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地區的衚衕(專輯)(上)

目錄(1)什剎海地區衚衕趣聞_淥水庭院(2)什剎海地區具有詩情畫意的衚衕(3)什剎海地區以形狀入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4)什剎海地區以人物姓氏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5)什剎海地區以景物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6)什剎海地區以倉儲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7)什剎海以官署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8)什剎海地區以水井有關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9)什剎海地區以寺廟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10)什剎海地區與百姓生活有關的衚衕名_淥水庭院(11)什剎海以動物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1)什剎海地區衚衕趣聞_淥水庭院

大翔鳳衚衕什剎海地區近臨皇城、湖水環繞其間,因此這裡的衚衕即體現了老北京衚衕文化的氛圍,又顯示出橋多、寺多、府多、河沿多的地域特點。

柳蔭街1、與水域有關:如前海北沿、前海西街、後海北沿、西海東沿等10來條衚衕。這些衚衕相臨湖泊,順著湖岸的走勢或長或短、或彎或曲。這裡彙集了什剎海地區最長、最短、最窄的衚衕,堪稱地區衚衕一絕。最長的衚衕:西絛衚衕,長度1130米,第二是長度為795米的後海北沿。這西絛衚衕早年突出是個「窮」字,居住的多數是城市貧民。「窮西北套」、「不開眼的絛兒衚衕」像一層陰影,籠罩在衚衕上空,讓居住於此的居民總感到矮人三分。後海北沿是什剎海最美的衚衕,除沿湖的自然景觀外,還有眾多的文化景區供遊人們參觀走訪。如攝政王府、宋慶齡、蕭軍、馬海德、田間等名人的故居、廣華寺、小龍華寺、攝政王府馬廄、望海樓、九門食府等,以及裝潢各異的酒吧。最狹窄的衚衕:義溜衚衕。義溜約有一米寬度,來往行人須側身而過。最短的衚衕:恭儉衚衕一巷,長度50米左右。恭儉衚衕位於西城區東部。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景山後先進有內宮監署在此,故名。據《明宮史》、《明史·職官志》,內宮監是明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木、石、瓦、土、搭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以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官室陵墓並銅錫妝奩器皿暨冰窯諸事。入清後廢棄,但作為地名流傳下來,稱內宮監衚衕。民國後,去「內」,「宮監」諧音為「恭儉」,取溫良恭儉讓之意。2、明清兩朝設置行署或管理部門有關,如大、小金絲衚衕(明設置織染局)、光澤衚衕(明代設置火藥局)、千芉衚衕(明代設置弓箭署)、恭儉衚衕(明清設置內監府)。新街口東街,舊稱漿絳房、蔣養房大街,明代設置浣衣局,是明代朝廷中二十四御門中之一。明代宮女年老或有罪、退廢者就被發到此處洗衣服。3、人物有關,什剎海是人文薈萃的地方,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衚衕卻留下許多名人的足跡,後人為了緬懷或紀念他們,把他們生活或居住過的地方用名字命名。如三不老衚衕(明代太監三寶)、劉海衚衕、群力衚衕(馬狀元衚衕)、尚勤(張皇親街)衚衕、陶獸醫衚衕等。4、和寺廟有關,如正覺衚衕、弘善衚衕、雙寺衚衕、興華衚衕、護國寺大街等。雙寺衚衕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呈直角形,東起舊鼓樓大街,西部南折至大石橋衚衕,因衚衕內有雙寺而得名。《京師坊巷志稿》載:「雙寺,東曰嘉慈,西曰廣濟,明成化時建。」雙寺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太監劉嘉林舍宅建寺。寺落成後賜額廣濟寺。成化十六年(1480)太監劉祥、高通等人出資改建,分為東西二區,東曰嘉慈寺,西曰廣濟寺。旌勇里在清代叫做「鬼門關」,以後覺的衚衕名稱不雅,改成貴人關,因為衚衕口建有旌勇祠,衚衕更名為旌勇里。祠堂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祭祀明瑞將軍,配殿祭祀扎拉豐阿、館音保、李全、王玉廷。乾隆御書旌勇祠和匾額「折衝抒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又以總兵德福入祀。興華衚衕也因寺廟得名,13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原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先生(1937年7月16日——1971年6月21日)的故居,先生在此院生活了近32年。5、與王府官邸有關,定阜街(明代在街巷裡設置定國公府)、南官房衚衕、氈子衚衕等。氈子衚衕原來叫做氈子房,因為這條衚衕里有個蒙古王府,叫阿拉善王府,也叫塔王府。因緊鄰恭王府,習慣把它叫東府,恭王府叫西服西府。兩王府中間曾有條狹長夾道,叫王府夾道。6、與河道變遷有關,如毛家灣、葦坑衚衕、四環衚衕(舊時稱曹家大坑)古什剎海大致情況是:東面河沿在地安門外大街,東北與鼓樓西大街為界,西北靠近原北京變壓器廠,東南到地安門西大街,西南新街口東街,附近還有大量的濕地,葦坑衚衕就是當年古什剎海範圍之中,是蘆葦盪。只是後來湖泊萎縮,變成陸地並發展成現在的樣子。7、具有詩情畫意,如杏花天、百花深處、花枝衚衕、藕芽衚衕等。據說在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張姓夫婦在此購置了土地,以種植蔬菜為生。慢慢地掙了些錢,在園子中種植了一些花草樹木,並在園子中壘石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閣茅亭,環境極為清凈雅緻。園中碧波蕩漾,花木掩映,岸柳低垂,芳香襲人,令人心曠神怡,一時間成為京城文人雅士休閒遊賞的地方,「百花深處」由此而來。

鴉兒衚衕8、工匠作坊等服務性機構有關,如油漆作、石磨房、前鐵匠衚衕、銅鐵廠衚衕、大石作衚衕、東、西槍廠衚衕等。在舊鼓樓大街有條衚衕叫鑄鐘廠衚衕,明代是京城中專門鑄造銅鐘的地方,大鐘寺里的鐘王、鼓樓上的銅鐘都由此地加工生產。在老北京的傳說中有「鑄鐘娘娘」的故事,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在西城區小黑虎衚衕24、26號。9、與商鋪有關,如天匯大院、糖房大院、果子市、煙袋斜街等。清末,什剎海地區曾經出現過「鬼市」。鬼市又叫曉市,這種集市不在白天,而是在早晨3點到6點的時候,天一亮就散市。所以也叫「黑市」、「鬼市」。北京原有三處鬼市。一處在德勝門,一處在宣武門、一處在崇文門。分別叫做「北曉市、西曉市、東曉市」,曉市上賣的都是舊貨,從金銀首飾、古玩玉器、書畫字帖到衣服鞋帽、桌椅板凳、什麼都有。賣貨的攤販主要是白天走街串巷「打鼓的」,買貨的人大多是各行各業的商販,他們一手提著一盞馬燈,在各個地攤上各自需要的貨物。也有一些市民和外地人為了買到便宜貨來曉市購物。

後海北沿10、與特殊景物有關,如鐵影壁衚衕、鐵爐衚衕、大、小銅井衚衕等。鐵爐衚衕也叫鐵香爐衚衕,在衚衕北端有個金剛慈覺寺(俗稱般若庵)的廟宇,寺內有座鐵香爐。金剛慈覺寺廟宇不大,香客不多,極為清雅。老北京香爐一般用銅鑄造而成,鐵制的較少,衚衕故以香爐命名。11、與橋樑有關,如大、小石橋衚衕、三座橋衚衕、板橋頭條、二條、三條、甘露(甘水橋)衚衕、銀錠橋衚衕等。還有諸如西板橋、甘水橋、李廣橋、東、西步糧橋、德勝橋等地名。橋齡最長的是位於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建於元代,有近800年的歷史。最美的是銀錠橋,為「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12、與衚衕形狀有關,如東、西口袋衚衕,大拐棒衚衕、小楊家衚衕等。小楊家衚衕有小羊圈衚衕雅化而來。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就出生小羊圈衚衕8號院,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他在《四世同堂》中對這條衚衕做了詳盡的描述:「它不像北平的衚衕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蘆嘴和脖子,很細很長,而且很臟。葫蘆的嘴是那麼的窄小,人們如不留心細找,或向郵差打聽,便很容易忽略過去……。走幾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見了葫蘆胸:一個東西40步,南北30步長的圓圈,中間有兩棵大槐樹,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個小巷,——葫蘆的腰。穿過"腰』又是一塊空地,比"胸』大兩倍,這便是葫蘆的肚。"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2)什剎海地區具有詩情畫意的衚衕

雪後的什剎海由於歷史的原因,什剎海地區的衚衕曾被一道城牆分割兩塊不同的區域,並形成各自的文化特點。什剎海地區南側曾是皇城中的一片土地。這裡有西安、地安兩座城門,還有為皇家服務所設置的管理機構、宗教場所、庫房儲倉。瓊華島、太液池及西側的區域,曾一度為皇家御園和休閑之地。什剎海地區北側享有後花園之稱,被古代文人譽為「城中第一佳山水」。現在她又是集歷史、文化、旅遊為一身,為北京城中唯一開放式的風景區。但人們對美學的感受卻形成許多共識。正是這些美感,衝破某些人為製造的約束,並延續到衚衕的名稱之中。這就是那些帶有詩情畫意的衚衕,那些令人心醉的小徑曲巷,那些可以讓人得到心凈的幽深處。百花深處被人們譽為「北京城最美的衚衕名稱」之一。故此也就成為什剎海地區衚衕文化的品牌。與商業文化濃郁的南鑼鼓巷相比,它更有北京衚衕特有的味道。寧靜與溫馨中,「百花深處」保留著許多值得揣摩的東西,隱藏著北京衚衕的「魂」。百花深處位於護國寺西北側。東起護國寺西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與新太平衚衕、護國寺大院、護國寺東巷相連。衚衕呈南北曲折走向,全長147米,均寬3米。衚衕名稱來源於一個美好的傳說。明萬曆年間,有一張姓老年夫婦在這裡購得土地,闢為園子。他們種花種草,挖掘水池,堆砌山石,讓這個園子變成雅味十足。因為園子里春、夏、秋三季都有花卉競相開放,被稱為「百花深處」。歷史的記載為衚衕形成於清代中期。乾隆年間這裡叫作花局衚衕。人們最早認識百花深處是一處養花賣花的作坊。由此推論,百花深處可能是花局衚衕雅化的結果。清光緒年間把這裡定為百花深處衚衕,1911年更名為百花深處。1965年將護國寺後廟併入後名稱沿用。在繁華的地安門外大街中,杏花天衚衕是條極不起眼的小巷。而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它也曾入選為「北京最美的衚衕名稱」之一。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不通行。全長30米,均寬2米。據傳衚衕西口曾有家名叫「杏花天」酒坊。因衚衕中時時漂浮著酒的香氣,這條衚衕就以「杏花天」作為名稱,直到1965年時在「杏花天」後面加了「衚衕」兩個字。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早年在地安門外大街有處私家園子,名字叫「杏花天」,園子里種有十餘株杏樹,每到早春時節,滿園杏花盛開,煞是好看。後來這個園子成了衚衕的名稱。現在的杏花天衚衕再沒有酒麴的香氣,而是現代都市給它帶來的某些變化。花枝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西側,東北曲折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端北折至三不老衚衕,並與前羅圈衚衕、後羅圈衚衕、永康里相交。全長266米,均寬4米。有些紅學家認為恭王府的「萃錦園」是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因為他們的證據之一是:花枝衚衕與《紅樓夢》中的賈璉偷娶尤二姐的居住地名稱相似。什剎海地區還有一些讓某些紅學家深感興趣的地方。如小翔鳳衚衕6號院被認為是曹雪芹晚年居住過的「水井房」,還有舊鼓樓南口的清虛觀。尤其是阿拉善府與恭王府,則成為寧榮二府的翻版,連後來的被封堵的府夾道也變成了賈瑞被潑一身髒水的弄堂。花枝衚衕名稱之美在於聯想。從字義上分析為「衚衕像花一樣的枝條」,或「開著花枝的衚衕」。因為「花」的存在,人們自然想到了春天,想到了衚衕兩側的院落探出許多含苞欲放或鮮花盛開的枝條,那將是一幅什麼美妙的景緻。民國時期曾一度叫花針衚衕。「花針」可否理解為是繡花針。用「花針」入名,可能前人考慮到衚衕纖細,猶如「花針」一樣,故名。其實「花枝」也有衚衕形狀的成分,他們把蜿蜒曲折衚衕冠以「花枝」,更多的是突出了美感。花枝衚衕西側的藕芽衚衕也值得一說。它是什剎海最彎曲的衚衕之一。在全長410米,均寬4米的區域內不知需要拐上幾個彎。假如從棉花衚衕進入,一直向東,然後拐進一個「L」字形的彎,再穿過一條細細的小巷從護國寺街走出。衚衕內還有岔巷相連,有的岔巷乾脆就是一條獨立的小巷。1965年併入藕芽衚衕西側的院落後統稱現名。有些學者認為與護國寺廟會有關。廟會期間,衚衕內聚集著許多販賣鮮藕、豆芽的菜販,故名藕芽衚衕。我更傾向於名稱取自衚衕形狀的觀點,那彎彎曲曲的巷子不斷地向外延伸,不就是那鮮嫩水靈的藕芽嗎?一個是商販聚集市井之地,一個是鮮嫩水靈的藕芽。一個較為貼近百姓生活,再現了當時的生活某些場景;另一個則強調精神上的享受,在想像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真實與虛幻反映到「藕芽」之中,也給後人引發出很多思考。或許換上另一種稱謂這條衚衕會變得平淡自然,而正是前人的聰明與才智,賦予它這麼個好聽的名字,才使得它更加鮮活,愈加光彩.

