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名中醫師藥方集錦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91年首度評定當代「國家級名中醫師」,共五百名,概略統計,大陸中醫師、中醫士,至少二、三十萬人,故獲選者,必須名鎮杏林、醫技超群,療效顯著。觀其處方之靈活奧妙,確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洶湧,或優柔細膩,蓋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驚呼,蕩氣迴腸。若非勤學古方,體念蘊韻,何能至此?思今者,漸棄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資料,雖曰開卷有益,然棄三千年代代菁華,不亦捨本逐末乎!

1、劉渡舟

(原名劉榮先,遼寧省營口人,生於1917年,卒於2001年。是中國近代名醫之一。)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約成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著有《傷寒論校注》、《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通俗講話》等。劉渡舟幼年學習中醫。他很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曾埋頭於《傷寒論》的學習,諸如金、元四家,清代的傷寒諸家和溫病學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他都刻苦自勵,寒暑不輟。劉渡舟一生致力於《傷寒雜病論》,對張仲景辨治火熱病深有研究。劉渡舟認為,《傷寒論》之方,叫經方;後世之方,叫時方。在方劑的運用上,他提出古今接軌的新觀點。因為古今人異氣遷,以及體質強弱、生活習慣的改變,均能導致「證」的變化。如果機械地固守古方而不越雷池一步,就不能做到方證靈活,隨機應變。所以,應該把時方與經方巧妙地結合,以古方補今方之纖弱,用時方補古方之不全,使古方、今方、古今接軌方,三足鼎立,共同發展。他在《傷寒論芻言》一文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傷寒論》歷史的變革,六經的概念,六經的辯證方法,六經為病傳變,《傷寒論》治療法則,《傷寒論》的方劑等內容。他認為《傷寒論》是一部兵火殘餘之書,它是以傷寒與雜病共論以突出辯證論治為目的,以六經為核心,採用辯證的方法,而反映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

1-1〔柴胡解毒湯〕

〔組成〕

1.柴胡10克

2.黃芩10克

3.茵陳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鳳尾草12克

6.草河車6克〔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為谷丙轉氨酶升高,證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用法〕水煎服,日一劑。〔備註〕

1、1錢=3.75g2、〔草河車〕即〔蚤休〕,乃常用草藥。2、俞慎初

(1915年10月生,卒於2001年,福建福清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當代中醫學家,中醫醫史學家,教育家,國家級中醫藥專家,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學家、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從事醫療、教學、科研60餘年。擅長中醫內科,兼通婦、兒科、中醫藥學、醫史學。曾發表論文160餘篇,撰寫專著20餘部,在海內外中醫界享有盛譽。

2-1(加味五金湯)〔組成〕

1.金錢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雞內金10克 

4.金鈴子10克

5.川鬱金10克 

6.玉米須15克。〔主治〕肝膽結石,尿路結石,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加減〕

1.肝膽結石,加枳殼6克、朴硝6克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3.尿路結石,加石葦12克、貓須草12克4.有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緩解疼痛。〔典型病例〕林某,男,60餘歲,1984年8月就診,患者僑居印度尼西亞40餘年,4年來患膽囊結石症,經常右脅部脹痛,多在清晨四、五點左右。小便經常色黃如茶。因年老不願手術,此次以家鄉甲子年燈會,特返國觀光,前來求治。俞氏鑒於以往多服西藥,目前癥狀為脅痛,小便黃,乃處以〔加味五金湯〕治之。囑其連服30劑,以觀後效。未服藥前,曾作B超檢查,服藥後又作檢查。處方:金錢草30克、海金砂15克、雞內金10克、金鈴子10克、川鬱金10克、京丹參12克、綿茵陳15克、山梔子6克、川黃柏6克、制大黃10克(便通停用)。水煎服,連服30劑,每天1劑,日以金錢草、玉米須各20克,水煎代茶。2-2【止咳定喘湯】﹝組成﹞:

(1)蜜麻黃6克

(2)光杏仁5克

(3)炙甘草3克

(4)紫蘇子10克

(5)白芥子6克

(6)葶藶子6克(布包)

(7)蜜款冬6克

(8)蜜橘紅5克

(9)結茯苓10克

(10)清半夏6克﹝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加減﹞:(1)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防風、紫蘇葉等。(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3)胸悶不舒者,加瓜萎、鬱金。(4)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來經常發作。近日不慎受涼,咳嗽不已,且見喘促氣急,胸悶,痰多色白,脈細緩,舌質淡紅苔白。證屬外邪引動內飲致肺氣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湯]加味。處方: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貝母10克、鹽陳皮5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蘇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藶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劑後,咳喘明顯減輕,仍胸悶,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進五劑後,諸症悉平。3、祝諶予

(1914年生,卒於1999年,北京市名中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師承京城名醫施今墨)祝諶予教授在學術上提倡中西醫結合,強調辨證論治。祝教授生前從醫66年,在漫長的醫療工作中,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學術上兼收並蓄、學識淵博、古為今用、中西結合,因此在中醫內科、婦科,尤其在治療糖尿病、心血管病、脾胃病、哮喘病、腎病、不孕症等方面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至今其不少驗方廣傳於世。主要著作有《祝氏施今墨醫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並在國內多種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3-1〔降糖方〕〔組成〕

1.生黃耆30克

2.生地30克

3.蒼朮15克

4.元參30克

5.葛根15克

6.丹參30克〔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溫服用。〔加減〕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2、血糖不降加人蔘白虎湯,方中人蔘可用党參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3、血糖較高而又飢餓感明顯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現酮體,加黃芩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5、皮膚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15克、白蘚皮15克。6、下身搔癢,加黃柏10克、知母10克、苦參15~20克。7、失眠,加首烏10克、女貞子10克、白蒺藜10克。8、心悸,加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實10克。10、自覺燥熱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歸元。11、腰痛、下肢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4、李孔定

(1926年5月生,卒於2011年,綿陽中醫學校主任醫師、副校長)

博及醫源窮靈素 詩詞歌賦有鴻文 嘔心瀝血傳薪火 桃李滿園譽杏林

原名緒寶,1926年5月出生於四川省蓬溪縣鑼鍋鄉(現新勝鄉)老井灣一個農民家庭。8歲喪父,賴母任氏撫育成人。幼歷艱辛,養成堅毅性格。6歲就學,十年寒窗,學習訓詁經史詞章及書法。廣博的古典文學知識,為他後來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第一、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綿陽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李孔定從醫60餘載,在五運六氣、中草藥、溫病學及難治性結核、白癜風、腫瘤等疑難雜症治療方面有精深研究,先後編寫出版了《溫病三字經》、《李孔定論醫集》、《新方實驗錄》等醫著,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榮獲科技成果獎十餘項。4-1【消斑湯】〔組成〕

鮮澤漆10克(干品減半)

大茯苓30克

黃精30克

夏枯草30克

連翹15克

山楂15克

枳殼12克

甘草3克〔主治〕斑歷(淋巴結核)〔用法〕諸葯納陶罐內,清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取200毫升,煎3次,將藥液混勻,分3次溫服,1日1劑,連服1-2個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加減〕

(1).若斑歷已潰加黃耆30克、制首烏15克,以補氣血,托毒排膿,斂瘡生肌;(2).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草烏各30克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患處,紗布固定,一日一換,忌食辛辣燥烈之品。〔典型案例〕李某,女,23歲,1988年入院。病史:1988年5月,發現右頸部有一結塊,大如核桃,皮色不變,推之可動,無發熱等全身癥狀,即至某醫院診治。診斷為頸淋巴結結核。經肌肉注射鏈黴素等治療,左頸部亦有結核發生,日久結核固定,皮色變暗紅,於7月2日切開排膿,流出稀薄膿液(膿液塗片找到結核桿菌)。術後,轉本院治療。檢查:頸部兩側有瘡口兩處,周圍皮膚暗紅,兩瘡口均有白色腐肉,瘡口呈潛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膿液,並挾有敗絮樣物質。診斷:頸淋巴結核)。治療:內服消斑湯加黃耆30克、玄參10克。入院當日即行清創,術後撒七三丹,敷以紅油膏紗布蓋貼,之後腐肉漸脫落,膿水減少,肉芽組織逐漸生長,最後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療40天,瘡口癒合。隨訪一年,未見複發。5、朱良春

(1917年7月生,江蘇鎮江市人,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首任院長,主任醫師)

早年拜孟河御醫世家馬惠卿先生為師。繼學於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並於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師從章次公先生,深得其傳,從醫近70載。朱良春教授是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家,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對內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先後研製了「益腎蠲痹丸」、「復肝丸」、「痛風沖劑」等中藥新葯,獲部、省級科技獎。主要學術著作有《蟲類葯的應用》、《章次公醫案》、《醫學微言》、《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朱良春》、《現代中醫臨床新選》(日文版,合著)等 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曾先後應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國、馬來西亞等國作學術演講。

5-1【健腦散】〔組成〕

紅人蔘15克(參須30克可代)

地鱉蟲、當歸、甘杞子各20克

制馬錢子、川芎各15克

地龍、制乳沒、炙全蠍各12克

紫河車、雞內金各24克

血竭、甘草各9克。〔主治〕凡腦震蕩後遺症出現頭暈而痛,健忘神疲,視力減退,周身酸痛,天氣變化時則更甚;有時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於急躁衝動;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者,均可用之。〔用法〕馬錢子有劇毒,需經炮製,一般先用水浸一日,颳去毛,晒乾,放麻油中炸,應掌握火候,如油炸時間太短,則內心呈白色,服後易引起嘔吐等中毒反應;如油炸時間過長,則內心發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製中可取一枚切開,以黑面呈紫紅色最為合度。〔典型案例〕李某,男,42歲,軍人。在檢查施工過程中,突然從上落下之鐵棍擊於頭部而昏倒,當時顱骨凹陷,繼則出現血腫,神智不清達20餘小時,經搶救始蘇,半年後曾在某地檢查,腦組織萎縮1/4,整日頭昏痛,健忘殊甚,記不得老戰友姓名,有時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滯,苔薄膩,舌邊尖有瘀斑,脈細澀。予健腦散治之,服藥一周後,頭昏痛即見減輕,夜寐較安,精神亦略振,自覺爽適。堅持服用2月,症情平穩,續予調補肝腎,補益心氣之品善後。6、方葯中

(原名方衡,重慶市人,1921年生,卒於199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中醫學家。從醫50餘年。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臨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對中醫氣化學說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同時,對辨證論治規範化提出新設計。參加創辦並長期主持全國中醫研究班、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培養了一批中醫高級人才。臨床長於肝病、腎病以及若干疑難病症的治療。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主治醫師、副教授、副院長、研究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對中醫辨證論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勝、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函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著有《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醫學三字經淺說》、《辨證論治研究七講》等。

6-1【升麻甘草湯】〔組成〕

升麻30克

甘草6克〔主治〕本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面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損害嚴重,轉氨酶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恆合用該方。〔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歲,1969年5月初診。患者確診肝炎已10年。經中醫藥物治療,10年來轉氨酶在500單位以上始終不降,麝濁10單位,百治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疼痛,波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根據上述症征,辨證為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為法,予加味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為45克。服藥兩周後,癥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癥狀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轉氨酶、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治療兩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症消失。停葯一年後複查肝功仍在正常範圍。1983年患者因它病來診,述自1969年治療取效後,10餘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範圍,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勞累,轉氨酶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劑,再調恢復正常。7、董廷瑤

(字德斌,號幼幼廬主,出生於浙江鄞縣中醫世家。1903年生,卒於2002年,上海市著名中醫兒科專家、主任醫師)幼承庭訓,得父祖親授,勤誦經史子集,唐宋範文,進而能文作賦。15歲起嚴父親自督教醫經典籍及漢唐方書,精讀《素問》、《靈樞》、仲景學說,繼而各家學說。又遍訪名師,博採眾長。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繼祖業,獨立應診,以其家學淵源,醫術精湛,名聞江浙。抗戰避難遷滬,懸壺上海,專擅幼科,名噪遐邇,享譽海內外。董廷瑤從事中醫臨床70餘年,學驗豐俱。其主要學術論點可概括為九要:明理、識病、辨證、求因、立法、選方、配伍、適量、知度。九點環環相扣,在臨床初實踐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董氏強調明理,認為醫者務必掌握生理病理、脈舌之理、方葯之理等整套醫理,明理方能識病,認識疾病的發生髮展和中醫的診治規律,為診治疑難病症提供思路。辨證求因是中醫治病的關鍵,通過四診,從外到內,見證推理,以常衡度,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立法選方配伍,絲絲入扣,對症下藥,每獲良效。又書「小兒用藥六字訣」,「輕」居首位,提出幼兒芽嫩弱質,臟氣清靈,隨拔隨轉,藥石治病,用量宜輕,中病即止,毋犯胃氣,貴在清靈平和,故其處方輕靈,又每獲奇效。最後指出疾病之發生髮展有常有變,小兒陰陽兩稚,病則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傳變多端,病變則法也當隨之變。嘗云:用古法治今病,不能泥古不化,所謂「檢譜對奕奕必敗,拘方治病病必殆」。諄諄教誨後輩,必須熟讀經書,揣摩醫理,臨證細審詳察,掌握九訣,明理識病,辨證求因,見微知著,方不致誤人兒矣;反之,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

董氏兒科歷史淵遠,歷經七代,其醫術名蜚海內外。

第一代:董雲岩(1798—1876年,享年78歲)。

第二代:董丙輝(生、卒無從考證)。

第三代:董水樵(1857—1920)字乾增,號質仙,堂名四勿軒,戶名「隆盛房」。

第四代:董廷瑤(1903-2002)。  

第五代:董維和,(1919-1972)字味和,號純學。寧波鼓樓聯合診所(現為海曙區鼓樓醫院)任副所長。歷任寧波市第四、五、六屆人大代表兼第四屆政協委員,五屆人大財政預算審查委員,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先後被評為市衛生科普模範積極分子,浙江省名中醫。

第六代:董幼祺(1953、2-至今)現為浙江中藥大學附屬寧波市中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主任中醫師,浙江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寧波市名中醫,(全國)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等教育會中醫兒科分會常務理事,第七—第十三屆寧波市政協委員,曾任寧波市青年聯合會第四、五、六屆副主席。

第七代:董繼業(1982-至今),目前正在努力做好繼承整理工作,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鍛煉成熟,為今後在中醫兒科領域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董氏兒科不但代有相傳,至今已七代,繼承發揚,而且董氏兒科所帶的學生遍及海內外,他(她)們不但繼承了董老的學術經驗,而且各有特色,學驗俱豐,在中醫兒科屆享有較高的威望。

7-1、【溫臍散】〔組成〕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廣木香1.5克

麝香0.15克〔主治〕小兒腸麻痹〔用法〕本方共研細末,熟雞蛋去殼,對剖去黃。納葯末於半個蛋白凹處,覆敷臍上,外扎紗布。2小時後如能腸鳴蠕動,矢氣頻轉,則為生機已得,便暢腹軟,轉危為安。如未見轉氣,可再敷一次,必可見功,屢用屢驗。〔典型案例〕陶某,男,11個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虛憊,腹部脹滿,西醫診斷為腸麻痹症。高熱乾渴,噁心嘔吐,氣促如鼓,叩之,舌紅口燥、葯入即吐。此屬脾氣虛憊,症情危急,急於外敷【溫臍散】,希獲轉機。2小時後腸鳴連連,矢氣頻轉,腹部稍軟,續敷一次,次日複診,患兒氣機舒緩,便下稀溏而通暢,腹部柔軟,形神轉佳,熱度退凈,舌質轉淡,苔薄膩。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時露睛。是為脾陽虛衰,即予附子理中湯主之。藥用米炒党參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廣木香3克、茯苓9克、車前子9克(包),二劑。三診時泄利已,腹軟溲長,便仍溏軟,舌淡而潔。中焦陽氣未復,尚須溫扶。藥用米炒党參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劑。葯後便下轉原、納和神振,續以溫扶而安。8、鍾一棠(1915年6月生,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8-1【沙參銀菊湯】〔組成〕

南北沙參各15克

銀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後下)

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口乾,喉癢咽痛,咳嗽或氣急,舌質偏紅,脈數。〔用法〕每劑煎2次,頭汁用冷水約5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然後煮沸5-6分鐘即可;二汁加冷水約400毫升煮沸5分鐘,勿過煮。亦可將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沸水沖泡1小時後茶飲服。〔加減〕

1.咽喉腫痛者去杏仁,加元參20克,桔梗6克,蟬衣10克;

2.肺熱偏盛、體溫較高可加重沙參、銀、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黃芩15克、蒲公英30克;

3.咳嗽較劇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貝15克;

4.氣急較甚去薄荷、加枇杷葉(包)15克、地龍10克;

