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30年未變的劣根性之一:應試教育屬性

教育改革30年未變的劣根性之一:應試教育屬性2012年02月23日 10:26:39分類:教育雜談應該教育

  最近的兩個事件使我認識到,改革開放30多年,教育改革也已近30年,但我國教育中的一些「劣根性」卻沒有多少根本的變化。一些原有的劣根性甚至更加劣根!「應試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有時甚至不自覺發出「應試教育猛於虎」的感嘆!  事件一:一名省級重點高中的二年級學生,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而讓人吃驚的是這位學生學習成績名列班級前三名,是北大、清華的預備生!殺死母親後,他自己竟然像沒事人一樣回教室去學習了!  事件二:在英國舉行的2012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中國選手獲得全部16塊金牌中的10枚。但在互贈禮品環節時,外國小朋友送上精心準備的禮物,中國的天才們竟然回贈人民幣!  兩個事件的共同點一是故事的主角學習都十分優秀,十分會考試;二是故事的主角都不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三是故事的主角心中只有學習和成績。這三個特點恰恰是符合「應試教育」的屬性:教育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以應付考試為目的,違反教育科學規律!  應該教育直接繼承的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衣缽。科舉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科舉的主要目的是「選仕」,即所謂「學而優則仕」。教育成為選仕的工具,學習成為當官的途徑,當官成為學習知識的終極目標。為了這一終極目標,出現了「范進中舉」式的故事。而現代中國的教育仍然繼續著這種教育屬性。學生學習就是為了上好的大學,最終獲得好的工作。「分數」「成績」成為學校、教師、家長、學生追求的唯一目標。至於其它,我們都一概不管了。雖然人們也知道,只注重分數的教育是劣根的教育,是要命的教育,但人們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而把一切都給忽略了!  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中國學生近視發生率超過60%,位居世界第一。上海交大新華醫院課題組在全國9省市的調查中發現,超七成的中國學齡兒童、初中生、高中生睡眠時間不足。在高中階段,100%的學生都有白天睏倦現象。全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領導小組組長張英偉指出,目前中國約有百分之二十一點六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  忽略了教育的全面發展功能!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既應提供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因而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它們是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四大支柱是:[1]學生要「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一個真正受到全面培養的人需要有廣泛的普通文化知識並有機會深入地學習研究少量的學科。」學生要「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學會做事並不是培養某人去從事某一特定的具體工作,使他參加生產某種東西,而是通過實踐去發掘他潛在的合作、交往、創新、冒險等能力。學生要「學會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教育的使命是教育學生懂得人類的多樣化,文化的多樣化,尊重人們之間的差異性,培養團隊精神。學生要「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其人格內涵,能夠成為合格的家庭和社會成員,成為合格的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  忽視社會的未來!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社會的進步歸根到底在教育發展的水平。應試教育扭曲教育的使命、目標和價值,也違背人才培養的規律。回答錢學森之問的前提是我們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走向科學教育。在應該教育的模式下,長期下去,我們不僅優秀拔尖人才培養不出來,甚至連合格公民也培養不出來。有知識,沒有文化和智慧的接班人對我國來講是一場災難。    討論:  一般認為,我國素質教育開始於1985年5月。鄧小平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同年我國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為何近30年的時間不但這種情況沒有有效扭轉,甚至是愈演愈烈呢?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關鍵在哪裡呢?我想這其中需要政府的有效作為,需要學校的自覺行為,需要家長和學生的自為,這其中的關鍵是改革高考的指揮棒功能。或許以下應該成為我們改革的選項。  大學應該多樣化,分類辦學;  大學不應該按「級別」分為不同層次,各類教育應該地位一致;  改革高考方式,不同類型的大學應該有不同的考試方式;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本科教育)、高職類院校應該免試註冊入學;高考充分考慮中學各類成績;  各類大學之間應該有連通的渠道;  國家加大對教學型大學、高職院校的投入力度;  …………  


推薦閱讀:

一部機器導致的革命 (原創)
既然英語四六級考試更多考的是應試技巧,那為什麼國家不把它改革成純考英語水平?
全球著名教育家肯·羅賓遜:誰能撼動教育系統?
問題不再有意義?
如何看待北京體育大學進行院系調整:成立奧林匹克運動學部,體育與健康學部,人文社科學部?

TAG:教育 | 教育改革 | 應試教育 | 改革 | 劣根性 | 根性 | 應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