被稱做「都督府」的麻花大院舊時藕芽衚衕東部有條與德勝門內大街相通的麻花衚衕。民國時期在衚衕東口(現在的德勝門內大街265號院)設立中央廣播電台放送廠,故名「麻花電台」。解放後原「麻花電台」變更為北京廣播電台職工宿舍。其中部分院落併入藕芽衚衕。德勝門內大街265號院也存有許多爭論。《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清末吏部尚書繼祿及叔內務府大臣巴克坦布,住麻花衚衕」。由此看來,這個被稱為「都督府」的院子,的確需要有人為它梳理出頭緒,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棠花也是帶「花」的衚衕。但這裡的花不是自然生長,而是通過人類活動創造出來的另一種「花」的文化。棠花衚衕位於後海北沿,南段西折通向德勝門內大街,北至鼓樓西大街,全長104米,均寬2米。1965年北京市對街巷衚衕進行重新劃分時將糖房衚衕、糖房大院與段家衚衕合併。然後在劃分棠花衚衕、糖房大院、濱海衚衕的管轄範圍。也就是從那時起,才有了叫「棠花」的衚衕。「棠花」為「糖花」諧音。「棠花」是植物開的花,如海棠、棠棣。而「糖花」是工人加工後製成的糖果,俗稱的「關東糖」。清末、民國時期,棠花衚衕南口西側,曾並排著幾家經營「糖花」及乾鮮果的店鋪,被百姓叫做「糖市」。糖房衚衕、糖房衚衕等名稱可能從「糖市」轉化而來。什剎海地區還有兩處以「糖房」命名的衚衕,即位於新街口南大街的大、小糖房衚衕。但是這裡的「糖房」和製糖沒有關聯。《京師坊巷志稿》載有「大、小塘坊衚衕」。說明這兩條衚衕是從「塘坊」轉換而來。「糖房」與「塘坊」是一種諧音關係。白米斜街中部南側有條與地安門西大街相通的巷子,叫樂春坊。巷子南北彎曲走向,全長100米,均寬2米。衚衕名稱來源有兩種傳說。其一、早年衚衕里有個叫「樂春坊」的園子,園內亭台樓閣、樹木蔥鬱。文人們喜歡在園子里吟詩作畫,以作風雅。其二、民國時期衚衕了有個叫「樂春坊」浴池,內設雅間,兼營小吃、表演等服務項目。現在到衚衕里想找到叫「樂春坊」的園子已經不易。但叫「樂春坊」的浴池舊址尚存。不過,園子也好,浴池也罷,因為有了「樂春」二字,衚衕一下子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樂春坊為從地安門西大街到達前海的通道之一,民間亦有把樂春坊叫「穿堂門」的習俗。什剎海地區歷史上有三條「穿堂門」。除了「樂春坊」這條外,西四北大街東側也有條叫「穿堂門」的衚衕,1965年變更為大紅羅廠南巷。愛民街四巷附近也有條叫「北穿堂門」的衚衕,在籌建華裕園小區時拆除。

雪後的什剎海草嵐子衚衕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劉蘭塑衚衕,北至大紅羅廠街,全長340米。草嵐子衚衕在文革中最為出名,因衚衕南部有原北平軍人反省院草嵐子監獄,揪出了眾多叛徒。草嵐子衚衕舊稱「草欄」,後演繹成草籃子。1911年東段諧音改為「草嵐子」,北部南北段稱「牛圈」。1965年兩條衚衕合併,統稱草嵐子衚衕。「嵐」為北方話,指小的樹木而言。可引申為:長滿青草和花朵的地方。《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為「御馬倉草欄」。可能明時此地為圈養御馬之所。「草欄」、「草籃子」、「草嵐子」,這些名字在轉換過程不斷地雅化,直到最後的確定。這完全出自人類對美感的追求,並通過衚衕名稱變換加以實現。草嵐子衚衕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劉蘭塑衚衕,北至大紅羅廠街,全長340米。草嵐子衚衕在文革中最為出名,因衚衕南部有原北平軍人反省院草嵐子監獄,揪出了眾多叛徒。草嵐子衚衕舊稱「草欄」,後演繹成草籃子。1911年東段諧音改為「草嵐子」,北部南北段稱「牛圈」。1965年兩條衚衕合併,統稱草嵐子衚衕。「嵐」為北方話,指小的樹木而言。可引申為:長滿青草和花朵的地方。《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為「御馬倉草欄」。可能明時此地為圈養御馬之所。「草欄」、「草籃子」、「草嵐子」,這些名字在轉換過程不斷地雅化,直到最後的確定。這完全出自人類對美感的追求,並通過衚衕名稱變換加以實現。

真如境衚衕真如鏡衚衕位於西安門大街北側。南北曲折走向,南起西安門大街,北不通行。衚衕東側為北大醫院門診樓,院落主要集中在衚衕西側,因而門牌順序依次排列。目前真如鏡衚衕僅有10個院落,2號院為近代教育家、慈善家英斂之先生舊居。

英斂之先生舊居為什麼衚衕起「真如鏡」這個名字呢?現有的文字顯示,看似普通的「真如鏡」,卻大有來頭。明時真如鏡衚衕為為皇家服務的作坊,當過甜食房、絛作、果園廠、洗白廠,還建有真如鏡廟。據《燕都從考》載:「甜食房並此廠,皆數御用監」。「初絛作置公廨於果園廠前,機作等房俱聚於此,後擇果園廠隙地建茲絛作。是洗白廠、果園廠俱在此地」。果園廠、洗白廠荒廢后,「為內務府人役所居」。「果園廠」是專門為皇家製作果盤、糕點漆器的作坊,時間為明永樂年間。由於製作精良,工序繁雜(光上漆就需要36道),「久而愈新」,光亮可鑒。故稱「真如鏡」。根據真如鏡廟內的御用監造廠碑記載,「洗白廠」是專門製造御用兜絨袍的公廨。「廨」為古代稱官吏辦公的地方。在這些複雜的變化中,前人認為果園廠製作的漆器最為自豪,故以「真如鏡」成為衚衕的名稱。在什剎海地區衚衕雅化過程中有一處叫「集雅士」也值得一談。

西安門北巷「集雅士」為西安門北巷的舊稱,位於西安門大街北側。南北彎曲走向,南起地安門大街,北不通行。全長90米,均寬2米。衚衕內有西城醫院舊址。「集雅士」有「彙集文人雅士」之意。其實不然,它是從一個非常粗俗的名稱中轉換而來。清末時衚衕中設有雞鴨市,衚衕故稱「雞鴨市」。一俗一雅的個性,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可從「雞鴨市」的粗俗中能感到一絲親切,而「集雅士」的文人氣質讓我們感到幾分風雅。「集雅士」叫開之後,總覺得有些繞口,1965年又改成了現名。新街口南大街東側有條叫「菊兒」的小巷子,《燕都從考》記載為「菜兒衚衕」。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因打通平安里時被拆除。「菊兒」是北京人對菊花的昵稱。像「菊花一樣」的衚衕或「開滿菊花」的衚衕肯定不同凡響。《燕都從考》載有用「梅竹」命名的衚衕,位置在新街口東街東口至鐵爐衚衕之間。梅蘭竹菊被歷代文人推崇,稱為「四君子」。以「梅竹」作為衚衕名稱既有文人喜歡的雅緻,又有文人崇尚的氣節。柳蔭街南北走向,南部略微向東傾斜。南端分為兩岔,分別起自定阜街、前海西街。北至羊房衚衕、後海南沿。中部與銅鐵廠衚衕、大新開衚衕、小新開衚衕、西煤廠衚衕、大翔鳳衚衕、東口袋衚衕、西口袋衚衕相通。全長299米,均寬7米。柳蔭街原為月牙河故道。清末時河西的土路叫李廣橋西街,河東的土路叫李廣橋南街。1952年河道改為暗河,更名為李廣橋南街。1965年定為現名,寓意柳蔭常在之意。說到柳蔭街自然需要提到「楊柳灣」。因為月牙河兩側遍植楊柳,故稱「楊柳灣」。而柳蔭街原是月牙河故道,名稱中也蘊含著楊柳灣的寓意。《燕都遊覽志》載:「得藜光橋(即李廣橋),徑僻,岸無行人,古槐濃樾,覆蔭如罨畫溪」。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的李東陽用「沙崩樹根生,細路縈如棧。垂柳隔疏簾,人家住西岸」來歌詠楊柳灣秀麗的風光。清代文人王照圓也做過「海子西頭楊柳岸,綠煙深處是仙家」的詩句。為表彰當地駐軍與柳蔭街居民開展軍民共建活動,1983年被命名「柳蔭軍民文明街」。街內有著名作家楊沫故居,另有司鐸書院、濤貝勒府等歷史文化遺存。舊時什剎海地區有「稻田」和「稻田清虛仙院」等帶有江南水鄉餘韻的地名。「稻田」位置大致在後海北沿一帶。明·袁宗道《三聖庵記游》載有:「德勝門內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治之,引水為池以灌」。《日下舊聞考》載有:「三聖庵在德勝門街左巷,後築觀稻亭,北為內官監地。南人於此藝水田。」《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有:「內城水局屬於西北隅,前為什剎海,水淺不能泛舟,多種蓮花、稻米為生涯」。歷代文人們還留下眾多觀稻的詩文。如「秋來南客多相思,不看荷花看稻花」和「行盡荷池又稻田,碧花紅穗散秋煙」。明代地名中常把衚衕名、寺廟名、官署名混在一起,如「供應廠」、「鐵匠營」等。清代以後,衚衕名稱才趨向規範。所以「稻田」僅是個地名而已,並不是衚衕名稱。舊時什剎海地區還有個叫「望鄉台」的地名。我推測它在後海小花園附近。與後海北沿相比,這裡的地勢顯然高處許多。如果還原到明代,隔湖相望能看到一大片稻田,再加上清澈的湖水、輕盈的柳枝、娟秀的石橋、青翠的荷葉、飛翔的鷗鷺……儼然就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江南水鄉畫卷。站在這裡,或許為那些南來的遊子能排遣些思鄉之苦。(3)什剎海地區以形狀入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什剎海地區衚衕名稱成因錯綜複雜,其中不凡有以形狀命名的衚衕。「口袋」、「羊圈」、「藕芽」、「煙袋」、「拐棒」、「羅圈」……南、北錢串衚衕蜿蜒曲折,就像隨意擺放的「錢串」。解讀這些以形狀入名的衚衕,能感悟到先人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把衚衕名稱演繹得如此生動活潑。他們用「尾巴」形容衚衕的細小;用「扁擔」形容衚衕的細短;用「藕芽」、「錢串」形容衚衕的蜿蜒曲折;用「煙袋」形容衚衕寬與窄組合;用「羅圈」、「磨盤」形容衚衕的環形狀態;對於「口小肚子大」的衚衕則用「羊圈」、「水罐兒」、「口袋」加以冠之……東、西口袋衚衕位於柳蔭街中部(原稱李廣橋南街)。因衚衕像「口」小「肚子」大的袋子狀,再加上兩條小巷分別在柳蔭街東、西兩側,1911年把這兩條定為東、西口袋衚衕。東口袋衚衕全長60米,均寬3米。民國時衚衕內設有慈航診療所。西口袋衚衕全長133米,均寬3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口袋」處蓋起簡易樓一座。民國時衚衕中設有教會聖潔小學,為柳蔭街小學分校的前身。西四北大街東側有前、後口袋衚衕,成因與衚衕形狀也有關,巧合的是這兩條衚衕也是在1911年定名的。1965年在調整衚衕名稱時把只有6個院門的後口袋衚衕併入大紅羅廠街。天慶衚衕北端東側有條小巷叫口袋衚衕,1965年後併入天慶衚衕。雖然這些叫「口袋」的衚衕,在人類活動中發生了許多變化,但通過這些衚衕名稱還能梳理出當年的摸樣。大、小楊家衚衕的出名,得益於老舍先生這塊金字招牌。因為看似普通的小楊家衚衕8號院,誕生了「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清末時統稱「羊圈」。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對「羊圈」有過這樣的描述:「它不像北平的衚衕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蘆嘴和脖子,很細很長,而且很臟。葫蘆的嘴是那麼的窄小,人們如不留心細找,或向郵差打聽,便很容易忽略過去……。走幾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見了葫蘆胸:一個東西40步,南北30步長的圓圈,中間有兩棵大槐樹,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個小巷,——葫蘆的腰。穿過"腰』又是一塊空地,比"胸』大兩倍,這便是葫蘆的肚。"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民國十四年(1925年)析出兩條以「楊家」為名的衚衕。「楊家」為「羊圈」的諧音。大楊家衚衕東起護國寺西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150米,均寬4米。小楊家衚衕在大楊家衚衕南側,西北彎曲走向,全長96米,均寬3米。什剎海地區還有兩條以羊圈命名的名稱,即「東羊圈」和楊儉衚衕。「東羊圈」位於羊房衚衕西口南側,1965年併入德勝門內大街。「東羊圈」外形像一個大寫的「T」字。一條窄小的衚衕盡頭處竟然是一塊像羊圈一樣的空地。也許這裡為前人圈養羊的地方,位置在路的東側,故稱「東羊圈」。位於地安門外大街的楊儉衚衕,也是由「羊圈」轉換來的。衚衕東起地安門外大街,經過一條狹長的通道到達衚衕的西端。西端則是一塊形狀不太規則的空地,被人們稱為「養羊的地方」。水章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北部西側,與西海東沿相通,全長78米,均寬3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衚衕形狀「水罐兒」,故稱水罐兒衚衕。「水章」為「水罐兒」雅化而成。煙袋斜街位於鼓樓南側,東西彎曲走向。東起地安門外大街,北至大、小石碑衚衕,西側與中側的岔巷與前海東沿相連。全長240米,均寬4米,為「北京市傳統商業文化街」。煙袋斜街形成於明代中期,初稱打魚廳斜街。