5.宿有痰飲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蘆根20克。〔典型病例〕包某,男,3歲,1991年11月6日初診。患兒平素容易感冒發熱,常需注射青、鏈黴素或氨青黴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發熱咽痛、咳嗽頻作,稍氣促,今嘔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紅、脈細數。因哭鬧不能打針而求治中醫。查:咽峽充血,左側扁桃體Ⅰ大,測體溫39.6℃。診斷:急性氣管炎。證屬風熱咳嗽。治宜疏風散熱,清肺止咳。處方:北沙參10克、銀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黃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劑。囑將葯置熱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複診,患兒母訴,服藥2劑熱即退至37.8℃,心除。4劑葯後即不發熱,咳嗽大減,胃納增。又自服原方3劑,諸症皆除,惟晚間偶有餘嗽,舌潔、脈細,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參10克、麥冬8克,3劑以鞏固。9、李介鳴

(1916年生,卒於1992年,北京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主任醫師)

幼讀經史,早年學醫於御醫彭笠僧。嗣後,拜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為師,盡得其傳。1935年,取得行醫執照。建國後,1951年在衛生部從事中醫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1961年,調到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科工作。1970年,被派往中國醫學科學院從事西醫學習中醫教學工作。1974年,調到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醫科工作。曾任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醫科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北京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委等。《李介鳴臨證驗案精選》是其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李介鳴擅長治療脾胃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病機多為氣機升降功能失調,治療上宜「升降結合」、「燥潤合用」、「氣血並調」為法,其中「補脾理氣」之法尤為多用,收效甚宏。李介鳴主張中西醫結合。臨證強調以中醫辨證為主,同時參考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和診斷,將其有機地結合到中醫的辨證論治中來。在臨床方面,對於冠心病的治療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對於冠心病的辨證論治,首先要辨明標本虛實。冠心病的病理改變多由氣滯、血瘀、痰濁、寒凝而引起脈絡痹阻不通,病屬本虛標實。一般治本宜補,治標宜通。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繁時,當急則治標,多用通法止痛,即氣滯宜調,血瘀宜逐,痰濁宜豁,寒凝宜溫。當病情穩定時,緩則治本,多用扶正培本之法,即氣虛補氣,陰虛滋陰,陽虛溫陽,其中又以補脾、補腎為主。初病及年輕體壯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體弱者宜補宜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可先通後補或先補後通,可多通少補或多補少通。做到溫而不燥,活而不破,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共同達到祛除病因,調和氣血,暢達血脈,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他將調達氣血一法貫穿始終。認為人之一身不離氣血,故氣血為臨證之一大綱要。他的調達氣血治法大致有和血化瘀法、養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行氣活血法、益氣活血法等。除此之外,他還靈活將宣痹活絡法、溫通活絡法、健脾益胃活絡法和益腎活絡法等運用於冠心病的防治。他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結合西醫辨病,將心絞痛的臨床分型,總結為初發勞力心絞痛、穩定勞力心絞痛、惡化勞力心絞痛、自發性或變異性心絞痛等,並針對性給以治療藥物,取得了滿意療效。9-1【溫陽益氣復脈湯】〔組成〕

人蔘15克

黃耆20克

北細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黃6克

麥冬12克

丹參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主治〕心腎陽虛,心陽不運所致脈象遲滯結代、心悸怔忡、胸憋氣短等症。包括現代醫學的病竇綜合征以緩慢為主者,及竇性心動過緩(單純性)。〔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加減〕

1.有房顫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斂氣,去附子、麻黃、桂枝、減細辛用量;

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黃、檀香活血行氣;

3.胸憋者加瓜蔞、薤白宣痹通陽,或用菖蒲、鬱金解郁理氣;

4.頭暈者加菖蒲、磁石開竅通陽;

5.氣喘者加重人蔘用量,補元固脫。〔典型病例〕粟某,男,57歲,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現胸憋,心悸,屆時心率變慢,且眩暈欲仆,日益加重,於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檢查,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及不齊,Ⅰ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西醫診斷:病竇綜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診,胸憋時痛,氣短怔忡,頭暈陣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質胖淡暗,苔薄白,脈沉遲間結。經用【溫陽益氣復脈湯】治療1個月後,平時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自覺無明顯不適,故帶方出院。(註:本方細辛用量較大,最大量可達30克,據觀察,一般服藥一個半小時即可見心率增加,4小時後逐漸下降,服用大劑量細辛只要用法得當,除少數人有一過性面紅潮熱外,未見有不良反應。)10、周仲瑛

(1928年生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50餘年,對中醫內科的各種常見病,尤其是急難病症(如心、肺、腦血管病,肝膽、脾胃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腫瘤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發揮中醫辨證論治優勢,具有良好的療效。在學術上始終認為臨床醫學必須以提高療效為首要目標,先後提出了審證求機論、辨證五性論、知常達變論、複合施治論等理論觀點,對外感熱病倡「氣營中心說」、急性腎衰創「三毒說」,而對內傷雜病創「內生六淫說」、「第二病因說」等,揭示了臨床辨證論治的特殊規律。辨證強調注重病機分析,尤其重視氣血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影響,對疑難雜病多採用複合立法,用方精於識辨類方的異同,選葯擅從同類葯中尋求個性及其配伍關係,逐漸形成一套系統的學術思想體系。創立以臟腑為疾病系統分類的內科學總論,對臨床專業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創建了「中醫內科急症學」分支學科,主編教材、參考配套用書,為振興中醫急症醫學奠定了基礎。周氏在學術上不偏執一家之說,善於綜合應用各家之長,從應用中求發展,通過實踐提出新的論點和治法。他從事臨床醫療工作48年,理論、經驗兩臻豐富。臨證對許多重危患者及疑難病證的治療,常取得顯著的療效,故聲名遠播,飲譽海內外。周仲瑛對病理因素的複合致病現象有深入研究,其中歷時最久、範圍最廣、成果最著者,當屬「瘀熱」。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周仲瑛就曾對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進行了系統研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他發現了許多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的患者同時具有血熱證和血瘀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為探求其內在規律,他通過複習有關文獻,推求病機,並在臨床進行反覆驗證和實驗研究,最終明確提出「瘀熱相搏」這一臨床常見證候。「瘀熱」除了具有瘀和熱兩種病理因素的致病特點外,尚具有自身特性。周仲瑛帶領團隊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常見證型——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證、瘀熱發黃證、瘀熱水結證和絡熱血瘀證,進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多項科研成果,顯示了中醫以「證候」為中心的研究特色。臨床實踐證明,以此理論指導處方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支氣管擴張、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等,臨床療效顯著。「古為今用,根深則葉茂;西為中用,老乾發新芽;知常達變,法外求法臻化境;學以致用,實踐創新綻奇葩。」是周仲瑛在80大壽上所題,這是他在治學科研過程中的座右銘。

近年來,周仲瑛一直關注中醫的發展,對當下中醫西化的風潮,他深感憂慮:「當前中西醫學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碰撞,重西輕中在醫學界大有人在。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在於學術觀不高、思想認識不夠,才走進了從西醫立場看中醫的誤區。」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中醫研究機構、高等教育都在發展,但臨床效果不佳,真正掌握中醫辨證治療的精髓,堅持中醫之道的人並不多,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中醫萎縮的深層次危機。」「中西醫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平行互補關係。」周仲英呼籲:「為中醫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10-1【滋胃飲】〔組成〕 

烏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參10克 

大麥冬10克 

金釵石斛10克

丹參10克

生麥芽10克 

炙雞內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並發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臨床以胃脘隱隱作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其病機為:胃痛日久不愈,或氣鬱化火,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槁。〔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加減〕

1.口渴甚,陰虛重者加大生地10克;

2.伴鬱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惱,口苦而燥,加黑山梔6克、黃連5克;

3.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者,加黃連、厚朴、佛手各3克;

4.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山藥各10克。〔典型病例〕卜某,男,38歲。胃痛5-6年,時時發作,此次發作持續兩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勢燒灼如辣,有壓痛,自覺痞悶脹重,納食不多,食後撐阻不適,口乾欲飲,頭昏,舌質光紅中裂,無苔、脈細。是屬胃陰耗傷,胃失濡潤,而致納運不健,胃氣失和。治予酸甘化陰,調和胃氣。

【滋胃飲】加減,藥用生地、麥冬各12克,白芍10克,烏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劑,分早晚煎服。葯入三劑,脘痛灼熱痞脹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悶感,原方再服三劑,癥狀消失。11、劉弼臣

(原名劉世仁,1925年6月生,卒於2008年,江蘇省揚州巿人,北京中醫學院教授、兒科碩士研究生導師)

他自幼體弱多病,每次患病皆得益於其姑父的治療而速愈。其姑父孫謹臣,是當地著名中醫兒科醫生,是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小兒神醫」朱冠臣創立的「臣字門」第三代傳人。劉弼臣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戰爭和動亂中渡過的,他從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古訓中受到啟發,決心學醫濟世活人,以增強民族素質。遂於14歲中學輟學後拜孫謹臣先生為師,取醫名「弼臣」,寓意「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賴」,成為「臣字門」的第四代傳人,從此走上了從事中醫之路。他白天侍診於桌前,抄方診病,傾聽老師教誨。夜晚則勤於書齋,整理筆記,攻讀醫書,苦心鑽研。孫謹臣則毫無保留地把師門經驗及特色傳授給他,並常常教導他要不拘一門,廣學博採。在他3年滿師後,還推薦他到名醫時逸人創辦的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學習。當時學校有數十位上海的名中醫授課,其中有外科的張贊臣、中藥的陳存仁、內科的程門雪、兒科的錢今陽等。授課的老師中有的是相互對立的學術派別。在講課時各執己見,旁徵博引以證其正。

劉弼臣擅長五臟證治,突出從肺論治的學術思想,是其對中醫兒科傳統的「五臟證治」理論體系的重大發展。他重視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並根據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襲的生理特點以及肺臟受邪後又極易傳變,易出現傳心、犯脾、侵肝、傷腎的病理特點,提出了「從肺論治」的學術觀點。從肺論治的學術觀點並不是單獨調肺,而是重視肺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從治肺入手,達到治療其他臟腑疾病的目的。完整地講,應該是:「重視五臟證治,突出從肺論治,抓住要害,出奇制勝」,才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和主體。同時,並不否定從其他臟腑入手治療小兒疾病。對於某些疑難雜證,不能用五臟證治解釋和說明的,則往往不循常規而獨具巧思,化生新意,另闢蹊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則得益於新安學派注重實踐、推陳出新的學術特色。從古今中外一個學派的形成條件來看,北京劉弼臣調肺派當不愧與上海奚曉嵐寒涼派、徐小圃溫熱派、南京江育仁運脾派並稱中醫兒科領域四大學派。

近年來,他多次提出「中醫現代化」課題,他說,如今的中西醫結合之核心就是中醫現代化,要善於利用西醫的長處補充到中醫當中去,更好地為中醫服務。為此,他常勸告中醫學校的學生一定要深入學習中、西醫,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結合。他不僅為興建中醫兒科醫療中心奔走呼籲,還拿出多年積蓄捐資成立「劉弼臣醫學發展基金」,以長期促進中醫事業發展。

11-1、〔五草湯〕〔組成〕:

(1)倒叩草30克

(2)魚腥草15克

(3)半枝蓮15克

(4)益母草15克

(5)車前草15克

(6)白茅根30克(7)燈蕊草1克。〔主治〕:小兒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泌尿系感染。〔用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加減〕:

〔五草湯〕不僅對小兒腎炎療效卓著,而且對泌尿系感染及腎病綜合征亦常收到滿意的效果。如血尿嚴重,可加用女貞子10克、旱蓮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典型案例〕:於某,10歲,男,1986年3月1日初診。半月來下肢生瘡,多為膿皰瘡,日漸增多,繼而逐漸浮腫,尿少色黃,食少神疲、頭暈頭痛、舌苔黃膩、脈滑數。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5-20、白血球10-15,證系毒熱內郁,濕毒內陷營分,血鬱氣滯,毒濕外發於肌膚腠理則為瘡瘍腫脹,內蓄於膀胱則尿短色赤。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用:倒叩草30克、魚腥草15克、半枝蓮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燈蕊草1克、連翹15克、澤瀉10克、膽草3克。上藥加減服6劑後,症有好轉,周身面部浮腫漸消,膿皰漸少,大便干、小便少黃、飲食、神疲、頭暈、頭痛均有好轉,舌質稍紅、苔薄黃、脈弦滑,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2、白血球3-4,濕熱漸除。再擬方:蒼朮、黃柏各5克、銀花10克、連翹6克、旱蓮草10克、白蘚皮10克、蟬衣3克、炒梔子5克、炒黃芩5克、澤瀉6克、豬苓6克、雲苓6克、姜皮3克、防風3克、生草3克。此方加減又進12劑後,癥狀均減、化驗尿常規正常。12、謝昌仁(1919年8月生,卒於2008年,主任醫師、江蘇省名老中醫)

南京謝氏中醫世家可溯源於清代,確切地說是醫藥世家。謝氏醫藥之家祖籍河南。第一代為出生於清末年間的謝邦信(添生)先生。他先在家鄉從事中草藥買賣為生,後輾轉來到南京定居,在南京白下路上開了間草藥店。藥店坐落在古秦淮河的淮清橋邊,平日熙熙攘攘。有些窮苦鄰居患個頭痛腦熱,一時請不起郎中,便請謝添生看看,順便拿回幾帖草藥服用。因此,小草藥店在城南一帶小有名氣,生意也頗興旺。因誠信待客,選料真實,生意日漸興隆。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藥店已有相當的根底和規模。謝邦信年事日高,後由其子謝煥文承業。在抗戰期間,謝煥文以1萬4千銀圓將藥房改造為南京最大規模的藥房之一。該店經營的中草藥和丸、散、膏、丹等各種中成藥,以炮製講究、藥味齊全著稱。起源於民間的中醫藥最早是醫藥不分家的,為醫者需識葯辨性,「走方郎中」就常常是自配藥物給人診病。經營葯號也要通醫理,對請不起大夫的患者要能指導購買藥物。謝氏葯號做大了,經歷的求醫也多起來,第三代即謝煥文後代謝浩如,就正式師從清末民初南京四大醫之一的王筱石學習中醫。既有家世積累熏陶,又有名師指點,謝浩如精於方脈,對時令病和雜病的診治有獨到之處,求醫者紛踏而至。如果以掛牌行醫論,謝浩如可謂謝氏醫門第一人。謝浩如從葯家進入醫門之後,潛心於醫道,還悉心引領其子早承庭訓,傳承家學。

謝浩如之子謝昌仁,字怡生,1919年出生。謝昌仁就是在這間藥房里長大的,從小他就看到天天來拿葯的患者,聽他們訴說著病痛,然後會跟隨在小夥計身後,嚷著要幫忙抓藥,空閑時還纏著父親謝浩如教他認葯。年幼的謝昌仁上午在私塾念書,下午則跟在父親身邊臨診抄方,晚間燈下溫課。這期間,他熟讀了《藥性賦》、《湯頭歌訣》、《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等醫學古籍。父親對他既訓醫經又訓古文,幼年的生活環境與家庭引導,最終使他走上了中醫道路。幼承父學,後進入「國醫大師」張簡齋所創辦的國醫傳習所學習,1942年懸壺濟世。繼承和發揚了中醫金陵學派的「溫病」治療思想和原則,經驗豐富,療效卓著,謝昌仁懸壺濟世六十餘年,醫人無數,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時令病、內科疑難雜證的診治中有其獨到之處,尤精於脾胃疾病,擅用經方,擇葯輕靈精鍊。在中醫界享有盛名,然而他從不以權威自居,從不恃才自傲,凌駕於同道之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是他的為人、治學、行醫之道。數十年來,謝老在臨床培養出大量後繼人才。他誨人不倦,傳授經驗毫不保留。有的現已成為業內名家,猶常念念不忘謝老親切教誨之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謝老曾走遍大江南北,講學、義診,不避寒暑,不辭辛勞,堅持臨床工作至85歲高齡,診治如常。謝昌仁繼承了金陵醫派的「溫病」治療思想和原則。他一生注重中醫藥學術思想及經驗的傳承,行醫多年弟子無數,其中不乏成為名中醫者。

