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智慧→覺知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覺知

海雲繼夢法師文集

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智慧→覺知

前面我們簡單地跟各位介紹「道」的定義,怎麼透過這個「道」來成菩提;因為是透過這個道成菩提的,所以叫作菩提道。「道」就是邁向未知;從因地來講,那條邁向未知的軌跡就是道。邁向未知,它是一種膽顫心驚,或者叫做好奇心、滿心歡喜。小時候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明天學校要去遠足,今天就睡不著了,便當盒一個晚上起來看個好幾遍,然後對著隔天要帶的香蕉,舌頭先舔兩下,開始對著他喃喃地講故事。那是一種好奇心,遠足是什麼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就只知道老師說要到哪裡去,其它什麼都不知道。這都是生命成長的一個軌跡,你一定要去嘗試、經驗,同時應該也要有那種歡喜心才對。假如沒有那一種冒險的歡喜心,大概就是個鐵石心腸的人吧。人應該是會有這種好奇的狀況,然後去嘗試,那是一種生命本然的狀態。

生命中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不一樣,這是每個人的個性、性向。是前輩子的因緣累積而成,那是一個生命的狀況,他沒有對錯,平等平等;這輩子既然來了,那就來了。所以說,每個人來到這裡,他的生命所具備的條件是平等的。不要說上帝造我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胖?造他的時候,就怎麼那麼瘦?其實,這都是自己修來的嘛,那沒有為什麼,就是這個樣子。當確定這一點後,你會發現,人從因地看,他是在邁向未知,這是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也因為是「未知」,總要歷經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的過程,才能慢慢地摸索出來。但慶幸的是,我們有佛法僧三包可以依靠,有法寶的指引,有覺醒的明燈,還有一個和合的原則。僧寶即是你人生的原則,因為僧寶下面就是戒寶,戒是人生的藍圖,在這一個規律、約束下往前邁進,你會逐漸發現,失敗、錯誤愈來愈少,所付出的成本也愈來愈少。為什麼?因為前面投資很大啊,後面就會開始回收,然後你修行的過程會愈來愈順利,因為你已經培養了極高度的警覺性,而且會用正法作依歸。

當你行在正法的途上時,你會發現,很多情況是大腦運作不能用的。比如前面經過的金師子例子,用「金性」去發揮的通通叫科學家、物理學家;這時假如運用人的特性,就會去複製人;用狗的特性,會去做複製狗。這一種情況,都是從他的自性來發展的,他不是法性,不是空性。用空性,不是去複製,他是讓你的生命燦爛、發揮光采,讓你活得有價值,讓你覓得本來面目;用自性,雖然可以複製,但那是阿修羅的行為,雖然福報會很大、很聰明,沒有用,那不是佛法。用空性,才是羅漢、菩薩的工作,這地方要區別清楚。

為什麼前面我們說「擴大」的部分要先弄好,因為來到這裡,已經能夠入法界了。從空性發展出來的,才有可能六相圓融事事無礙,法界本來寂靜,沒有對立,這樣一路上來的,叫作菩提道。從道來解釋菩提,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從因地到果地跟各位交代得很圓滿了。

從因地到果地的菩提道,你要去圓滿人生這三大區塊。第一是凡夫區塊,要怎麼樣從變異念到善惡念,再從善惡念舍染識成凈識,然後從凈識入流,這是第一個區塊。這是凡夫奮鬥的資糧道這個部分,不能夠到達凈識圓滿,那資糧道不圓滿。舍掉這一塊叫出離道,就是進入生住異滅的「住」,開始第二個區塊。第二個區塊就在「住」裡頭奮鬥,也就是從初果如何到達二果,二果到達三果,三果到達四果;見惑、思惑、修惑要如何斷,就是這裡面的工程。一般小乘、空宗行法,就講這一個區塊。我們通常假設這個區塊你已經會了,不會進行的人,那就要趕快參加禪法院、密法院或律法院。

