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飲食習俗:「節氣飯」吃餃子進補吃「十全」

12月22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下面我們就一同來了解一下冬至的飲食習俗吧!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氣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當年張仲景辭官回鄉時,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品(就是現在的「餃子」)。在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要吃百味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餛飩是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樣,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

冬至緣何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進補有新說

人們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里,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很符合養生之道。一般而言,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再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燉煮。補冬的配藥多為中藥的「十全」。「十全」包括人蔘、黃芪、白朮、當歸、茯苓、地黃、川芎、芍藥、桂枝、甘草。


推薦閱讀:

24節氣與奇門
【草色遙看近卻無】雨水節氣,念十首最動人的詩篇
【節氣飲食】小雪節氣適合煲什麼粥
趣味地理|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美到窒息的二十四節氣

TAG:習俗 | 飲食 | 節氣 | 冬至 | 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