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季養生話防癌

安徽省中醫藥科普專家巡講團成員:陶國水

近年來,惡性腫瘤(以下簡稱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根據最新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現癌症病人達400多萬,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數超過250萬,超過新發病人數的60%。全國每5個死亡人中,就有1例死於惡性腫瘤。從臨床實際觀察,約68%的病人在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失去根治機會。癌症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無錫市中醫院中醫科陶國水

雖說癌症具有高惡性度,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但科學證明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所以很早以前世界衛生組織就把癌症分為3個1/3,即1/3可以預防,1/3可以治癒,1/3可以治療。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又將癌症納入「可防」、「可治」、「可控」的難治性慢性病範疇,癌症已屬於常見病,大家不必恐懼,甚至「談癌色變」。2010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癌症同樣可以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6年發表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針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人體的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從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發展。醫學的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移,轉變為預防重心前移,提前干預預防為主,這些與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完全吻合。

面對癌症這種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難治性等特點的疾病,只有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踐行養生實踐,以減少患癌症幾率才是關鍵。

下面以腫瘤三級預防為出發點,結合中醫「治未病」理論與中醫養生學思想,從四季日常起居、飲食注意等方面著手,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些科學防癌措施,共築健康防線,不當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重視腫瘤三級預防,防治並重,減少腫瘤發病率

近年來許多專家的觀點都認為癌症是「一種人造疾病」。 我們通過對大量癌症患者的生活習性、飲食喜好、工作環境等方面調查分析,絕大多數患者都有很明確的不良生活方式。不論是消化道腫瘤還是呼吸道腫瘤,還包括乳腺癌、宮頸癌等其它惡性腫瘤,都是因為長時間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累積,通過長時期不斷發展演變,最後發展到癌變階段。通過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惡性腫瘤的發生,比如,通過改變飲食習慣(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偏食辛辣、燒烤腌制食物)和調整飲食結構(葷素搭配、粗細結合),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減少消化道腫瘤的發生。另外以肺癌為例,只要遠離煙草,包括一手煙、二手煙和三手煙,重視凈化居室環境、改善廚房環境,同時重視室外大環境污染的整治,包括汽車尾氣和環境污染的整治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肺癌的發生。在當今社會「人造癌症」的大環境中,重視改造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自身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很多實體癌症確實可以得到有效的預防。

1、何謂腫瘤三級預防

惡性腫瘤從預防角度來說,分為一級、二級、三級。

所謂的一級預防,是指通過人為的干預,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改變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從病因的角度消除各種致、促癌因素。

所謂的二級預防,就是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以期病人能得到徹底的根治。

所謂的腫瘤的三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腫瘤的臨床治療。採取積極、有效、系統的綜合治療手段,使所有的(包括中晚期)癌症患者達到最佳療效,並避免其複發,加速康復。對晚期難以治癒的病人應努力減輕其痛苦,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其壽命。

2、突出一級預防,提前干預

在癌症的三級預防策略中,更應該重視的還應該是一級預防,就是通過減少致病因素來避免癌症的發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經說過,臨床上收治的癌症患者絕大多數都有很明確的不良生活方式的歷史,通過癌症科普知識普及,加強健康宣教,推行良好的生活方式、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必要的養生保健,是一個重要方面。

此外,健康體檢是也是有效的預防癌症的手段。通過有效、科學、規律的健康體檢,可以發現一些亞健康狀態,也可以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對各個部位的腫瘤預防都有意義。比如,肺內的良性病變,如果能夠跟蹤重視,及早科學處理,就可以防止發展成癌變;消化系統腫瘤也有一些癌前病變,及時處理得當,也可以有效預防胃癌和腸癌(研究證實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有效預防、治療胃癌前病變)。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癌前病變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處理,最終可以演變成癌。重視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特別是根據健康體檢的結果鎖定哪些是不健康、哪些是亞健康、哪些是癌前病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處理,尤其重要。

3、重視身體異常,及時就診

腫瘤二級預防中重要一點就是早發現。早期發現,首先要有正確的防癌意識,特別是35歲以後一定要有足夠的警覺性並注意掌握相應的知識,定期體檢,發現異常及不良癥狀立刻就診。

在出現下面情況時應及時就診:

①乳腺或全身其它部位有可觸及的且長期不消的腫塊;