清時改稱為鼓樓斜街。清末因衚衕東口兩家銷售煙具的店鋪,門前掛有煙袋狀幌子,故名。民間亦有這樣的傳說,從高處看街巷猶如一根橫卧在地安門外大街與什剎海之間的大煙袋。東口是「煙袋嘴」,西口的「煙袋鍋」正對著銀錠橋。位於新街口東街的豆腐巷呈「L」形,也被百姓們稱為「煙袋」。曾有首 「蔣養房、安煙袋,前面就是王奶奶」 的北京地名的童謠。分別說的是新街口東街、豆腐巷和棍貝子府。積水潭醫院擴建時把東西走向的「煙袋桿」拆除。1965年將南北走向的「煙袋鍋」併入新街口東街。前、後羅圈衚衕,清代統稱「羅圈」。意思為:這兩條衚衕相互銜接,呈現環狀。1911年分為前、後羅圈衚衕。前羅圈衚衕北起後羅圈衚衕,南端西折至棉花衚衕。全長190米,均寬4米。後羅圈衚衕東起花枝衚衕,南至前羅圈衚衕。全長140米,均寬4米。位於恭儉衚衕東側的磨盤院也有「羅圈」性質。只是由於衚衕不斷改造,環狀不太明顯而已。現在環形狀保存相對清晰的是四環衚衕。四環衚衕分別由東、西、南、北四條岔巷組合而成。東起德勝門內大街,北至邱家衚衕,西側一南一北兩條岔巷通向羅兒衚衕。衚衕全長316米,均寬6米。四環衚衕早年是衚衕間的空閑之地,因地勢低洼也叫「草場大坑」,後逐步演變成居住之地。「草場大坑」疑為貯草之所。1965年變更為現名。南、北錢串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側。因多條走向不定、形態各異的岔巷環繞,從半空中俯視就像隨意擺放的「錢串」,故清代中期衚衕形成時,把這裡稱為「錢串」。民國時期,把「錢串」析成兩條衚衕。分別叫做東錢串衚衕、西錢串衚衕。1965年將東錢串衚衕變更成南錢串衚衕,西錢串衚衕變更為北錢串衚衕。南錢串衚衕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龍頭井街,北至北錢串衚衕,全長81米,均寬4米。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生前曾居住在南錢串衚衕6號院旁門。北錢串衚衕東北曲折走向,東起三座橋衚衕,西端北至羊角燈衚衕,全長105米,均寬3米。南、北錢串衚衕歷史文化遺存有觀音庵、太平庵舊址,被傳為「三橋九庵一座廟」中的兩庵。傳說「九庵」都是什剎海周邊一些小型寺廟,除觀音庵、太平庵外,還有天仙庵、北極庵、海潮庵、聖泉庵、白衣庵、槐寶庵等。「一座廟」為位於羊房衚衕的馬靈官廟。大、小拐棒衚衕位於西四東大街北側,因衚衕形狀像「拐棒」,清代衚衕形成時把這裡分別叫做大拐棒衚衕、小拐棒衚衕、西拐棒衚衕。1911年,大、小拐棒衚衕合併,統稱大拐棒衚衕。把西拐棒衚衕改稱為小拐棒衚衕。大拐棒衚衕南北走向,南起西四東大街,北至大紅羅廠街,全長385米,均寬5米。衚衕內有條東西走向的岔巷,有4個院門,岔巷西端與西安大院相連。這條岔巷可能是1911年併入大拐棒衚衕之前的「小拐棒」。漫畫家方成先生在大拐棒衚衕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大拐棒衚衕南口傳說為犯人砍頭之地。《北京旅遊指南》載:「大拐棒衚衕南口,三百餘年前在此喪生者不下萬餘人。試掘該地土猶帶著殷紅色。染有數尺。蓋即刑後瀝血入土之故也」。小拐棒衚衕曲折走向,東南起大拐棒衚衕,西北至西四北大街,全長257米,均寬3米。因為衚衕呈傾斜狀,出於對採光問題的考慮,衚衕中房子的外牆呈現鋸齒形狀。東明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由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兩條小衚衕組合而成。南至羊房衚衕,北至後海,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全長155米,均寬3米。因衚衕彎曲細長,清乾隆時期曾叫「狗尾巴衚衕」。清宣統年間因16號院為觀音寺,更名為「觀音寺衚衕」。1965年變更為現名稱。用「尾巴」形容衚衕的細長,在北京城區的街巷中並不少見。除「狗尾巴」外,什剎海地區還有「豬尾巴」、「猴尾巴」。因為名稱不雅,宣統年間分別變更為凈業寺夾道和侯位衚衕。羊角燈衚衕位於前海西街南側,與三座橋衚衕、北錢串衚衕和龍頭井街相通。衚衕東西走向,全長168米,均寬3米。衚衕形成於清乾隆時期,以形狀入名。衚衕西側較寬,東側狹窄,中部呈現向北彎曲的弧度,極似照明用的羊角燈。因此得名「羊角燈」。民間亦有這樣傳說:清代中期,衚衕附近設有保護和珅府安全的班房。夜間兵丁們手裡拿著羊角燈外出巡查。出於對和珅府的敬畏,百姓們把這個衚衕叫做「羊角燈」。與前海西街相比,羊角燈衚衕顯得清凈了許多,大有「鬧中取靜」之感。而衚衕東側的三座橋衚衕則人滿為患,熙熙囔囔的人群再加上此起彼伏商販們的吆喝聲,成為另一道風景。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曾在此居住。北京的衚衕一般兩端都有出口,只有一個口的叫半截衚衕,俗稱「半截」。什剎海地區有兩個半截衚衕,都在新街口北大街東側。小半截衚衕為東西走向,西口通向新街口北大街。全長90米,均寬2米。大半截衚衕為東西曲折走向。東起光澤衚衕,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長260米,均寬5米。清末時期,衚衕向東延伸,與光澤衚衕相通,但名稱沿用。「半截」衚衕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均稱「半截衚衕」。1911年根據衚衕長短劃分為大、小半截衚衕。位於西絛衚衕與大石橋衚衕之間有條「半壁街」。因衚衕一側是牆壁,另一側才有院門,故名「半壁街」。1965年變更為西絛南巷。衚衕形成於清宣統年間。南北走向,全長162米,均寬4米。歷史上什剎海地區有北海夾道、後海夾道、倉夾道、府夾道、凈業寺夾道、賢良祠夾道、正覺寺夾道、高廟夾道等。這些夾道多數細長,院門極少或只有一側院門的衚衕。由於種種原因,存世的夾道已經不多。北海夾道有南、中、北三條夾道組成。早年可以從北海公園南門順著夾道達到北海公園的北門。現在南、中夾道已被封堵,僅剩下北部一段夾道。糞箕衚衕位於南官房衚衕與前海北沿的岔巷(又稱西岔口)。因為衚衕短粗,與農人用的糞箕相似,故名。1911年後改為慎思衚衕,1965年併入南官房衚衕。「糞箕」與「慎思」之間沒有相互間的關聯,變更的原因是衚衕名稱過於粗俗,容易讓人產生厭惡,故雅化而成。慎思衚衕1965年併入南官房衚衕,這個帶有哲理的名稱隨之消失。隨著歲月的流逝,住在附近的居民對「糞箕」已經印象不深。遊客們走進這條岔巷,引起他們興趣的是位於岔巷北端的那座帶有如意門的院落。每當夏秋時節,該院東牆外的爬山虎一片青翠,引得遊客們紛紛在此照相留念。八步口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中部北側,關岳廟東側。衚衕呈南北曲折走向,全長230米,均寬8米。衚衕形成於民國時期。因衚衕南口並行著兩條通向鼓樓西大街的岔巷,形狀像「八」字,故稱「八步口」。1965年更名為八步口衚衕。也有些專家認為「八步」是表明岔巷短的意思。《順天府志》載有鼓樓西大街還有條「南八步口」。位置在史家樓和簪子衚衕(孝友衚衕舊名)之間。草嵐子衚衕西側曾有一個叫「牛圈」的地方,疑為明代皇家圈養牛之所。籌建華裕園小區時,「牛圈」、「北穿堂門」、「四棵槐」、「口袋衚衕」等街巷一併拆除。校場衚衕西南有條小巷,因衚衕細長,故叫「繩子衚衕」,為「繩子庫」轉換而來。大高玄殿西側南北曾有兩條長度一樣,寬度相同的小巷,統稱為大高玄殿夾道。兩條小巷呈「L」形,猶如一對牛角,俗稱「牛犄角」。西絛衚衕位於德勝門東大街南側,東西走向。東起舊鼓樓大街,西至鼓樓西大街。全長1100米,均寬6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衚衕形狀猶如一條長長的絛帶,又在中絛衚衕西側,故稱西絛兒衚衕。1965年將北城根、北藥王廟部分院門併入後統稱為現名。「西絛」、「中絛」、「東絛」三條緊貼北城牆根的衚衕,歷史上為北城東西來往的重要通道。愛民街三巷舊稱盒子衚衕。因衚衕為規規矩矩的長方形狀,就像一個裝物件的盒子,故名。孝友衚衕形成於明代中晚期,曾是條與鴉兒衚衕相連長巷。因衚衕細長,始稱「簪子衚衕」。清光緒年間醇親王府擴建時東段被佔用。衚衕改為向南延伸,形成曲折走向。(4)什剎海地區以人物姓氏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什剎海地區為歷代政治、文化名人匯聚之地。什剎海地區的衚衕也帶有與人物有關的名稱。像鄭和、馬良、麻勒吉、毛紀、李廣……;還有看似普通,卻又被人們尊敬的陶獸醫、劉鑾、劉漢……;更多的則是以段氏、金氏、郭氏、馬氏為衚衕標記,證明他們在特定歷史背景條件下所起到的作用。這些人物已經離開我們很遠,但他們的名字還深深地銘刻在百姓們的記憶之中。他們並不全都是被人們崇敬仰慕,也有像明代宦官李廣似的社會敗類遭到唾棄。三不老衚衕東西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棉花衚衕。全長273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永樂年間內監官大太監鄭和在此居住,故稱三保老爹衚衕或三寶衚衕。清代諧音改稱三伯老衚衕,俗稱「三不老」、「三老爹」、「三伯老」。1965年變更為現名。明永樂年間,鄭和奉命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最遠的達到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今衚衕東端的全國政協宿舍,相傳是鄭和宅邸。從三保老爹衚衕到三不老衚衕演變過程,我們發現,如果不了解歷史的話,很難把「三不老」和鄭和聯繫在一起。北京的衚衕就是這樣,通過訛傳、雅化、諧音、音譯等不同方式,現在衚衕的名稱與本意相距甚遠——這恐怕也是衚衕文化一種魅力所在吧。著名學者馮亦代先生曾居住於此。群力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護倉衚衕、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313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因清順治九年(1652年)科滿榜狀元麻勒吉居此,衚衕亦稱馬狀元衚衕或麻狀元衚衕,俗稱「狀元街」。1965年定為群力衚衕。麻勒吉(?——1689),清滿洲正黃旗人,瓜爾佳氏,字謙六,漢名馬中驥。他中狀元後,被授予弘文院修撰。康熙年間官至撫蠻滅寇將軍,兼廣西巡撫。回京後授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之職。群力衚衕19號院疑為麻勒吉宅邸,門前留有一塊刻有獅子紋飾的上馬石。尚勤衚衕東西走向,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全長246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稱張皇親衚衕或皇親衚衕。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595年),興濟人張巒之女被選為太子妃。同年太子繼位,為孝宗(熹宗)皇帝,年號天啟,冊封張氏為皇后。後追封張皇后之父張巒為昌國公,賜封張皇后之弟鶴齡為壽寧候,後晉為公。之弟延齡為建昌伯,後晉為侯。這條衚衕張皇后親屬在此居住,故稱「張皇親街」。清代改為張皇親衚衕。1911年變更為尚勤衚衕。由於房屋多次翻建,「張皇親」舊宅在衚衕中已無跡可尋。馬良衚衕東西斜形走向,南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前海南沿。全長119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清代中期,因衚衕內住有馬姓大戶,故稱馬家大院,後諧音改為馬良大院。1965年變更為馬良衚衕。馬良衚衕與什剎海清真寺創始人馬良有關。據《什剎海志》載:清乾隆年間,山東恩縣馬良在前海南沿建小清真禮拜寺一座。清道光十年(1830年),馬良之孫馬九為置黃姓房產一座,將禮拜寺擴大重建。該禮拜寺解放後曾被街道工廠佔用,現僅存遺址。目前設有什剎海清真寺籌備組。「馬家樓」也是以馬良命名的衚衕,原在馬良衚衕東側。1965年與興隆大院同時併入地安門外大街。劉蘭塑衚衕南北走向,南起西安門大街,北至草嵐子衚衕。全長123米,均寬3米。衚衕形成於清初,原和天慶衚衕同為一巷,統稱「劉鑾塑」。1912年析出兩條衚衕,南段的為「劉蘭塑」,北段的為「天慶宮」。劉鑾為元代著名雕塑家,大都城皇家寺廟供奉的神像多出自劉鑾之手。《骨董瑣記》載:「至正七年,建護國仁王寺,詔求天下奇工,造梵天佛像。得黃冠劉正奉,名元,字秉元,寶坻人。先事青州杞道錄,傳其藝,及被召,又從阿尼哥國公學西天梵相,遂為絕藝。兩都名剎,有塑士範金搏換為佛者,一出正奉之手。賜兩宮女為妻,以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官之。嘗赦正奉,非有旨不許擅為人造像」。《燕都叢考》載:「劉藍者,元朝人,以塑神像著名一時,故都有劉藍塑衚衕,即其舊居,地以人傳也。劉藍塑像中在傳神,往余在平,觀某關帝廟,有劉藍塑之關公像。