效果的句式。一般說來,我們認為排比句的基本條件應該有三個以上的分句組成,但排比格中也有隻有兩句互相排比的,這與對偶最相類似,可以同對偶參看。對偶與排比的差異:一是對偶必須字數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對偶必須兩兩相對,排比也不拘;三是對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卻以字同意同為經常狀態。例如「進亦憂,退亦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排偶句法可讓文句整齊化而產生明快流暢的效果。對偶和排比可以統稱為排偶,排偶的句子是駢文的主幹。排偶,約有兩種基本的形式:排比對偶式排偶與聯句對偶式排偶。3. 古偶句:排偶為對句形式時,只要求句子等長、相對的詞語在詞性上、句法結構上大體相同、允許句中音步失替及兩邊平仄失對、又允許同字相對。4. 駢句:又稱對偶句。意指兩個句子的組合有如兩馬齊奔。由駢句為主寫成的文體,其中只用少量散句貫穿上下文﹐這種文體稱為駢文。唐以後多用四六句型,即駢文全篇由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組成的駢句而成﹐所以也稱為「四六文」。5. 駢文:多由駢句組成,其句式有壯、緊、長、隔、漫、發、送等。非韻文。句式整齊、聲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用於歌頌地理,抒情寫志,議論。以對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駢文。與之相對,以非對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6. 駢賦:押韻的駢文。7. 辭賦:簡稱賦。一種文體,介於「詩」與「文」之間,用於贊、頌。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駢文不押韻,屬於「文」類。押韻的駢文稱為駢賦,屬於「詩」類。辭賦以排比為主,也不乏對偶句;駢文以對偶句為主,也可用排比句。 8. 修辭學:賦與駢文的組成單元是駢句,以其句式架構、押韻形式、與節奏音韻上的變化去豐富文章。在寫作手法上,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只是不像對偶那樣在音韻上有嚴格的要求。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在寫作的修辭技巧上,要用迭字、迭詞、互文、排比,在短短几個字內發揮更多的元素在其間,用以增加內容、深度、與美感。9. 虛字:「而」是轉折連詞。常用的虛詞只有八個:之,而、乎、乃、且、以、於、則。10. 節奏:句首關聯詞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在轉折連詞「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頓。主謂之間應加停頓。在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做停頓。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後應稍加停頓。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做停頓。節奏劃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一、 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二、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三、 句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四、 根據古代文化常識,正確劃分節奏。五、 "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後應停頓。六、 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七、 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八、 根據文意確定停頓。注意駢句的節奏特點,四字句一般為二二節拍,五字句多為二一二節拍,上下句節奏一致,韻腳要讀出長音;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較長停頓;排比句要注意節奏鮮明,重點突出。駢句的節奏與結構三言 一拍 句腳平仄交替。四言 二拍 節奏點 平仄交替 左右交替 上下交替。五言 二拍或三拍 1+4 (領字+四言)為三個節奏點,但領字可以不計平仄。六言 二拍或三拍 302可算二個節奏點,2201算三個節奏點。七言 二拍或三拍 303可算二個節奏點,其他皆為三個節奏點。簡言之,三言為12或21四言為22五言為1201、2101;202六言為2201;1202、2102七言為3201、2202、2022、303、105註:0為虛字(一字)1為一字(講求上下句詞性要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2為二字(講求上下句結構要相同,即並列對並列、偏正對偏正等)3為三字(拆為12或21時,其詞性與結構要相同)4為四字(拆為22時,其結構要相同)5為五字(拆為23或32時,其詞行與結構要相同)11. 駢句寫作技巧1. 只有三言與四言最好要在節奏點上平仄交替。2. 