②疣或痣明顯變化,如顏色加深、體積增大、瘙癢、脫毛、滲液、潰爛、出血等;

③持續性消化不良:

④胸部悶脹不適,食管內異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⑤耳鳴、聽力減退、鼻咽分泌物帶血、頭疼、頸部腫塊:

⑥月經期出血量過多,月經期外或絕經後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

⑦持續性聲音嘶啞、乾咳、痰中帶血;

⑧原因不明的大便出血或腹瀉、便秘交替,原因不明的血尿;

⑨久治不愈的傷口潰瘍;

⑩原因不明的體重持續減輕等等。

二、中醫「治未病」理論在腫瘤防治中的重要意義

1、中醫「治未病」概念

中醫「治未病」理論包括四個方面:未病、欲病、已病、康復。中醫「治未病」理論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反覆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說:「於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而成而後葯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難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種「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張在腫瘤防治中具有抗傳變和抗轉移的重要意義。《黃帝內經》中有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論述,這些以預防為主的「治未病」理論,為我們在惡性腫瘤的防治中提供了理論依據。

2、中醫「治未病」與腫瘤防治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主要有3個方面:

2.1未病先防 提醒人們要保護人體自身的正氣、提高自身免疫力,在腫瘤未發生之前,針對可能會引起腫瘤發病的各種因素,採取措施,阻斷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爭取不患腫瘤。

2.2既病防變 提倡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發現患了腫瘤,要採取積極治療的態度,並且努力防其傳變。尤其是患者採取手術、放療或化療時,要及時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防止變生他症。「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2、3愈後防複發 在病情相對穩定,臨床癥狀相對減少或改善的情況下,中醫應從整體觀念出發,採取辨證施治原則,調節以及調動人體內在機能,平衡陰陽,糾正臟腑的太過與不及,鞏固療效、預防複發和轉移,提高生存質量。

3、中醫「治未病」具體實踐

腫瘤病人高額的醫療費用讓很多家庭「負債纍纍」、「因病致貧」。 要指導人們注意預防、以及自身行為干預意識,要增強養身保健意識。即「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無事之前,不迨於即逝之後」。

3. 1注意情志調攝 情志刺激是百病之源,更是腫瘤發病的重要誘因。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遵生八箋》說「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內經》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論;更明確提出「喜怒不適……積聚以留」。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避免過度的情志偏激,可以保持體內氣血條達,陰陽平衡而不生病。

3. 2 注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起居要有規律,飲食要做到有規律,要定時、定量、有節制以及合理搭配,多食五穀雜糧以及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煎烤、油炸、霉變和腌制食品等。

「每餐飯吃六成飽,再喝二成湯水好。主食宜少,蔬菜多,瘦肉、雞蛋、魚皆不可少。每當腹中咕咕叫,水果充當輔食料。」

3.3多運動、增強體質 增強體質可以提高、增強免疫功能。所謂「動則不衰,用則不退」。可以打太極拳、練五禽戲,甚至走路、跑步等運動。貴在堅持、持之以恆。

3. 4 注意環境衛生 房屋經常開窗透氣、通風,防止各種污染,室內裝修一定注意環保,不要選擇含有放射性物質和其他致癌物質的建築材料;少用含棉類、苯、四氯化碳、甲醛、二氯甲烷等裝飾材料

3. 5忌煙、限酒 吸煙有害健康是眾所周知,古人亦早已提出。吳澄在《不居集》中說「無病之人頻頻熏灼,津涸液枯,暗損天年」。清人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耗肺損血,世多陰受其禍不覺」。有人用4個20總結吸煙之危險,即煙草含有20餘種致癌物質,吸煙每日超過20支,煙齡超過20年,患肺癌幾率較常人多出20倍。

至於飲酒,少量有益健康,因酒在中醫認為是「百藥之長」,具有助藥行力、活血化瘀等諸功效。但過量則有損健康。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論說「酒味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葯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飲酒過度喪身之源」。

3. 6 不要過度疲勞,注意優質、充足睡眠 「勞則氣耗」,過度疲勞可以使免疫功能失調,所以在工作或運動中一定要掌握尺度,過猶不及,反受其害。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失眠等。保持良好的睡眠十分重要,民間有「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一天一頭豬,不如一覺呼」。清人醫家李漁更為明了地論述睡眠的重要功能,他說「養身之訣,當以睡眠為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4、中醫「治未病」 重在養生保健