關公之目視周倉,而周倉目眥視馬夫,馬夫之目則視其馬,故其神氣如生,蓋劉藍塑所塑也」。劉鑾後訛稱為「劉蘭」或「劉藍」,衚衕亦變更為「劉蘭塑」或「劉藍塑」。清末又稱劉藍塑衚衕和劉蘭塑衚衕。《日下舊聞考》載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御制天慶宮像劉鑾塑詩。「南雕北塑古所傳,大都神塑猶存元。名手劉姓元與鑾,東嶽摶換稱元賢。茲天慶像鑾坯埏(音山),棟字剝落像巍然。呵護丁甲其敢延!為新棟宇丹墀鮮,像弗增易如故焉。是日路便展禮虔,高居上帝絳節翩。侍臣儀從飄乎仙。曹司聾啞解事艱,斯非典欲為其難。以神喻人至理存,一潔矩乃為心寒」。2003年西什庫大街拓寬後,劉蘭塑衚衕東側2號至30號院門保留,在20號與22號之間,夾雜著真如鏡衚衕6號院門,分別是甲6號、乙6號和丙6號。劉蘭塑16號為西什庫社區辦公之地。14號為西什庫小學。劉蘭塑衚衕北側為草嵐子衚衕、天慶衚衕、大紅羅廠街等。李廣橋南街位於現在的柳蔭街,明代在此居住過大太監李廣,故名。解放後政府對什剎海進行治理,把月牙河埋入地下為暗河,在上面鋪路。把新建的道路分別稱為李廣橋東街、李廣橋西街和李廣橋南街。1965年把李廣橋南街變更為柳蔭街。李廣為明弘治皇帝隨身太監,深得皇帝寵幸。他私引月牙河水環繞自己的宅邸,並在月牙河上修建石橋一座。稱李廣橋,民間亦稱「李公橋」或「黎光橋」。後來李廣橋也成了街巷的名稱。「毛家灣」以明朝中期毛文簡公的名字命名。毛文簡公名記,字維之,山東掖縣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後被授翰林、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直至內閣首輔,是孝宗、武宗、世宗的三朝元老,被尊稱「毛閣老」。「居官廉靜簡重」。根據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明代棉花衚衕一分為二,南部叫綿花衚衕,北部叫陶獸醫衚衕。清末將陶獸醫衚衕併入,統稱棉花衚衕。1965年又將羅兒衚衕與鬥雞坑一部分院落併入棉花衚衕。因衚衕得名的「陶獸醫」,可能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陶姓獸醫。劉海衚衕東西走向,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全長238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住有一個叫劉漢的人士(或姓劉的漢子),得名。清乾隆年間變更為現名。什剎海還有一些用姓氏入名的衚衕,名稱來源多與居住在衚衕中的大戶人家有關。段家大院為清宣統年間糖房大院及濱海衚衕的舊稱。衚衕中曾經居住著賣「坎離砂」的溥安堂本家,故名。溥安堂舊址在德勝橋北側。「坎離砂」由當歸、川芎、防風、透骨草等組成,該方堪稱治療風寒濕痹的經典藥方。主治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風寒濕痹,四肢麻木,關節疼痛,脘腹冷痛。楊家大院東西走向,全長56米,均寬3米。明代屬於臟罰庫的地界。清代以後,臟罰庫取消,逐漸變成街巷,稱「大院」。1911年後因衚衕里住有楊家大戶,故名。1965年更名為愛民街二巷。金獎衚衕東西曲折走向,東端北折自羊房衚衕,西至松樹街。全長136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清代,稱金家大院。據傳此處曾居住過一位善於彈唱的金姓民間藝人,故名。1965年變更為現名。馬家大院、錢家衚衕和魏家大院均在德勝門內大街西側。其中錢家衚衕與西海東沿相通,馬家大院和魏家大院是兩個間距很短的死巷。1965年連同「東羊圈」併入德勝門內大街。馬家大院內有座二層小木樓,為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照晚年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爽襟樓」。邱家衚衕南北走向,南起四環衚衕,北至新街口東街。全長90米,均寬3米。衚衕形成於清末,因衚衕東側為道觀——大慈九陽宮,供奉邱真人神像,故名。果家大院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大石橋衚衕,北至西絛衚衕。全長180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民國初年,因衚衕中住有郭姓大戶,始叫郭家大院,後定名果家大院。(5)什剎海地區以景物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什剎海地區是人文景觀較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這些歷史文化遺存,不僅見證著北京城的變遷與發展,也為生活在這裡百姓平添了許多樂趣。這裡有鐘鼓樓、銀錠橋、望鄉台、旃檀寺……;鐵香爐、大石作、四棵槐、八寶坑……;還有北城根、西安門、馬家樓、福壽里……;還有許許多多有名或無名的長街短巷。西安門為皇城大門之一,1950年12月毀於火災。附近有西安門大街、西安門北巷、西安大院等。西安門大街東西走向,東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長709米,車行道寬18米。清時以西安門為界,東稱西安門大街,西稱西安門外大街。1911年後,因西安門外大街與西四南大街呈「丁」字形,故又俗稱「丁字街」。1965年西安門大街與西安門外大街合併,統稱西安門大街。現在西安門大街為北京城區東西走向的主要街巷之一。西安門大街101號為英斂之先生故居,「且住為佳樓」。英斂之先生(1876——1926年),為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天主教領袖、教育家和慈善家。西安門北巷位於西安門大街北側。南北曲折走向,北部不通行。全長90米,均寬2米。原衚衕內「雞鴨市」,故名「雞鴨市場」。1911年衚衕按諧音雅化為「集雅士」。1965年變更為西安門北巷。衚衕中曾設有西四浴池,並有西城醫院舊址。西安門北巷西側有處叫「天福大院」的巷子,衚衕呈「L」形,小巷兩端分別與西安門大街和西四南大街相通。籌建西四百貨商場時,該小巷拆除。西安大院南北彎曲走向,南起西四東大街,北至大拐棒衚衕岔巷。全長122米。清代稱西安門外大街北夾道。因衚衕內設有市場,與西安門較近,故又稱「市場」或「西安市場」。1965年更名為西安大院。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政府在此地蓋起5棟簡易樓房。地安門也是皇城之一。以地安門命名的街巷有地安門西大街、地安門內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屬於東城區)和西樓巷等。地安門西大街東西走向。東起地安門東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1900米,車行道寬28米。街道形成與明代,始稱皇城北大街。清代稱地安門外西牆根,亦稱西皇城根。1911年後北皇城牆拆除,闢為道路,改稱地安門西黃城根,又稱北皇城根。民國初年庄親王府拆除,道路向西延至新街口南大街,此新開闢的道路稱為「平安里」。1965年兩條街巷合併,統稱現名。地安門西大街文物古迹眾多,路南有北海公園。路北有南藥王廟舊址、白馬關帝廟舊址、賢良祠舊址、保安寺舊址、宛平縣衙署舊址、宛平縣城隍廟舊址、旌勇祠舊址、嘉興寺舊址等。地安門內大街,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550米。車行道寬10米。清代始稱地安門大街,1911年改為現名。西樓巷東西彎曲走向,東起地安門內大街,西至恭儉衚衕。全長200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始稱地安門西夾道,1965年改為現名。德勝門為北京舊城的城門之一,明清時多從此門出兵打仗,又稱「軍門」。「德勝」帶有「以德安邦」之意。以德勝門命名的有德勝門內大街、德勝門東大街、德勝門西大街、德勝衚衕等。德勝門東大街位於德勝門東側,東西走向,東至舊鼓樓大街,西至德勝門西大街。全長1200米,車行道寬50米。該街形成於1981年。德勝門西大街位於德勝門西側,東至德勝門東大街,西至西直門南大街,全長1730米,車行道寬50米。該街形成於1981年。德勝衚衕位於西絛衚衕與德勝門東大街之間。南北曲折走向。上世紀九十年代拆除。以景山命名的街巷有四條,即景山前街、景山東街、景山西街、景山后街等。景山前街東西走向。東起北池子大街,西至北城街。全長740米,車行道寬18米。明清時為宮廷禁區。1931年拆除景山與故宮之間的北上門闢為道路,中段因為景山之前,故名景山前街。從大高玄殿至北長街一段命名為三座門大街。1965年兩條大街合併,統稱現名。景山后街東西走向。東起景山東街,西至景山西街。全長482米,車行道寬13米。清末始稱景山後大街。1911年變更為現名。以鼓樓命名的街巷有鼓樓西大街、鼓樓東大街、舊鼓樓大街等。煙袋斜街曾叫鼓樓斜街。舊鼓樓大街,南北走向。南至鼓樓西大街,北至德勝門東大街。全長888米,車行道寬12米。元時因南端建有鼓樓,北端建有鐘樓,故稱「鐘鼓街」,亦稱「鐘樓前十字街」。明初時鐘樓、鼓樓毀於大火,永樂年間在現地址上重建,更名為現名。清初分成兩段,北段為北藥王廟街,南段為舊鼓樓大街。1950年將大綉作、小鈴鐺、北藥王廟街合併後統稱現名。北京市民俗協會會長常人春先生曾在此街居住。鐵影壁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北部,東西南北曲折走向。南部有兩條岔巷通向鼓樓西大街,中部岔巷與八步口衚衕相連。全長210米,均寬4米。鐵影壁衚衕形成於清光緒年間,因衚衕19號為護國德勝庵,廟前有座照壁,故稱「鐵影背衚衕」。清宣統年間改稱「鐵影壁」。1965年更名為鐵影壁衚衕。鐵影壁本來是元代遺物,原在德勝門外的龍王廟前,後移到護國德勝庵前,成為鎮廟之寶。影壁用中性火成岩雕刻而成,顏色呈現深褐色,表面如同鑄鐵一般,故稱「鐵影壁」。影壁高 1.8米,長3.5米,前後兩面雕刻著一隻踏于波浪上的狻猊。狻猊在民間亦為神獸,是龍的化身。1948年北平市文物管理整理委員會把這塊影壁移到北海公園北岸,供遊客觀賞。1986年又將基座從地下挖出,與鐵影壁安裝在一起。鐵爐衚衕位於新街口東街中部路北,為南北曲折走向。南起為新街口東街,北端與辛勤衚衕、水車衚衕相通。全長95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清代。衚衕內有座規模極小的道觀——玉皇廟,正殿前有座6尺高的鐵香爐,故稱「鐵香爐」,後稱做鐵香爐衚衕。1965年變更時減掉「香」字,成了鐵爐衚衕。由於淡化了宗教場所的歷史背景,使衚衕更趨向於平民化。而這種結果也造成學者們在探討衚衕名稱來源時產生了分歧。一些專家矢口否認衚衕名稱來源於玉皇廟鐵香爐的說法,而誤以為來自衚衕北側的金剛寺。金剛寺(又稱般若寺)以石刻金剛經聞名於世。假設這些專家判斷合理,衚衕也應該叫「金剛寺」或「般若寺」衚衕。鐵香爐的結局顯得有些悲壯,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中它被化成鋼水,最後落戶於某處建築工地。玉皇廟舊址解放後曾為邱家衚衕小學分校校舍,地上建築物拆除後改為操場。現在唯一參照物是鐵爐衚衕南口的那棵老槐樹,據說它與玉皇廟同齡。小銅井衚衕在北京城中佔有一定地位,它與銀閘、鐵影壁等列為「鎮城之物」。衚衕形成於清代,名稱取自衚衕里那口元代古井。說是銅井,實際是用黃銅鑄造成的井沿兒。井沿兒上刻有「大元至順辛末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文字。近代學者徐國樞曾有過「甘泉芳洌味清新,有詔傳宣賜近臣。惕勵此心同止水,三緘借鑒學金人」詩句。民間亦傳銅井舊址在2號院,即梁巨川、梁漱溟先生故居花園內。1952年總政文工團徵集土地,梁漱溟先生把花園讓出。梁漱溟先生住的院子改為西海西沿2號。2002年總政排演場擴建,故居拆除。小銅井衚衕全長104米,均寬7米。它貫穿於新街口北大街和西海西沿之間。與其相鄰的有總政歌劇團排演場、匯通祠等。新街口豁口西側還有條以銅井命名的衚衕,因衚衕規模較大,故稱大銅井衚衕。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建設新街口豁口立交橋時拆除。雪池衚衕因冰窖得名。位於陟山門街北側,南北彎曲走向。全長110米,均寬2米。清初北京城的冰窖為官窖和府窖兩種類型。宮廷皇室的儲冰處為官窖,王府貴族的儲冰處為府窖。直到民國之後,私人冰窖才逐步形成。雪池衚衕中的冰窖為官窖,建於明萬曆年間,共有六座冰窖。儲藏的冰采自玉泉山和御河。5號、6號冰窖之間有座神廟,供奉「窖神」。「窖神」為濟公。1979年冰窖停止使用,1——4號冰窖先後拆除,僅剩下5、6號冰窖。雪池冰窖為北京市文保單位。《京師坊巷志稿》載:「康熙中賜蔡升元,飭內務府司員,冰窖施工,尅期告竣,令同直陳元龍送歸新第」。在前海南沿也有一條以冰窖得名的衚衕。清代因衚衕西側有冰窖,故名。1911年叫冰窖衚衕。1965年改稱為白米北巷。衚衕呈曲折走向,南起白米斜街、北至前海南沿。