第一個區塊,其實應該是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來負責,但現代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崩潰了,只好用生命教育頂替;生命教育這個區塊,要靠大家發心,這也是修大功德、大福報,結大善因緣,因為第二個區塊是自修努力的部分,怎麼舍識用根、轉識成智的工作,那是自受用的部分;但是跟眾生結善因緣、修廣大福德的部分,是在第一個區塊裡面。

當你到達四果向,那就叫作StandBy——開始在那邊等待,這時已經拿到 Boarding Card了,等什麼呢?等著破我執、法執無明,舍識用根、轉識成智;過了以後就是第三個區塊。這樣菩提道就很清楚了,但這條路很漫長,假如你想說「我下輩子就生如來家,得如來種,那就很快可以進入三果向、四果向……。」這樣當然是最好,不過前提是你這輩子就得好好修,才有可能。若是整天都在是非圈裡打轉,那都是在變異念裡面,怎麼可能?活在變異念里的不一定是壞人,因為那是社會意識形態使然,但這種人絕對是愚痴,因為有智慧、有所覺醒的人,會離開變異念,至少他會有百分之九十的善惡念,百分之十的變異念,而生命的良知覺醒以後,自己就會朝正確的方向走。問題是,這整個社會是個大染缸,它會把整個族群往下拉,這個叫墮落。下面接著來看成菩提後面的經文。

「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為覺。」就能明白無始以來,一切認知都是顛倒的;無始以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認知的,全部都是顛倒。怎麼個顛倒法?因為都用對立法。「當個師父就是要像這個樣子,學佛就要這個樣子……」把人當成了磚塊似地,用定義一塊一塊把他框在那裡。「修行要幹什麼?」「學佛修行就是要成佛。」成佛以後要幹什麼?就是坐在那邊給人拜?那就麻煩了。因為憑記憶,而不是真切地去了解那個狀況。你有沒有了解師父的狀況?師父牙痛的時候怎麼辦?「師父只要置心一處,牙齒就不痛……」,因為你的認知是那樣;「師父講話應該要很低沉、很溫和,有人跟他傾訴時,應該要掉眼淚,這樣才是大慈大悲……。」那師父罵人,就成了不慈悲了。因為你都是用記憶,記憶反射出來就是推理,合理的推理。

嚴格來講,合理的推理都不對,因為每個人合理推理出來的答案都不一樣,那麼,哪一個才是真理?所以說,合理的推理絕對不是真理。即使得了真理的答案也沒用,因為一千萬個答案當中,只有一個真理,那個真理就跟一千萬個答案一樣,也沒有用了,誰會去重視它呢?所以真理沒有辦法拿到書局去賣,每個月都有一堆新書出來,書架上的書浩如煙海,那一本真理擺在那裡有用嗎?大腦推理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真理,真理是符合生命的;不符合生命的那種真理叫做物理。真理,一方面符合生命,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物理定律,但符合生命的這個基本要求,遠大於物理定律的定義,要留意這一點,不然你沒有辦法體會。

我們從前面的緣起到辨色空,到明三性三無性的情況,這樣一路了解下來,知道原來我們都弄顛倒了——只看到師子相,忘了師子的存在。有一些修行人,則是只看到師子的本體,看到那個叫做金子的東西,而忘了師子的存在,那是「見理不見相」;有的是「見相不見理」;有的是「執相廢理」,有的是「執理廢相」,拿著理把相給否決掉了,這一相就變成是罪惡這樣,這都不對;有的是兩個都拿,好像這樣比較穩當,但這也不對;有的是兩個都放下、都不承認,那也是頑空。常空、頑空都不對。

這四個狀態怎麼拿捏恰當,「真實的了解」是關鍵,所以下面接著講無相、無生,讓我們知道原來從無始以來,所有認知皆是顛倒;而這個情況就讓我們有一個自省和定位——定位我們所看到的法界森羅萬象,元無有實,它都是一種過程。但不要誤以為過程,就都不要緊,雖然那個刀子是虛妄的,割下去也是會流血啊。這些是假相、是虛妄的沒錯,但它是事實的狀態,一種本然的存在,因緣本來如此。所以社會現象,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這些都不能逃避,它是一種事實的狀態,有他一定的作用,必須順著他過去。