中醫「治未病」,強調「治未發之病」、「治未變之病」、「養已病之體」、「消未病之病」,也就是重在養生保健。「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內涵就是如何保養人體的正氣,具體講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精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的動力和活力,神是生命的體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增強了,就不易生病。

日常養生小口訣

4.1堅持幾個「少」和「多」 即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蔬,少葯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

4.2堅持幾個「常」 即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4.3堅持踐行八字訣 即童心,蟻食,龜欲,猴行。

「童心」,即童心未泯,忘卻生活中的不快樂,感受快樂生活,保持愉悅心情;

「蟻食」,即要少吃、慢食,科學進食方法,定時定量,食不過飽;

「龜欲」,即心境淡泊,要放下負擔、不計名利;

「猴行」,即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保證氣血流通順暢。

4.4保持「三通」 即血脈通、心氣通、胃腸通,要達到吃的下、睡得著、拉得凈、放得開。

三、順應四時,調攝起居,未病先防

《黃帝內經》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強調人體必須順應四時的自然變化,加強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和抵抗自然變化的不利因素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所謂「四時」養生,亦稱「四季」養生。就是按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健身防病、起到防病強體防癌的目的。

1、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中醫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自然,長於自然,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均受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氣候變化的影響,於是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脈等組織的機能活動與季節變化息息相關。所以中醫認為,四時陰陽規律是萬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終的根本法則、順應它就會健康無病;違背它,就會患病。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所以我們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四時的特點及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去養生保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順四季之侯,養無病之體

21春季養生

春季三個月,從立春開始到立夏前一天止。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春季又分為,早春(立春、雨水)、仲春(驚蟄、春分)、暮春(清明、穀雨)。

春季是一年之首,是萬物生髮的季節。《尚書·天傳》說,「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容」。

2.1.1春季特點

①早春寒溫不定:這一階段是由寒冷的冬天向春天過渡時期,氣溫逐漸由寒轉暖,或乍暖乍寒,氣候寒溫不穩定。有時還有「倒春寒」。民間有「春凍如馬啃」之諺;

②仲春易發春困:這一階段,萬物升發,人體氣血、陽氣也應時而動,向外升發,腦失所養,易發「春困」;

③暮春易染「春溫」:清明以後,氣溫逐漸轉暖,適宜多種病菌生長、繁殖,易發生傳染病;

④春季在五行應木,在人體應肝。

2.1.2春季養生重升暢

《黃帝內經》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春季自然界之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順時而養,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所以,春季一切行為要有益於春陽之氣升發和舒暢的特點,宣達春陽之氣,並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加以調攝,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這也是遵從「春夏養陽」之養生要旨。

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1)夜卧早起順自然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春天早晨陽氣升發,空氣清新,早起有利於呼吸新鮮空氣,排除體內廢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的氣血也從內臟向四肢調動。所以春天應早起,不應睡懶覺。

(2)增減衣服有講究 早春時節,乍暖乍寒,這時穿脫衣服要慎重,不要突然脫去很多。高濂在《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天氣寒喧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因此,天氣稍熱不宜急於脫掉厚衣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其要審慎,不可驟減。要遵循「春捂秋凍」之古訓。

(3)調攝情志以養肝 春天在人體應肝。肝氣旺盛,肝血不足,易出現情志變化,生氣或發怒,而生氣、發怒反過來又影響肝氣的疏泄,引起肝氣鬱結,出現脅痛、胸悶等症。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使精神愉快,氣血調暢,以使一身之陽氣活活潑潑地運行、生髮,符合春陽萌生的規律。另外,肝開竅於目,應避免久視傷目。

(4)適當運動祛「春困」 春天隨著氣溫回升,氣血從內臟向體表、四肢鼓動,四肢皮膚的血供增加了,皮膚和毛細血管都處於舒張狀態,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了,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容易出現「春困」。加強有氧鍛煉,如慢跑、太極拳等,可以增長體內陽氣,克服「春困」。

(5)飲食調節重頤養 古人認為,飲食調節應隨四季氣候不同而變。《飲膳正要》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熱性治其寒。」

春季陽氣升發,同氣相求,人體陽氣亦隨之升發。此時,為輔助陽氣升發,適宜進食蔥、蒜、芫荽、豆豉等。此外,由於肝氣過旺,易出現頭暈、頭痛、失眠等,宜食用芹菜等以平抑肝陽。

