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靈糧】信仰傳承,你我之責!

  基督教的信仰不僅是教義、文化、精神、道德的傳承,更是生命、真理、真愛與祝福的傳承。每個基督徒是繼承者又是傳承者,我們下一代的信仰是否純正,是否有深度廣度與高度呢?是否對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呢?這都與每個基督徒父母有著緊密的關聯。

  一.信仰傳承的危機

  當今基督徒的孩子信仰趨向「遺傳式」與「二手化」,他們有信仰上帝之名,卻沒有敬畏上帝之實。他們從小從基督教家庭與主日學班級長大,雖然熟悉聚會的流程與聖經的教導,或許能夠背唱許多的詩歌與經句,使徒信經與主禱文。但是我們的孩子在家庭與校園中,能獨立過虔誠信仰生活的卻少之又少。「文化基督徒」這名稱似乎越來越適合他們。我們的下一代逐漸喪失「敬虔與受苦」的屬靈寶貴遺產,甘願舍己走十字架道路,獻身為主的青年人遠不如以前。

  這種屬靈的弊病如若繼續發展下去,將會帶來怎樣的危機呢?這種情況若不及時有效的加以改善,必然造成兒童青少年心靈的迷失與心理的問題,以及道德底線的崩潰,婚姻家庭的瓦解,信仰本質的失落,教會前途的渺茫……

  受世俗文化的影響,許多父母看重事業工作比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他們以清心工作、養家糊口,應酬交往、不斷忙碌為借口,就把兒女交給奶奶爺爺、外婆外公、保姆老師來教養。寧願把自己一個月賺來的四千元交給保姆,也要外出工作。原來在有些人的觀念中,在家養育孩子是無能無為的表現。這錯誤的價值取向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許多作父母的信仰只停留在教堂里,沒有在生活中落實下來。信仰與生活是脫節與割裂的。父母並沒有用家庭信仰來栽培、建立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信仰與對孩子的教育是疲軟無力的。致使孩子從心裡覺得,「哦!原來信仰是禮拜天的宗教禮儀而已,上帝是可以忽悠的,做人是可以兩面與虛偽的……」

  二.信仰傳承的使命

  教育是上帝賜給每個做父母神聖的使命,這教育的天職是不可推託的。遵從者蒙福,違背者遭損,這是上帝鐵定的規律與真理。上帝的國度在地上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這過程主要是借著職份性的宣講(祭司、先知、文士、使徒、牧師、教師等)與家庭的教導兩種方式來傳承的。但是家庭教育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傳承方式。

  神人摩西在垂暮之年,即將卸任之際,他呼籲以色列整個民族,你們若要在流奶與蜜之地長久居住、得享福樂,人數增多的話,每個子民就要一生敬畏耶和華獨一的神,謹守他的一切律法,盡心盡意儘力地愛他,並要要殷勤教訓自己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4-9、20-25)。摩西的接班人約書亞在離世前也說出了肺腑之言:「……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

  詩人亞薩向全國選民呼籲:「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詩78:3-8)。

  新約聖經仍然強調信仰傳遞的重要性,不僅是教會的大使命(太28:18-20),也是每位父母的職責(弗6:2-4)。主耶穌向阻止小孩子到耶穌面前來的門徒惱怒,他向小孩子發出來堅定的呼喚與最美的祝福:「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可10:10-13)。

  保羅稱提摩太心裡的無偽之信,是源於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的傳承(提後1:5)。他又要求在教會中作執事與長老的,勿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3:4-5)。保羅特地提醒提摩太要將從保羅所領受的教訓「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這些經文向我們傳遞了同樣的信息,我們的信仰是通過教育來傳承的,父母、先知、祭司、族長、詩人、文士等都擔負著教導的重任。其中父母卻是兒女信仰最有力的傳遞者,父母傳遞功夫對孩子的將來產生深遠的影響。主喜悅小孩子親近自己並祝福他們,我們也要抓住最佳的機會向子女傳承最寶貴的信息。

  三.信仰傳承的案例

  亞伯對耶和華神的信仰由塞特傳承他的後裔,並由以諾等傳遞給挪亞,由挪亞傳承給閃,閃的信仰傳承給亞伯拉罕,再傳遞給以撒、雅各以及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當他們深受埃及多神文化影響時,上帝許可他們被埃及人欺壓,在為奴痛苦中哀求耶和華。耶和華興起摩西,借著他敗壞來埃及的諸神,帶領他們出離埃及,與他們立約。並賜下律法、敬拜的會幕以及祭祀的條例。約書亞注重戰爭而忽略了律法的教導,導致士師時代整個以色列民族信仰與道德的混亂場面。

