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
放言(其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的《放言》詩共五首。詩前序云:「元九(即元稹)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據此可知,這是詩人在憲宗元和十年(815)被貶江州途中所作的。詩題「放言」,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的意思。
這首詩說出了一個極為深刻的道理,對人、對事的認識,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暗示了自己和友人元稹是「材」和「玉」,經過一定的時間,自會澄清事實,辨明是非。
首聯「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提出決狐疑的方法,但是,詩中並沒有直說。「贈君一法決狐疑」會引起讀者想了解的興趣。但是當讀者想要了解之時,詩人卻說「不用鑽龜與祝蓍」,這樣更能激起人想要了解的衝動。鑽龜,古代用龜甲占卜;祝蓍,古代取蓍草的莖以卜凶吉。
頷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正面提出決疑之法。詩人於詩下自註:「真玉燒三日不熱」,「豫章木生七年而後知」,詩人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依據,強調了「時間」的意義,「要」和「須」,又提出了這種條件的必要性。
腹聯和尾聯結合緊密,從反面以史實印證自己所述方法的正確性。「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日:一作「後」。未篡:一作「下士」。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在輔佐成王之時,管、蔡、霍三叔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在流言四起的時候,周公恐懼,避居於東,不問政事。後來成王悔悟,迎周公回宮。三叔懼而叛,周公奉成王命出征討伐。歷史證明了周公對成王的忠心赤誠。漢代的王莽,沒有篡奪帝位的時候,也曾經十分恭謙。王莽在廷,謹慎小心,「爵位愈高,節操愈謙」(《漢書》本傳);後來王莽篡漢自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向使:假使。復:又。如果在真相未明之時,這些人便已經去世,那麼,他們一生行為的真偽又有誰知道呢?這樣又回到此詩中關於「時間」的論點上。這就使作者關於對人和事要經過時間考驗的觀點得進一步強化。
這首詩論點鮮明,論據有正有反,有物有人,論證嚴密,推理合度。詩人以「玉」和「材」喻正面形象,舉人為例時,則將正面的周公和反面的王莽對舉,全詩圍繞「時日」進行,變化多姿,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長按掃一掃,架起智慧橋
推薦閱讀:
※白居易【二】 :白居易,一個偉大的父親
※精讀《唐詩三百首》028: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居易元稹:倘若有來生,我們做情人
※元稹和白居易後期是否交惡?
※白居易: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