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3歲孩子的理財觀
啟蒙3歲孩子的理財觀{轉載}
瓜瓜的出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
相比過去頻繁的交際,如今我給自己約法三章:周一到周五,盡量8 點前回家;每天至少要留半小時和瓜瓜玩耍;周六、周日一般不加班,專心陪小孩運動遊玩。而在理財上,我變得更加保守,「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成為過去,我必須規劃更多。
而我的閱讀,也不再僅是巴菲特、彼得? 林奇,案頭上開始擺著蒙台梭利、杜曼等的親子書籍。甚至在工作上,我發覺我對下屬越加耐心,在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做得更好了。
寶潔公司亞洲地區集團總裁德布?亨瑞塔曾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著正向關係——「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在孩子出生後,我也有同樣的感觸。對廣大中產階級而言,一個經理人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就一定能提升領導力和管理能力。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天使,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
最重要的,肯定不是財富。微軟創始人比爾? 蓋茨曾公開表示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
|
清代名臣林則徐也持同樣見解。在林則徐祠堂旁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孩子的培養,固然和金錢密不可分。但財商教育,並不僅是理財教育,也要建立一套對物質
生活的正確價值觀,其意義遠高於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大約在12 歲之前建立。財商的培養,一定要從寶寶抓起。從小養成的理財習慣,會陪伴孩子的一生。衷心希望每一個孩子一生幸福。 都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越小越好教。孩子小的時候,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處處需要仰賴父母,可塑性非常強,趁此時灌輸孩子一些觀念及行為模式,往往能夠收到最佳效果。到了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尋求自我獨立,這時候才去矯正他們的行為,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俗語說:3 歲看大,7 歲看老,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在0~3 歲階段,孩子還小,父母要和孩子談的不是錢,而是生活態度和消費觀。
你是不是覺得,孩子不珍惜玩具,或是喜新厭舊呢?或者孩子變得越來越像小霸王,達不成心愿就滿地打滾呢?先別急著罵孩子,也許問題出在你自己的身上。
身教勝一切
場景:很多媽媽不知道,「搖搖車」可能是孩子接觸金錢的第一個體驗。媽媽從兜里拿出1 元硬幣,投入投幣口, 「搖搖車」就會搖個一兩分鐘,孩子經曆數次後,就會明白,
媽媽錢包里的那個「硬幣」,可以讓木馬搖動。數十次下來,孩子就會催促媽媽掏錢,甚至發出類似「掏錢錢」的發音。
父母,是孩子形成生活態度和消費觀的一面鏡子。
仍以「搖搖車」為例,若父母和孩子講好,每天只能坐一次「搖搖車」,多了就不行,長此以往,孩子就能養成自律的習慣。如果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原則,只要哭鬧就有「搖搖車」坐,下次孩子想要再坐就會哭鬧; 而父母若憑心情好壞,看給不給小孩再坐,孩子就會一次比一次鬧得凶,一直到父母妥協為止。
所以,父母管教孩子的原則一定要清楚,且最好要一致。建議父母們,要對孩子堅決說不,「已經玩了一次搖搖車,不可以再玩」。
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大約在12 歲之前建立,即在小學階段。而孩子在這時期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所以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啟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珍惜物品,也會對自己的玩具珍惜。對小孩子來說,如今不是物質過少,而是物質過多。孩子對於玩具幾乎是見一個愛一個,一周後就會對新玩具漠然,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珍惜物品的習慣。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若媽媽滿身名牌,是個購物狂,又怎能教育子女要節儉;若父母常對孩子說,錢就代表著成功,有錢就會獲得快樂,那孩子的理財觀念肯定會出現誤差。所以,父母應儘早向子女灌輸正確的金錢觀,以免孩子成為未來的「月光族」或「葛朗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玩遊戲、講寓言故事和生活實例,樹立孩子的正確財商。
玩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爸爸媽媽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抽出時間和孩子玩。在玩中,開發孩子的智力,在玩中教孩子說話,認識世界,讓孩子快樂成長。和孩子玩耍,要捨得花時間,這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
前面已經說過,孩子的安全感,是影響孩子一生理財及消費行為的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愛好。和大人一樣,有的孩子喜歡刺激、冒險,那就和孩子玩有點刺激性的遊戲;有的孩子膽子小,那就玩相對比較安靜的遊戲。當父母發現孩子的不同性格後,應根據其性格開展不同的財商教育,畢竟財商教育並非公式般一成不變。
教孩子戰勝挫折
在還不會爬的孩子面前放一個玩具,孩子因為夠不到,可能會哭,這時你會怎麼辦?