由於寬式對偶不講求節奏點要平仄交替,也因此,左右可不必交替,上下也可不必交替。但句腳若要遵守馬蹄則需上下交替。舉例: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舉例:浮光躍金,靜影沉璧。3. 雖然我們不要求節奏點上平仄交替,有最好,因為音韻上更見美感,但會增加遣字困難度與限制寫意,對於初學對聯的人來說,倍感艱辛,因此我們采鼓勵,盡方便行事,您看著辦,但整篇文章的平仄交替約佔八成。4. 對於結構,我們劃分得很細,12或21時,都要在詞性上相同,注意我們要求的是詞性,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字對虛字就好,也就是說至少是寬對的要求,不刻意去講求細類的工對。在平仄上這些字往往也位於是節奏點上,在不以律害意的情況下能顧到上下交替最好。5. 對於虛字,不必太麻煩,而、之、以、於,這幾個就夠了。6. 要大量用排偶句,也就是單句時的古偶句,就其上下聯在相同的位置得出現相同的字,可以多用這些虛字: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排偶句多半是二個以上相同的字。對偶句要求不得有非虛字的同位重字,古偶句則要求有同位重字。排偶句的平仄只要上下交替即可,方法是將重複的相同字去掉其他節奏點的字去平仄交替,這點不嚴格要求。7. 駢文一般要求句腳走馬蹄韻。辭賦只在隔句中要求守馬蹄。由於駢句有寬與緊的對偶,因此我們在寫作時保持上下交替優先於左右交替,全篇平仄交替約佔至少八成,也因此為了押韻句腳本為仄的可平。---------------------------------------甲、賦與駢文的簡介一、什麼是辭賦?辭賦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相當特殊的文類,它介於「詩」與「文」之間。就辭賦的本質及其流變觀之,辭賦是「詩」而不是「文」(散文)。就細目來區分,「辭」與「賦」各有特點,但就廣義而言,「辭賦」可視為文體中一大類別的統稱,簡稱「賦」。賦本是「風、雅、頌、賦、比、興」詩歌六義之一,最初的意思為一種文學表現的態度和方法,並非一種文學體裁。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賦」,本意指誦說,《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毛詩?序》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賦」成為《詩經》「六義」之一,指的是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荀子?賦篇》,最早以「賦」名篇。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楚辭)和荀子的「賦」統稱為「辭賦」,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漢代辭賦有兩大系列:其一是抒寫悲怨失志的作品,形式上接近《楚辭》中的〈離騷〉和〈九辯〉,多用「兮」字以舒緩音節,而且文采綺麗華美。由於此類作品無論內容或形式皆有楚騷的特質,故稱「騷體賦」;其二是描寫畋獵、京都、宮殿等「體國經野,義尚光大」的作品,內容以誇耀帝國的聲威,歌頌天子對外在世界的征服為主,這些作品大多篇幅較長、規模宏大,句式上駢散相間,體制上多採用主客問答的對話體,其中首尾用散文,中間部分用韻文,韻文常以四、六言為主,亦雜以三、五、七言甚至更長的句子,段落之間多用「於是乎」、「若夫」、「況乎」……等連接詞,一般稱做「散體大賦」。漢代之後,魏、晉辭賦趨向駢儷化,至南朝時駢體賦達到顛峰。唐、宋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了要求遵守對仗、聲律之外,還限定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就是「律賦」。此外,唐、宋古文運動興起,產生了接近古典散文的「新文賦」。辭賦在體式上的衍變,至此大致底定。賦的異名短賦 上起先秦,賦篇之祖,篇章短小。漢賦 又稱「古賦」、「大賦」,鋪張誇大,用字冷僻。俳賦 魏晉盛行,又稱「駢賦」、「小賦」,篇幅短小,字句簡麗。律賦 唐代科舉採用,對偶工整,音韻協調。文賦 宋代盛行,又稱散賦,散文作賦,力去駢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股賦 清代科舉採用,八股作賦,駢散雜糅。 賦的特色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二、什麼是駢文?駢文:講究排偶、文字華麗、好用典故、聲調鏗鏘,唐以後多用四六句型,稱「四六文」。駢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特有的一種文類,基本特徵是語句平行,兩兩相配,句法結構相互對稱。全篇文章除了少數散句之外,皆由對偶句所組成,偶句分上下聯,上下聯的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由於駢文大多由四字或六字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為主,偶爾摻雜有五字、七字。齊梁以後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稱「四六文」或「四六」。駢體文(簡稱駢文)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駢文萌生於秦、漢,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沒落於宋,復興於清。