記得小時候我剛學會騎自行車,在一個下著毛毛雨的黃昏,看見地上好像有一張白紙,就想把它碾過去,好玩嘛,結果碾下去就摔個人仰馬翻,起來一看,竟然是個磚塊!磚塊,它是事實的狀態;似有,你把它當做紙張,那是你想的,就像前面講的把繩子看成蛇一樣。那種自己想的不算,他不是真實的了解。同樣的,我們從無始以來,所有的認知都是虛妄,你把假的都當成真的,這當中無非是情有、似有,頂多是從你的經驗主義、知識性來的,它也是理有,沒有辦法真的去感受那個「實有」,實際的那個部分你體會不到。

「元無有實」這個認知就叫作覺。菩提叫作覺,就是覺醒、覺悟、覺知,這都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來自於一種能力——智慧。智慧是一種能力,一種感受存在的能力。你有智慧嗎?智慧要怎麼開呢?那就要留意到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比如,你會不會吃東西?你看那個小鳥就很會挑東西吃,所以我們會說「那個小鳥咬過的水果比較甜」。小鳥有一種能力,會選擇它要的,那個選擇是一種生理現象的本能,是一種智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都有智慧;而這個智慧能夠互通,六根會互通。我們現在是完全不通,腦筋在動的時候,眼睛就看不到。看畫展時,看到入神了,人家叫你,就完全聽不到了,注意力一集中,其它的五根就全關了。由此可知,六根有智慧在運作,它有一種能力;但我們會發現,當專註在某個部分時,其它的部分就關閉、比起作用了,這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覺;連智慧都沒有,哪有覺?若你專註時,六根會全部起作用。開智慧,它會有一種能力;那你開的是哪種智慧?大多學佛人講的開智慧,大概是指舍意識用意根,但他有沒有真的能夠產生轉「意識」成「意根」的運作能力?假如意根不能產生能力來用的話,那個意根的智慧還沒有轉過來——這個地方是七信位跟九信位之間的差別。舍意識用意根是可以,沒有錯,但是要轉「意識」成「意智」,你轉不過來,這還差兩個位次。

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是有差別的;用了根以後,根的能力要能起作用,否則就沒有那個智慧能力。你要留意,意識轉成意根,意根的能力要起作用,意根的智慧才會產生。現在你說開智慧了,那意根要能起作用才對,否則就不能說有意根的智慧;眼、耳、鼻、舌、身也一樣。我們一般說開悟、開智慧了,這時候是指六根皆起用;即使不能綜合起作用,至少也要能分別起作用。若連分別起作用都沒有的話,那就不算,不能叫開智慧。你慢慢地去體會到用辭的地方。

智慧的那種感受的能力很重要。什麼叫作對生命覺知的能力?生命存在這個世間,它有三個基本條件:生存、安全、幸福。第一個要件就是要能生存,第二個要件是安全,有了安全以後,它需要有幸福感。

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有個國中女生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後,就負氣離家出走,在外獨自生活,偶爾也會寄些錢回來給媽媽。爸爸打了女兒後,想想女兒現在不知流落何方,便覺得很有罪惡感,愈想愈難過,後來就自殺了。女孩回來後,知道她爸爸自殺,也是倍感愧疚。你看看這是誰的錯啊?從這邊就可以看到,現在社會的問題很大,我們沒辦法期待廟堂諸公的政策推動來解決問題,這要靠大家來努力。所以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講,生命教育要趕快推動,很多人對於親子教育的問題不會處理。爸爸教育孩子應該也沒錯,可是孩子的反應他不會處理,自己又產生這樣的罪惡感,到最後去自殺了,家破了。這都是幸福、安全受到威脅。假如這個社會是很平靜、祥和,其實小孩子跑出去,那個爸爸也不會那麼擔心、那麼有罪惡感才對。

