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使命:培養創新型人才
基礎教育的使命:培養創新型人才 |
|
韋鈺 |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面對人類在知識社會的發展與生存,建設創新型的國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的兩院院士會上指出:世界範圍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誰能夠培養、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誰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實現發展目標的第一資源。教育在為我們的學生、家庭、民族和世界準備未來。教育要對未來負責。對創新型人才的認識創新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產生某種新的知識、新的運用、新的產品和作品,而且這些新的、過去不存在的或是沒有發現的新知識和新事物是對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的。創新活動具有多樣性,可以發生在不同的領域,起大小不同的作用。創新思維是導致創新活動發生的源泉和核心。創新型人才指能夠在一定的環境下產生創新思維的人。創新思維源於激情驅動下產生的靈感。靈感是指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活動中,由於艱苦學習,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靈感提供的是思路,而不是細節;是思想的飛躍,而不是重現;它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但不是冷靜地、逐步地通過邏輯推理而產生的,而是突然浮現的直覺思維。這種靈感是在各個領域創新活動中出現的具有相似規律的思維方式。創新是需要激情的,無論科學上的創新,還是在藝術上的創新都一樣。這種激情來自於對人民、對自然、對科學的熱愛,出自於對真理的追求,對完美的追求。這樣的例子在科學史上、藝術史上是很多的。在感情的急劇激蕩時,會產生出創新的火花。總是在百思不得其解、如痴如醉的追求之中,才能得到忽然醒悟。中國有句古話「急中生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素質指在基因和經驗作用下逐步發展而形成的身體健康、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性。教育總是在建構著人的素質。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怎樣的學生素質呢?包括好奇心和對探究的熱情(主動性)、責任心(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基礎的知識和良好的認知模型、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溝通和交往能力。學者Gardner提出未來需要的五種心智我很贊成。包括1)專業的心智,至少學一種專業,需要十年的過程,或者轉向和其他不同的專業磨合。2)綜合的心智,當大量知識流過你的視野時,你需要去關聯、理解和評估這些來自不同領域和地方的信息 3)創新的心智,由此你就能建立新的工作領域。4)尊重別人的心智,不能不寬容和不尊重別人。5)倫理心智,以使你的工作不僅是出自於自己的興趣,也為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質量而努力。讓兒童有效地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主動的探究過程和在學習共同體中互動的過程,不是學生自我探究,自我發現。有效的學習需要將有關事實的知識和概念的框架相結合,不僅要注意學習者,還要注意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效的學習需要兒童主動地參與,這是學習者真正能改變他們的原有概念和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和關鍵;有效的學習應符合兒童的認知和情感發展規律;有效的學習,特別是對學生情緒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互動的環境;發展性評測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元認知,促進有效的學習。探究式科學教育的目的是獲得重要的有關科學和科學知識的概念,以及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模型);學習探究的技能;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想像力,擴展思維;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關心環境和關愛生命。以後,知識獲取和分享將越來越受到技術的影響(如在線進行),因而傳統的教育過程將會被徹底改革,新的知識社區將會形成。作為促進社會化的環境,面對面的知識獲取機構將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早期兒童、小學、中學的教育更是這樣。接受具體知識的重要性將會降低,而在複雜系統中尋求某種途徑的能力,去探求、判斷、組織和創造性地運用有關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將會變得至關重要。對於學習者來說,教師作為指導者的重要性會降低,而作為促進者、顧問、引導者、陪練者的重要性會增加,作為一種榜樣和作為知識分享、產生和獲取中的證實者與解釋者的作用會增加。知識的獲取和分享將會日益具有針對性。教育改革的路會很長。舉例來說,2001年,教育部和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了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科學教育改革在中國開展,取名「做中學」「Learning byDoing」,即在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的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此舉對促進我國幼兒園、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要根據腦科學研究的成果做好基礎教育工作基礎教育就是要貫徹國家的意志,把一個「生物的人」在一定的文化、社會條件下變成一個「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基礎教育的任務首先是培育國民的基本素質。而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鋪路和助力,這對培養創新人才和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公平是重要的,但必須認識到人是不同的。據統計,特殊才能的人10萬人中才有2~3個,聰明的人佔10%~15%,對這些有天分的人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把他們壓平了,要承認人的差別,不要阻礙某些人的發展,至少要讓他們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和過程,基礎教育也要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鋪路和助力,否則,創新人才是出不來的。腦從出生前到20歲左右是主要的建構期;這個建構過程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建構過程是逐漸和連續進行的;在此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功能的敏感期: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差別和學生的學習歷程。5~20歲,是人腦的主要發展時期,人的許多素質在20歲之前就基本形成了。所以,談創新人才的培養,只考慮大學階段是不夠的。學生到了大學,很多行為習慣、性格都在早期已經形成了,可塑性就比較差了。大家都說創新需要合作,合作是基於一個最基本的情緒能力——同感(Empathy),就是對別人的感情有感覺,對別人想什麼能推測,沒有這種感覺就無法去考慮同情和合作。如果幼兒時期沒有得到培養,那麼這種情感一輩子都很難再培養了。根據腦科學研究獲得的有關腦發育的新知識,一些發達國家很快調整了早期教育政策,增加了0~6歲兒童教育的投入,例如在丹麥和瑞典一些國家,國家對早期兒童發展和教育的投入已經到了GDP的2%。如韓國實行了「新苗」計劃,在對0~6歲兒童教育的投資上將增加36倍。這對我們很有啟示。良好的情感和社會能力、認知能力共同組成人類發展的基礎。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語言能力、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心等已經在基礎教育階段基本形成。在不同年齡段,學生會出現某些方面的最佳發展期。而知識基礎(語文、數學、科學、社會)、認知模型、推理策略、綜合能力和價值觀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打下重要的基礎,它們會在後面的大學階段繼續發展。所以我們建議,不斷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制定國家政策重視兒童的早期發展,大力加強早期教育和科學教育;因材施教,科學地引導和支持有天分的兒童成長,使他們的才能得以充分的發展;讓學生增強知識分享和接受的能力;發展科學的評測方法,以正確地引導教育發展。在目前的情況下,首先應該盡量設法阻止大學升學壓力前移;重視教師培訓和對家長的教育。我們搞教育要講科學,沒有科學的研究,我們的教育就是在碰運氣,就不能說我們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教育。教育是家庭、民族、國家對未來最重要的投資,是未來國家安全和興旺發達的保證。教育是不能走回頭路的,因為它的產品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的人們。 |
推薦閱讀:
※關於「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材料作文題的討論
※為啥要去美國讀書 千萬別以為是鍍金
※思考能力的進步階梯
※專題辭彙及背景拓展|翻譯在線學習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