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決定你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的一件事
一
有兩個故事,常被我用來教導新人。
第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和尚跟一個屠夫是鄰居。和尚天天早晨起來念經,而屠夫天天要早起殺豬。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們約定做彼此的小鬧鐘,互相叫對方起床。多年後兩人相繼去世,屠夫去了極樂世界,而和尚卻下了阿鼻地獄!為啥呢?因為屠夫天天叫和尚起來拜佛,而和尚卻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第二個故事:白龍馬隨唐僧西天取經歸來,名動天下。很多驢馬來請教:為什麼自己也很努力,卻一無所獲?白龍馬說,其實我去取經時,大家在磨房裡也沒閑著,甚至比我還忙還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過我目標明確,十萬八千里我走了個來回,而你們始終原地踏步而已。
每天都在做一件事,卻不思考背後的意義,是可怕的狀態。所謂「思考背後的意義」,就是設定目標。同樣是走上一萬里,有目標的叫「長征」,沒目標的叫「流浪」。
就像每天看劇,目標是導演的人積累了技巧,目標是作家的人積累了橋段,目標是音樂的人積累了靈感,也有人做了收集和分類,積累了粉絲,而你只積累了黑眼圈和眼鏡度數。
所以,如果你的2015還沒有目標,那請從看到這篇文開始好好規劃。這或許決定你在新的一年,是繼續像驢馬一樣平庸,還是像白龍馬一樣卓越;是繼續留在地獄,還是登上雲端。
二
巴黎某著名雜誌曾做過一次有獎徵答:如果盧浮宮失火,而當時的條件只允許搶救一件藝術品,你會選擇哪一件?
幾乎所有的答案,都圍繞著「是扛走維納斯雕像呢,還是勇救蒙娜麗莎」爭論不休。而最佳答案是:選擇離門最近的那一件!
對於正在制定新年計劃的你,這個故事有兩點啟發:
一)目標要小一點。
志向高遠是好事,但高得夠不著、遠得看不見,這樣的目標就只適合讓你放在心裡暗爽。就像維納斯雕像固然金貴無比,可你卻不是李元霸,結局只能是抱著她的大腿葬身火海。
合理的目標,應該是你踮起腳就可以夠到那種。比如每天記住一個單詞,每天做十下俯卧撐。不要覺得這些微不足道,做就比不做強,做下去就會有奇蹟。每完成一個小目標,都會增強你的自信;當一個個小目標內化為你的習慣,那原先高不可攀的大目標,就會成為你下一個小目標。
二)目標要少一點。
有些人出於節約紙張和臉面問題的考慮,寫下的目標之繁多,雖比不上盧浮宮,但也像某寶的購物車一樣豐滿,可付出的行動卻像自己的錢包一樣骨感。
目標多,資源和精力就會攤薄,規劃的難度也隨之加大。同樣是十五分鐘的空檔,如果你的目標只有「寫一部小說」,那你拿出筆電或手機就可以見縫插針地寫幾句。如果你的目標有寫小說、學英語、街拍妹子、吃遍全城的麻辣燙、為世界和平做貢獻……那你光考慮「這十五分鐘我該幹什麼」就要花五分鐘,最後可能啥都幹不了。
目標太多,等於沒有目標。大多數跨界達人,也是一個階段一個目標地去強大自己。
不得不面對多項目標時,要有優先順序的判定。就像失火的盧浮宮只允許你搶救一件藝術品那樣,你也要問問自己:「如果這一年我只能做一件事,我會做什麼?」
美國興起的一項活動叫「Before I die」,人們在社區的黑板牆上寫下自己死前最想做的一件事,很多人從中找到自己最重要的生活目標,或許你也可以試試。
三
很多人有自己的目標,但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可以說,不知道什麼叫「明確的目標」。
所謂「明確的目標」,至少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它必須可以變成文字。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詢問應屆大學生的生活目標,結果,80%的學生沒目標,15%的學生只是想過這個問題,僅5%的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並寫成文字。20年後追蹤分析,這5%學生獲得的成就,超過其他95%學生的總和。
我常常心裡醞釀一篇文字,激情澎湃得覺得寫完就可以得文學獎,可從敲下第一個字元開始,就不斷發現各種令人沮喪的硬傷。
把想法變成文字的過程,你不得不遵循語法、不得不遣詞造句,自然就進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而把目標藏在心裡,就像把女神藏在硬碟里,只能滿足幻想。
第二,它必須能告訴你每天該做什麼。
胸懷大志的你,或許已經書寫了「明確」的目標:五年後買下山上的豪宅!而美國財務顧問協會前總裁沃克告訴你,這是典型的「模糊不清的目標」。如果你是動真格的,你必須先找出那座山,算出小屋的價值。然後,考慮通貨膨脹,算出五年後這棟房子值多少錢。接著,你必須算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個月要存多少錢……
日產汽車CEO高恩,被譽為管理奇才。他的名言是:「無法數據化的目標,我無法執行。」例如「拓展人脈」這項目標,就應該轉化為「每月與人交換三十張名片,而且與其中五位保持聯繫」。「加強廣告活動」這項目標,可轉化為「向十五家媒體宣傳,達到8家確實刊載」。如果是長期目標,則要按長期、中期、近期的順序,「倒算」出當下要實現的具體數字。如「和太太更恩愛」的目標,也可化為「每天和太太去公園散步一小時」。