學術經驗

1、以「通」為用 靈活運用通腑法謝昌仁先生認為臨床有很多疾病與通腑有關。由於大便不通,新陳代謝發生障得,也會導致病情增重。宜驅除多餘,減輕負擔,吐故而能納新。在通腑法的運用上,有的專用通腑,多數則是兼用通腑。例如高血壓病須平肝通腑;口咽破痛須清胃通腑;溫熱病陽明裡實須泄熱通腑;寒熱腹痛,表裡俱急,則鬚髮表通腑;濕熱發黃須清利通腑;積滯困中須導滯通腑;水毒犯胃須溫陽泄濁通腑;痰飲積聚於脅下須逐飲通腑;瘀蓄下焦須化瘀通腑等等,採用通腑法,往往均能取得良好之效果。2、擅用經方治急症謝昌仁先生一生潛心於中醫理法方葯,所遇疑難雜症頗多,對中醫藥用於急症治療頗有心得。如:四逆散治療急性痛證(1)肋間神經痛:四逆散加香附、川芎、玉金、青皮絡、紅花、炒蔞皮、金橘葉。(2)脅痛:四逆散加玉金、姜夏、青陳皮、黃芩、茵陳、蒲公英、赤苓、左金丸。(3)胃痛:四逆散加川連、吳萸、川楝子、玄胡、陳皮、香附。(4)疝氣:四逆散加橘核、炒山楂、川楝子、小茴、荔枝核。(5)腎絞痛:四逆散加內金、海金砂、扁蓄、瞿麥、石葦、赤茯苓、車前子、金錢草。承氣湯治療急腹症(1)胰腺炎:脘腹滿痛拒按,痞塞不通,便結,口乾苦,舌苔黃膩,脈滑數,方用大承氣湯合清胰湯加減。常用藥: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柴胡、黃芩、黃連、木香、白芍、玄胡、蒲公英、茵陳。(2)急性腸梗阻:腹痛脹硬,矢氣不出,大便不解,時而嘔吐,舌苔厚膩。方用復方大承氣湯主之。常用藥:大黃、枳實、厚朴、芒硝、赤芍、桃仁、萊菔子。(3)膽石症、膽絞痛:右脅痛劇烈,甚則伴見黃疸,嘔惡,便秘,苔黃膩,脈弦,方用大承氣湯合四逆散加味。常用藥: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柴胡、赤白芍、金錢草、海金砂、鬱金、黃芩、甘草。

12-1、〔消渴方〕〔組成〕:

(1)石膏20克

(2)知母10克

(3)甘草3克

(4)沙參12克

(5)麥冬10克

(6)石斛12克

(7)地黃12克

(8)山藥12克

(9)茯苓12克

(10)澤瀉12克

(11)花粉15克

(12)內金6克〔主治〕:糖尿病、乾燥綜合征、尿崩症。〔用法〕:日一劑,水煎服。〔典型病例〕:張某,男,45歲,農民。初診:患者能食善飢已2年余。半月來頭昏乏力,嗜睡懶動,在當地縣醫院檢查發現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轉氨酉每182單位,就診時症見形體消瘦,能食善飢,每餐可進食稀飯20碗,口渴多飲、尿多、苔中根黃。證屬胃熱熾盛、傷灼陰津,挾肝經濕熱蘊結。治宜清熱滋陰為主,佐以清利濕熱: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內金6克、花粉15克、茵陳12克、薏仁12克、石見穿15克,12劑。複診:葯後「三多」癥狀基本消失,複查餐後尿糖陰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劑。三診:「三消」癥狀已基本消失,肝功能複查谷丙轉氨酉每降至40單位以下,舌紅少津,苔中根仍黃厚。原方去茵陳、薏仁、石見穿,加麥冬10克、石斛12克,8劑。經治後,消渴癥狀一直未發,多次檢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囑續服〔六味地黃丸〕及〔消渴方〕以鞏固療效。13、胡翹武(1915年7月生,安徽歙縣人,主任醫師,安徽省名老中醫)胡翹武先生是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的首批國家級 500名師帶徒的中醫專家。於歧黃生涯近70春秋中,胡老精勤醫典,師古不泥 ,善融新知 ,審證慎微 ,處方精練 ,藥物選用更是絲絲入扣 ,對內科雜證的診治見解獨到。廣覽百家,堅持躬身踐行,不忘承前啟後,孜孜不輟,數十年如一日,學驗懼豐,卓然成家,精於中醫內科外感熱病及疑難雜證之診治,能融古訓新知於一體,在內科雜證中強調臟腑辯證,重視燮調陰陽,活潑氣血。認為大江兩岸濕熱居多,然濕熱多邪又最易傷陽耗陰,故於清熱化濕中時刻顧護陰陽。審證人微,不放纖毫,四診舍從自如,善捕獨處藏奸之症。用藥輕靈,講究一葯多用,尤重配伍劑量。許多疑難重篤大證由其立起者無以枚舉,深得病家信賴與同道讚許。

胡翹武在治療胃脘痛時,經常選用對葯,巧妙配合,或起協同作用,或起其相互糾正其偏性,或取其相反相成之意,應手取效者甚多。胡老常用的十對藥物是:

1、溫散止痛類:高良姜、香附,適用於感寒飲冷而致本病者;

2、化淤止痛類:①丹參、降香;②蒲黃、五靈脂;③川楝子、玄胡索,適用於胃痛日久,血淤絡阻者,隨病機之寒熱深淺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對葯。

3、補虛止前類:①白芍、甘草;②百合、烏葯。適用於胃痛日久,中虛之機大多為胃陰不足,燥土失濡而致,故當以酸甘緩急為主,適當配伍小量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4、寒熱夾雜類;①焦山梔、淡附片;②黃連、乾薑;③黃連、吳茱萸;④烏賊骨,大貝母。適用於寒熱夾雜症者。療此之痛,又當寒熱並投方能有濟。否則定有顧此失彼之弊。

l溫散止痛類胃脘痛以感寒飲冷而致者較多,故散寒止痛為最常用之法,良附丸即為對證良方。高良姜、香附:高良姜辛辣芳香,溫熱行散,長於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藥性和緩,為理氣之良藥,功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氣而具理氣活血止痛之用。二葯合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良。適用於胃寒氣滯、脘痛而兼脹者。常用量: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寒甚者多用良姜少用香附;氣滯為主,重用香附,少取良姜;若寒凝氣滯相當,二者等量。2化淤止痛類胃痛耐久,無不血瘀絡阻,一般止痛藥物則少效,非化瘀活血者無功。隨病機之寒熱深淺不同,又有不同的化瘀止痛之品。2.1丹參、降香丹參味苦微寒色赤,入走血分,擅活血涼血化瘀、行氣止痛;降香味辛性溫,功能活血止血定痛。二葯合用,行氣活血涼血化之力互補。適用血瘀於胃脘刺痛較輕而偏於胃熱者。常用量:丹參3~15g,降香3~6g。2.2蒲黃、五靈脂蒲黃味甘性平,辛香行散,專入血分,擅涼血止血,活血消瘀;五靈脂味咸性溫,亦入血分,功專活血行瘀,行氣止痛。二葯配伍,通利血脈、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大增。凡胃熱血瘀,胃中刺痛較劇,兼有出血者,宜乎此對葯。常用量:蒲黃5~10g,五靈脂3~8g,均需包煎。2.3川楝子、玄胡索川楝子苦寒降泄,疏肝氣、清肝火、除濕熱、止疼痛;玄胡索辛苦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專於活血散瘀,行氣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諸痛。二葯相配,清熱除濕、行氣活血止痛作用明顯。常用於肝胃不和,脘痛兼有灼熱口苦、噯氣患者。常用量:川楝子10~15g,玄胡索3~10g。3補虛止痛類胃痛日久必虛,是其必然。考中虛之機大多為胃陰不足,燥土失濡而致。疼痛時治當和營養陰或酸甘緩急為主,適當配伍小量理氣而不傷陰之品也非常必要。3.1白芍、甘草白芍酸苦微寒,擅長平抑肝陽、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功能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二者配伍使用,則和營通絡、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明顯增強,而且酸甘相合,有化陰調營之妙用。凡屬中虛失榮,肝胃不和,胃脘脹痛等皆可選用,尤宜於胃脘陣陣絞痛而偏於熱象者。而炙甘草味甘微溫,多用於虛證、寒證,故對於脾胃虛弱,脘痛綿綿者,每選炙甘草、炒白芍相伍為用。常用量:白芍10~20g,甘草5~l0g。3.2百合、烏葯百合味甘微寒,長於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健脾胃、強腎陰;烏葯辛溫,長於行氣散寒止痛。兩者配伍,相反相成。適用於胃陰虛之胃脘隱痛、飢則痛甚、口乾舌燥者。常用量:百合10~30g,烏葯3~10g,且百合用量通常須3倍於烏葯。4寒熱夾雜類寒熱夾雜是胃脘痛又十種證型,或由邪熱內蘊外感寒邪,或積寒日久化熱,或其他病機的轉歸。療此之痛,又當寒熱並投方能有濟,否則定有顧此失彼之弊。4.1焦山梔、淡附片焦山梔味苦性寒,善清三焦之火邪而除五志之鬱火,又能涼血解毒除濕;淡附片辛甘大熱,功擅祛寒止痛,溫脾腎之陽,回陽救逆,;常用於陰寒肉盛,脾陽不振,脘腹冷痛或伴大便溏泄等症。二者相伍則適用於寒熱交錯,胃痛時輕時重,或有瘕聚出沒者。常用量:山梔3~10g,附片3~6g。4.2黃連、乾薑黃連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尤以清瀉心胃之火見長,宜於胃熱嘔吐、消谷善飢者;亦可用於因濕熱而致之泄瀉、痢疾等證。乾薑味辛性熱,善能溫中祛寒,優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證。二葯相伍為用,宜於治療胃熱脾寒之胃脘疼痛,心下痞滿、大便溏泄者,常用量:黃連1~5g,乾薑3、9g。4.3黃連、吳茱萸黃連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用於肝膽火旺,以之瀉心火,即「實則瀉其子」之意;吳茱萸味苦辛熱,功能溫中止痛,解肝經郁滯,降逆止嘔,可用於脘腹冷痛、疝痛等,還可用於胃寒所致的嘔吐吞酸等證,同時吳茱萸還能制黃連之過於寒涼。二葯合用,辛開苦降,一寒一熱,相反相成,適用於肝膽鬱熱而胃寒之脘脅疼痛、嘈雜泛酸兼有嘔惡者。常用量:黃連1~5g,吳茱萸2~5g,不必拘於黃連:吳茱萸為6:1的比率配伍運用。若熱重寒輕取黃連多於吳茱萸,反之,吳茱萸多於黃連。4.4烏賊骨、大貝母烏賊骨咸澀微溫,長於收澀止血,澀精止帶、制酸,內服或外用於外傷出血、肺及胃腸出血及崩漏等多種出血證,因其又能制酸,常用於潰瘍病、疼痛泛酸等。大貝母味苦性寒,長於清熱化痰、散結解毒。二葯參合功擅泄淬肝火、清熱制酸、和胃止痛,適用於胃脘疼痛泛酸、口中臭味,諸葯療效不顯者。常用量:烏賊骨15g、大貝母l0g。

13-1、〔陽和平喘湯〕〔組成〕:

(1)熟地30克

(2)淫羊藿20克

(3)當歸10克

(4)麻黃6克

(5)紫石英30克

(6)肉桂3克

(7)白芥子6克

(8)鹿角片20克

(9)五味子4克

(10)桃仁10克

(11)皂角3克〔主治〕: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久不已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溫兩服。〔加減〕:(1)陽虛及陰者,去肉桂,加山藥20克、山茱萸10克。(2)寒痰化熱者,去白芥子,加葶藶子10克、澤漆15克。(3)氣急喘甚者,加蘇子10克、沉香3克(後下)。(4)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20克、紫菀20克。(5)胃脘飽滿,納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各30克。(6)痰濁消減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紅10克、茯苓20克。〔典型病例〕:王某,男,54歲,1991年3月26日初診。咳嗽反覆發作30餘年,加重伴氣喘4載。近3年5次住院,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屢治乏效,只賴解痙、激素之劑控制癥狀,但停葯即犯。因癥狀日益加重、喘咳氣急、步履艱難,西藥無法改善癥狀而試服中藥。患者面色清晦虛浮、畏寒肢冷、胸膈憋悶、抬肩、言語斷續、咳聲不揚、痰多泡沫清稀、便秘、舌淡暗潤苔薄白、脈沉細弱。此為腎督虧虛、痰瘀戀肺,亟當補虛瀉實上下調治:熟地30克、鹿角片20克、白芥子6克、麻黃6克、肉桂3克、紫石英30克、紫菀30克、五味子6克、蘇子10克、桃仁10克、當歸10克、肉蓯蓉20克。方5劑,胸膈憋悶大減,步履登樓不甚喘促。繼予上方10劑,諸症再減。後因口乾痰液較稠、舌尖淡紅、肺陰不足,寒痰化熱之象有露,於原方去麻黃、蘇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參30克、葶藶子10克、冬瓜仁30克,10劑諸症漸平。繼予〔陽和平喘湯〕去皂角,減麻黃為3克,加淮牛膝10克。30劑後諸症悉已,宛如常人。激素解痙之劑早已撤除,隨訪至今未見再發。胡師認

老年便秘主要原因有三:

①陽氣不足,陰精衰少,傳導失司;

②肺失肅降,腑氣不行;

③濕濁阻滯,氣機鬱閉

故立治療原則為:

①增液溫陽;

②肅肺治中;

③化濕行氣。

增液方選用生、制首烏各30克,草決明20克,煎水內服,或配以滋陰養血之品,煉蜜為丸。溫陽方選用附片10 克,細辛6克,巴豆殼6克配方,以辛溫散寒,振奮陽氣,促進腸管之蠕動。治肺之法,虛則補之,如參芪姜草之溫補陽氣,麥味沙參之滋潤肺陰;實則瀉之,如二貝、芩、藶、葦莖之清化痰熱,桔、杏、杷葉、紫菀之宣肅肺氣,總之肺金清靈,肅降得行,表裡相通,

腸傳導之職可節而有律也。化濕利氣之葯常取防風、厚朴、蒼白朮、澤瀉、萊菔子、木香等。

案例:張某,男,67歲。因便秘腹脹,時或便秘年許,服滋陰養血葯無效,清瀉外導僅取效

時。近月來,便秘轉甚,常五、六日既無便意也無矢氣,患者形體一般,但神疲倦怠,納谷欠馨,脘腹痞滿,溲清且頻,隔日主動虛坐努責一次,冀能解些糞便,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額汗淋漓,糞便仍點滴不下,苦不堪言,舌淡、邊

齒印,脈濡緩。此中氣虛弱,脾陽不振,津液不布,清瀉滋潤之品斷不可用也,遂擬生白朮50克,党參10克,乾薑6克,大棗10枚,炙甘草6克。2劑後,便下甚暢,腹脹頓減,又繼服7劑,每日大便1次,虛坐努責之象也未再現。

按語:病者年近七旬,患病年余,常服滋陰養血、清瀉之劑,而收效甚微。神疲,脘腹痞滿,努責乏力,舌淡邊有齒痕等脾氣虛證畢現,

時治以滋陰養血,清瀉之法,葯證相異,欲求效枉然! 醫者緊抓氣虛運化乏力之病機,治以健脾益氣,清升而濁自降,此乃「塞因塞用」之法也。如此辨證精當,獲效之理固然!