把玩具遞到孩子手裡?把玩具推到孩子能夠夠著的地方?還是幫助孩子向前爬,努力夠到玩具。
我的選擇是第三種。此時,父母應該用手掌輕輕推孩子的足底,使孩子藉助外力往前爬,夠到他想要的東西。這是讓孩子明白,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目的,這也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方式。
孩子在玩耍時遇到困難,父母若不幫助孩子,任由他哭,這是不對的。孩子會在心理上受到挫折,產生孤獨無助的消極情緒,對這種遊戲失去興趣;但若是一切都給孩子準備好,會使孩子放棄努力的慾望,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毛病。
孩子遇到挫折不見得是壞事。父母的責任是去幫他渡過這個難關,讓他在下次遇到挫折時,有足夠的信心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不要過多干預孩子
孩子喜歡冒險,只要沒有危險,父母就不要過多干預。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能扼殺。
比如,孩子練習走路時,不要怕他摔倒;孩子摔跤了,不要立即去扶,如果沒有危險,就讓孩子自己從地上爬起來;即使孩子還不會自己站起來,父母也不要馬上就把孩子拉起來。
孩子長大後,可試著讓他自己玩一會兒,這是培養獨立性的好機會。但父母也不要離開,孩子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千萬不能讓孩子出意外。
父母一定要記住,要把第一次嘗試的機會留給孩子,這是鍛煉孩子獨立性的好時機。而當他第一次學會爬、第一次用調羹時,父母們也要用適當的笑容、擁抱來表示對孩子的嘉獎。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應是信任引導,而非積極干預。培養財商的關鍵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例如在出門時,應留出足夠多時間,等待孩子自己慢慢系鞋帶,而不是父母因趕著出門替小孩系好鞋帶;孩子的零用錢,應由孩子自主支配,千萬別硬性規定,老是替孩子作決定。
孩子的玩具
如今的孩子,我們當年可沒法比。當年,我們有把木頭槍就樂得滿街打滾了。而現在的孩子,玩具得用箱子裝。以瓜瓜為例,剛剛滿一歲,玩具就不下二三十件了。
家中若有過多的玩具,父母不妨讓孩子學習分類,將玩具分箱整理,每兩周或每月更替著玩,不但可以保持孩子對玩具的新鮮度,也能讓孩子更珍惜玩具,培養節儉、不浪費的生活態度。
父母應明白,孩子小時候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有利於大腦發育。在一個充滿憂慮、壓抑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處理問題,而且很容易被感情、壓力所壓垮。相反,在充滿愛心、歡樂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情感健康、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強。
科學家們相信,孩子的早期經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母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如摟抱、輕拍、對視、對話、微笑等動作都對孩子未來的財商發育產生影響。
財商小遊戲 玩數學 學理財
0 ~ 3 歲的孩子還不懂「大道理」。以理財為例,若父母、老師總是把「不要亂花錢啊」、「爸媽賺錢很辛苦」等苦口婆心的言論掛在嘴上,孩子又豈能聽得進去?所以在培養寶寶財商的過程中,一定得寓教於樂:
1.0 ~ 3 歲時,通過孩子喜歡的圖卡和貼紙,可以讓寶寶知道蜘蛛有8條腿、老虎有4 條腿、公雞有兩條腿;知道蜘蛛的腿比老虎多,老虎的腿比公雞多,從而讓孩子了解「多」和「少」的概念。
2.其實孩子對錢都感興趣,父母可抓住機會,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買玩具時讓孩子去付錢,初步了解錢和交易的概念。
3.從小教育孩子分享的觀點, 例如拿5 顆糖, 家中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孩子5 人,教孩子一顆一顆分給每個人,分到糖的大人都該收下並表揚孩子,從而讓孩子習慣分享和分配,培養孩子的公平和大方。
財商小貼士
3 歲以下的孩子雖還不能體驗金錢的價值,但父母教的觀念,孩子會照單全收,所以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小遊戲,教導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進而懂得珍惜金錢及努力的觀念。
不要給孩子超過他所需要的
場景: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把一群孩子單獨留在房間里,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15 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吃一塊棉花糖當獎勵。
研究發現,能夠等待獎勵的小孩,長大以後,不管是學業、人際關係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棉花糖理論」表明,能延遲享樂以追求未來獎賞的孩子,其成就比追求立即享樂的孩子大得多。
對0 ~ 3 歲兒童而言,他們已進入認知符號、建立自主性時期,對外界的探索能力加強。父母應根據「棉花糖理論」,培養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和避免廣告誘惑的能力,長大後才不會產生偏差的消費方式及不當的理財行為。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4 種類型:民 主、權威、溺愛、放任。