全長112米,均寬3·5米。衚衕內有恩海舊宅。恩海在清光緒年間二十六年(1900年)時任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在東總布衚衕南口射殺德國公使克林德,引發庚子之亂。陟山門街位於北海公園東門,該街在陟山門外,故稱。街呈東西走向,全長218米,均寬21米。清代稱陟山門大街,1965年改為現名。陟山門街元代為宮殿區,明代為衙署廠庫區,清代中期以後逐步演變為居住區。《京師坊巷志稿》載:「迤東為大高元殿。又北為景山西門。與景山門相直者為西苑陟山門。稽查內務府衙門在北,迤北有樂部公署。」《順天府志》載:「迤東為大高玄殿,又東北為景山西門。與景山門相直者為西苑陟山門。稽察內務府衙門在焉。稽察內務府御史衙門,雍正四年設,在景山西門路北,房四十有六楹,以都察院監察御史二員籍核其事,迤東有樂部公署。」胡適先生1917年回國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曾居住在陟山門6號。園景衚衕位於陟山門街北側,南北走向,全長115米,均寬2米。清代因有魏氏大戶在此居住,故名魏家衚衕。因衚衕在北海公園與景山公園之間,1965年變更為園景衚衕。校場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南側。呈半環形東西走向,東西兩端均北析與地安門西大街相連。全長240米,均寬6米。校場建於明嘉靖年間。據《明世宗實錄》載:「明嘉靖三十年,上更定營制,命更舊內校場名曰內勇營。欲以團操內使。次年二月,工部請營建祀所並營舍,中立一台,備卿視」。《宸垣識略》載:「教軍場在宏仁寺西闡福寺垣後,即明內校場。有三聖祠碑。蓋嘉靖三十一年改名為內勇營所建,以祀火神、水草神、馬神。中立一台,以備親閱」。1911年後形成街巷,叫「校場」。1965年變更為教場衚衕。現在「校場」舊址由北京第四中學初中部佔用。衚衕內還有盛新中學與佑貞女中舊址。1917年法國天主教仁愛遣使會在此建佑貞女中教學樓。1923年在教學樓東側建盛新中學。1952年兩校合併改為北海中學。舊址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大石虎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衚衕呈東西走向,全長242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衚衕西口有一石質雕刻的老虎,故稱「石虎兒衚衕」。據稱該石虎為元代遺物,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現存於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館。清宣統年間改為石虎衚衕。後因名稱與西單的石虎衚衕重名,1965年改名為大石虎衚衕。衚衕中曾設有清正黃旗蒙古都領署。民國時衚衕中設有私立平民大學,後更名平民大學。大、小石碑衚衕位於銀錠橋北側,形成於清代中期。因華北協和修道院(現為鴉兒衚衕23號院)存有兩塊明代崇禎皇帝為曹化淳所題的御制碑,故稱「石碑」。崇禎皇帝御制碑僅有這兩塊碑存世。1925年析出兩條衚衕,西側叫小石碑衚衕,北側的為大石碑衚衕。大石碑衚衕南北斜形走向,北端通向鼓樓西大街,中間與小石碑衚衕相連,南端與煙袋斜街銜接。全長261米,均寬3·5米。小石碑衚衕呈南北斜形走向,北端為大石碑衚衕,南端為煙袋斜街。全長80米,均寬2·5米。什剎海地區以橋樑命名的街巷衚衕達10條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銀錠橋衚衕。銀錠橋衚衕南北曲折走向,北端與北官房衚衕、後海南沿、大金絲衚衕相通,南端為南官房衚衕。全長94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為9號院有海潮庵,被稱為海潮庵衚衕。清乾隆年間改稱「海潮庵」。因衚衕北端有銀錠橋,1965年變更為銀錠橋衚衕。銀錠橋建於明代中葉,為什剎海地區僅存的古橋之一。該橋坐落在前海與後海結合處,為眺望西山景緻的絕佳處。「銀錠觀山」為「小燕京八景」之一。衚衕中的海潮庵現為民居,前殿已經闢為經營義大利風味的酒吧。走上木樓能看到粱橢間殘留自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彩繪。永康里位於棉花衚衕東側,東南曲折走向。東起花枝衚衕,西端南折至後羅圈衚衕。全長85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清末。因地勢低洼,並設有帶有賭博性質的鬥雞場所,故稱「鬥雞坑」。1965年變更為現名。護國寺建於元代,為什剎海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寺廟之一,有「西廟市」之稱。以護國寺命名的街巷有護國寺街、護國寺大院、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護國寺後廟、新太平衚衕(護國寺塔院)等。護國寺街東西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593米,車行道寬6米。與後鐵匠衚衕、藕芽衚衕、棉花衚衕、護倉衚衕、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相連。護國寺街形成於明代,因街北有元代時期所建古剎——崇國寺,故名崇國寺街。明宣德年間,崇國寺改名為大隆善寺,成化年間改稱為大隆善護國寺街。清變更為護國寺街。民國時期曾叫護國寺大街。1965年再次更改為護國寺街。護國寺街經過改造之後,以護國寺小吃店為龍頭,成為北京市「風味小吃一條街」。街內有梅蘭芳先生和溥傑先生故居。原交通部部長葉飛將軍也在此居住。《西城梨園史料》載:「護國寺75號院曾是京劇老生前輩名家劉洪昇先生故居。院門曾留有"聖代即今多雨露,諸君何以答昇平』的對聯」。護國寺大院為護國寺舊址,佔地1·8萬平方米。民國以後,護國寺荒廢后逐漸形成居民區。護國寺大院分別與護國寺街、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百花深處相通。1965年定名。護國寺舊址尚存金剛殿、東西配殿等建築。人民劇場為西城區文保單位。護國寺東巷與護國寺西巷分別在護國寺大院的東西兩側,舊稱「東廊下」和「西廊下」。護國寺東巷南北走向,北端東折至棉花衚衕,南至護國寺街,全長397米,均寬4米,原為護國寺東側通道。1911年更名為現名。護國寺西巷南北走向,南起護國寺街,北至百花深處。並與大、小楊家衚衕相通。全長280米,均寬3米,原為護國寺西側通道。1911年變更為護國寺西巷。新太平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西南彎曲走向。南起百花深處,西折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204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據《什剎海的寺廟》介紹,該衚衕曾叫「護國寺塔院」,後改稱太平衚衕。1965年定為現名。虎城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西南側,因明代這裡設有虎城故名。《燕都遊覽志》載:「虎城在太液池西北隅,睥睨其上而阱其下,阱南為鐵門關而竇其南為小阱,小阱內有鐵柵如籠,以檻虎者。虎城西北隅有豹房。百獸房在虎城之後,連楹南向」。明正德二年八月,又建造豹房,正德七年時,已添修房屋200餘間。正德皇帝「朝夕處此,不復入大內」。什剎海地區歷代有眾多的王公貴族在此居住,衚衕名稱中也帶有這些府邸的痕迹。如定阜街、「府夾道」、「大牆縫」等等。定阜街東西走向。東起龍頭井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與松樹街、旌勇里相連。全長475米,均寬10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始稱定府大街。明永樂年間,徐達四子徐增壽被追封為定國公。其子許景昌襲定國公後,府邸在此,故名。清代稱「定府樓街」。1911年更名定阜大街。1965年定為現名。衚衕內有慶王府和濤貝勒府及輔仁大學舊址。什剎海有兩條「府夾道」。其一在醇親王府(北府)花園西牆外,清代叫「府夾道」亦稱「西夾道」,1965年定名為後海夾道。其二在恭王府與阿拉善府之間,也稱「府夾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夾道上建樓,夾道被堵死。大、小翔鳳衚衕在恭王府北牆外,清初故叫「牆縫衚衕」。後雅化為現名。愛民街四巷舊時叫「菜園」。棍貝子府東側有「府菜園」地名,這裡的「菜園」可能是庄親王府的「府菜園」轉換而成。南官房衚衕和前井衚衕、後小井衚衕在清代統稱「南官府衚衕」。因衚衕內有康熙帝第十子的府邸,稱做「十王府」,故名。南官房衚衕51號民國時間為溥氏祠堂舊址。溥氏姓名為溥燻(字堯臣),時任陸軍部次長。1938年春去世,享年54歲。南官房衚衕還住有藝術評論家、著名演員鳳子和沙博理先生、翻譯家孫繩武先生、輔仁大學教授顧隨先生、溥儀侄子毓嵒先生等名人。什剎海地區有幾條帶灣的衚衕,如小八道灣、前、中、後毛家灣等,它們都與水有著微妙的關係。小八道灣位於鼓樓西大街北側,曲折走向。南起鼓樓西大街,北至大石橋衚衕,與景爾衚衕相連。全長134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衚衕曲折多彎,故稱「八道灣」,亦稱「八調灣」。 1911年變更為「小八道灣」。前、中、後毛家灣位於西黃城根北街。為明代大明壕岔河流經之處,因臨近河流,並有毛姓大戶居住此地,故稱「毛家灣」。清時稱「茅家灣」,並析為三條衚衕。前毛家灣東西曲折走向。西起西黃城根北街,西端北折至中毛家灣。全長363米,均寬6米。中毛家灣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314米,均寬4米。後毛家灣南北曲折走向,南起中毛家灣,北至太平倉衚衕。全長288米,均寬3米。解放後原國家副主席高崗、原國防部長林彪曾自此居住。千芉衚衕在前海西街西側,東西走向。東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橋衚衕。全長101米,均寬4米。明代附近設置射所,清代把該衚衕和三座橋衚衕統稱箭桿衚衕。名稱由來是衚衕形狀像弓箭的箭桿,故名。1911年之後,南北路析出「三座橋」。剩餘部分更名為千芉衚衕。北海公園西牆外曾有條「琉璃門」的衚衕。「琉璃門」名稱取自北海公園內「小西天極樂世界」四座琉璃牌坊及北側的三座琉璃隨牆門。(6)什剎海地區以倉儲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

長巷幽幽——攝於後海夾道明清時期,為便於管理和使用,在皇城之外,設有不少管理機構與行署庫房。在什剎海南側就有米糧庫、西什庫、房錢庫、太平倉等地名,這些地名和當年在此地設置庫房有關。什剎海雖臨近皇城,明清時期,皇家曾在此地設置倉庫,因此留下了倉儲有關的衚衕名稱,如:氈子房、簸籮倉以及與太平倉有關的護倉衚衕。太平倉是京城較大的倉庫之一,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永昌寺舊址建太平倉。倉廢后更名太平倉衚衕,亦俗稱「太平倉」。太平倉衚衕與群力衚衕之間為清庄慶王府,190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據專家考證,清順治元年,戶部設立倉場衙門,衙門分別設立東、西、漕等各科,分掌各倉場。當年京城內設有祿米、舊太、海運、北新、富新、興平、太平、儲濟、、本裕、豐益及通州中倉、西倉,俗稱京城「十三倉」。這些倉儲多為明代所立,清代有所擴大。現在東直門、什剎海還留有海運倉、北新倉、祿米倉、太平倉的地名。護倉衚衕名稱來源可能是當年在此駐有負責看守倉庫的管理人員。簸籮倉衚衕在明代稱哱啰倉衚衕,據說,當年存放哱啰的倉庫就在此地。哱啰為古代軍隊中的一種號角,用海螺殼製成。明戚繼光《練兵實記》記有:「凡吹哱啰,是要各兵起身,再吹一次,是要馬兵上馬,車兵附車,步兵執器立齊。」清乾隆時期更名為菠蘿倉衚衕,後簡稱「菠(笸)羅倉」。四環衚衕與倉儲也有關係,只是當時是貯草之地,因地勢低洼,故俗稱「草廠大坑」。氈子衚衕曲折走向,南起前海西街,北至大翔鳳衚衕,西側岔道亦至大翔鳳衚衕。全長492米。清乾隆時期稱「廠門口」,後因有儲存氈子的庫房在此,故稱「氈子房」。1965年定名氈子衚衕,並將府夾道併入。氈子衚衕形成於清代中期,當時叫「廠門口」,據專家考證早年這裡是慈恩寺舊址。慈恩寺在明代早期為什剎海較大性寺廟,李東陽等名士留有眾多佳句。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三月,「初,禁苑北牆下,故有大慈恩寺一區,為西域群僧所住,至是,上以為邪穢,不宜邇禁地,詔所司毀之,驅置番僧於他住:。當年嘉靖皇帝把慈恩寺毀掉主要是更利於崇奉道教,黨同伐異。之後慈恩寺舊址成為皇家的倉儲之地。明人蔣一葵在《長安客話》記載:「海子橋北舊有海印寺,宣德年重建,改名慈恩。