14、鄭惠伯(1914年10月生於四川省奉節縣永安鎮,卒於2003年,主任醫師)自幼隨父(仲賓)學醫,後又拜奉節名醫李建之學醫三年。1931年參加重慶針灸班學習,同年受業於江蘇承淡安函授針灸。鄭對明清溫病學派的著作研讀較深,用溫病方治病每獲顯效,故以辨治溫病急症而著稱。他在70多年的臨床、教學、科研中,始終潛心於溫病急症的臨床研究,並獲得了顯著成就。他將四妙勇安湯推而廣之,用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腎結石絞痛,肝區血瘀絞痛等均獲良效。鄭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四川分會理事,萬縣中醫學會理事長,《四川中醫》雜誌編委等職。參加了《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中華精華淺說》、《長江醫話》、《名醫名方錄》、《中醫自學階梯》等著作的編寫,公開發表醫學論文多篇。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並享受政府專家津貼。

14-1、〔加味四妙勇安湯〕〔組成〕:

(1)當歸30克

(2)玄參30克

(3)銀花30克

(4)丹參30克

(5)甘草30克〔主治〕:冠心病、胸痞氣短、心痛、脈結代、能治療肝區刺痛及腎絞痛。〔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劑。〔加減〕:

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陽草,以擴張血管;

(1)若兼氣虛者,加黃耆、生脈散以補益心氣。

(2)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號以活血化瘀。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鬱金、板藍根、草河車以清熱解毒活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麥大棗湯〕或〔百合知母湯〕,以養心安神、和中緩急。〔典型病例〕:李某,女,65歲。患冠心病10餘年,近年又患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近日卒感胸悶,氣短、心悸,脈結代、口腔潰瘍、舌質光澤無苔。方用:當歸、玄參、銀花、太子參、玉竹、太陽草各20克,麥冬、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服上方6劑,脈結代好轉,由三至一止,變為二十四至五止,繼用上方。三診脈已不結代,但口渴眩暈,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經過三診,心律基本正常,觀察一年半,病情無反覆。14-2、〔加味二仙湯〕〔組成〕:

(1)仙茅12克

(2)仙靈脾15克

(3)當歸10克

(4)知母10克

(5)巴戟天12克

(6)黃柏6克

(7)枸杞子15克

(8)五味子10克 

(9)菟絲子15克

(10)覆盆子10克〔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乳癖辨證屬沖任不調者;血小板減少。〔用法〕: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加減〕:1.功能性子宮出血:(1)出血較多、血虛加阿膠、艾葉。(2)血熱加地榆、槐米、仙鶴草。(3)血瘀加田七、丹參、益母草。(4)血脫加紅參、龍骨、山茱萸。(5)脾氣虛加黃耆、党參、白朮。(6)沖任虛加鹿角膠、龜板膠。(7)腎陽虛加鹿茸、附片。(8)腎陰虛去知母、黃柏,加女貞子、旱蓮草。2.乳癖:乳癖屬沖任不調者,可於上方配鹿角片粉2~4克,分2次葯湯送服。3.血小板減少:去知母、黃柏,加女貞子、旱蓮草、黃耆、黃精。15、陸芷青(1918年3月生,卒於1991年,浙江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31年,陸芷青隨父學中醫,20世紀30年代在當時上海中國醫學院就讀,師從陸淵雷、陸士諤、丁仲英等名家,1937年大學畢業後到溫州從醫,1958年調到浙江中醫學院從醫並任教,醫術惠四方,桃李滿天下。陸老是浙江省中醫診斷學科創始人,他對傳統醫學、中醫診斷學有很深造詣。陸老診斷強調「望診」,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經驗。他望診時,先看病人的舌頭,人的寒熱、虛實、痰、瘀等癥狀,都可以從舌頭上看到。這種方法,對心血管和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效果尤其明顯。如果舌頭看上去比較厚膩,可能就是消化不好;如果有痰,可能是血脂有點高。在當時醫學檢查設備還不是很先進的情況下,陸老用這套方法診斷出的病症,八九不離十。治療膽囊炎方面,陸老提出,膽病要疏要通,要調理氣機,以通為補。對膽囊炎病人早期診斷,他也有一套獨創方法———按壓人背上穴位診斷。這個穴位叫天宗穴,位置在肩胛骨中央凹陷處,他一按天宗穴,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膽囊炎。當時還沒有B超這麼先進的檢查設備,他的這套診斷方法很管用。陸老後來帶過一個研究生,曾對他這種按壓穴位診斷膽囊炎方法,作過準確率對比分析。通過對1000多例病人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陸老診斷準確率達到90%!而且,這種方法簡便,不需要任何器材,尤其適合在農村和邊遠地區診斷,簡便易行。米醋,在陸老這裡用法也很獨到,常獲奇效。

以前有個病人,50多歲,經常頭痛得很厲害,吃止痛藥反而越痛,看了好幾個地方都看不好。陸老給他診斷說,從中醫角度講,他是心虛有瘀,供血不足,血脈不通,既需要養血,又需要活血。陸老給病人開了幾方葯,再讓他服用定量的米醋,三天後,病人頭不痛了,半個月後,全好了,後來從未複發過。陸老還將米醋用於冠心病房顫的病人治療,他說,米醋味酸,可以收斂心氣,活血化瘀通脈,病人每次服用湯藥中,加入米醋10毫升,有增強療效的作用。用米醋治療萎縮性胃炎,也是陸老獨創方子,他囑咐病人,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飯時,用菜蘸上少量米醋吃,這樣既可以增加胃酸,消食和胃,又有祛瘀生新作用。他還用米醋治療膽道蛔蟲病,病人如果右上腹有鑽頂痛的感覺,一次服用20至30毫升的米醋,常常能使疼痛緩解,甚至消失。這些治療內科雜病的藥方,都是陸老自己的經驗結晶,總共不下200個。陸老把藥方全部無私傳給了後人,現在我們看病時,還一直用著這些方子,這是一筆無法估量價值的寶貴財富。

15-1、【四子平喘湯】﹝組成﹞:

(1)葶藶子12克。

(2)炙蘇子9克。

(3)菜菔子9克。

(4)白芥子2克。

(5)苦杏仁9克。

(6)浙貝母12克。

(7)制半夏9克。

(8)陳皮5克。

(9)沉香5克(後下)

(10)大生地12克。

(11)當歸5克。

(12)紫丹參15克。﹝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症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用法﹞:文火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加減﹞:(1)畏寒肢冷,加肉桂。(2)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3)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芩、焦山梔。(4)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典型病例﹞:蔡某,男,57歲,1992年5月2日初診。主訴:咳嗽反覆發作已有30年,經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氣急、心悸胸悶加劇,經同事介紹前來求治。查:面色暗滯、語聲不揚、咳嗽氣急、痰多色白、口乾不飲、苔黃膩、脈沉細。處方:﹝四子平喘湯﹞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劑。二診:葯進7劑,胸悶心悸氣急減輕,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劑。三診:諸病悉除,原方再進7劑。16、周信有

(1921年2月生於山東牟平,甘肅中醫學院教授)周信有出身於武術世家,養成了長期習武的習慣。因青梅竹馬的師妹的母親是當地的兒科名醫,周老結緣中醫。老人家把他推薦給當地名醫,他得以有機會系統學習。30年代後期從師學醫。1941年,周老通過了偽滿政府漢醫考試,取得《漢醫許可證》,開始掛牌行醫,1953年經衛生部審核換領《中醫師證書》。至今,周老還把他當年的證書像寶貝似地保存著。40年代懸壺於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50年代曾先後任安東市中醫師公會會長,安東市聯合中醫院院長,安東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市人大代表和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60年奉調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任教。1970年為了支援大西北醫療事業調到甘肅從事醫、教、研工作。1978年甘肅中醫學院成立,調任該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教授等職。兼任甘肅省中醫學會名譽理事、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顧問、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武術協會顧問、甘肅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等。是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內經》教學,對《內經》理論研究頗深,是該學科國家級學術帶頭人。善於以《內經》整體現,系統觀和辯證觀的哲學觀點與方法分析問題與指導臨床科研工作,取得卓越成果。出版著作有《內經講義》、《內經類要》、《內經精義》、《決生死秘要》、《中醫內科急症證治》、《老年保健》《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等。其中《決生死秘要》後經台灣再版發行,成為港台暢銷書。曾獲甘肅省皇甫謐中醫藥學基金獎一等獎。所著《內經精義》一書,獲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其中「慢性乙型肝類的辨治體會與舒肝消積丸的研製」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獲「第二屆世界傳統醫學優秀成果大獎賽」國際優秀成果獎。「冠心病的辨治體會與心痹舒膠囊的研製」獲「首屆國際民族醫藥科技研討會及展覽會」論著一等獎。生平業績刊載於中國國家「九五」計劃重點項目《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書中。在理論聯繫實際和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一些藥廠主動找周老開發新葯,周老曾將自己治乙肝和冠心病的經驗方和藥廠合作,開發出「舒肝消積丸」和「心痹舒膠囊」國家級三類新葯中藥,二葯溝通過省級鑒定,上報國家衛生部,有待批准為國家級三類中藥新葯。但經此之後,周老覺得新葯開發的工作實在是繁巨,力不從心,加之診務繁忙,便就此作罷。隱居西北,其名聲必然銷匿於江湖,這是多數人都不甘心的。周老卻用事實證明: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也一樣有春天!周老臨證主張大劑復方多法,綜合調治,尤其是對於疑難病。這與善治腎衰的張琪和善治腫瘤的周仲瑛不謀而合,兩位專家都曾向記者提出過相同的主張。周老用藥渾厚,對仙靈脾和水蛭情有獨鍾,傳統認為仙靈脾辛溫偏燥,易動而生火,但周老體會其甘溫偏平,升中有降,無昇陽動火的不良反應。所以周老治高血壓也用它,治冠心病也用它,治萎縮性胃炎、「再障」也用它,常收桴鼓之效。水蛭不僅是逐瘀佳品,其逐水之力似也無葯能及,而破血傷正不像想像的那樣嚴重。周老主張水蛭不入煎劑,最好晒乾研粉,有效成分才不會被破壞。因療效卓著,周老的診所門診量抵得上一個縣級醫院的規模,每個月都要開輛大卡車到安徽亳州進葯。很多患者稱周老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是「重生父母」,到現在還常到周老的診室去看望他。一些藥廠主動找周老開發新葯,周老曾將自己治乙肝和冠心病的經驗方和藥廠合作,開發出「舒肝消積丸」和「心痹舒膠囊」國家級三類新葯中藥,但經此之後,周老覺得新葯開發的工作實在是繁巨,力不從心,加之診務繁忙,便就此作罷。在回憶中醫給自己怎樣的一生時,周老感慨:「中醫當然讓我受益,我不後悔干中醫這一行。從養生上自己受益,又積累了經驗,故越到晚年心裡越有底氣,也給我帶來了經濟效益,讓我成為一個治病救人、受人尊重的老專家。」「但中醫也給我帶來了苦楚,不過,現在中醫藥的形勢還是不錯的,中醫比當年有地位得多。」人生在世「精氣神」,周老集中醫、京劇、武術、書法四大國粹於一身的養生之道,使他總有一種世外高人的氣質。

【消徵利水湯】﹝組成﹞:

(1)柴胡9克。

(2)茵陳20克。

(3)丹參20克。

(4)莪朮15克。

(5)党參15克。

(6)炒白朮20克。

(7)炙黃耆20克。

(8)淫羊藿20克。

(9)醋鱉甲30克。

(10)五味子15克。

(11)大腹皮20克。

(12)豬茯苓各20克。

(13)澤瀉20克。

(14)白芽根20克。﹝主治﹞:肝硬化代償失調所出現的水腫臌脹、肝脾腫大。﹝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中晚分三次服。﹝加減﹞:肝病虛損嚴重,肝功障礙,絮濁試驗、血清蛋白電泳試驗異常,可加培補脾腎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貞子20克、鹿角膠9克(烊化)。經驗證明,重用扶正培本、補益脾腎之品,證候和肝功化驗、免疫指標都能得到相應改善,說明扶正補虛是降絮濁和提高血清蛋白的關鍵。當然,虛與瘀是互為因果的,肝病虛損嚴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環障礙,又能因虛致瘀,導致肝脾腫大,形成症積腫塊。故在扶正補虛的同時尚須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對此我們一般是輕重葯並重,加重丹參、赤芍、莪朮等葯之分量。補虛與袪瘀多是綜合運用,不過有時有所側重罷了。﹝典型病例﹞:李某,男,33歲,靖遠電廠職工。1986年4月經診斷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兩次因病情惡化出現腹水、吐血住院搶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進某醫院。經住院治療3個月之久,病情未見明顯好轉。病人精神負擔沉重、生活無望、焦苦萬分,乃出院於1988年4月25日來診,出院時化驗,表面抗原1:128,黃疸指數17單位,麝香草酚濁度21單位,硫酸鋅濁度20.4單位,麝香草酚絮狀試驗(++++),血清總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轉氨酉每325單位,血小板汁數3.8萬/立方毫升。證見:兩脅痛、脅下症積(肝脾腫大)、觸痛、腹脹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腫、飲食不進、面色黧黑、牙齦出血、舌質暗淡、小便不利、脈弦澀,診系肝硬化失代償期,病情危急。中醫辨證為虛瘀交錯、血瘀肝硬、脾腎兩虛、水津不化、水邪瀦留,擬培補脾腎、袪瘀化症、利水消腫。治用﹝舒肝消積丸﹞,配服﹝消症利水湯﹞,稍施加減,連續服丸、湯藥3個月,腹脹腹水消除,諸症悉減,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藥治療半年多,於1989年3月6日化驗,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為弱陽性外,肝功能和蛋白電泳、血小板計數已完全恢復正常,脾腫大已回縮,諸症悉除,身體無任何不適。現已上班恢復工作。17、劉雲鵬

(1910年生,30多歲即譽為湖北沙市八大名醫之一,湖北中醫學院兼職教授,擅長婦科)出生於湖北長陽四代世醫之家,其父劉哲人為清末飽學之士,教子有方。劉雲鵬從小背讀《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稍長即研讀《內經》、《傷寒》、《金匱要略》及溫病典籍。他在父親身旁侍診時,哲人先生針對典型病例講病、講治,結合天時地理、人情事故,隨機點評。使劉雲鵬對祖國醫學的底蘊不斷加深。劉雲鵬遵從家教,不論貧富貴賤,長幼妍媸,一視同仁,視病如親。一旦臨診,則如臨淵履薄,認真細緻。用藥力避珍奇貴異,盡量以性能相近的普通藥物替代。他祖上還傳有「貧漢吃藥,富漢還錢」的家規。對貧苦病人不但免收診金,還施捨藥品。我們眼中,劉老代病人付款、送葯的事,屢見不鮮。他在新近出版的詩集中,又提出了新的目標:在信念中求生存,在事業中葆青春,在傳帶中獲相長,在臨床中求真知,在科研中求發展,在著作中傳精萃。

是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新近《當代中醫婦科名家治學經驗概要》一文中說:「當代中醫婦科名家,以嶺南羅派—羅元愷,龍江韓派—韓百靈,巴蜀王派—王渭川,滬上朱派—朱小南,天津哈派—哈荔田,浙江何派—何子淮,荊楚劉派—劉雲鵬,江浙裘派—裘笑梅這八大派系的代表人物造詣最深。」其中荊楚劉派的開創者即是劉老。學宗仲景,旁通葉吳,擅用傷寒溫病諸法,治療婦科急性熱病,屢起危急於傾刻。其提出的婦科調肝十一法、治脾九法、補腎五法,在醫界廣泛流傳。業醫七十餘年,對婦科血症、滑胎及男女不孕不育等疑難雜症的診治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在全國中醫界享有盛譽。

17-1、【固胎湯】﹝組成﹞:

(1)党參30克

(2)炒白朮30克

(3)炒扁豆9克

(4)山藥15克

(5)熟地30克

(6)山茱萸9克

(7)炒杜仲9克

(8)續斷9克

(9)桑寄生15克

(10)炒白芍18克

(11)炙甘草3克

(12)枸杞子9克。﹝主治﹞:滑胎(習慣性流產、腰痛、小腹累墜累痛、脈沉弱無力、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加減﹞:

(1)若小腹下墜,加升麻9克、紫胡9克以昇陽舉陷。(2)小腹掣痛或陳發性加劇者,白芍用至30克、甘草15克以緩急止痛。(3)小腹脹痛,加枳實9克以理氣止痛。(4)胎動下血,加阿膠12克、旱蓮草15克、棕櫚炭9克以固沖止血。(5)口乾咽噪、舌紅苔黃,去党參加太子參15克。(6)或選用黃芩9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玄參12克,以養陰清熱安胎。(7)胸悶納差,加砂仁9克、陳皮9克以芳香和胃。(8)嘔惡,選加竹茹9克、陳皮9克、生薑9克以和胃止嘔。(9)畏寒肢冷、少腹發涼,加肉桂6克、制附子9克以溫陽暖胞。﹝典型案例﹞:毛某,女,24歲,1986年7月6日初診,已妊娠3個月,頭暈、睡眠不佳,有時嘔吐,陰道流血已六、七天,腰酸腿軟,經注射止血藥物仙鶴素,口服vitk等未效,某醫院婦科診為「先兆流產」,舌苔薄白、左脈大、右脈虛數。此脾腎兩虛,治宜雙補。方用党參30克、炒白朮30克、雲苓10克、甘草6克、熟地30克、山茱萸9克、黃芩炭10克、骨脂15克,每日煎服一劑。於1988年6月因產後便血亦來診曰:上次腹墜流血等癥狀服五劑即愈。於1987年1月順產一女嬰很好。18、張鏡人