  在列王時代中,任何一個敬畏真神、打碎偶像、重視律法教育與聖所敬拜的君王,都帶來整個朝代信仰、道德、經濟、軍事的興盛,反之就是蕭條落魄。其中由敬畏神的猶大君王希西家、約沙法、約西亞與離奇神的約亞敬,約雅斤,西底家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北國以色列卻因為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拜金牛犢的罪,而歷代日漸衰敗,迅速被擄。

  新約耶路撒冷教會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所禁錮,他們忽略福音向外邦人傳揚的使命,結果教會遭遇迫害四散各處,上帝的復興卻臨到那些遵守大使命的教會,如:安提阿教會、腓利比教會、以弗所教會、腓拉鐵腓教會等。

  上帝賜福與那履行信仰的傳承,落實使命的國度與教會,也同意賜福與那些重視敬拜生活與真理教導的家庭。如:塞特的後裔開始求告神(創4:26),以諾與神同行又生兒育女(創5:22-24),挪亞帶領全家一起向耶和華築壇獻祭(創8:20),約基別與暗蘭憑者信心對摩西的保護、交託與教育(來11:23-28),哈拿給撒母耳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與屬靈導師(撒上1:25-28),友尼基將從母親羅以領受的無偽之心傳遞給兒子提摩太(提後1:5-6),百夫長哥尼流將寶貴的信仰傳給所有的家人與下屬(徒10:1-2),傳福音的腓利將福音使命成功地傳承自己的四個女兒(徒21:8)。

  相反的,忽略信仰傳承的有:該隱的後裔卻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第七代拉麥的時候,就出現了多妻與極為兇殘的風氣(創4:16-25);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2:12);先知撒母耳的兩個兒子不行父親的道(撒上8:3)等等。

  四.信仰傳承的重要

  美國總統尼克松所著《1999不戰而勝》一書的最後部分,有這麼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如果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是這麼重要的話,那麼真正的信仰,真理的教導對於個人、家庭、與民族更是如此。這也就是神人摩西與歷代先知向以色列百姓大聲疾呼要他們敬畏耶和華、遵行他的律法的原因了。「……你和你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你的神,謹守他的一切律例誡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以色列啊!你要聽……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1-9)。

  作父母的這一輩子留給兒女最寶貴的不是房屋與錢財,而是信仰的傳承。正如古語說:「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

  猶太父母們按照律法的教導,在孩子會爬的時候,就開始隨父母學習神的話語。因為他們知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箴9:10),「教養兒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傳承信仰教育不僅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我們時代子孫蒙福的途徑。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棟樑,也是教會的希望與接班人。

  如果我們不好好教導兒女來認識上帝,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婚姻觀、事業觀、榮辱觀的話。那麼我們的子女就容易被進化論、後現代文化、無神論、拜金主義、追星文化、消費主義、以及假神的信仰所迷惑了。

  當今我們的青少年唯我獨尊、我行我素,成為不堪一擊的「草莓一族」,患上「空心病」、厭學病以及犯罪率、自殺率的提升等豈不是最好的說明嗎?我們同胞們在生意、買賣、商品、食品、感情上的相互欺騙,也不是百口莫辯的鐵證嗎?

  美國學者A.E.Winship在1900年給無神論的馬克·尤克斯與敬畏上帝的愛德華茲的兩家族做了一項研究比較,寫成《Jukes-Edwards》一書,他追蹤他們近兩百年以來的繁衍發展。愛德華茲家族人口數1394人,其中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70位律師,3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作家,300位牧師、神學家,3位議員,一位副總統。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總數:903人,其中310位流氓,130位坐 l a o13年以上,7位殺人犯,100位酒徒,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名商人,有10名是在監獄學會經商的。

  基督教信仰的真諦,是讓人們謙卑自己,認識自己不過是有限的被造者,是需要救贖主的罪人。上帝是我們的惟一的創造者、救贖者。我們信仰者從他獲得新生命與神和好,從而一聲追求真理、活出真愛。當我們將敬畏與愛的種子撒在下一代的心田之中,必然會收穫美善的果子。

  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美好的教育,因著人性的敗壞,只能停留在理念而無法踐行。但以神為本的信仰,不僅給予人終極的標準與方向,而且賜給人內在超然的力量,讓我們可以活出人性的真、善、美,成為世界的光與鹽,帶給個人、家庭、社區、民族、教會真正的祝福!

  傳承我們真正的信仰,落實真理的教育,讓我們的世世代代,走在正確的道路當中,成為賜福的渠道,這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父母親責無旁貸的使命。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推薦閱讀:

從「小跟班」到新科影帝,卡西點亮「生命之光」
佔用「生命通道」必須依法嚴懲·每日商報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生命中的三盞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珍愛生命的來信

TAG:生命 | 信仰 |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