生存、安全、幸福這三個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連在一起的;這個基礎弄好以後,生命的本質、它本身會發揮作用。生命有個特質,它沒辦法跟大腦的作用相比,因為大腦是對立來的,對立之下,它在追求某一個目標時,為了達到那個目標,大腦可能會犧牲掉生命。大腦怎麼會犧牲生命呢?大腦應該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安全才對吧!事實上,很多時候正好相反。現代三、四十歲的人,在奮鬥事業時會完全投入,往往事業成功了,卻把子女、夫妻感情、健康等等,全賠進去了。那事業成功有什麼用?這種現象很普遍啊!還有那種工作到過勞死、暴斃的,這都是被假像給蒙蔽了,因為大腦太過貫注,所以生命相關的其它地方就照顧不到。

生命本身那個智慧的能力,也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有微觀和宏觀二個面向。色身本身會有自己調整的能力,這是微觀的部分。比如,你覺得「我累一點的話會怎麼樣」,「累一點,會怎麼樣」就是相互牽動的關係,這是微觀的部分;身體本身會互相去調整,這個部分中醫比較重視。在佛法中修行的人,比較重視宏觀的部分,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現實的生活里,會去調整它跟外在的關係。比如它會感受到家庭哪裡不對,這時不要用大腦,生命本身自然會去調整。但是現代人完全失去了這個能力,所以要找婚姻顧問或專門機構來處理,這就很麻煩了。想想看,把生命、幸福的鑰匙交給別人,這不是很麻煩?連你都搞不清楚自己了,別人會了解你嗎?我們不是說這些心理學家講的都不對,但往往方向都弄錯了,因為用的是外在存在的法,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生命本身具有矯正跟調整的功能,它自己會去調整。你看同樣住在一座山,各個生命體會自己去找適合生存的地方居住,老虎會去找山洞住,鱷魚一定跑去水邊住。為什麼?動物有它的本能,會去找它所要的地方,會去調整它跟環境之間關係。但現代人都沒有那種能力了,道路一划,所有的房子都是面對面,你就被框在那個地方,跳不出來,怎麼去找你要的?生命的本能便無法發揮出來。

我們做的訓練,就是要恢復你的生命本能;透過前面工程面的訓練,再透過奢摩他基本訓練,兩者一結合,本能恢復了,這就是開智慧。現在講開智慧,沒辦法從基本佛教教義那邊來談,因為現在的人資糧道很不足。古代,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人,他生命本能比較具足,所以基本佛教,他就直接講第二塊「住」那個地方,就直接告訴你怎麼入初果位,就是我們講凈識到初果,初果到四果向、四果位的過程。那個時代,整個社會沒有污染,所以比較重視第二區塊。可是,我們現在真正要重視的是第一區塊,就是「資糧道」的部分,每個人這個部分要先調整好,才有可能進入第二個區塊。到第二個區塊,智慧要展開就容易。假如第一個區塊沒有整理好,就直接進到第二個區塊,所訓練只有技術面,那就很有可能會掉入四禪八定裡面,要想開智慧橫出三界就很困難,這就是我們跟環境的關係。

所以要講覺,就要先了解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覺知,不然怎麼覺呢?怎麼知道有沒有感受的能力?比如,你從一個人聽話的表情、姿態,就可以知道對方有沒有把話聽進去、接受或不認同,或自己有沒有講錯話,生命本身具有這種反應的本能。同樣的,我們經過訓練以後,本來就能夠很正確地去作適當的反應。我們現在就是常常自己搞不清楚,所以才要修行、訓練,讓你的智慧成長起來,提升那種感受的能力。當你的生命水平逐漸上升,你跟人相處時,品味會不同,水平會不同。本來你會去爭的,慢慢地你會放下,逐漸要求自己應該有氣質,那就是開始調整了,也就是你的覺知能力提升了。其實你一定是感受到了,才會覺知,所以開始跟覺悟之前需要智慧,所以覺悟叫作佛,智慧叫文殊。所謂「文殊師利菩薩為諸佛母」,是指智慧為一切覺悟的根本,沒有智慧怎麼覺悟呢?它用形象來表達,就有文殊師利菩薩;沒有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會有覺悟的佛呢?