歷代駢文雖然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特點可歸納為下列諸端:(一)句式勻稱:這是駢文最主要的形式特徵,兩個相稱的句子為一組,彼此相對,極為工整勻稱,全篇只用少數散句貫串文章。(二)四六句式:魏晉時期的駢文,一般以四字句為多,字數尚未有嚴格的限制。南朝劉宋時,駢文句子以四言或六言為主。「四六」的格式已具雛形,齊梁以後,「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三)音韻諧協:駢文上下二聯之間,要求節奏點平仄相對,即平對仄,仄對平,由於音律上的講究,使駢文在形式美學上,逐漸臻於登峰造極之境。(四)用典繁多:駢文常用典故,除了炫耀作者學識淵博之外,還可以使讀者產生聯想、想像、啟發幽思等作用。善用典故的豐富內容,可使文章委婉含蓄、風格典雅,增加文章的美感。(五)詞藻華美:駢文追求辭藻華麗,無論在練字、選詞和鍛句上都相當講究,構成富麗典雅的風格。三、賦與駢文賦與駢文都是因漢語特性所造就的特殊文類,兩者之間更是彼此互動,對中國文學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於二者之間的關係,有些學者主張駢文影響賦體的演變,甚至認為漢賦歸屬於駢文,如姜逸波〈漢賦屬駢文之一體〉認為:駢文要求對偶、用典、鍊字、聲韻,漢賦具有上述特色。漢賦從它產生之初起就與駢儷結下了不解之緣,漢賦是最便於產生並容納駢儷的土壤,因此,漢賦是駢文之一體。周悅〈論駢文駢賦之異同〉說:駢文駢賦在造句形式及文體孕育發展演變歷程上固然不無相同相近之處。但是由於體裁不同,句式不同,結構不同,用途不同,理所當然地應該分為兩種不同的文體,不可以一種文體視之。從「詩」「文」兩大文類觀之,「賦」是「詩」類,「駢文」則是「文」類,從文體發展來看,賦是散文化的詩,駢文是賦體化的散文。從駢文的形式要件來看,駢文起源於文章的辭賦化。賦與駢文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兩種各自獨立的文學樣式,但在審美趨向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貴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麗」是其共同的追求,辭賦作為漢魏晉六朝的經典性文體,對駢文影響最大。就發展路向而言,是賦的日益駢偶化,再到用賦的方法做文章,最後形成駢文;就其實現方式而言,則是各類辭賦日益駢偶化,然後為各體文章所利用和借鑒,最終形成駢文。辭賦不僅給予作家以突出的駢對意識,而且為駢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騷體等各類偶句的駢對資源。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有韻者為駢賦,屬於「詩」類;無韻者為駢文,屬於「文」類。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是無韻的駢文,陸機〈豪士賦〉則是有韻的駢賦。此外庾信〈哀江南賦〉,前有序,為駢文,序後則是有韻的駢賦。由此觀之,押韻與否,可作為辨識駢賦與駢文的方便法門。駢文與辭賦的分辨辭賦與駢文是並存的兩種文體,各自有其獨具的特色和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在古代文體分類中,賦從來自成一家。在當代賦學研究著作中,辭賦並不隸屬於駢文,駢文亦不被視為賦體。二者有交叉關係,那就是六朝駢賦。至於漢晉大賦和抒情小賦,唐之律賦,宋之文賦,都不宜算作駢文。 駢文與辭賦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從修辭看,駢文以對仗為主,辭賦以鋪陳為主;從句法看,駢文以對偶句為主,辭賦以排比句為主;從音律看,駢文有時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韻,辭賦除平仄外還要求句尾押韻;從題目看,絕大多數的賦以賦命題,駢文則沒有固定的文體標誌;從功用看,辭賦用於描寫與抒情,駢文除此二者還可議論並充當應用文。 鋪陳是指對事物或現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詳的描繪陳述。排比是指三個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連續使用,是實現鋪陳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兩個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對仗或曰駢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對仗的增加,對仗有時是排比的組成部分。辭賦以排比為主,也不乏對偶句;駢文以對偶句為主,也可用排比句。 駢文和賦的界限,古代駢文家在寫作中是意識到了的。如陸機《豪士賦》、庾信《哀江南賦》,前有序,為駢文,序之後才是賦的本體。序不押韻而賦押韻,序句參差而賦句整齊。四、甚麼是馬蹄韻人林昌彝說:「凡平音煞句者,頂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頂句亦以仄音。照此類推,音節無不調葉。」 ,換句話說,就是「仄頂仄,平頂平」。其所以叫馬蹄韻,在於其規律正像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腳印走,也因此其每個腳印都要被踏兩次。