(1923年6月生,卒於1991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出生於名醫世家,其曾叔祖張驤雲,以擅治傷寒而稱譽社會,以醫德高尚而口碑極佳。先生幼承庭訓,立志杏林,為第十二代傳人。年未及冠,便學習古典文學,同時攻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18歲開始單獨應診,初出茅蘆,便顯露頭角。在1946年參加國民黨政府考試院舉行的中醫師考試中,高居榜首。建國初期,先生率先關閉私人診所,參加上海市衛生局工作,曾任中醫科副科長、中醫處正、副處長等職。籌建上海中醫學院及中醫醫療機構,為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張鏡人對內科雜病,頗崇景岳;外感熱病則服膺葉、吳。臨床治療提倡遵經而不泥古,師法而不拘方,嘗謂:用藥如用兵,有攻有守,知常達變,貴在靈活,化裁在我,惟求取勝。張鏡人的國學功底深厚,也讓弟子們追慕不已。他青少年即秉承中醫講求儒醫相通、注重文化的傳統,書法、詩詞、繪畫水平也日趨精進,尤其是古詩詞造詣頗深。他每有感而發,思緒如潮,湧向筆端,佳篇天成,2006年結集出版有《張鏡人詩集》。他40歲時,裘沛然贈詩《慶張鏡人醫師四秩壽辰》七律,其中寫到:「借問江東吟詠者,風流人物屬張生。」贊他能詩之名。與此同時,先生一直潛心鑽研醫學,精益求精,對中醫理論積累了深厚的造詣,同時,不拘門戶之見,博採眾長,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在發展中醫理論上甚有建樹。在臨床上有著豐富獨到的經驗與用藥特色,頗多創新。如對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後遺症、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均有深入研究,療效卓著,成果斐然。建國以來,先生不僅在國內講學,還十餘度應邀赴日本、澳大利亞等地講學,交流中醫藥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每每載譽而歸。先生熱忱培養中醫的新生力量,桃李滿天下。先生急病人所急,經常奔赴全國各地及外域地區,悉心為病人解除苦痛,博得各界人士及廣大患者的信任與稱讚,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深受中醫同道的愛戴與尊重,被香港報刊譽為「滬上中醫第一人」。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4年榮獲首屆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6年榮獲中央保健委員會優秀保健獎。1990年經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首屆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1995年獲首屆「上海市名中醫」稱號。發表科研論文108篇,主編及參編著作有《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張鏡人》及《辭海.中醫學科》等20部著作。曾獲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獎。

18-1、【安中湯】﹝組成﹞:

(1)柴胡6克

(2)炒黃芩9克

(3)炒白朮9克

(4)香扁豆9克

(5)炒白芍9克

(6)炙甘草3克

(7)蘇梗6克

(8)制香附9克

(9)炙延胡9克

(10)八月札15克

(11)炒六曲6克

(12)香谷芽12克。﹝主治﹞:脘部漲滿、疼痛、口苦、食慾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白膩、舌質編紅。﹝用法﹞:水煎,分二次,飲後一小時溫服。﹝加減﹞:(1)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2)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3)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包),或炒知母9克(4)噯氣,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6)嘈雜,加炒山藥9克。(7)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8)苔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9)便溏,加焦楂炭9克。(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11)便結,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12)腹脹,加大腹皮9克(13)X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14)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15)腺體萎縮,加丹參。

19、何炎燊

(廣東省東莞市人,生於1922年10月,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中醫學院兼職教授,東莞市中醫院原院長)何氏自幼受業於宿儒李仲台先生,在名師的熏陶下,從小就有「願掬仁心布仁術,懶為良相作良醫」的抱負。何氏精勤力學,至老不倦,除博覽中西醫籍外,還旁及經史古文詩詞,故學識淵博,深受同道尊敬。他治學態度嚴謹,客觀求實,對古今各醫學流派,不存偏見,故能擷采眾長,為己所用。

臨證精思明審,運用古方以治今病,常有得心應手之妙。何氏鑽研傷寒、溫病數十年,主張「寒溫合流」,對外感熱性病的理、法、方、葯都有所創新。又專於雜病,對內、婦、兒疾病均有獨到的經驗,救治頑症痼疾,數不勝數。他治療急、重病,擅用霸道,常說:「試看興王佐命臣,哪有一個和平老?」而治療慢性病,則主張「王道勿求近功,處處要扶持胃氣,顧護真陰」。他勤於筆耕,著述甚豐,雖診務繁忙,社會活動多,但不忘抽暇撰述,已在省級以上公開醫刊發表論文50多篇,已出版專著有《常用方歌闡釋》和《竹頭木屑集》。何老運用育陰潛陽法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成為嶺南溫病學的主要發揚者;創立「傷寒溫病融合論」,對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癲癇等病療效顯著。根據其臨床驗方研製出的人蔘胃康片、肝康片、健脾開胃飲、清肺止咳糖漿等中成藥,療效甚佳。19-1、〔加減清海丸〕〔組成〕:

(1)熟地24克

(2)淮山藥12克

(3)山萸肉12克

(4)丹皮9克

(5)北沙參15克

(6)阿膠12克

(7)麥冬12克

(8)白朮9克

(9)桑葉9克

(10)白芍15克

(11)石斛12克

(12)龍骨24克

(13)女貞子12克

(14)旱蓮草12克。〔主治〕:室女崩漏。〔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服。服至5~7劑後,崩塊之熱得減者,去桑葉、丹皮,加龜板、鱉甲、牡蠣。愈後每月經前服4~5劑,病根可除。〔典型案例〕:柴某,學生。因陰道出血淋漓不斷,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懼感,有此癥狀避而不談,但經問診可知,其血色鮮紅,心煩想哭、夜間盜汗、手心腳心發燒、腰痛及足跟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於是處方為:熟地24克、淮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克、石斛12克、麥冬12克、龍骨24克、龜板24克,上服三劑後,已見效果,陰虛癥狀明顯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趨見少。為鞏固療效計,囑其每月經前按上方服三劑,後追訪半年未見覆發。

19-2、〔甲調肝湯〕〔組成〕炒山甲15克、鱉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黃芪1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米根須24克〔功能〕消症、活血、清熱、益氣、養陰。〔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二次服。〔方解〕此方經長期臨床實踐,多次修定而成,乃「奇之不會則偶之」,所謂復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遷延日久,病機錯綜複雜,既有邪毒深入血絡,久郁成症之實證.又兼見肝陰暗耗、脾氣受損之虛證,故用藥宜各方照顧。且久病虛羸,不耐猛峻之劑,過寒過溫,偏攻偏補,皆足至變。

本方取山甲、鱉甲有情之品,入肝絡以緩消其症;

三七、丹參活血而不傷正之品,以通其瘀滯;

茵陳、田基黃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實也。

益脾氣選用太子參、茯苓之甘平,以濟黃芪之溫;

養肝陰選用白芍、女貞子之中和,而避歸、地之柔;

又用糯米根須既是藏精養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氣最全,能清陰分燔灼之熱」者(語見《葉案存真》)參與其間,此六者所以護其虛也。本方特點是性質平和,利於久服,無不良副作用。以此為基礎,隨證加減,多年臨床證明,頗有實效。〔加減〕

內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梔子各12克;(基本方應有黃芪!)

里濕盛,便溏,腹滿痛者,去女貞,加蒼朮9克、厚朴6克;

脅痛隱隱,痞悶不適者,加柴胡12克、鬱金9克;

脅痛陣發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

陰分偏虛,口乾、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

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按語〕本方是何氏自擬方。古人云:「用藥如用兵」。觀仲景治病,既有用「輕銳直搗」的方法,如白虎、承氣、四逆諸湯;也有用「四面合圍」的方法,如麻黃升麻湯、鱉甲煎丸之類。

大概前者常用於病機不甚複雜、主要矛盾比較突出之病;後者常用於病機複雜,頭緒紛繁之病。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病機複雜,多是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非一方所可治。

根據「奇之不去則偶之,一方不去則復之」的原則,何氏從五十年代以來,採用活血,消症、清熱、養陰、益氣諸法複合成方,隨證加減,頗獲實效。

方中藥物乃歷經臨床實踐,增刪釐定而成。其中有草藥田基黃,即《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載之「地耳草」,產於我國南方田基、溝邊潮濕草叢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滲濕行水、消腫止痛功效,清而不克,乃治肝炎理想藥物。有一鄉村教師,患肝病持續發展成肝硬化腹水。他每日采鮮田基黃一斤,用水10碗,再入砂糖調味,1日分三次服,不用任何中西藥物,月余競愈。何氏吸取民間經驗,納此葯於復方中,確能增強療效。

19-2、葦莖湯由葦莖、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等四味葯組成,看似平淡無奇,但有實效。

葦莖湯出於《備急千金要方》,原治肺癰咳嗽膿血,臭痰,胸痛。王孟英所著的《溫熱經緯》收載此方,加以闡釋並推廣其用。他說:「葦莖形如肺管,甘涼清肺。且有節之物生於水中,能不為津液閡隔者,於津液閡隔而生患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仁色白味淡,氣涼性降,秉秋金全體,養肺氣以清肅,凡濕熱之邪客於肺者,非此不為功也。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依於瓤內,瓤易潰爛,子不能浥,則其能於腐敗之中自全生氣,即善於氣血凝敗之中,全人生氣。故善治腹中結敗諸癰,而滌膿血濁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氣。合而成劑,不僅為治肺癰妙藥,竟可瘳肺痹之危痾。」

「肺痹」一詞出於《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風者,百病之長也,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熱上氣。」《痹論》:「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可知古人所說肺痹,乃外感風邪犯肺,發熱煩躁,胸滿,咳嗽,氣逆,喘促等症,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各種肺感染病。隨證加味,治療各種感染不同病原體所致的肺炎(如細菌性肺感染、病毒性肺感染、支原體肺感染等),皆有良效,這是中醫異病同治的特色。現在運用葦莖湯為主方,隨證加味,治療甲型H1N1肺炎亦收良效。其中治療肺炎的有二首。兩方的藥物味數較多,因為「甲流」肺炎來勢凶,傳變速,必須步步為營,全面調治,故應用復方。即《內經》所說的「奇之不去則偶之,一方不去則復之」的治法。

兩方藥物組成如下:(藥量乃何炎燊常用者)

一方,葦莖湯合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風熱壅肺、肺失肅降的實證。

葦莖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麻黃5g,杏仁15g,石膏20g,甘草5g,魚腥草20g,黃芩12g,浙貝母12g,桑白皮12g,瓜蔞仁15g

此方用葦莖湯肅肺化濁為君,麻杏石甘湯宣肺平喘為臣,魚腥草、黃芩清熱解毒為佐,浙貝母、桑白皮、瓜蔞仁除痰止咳為使。治療肺炎早期發熱,咳嗽,氣促,胸悶,排痰不暢,舌苔白黃相兼欠潤,脈浮滑數,邪盛正未虛者。

二方,葦莖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熱邪稽留、氣陰兩傷之虛實互見證。

葦莖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桑葉12g,枇杷葉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5g,西洋參6g,麥冬15g火麻仁20g,阿膠10g(烊化服),川貝母12g。

此方即上方之葦莖湯合麻杏石甘湯變法。去麻黃之辛溫,加桑葉、枇杷葉之清降,西洋參、麥冬、火麻仁益氣生津,阿膠保肺養陰,川貝母除痰止咳。治療熱邪稽留,傷津耗氣,發熱持續,氣怯神倦,喘促咳頻,呼長吸短,排痰不易,咽干口渴,舌苔燥如沙子,脈虛大數。

治手足口病第一方

清熱解毒:板藍根6g、白花蛇舌草8g、金銀花6g、連翹6g

清熱去濕:土茯苓10g、苡仁10g、茵陳6g

涼血和陰:玄參6g、生地5g、甘草3g

加減法:發熱大於38度者加葛根8g;便溏,去生地加炒谷芽15g

每日一劑,可連用2至3日,不可多服,以免寒涼傷氣。可改用第二方。此乃3歲小兒量,按年齡稍增減。

治手足口病第二方

症減,余邪未凈可用:白花蛇舌草8g,忍冬藤8g,南沙參8g,麥冬6g,石斛6g,苡仁10g,冬瓜仁8g,南豆花6g,甘草3g,納差、便溏加淮山藥8g炒谷芽15g。

此方清餘熱、化濕、養胃陰,可連用2至3劑。

20、董漱六(字聯瑋,別名瘦麓,1916年生,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董氏1937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後師從海上名醫秦伯未先生繼續深造。1938年由秦伯未先生委任上海市中醫療養院總院門診部主任。歷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評審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第二屆執行委員等職。董氏多年來曾發表《霍亂治療專集》、《麻疹通論》、《咽喉病之研究》、《麻黃治哮在臨床上的配伍應用》、《哮病的臨床經驗》、《中醫藥治癒內科急症舉例》、《肝硬化腹水治驗二例》、《病毒性腦炎昏迷57天治驗一例》、《神犀丹治癒肝昏迷一例》等學術論文40餘篇,並編著《秦伯未先生膏方選集》一書,暢銷國內外,獲較高評價。

20-1〔麻杏射膽湯〕〔組成〕:

(1)凈麻黃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克

(5)炒蘇子9克 

(6)凈蟬衣4.5克 

(7)炒僵蠶9克 

(8)制半夏9克

(9)廣陳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鵝管石12克(緞、杵)

(12)江枳實6克 

(13)指膽星6克。〔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症見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卧,乳蛾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中醫辨證為風寒客肺、痰濁內阻、肺氣失於宣降者。〔用法〕:根據藥劑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葯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後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著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加減〕:本方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1)如有口渴煩燥、痰粘、舌紅苔黃者,上方可去半夏、陳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僵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乾薑2.4克。(3)如咽紅乳蛾腫痛、痰稠、舌紅脈數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銀花9克、連翹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4)如溲黃便秘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制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5克。(5)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6)如脘腹痞脹、口粘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僵蠶,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7)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9克、蒼耳子9克。〔典型病例〕:吳某,男,13歲,學生,1989年7月10日初診。有奶癬史,咳嗽反覆發作,日久發展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發,已達四五年之久。今感時寒,咳嗽隨起,痰吐不爽,胸悶氣急,喉間有哮鳴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脈浮滑數,擬〔麻杏射膽湯〕連服3劑,哮喘得止,咳減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乾咽燥、舌紅、苔薄黃、脈象滑數,上方去半夏、陳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劑,咳平,痰鳴、哮喘未作,因大便乾結,上方去半夏、陳皮,加全瓜萎12克、浙貝母12克、凈麻黃改用蜜炙麻黃,迄今年余,哮喘未見複發。董氏多少年來在日常診療工作中,咳喘病人較多,單屬寒型或熱型較少,而寒包熱型者屬多數。臨床上常用宣上導下法,以〔麻杏射膽湯〕加減,既可宣肺達邪,又能清熱導痰,對證下藥,咳喘病每多獲得良好療效,這是董氏臨床辨證經驗之處。21、李振華

(1924年生於河南省西部的洛寧縣,河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3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中醫醫院技術顧問)出身中醫世家,他父親李景唐為豫西名醫,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李振華聞著葯香味長大,他邊讀私塾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藥,父親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讓他欽佩並銘刻於心。父親教導李振華要「真善為本,濟世成德」,並在每日診余,尤其晚間對他有計劃地講授中醫經典,醫文並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紮實的中醫基本功。李振華說:「這段學習對我一生至關重要,後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以後的醫、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礎。」除家傳外,李振華學醫主要靠他半個多世紀的自學。「學在於勤,知在於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銘。

他繼承諸家脾胃學思想,力倡東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臨床注重保護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他主編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多次承擔國家及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進步獎。在其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課題中,他辨治脾胃病強調肝脾胃的關係,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據此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此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在對近20餘年千餘例患者的治療隨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藥者,未有一例轉為胃癌,糾正了國外資料認為該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記載。

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繫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學術觀點。這種脾胃病學術思想,師古不泥古,多有創新,指導臨床頗有效驗。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如重視心陽救病人於垂危之際,重視脾陽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醫理論分析和治療疑難雜症,如罕見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腦震蕩後遺症等常取撥雲見日之效。李老治療疾病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強調「醫源於易,醫歸於變;臨證要訣,辨證為先;綜合分析,四診合參;謹守病機,處方為先;理法方葯,有機連貫。」

李老不但學術精專,而且十分關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我們親眼見到李老用一周時間就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教育、中醫院專科專病建設等問題自己親筆寫了一萬多字的提案,指出中醫藥這一傳統醫學瑰寶目前存在著「牆內開花牆外紅」的現象,國內部分年輕醫生中醫專業思想淡化,中醫理論功底膚淺,臨床經驗匱乏,臨證水平下降,已經對中醫事業的繼承與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他常常憂慮中醫藥事業的未來,對後繼乏術、後繼乏人問題憂心忡忡,在各種場合多次呼籲中醫院要突出中醫特色等問題。

21-1〔香砂溫中湯〕〔組成〕:

(1)党參12克 

(2)白朮10克 

(3)茯苓15克 

(4)陳皮10克 

(5)半夏10克

(6)木香6克 

(7)砂仁8克 

(8)厚朴10克 

(9)乾薑10克 

(10)川芎10克

(11)丁香5克 

(12)炙甘草3克〔主治〕:適用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等病。症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脹納差、曖氣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陽虛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加減〕:

(1)兼肝鬱甚者,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2)兼血瘀,加丹參15克、元胡10克。(3)濕盛泄瀉者,加薏仁3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4)濕阻嘔惡者,加蒼朮10克、藿香15克。(5)食滯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6)阻虛甚者,加制附子10克。(7)氣虛甚者,加黃耆15~30克。〔典型病例〕:王某,男54歲,幹部,1987年4月13日初診。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胃脘疼痛,10年來雖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飲食失宜、情志不遂則癥狀加重。1987年10月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胃粘膜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生化。病人恐懼癌變,前來請李氏診治。診視中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時連及兩脅,腹脹納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弦細。證屬脾胃陽虛,兼肝鬱氣滯。治宜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溫中湯〕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水煎服。二診:上方服用18劑,脅痛消失、胃痛大減、納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烏葯,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濕之力。三診:上方又服18劑,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後腹脹。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繼服。上方前後共服3月余,精神飲食好,大便正常、諸症消失、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後覆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胃粘膜輕度淺表性炎症。一年後追訪,知其身體健康,正常生活工作。22、婁多峰

(1929年3月生,河南省原陽縣祝樓村人,出身中醫世家,河南省中醫學院骨傷科教授、主任醫師)

自幼立志杏林,隨祖父婁宗海習醫,18歲獨立懸壺,先後任原陽縣七區醫聯會主席、原陽縣人民醫院院長。1958年到洛陽平樂正骨學院學習,1961年分配到河南中醫學院從事醫教研工作,先後任外傷科主任、骨傷系主任、風濕病研究所所長。一生勤於臨床,早年從事中醫內、外、婦、兒、風濕、骨傷、針灸等,臨床涉獵廣泛,名噪中州,後專攻風濕病。人生座右銘:博學、深思、爭時、立新。婁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實踐、博學深思、爭時立新的嚴謹治學態度,對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證、治療等方面的研究,均獲得提高和創新。首先將痹病病因概括為正虛、邪侵、瘀血(痰濁)三個方面,並指出「正虛」是致病內因,「邪侵」是致病條件,「不通」是病理關鍵,虛邪瘀(痰)相互搏結、不通不榮並見是痹病發展、變化的內涵,從而建立虛邪瘀病因病理學說。接著提出痹病辨證當緊繞體表上下、臟腑組織、經絡循行等部位;辨證當把握證候特徵、新病久病、輕重緩急、患者體質;施治當突出扶正祛邪、宣通運用、依部用藥、守方變方、雜合以治。這樣便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特色。婁多峰行醫60年來,創造了中國治痹(風濕病)史上的「五個第一」:出版發行了中國治痹史上第一部學術專著《痹症治驗》,首次將其病因、病機概括為「虛、邪、瘀」,其成果被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研製的痹苦乃停、痹癃清安兩種新葯榮獲衛生部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是目前中醫藥在痹病學科領域獲得的最高研究成果;《痹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報告》填補了我國痹病史上流行病學的空白;親手創辦了全國唯一一所省級風濕病專科醫院;出版發行的《中國風濕病學》是目前國內最系統、最全面、最權威的痹病專著。22-1〔化瘀通痹湯〕〔組成〕:

(1)當歸18克 

(2)丹參30克 

(3)雞血藤21克 

(4)制乳香9克

(5)制沒藥9克 

(6)香附12克 

(7)延索胡12克 

(8)透骨草30克。〔主治〕:瘀血痹症(損傷後遺症、網球肘、肩凝症等)。〔用法〕:日一劑,水煎服。〔加減〕:

(1)偏寒者,加桂枝、細辛、制川草烏。(2)偏熱者,加敗醬、丹皮。(3)氣虛者,加黃耆。(4)久痹骨節腫大變形者,加穿山甲、全蟲、烏梢蛇。〔典型病例〕:劉某,女,16歲。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關節著地,當時聽到「口卡嚓」聲響,隨後膝關節處腫痛,經治療局部腫脹消失,留有持續性左膝關節疼痛,經常「打軟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質淡紅,脈弦。證屬外傷瘀血,覆感寒濕,經脈閉阻。用〔化瘀通痹湯〕加細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15劑,疼痛消失,未再出現「打軟腿」。隨訪一年未覆發。23、何任

(浙江省杭州市人,字祈令,別署湛園,1921年1月11日生,卒於1991年,浙江中醫學院教授、院長 )出生於浙江杭州市一個世醫家庭。父親何公旦是杭州頗負盛名的中醫,就診者遠及湘、滇、蜀、粵、蘇、魯等地。家庭陶冶,使何任從小就萌發了學醫志趣。中小學時,除涉獵《四書》、《史記》、《古文觀止》等書外,還熟讀了《本草備要》、《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學心悟》等醫書,這對他以後醫學深造,奠定了基礎。他提出治學應「五宜三忌」,一宜堅實基礎,二宜博採精思,三宜熟讀背誦,四宜兼及他學,五宜珍惜寸陰;一忌道聽途說,二忌淺嘗輒止,三忌貪多務得,對青年學生很有幫助。臨床長於內科、婦科病的治療。喜用「金匱方」,對濕溫急證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難雜病療效顯著。對《金匱要略》的研究,頗見功力,著述甚豐。對內科雜病,常用《傷寒論》、《金匱要略》之經方,尤以《金匱要略》方取效。他認為,仲景之經方,組方有法,配伍有制,運用恰當,療效確鑿。例如用麻杏薏甘湯治療表濕,用小青龍湯治療喘息,用風引湯治療癲癇,用下瘀血湯治產後瘀閉,用當歸芍藥散、溫經湯治婦科病,用金匱腎氣丸治腎炎,用桂枝獲苓丸治子宮肌瘤,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風疹,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痰喘,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狐惑病,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便血,用半夏厚朴湯治療梅核氣,用甘麥大棗湯治療臟躁證等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曾有一中年婦女患者,西醫診為「腦萎縮」,神情獃滯,步履困難,經何任投四逆散加味14劑,步履自主,言語對答清晰,足見其運用經方之純熟。治療時病、急證有膽有識,於濕溫研究尤深。濕溫是時病中的大證。他在「謹守病機,細心體察,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常常收到較好的療效。如治一濕溫患者,初則根據表濕的癥狀投以豆卷、豆鼓等解表化濕之劑;繼則根據身熱、胸部紅疹、神昏,投以三仁湯、竹葉石膏湯、安宮牛黃丸;爾後又針對突然大量便血,四肢厥冷,脈細如線,而急投別直參、黃連阿膠湯合犀角地黃湯,使患者便血止而神志轉清,最後以益陰和胃之劑善後治癒。他認為治濕溫病要膽大心細,初則芳化表散,次則清化,終則滋養。此是常法,臨證卻要注意通常達變。他治急證亦有明確的針對性,如治一誤食野蘑菇中毒患者,在沒有現代醫療設備情況下,他以玉樞丹為主葯,單純用中藥治癒了這一重病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他根據金鈴子散、芍藥甘草湯化裁創製的「和胃止痛散」,對潰瘍病、膽囊炎、腸炎引起的脘腹疼痛,止痛迅速,療效顯著,已被浙江中醫學院製劑室製成「脘腹寧」膏劑,試用於臨床,頗受歡迎。1987年他還根據自己臨床積累的經驗,研製了具有和胃、醒酒、消脹、助消化作用的「舒胃寶」,已正式投產,為中醫藥事業增添了光彩。對婦科病,何任則繼承家學,多採用傅青主方,以取其「論極精詳,方皆平易」之長。如對月經不調,常採用定經湯,初產諸疾常不離生化湯,老婦下血用安老湯以及婦科培本之安奠二天湯。對治崩漏、他采歷代女科之長,本「血崩當辨虛實,實者清熱涼血,兼補血藥;虛者昇陽補陰,兼涼血葯」的原則,常以宋代陳素庵黑蒲黃散取效。對久崩不愈者,則採用通補奇經法為治,常收到滿意的效果。治病常著眼於扶正培本,強調脾腎之重要。認為「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補腎而不補脾,則腎之精何以遽生,是補後天之脾,正所以補先天之腎也。脾腎可不均補乎?」對白血病、糖尿病、癌症等,分清邪正盛衰之程度,重視從培本論治。曾治療一位黃疸半年以上不退、經許多醫院治療無效的患者,他用「疸久不愈當補脾」的培本法,很快得到治癒。在方葯的選擇方面,他崇尚少而精,重在葯證相對。對慢性疾病則倡導「驗不變法,效不更方」,反對輕率改法變方。他還善於辨證與辨病結合,選用單方、單葯治療疑難重症。潛心於《金匱要略》的研究,《金匱要略》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內科雜病方書,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但因年代久遠,文辭晦澀,錯訛頗多,亟待整理研究。有感於此,40餘年來,從理論到臨床,孜孜不倦地對該著作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國內外研究《金匱要略》的知名專家。50年代,研究《金匱要略》的專著尚且不多,195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何任的第一部研究《金匱要略》的專著——《金匱要略通俗講話》。1960年又出版了他的《金匱要略歸納表》。前者將深奧的《金匱要略》原文,用淺顯的白話表達,使其通俗易懂;後者則是他從事《金匱要略》教學的經驗體會,將豐富且又瑣碎的內容,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這兩部書的出版,對中醫界學習和繼承《金匱要略》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金匱要略通俗講話》自1958年問世後,前後印刷5次,印數達20萬冊。《金匱要略歸納表》則廣為《金匱要略》教學所使用。1981年、1983年他又在上述基礎上,將多年臨床應用《金匱要略》方劑的經驗、體會加以補充、發揮,分別出版了《金匱要略新解》和《金匱要略提要便讀》。鑒於何任研究《金匱要略》的造詣,1983年,衛生部委託他主持衛生部科研項目——「《金匱要略》整理研究」,並承擔全國《金匱要略》函授教材的編寫。在從事「《金匱要略》整理研究」這一科研工作中,何任選擇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孤本——元·鄧珍刊本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補缺正誤,剖析疑難,歷時4年,三易其稿編成《金匱要略校注》一書,1988年9月通過了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專家審定。專家們稱之為當今《金匱要略》的最佳版本。何任研究《金匱要略》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在國外也有較大的影響。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傷寒論》學術交流會」上,日本訪中團團長、醫學博士藤平健就曾讚揚何任的有關《金匱要略》專著是「中醫學傑出著作」。1985年12月他應日本東京醫藥專門學校的邀請,去日本東京作《張仲景方之應用》的講演,並同時為東洋學術出版社作「《金匱要略》之認識」的學術講座,深得好評。東京醫藥專門學校校長、醫學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稱何任為研究《金匱要略》的「第一人者」。 除《金匱要略》外,何任對《傷寒論》等其他古典醫著亦有廣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來,出版的著作有15種,撰寫的學術論文近百篇。數十年來,何任在中醫藥園地里辛勤耕耘,成績斐然,深受中醫界的同道和師生們的好評。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國共產黨浙江省代表大會。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報》第四版以「獻身於潔白事業的人」為題,報道了何任的事迹。現在他雖年逾古稀,仍壯心不已,不知疲倦地奮戰在中醫教育、醫療、科研戰線上。「老年明知夕陽短,無待揚鞭自奮蹄」,是他為浙江中醫學院外賓接待室所寫的條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23-1〔補益沖任湯〕〔組成〕:

(1)小茴香3克

(2)炒當歸9克

(3)鹿角霜6克

(4)女貞子12克

(5)沙菀蒺藜9克

(6)党參15克

(7)淡蓯蓉9克

(8)補骨脂12克

(9)淡竹茹15克

(10)紫石英12克

(11)枸杞子9克

(12)旱蓮草9克。〔主治〕:崩漏久治不愈(包括經西醫婦科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或人流後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凈,或疑似子宮內膜異位致崩等)。〔用法〕:崩漏一般以塞流止血為多,攝止以後,即服本湯以補益沖任,以覆其正,連服一、二個月,每日煎服一劑,崩漏即不再覆作。〔典型案例〕:曹某,45歲,工人。不規律出血10個月,有時量多,有時淋漓不斷,血色淡。畏冷,6月中旬夜眠尚需棉被,沒有氣力,總想躺著,吃不下東西,腰酸腿痛,每晨5點左右,准有大便,為不成形便,舌質胖,苔薄白,脈沉細,尺脈尤甚。婦科檢查,除子宮略大,別無陽性發現,宮內膜病理檢驗結果為增生期子宮內膜增殖現象。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沖任虛寒性崩漏。治當溫補肝腎、調理沖任奇經。方以上為基礎,加熟附片3克、肉桂6克、艾炭10克、炮姜炭10克,用藥3周後,血止又來月經5次,分別為5/23天、5/28天,每次用紙一包,自覺癥狀完全消退。追訪一年無覆犯。24、盛國榮

(號曙光,1913年11月25日生,卒於2003年,福建省南安縣詩山村人,出身中醫世家,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名譽校長、兼職教授)為八代中醫之後。7歲熟背《湯頭歌訣》和《藥性賦》,13歲熟記《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醫典,16歲開始為人診病開藥。1946年到廈門設立診所,1947年取得中醫師考試及格證書,不久被推選為廈門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解放後,先後擔任廈門市中醫研究社社長,廈門市第一屆中醫研究班班主任,集美醫院中醫科負責人,廈門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1956年開始受聘擔任廈門大學海外華僑中醫函授部兼職教授、名譽院長。1959年任廈門中醫學院負責人、教授。1962年擔任廈門中醫大專班中醫教研組組長。1963年任福建中醫學院基礎教研組主任。1977年任福建醫科大學中醫基礎學教研組主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曾擔任福建省中醫學會副會長、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編審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內科》編委等職。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講學併兼任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中醫藥學院的客座教授、名譽院長。此外,還曾擔任廈門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執醫70餘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0多部,主要著作有:《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內經要略》、《溫病要義》、《傷寒論淺釋》、《氣的鉤沉》、《溫病條辨表解》、《盛國榮醫學論文集》、《飲茶養生》、《茶葉與健康》等。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中醫藥專家稱號;1993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4年11月獲國家人事部、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的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榮譽證書。他的業績先後被《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教育專家名典》、《世界名中醫》和《國際名人傳記詞典》等重要辭書收載。

24-1〔資腎益氣湯〕〔組成〕:

(1)生曬參10克(葯湯燉)

(2)黃耆30克

(3)車前子20克

(4)茯苓皮30克

(5)杜仲20克

(6)地骨皮15克

(7)澤瀉15克。〔主治〕:慢性腎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軟、四肢輕度浮腫、小便短赤、大便時溏時秘、口乾而喜飲、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等。〔用法〕: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服。〔加減〕:(1)脾虛氣滯、全身浮腫明顯者,加川花椒10克、生薑皮3片、另以玉米須60克、水3大碗先煎,去渣將湯分2次煎上藥。(2)腎虛水泛、面浮身腫,按之沒指,乃腎陽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破故紙8克、桑螵蛸8克。(3)瘀血阻絡、水腫久留、面色暗滯、舌質紫暗者,加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紅花5克、益母草10克。(4)脾虛失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膩者,加白朮15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5)腎衰水泛、頭目眩暈、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8克、半夏8克、陳皮8克、代赭石20克。(6)若出現尿毒症者,可配合「寧元散」。(7)如血壓升高、頭暈腦脹、手指蠕動、面色潮紅、舌乾咽噪、煩燥不眠,屬於陰虛陽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棗仁30克、龜板20克、地龍干20克、天麻10克。(8)如邪毒內閉,用「安宮牛黃丸」,每日服一粒,日服2次,羚羊角尖磨溫開水,每日服2克,日服2-3次。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因癥狀不同治法亦異,主要以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因勢利尋,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善後可用「安腎湯」以資鞏固。25、姚子揚(生於1916年,山東省臨沂市人。系中醫世家的五世中醫,山東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主任中醫師)姚氏系五世中醫,15歲父歿,受業於祖父臨沂名醫姚武璨先生。先研經典,後學唐宋,以及諸家學說,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曾先後任中醫科主任、臨沂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山東省中醫學會理事、山東省科協會員、臨沂地區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山東省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中醫主任醫師。學術上倡「中和之道」,認為人乃有機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諸病由生,故常道「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姚師堅持臨床實踐,功於辨證施治,深研內、外、婦、兒諸疾,並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根據疾病不同階段,分層次、抓重點、靈活的辨證論治方法。對常見病,多發病講求速效;對疑難雜病,要找出至要矛盾,擬定治則,攻其重點,對危重病,提高治癒率;對現代難治絕症,要積極地扶正為先,力求控制病情發展,提高存活率。並重視調和肝脾,疏通氣血,療效甚好,注意總結經驗,有「內經五郁治則的臨床應用」、「腎炎尿毒症臨床小結」、「崩漏治驗」等10多篇論文在省地級刊物和學術會上交流。

25-1〔安神達郁湯〕〔組成〕:

(1)炒棗仁30克

(2)合歡花15克

(3)龍牡各20克

(4)炒梔子15克

(5)鬱金12克

(6)夏枯草10克

(7)柴胡10克

(8)佛手柑10克

(9)炒白芍12克

(10)川芎10克

(11)甘草6克。〔主治〕:郁證(胃腸神經官能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抑鬱症)久治不愈者。〔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一劑。患者就診時,先作思想安慰工作,服上藥1-2劑有效時,停葯2-3日。再服2劑。再停,再服。不要連服。1個月為一療程。〔加減〕:

(1)舌尖紅、心煩重者,加黃連10克。

(2)胃氣上逆、有痰者,加半夏10克。25-2〔瓜萎瀉心湯〕〔組成〕:

(1)瓜萎30~60克

(2)制南星10克

(3)姜半夏10克

(4)黃連6~10克

(5)梔子15克

(6)枳實15克

(7)竹瀝10毫升(兌入)

(8)橘紅10克

(9)柴胡10克

(10)大黃10克

(11)菖蒲10克

(12)鬱金12克

(13)白芍15克(14)甘草3克。〔主治〕:精神分裂症、煩燥不安、多語善疑、或哭笑無常、夜不安寐、或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用法〕: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加減〕:

(1)躁狂不安、便秘者,加礞石10~15克。

(2)失眠重者,加硃砂研細沖服1克

(3)口渴喜飲者,加知母15克。26、查玉明(回族,1918年2月10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大民屯鎮,遼寧省中醫研究院主任中醫師。)

祖父業醫,幼承家傳。於1934年從師京城名醫楊耀泰先生,攻讀中醫典籍,勤學八載,深得師教。1942年考取中醫執照,行醫於瀋陽。至今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50餘春秋,長期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曾參加編寫《國家藥典》及《全國婦科辭典的》審稿工作。現任遼寧省中醫研究院主任中醫師;兼遼寧省新葯評審委員;省中醫高級職稱衛生專業技術評審委員;瀋陽中醫專家臨床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及瀋陽市中醫學會顧問,國家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師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名老中醫,榮獲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查老平生精於攻讀,勤於臨證,深悟古典醫籍之精髓,通曉臨床辨證之精要。從事中醫臨床基礎理論研究及中醫人才培養工作近60個春秋,堅持勤求古訓,師古不泥,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不持偏執,敢於創新的治學理念,在臨床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本上形成了自己比較系統的學術思想。認為《內經》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傷寒》《金匱》是辨證的準繩,金元四家的學術論點,是達變之法。幾十年醫療實踐,擅長內科,尤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腎病及膠原性疾病,有所建樹。審證求因,論治消渴,認為本病發展變化規律,由實轉虛的演變。提出分型論治,診斷,施方,用藥自成體系。對冠心病臨床研究,重視臟腑功能內在聯繫,認為發病機理,根源在腎(陰陽失調),變動在肝(氣機阻滯),其制在脾(代謝障礙),氣本在肺(氣血關係),歸宿在心(病變在血脈)的學術觀點,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

26-1〔宣導通閉湯〕〔組成〕:

(1)黃耆15克

(2)車前子30克

(3)甘草20克

(4)升麻7.5克

(5)懷牛膝25克

(6)淫羊藿15克

(7)滑石25克。〔主治〕:老年前列腺肥大。〔用法〕:每劑葯煎4次,頭煎藥用水浸泡半小時後煎煮,首煎沸後,慢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20分鐘,每次煎成100毫升。兩次混合一起,分兩次,早晚餐後1小時服用。〔加減〕:

凡症見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或小便不能控制,時有夜間遺尿,神疲倦怠等可選用本方。

(1)若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20克。

(2)尿道澀痛者,加蒲公英25克、木通10克。

(3)咳喘者,加杏仁5克、細辛5克。27、趙棻

(滿族,1911年9月1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卒於2000年,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副院長)早年拜前清御醫後裔周良欽學醫,得其真傳。雖呈師啟蒙5載,實以自學為重。學成之後,應考試院之試,名列前茅。解放後參與籌建福建省人民醫院(中醫院)及中醫學院。從醫執教已50餘年。近年被國家評為有突出貢獻教授,榮獲政府特殊津貼。趙氏學宗補土,重元氣,重運化,但不拘泥於溫補,能別樹一幟,對疑難重症,多有治驗,善用溫運脾腎,清化濕熱,佐以理氣化瘀法治療脾胃病。又善用健運中焦,升清降濁治療高血壓等。著有《趙棻醫療經驗選集》,並主編《中醫基礎理論詳解》一書,頗得好評,並獲省科技成果獎。參加高等中醫院校全國統編教材編寫,合編《全國高等醫學院中醫內科教參》獲國家教委特等獎。撰寫論文數十篇,刊登在有權威的中醫藥雜誌上,對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27-1〔健運麥谷芽湯〕〔組成〕

(1)麥芽30克

(2)谷芽30克

(3)雞內金15克

(4)山藥15克

(5)党參10克

(6)甘草5克〔主治〕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腑臟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葯應用,單用能增進食慾。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症應用。〔用法〕加清水超過葯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沸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加減〕

(1)如傷風感冒者,加〔香蘇飲〕合用。

(2)傷風咳嗽者,加〔三拗湯〕合用。

(3)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28、何天祥

何氏骨科第五代嫡傳傳人,

四川天祥骨科醫院創始人,

終生名譽院長。

(蒙古族,1923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中醫傷科和正骨專家,美國洛杉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被國內外譽為「東方藝術醫學的開拓者」)何氏骨科由何氏先輩特呼爾氏創立(漢姓:何氏),特呼爾氏系蒙古族醫學世家,每代均有在軍中任醫官。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因與准葛爾作戰,何氏先輩隨同荊州滿矇混合編製的駐防八旗官兵3000名進駐四川,1721年,戰事平息,選留官兵臣役2100餘名永駐成都,何氏先輩定居於西蜀少城(現成都市柿子巷),因屬八旗統轄,故稱「旗人」,何氏系鑲蘭旗三甲,其第三代傳人何興仁,曾任成都西較場八旗軍醫官。何氏先輩廣泛接觸了滿、漢族文化,使何氏骨科在歷代相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至第四代何仁甫,何氏骨科漸溶蒙、滿、回、藏、漢族傳統骨傷科學及其武術為一體,並開始汲取近代西醫學的長處,因醫理醫技自成體系,臨床療效蜚聲遐爾,何氏骨科發展成為以何仁甫為代表的近代四川中醫骨科著名學派之一。當今,何氏骨科第五代傳人,何天祥、何天佐、何天祺全面繼承和發展何氏骨科的醫理、醫術、醫德、醫風,以精湛的醫技和卓越的臨床療效深受國內外、軍內外廣大骨科病員的信賴和讚揚。何天祥被譽為「東方藝術醫學大師」,何天佐被譽為「軍中華陀」,何天祺被譽為「骨科聖手」他們致力於研究、發展和推廣何氏骨科,在興辦現代化的骨科醫院、著書立說、科學探索、學術交流等方面碩果累累。

何天祥自幼隨父何仁甫(已故蜀中名醫)學醫行醫。何氏骨科第五代傳人,全國著名骨科專家。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四川省首批百名名老中醫。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全國民族模範、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藝術醫學協會副會長、國際藝術醫學協會會員、文化部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自然科學中醫系列及四川省中醫藥高級技術職稱評委。擅長治療骨、關節及軟組織損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骨質疏鬆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舞蹈損傷等,著有《中國藝術形體損傷診治學》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並被多個世界及國家專業刊物收錄登載。有多篇論文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應邀赴美、以、德、英等國、台灣及香港、澳門地區進行學術交流。現任四川天祥骨科醫院名譽院長、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醫學協會副會長、中國舞蹈教學學會學術委員、文化部藝術醫學高評委、國際藝術醫學協會會員、全國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首批指導老師。從事中醫骨傷與藝術醫學60個春秋,開拓了中醫藝術醫學新學科,填補了中醫在藝術領域裡的一項空白,創研了按力學原理的正骨手法,研製了骨傷骨病及藝術、運動形體損傷的系列骨葯;多年來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表有創見性、新理論等論著於國內外醫學雜誌及出版《中國藝術形體損傷診治學》等專著及大量醫學科普文章,多次應邀美國、以色列等講學、義診,已在國內外造成廣泛影響。

28-1〔活血養骨湯〕〔組成〕

(1)當歸10克

(2)延胡索10克

(3)陳皮10克

(4)鬱金10克

(5)獨活15克

(6)白芷10克

(7)肉桂10克

(8)骨碎補15克

(9)續斷10克

(10)狗脊15克

(11)懷牛膝6克

(12)透骨草10克〔主治〕股骨頭骨骨後無菌性壞死症。〔用法〕上藥可煎湯內服,每日1劑,早晚服。亦可共碾為葯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日服3丸。可再加乳香6克、沒藥6克共研細末,用白酒調外敷於痛處。〔加減〕

(1)若氣血凝滯者,可酌加土鱉、血竭。

(2)寒濕較重者,可加蒼朮、威靈仙。

(3)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耆、白朮、紫河車,以健脾袪濕,補益氣血。〔典型案例〕霍某,男,15歲。患兒1972年中左髖部時痛時愈,1973年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損,先後在某骨科醫院及某醫院按扭傷及化膿髖治療,未效。1973年4月18日在某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臼邊緣毛糙光滑,同時伴有骨質增生及破壞…有半脫位,右側化膿性髖關節炎。1973年4月15日來診。根據臨床證狀,按右股骨頭骨骨後軟骨症治療。一月後有好轉。由於家屬對化膿髖的診斷有顧慮,1973年5月16日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關節間隙稍增寬,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骨片,髖臼象有輕度變深…股骨頭變扁平,股骨頸變短,股骨頭稍向上半脫位…綜上所述,經晨會討論,多為扁平髖表現…。治療:按上法治療,並手法整覆半脫位,先治療4個月,疼痛消失,肌力恢復,雙腿等長,外展、外旋功能恢復,拍片示:已癒合。29、周炳文(別號熙庭,江西省吉安人,生於1916年春,主任中醫師,江西省名中醫)

生於三代中醫世家。從幼立志繼承家學、攻讀經館8載,年16即隨父學醫,刻苦鑽研,由淺入深,以《珍珠囊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為啟蒙;繼讀《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內》、《難》二經、《溫病條辨》等典籍。在博覽群書,旁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陪同臨床,邊讀邊侍診,學辨證按脈用藥訣竅,盡得其傳。5年學成,即擔任吉安道會送診醫師。嗣後自設診所,求診者日眾,直至1952年組織聯合診所,兩年後由衛生行政部門邀調吉安地區人民醫院工作。他在祖傳醫術基礎上不斷創新,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些疑難雜病的辨治,圓機活法,確有獨到之處。對仲景學說素有研究,師仲景用藥而不偏於重峻,運用傷寒論方泛治多種雜病,每收良效。他師古而不泥,牢記各家之長;崇尚景岳、東垣著作,臨床注重陰陽變化、氣血盛衰和脾胃強弱,取法重在調而不在補;蓋運行氣血調理脾胃,即可糾正陰陽的偏勝。基於氣血滋生於後天,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治脾胃以安五臟之機理,對各臟腑各系統慢性久病者,多從脾胃入手,望色察舌候脈審證,潛心揣摩,有其獨特辨證思路和治療規律。在治程中的證候變化,又善於掌握病機轉歸,隨證應變。其學術理論淵於仲景、景岳與東垣,師仲景用藥而不偏於重峻,以《傷寒論》方治療多種病證。受景岳「治五臟以安脾胃」之說和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啟發而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臟」的理論,指出調理脾胃以治諸臟,重在調而不在補的「運脾轉樞」論點。認為脾胃以運動不息為正常,壅滯不暢為病象。即使對疑難雜病的診治,也每以暢達樞機,鼓舞中州氣化為要務。其「運脾轉樞」實為多向調節之法,一法之中寓有多法,臨床中往往虛從太陰,實從陽明論治。臨證獨具特色,善於活用成方,擴大了古方的治療範圍;他基於陰陽相濟,生化無窮之義,臨證中溫陽必兼顧陰,補陰必佐益火;在藥物運用上,周氏善於寒溫並用,認為寒溫並用,可各走所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名案評析中所選案例均屬疑、難、奇案,文辭簡明,論述有據,證治得當,令讀者心悅誠服,受益匪淺!醫論醫話中對哮喘辨治、出血性腸炎類證論治,疫毒暴痢及小兒疳積的常與變等論述、案例及按語,周到詳盡,有如在其足下聆聽,得其治則精髓!所舉驗方六則,亦為周氏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簡、便、效、廉,適合臨床推廣應用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29-1〔加味益脾鎮驚散〕〔組成〕

(1)党參9克

(2)白朮5克

(3)茯苓6克

(4)甘草3克

(5)鉤藤5克

(6)硃砂0.3克

(7)琥珀1克〔主治〕驚嚇泄瀉。症見驚惕不寧,睡中時驚醒,泄瀉糞便如水或糞青如苔,目珠淡藍,指紋淡紅,或青色。〔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用。〔加減〕驚瀉是嬰幼兒泄瀉中的一個類型,驚瀉糞青如苔,瀉色青,發熱有味,睡卧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則十餘次,平素膽怯易驚,寐時多汗、胃納欠佳、紫紋多淡紅,若調治不當,往往纏綿難愈。本方宜於以上諸症治療,如兼腸熱食滯,腹脹,大便次數無度,粘如膠、矢氣者,加黃連、木香、砂仁、焦三仙、陳米。另外還要強調飲食忌口,飲食需擇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肉,肥甘厚味。30、蔣文照(1925年10月2日生於浙江省嘉善縣人,卒於2008年,浙江省名老中醫,浙江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

1944年拜晚清御醫陳蓮舫再傳弟子嘉興名醫徐松全為師。陳蓮舫,生於清道光十九年,也就是1839年,祖父和父親都是名醫。陳蓮舫幼承世業,精習經方,洞曉脈理,在當時有「國手」之稱,四方求治者不遠千里而來。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光緒帝生病,下詔徵召天下名醫,經江西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推薦,陳蓮舫赴京為光緒治病,果然妙手回春,藥到病除,被封為御醫。徐氏醫術精湛,既擅長瘟病,取法葉天士;又兼治內婦兒雜證,法宗陳蓮舫。五年學醫滿師,遂懸壺開業。1952年參加嘉善縣天凝區聯合診所工作,1956年參加浙江進修學校(即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前身)師資班學習,翌年留校任教。1959年又選至衛生部委託北京中醫藥大學所辦醫經師資教研班深造。精於《內經》等經典理論,對運氣說和溫病學說造詣精深。在臨床上擅長內科,兼及婦、兒科,尤其診治溫病、肺系疾病、脾胃病症等匠心獨具。師承名家,頗多受益,平脈辨證,學驗俱豐,臨床精於內科,兼及婦兒,診治脾胃病證尤為擅長。30-1〔耆萸仲柏湯〕〔組成〕

(1)黃耆15克

(2)山茱萸9克

(3)杜仲12克

(4)黃柏6克(5)

白茅根12克(

(6)茯苓15克

(7)牡蠣20克(8)金櫻子12克〔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而表現腰酸體瘦,舌質淡紅胖嫩,苔膩,脈沉細弦,蛋白尿者。〔用法〕1日1劑,清水煎,上下午各服一次。〔加減〕

(1)體虛易於感冒者,加党參12克、炒白朮9克。

(2)水腫未消、小便短少者,茯苓改為用皮,加大腹皮9克、車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

(3)口乾烘熱者,加生地15克、麥冬9克、炒知母9克、菟絲子12克。

(4)尿赤而見紅細胞者,加大小薊各12克、阿膠珠9克。〔典型病例〕錢某,男51歲,1991年10月7日初診。腎炎反覆6年,1989年10月覆發加重,診為慢性腎炎腎病型,住院治療16個月。出院檢查:浮腫基本消退,血壓趨於正常,血清蛋白4.8克%,甘油三酯15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300毫克/100毫升,尿蛋白(+-++)。近半年來,夜尿頻多,每晚4-5次,量多清長,腰脊酸楚,兩耳鳴響,神倦乏力,舌質淡紅胖嫩,邊有齒印,苔薄白膩,脈沉細。治擬益氣養陰,補腎化濁。生黃耆24克、制萸肉6克、生地15克、杜仲12克、黃柏9克、銀花15克、生牡蠣20克、白茯苓15克、白茅根15克、金櫻子12克、芡實15克、菟絲子12克、潞党參15克。宗上方意,稍作增損,連服50餘劑,11月25日覆診,尿檢連續3次蛋白呈陰性。夜尿1-2次,腰酸耳鳴減輕,體力漸增。血清蛋白5.8克%,甘油三酯12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260毫克/100毫升。31、賀普仁