今廢為廠」。供應廠衚衕也稱供用廠,是內府供應庫的一個下屬機構。「專司皇城內二十四雁門、山陵等處內官食米。」另外皇帝御用的白蠟、黃蠟、沉香也從此庫房取辦。清初,撤消了為明皇室服務的內府機構,但在街巷名稱上卻保留下「廠門口」。宣統年間改為「氈子房」。氈子衚衕7號原為清阿拉善王府,為蒙古阿拉善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的征戰中建有奇功,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撥銀賜建。因阿拉善王府西側緊鄰恭王府,故俗稱「東府」,恭王府俗稱「西府」。兩府之間曾有一狹長通道,稱「府夾道」。20世紀50年代於府夾道建樓房,夾道不存。因阿拉善王府與恭王府的地理狀況與《紅樓夢》中寧、榮二府有某些相似之處,故引起部分紅學家的格外關注。阿拉善王府東北側有座建於明代的古剎——北極禪林。據傳明代為供應廠太監們辦公場地。(7)什剎海以官署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什剎海地區因屬於皇城範圍和臨近皇城,元、明、清代及民國時期,政府管理機關在此多有設置。如元代的中書省、翰林國史院、都水監;明代的內官監、宛平縣署、僧錄司、道錄司、浣衣局、織染所;清代的正黃旗都統署、內務府三旗參領署、禁煙總局、禁衛軍訓練處、稽查內務府衙門;民國期間的警衛司令部、航空署等。因為這些官署多設在衚衕之內,因而什剎海地區的多條衚衕以官署入名。雖然這些官署已經消失,但作為歷史見證者的衚衕還留下一些印記。大、小金絲衚衕舊稱金銀絲絛衚衕。名稱的來源是明代內府衙門在這裡設置管理皇室所用色絹的機構——織染所。據《酌中志》載:「其署向南,在德勝門裡,內有空地,堪為苑囿。其染成之絹,赴內承運庫交納。此所,工部亦有監督,有辦顏料諸項商人。此所不隸內織染局」。清代時織染所已經不存在。因考慮到織染所的設置,故把這裡稱做金銀絲絛衚衕,亦稱金絲套衚衕。也有一些專家對大、小金絲衚衕為明代織染所住所提出新的見解。王彬先生在《北京微觀地理筆記》中認為織染所住所應在位於小新開衚衕的通明庵中。據《織染所真武廟記》載:「景泰三年春,朝廷赦有司於都城內相地建名曰織染所,以需上用。既而命司設監左少監來公富以蒞其事」。19911年析出兩條衚衕,即大、小金絲套衚衕。大金絲衚衕東西曲折走向,東部向北傾斜。東起銀錠橋衚衕,西端南折至南官房衚衕。全長249米,均寬3米。1965年將槐寶庵併入,統稱大金絲衚衕。小金絲衚衕南北彎曲走向,南口起於大金絲衚衕,北至北官房衚衕。全長108米,均寬3米。1965年定名小金絲衚衕。大、小金絲衚衕有多位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如著名學者熊十力先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著名內燃機專家周模祿先生等。航空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棉花衚衕,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208米,均寬6米。明代稱噶噶衚衕,亦稱「尜尜」。「尜尜」亦稱「陀螺」,一種兒童玩具名稱。名稱來源可能和當時衚衕形狀有關。清代以後,改名為嘎嘎衚衕,北嘎嘎衚衕。清末因禁衛軍司令部在此設置,衚衕改名為禁衛軍街。民國之後,禁衛軍住所改為航空署辦公用地,衚衕隨之更名航空署衚衕。《燕都叢考》記:「清宣統間改曰禁衛軍街,有禁衛軍司令處。」1965年定名航空衚衕。原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錫聯將軍曾在此居住。新街口東街東西曲折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北側與鐵爐衚衕、水車衚衕、光澤衚衕相連,南側與邱家衚衕、羅兒衚衕、葦坑衚衕、正覺夾道貫通。全長597米,均寬9米。為德勝門內大街連接西直門內大街的主要通道。明代因在此設置內官監二十四衙門之一的浣衣局,故「浣衣局」或漿糨房衚衕,俗稱「漿家房」。清代稱漿家房衚衕,又演化為「蔣家房」、「蔣養房」和蔣養房衚衕。1911年沿稱「蔣養房」。1965年將豆腐巷併入後統稱新街口東街。《京師坊巷志稿》載:「浣衣局在德勝門西,俗稱漿養房。凡宮人年老及有罪退廢者,廢此居住。天啟七年十一月客氏笞死於此」。煙袋斜街東西彎曲走向。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大石碑衚衕,南側岔巷至前海東沿。全長240米,均寬4米。明代這裡設置管理什剎海水政事務的管理機構「打魚廳」,故稱打魚廳斜街。清初改稱鼓樓斜街。清末定名現名。恭儉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東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530,均寬4米。恭儉衚衕與恭儉一巷、恭儉二巷、恭儉三巷、恭儉四巷、恭儉五巷、磨盤院衚衕、北海北夾道、米糧庫衚衕、西樓巷等衚衕相通。明代為內官監址。清代形成衚衕後始稱內官監衚衕。光緒年間訛為內宮監衚衕。1911年後因諧音改為恭儉衚衕。《京師坊巷志稿》載:「北安門內黃瓦西門之里,則內官監也。舊聞考:監今廢,其地猶名內官監衚衕。內有大佛堂,其碑記備列黃華門、營造庫、油漆作、外鐵作、婚禮作、東行、西行、西瓦廠、石廠、黑窯廠、神木廠、鑄鐘廠、供應廠、米鹽庫、備用廠、金殿廠、稻田廠、蜂窩廠、東花房、馬鞍房、琉璃局、外冰窖等名目,與水部備考」。恭儉衚衕一巷,東西走向,全長26米,均寬3·5米。清始稱內官監衚衕,1911年因衚衕內有四眼井,故名。1965年後改為現名。恭儉衚衕二巷,東西走向,全長45米,均寬4米。清始稱內官監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恭儉衚衕三巷,東西走向,全長149米,均寬1·5米。清始稱內官監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恭儉衚衕四巷,東西走向曲折,全長62米,均寬2米。清始稱內官監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恭儉衚衕五巷,東西曲折走向,全長61米,均寬3·5米。清始稱內官監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陳宗藩先生編輯的《燕都從考》記載了民國十八年恭儉衚衕及周邊衚衕狀況。「其北曰內官監,今改為恭儉衚衕。南北直達地安門西皇城根,中間有小衚衕曰十字街,北頭路西有小衚衕曰四眼井。內官監之西曰太平街,貢王府在焉。貢王名貢桑諾爾布,字樂亭,蒙古科爾沁旗人,工書畫。又西曰地安門大街,東西列屋數十楹,曰雁翅樓,今改為乞丐收容所,及工程隊駐所。街西有上駟院,今為民居。稍北曰米糧庫,予所居淑園在焉。又北曰油漆作。又北即地安門內西夾道,今皇城盡拆,與十剎海之南接壤」。有幾處地名需要說明。1、「十字街」的位置:從1948年的地圖來看,可能是現在的恭儉衚衕四巷,當時巷子正好和太平街銜接。兩條衚衕之間為一個「十字」交叉形狀。所謂「十字街」可能是百姓們約定俗成的叫法。2、「四眼井」,現改為恭儉衚衕一巷。3、「太平街」位於恭儉衚衕東側,1965年併入米糧庫衚衕。4、「地安門內西夾道」現改為西樓巷。5、「十剎海」為什剎海別稱。恭儉衚衕有恭儉冰窖,現在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翻譯家葉君健先生曾居住此地。恭儉衚衕南口原有「西板橋」,並把景山西側的道路稱之西板橋大街。《京師坊巷志稿》載:「紫禁城有護城河,河外即御溝也。河自北閘口分流,經內官監,白石橋(西板橋),大高玄殿之東,北上西門之外,至紫禁城下而東、而南,經太廟之東,玉芝宮飛虹橋之西,而其在西一派。則自太社、太稷壇,西至靈台寶鈔司之東,合流於湧福河以出」。(8)什剎海地區以水井有關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據傳「衚衕」為蒙古語的水井譯音而來。先民則水而居,都市生活用水離不開水井。據《京師坊巷志稿集》載:「大、小翔鳳衚衕,西小衚衕曰藥酒葫蘆,井一。迤西為上坡」。「鴨兒衚衕,鴨成為鴉,井一。有廣化寺、萬善寺、海會庵、興善寺,俱祥寺觀。」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水井已經成為歷史遺物,變成帶有地標方位的名稱——這就是以水井命名以及類似「景爾」等稱謂的街巷衚衕。小銅井衚衕位於新街口北大街東北側。在西側亦有大銅井衚衕。內曾有元代古井遺迹。《燕京訪古錄》記載,大銅井衚衕原有水井一眼,井圈為黃銅製成。井圈刻有「大元至順辛末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文字。雅克特穆爾為元文宗時的宰相。北京城舊有五大「鎮城之物」,其中有新街口北的銅井、永定門外大街的燕墩、東安門沙灘的銀閘、德勝門內的鐵影壁、東直門外的鐵塔。舊時在新街口豁口西側還有條大銅井衚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改造積水潭立交橋時拆除。當代畫家司子傑先生曾在小銅井衚衕居住。龍頭井街南北傾斜走向。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北至柳蔭街、定阜街、前海西街結合部,與羊角燈衚衕、興華衚衕、南錢串衚衕相通。衚衕形成於明代,稱作「人頭井」和人頭井衚衕。清乾隆年間代雅化為「龍頭井」。1965年和南藥王廟街合併,統稱龍頭井街。「人頭井」名稱取自衚衕形狀,地點在街的北端,俗稱「三角地」。「人頭」轉換為「龍頭」也是雅化的結果。龍頭井歷史文化遺存有天壽庵舊址、媽祖廟舊址等。什剎海地區有兩條景爾衚衕。一個在鼓樓西大街中部北側,另一條在西皇城根北街。「景爾」是「井兒」的諧音。因北京叫「井兒」的衚衕太多,故以「景爾」替代。鼓樓西大街的景爾衚衕南北曲折走向。東南起自新開衚衕,南部還有一截向西拐的岔巷。西北部為一個「丁」字形,一側通向小八道灣。一側通向大石橋衚衕。全長120米,均寬4米。複雜的地理環境,使我們聯想到水道,或許在幾百年前景爾衚衕就是傳說中什剎海通向大石橋衚衕的那條岔河流經處。衚衕形成於清代,和現在的大石橋衚衕西側院落統稱為井兒衚衕。1911年定為現名。西皇城根北街的景爾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大拐棒衚衕。全長104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街巷內有眼水井,故稱「井兒衚衕」。1911年更名為現名。巧合的是,這裡的景爾衚衕也曾靠近水邊,那就是從甘石橋流向太液池的岔河。衚衕北側的「毛家灣」就是岔河的見證者。前井衚衕南北走向。南起南官房衚衕,北至北官房衚衕,與後小井衚衕、東煤廠衚衕相通。全長311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當時和南官房衚衕、後小井衚衕統稱南官府衚衕。後從南官府衚衕析出,與後小井衚衕統稱為井兒衚衕。1911年析出兩條衚衕,此衚衕規模較大,稱為前井衚衕。衚衕內住有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妹,1959年溥儀特赦之後曾在此居住。兆惠府在前井衚衕3號、5號、7號和大翔鳳衚衕16號院之間,現為北京市文保單位。兆惠府家廟為三元庵。民國時私立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前身)院長鄧金璽先生曾自此居住。後小井衚衕曲折走向,兩西口均起自前井衚衕。全長175米,均寬3米。該衚衕於1911年從前井衚衕析出來的街巷,因水井得名。當代著名美學理論家王朝聞先生曾居住該衚衕。恭儉衚衕一巷舊稱「四眼井」,因井得名。什剎海地區還有兩條以井命名的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西南部的「玉石井」和位於西順城街路南的「小井衚衕」。因這兩條衚衕拆除較早,現在很少有人提及。據傳「玉石井」的名稱來源於「御用食井」之意。明朝時為皇室專用。進入清代之後,水井荒廢,僅剩下「玉石井」這個地名。(9)什剎海地區以寺廟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什剎海地區是北京古城廟宇分布密度最大的區域。歷代或敕封、或募建、或私立,先後建有各類宗教活動場所百餘座。除眾多的佛寺、道觀外,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宗教場所也落戶於此,另有規模大小不一的祠堂、家廟置於街巷之中。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關岳廟、護國寺、廣化寺、拈花寺、凈業寺、北藥王廟、火神廟、廣福觀、白馬關帝廟、賢良祠、西什庫天主教堂、旃檀寺等。除宗教建築外,「佛誕節」、「盂蘭盆會」、「城隍出巡」、「火神廟拜官儀式」等活動也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獨特性。