在日常飲食中,推薦多食菠菜、韭菜。

菠菜 菠菜是春天的佳蔬。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能養血止血,斂陽潤燥,長於清理腸胃的熱毒,有通便之效。菠菜含有大量的鐵質、蛋白質等多種維生素,可有效補充人體需要的能量和維生素。需要注意的是菠菜含大量的草酸,草酸與食物中的鈣、鐵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結合物,阻礙了食物中的鈣、鐵的吸收;同時吸收進血液的草酸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又易行成泌尿繫結石。必須首先讓菠菜在開水中焯一下。

韭菜 初春韭菜一束金。韭菜性味辛溫,入肝脾腎胃經,有溫補腎陽,固精止遺,行氣活血,溫中開胃之功。韭菜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又增進腸蠕動,促進排便,對便秘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韭菜宜採用新鮮者食用。炒熟隔夜者不宜食。陰虛內熱,身患瘡瘍,平素脾胃積熱,性功能亢進者不宜食用。

此外,春飲花茶有益健康,「人喝花茶,春困自消」,平肝陽可飲用菊花枸杞茶,決明子山楂茶;補肝陰可食用胡桃肉、黑芝麻、桑葚子等;補肝血可輔食黑木耳、甲魚、胡蘿蔔、豬肝等。

需要注意的是,潰瘍病春季易發作,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2夏季養生

夏季三個月,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

2.2.1夏季特點

①夏熱夏長:夏季陽氣最盛,天氣炎熱,太陽早升晚落,晝長夜短;

②多雨挾濕:夏季天氣變化迅捷,驟雨無時,加之天氣炎熱,地氣上蒸,長夏時節易挾濕氣;

③陽氣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腠理開疏,汗液易泄,陽氣易隨汗外泄;

④夏季在五行應火,在人體應心。

2.2.2夏宜避暑重養心

夏季養生的總體思想,應遵《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論,「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1)晚睡早起加午休 夏季人體心火旺,肺氣衰,人應晚睡早起,順應自然,保養陽氣。夏天太陽升得早,落得晚,晝長夜短;加之天氣悶熱,容易出現睡眠不足。中午適當午睡,補充能量,消除疲勞,保持精力旺盛。

(2)避暑適當防太過 夏季人體毛孔疏鬆,陽氣趨於表,避暑、乘涼實為必需。但應注意預防因熱受寒,預防空調病,不要貪涼飲冷、過食冰涼,不要室外露宿,以免患暑濕感冒。空調溫度一般宜在25~28℃.睡覺時電扇不宜直接吹,以防風邪傷人。應如《老老恆言》所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

(3)精神樂觀重養心 夏季在五行屬火,在人體應心。心主神明,主血脈,開竅於舌,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出現心煩、失眠、心悸、精神不振,昏迷等症,故夏季宜養心。

(4)飲食調節以消暑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所以飲食宜選清淡爽口、清熱消暑、健脾益氣之類,少吃油膩的食物,夏季飲食要多辛涼,少苦寒,節冷飲。

推薦食用紫菜。《本草綱目》中記載紫菜,「性寒涼,主治熱氣、癭結積塊之症」,有化痰、除濕利尿作用。可用紫菜配合蝦皮、海帶、瘦肉等做湯食用,營養均衡,可口不膩。

同時,應多吃瓜類,以清熱解暑,止渴生津,解毒利尿。如,西瓜有消暑除煩止渴、散熱解毒、利尿作用;黃瓜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腫,被譽為「濟世良藥」,含有大量鉀、鈣、磷、鐵等;冬瓜利水化痰,清熱解毒,清心明目,消腫;苦瓜除邪熱,解疲乏,清心明目;絲瓜可解熱毒,通經絡,行血脈,化痰濕。可根據個人口味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選擇。

需要說明一點,夏季陽氣外泄,中焦虛弱,吃過多寒涼食物秋天易出現腹瀉。

(5)運動鍛煉五注意 夏季適度鍛煉,有利於心臟排血、保持血管彈性,增加肺活量,健運消化功能等。但要注意:1時間安排要合理,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2運動項目要合適,宜慢跑、散步、太極拳、游泳等;3出汗過多,可喝淡鹽開水,防止脫水;4大汗過後要擦乾,不要急於用涼水沖澡;5不宜暴晒、久曬,以防中暑。

