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只是開始一大波歌曲電影正在趕來的路上 錢江晚報
本報記者 陳宇浩
《後來的我們》在預告片和電影片尾的萬人大合唱打動了很多人。 |
五一檔最具話題性的電影,當屬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從最開始的預售過億,到如今「退票風波」深陷尷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票房也是一騎絕塵,上映5天已達9億多。 這桌叫「情懷」的菜,雖然叫好聲寥寥,但還是叫座的,起碼在前期營銷上,佔盡聲勢。比如一周前,朋友圈就被那段萬人大合唱《後來》的短片狠狠刷屏了,視頻里有人唱到淚流滿面,看視頻的人也紅了眼眶。 對於許多人來說,劉若英的《後來》,唱出的是滿滿的回憶,或是塵封在心底的一段故事。在《後來的我們》這個大熱IP的生成過程中,音樂儼然成了奇襲情懷、引發共情的最大爆點。
在電影界,這就是音樂IP最獨特的魅力。一首歌成為一部電影,這樣的例子在之前並不少見。
之前在路演中,劉若英一再聲明,《後來的我們》並不是把自己的歌《後來》翻拍成電影,「而是改編自我的小說」,但大眾還是被《後來》這首歌毫無抵抗力地圈了進去。
微博上,不少網友在晒圖的同時,大都發出了類似「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有人更是直接表白,就是為了《後來》這首歌而來的。
當曾經無數次叩擊你心靈、讓你倒唱如流的歌曲,搖身一變拍成電影捲土重來,你會不會去看?看來,大多數人還是會為這份情懷買單的。
2014年《同桌的你》上映,這部從一首校園民謠發酵而成的電影,以不到3000萬元的投資,獲得了4.55億元的票房。那個時候,甚至連IP這個詞都還沒流行。按照媒體的說法,「《同桌的你》這四個字,就值1個億」。
這首發行於1994年的校園民謠,旋律簡單,歌詞淺白,卻藏著許多人心底的暗涌,以及關於青春和校園生活的種種回憶,稱得上是上世紀90年代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那時候哼著《同桌的你》的人,如今大都已進入不惑之年,當這首歌的旋律響起,就彷彿對著自己蒙了灰的青春輕吹一口氣,所有的回憶立刻都會重見天日。如果要他們花個三四十塊錢,買張票走進電影院,很正常。
類似成功販賣音樂IP,把一首經典歌曲改編成電影而賺得盆滿缽滿的,還有《梔子花開》(票房3.79億元)、《匆匆那年》(票房5.84億元)等。
這些音樂,天然與青春、愛情有很強的勾連,它們共有的語境就是懷舊,抓取的主要受眾粉絲,基本上是70、80後的這一撥人。
「一首歌要成為經典IP,有共情性、有傳唱度是前提,但也需要足夠的時間沉澱、發酵,跟酒一樣,是需要時間的。」樂評人吳玥告訴錢報記者,《同桌的你》有20多年了,包括像水木年華盧庚戌執導的電影《一生有你》,很快就要上映,這首歌也超過15年了。
所以由音樂IP改編的電影,通常都有一套「打法」,就是用跨界的方式去傳遞情緒,說白了就是「向40歲的人講20歲的故事,向20歲的人講40歲的故事」,最後把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吸引進來買票。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90後、95後也被圈進來,感動到稀里嘩啦。
這就是流行歌曲奇特的魔力,它通常寫的是重情感的最大公約數,寫別人的故事、有群體的認同感,當情感的生命力慢慢養成之後,就成了IP。
據了解,一大批由經典歌曲改編的電影,都已經出現在電影立項的名單上,包括《明天我要嫁給你了》《你的背包》《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小情歌》《我的未來不是夢》等等。
正如著名詞人方文山所說,歌詞能為音樂提供的故事和畫面,畢竟有限。「但如果以歌詞為核心,擴充成劇本,能表達的情感顯然更多、更豐沛。」
這正是導演們所喜歡的,一首歌長度只有三四分鐘,但一部電影起碼90分鐘,從歌詞本來就有的模糊立意出發,只要情緒把握準確,故事和人物有大量發揮想像的空間。
「把握住『有淚點,有笑點,有理想,有激情』這些正青春元素,再搭配幾個有分量的明星,票房基本上不會走偏。」吳玥說,「畢竟光是那首歌,就已經抵掉了幾個億的宣傳。」
推薦閱讀:
※如何修鍊成一名高情商公主 錢江晚報
※「寄血驗子」違法,還存在較大風險 錢江晚報
※三軍易得,一帥難求 錢江晚報
※遠離喧囂 不知今夕何夕 錢江晚報
※「史上最嚴奶粉新政」下月起實施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