雖然這些寺廟多數在歷史塵埃中化為灰燼,但作為衚衕名稱卻留了下來。只不過在名稱變更過程中刪掉了「寺」字,宗教色彩得到了淡化處理。雙寺衚衕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北側。衚衕呈套疊雙「廠」字形狀走向。均東起舊鼓樓大街,西段南折至大石橋衚衕。外「廠」字行衚衕南折處原有北岔巷,後因建樓將該岔巷南段佔用,岔道北側仍為雙寺衚衕。全長275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南北段曾是大石橋衚衕一部分,1911年由大石橋衚衕析出,衚衕內有兩個寺廟而得名。1965年將北藥王廟街部分併入後,沿用現名。《京師坊巷志稿》載:「雙寺,東曰嘉慈,西曰廣濟,明成化時建」。雙寺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雙寺衚衕11號。旌勇里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門西大街,北至定阜街,與興化衚衕相連。全長259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叫椿樹衚衕。清時曾一度稱為「鬼門關」,後諧音改為「貴人關」。1911年因衚衕口建有旌勇祠,更名為現名。「鬼門關」來源有多種說法。1、興化衚衕住有康熙年大學士索尼家族。三子索額圖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獲罪,死在獄中。八年後,索額圖長子格爾費音,二子阿爾吉善被誅死。他們哥倆從這條衚衕走向「斷頭台」。由此這條衚衕成了民間所稱的「鬼門關」。 2、宛平縣衙設在東官房衚衕東側,內有刑科和監獄。人們對監獄心懷恐懼,於是把相鄰的衚衕稱為「鬼門關」。3、原衚衕南口東側為宛平縣城隍廟舊址,供奉著城隍爺和判官、差役等塑像。這些判官及差役自然是面目猙獰,令人膽寒,人們故把這裡稱為「鬼門關」。4、嘉興寺曾為主辦殯儀活動的場所,故把嘉興寺稱為「鬼門關」,並引申到衚衕名稱之中。旌勇祠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祭祀明瑞將軍,配殿祭祀扎拉豐阿、館音保、李全、王玉廷。乾隆御書旌勇祠和匾額「折衝抒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又以總兵德福入祀。旌勇祠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旌勇里3號。旌勇祠東側有賢良祠,祠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祭祀王公大臣有功國家者。現在為北京市文保單位。興華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龍頭井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與五福里、旌勇里、東福壽里、西福壽里相通。全長520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因衚衕東北側有座興華寺,故稱興華寺衚衕。清代興華寺街。1965年定為現名。《宸垣識略》載:「興華寺在半藏寺東北半里許,有明嘉靖間重修碑,猶名其街」。興華衚衕13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原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先生的故居。清康熙年間重臣索尼,乾隆年間官至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及當代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先生等名人曾在此居住。清秀巷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南,東西走向。東起舊鼓樓大街,西為環狀不通行。全長145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衚衕東口原有道觀清虛觀,故稱「清虛觀」。1965年改為現名。《什剎海志》認為《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的「稻田清虛院」就在此地。《宸垣識略》載:「清虛觀在舊鼓樓大街,有明景泰五年胡濙碑」。清虛觀與曹雪芹筆下的清虛觀名稱相同,故有些「紅學家」認為此處與《紅樓夢》有關。清虛觀舊址在舊鼓樓大街19、21號。護國寺街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因寺得名。與護國寺相關的衚衕有護國寺大院、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新太平衚衕(護國寺塔院)。護國寺現存金剛殿、東西配殿等建築,護國寺金剛殿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大石橋衚衕曾以「妙緣觀」命名的衚衕。《宸垣識略》載:「妙緣觀在大石橋北妙緣觀衚衕,舊有真武廟,明景泰三年廣而新之,賜名妙緣觀,成化間修,有碑二,俱胡濙撰。本朝乾隆五年重修,有刑部侍郎張著書碑。又觀中有虛靖真君大道碑,碑陰刻沖元亭書養心百字,今存」。妙緣觀舊址在大石橋衚衕22號。弘善寺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全長234米,均寬6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叫「弘善寺」,亦稱宏善寺衚衕,以寺得名。清代稱弘善寺街,亦簡稱「宏善寺」。1965年定為現名。《宸垣識略》載:「弘善寺在德勝橋東,有本朝康熙間大學士張玉書書碑」。弘善寺舊址在弘善寺衚衕3號,曾為弘善寺小學校址。著名學者馮亦吾先生曾在此居住。正覺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棉花衚衕,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281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始稱正覺寺衚衕,因寺得名。1965年定為現名。《宸垣識略》載:「正覺寺在發祥坊正覺衚衕,明成化間,內監韓諒賜宅施捨建寺,奏聞,賜額正覺禪寺,有明碑二。」。正覺寺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正覺衚衕9號、甲9號。衚衕內歷史文化遺存有帶磚雕的如意門,5號院外牆有三處門洞式栓馬樁。國際友人泰國公主詩靈通公主居住此地。正覺寺西側有條以寺命名的夾道,稱正覺夾道。北口為新街口東街,南口為正覺衚衕。但在民國初年,正覺夾道並不通行,屬於「半截」衚衕。《燕都叢考》記錄為堂子衚衕。凈業寺夾道位於凈業寺西側的通道,1965年併入西海北沿。《宸垣識略》載:「凈業寺從德勝門西,循城下行,徑轉得此寺。昔為智光寺之基,有明宣德六年鍾一。東有軒二楹,可坐。前舊作廠棚,列席浮尊,宴飲殊適,今廢。湖上有魚藕監」。凈業寺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西順城街46號。太平衚衕位於匯通祠東側,南北走向,全長20餘米,均寬3米。1965年併入西順城街。太平衚衕名稱源於匯通祠東側太平橋或衚衕東側的太平庵。《宸垣識略》載:「太平庵在凈業寺西,循城垣有橋,橋下有水關,清流淲淲,南注入大湖。岸右為庵,背城臨湖,可數頃許。」「德勝門西不半里,有一道庵,為王聚洲在工垣時建,稱滇省香火院。相傳草創經始,直塹回塘,掘出石勒太平庵三字,因以為名。」太平庵舊址原在西順城街60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四合院改建過程中拆除,舊址無存。高廟夾道位於普濟寺東側,亦稱「高廟後身」,1965年併入西海南沿。普濟寺俗稱「高廟」,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西海南沿48號。鴉兒衚衕自東向西傾斜。東起小石碑衚衕,西至甘露衚衕。全長820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明代,稱「廣化寺」街。清初更名為鴨兒衚衕,清末定為現名。《宸垣識略》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廣化寺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鴉兒衚衕31號。著名作家蕭軍先生、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蕭軍先生後人多從事文化傳播工作。鴉兒衚衕54號被稱為「蔡家大院」,蕭軍先生曾在此院短住。後經過蔡家介紹,蕭軍先生搬至「銀錠橋西海北樓」。北藥王廟街在舊鼓樓大街北端。《宸垣識略》載:「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北,明嘉靖中建,有本朝順治間大學士洪承疇碑二」。北藥王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修建地鐵時被拆除,舊址無存。曾為雙寺小學(即雷鋒小學)分校校址。南藥王廟街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側,1965年併入龍頭井街。《宸垣識略》載:「藥王廟在北安門海子之西,東瀕海子。萬柳沿堤,夏月客多載酒游泳其間。東有橋名西步梁橋,玉河水由此入御園。其碑已黯」。南藥王廟又稱普濟藥王廟,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天啟年間魏忠賢重建。廟內曾建有「魏生祠(祭祀魏忠賢的祠堂,因魏氏為活人,故稱生祠)」。舊址在地安門西大街73號。現已改建成香港特區駐北京辦事處住所。大高玄殿夾道位於大高玄殿西側。因兩條夾道形狀猶如牛角,俗稱「牛犄角」。大高玄殿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為明清兩代皇家道觀。現存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原建築格局。大高玄殿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三座門大街23號。碧峰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北側,曲折走向,東起新開衚衕,西北折至景爾衚衕,北岔道通至大石橋衚衕。全長210米,均寬6米。衚衕形成於清代,為小石橋衚衕一部分。1911年從小石橋衚衕析出,以東側的碧峰寺為名。1965年將新開衚衕部分院落併入後定為現名。《宸垣識略》載:「碧峰寺在小石橋衚衕,有明萬曆間重修碑」。碧峰寺舊址在小石橋衚衕5號。北京民俗專家滿恆先先生曾在此居住。鐵爐衚衕因衚衕中有玉皇廟前的鐵香爐得名。玉皇廟舊址在鐵爐衚衕內,無遺迹可尋。鐵影壁衚衕因衚衕中有護國德勝庵前的影壁牆得名。護國德勝庵舊址在鐵影壁衚衕19號。大金絲衚衕西北側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岔巷叫「槐寶庵」,因衚衕中有槐寶庵,故名。1965年併入大金絲衚衕。槐寶庵又叫探海寺、凈海寺,舊址在大金絲衚衕甲33號和35號。民間亦有「海眼就在金絲套」一說。這「海眼」就是特指槐寶庵院里的那眼古井。銀錠橋衚衕舊稱「海潮庵」。海潮庵建於明嘉靖年間。舊址在銀錠橋衚衕9號及後門。明崇禎年間,海潮庵部分建築為英國公新園。前馬廠衚衕有條通向鼓樓西大街的岔巷舊稱「果子觀」,1965年併入該衚衕。果子觀舊址位於衚衕南口東側,2000年改建成高檔住宅區時拆除。白米斜街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西側,東北至西南斜形走向。東北起地安門外大街,西南至地安門西大街,與樂春坊、白米北巷相連。全長353米,均寬4·5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始稱白米斜街。因衚衕西口有白米寺,故名。衚衕內有張之洞故居,溥儀淑妃文秀再婚後曾在此居住。史學家馮友蘭先生、當代作家宗璞也曾住此地。東明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舊稱觀音寺衚衕,因寺得名。觀音寺舊址在東明衚衕16號,為西城區文物普查項目。氈子衚衕又稱「氈子廟」。此稱謂來自《燕都叢考》一書。「氈子廟」為北極庵俗稱。大、小石碑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南側,因華北協和修道院(現為鴉兒衚衕23號院)存有明崇禎皇帝御制碑,故名。愛民街舊稱旃檀寺西大街,因衚衕東側有旃檀寺,故名「旃檀寺」,1911年更名為旃檀寺西大街。旃檀寺即宏仁寺。