(6)夏飲綠茶有益處 夏日炎熱,人的體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這時以品綠茶為好。因綠茶屬未發酵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癒合作用。而且它營養成分較高,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這種茶沖泡後水色清冽,香氣清幽,滋味鮮爽,夏日常飲,清熱解暑,強身益體。

(7)冬病夏治不可忽 從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時間,前後分為三伏,這段時間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候。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則,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和一些陽虛陰寒的疾患如老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腹瀉、虛寒型胃痛、腰腿痛等,都可以通過伏天的調養治療,使病情好轉或根治。

2.3秋季養生

秋季三個月,即從立秋開始至立冬前一天止,包括了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2.3.1秋季特點

①由熱轉寒 :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

②秋高氣爽: 形容秋天的美麗及收穫;

3多事之秋: 說明秋天氣候變化大,又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發病多事的季節;

④秋季在五行應金,在人體應肺。

2.3.2秋季養生三部曲

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三場秋雨要穿棉」;同時名諺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提醒大家秋季氣候變化多端。秋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三階段各自的氣候特點所導致的疾病證候傾向性亦不同。

①初秋 從立秋到白露,盛夏餘熱未消,氣候仍溫度較高,有「秋老虎」之說。加之,陰雨綿綿,濕氣較重,此時氣候熱(夏熱)、悶(濕重),又使用空調不慎或淋雨等,此時容易患暑濕病證。常見頭痛、發熱、身痛、納呆、便溏等。

②仲秋 白露以後至秋分,此階段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受寒受燥。寒邪、燥邪都容易傷肺(肺氣通天),而出現咳嗽、咽痛、口鼻乾燥、毛髮枯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燥邪傷津)。白露以後要防秋燥。

③深秋 寒露以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陣陣來襲,氣溫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心理帶來影響使人情緒不定;草木衰敗,萬象蕭條,人的情緒容易發生低落,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觸景生情。《紅樓夢》里「已覺秋窗愁不盡,哪堪秋雨助凄涼」,稱為「秋愁」或「愁秋」。

現代研究發現,人體大腦底部有一個名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褪黑素,這種激素的正面效應是促進睡眠,但分泌過多就會產生副作用,抑制甲狀腺激素、腎上腺激素的分泌,致使人體細胞怠工偷懶,導致情緒低沉、消極,精神萎靡不振,而秋季氣溫低,光照減弱,松果體分泌褪黑素過量,便出現了「秋愁」。

中醫理論認為,秋季與肺在五行屬性同為金,秋內應於肺;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悲憂過度宜傷肺,導致肺氣虛,使機體抵抗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發生疾病。

針對「多事之秋」,如何養生?

①精神調養 保持樂觀情緒,不要自尋煩惱;多參加文體活動如慢跑、散步、跳舞、唱歌、聽音樂、談心等;增加照明,陰雨天或早晚無陽光時,增加室內光亮,減少抑鬱;可參加登山運動,登山是項有益於人體的健身活動。

②早卧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避藏。起居方面,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津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展,使肺氣得以舒展。此外早卧早起有「四防」之效。

早卧早起—防中風 有學者對腦血栓發病時間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秋季發病率高,而且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因為長時間睡眠,血管中血流速度越來越慢,血栓容易形成,早卧早起,可以減少小血栓形成機會,進而達到預防腦血栓形成。

早卧早起—防秋燥 秋天風大,濕度小,汗液蒸發快,使皮膚乾燥、皸裂。早起涼快,適當運動,避免大汗淋漓,津氣耗散。

早卧早起—防秋乏 清晨醒來,還想再睡,思考力下降,四肢乏力,活力減弱。本來天氣轉涼,應該舒服,為何不舒服?因為氣溫、氣壓、濕度變了。夏天高溫、高濕度、低氣壓,使人的體能消耗透支,出現了補償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種自然反應,是人體一種保護性機制,不是病態。一般要早睡早起,保證睡眠,保證人的精力。早起以後適當參加運動可以解乏。

早卧早起—防秋凍 秋天氣候變化無常,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是說在同一個地區,氣候情況、氣溫情況也不一樣。要注意隨時增減衣服,適應氣候變化,早晚夾衣可以隨穿隨脫,不可頓增頓減,讓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的刺激。