若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的腳為仄,左右輪流,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了。鑒於後腳之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之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腳,一般都是單平或者單仄。 馬蹄韻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句腳規則,指對聯一邊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一是句中規則,指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腳平仄安排的制約。句腳平仄有正格與變格之分。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不相同者,稱為正格,相同者稱為變格。變格沒有正格鏗鏘。句中平仄沒有正格與變格之分。對於辭賦,我們說的馬蹄韻就是指句腳平仄。同常每段第一句可以不計句腳平仄,因此正格或變格無差。五、排偶句應用排比修辭法的定義為:「用三個(含)以上結構相似的語句,排列相連來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排偶是修辭學界提出的一種介於排比與對偶之間的修辭手法。一般認為它是由兩個語氣一致、結構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對的語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排偶句式形式整齊,富有節奏,但結構、字數等均可變化,不像對偶那樣在字數、結構、平仄等方面要求嚴格。可以說,排偶給人的是整齊勻稱又富有變化的美感,能收到反覆強調,增強語勢的表達效果。 排偶修辭從鄉村到都市,從簡陋到繁華。 滲透了泥砂,滲透了岩石。 無聲的語言,無形的文字。 串起了罪惡和戰爭,也串起了愛和友情。 古文注重排偶對仗,也就是上句要接得下下一句,這也是一種邏輯,簡單的說也就是:上句如果是原因,下一句就是結果,而中間插入的語句最多都是修飾辭而已。排偶句的功能主要就是在修整句子的本身,藉由擴充整句的功能加強修飾所形容的事物,並且延長整個句子的生命,這不僅在古文是如此,現代散文做法亦是如此。作文或說話語句如果只講究重點,將因簡短精練文或話接不下去而中斷,對於因場合所需長時間的要求將不敷需求,可是,排偶句的應用卻可以是圍著一個話題修飾打轉,也可以因著這個話題的周邊話題,進行原本話題之內容修飾補充或加強邏輯修飾,因而使得話題得以源源不斷,所以說:排偶句雖然是邏輯道理的運用,而不合邏輯的偶句則需要多加說明。因為任何事物之間必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道理,哪怕是飛機跟汽車,一個是天上飛的,一個是地上跑的,只要加上一個聯結辭,以兩個相關聯點的「地面」作為這個聯結辭,那麼縱然是矛盾的命題,可能也會在另一個聯結辭之下,產生另一個可以接受的邏輯。所以排偶句的應用不僅在對仗外,還在於延伸偶句的邏輯應用。完整的偶句應用,就是一個完整邏輯的表達。舉例: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六、賦的流變賦體(辭賦)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1.【騷賦】指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以及後世模仿楚辭的作品。其特點在於抒情濃郁,意象瑰瑋,聲調綿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語助詞調節音韻。它還不象漢以後的賦那樣注重鋪陳事物,也沒有形成很固定的體制。2.【漢賦】主要指漢代流行的大賦,由枚乘《七發》開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漢賦的特點在於極力摹寫各類事物,一般都是長篇巨制,結體嚴密,氣象壯闊,文辭富麗,好用典故難字,表現出一種典雅堂皇、肅穆凝重的風格,被視為賦的正宗。章法上多採用問難對答的形式,句式參差明顯,韻文中夾雜散文,詩的氣息大為減弱。-3.【駢賦】也叫俳賦,孕育於漢魏之際,而流行於兩晉南北朝。它是漢賦的變體,所謂「三國兩晉,徵引俳詞;宋齊梁陳,加以四六,則古賦之變矣」(《漢文典》)。駢賦的特點,一是駢四儷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對仗組成,句式整齊;二是麗藻雅辭,絡繹奔會,寫得花團錦簇;三是兩句一韻,依照章節內容的變換而轉韻,格式較為固定;四是逐漸講求平仄協調,富有音樂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失去了漢賦的宏廓氣象。總的說來,駢賦由於注重形式華美,趨向綺麗,辭藻益茂,而體格漸卑,內容上的意義相對地削弱了。 -5. 【律賦】到唐代,科舉制度盛行,賦列入國家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帖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漢高祖賦》,限用「願止前驅得申深意」八字為韻,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韻中的字押韻。這樣矯揉造作的作品,顯然已失去了文學的真實生命,而作為利祿之途的敲門磚,其形式卻一直沿襲至清末。 6. 