所以,如果你還無法理直氣壯地寫下自己的目標,更無法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今天該怎麼做才能接近目標,那你還沒有走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
四
有多少新年計劃書,最後會變成草紙一張?英國前幾年的一項統計是,僅22%的人能完成新年目標。如果你也屬於那可恥的78%,先別急著痛罵自己薄如蕾絲的意志力,或許你只是沒找對方法。
我在《拿年終獎前離職,你才是贏家》一文,曾提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說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拿著棉花糖忍住十五分鐘不吃,他們意志力更強,所以未來會更成功。近年有科學家重做了這個實驗,不同的是,他們教給孩子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心裡唱首歌啊,去上個廁所啊。結果,有超過一半的孩子頑強地忍住了口水。這就是方法的威力。
我一個學醫的同學Y,實習時看到侯文詠的文章里提到的方法,於是依樣畫葫蘆:他問一個優秀的師兄,實習時挨過幾次罵?答說七八十次。他想,「連他都七八十次,那我至少一百次。」於是他給自己訂了《用厚臉皮頂住挨罵一百次》的目標。然後做了表格,每挨罵一次,就記下時間與原因,思考哪兒出了問題。這個辦法,讓他有種電腦遊戲積分的感覺。到一年實習結束時,他的表格只填了不到50次。
遊戲之所以讓人沉迷,主要有三大要素:
一是將大目標拆分成階段性的小目標。
在面對最終BOSS前,我們要不斷升級,要通過若干關卡。這些升級和關卡就是階段性目標,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接近最終目標的軌跡,而且不斷收穫的成功喜悅,讓我們樂此不疲。
日本的山田本一,曾蟬聯1984年、1986年國際馬拉松世界冠軍。他的成功,引起很多人關注。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賽前我都會先熟悉比賽路線,畫下沿途醒目的標誌,如銀行、紅房子等,作為賽程中的幾個小目標。這樣,一場馬拉松變成幾段長跑,就不會因為終點遙遙無期而懈怠。
Y也正是通過設置階段性目標而循序漸進的:他第一天實習就挨了兩次罵,第二天他把目標定為只挨罵一次,之後又調整為兩天挨罵一次……到了實習的最後一個月里,他一次罵都沒挨過。
二是成敗立即得到反饋。
遊戲的吸引力之一,在於你每次出招打掉多少血量、一個動作是否成功,都會有即時而具象的反饋。而且收到失敗的反饋後,你會立即分析原因、調整戰術。
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他上小學時,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周一寫下各科學習目標,周末寫下學習成果,從中發現「可做到卻沒做到的事」。老師會針對這類目標給予特別指導,作為學生下周的新目標。杜拉克說:「回想起來,她教我們的正是自我管理的關鍵,即"反饋分析"。不管目標多遠大,都應記錄行動的預期成效,再比較實際成果,透過持續檢討予以改善。」
Y所做的表格,就是「反饋分析」的一種工具,讓自己及時而具象地看到每天努力的結果,並通過不斷檢討,改進自己的通關技巧。
三是第三方監督。
相比單機遊戲,網路遊戲對玩家最大的刺激,在於你的遊戲數據是公開的。這讓玩家在好勝心的驅使下,不斷去提高自己的數據。
一個世紀前,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創始人施瓦布,某次巡查工廠,詢問當天日班的產量。得到「六批」的答案後,他高興地用粉筆寫在地上。夜班員工看到斗大的數字,心裡不是滋味。他們拚命完成七批,得意地改寫了地上的數字。日班員工見了,決定加入遊戲,以驚人速度達到十批…雙方互不相讓,產量迅速竄升。
Y當時就把那張表格貼在宿舍牆上。他的舍友不甘示弱,也貼出了表格。兩人打賭誰輸了請五十個烤串。後來Y吃烤串那天我也去了,所以知道他贏得烤串的戰鬥歷程。
方法千萬種,總有一款適合你。
比如經濟學家做了實驗:讓人們在存錢的信封外,貼上自己小孩的照片。結果發現,相比沒貼照片,人們能多存20%的錢。因為孩子的照片,可提醒大人花錢的「罪惡感」:若亂花錢,那孩子未來的教育基金就沒著落啦!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目標可視化」。
能把黑色秋褲穿出鏤空黑絲效果的你,也可以咬咬牙,買一件特別貴的小碼衣服,掛在衣櫃最顯眼的位置。每天看見它,心裡就會有個聲音在吶喊:再不減肥,2015最新款就要變2051懷舊款啦!說不定當天你就能少啃一根雞腿。
(不得已的防剽聲明:轉載請註明作者。在我的文章署上你的名字,並不能讓你站在我的高度,只會顯露你的低劣!!!)
推薦閱讀:
※有人說:「天堂和地獄都是虛構的。」對這種說法如何看待?
※佛教導航-因果圖鑑——地獄變相圖(2)
※天堂地獄一念間的公路——獨庫公路
※冒生命危險 暗拍傳銷窩點 真實生活狀態:不是地獄 歲男人天堂
※病苦人間能現的地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