2.3.3飲食調養注宜忌

1)初秋 暑濕、濕熱較重,可多食健脾化濕之品,如苡米、山藥、白朮等。

2)仲秋 要防秋燥,夏天流汗過多,體內水分儲備不足,加之燥邪傷肺,經常會出現喉癢、乾咳、口乾舌燥、飲水不解渴的情況,飲食調養重在滋陰潤燥,滋腎潤肺為主,即「燥者潤之」,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牛奶、豆漿等,還應多食蘿蔔、銀耳、蓮藕、甲魚、鴨肉、鴨蛋、梨、菱角、香蕉等。

3)深秋 可以服溫補之品,如紅棗、桂圓、羊肉、牛肉等。

此外,可以增加酸性食物或水果攝入。多食酸味—酸入肝,防秋氣太過乘肝,使肝氣鬱結;多食水果—雪梨、鴨梨(生用清火、熱用滋陰)、柑橘(鎮咳、潤肺)、柿子(清熱、生津、潤燥,不可與山芋同食,不可空腹或過多食用,易成柿石)、香蕉、蘋果(含有多種維生素、電解質,對心血管系統有益)。

少食冷飲和辣椒、生薑、大蔥、生蒜、胡椒、花椒、烈性酒。等燥熱辛辣之品。在秋燥食療方可以輔以粥、湯類。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紅棗糯米粥、黑芝麻粥、鮮生地粥、百合冰糖粥;秋梨湯、菊花飲、蜂蜜蘿蔔汁、蜂蜜銀花露等。

2.3.4防秋膘

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加,食慾大增,飲食不知不覺過量,使熱量增加,加之氣溫適宜、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了迎接冬天,人體內也積極地儲備禦寒脂肪,所以秋天一不小心就肥胖了。應注意飲食調節,多食低熱量的食品如蘿蔔、竹筍、苡米、海帶、赤小豆等,再增加適當運動。

2.3.5戶外活動要「三防」

一防受涼感冒 早晚氣溫低,隨時增減衣服,出門帶外套;

二防運動損傷 肌肉韌帶在低氣溫時易反射性收縮,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調控力下降,運動前多做準備活動;

三防運動過度 運動量大,汗出較多,耗損陽氣;

2.3.6秋飲青茶 秋天氣候乾燥,令人口乾舌燥,嘴唇乾裂,中醫稱之「秋燥」,這時宜飲用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作用。

2.4 冬季養生

冬季三個月,從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冬季是陰氣盛極,萬物收藏之季,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

2.4.1冬季特點

1冬季陰氣盛極 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

②萬物生機閉藏 自然界中一切生物處於冬眠狀態;

③養精蓄銳 新陳代謝緩慢,蓄勢待發,以適應春季盎然的生機;④冬季在五行應水,在人體應腎。

2.4.2冬季如何養生

冬季養生,避寒就溫,斂陽護陰,益腎填精,以使陰陽相對平衡。

(1) 早卧晚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保養人體陽氣,以防溫熱散發太過;晚起—以養陰氣,待日而作,可避嚴寒。唐·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主要目的就是保暖。

(2) 冬季養生「暖」為先。

頭暖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寒冬季節頭部暴露受寒冷侵襲,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很容易引發傷風感冒、頭痛、面癱,嚴重者引發心腦血管病。所以,寒冬戴一頂合適的帽子很有必要,尤其是外出時更需要。

背暖 背是督脈和足太陽經循行的主幹線,督脈總管全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足太陽經主人身之表,兩經分布在背部的眾多穴位與五臟六腑相關,背部是人體防寒的重要屏障。冬季宜多做背部按摩,忌背靠冷牆等冰涼地方,忌背部受風,加穿貼身棉背心或曬太陽以防背寒很有必要。

腹暖 背為陽、腹為陰。腹部內藏,脾胃、大腸、小腸、肝膽等消化系統器官。進入冬季,受寒邪侵後,後天脾土不運,中州失和,肝膽疏泄失職,易出現脾胃系統疾病,如胃脘痛、腹瀉等。要注意不讓腹部受寒,少食或不食寒涼之品。對脾胃功能不健,中州陽虛者,可戴腹兜。