【文賦】與此同時,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一部分賦又呈現出由駢儷返回散體的傾向,不講求對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暢快的氣勢,稱作文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都是代表作。 賦的特點:除了押韻、換韻、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是篇幅長,多寫京邑園林,儘力鋪陳,堆砌生僻名物和形容詞語,常是由假設的二人問答引起。」賦的分類:【駢賦】——駢體(較為正規的賦)——騷體(句帶「兮」「些」,有離騷風格)——駢騷結合(上兩種結合的) 【律賦】(唐時的考試方式,律句多,命題) 【文賦】(又稱「散賦」,與散文差不多的,如蘇子的前後《赤壁賦》) 漢賦的句式:離騷主要特點是「兮」「些」字用的較多,但句式也一樣有很多。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韻)。(騷體標句)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駢體標句)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特點:1. 凡在駢賦騷體中,有「兮」「些」字的,不為韻字,這一點主要針對獨韻體詞來說的。在宋時,稼軒與蔣捷各寫過獨韻詞,以「些」為韻,詞中間「兮」字。2. 賦韻以古體詩略,可一韻到底,亦可三四句一換。 3. 觀諸古賦,以開頭問答或是引事居多。 4. 賦後往往有「亂」,亂為賦中最後一節,起總結的作用。5. 上面列舉的字,一般情況包括:之、而、以、於、與等轉字。 6. 賦於結構要求較高,也韻也要求較嚴。但我們現在習作可以略寬些。 --------------------------乙、修辭學一、對偶:語文中上下兩句,或一句中的兩個詞語,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表達相對或相關的意思,叫做對偶。它的作用在使文章形式工整,音調和諧。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例:幸有香車迎淑女,愧無旨酒宴親朋。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二、排比:對於「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念,用兩個(含)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排比。排比和對偶頗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區別:對偶必須字數相等、兩兩相對,排比則不拘;對偶須避免用意同之字,當然相同之字更不宜出現,排比卻往往意思相同、字也相同。例:作主是不必凡事去請示;作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作主是擁有支配的權利!作主是不必再聽別人使喚!例:雨是一首濕濕的牧歌,路是一把瘦瘦的牧笛。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映襯:在語文中,把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其意義明顯,叫做映襯。它的作用在使語氣增強。其修辭原則有二:1、對比愈強烈,印象愈鮮明。2、事實不妨誇張,言辭卻要含蓄。例:「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龜。」(東漢桓靈時民謠。)1、正襯:利用事物的類似條件從正面陪襯。例:感時花濺淚,限別鳥驚心。(杜甫《春望》)2、反襯:利用事物的相反條件從反面陪襯。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以「此恨」為主)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四、類迭:同一個詞、語或句子,接二連三反覆使用的修辭法,叫做類迭。類迭可以藉其類似的形式展現時空的綿延;也可利用其聲音的同一性增加語調的和諧,藉聲音的反覆性表現語勢的雄偉。1、迭字:重迭使用用一個字,加強意思和形像。迭字:又名重言,是以兩個相同的字來摹擬物形或物聲,當單字不足以盡其態,則以重言迭字來表現。 舉例: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齒音尖細,表現近景的清晰;綿綿唇音寬泛,表現遠景的渺茫、長遠不絕→使語氣完足、語義完整;又使聲調動聽,境界傳神。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2、迭詞:重迭使用用一個詞。例:多少西瓜,多少圓渾的希望。五、互文:上文省了下句的詞語,下文省了上文的詞語,要互相參照成文。又叫互辭、互言、參互。例: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秦」、「漢」兼指「明月」和「關」。)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不以物喜悲,不以己悲喜。「悲」、「喜」是兼及前後兩句的。) 六、錯綜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迭、對偶、排比、層地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與伺,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辭彙別異,以避免單調平板的修辭法,叫做「錯綜」。