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床上常用的乳腺癌診斷檢查有哪些?

1.乳腺X線攝影檢查

乳腺x線攝影檢查俗稱鉬靶檢查,它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為能顯著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的影像學方法,它能發現體檢以及B超不能檢出的乳腺癌。西方國家由於乳腺癌發病率較高,因此有些國家醫療保險中明確規定:女性40歲開始必須接受每年1次的乳腺x線攝影檢查。而由於年輕婦女的乳腺正處於對射線敏感的時期,而且此時乳腺組織比較緻密不易檢出病灶,故一般認為35歲以下的女性不適宜行乳腺x線檢查。

乳腺鉬靶攝片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乳腺癌手術治療前的檢查,了解除乳腺癌原發灶以外,是否同時還存在同側或對側乳房內的病灶。

(2)乳腺病變的良、惡性鑒別。

(3)臨床體檢發現患者有皮膚凹陷、乳頭回縮、皮膚增厚、乳頭溢液時,應做乳腺鉬靶攝片,以便發現乳房內的病變。

(4)高危人群的篩查。

(5)一側乳腺癌手術後患者對側乳房的隨訪。

2.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由於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顯示乳房腫塊及周圍的血管情況,並根據病灶的形態、血流量與脈衝多普勒頻譜分析結果,判斷病灶的性質,對病變的囊、實性判斷具有較好的鑒別能力,同時也能有效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對乳腺病變檢查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且超聲檢查是無損傷性的可以反覆應用,在臨床上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聲的主要表現為:腫塊邊界不整,無明顯包膜回聲,表面多呈不規則狀,似蟹足樣嵌於周圍組織內;腫塊邊界回聲粗糙,可有周邊回聲增強之「惡性暈」;腫塊多呈低回聲或中等回聲,當腫瘤有壞死液化時,腫瘤內可有液性暗區,浸潤性導管癌可有導管擴張的徵象;腫瘤後方回聲呈衰減暗區;腋下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癌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回聲較低;腫瘤內有鈣化時常呈針尖樣或粗顆粒樣、散在、簇狀或瀰漫分布的強回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B超不能代替鉬靶,鉬靶也不能完全取代B超,兩者各有優劣,需在臨床上聯合使用,提高乳腺癌的檢出率。

3.乳腺磁共振成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影像學檢查技術之一,它具有軟組織解析度高、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成像、雙側同時成像、無電離輻射等優點,其檢出病灶的敏感性可接近100%。隨著基礎科學及技術的發展,MRI快速成像序列等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其特異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可達90%)。

在乳腺癌的檢查方面,乳腺MRI檢查對緻密型乳腺內病灶的觀察、乳腺癌保乳術後局部複發的觀察、乳房假體後方乳腺組織內病灶的觀察以及對多中心、多灶性病變的檢出、對胸壁侵犯和區域淋巴結轉移的顯示要優於其他方法,這對乳腺癌的診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尤其是MRI能發現臨床體檢及其他檢查方法無法發現的早期和小的惡性病灶(<2>

4.纖維乳管內鏡

由於乳腺癌是由乳管上皮發生的,直接觀察、了解乳管上皮的性狀對乳腺癌的診斷很有意義。纖維乳管內鏡為了解乳管病,變情解決方案。乳腺纖維乳管內鏡是由光源、影像監視器、攝像記錄器、光導纖維鏡組成,其外徑只有0.6 mm,可直視乳管上皮的變化。通過乳管內鏡將攝像頭插入導管內,可以直接觀察乳腺導管系統。

纖維乳管內鏡的常見適應證是乳頭溢液。乳腺導管內癌在纖維乳管內鏡下可表現為:新生物呈不規則隆起,其周圍管壁增粗、變硬;表面、基底或其周圍管壁有自發性出血或陳舊性凝血塊;有較粗的基底或蒂與管壁相連,外形半球形,區別於管內乳頭狀瘤的球形、長圓形或桑椹形等;腫瘤表面有多發性小結節狀新生物,有的呈成簇乳頭狀或細小淡黃色水皰狀。

5.PET/CT檢查

PET/CT屬於分子功能影像學診斷手段,既可顯示病變的分子影像,又可顯示其精細解剖結構影像。

PET/CT對大於1 mm原發性乳腺癌診斷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高,較準確地判定乳腺內多發病灶,同時對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性高,術前用其評價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


推薦閱讀:

重磅研究!86%乳腺癌病人手術後做化療沒有任何作用!
【NCCN指南解讀】乳腺癌2016V2 更新解讀!
腫脹吸脂技術治療乳腺癌術後上肢淋巴水腫
「胸險」的乳腺癌
乳腺癌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TAG:乳腺癌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