雖然《金師子章》經文中,連一個佛菩薩都沒有提,但你從「覺」這個字,就可以看到佛、菩薩的存在。看這篇文章,若不帶一點佛菩薩的擬人化進去,這篇文章就變成哲學。我們身為宗教者,就要有一點擬人化;但在中國又不能太擬人化,因為儒家思想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敬鬼神而遠之。鬼神有沒有,儒者不去探討,但尊敬他;尊敬歸尊敬,可是會遠離一點。恭敬、尊重,但是不要諂媚,該如何就隨緣,這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的基本立場。因此,佛教到中國來,它的無神論很適合傳統士大夫的需要;也因此,法藏大師給武則天講的是純中國化的講法。他沒有講毗盧遮那佛,也沒有講證法身,也沒有講文殊師利菩薩,他用純理論的部分把它帶過去。你若是把它當哲學來看的話,那就被騙了,因為這裡面有一種狀況是,它的人格化一直在運作。為什麼我一直強調人格,因為這一定跟你的人生、跟生命有關,所以強調從人格開始,而最後的那個成就,其實就是人格止於至善的成就。

語言就是很麻煩,我若是講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沒辦法講,語言有所局限。同樣的,它從哲學、理論的角度,用理事來談的時候,就沒有提到法界、法身的問題了。其實,「事」演變到無礙的時候就是法界,「理」演變到無礙的時候就是法身,所以我們說法身等於法界。

這個時候,你從事來講到止於至善的時候,法身就到達止於至善。我們講的第二世界、第二生命就指這個。你問我,生命到達止於至善時是什麼狀況?就是毗盧遮那佛啊!毗盧遮那佛的法身、第二生命這個法身,他不是擬人化或不擬人化的問題,他本來就是個人,是個止於至善的人,而且這個人無形無相,因為形相已經沒有辦法框住他了,而他在這裡面所具備的各種神通,是來自於六根。六根的圓滿,跟你現在所認知的完全不一樣,他不可思議,他有「人」的東西在裡面,但他一直讓你透過理性,把那個哲學的部分放下,可是他又有一套模式出來,這個模式我們稱之為實踐學,有一個實踐的公式要你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這裡我們要再強調一遍,覺必須先有智,而智慧是一種感受存在的能力。有了感受存在的能力,生命就會產生自發性,這就是覺知;自發性一出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那是從六根起作用的。所以講「文殊師利為諸佛母」,意思是說要先有智才能覺,擬人化你比較容易了解,但也因此就很多人拜文殊師利菩薩。我們不是說拜有錯,但若是不會拜,就會變成迷信了。「怎麼不會拜?就跪下去,翻蓮花掌……」是這樣拜嗎?你講的是儀式、是技術面,工程面的部分要去推動,也就是感受的能力——感受到生命本能起作用的部分。假設從零分開始,你這樣拜,就會一直成長。我們要提醒大家,你在實踐的過程中,假使感受到一些跟外面相應的能力,必須馬上放下,因為那個能力要是會操作了,就會迷在那裡,那就別想成佛作祖了。神通感應一族的,全部要舍掉!一旦掛上去,你就下不來了。修行訓練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相應的部分,但他不是目標,要弄清楚。修行,是以生命改造、成佛為第一目標、第一要務,其它都是雜訊,不要讓那些東西來干擾、障礙自己的成長跟成就,這是大家要留意的地方。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公有制與私有制形成的矛盾體,同時產生,同時存在,同時消亡】
海德格爾:人的存在與死的追逼
再生網|地虎在古代神話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為什麼會有感應的存在?
《拳理節目》:武術整勁的存在意義在哪?徒手搏擊明顯不需如此爆發力

TAG:生命 | 智慧 | 能力 | 存在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