腳暖 古語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之說。人體最先感到冷的是腳。相對頭部來說,腳屬陰,陽氣偏少,遠離心臟,又長時間下垂,血流緩慢,且皮下脂肪薄,保溫性能差,所以全身之中腳的溫度最低。腳受涼後,不僅易生凍瘡,還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收縮,抗病能力下降,誘發感冒、扁桃體炎、氣管炎等。冬季要保持鞋襪乾燥,睡前可用溫熱水浴足,再按摩足心湧泉穴10分鐘左右。

食暖 冬季飲食宜溫暖,忌寒涼,應多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如牛肉、羊肉、兔肉、狗肉、牛奶、雞蛋等,一方面不損傷脾胃,一方面可增加能量。但不可過食熏烤、煎炸及辛辣食品,不可吃冷飲。

(3) 精神調養 冬季內應於腎。《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在志為恐、為驚。驚、恐與腎有關,與「心主神明」也有關係。《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冬月閉藏之時,更應固密心志,保養精神,勿使情志過極,以免擾陽。嚴冬之時,萬物凋零,又會使人觸景生情,抑鬱不歡。冬天情緒低落時,要注意採取一些娛樂活動,調節情緒。

(4).飲食調養 《四時調攝箋》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俗話說,「冬令進補,身體如虎」,說明冬季進補是有效的防病強身方法。根據冬季萬物閉藏,「腎藏精」的自然規律,冬令進補才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體內,滋養五臟。

冬季進補的時間民間有「冬補三九」的習俗。中醫學有「冬至一陽生」的觀點,冬至一過,陰氣始退,陽氣漸回,此時進補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氣,增強抵抗力,有效地預防流行性疾病,也為下一年健康打下基礎。

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類食補,一類葯補。我們認為,食補更為簡單、有效。

食補 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應根據機體的陰陽盛衰,虛實寒熱,因人而補。偏於陽虛的人食以羊肉、雞肉、狗肉等溫熱食品,起到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溫補陽氣。偏於陰虛之人以食鴨肉、鵝肉、烏雞為好,益陰養胃,補腎消腫,化痰止咳。

鵝肉性味甘平,鮮嫩鬆軟,清香不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鵝肉可利五臟,解五臟熱、止消渴」。民間有,「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

另外,鱉、龜、木耳等也是益陰佳品,蛋類、廋肉、豆製品等也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對於不宜生冷又不宜燥熱的人宜用枸杞、紅棗、核桃仁、黑芝麻等。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人認為只吃肉類才算進補,殊不知,肉類食物屬於酸性,若每天吃牛肉、羊肉或禽類,易使血脂升高,不利於健康。所以要配合各種粥及瓜果蔬菜食用,如玉米紅薯粥、小米紅棗花生粥、菜粥等,還要常吃胡蘿蔔、白蘿蔔、大白菜、菠菜、藕、食用菌類。胡蘿蔔富含維生素A、黃豆芽富含維生素C、芹菜、黃豆、黑豆、蠶豆及各種製品含鐵多。葷素搭配有利於體內酸鹼平衡,清潔血液,預防冬季維生素A、B、C等缺乏症。

葯補 中醫有「虛則補之」之治則,無虛亂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如需葯補,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分清陰陽、寒熱、氣血,辨證選用。或根據病情,依據「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補。

氣虛之人可服用人蔘,伴有陰虛火旺體質者,宜用西洋參。陰血不足之人可服用阿膠;心陰虛者服天王補心丹,腎陰虛者服六味地黃丸;氣血兩虧者服歸脾丸、十全大補丸;陽虛者服金匱腎氣丸等。

(5).運動調養 「冬練三九,強筋健骨」是寶貴的健身經驗。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堅持冬季耐寒鍛煉的人對外界氣溫變化適應能力強,不容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凍瘡等病。中老年人冬天運動可預防骨質疏鬆。

(6).冬季防病 冬季、氣候反常,「當至不至」容易引起多種傳染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複發。呼吸道疾病有流感、麻疹、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等,寒冷刺激還可引起血壓升高引起心臟梗塞,腦中風等,又可誘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複發。

預防感冒簡易按摩法:按摩穴位法,可以按摩迎香穴、合谷穴、湧泉穴、風池穴等。熱水浴足法。

預防感冒簡易食療法:發現有感冒先兆可以用生薑、蔥白、紅棗燉水喝。「一天三個棗,不把醫生找;一天一片姜,不找醫生開處方。」「煨生薑早晨含少許,生胃氣,辟山瘴邪氣」。