錯綜:故意選用別異的詞語或參差的句式,避免話語的單調或平板。 ﹝一﹞抽換詞面:把重複出現的詞語改換成別的詞語。 荊山玉損,可惜數十年結髮成親;寶鑒花殘,枉費九十日東君匹配。花容倒卧,有如西苑芍藥倚朱欄;檀口無言,一似南海觀音來入定。 ﹝二﹞互換:將上下文相對應的詞語互換位置。 ﹝三﹞錯舉﹝交接語次﹞:改變詞語在句中的語次。 ﹝四﹞參差﹝伸縮文身﹞: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相間使用。錯綜又分:1. 抽換詞面:以意義相同的實與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例: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黃州快哉亭記2. 交錯語次:上下兩具語詞的次序,故意弄得參差不齊。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七、鑲嵌: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的,叫做「鑲嵌」,是漢語特有的修辭法。凡在詞語或文句之頭尾或當中,「刻意」插入數目字、特定字、虛字(非實數)、同/異義字,拉長本來的詞句,讓語意更加豐富、鮮明或者加強、和緩語氣作用的修辭方法,稱為「鑲嵌」。在語句中,鑲入無意義的字,或有規則地嵌入特定字。(也就是說「鑲嵌」又分為「鑲字」與「嵌字」兩類)1. 鑲字:刻意用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字間,來拉長詞語。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2. 嵌字:故意用特定的字來嵌入語句中,常形成美妙辭趣。例: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孟子3. 增字:同義字的重複,以拉長音飾,使語意更加充實。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師表4. 配字:在語句中,用異義字陪襯,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桃花源記 錯綜、互文的差異錯綜 句子中意義皆完全,只是故意改變字句,交錯有變化。互文 句子中意義不完全,得需要互相補充才能完備其意義。互文前後句的原意可相互借用。把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意義相關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叫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2、對偶主要是從結構開工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對偶里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互文和對偶同為修辭手法,但是並不屬於同一個類別。對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對,互文指的是內容上的相融。它們的判斷標準不同。對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對偶)。就像一個人,從性別來看他是男性,從職業來看他是一個公務員。他可以既是男性又是公務員。但是另一個人可能也是公務員,但是她是女生。 如 「生則天下歌,死則天下哭」,是一個對偶句,因為它內部了平仄和結構都相對應。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為你就不能把它解釋為「不論生死天下都歌,不論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個互文句,因為可解釋為「不因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為外物或自己而悲」。 一般來說,互文的句子都同時是對偶句互文,對偶,對仗是修辭手法,駢體指寫作文體。對偶就是對仗,即兩句或段的各成分全都分別對應相同詞性,並且對應位置用詞力避相同;駢文寫作要求用排比,多羅列,有氣勢,有時有領字,有感嘆語,並非一定要對偶;互文是把一層意思分兩句講,不是對偶。--------------------------本周作業:所有駢句要求句腳平仄交替。所有駢句主題為「春雨」題一、1. 寫一帶提引詞的壯句。(句腳上仄下平)2. 以「山形不得犯重,樹頭不得整齊。」為例,寫一七言古偶句。(句腳上平下仄)3. 寫一緊句。(句腳上仄下平)4. 以「山借樹為衣,樹借山為骨。」為例,寫一六言駢句。(句腳上平下仄)5. 以「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要顯樹之精神。」為例,寫一排偶的輕隔句。(句腳上仄下平)6. 寫一帶迭字的五言長句。(句腳上平下仄)7. 寫一漫句。題二、將題一的句子合併為一段,並在句腳上遵守馬蹄韻,請以不同顏色顯示句腳。
推薦閱讀:
※馬克思為什麼要寫作《資本論》
※【寫作指導】淺談商業都市文開篇寫作
※為什麼別人可以一周上稿5篇,你一個月連一篇都寫不出來?
※馬爾克斯談寫作
※練手的第一天
TAG: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