《日下舊聞考》載:「宏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地最爽朗,即明清馥殿舊址。康熙四年改建為寺。寺前建二坊,寺門內有白石方池,上跨三梁。池西作龍首,自牆外汲太液水灌之。綠荷出水,紅魚吹藻。池北天王殿,殿東、西峙鐘鼓樓,再進為慈仁寶殿,左曰弼教,右曰翊化。又進為大寶殿,左曰普慧,右曰覺德。康熙四年移鷲峰寺旃檀佛像於寺之正殿,寺因是並有旃檀之名。」據《康熙順天府志》載:「旃禪像今在大內,旃禪寺供奉。像高五尺許,寒暑晨昏不一色,沉碧精瑩。相傳為旃禪香木,像鵠立上視,後瞻若仰,前瞻若俯,勇猛慈悲,精進自在,各以意求之皆備。」1900年8月17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旃檀寺毀於大火。天慶衚衕舊有元代建的玄都勝境。清乾隆時玄都勝境改名為天慶宮,故名「天慶宮」。1965年將旃檀寺和口袋衚衕併入,統稱天慶衚衕。真如境衚衕因衚衕內有真如鏡廟,故名。《京師坊巷志稿》載:「真如鏡廟內有隆慶戍辰御用監造碑運:"本監洗白廠,成造上用兜羅絨袍』」。劉蘭塑衚衕的真武廟中有萬曆癸已修洗白廠絛作碑云:「絛作初置公解於果園場前,機作等房俱聚於此。後擇果園場隙地建茲絛作。則洗白廠、果園廠俱在此地。」據《什剎海的寺廟》載:「辛勤衚衕曾用名慈覺寺」。辛勤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西側,南北走向,中部有折彎。南起新街口東街,西至鐵爐衚衕,全長191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始稱抄手衚衕,1965年定為現名。辛勤衚衕為何稱為「慈覺寺」?可能屬於民間叫法,亦為俗稱。慈覺寺又叫「金剛慈覺寺」,俗稱「般若寺」。舊址在辛勤衚衕31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西城區菜蔬公司在舊址上興建兩棟宿舍樓。(10)什剎海地區與百姓生活有關的衚衕名_淥水庭院「百姓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文字也涉足於衚衕之中。當我們默誦著「棉花」、「饊子」、「白米」、「果子」、「藕芽」、「菜園」……,這些質樸無華的名稱,讓我們倍感親切。這些衚衕和「棉花」、「白米」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繫,這僅僅是一種符號,是確定方位的代名詞。因為通俗易懂,容易被百姓接受;因為朗朗上口,容易被百姓推崇。棉花衚衕位於護國寺街北側,南北走向。南起護國寺街,北至羅兒衚衕,與藕芽衚衕、正覺衚衕、菠籮倉衚衕、護國寺東巷、前羅圈衚衕、航空衚衕、三不老衚衕等相通。全長532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明代。北側衚衕稱陶獸醫衚衕,南側衚衕稱綿花衚衕。1911年後兩條衚衕合併,變更為棉花衚衕。1965年將羅兒衚衕、鬥雞坑部分院門併入後名稱沿用。綿花:草棉的統稱。棉桃中的纖維用來紡紗、織布。棉花衚衕66號院為蔡鍔將軍北京臨時住所。藕芽衚衕位於棉花衚衕東側,因衚衕形狀入名。藕:蓮的地下莖,長形,肥大有節,折斷後有藕絲。可食用。藕芽為藕滋生出來的嫩芽。饊子衚衕為延年衚衕舊稱。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全長248米,均寬4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始稱為饊子衚衕,因饊子作坊得名。1911年定為現名。饊子為一種油炸食品。扁擔衚衕位於興華衚衕與定阜街之間的岔巷,1965年併入興化衚衕。衚衕因形狀得名。扁擔為一種生活用具。麻花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西側,始建於清代。1965年併入藕芽衚衕。麻花為一種油炸食品。花針衚衕為民國時期花枝衚衕舊稱,因衚衕形狀得名。花針為日常生活品,又稱「繡花針」。豆腐巷位於積水潭醫院南門外。東段在積水潭醫院擴建中拆除,剩餘部分在1965年併入新街口東街。豆腐是常見的副食品。冰窖衚衕位於前海南沿東側,因景物得名。冰窖為窖藏冰塊的地方。帽局衚衕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西側。帽子為生活日用品。藥酒葫蘆衚衕位於後海北沿,為孝友衚衕舊稱。「藥酒葫蘆」為用葫蘆做成的裝藥酒容器。羊角燈衚衕位於前海西街南側,因衚衕形狀得名。羊角燈為舊時照明工具,又稱「燈籠」。燈籠像羊角形狀,防風功能較好。棠花衚衕在鼓樓西大街南側。棠花由「糖花」轉換而來,「糖花」俗稱關東糖。果子市位於鼓樓西大街西端,曾為北京城最大的果子市之一,有「北市」之稱。「果子」泛指時令性較強的果類,如蘋果、鴨梨、柿子等。南、北錢串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因衚衕形狀得名。舊時人們使用的錢為金屬幣,為攜帶方便,需要用繩子通過「錢眼」把錢幣拴在一起。故稱「錢串」。白米斜街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西側。白米又稱大米,為稻子脫過外殼的米粒。氈子衚衕位於前海西街。氈子為百姓們製作靴子、墊子、鞋墊、房屋的材料,由牲畜毛髮加工而成。磨盤院衚衕位於恭儉衚衕東側,呈環形走向。兩西口均起自恭儉衚衕。全長87米,均寬2米。衚衕形成於清代,原稱磨盤院。名稱來源為:1、因衚衕形狀呈環狀,故名。2、因衚衕中遺存著舊磨盤而得名。1965年定為現名。磨盤為舊時磨米、磨面的工具。「果園廠」為真如鏡衚衕舊稱,明代內府為皇家服務的作坊。「果園」為種植果樹的園子,俗稱「果園子」。前、後鐵匠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側。從「鐵匠營」轉換而來。鐵匠又稱「鐵匠鋪」,製作鐵器工具的作坊。菠蘿倉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菠蘿」,從「笸籮」演化而成。菠蘿為一種熱帶水果。水車衚衕位於在新街口東街北側。水車為舊時汲水的工具。舊時北京城有專人買水的商販,所推的獨輪車也叫「水車」。鐵爐衚衕位於新街口東街北側,因玉皇廟正殿前的鐵香爐得名。鐵爐為北京市民舊時做飯、取暖的常用設備。「稻田」為明代地名。稻田為種植水稻的田地,又稱「水稻田」。「菜園」為愛民四巷舊稱。從庄親王的「府菜園」轉換而來。菜園為種植蔬菜的園子,俗稱「菜園子」。糞箕衚衕為南官房衚衕通往前海北沿的岔巷,因衚衕形狀得名。糞箕為拾糞的工具,與簸箕相似。水罐兒衚衕為水章衚衕舊名,因衚衕形狀得名。水罐兒為裝水的器皿。盒子衚衕為愛民三巷舊名。盒子一般由紙、木、鐵等質的做成。為盛裝散狀物品的容器。「南、北炭廠」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南部,1965年併入愛民街。炭廠,製作引火用煤炭、木炭的作坊。銅局衚衕位於西海北沿與西順城街之間,即凈業寺東側的小衚衕。1965年併入西海北沿。銅局可能為製作、加工銅器的作坊。油漆作位於恭儉衚衕東側。油漆為粉刷木器的油類製品。酒醋局位於北海公園西側。酒為糧食、水果等含澱粉或糖的物質,經發酵製成的含有乙醇的飲料。醋為調味用的酸性液體。《京師坊巷志稿》載:「櫺星門迤西,曰西酒房、西花房。金鰲退食筆記:酒醋房、西花房、牲口房、舊虎城皆在櫺星門西北,今盡廢。舊聞考:酒醋局巷內有真武殿,至今稱為酒房,蓋即西酒房舊址」。井兒衚衕為景爾衚衕舊稱,因景物得名。井兒又稱「水井」、「井窩子」。金銀絲絛為大、小金絲衚衕舊名,因織染所製作的絛帶得名。金銀絲絛為用金銀絲線編織的帶子。煙袋斜街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西側,因衚衕形狀得名。煙袋為抽煙的用具,有旱煙袋、水煙袋之分。「煤廠」為東、西煤廠衚衕舊稱。煤廠舊時為加工各種煤製品的手工作坊。抄手衚衕為辛勤衚衕舊稱。南方某些地區把餛飩叫作「抄手」。醬房大院位於舊鼓樓大街西部,名稱可能與製作醬菜作坊有關。醬為調味品。因主料、輔料不同,醬的種類繁多。繩子衚衕位於教場衚衕西南側,因繩子庫得名。繩子為捆綁之物。因材質不同,分為麻繩、線繩、塑料繩等。剪子衚衕,位於草嵐子衚衕北側,因衚衕形狀得名。剪子又稱剪刀,為生活日用品。養蜂夾道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西南側。據傳明代向朝廷提供蜂蜜的地方。清代以後蜂場荒廢,逐漸形成街巷。蜂蜜可供食用和藥用。(11)什剎海以動物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因此衚衕中也常留有諸如羊、馬、牛、狗、豬……的影子。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以動物命名的衚衕多已改頭換面,變得令人茫然不解。北京許多衚衕名稱來自先民的口口相傳,帶有通俗、上口、易記等特點。如「背陰」,「取燈兒」、「耳朵眼」、「馬勺」……什剎海地區以羊命名的衚衕有六條之多,其中曾叫「羊圈」就有四處,即: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西側的楊儉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的大、小楊家衚衕和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的「東羊圈」。羊房夾道為養蜂夾道舊名。位於國家圖書館西側。《京師坊巷志稿》載:「羊房夾道訛養蜂。由金海橋玉熙宮迤西,曰櫺星門,迤北曰羊房夾道,牲口房、虎城在焉。內安樂堂在焉。凡宮人病老或有罪,先廢此處,待年久再廢外之浣衣局。成化間,萬妃專寵,孝穆紀皇后詑疾居此,誕孝宗。牲口房收育異獸珍禽,有虎城、羊城。」羊房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東西斜形走向。東起柳蔭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與松樹街、金獎衚衕、東明衚衕相連。全長471米,均寬5米。衚衕形成於明代,衚衕西南側有「東羊圈」,故名。羊房衚衕有馬靈官廟、中藥王廟等歷史文化遺存。什剎海地區有三條以狗、猴、豬命名的「尾巴」衚衕。三條衚衕共同的特點是細小或狹窄。狗尾巴衚衕為東明衚衕舊稱,位置在德勝門內大街東側,德勝橋南側。猴尾巴衚衕為侯位衚衕舊稱,即鴉兒衚衕與鼓樓西大街的岔巷。位於鴉兒小學東側。豬尾巴夾道為凈業寺夾道舊稱,位於凈業寺東側。什剎海地區除了狗尾巴衚衕外,景山西街西側有條叫「狗鷹」的衚衕,後雅化為高卧衚衕。明代還有條叫「打狗巷」的地方。什剎海地區以牛命名的衚衕有兩處。「牛圈」位於草嵐子衚衕迤北。疑為明代圈養牛的地方。「牛犄角」為大高玄殿夾道的俗稱。什剎海地區以馬命名的街巷衚衕有六條。馬市大街為西四東大街舊稱,因元代在此設置「馬市」,故名。前、後馬廠衚衕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側。衚衕形成於明代,始稱「馬廠衚衕」,又稱「馬公廠」。據《燕都從考》載:「又龍華寺(即瑞應寺)碑文:『輔碧峰與海印,則今之馬公廠,殆即《長安客話》所云寺廢為廠者歟』」。前馬廠衚衕曲折走向,東起舊鼓樓大街,西折南起鼓樓西大街。衚衕內有多條岔巷。全長430米,均寬4米。1965年將果子觀併入後統稱為現名。後馬廠衚衕南北彎曲走向。南起前馬廠衚衕,北端西折至新開衚衕。全長349米,均寬4米。1965年將醬房大院併入後統稱為現名。馬狀元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為群力衚衕舊稱。衚衕因人物得名,又稱麻狀元衚衕。什剎海地區還有叫「小馬圈」的地方。《宸垣識略》載:「元都勝境在陽澤門小馬圈之西,地名劉鑾塑」。什剎海地區以虎命名的衚衕有四條。大、小黑虎衚衕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側。衚衕形成於清代,稱黑虎衚衕或黑虎兒衚衕。1911年析為大、小黑虎衚衕。大黑虎衚衕曲折走向,東起舊鼓樓大街,西部北折至小黑虎衚衕。全長140米,均寬3米。小黑虎衚衕曲折走向,東起舊鼓樓大街,西部北折至鑄鐘廠衚衕,並與大黑虎衚衕接壤。全長220米,均寬2米。小黑虎衚衕內有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大石虎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虎城衚衕位於大紅羅廠街北側,為明代皇家圈養老虎所在地。清代虎城荒廢后逐漸形成衚衕,為衚衕名稱。什剎海地區以家禽命名的衚衕不多,大致有三條衚衕。鴉兒衚衕位於後海北沿北側,從鴨兒衚衕轉換而來。「雞鴨市」位於西安門大街北側,後改為西安門北巷。「鬥雞坑」位於衚衕東側,後改為永康里。
推薦閱讀:

亞洲地區國家的禮俗
客家地區墓葬風俗
西北地區
魯東南沂蒙山與浙東南地區的人文交疊(上篇)
白塔寺地區的寺廟,雨中的漫步

TAG:地區 | 衚衕 | 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