(7).冬飲紅茶 冬天寒邪襲人,人體生理功能減退,陽氣漸弱,中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養生之道,貴乎禦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紅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生熱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

四、 科學平衡飲食結構,膳食調攝預防腫瘤

前面已經和大家交流了四季養生的一些知識,其中也涉及到部分飲食調攝注意事項,但還不夠詳細。俗話說「病從口入」,腫瘤的發生與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進食習慣有重要關聯,所以要想有效防癌,必需管好自己的嘴,科學平衡飲食結構,改變不良進食方式,十分重要。中醫主張「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主要意思就是強調飲食結構要合理,要多樣化。相關研究證實科學飲食可有效預防癌症。

1、科學飲食結構三原則

1.1減少食物中致癌物和致癌前體物的攝入 例如黃曲霉毒素、油煎和油炸食物等;

1.2注意攝入膳食結構的平衡 平衡膳食指人體攝入的膳食中各種營養素的種類齊全、數量充足、各種營養素比例合理的膳食;

1.3增加保護性營養物質的攝入 例如抗氧化營養素、膳食纖維、蛋白質和鈣,還有抗致病菌食物如大蒜、韭菜等和提高免疫功能食物如真菌類食物等攝入。

2、苦酸素生淡各盡其用

2.1 吃「苦」 苦瓜、野菜等苦味食品是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其主要成分中的氰化物對正常細胞無破壞作用,但對癌細胞有強大的殺傷力,並能抑制癌細胞中的細胞色素化酶,使之發生代謝障礙而「自殺」死亡。

2.2 吃「酸」 酸味水果富含維生素C,有抗癌作用。酸奶和酸菜中的乳酸菌能把糖分解為乳酸,抑制大腸內腐敗菌類的繁殖,減少毒素的產生,并吞噬致癌物質,能有效地防止結腸癌、直腸癌等。

2.3吃「素」 常吃粗糧、大豆、薯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食物,可刺激腸蠕動,加速有毒、有害及致癌物質的排泄,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2.4 吃「生」 生的新鮮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的蔬菜里含有醌和酚(白菜類:小白菜、菜心、大白菜等;甘藍類:椰菜、椰菜花、芥藍、青花菜等;芥菜類:葉芥菜、頭菜、 大頭菜、榨菜等;蘿蔔類;水生蔬菜類)。醌可沖淡致癌物質並加速其排出體外;酚可阻止癌細胞的代謝。另外,蔬菜內的干擾素可將癌細胞拒之體外;而β-胡蘿蔔素可使患癌的機會減少1/3。

2.5吃「淡」 腫瘤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胃癌原本死亡率很低,但如果每天吃10至15克鹽,死亡率便會增高。原因是食鹽會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造成胃粘膜發炎、腫脹、潰瘍、出血、萎縮,容易發生癌變。

3、少吃多嚼可防癌

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少吃多嚼」。少吃可改變垂體的激素變化,減少乳腺癌發生;多嚼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中的許多酶有很強的抗癌作用,多嚼還可消除食物中的亞硝酸胺、黃曲霉素和苯並芘等致癌物質,可有效地減少食道癌、胃癌、肝癌等癌症的發病率。

總之,面對癌症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難治性等特點,要想健康長壽,只有通過提前干預,重視科學防癌,才能減少罹患癌症的幾率。然而癌症的預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多方面,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我們將科學防癌知識,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起居中,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

前面和大家交流的一些內容,旨在倡導一種理念,雖然只是科學防癌的一部分,但還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能結合自身實際,採取適合自身實際的科學防癌具體措施,達到科學防癌,不患癌症,健康長壽。

通訊地址:蕪湖市中醫醫院腫瘤科 陶國水

聯繫電話:13965156292

E-mail:taoguoshui@sina.com

作者簡介: 陶國水,男,中醫師,出身醫學世家,現任安徽省中醫藥科普專家巡講團成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臨床教學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和健康養生。參研國務院「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 「重大傳染病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子項目,主持、參研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5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安徽省第五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1項,安徽省第六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項,六安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2011年陶國水與現任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同志交流中醫藥防治腫瘤後合影留念)


推薦閱讀:

你必吃的十種常見防癌食品
男女防癌都該吃啥
防晒霜防癌還是致癌?
這份防癌食譜必須珍藏!——癌康學習社
運動不只防癌,還能替你「扛」癌

TAG:養生 | 防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