民 主型的家長具有較高的*意識,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經常用說理的方法教育孩子,也經常與孩子溝通情感。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因而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能力。
在美劇《成長的煩惱》中,西弗一家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在我看來,相比我們的長輩,80 後的父母由於其教育、生長背景,大多都青睞民 主型教育方式。但也需注意,*型很容易變成溺愛型,兩者之間常常只是一線之隔。溺愛型的家長對兒童高度接納和遷就,很少要求兒童獨立,對兒童也很少使用懲罰措施,這類兒童跟父母的溝通和交流比較好,但由於他們基本上都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不用自己處理問題,因而對家長過於依賴,無法制止本身負面、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相對缺乏獨立性、自立性和創造性。
權威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並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監管。孩子稍有不順從的表現,就對孩子實行體罰和言語上的侵犯。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極其不平等的,父母與子女只是單純的管和被管的關係。
放任型的家長雖然給予孩子較多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孩子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但父母對孩子的不聞不問,會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同時產生疏離感,在對社會認知和道德規則的遵守意識上比較薄弱,這類兒童較容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父母應記得,現實生活,才是最好的培養孩子財商的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最喜歡帶兒子去玩具反斗城。每次去玩具反斗城前,他都會跟兒子約定:「那裡玩具很多,但你只能選一樣。」而且,他會先和兒子約定購買玩具的金額上限,比如200 元。有一次,他很興奮地告訴我,他的兒子迷上了變形金剛,看著反斗城裡琳琅滿目的變形金剛玩具挑花了眼。當兒子在掙扎買「擎天柱」還是「大黃蜂」時,面對 「只能選一樣」、「不能超過200 元」的緊箍咒,兒子最後選了「大黃蜂」,而且剛好是199 元。他覺得,兒子長大後,一定會是個理智的消費者。
小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往往無法剋制,會一直央求父母給他們買。如果父母總是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便沒有機會在下面兩個選擇中作決定:
1.立即享受一顆棉花糖。
2.延遲享樂,就可以多吃一顆棉花糖。
一直給孩子棉花糖吃的父母,總是順應孩子的要求,自認為這是疼愛孩子的表現,不自覺地限制了孩子發展延遲享樂的能力,進而局限了孩子未來成就的高度。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發展出延遲享樂的能力,一定要培養他正確的金錢觀念。
父母應記得,不要給孩子超過他所需求的。如果他只需要一顆「棉花糖」就能滿足,就不要給他買變形金剛的玩具,否則,孩子就會被你寵壞的。而且隨著胃口被逐漸「吊大」,孩子的「笑點」也越來越高,長大後較容易成為一個對什麼都不太感興趣的人。
控制慾望13招
人的慾望有「需要」和「想要」之分,但在孩子眼中,他們沒有需要的東西,都是「想要」的東西。在孩子2~5 歲時,一定要讓他們明白,有效的花錢,就是讓花掉的金錢得到最大的效益。
第1 招 買玩具要定量
為了訓練孩子控制慾望的能力,可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金額設限,父母要經得起孩子的哭鬧,堅守原則。
第2 招 共食原則
年齡較小的孩子,零食類如冰激凌可以共食。
第3 招 生活費內含零用錢
交通、用餐等生活費與零用錢相加,一次性給孩子,不額外給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拉長給零用錢的時間,除固定發放時間,其他時間沒有錢拿。
第4 招 減少無目的逛街
不把逛街當做家庭休閑。
第5 招 機會教育
帶孩子體驗鄉下生活,參加各類慈善活動。
第6 招 記賬並檢查對賬單
提供孩子家計簿或記賬軟體,定期( 每周或每月) 檢查對賬單,超支便從下周或下月零用錢款項中扣。
第7 招 乘大眾交通工具
試著提早出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並教導孩子比較搭計程車與大眾交通的金額差異。
第8 招 買東西分析成本
教孩子閱讀商品標價,並比價、比質量。
第9 招 善用免費資源
即便是學習資源,也要避免孩子開口要家長就給,可善用如圖書館、小區遊樂中心、公園等免費資源,並趁機教育。
第10 招 折扣期間購物
在周年慶、打折時候購物。購物有目的,好比定期添購衣服、書籍。買完就回家,避免亂逛。
第11 招 所得須用付出交換
小孩提出額外的購物、旅遊等要求,須用一段時間內的付出,如擦地板等條件作交換。
第12 招 不要無故吃大餐
吃大餐要出於某種獎勵,並告知孩子具體理由。
第13 招 適當的言語警告
例如「一個月零用錢就這些,用完就沒有了」,一定要說到做到。
財商小遊戲 噹噹銀行小職員
在這個遊戲中,孩子是一家銀行的職員,父母是來銀行換零錢的顧客。
首先為孩子準備幾個小盤子,在小盤子里分別放上10 元、5 元、2 元和1 元的鈔票各一堆,然後父母扮成顧客,拿一些鈔票來讓孩子兌換。這個遊戲可鍛煉孩子的數學能力,並幫助孩子認識金錢。
推薦閱讀:
※孩子性教育不得不遵守的五大原則
※【家教家風】孩子放學回家,這句話一定要問!很重要!
※當媽後,我練就了7項神絕技!第4項你絕對有!
※婚後過得好的人,都有點「孩子氣」
※怎樣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