(字師牛,號空水,1926年5月出生,河北省淶水縣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4歲從師於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深得老師真傳。八年後,以精湛的醫術獨立應診,解放後聲名鵲起。賀普仁不僅苦練針法,還苦修武術。學徒時賀普仁與師兄互相扎針,體會針感,發現練武之人指力發勁,進針不疼,針感強,他決心練習八卦拳等。賀普仁經張晉臣引見,結識了尹氏八卦掌第三代名家曹鍾升先生,為練八卦掌,他每天天不亮就趕路去師父那裡練習,2個小時後回來侍診出診,風雨無阻。他不僅練八卦掌,還練靜功,每天都要打坐、站樁,初起練得腰酸背痛,真是苦練修行一般,但是咬牙堅持下來,就進入另一個境界。十幾年苦練功法使他的指力、腕力很強,為他日後的快速無痛進針法打下了基礎。賀普仁還專門練習針刺手法,練針先練氣,使氣到達手指,療效好壞全在於手法及功力,且主要功力又在於拇指、食指和腕力。故賀普仁通過二指禪、頂指法、夾木錐、捻線法等招數練習,形成了自己獨特、療效顯著的針刺手法。1956 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達26年之久。現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中國針灸協會高級顧問、北京針灸學會會長、北京針灸三通法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國際針灸考試中心副主任。全國著名老中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精研內難,通覽甲乙,在5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博採眾家之長,創立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中醫針灸病機學學說和獨具特色的針灸治療體系一賀氏三通法。著有《針灸治痛》、《針具針法》、《針灸歌賦臨床應用》、《毫針療法圖解》、《火針療法圖解》、《三棱針療法圖解》等書、並擔任針灸學研究生導師。他提出的醫德、醫術、醫功三位一體的針灸醫生培養方針,見解獨到,高屋建瓴。非常重視學術交流工作,先後赴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交流、講學,精湛的醫術使國內外醫學界同仁驚嘆不已,被譽為針灸泰斗。美國等國家先後成立了「針灸三通法研究會」賀氏針灸三通法享譽海內外。31-1〔針刺治漏肩風方〕(一)穴位:條口(患側)功能:袪風散寒,通調經絡。主治:肩周炎之輕症。症見:近期發病,以肩部輕微疼痛,逐漸加重,或局部發涼以及肩部沉重不適等。有的患者出現上肢活動受限,抬舉輕微困難。操作:用3寸28號針,單手快速進針,針向承山,直刺2寸多,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出針,10次為一療程。(二)穴位:條口,肩部阿是穴。功能:溫經補氣,袪邪通絡。主治:肩周炎之重症。症見:發病大多三個月以上,肩部疼痛劇烈,入夜為甚,局部壓痛明顯,並有涼感,得溫則稍緩,肩部各方向運動均受限,穿衣、梳頭、系褲帶都困難。操作:條口操作同輕症,局部阿是穴用中號火針點刺。隔一日或二日1次,10次為一療程,5-10個療程可愈。(三)穴名:膏盲(患側),局部阿是穴。功能:扶正袪虛,兼以通經活絡。主治:肩周炎之頑症。症見:發病多在半年以上,肩痛連綿不已,肩臂沉重,活動受限,不能高舉,局部畏寒怕涼,多數伴全身乏力、氣短、食欲不振等。操作:用3寸29號毫針,從患側膏盲穴進針,沿肩胛骨後側緣向肩部平刺,使肩周產生酸麻脹感。留針30分鐘,局部阿是穴火針點刺,隔二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一般要治療5-10個療程。32、陳景河

(1917年生於遼寧省錦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院長、名譽院長,主任醫師,黑龍江中醫學院兼職教授)幼讀私熟,長而學習中醫,師承岳父賀紹武門下,攻讀醫籍,精勤不倦,並隨侍臨證,盡得親傳。學習期滿,懸壺問世,得遇瀋陽名醫王文友,拜之為師,復學三年,受益匪淺。臨床60餘年,學識經驗豐富,廣治內外婦兒各科疾病,但主攻內科,他法古而不泥古,治癒許多疑難雜病。例如用活血化瘀法治癒發作性睡病,輔以補腎葯治癒發作性睡病兼腦萎縮症等。義取腎主骨,藏精生髓,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乏氣血之榮而枯,實為氣血通路不暢所致。治療時他著意一通一補,俾瘀去新生而獲治癒。他在治療肝、腎等疾病方面,亦頗有心得。如治療肝炎時,始終主張以排除肝家病毒為主,有熱佐以清熱,有濕袪濕,濕熱並盛則蠲而除之。對腎炎及尿毒症的治則以利水為主,兼扶腎陽,使三焦氣化機能旺盛,水道通利。對水氣上泛作嘔者,則輔以活血化瘀,芳香化濁之葯,療效頗佳。陳景河主任醫師著有《醫療心得集》1978年內部刊行,歷年在全國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活血化瘀治療發作性睡病》一文發表於國外,並獲省優秀論文三等獎、市科技成果三等獎。有兩項科學研究《微機模擬陳景河診療肝病的研究》、《中風預防性治療》分別獲黑龍江省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二、三等獎。擅治各種疑難雜證,尤對久病痼疾精心研究,探微索隱,治癒諸如發作性睡病、脂膜炎、汗腺管瘤、脫髓鞘病等多種久治不愈的頑症,並以為病家解除痛苦而欣慰。所研製的中風防治片是其多年臨床科研的結晶。先後獲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及齊齊哈爾市科技進步獎4項,與王建軍等聯合研製的全自動艾灸機獲國家專利。多年來在國家級刊物及國家、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50餘篇。治學格言:醫乃活人術,潛心下功夫;醫理要精湛,須讀各家書。臨證務求細,診斷明確立;一心存仁術,千萬莫大意。行醫準則:你病如我病,天下一家人;不慕名和利,不分富與貧。治病如救火,用藥如用兵;膽大須心細,愛人如愛已。

32-1〔消瘀散結湯〕〔組成〕

(1)鹿角20克

(2)浙貝母15克

(3)瓜萎20克

(4)乳香20克

(5)沒藥20克

(6)香櫞20克

(7)白芍30克

(8)甘草10克

(9)牡蠣15克(無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主治〕乳核腫痛,或滲乳汁,或乳汁中帶血者。〔用法〕將葯收入容器內,加溫水浸泡一小時,即行煎煮,剩藥液100毫升為宜,煎兩次,將藥液混合一起,分兩次服之。〔加減運用〕

(1)若口乾燥、心下滿者,為肝脾氣逆化熱傷陰,宜重用瓜萎至50克,甘涼潤燥,清熱而袪滿,加青果5克,平肝開胃而化瘀。

(2)乳腺腫脹痛甚者,加川芎10克、鬱金10克,利用其氣香串,同香櫞舒解氣機,同乳、沒活血化瘀而止痛,並外用木香100克、鮮生地200克搗成泥狀為餅,敷在局部。

(3)若舌苔白膩、不欲食者,為脾虛濁濕不化,加白朮10克,健脾燥濕,雞內金3克,啟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氣鬱結。

(4)若硬結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結之力,助軟堅散結之葯消堅止痛。

(5)若用此方治療急性乳腺炎,紅腫痛甚有寒熱者,加柴胡15克、黃連15克、蒲公英50克。33、趙思儉(1926年生於天津市,少時師從津門名醫周雅南、李仲甫學醫,天津醫學院附屬南開醫院教授)少時師從津門名醫周雅南、李仲甫學醫,擅長內、婦、兒科,中醫基礎學及醫學史文獻學,兼通現代醫學及多學科科學知識,對肝、腎、心腦血管、內分泌疾病,膽系、泌尿繫結石等病做過多年研究。並長期從事診法尤其是脈學的研究,對中醫醫史、文獻學、理論整理研究等多所闡發。多年來從事中西醫結合教學工作,參加或領導中西醫結合,急腹症、冠心病、氣管炎等病的研究,做出成績。從事新儀器的研製及電子計算器技術的應用,經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並帶教外國留學生、研究生等。趙思儉教授著述甚多,論著有《中醫脈診學》、《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傷寒論研究》、《津門醫粹》、《診余集》等十餘種。論文近百篇,主要有《靈樞經考》從《靈樞?腸胃篇》考證殷商時代的解剖學成就,《談談經方與時方》、《古代醫籍的真偽考辨》、《古代醫籍中之虛數》、《祖國醫學養生防老研究》、《李時珍的脈學成就》、《中醫藥治療肝硬化221臨床觀察》、《糖尿病的中醫療法》、《活血化瘀與冠心病的治療》、《尿毒症的中醫治療》、《祖國醫學對腸癰的認識和治療》、《試論祖國醫學發展的辨證規律》。部分學術經驗收入全國《著名中醫學家的學術經驗》、《名老中醫醫話》、《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名醫、名葯、名廠》等書。趙氏品端學粹、醫德高尚、獎掖後學,為時所稱,病擅長詩詞、書畫、金石等。33-1〔老人便秘方〕〔組成〕

(1)黃耆30克

(2)銀花20克

(3)威靈仙10-20克

(4)白芍20克

(5)麻仁20克

(6)肉蓯蓉20克

(7)厚朴3-10克

(8)當歸20克

(9)酒大黃3-10克〔主治〕老年虛證便秘。〔用法〕水煎服,1日1劑,酒大黃不後下,此方可連服,俟大便調順再停葯。〔加減〕

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

(1)便燥嚴重,加元明粉3-5克沖入。

(2)氣虛重,加党參20克。

(3)腹脹重,加木香10克。

(4)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典型病例〕張某,男,81歲,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纖維顫動多年,現兩病均較穩定,但苦於大便乾燥不暢,數日一行,腹滿面痛,先時用麻仁潤腸丸等尚有效,近數月亦不起作用。如用瀉藥則引起便瀉不止,虛憊氣短,痛苦萬狀。診脈弦大,澀而少力,代止不勻。舌嫩而赤,苔黃濁不勻,證屬氣血陰液俱不足,燥熱蘊蓄六腑,宜標本兼治,於補氣養血益陰葯中,輔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元明粉3克,服藥後大便得下,且下後腹中舒泰,氣力精神轉佳。減去元明粉連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臟病較前好轉,診脈仍代止,但已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漸趨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劑,用以鞏固療效,兩月後停葯病癒。34、裘笑梅

(1912年1月7日生於浙江杭州,卒於2001年,歷任浙江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院委會成員。)

父以教書為業,精通文史,略通醫道。大姐裘因梅一生清苦,是解放後杭州第一個退休的教師;二姐裘修梅畢業於滬江大學英文系,做過浙江定海縣中學校長;大哥裘學祖,畢業於杭州湖州音樂學校,是將古典音樂引進中國的先行者之一;二哥裘效祖畢業於上海勞動大學,在杭州、定海中學教數理化;三姐裘愛梅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生物系,曾從事過教育工作;七弟裘法祖,中國著名外科學家,有「中國外科之父」之稱,其刀法以精準見長,被醫學界稱為「裘氏刀法」。裘笑梅青衫之歲,體虛多病,然幼受庭訓,酷愛書畫詩詞。18歲時於杭州弘道女子中學高中畢業,擬考大學,無奈因常患鼻衄而不得不在家休養。常見遠近鄰居患小病者,紛紛來家索葯,亦時見貧苦患者,因無資求醫買葯而亡,由己及人,深為感嘆!「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乃萌學醫之念,輟學就醫,立志為民解疾。遂擇杭城智果寺名僧醫清華為師。先以《素問》、《明堂針經》等書,講明切究,乃知人生十二經絡。又仲景原文及李杲、朱丹溪、劉完素、薛雪、陳修園諸家暨近代名醫著作,精益求精,推究疾病之表裡虛實,脈理之浮沉遲數,藥性之寒熱溫平。隨師5年,盡得其傳。經部、省、市考核,成為杭城第一位領有中醫證書及開業執照的女中醫師,行醫於武林錢塘。早年坐診於同益堂、惠明堂、崇德堂。初試鋒芒,即露頭角,應診者接踵而來。抗戰時期,避居於鄉間,往返於浙江金華、江西上饒、福建建陽等地,為群眾治病,歷起沉痾,深得病家信賴,名聲鵲起。1951年作為杭城名醫與史沛棠、葉熙春等老醫師同時應聘進入杭州市中醫門診部。1956年浙江省中醫院籌建,於是進入該院,歷任浙江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院委會委員等職。1980年評為主任中醫師。堅持臨床、教育、科研三結合,迄今為止,岐黃生涯60餘載。她臨床上專研婦科經、帶、胎、產、雜病,向西醫學習,吸取其所長,衷中參西、證病同治而獨樹一幟。自創新方40餘首,對疑難雜症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治療,被人稱為「華夏奇指,人間觀音」。裘氏定期到浙江中醫學院講學,為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講學,為浙江中醫學院婦科刊授中心編寫講義,並堅持臨床實習帶教,先後培養學生百餘人。她一貫重視科研,勇攀高峰,至今已80餘歲高齡,仍主持高精科研項目。創製新葯,挖掘熏、蒸、敷等祖國傳統醫療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先進儀器跟蹤化驗檢查,完成電腦治病的整理、歸納、輸入工作,不斷將科研成果成功地應用於臨床。裘氏的學術思想,主要淵源於《內經》、《素問》,又深刻吸取歷代名醫著作之精髓。認為讀經典應從《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入手,然後循序漸進,博覽名家著述。婦科其基礎與內科同,然婦人之病多於男子,固有其行經、孕產、哺育等特殊生理情況,且因性情多郁,從而產生一些特殊疾病,使其在病理、診斷、治療上與一般內科有殊。此即所謂「醫術之難,醫婦人尤難」。中醫學中婦科學說,其源甚古,繁茂豐厚。《金匱》婦人病三篇,其中「婦人妊娠病脈症並治篇」闡述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和妊娠水腫等症;「婦人產後病脈症並治篇」提出了痙、郁冒、大便難三症和對產後腹痛、發熱、嘔逆、下痢等症訂立了治法;「婦人雜病脈症並治篇」研究了熱入血室、臟躁、經閉、痛經、漏下、轉胞、陰瘡、陰吹等症。此三篇中所述的理法與方葯,乃後世治療和研究婦科臨床疾病之根基。巢氏《諸病源候論》述婦人雜病二百四十三論,研究諸病之源、九候之要,是一部病理專書。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治六卷,以臟腑寒熱虛實概諸般雜症,而為主方遣葯的總則。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對婦科病作了系統的總結,認為肝脾損傷是月經病的主要病機。薛立齋《薛氏醫案》重視先天後天,力倡脾腎兼補之說。傅青主《傅氏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條分縷晰、言簡意賅,有獨到之經驗。葉天士《葉天士女科全書》自調經種子以及保胎育嬰,靡不一一辨舉,雖變症萬端而遊刃有餘,實為女科之寶筏。她沉湎於書中鑽研,然後在數以萬次臨診中實踐,再回到書里尋找養料,使理論與實際結合。同時強調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要師古而不拘古,不囿於一得之見,不執於一家一言,應博採百家之長,融會剖析,善於化裁,敢於創新。對婦科疾病機理的探索,除奇經八脈之外,還致力於研究婦女生理病理與肝、腎、脾三髒的關係,以進一步揭示機體內部的病理實質,形成了獨到的系統的見解。臨床上,她力究在動態中辨證施治、審因求本。無論四診觀察或理論判斷都要從整體出發,對於各種證候作出系統的綜合以探求疾病的原因。對病程的各個階段通過動態辨證,作出第三卷331正確的診斷,掌握治療的規律和方法,從而立案處方,得心應手。主張凡用藥處方,最宜通變,不可執滯,沒有固執一病一方、一症一葯的道理。用藥貴在精專簡練、配伍有度,反對雜亂。藥量應輕則輕、該重則重,醫者臨證時必須加以權衡。裘氏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在臨床中勇於實踐與探討。1956年她報考進入杭州市西醫進修班,學習生理、病理、解剖、生化等西醫課程,以優異成績結業。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近代科學知識和方法來整理和研究中醫中藥,根據實驗室的依據分析病因病理,從而受益匪淺。例如,通過葯敏試驗證實,紫花地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有非常滿意的效果,因此搶救了盆腔膿腫患者。又如運用犀角解毒丸、珠黃散等治療全身性抵抗力下降、治療因用大量抗菌素而引起的黴菌性感染等均有明顯療效。1958年,在開展對血吸蟲病的臨床研究中,與葉熙春老醫師共同研製中醫藥診治晚期血吸蟲病,同時配合西醫銻劑治療。實踐證明,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越性,使治癒率大為提高。當今中西醫結合已進入更深層次上的探索。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其特點是對同一病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既注意局部又注意整體,既注意祛邪又注意扶正,能較全面地分析和辨識疾病的共性和特殊性,擬訂出能夠適應病人實際情況的治療方案。但這又造成中醫中藥的複雜性,對一種疾病,可形成多種學派與學術觀點,這很不利於人們臨床觀察掌握與總結。近年來,中醫已是日益興起用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客觀指標的觀察,使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治療可與西醫治療相對照。而現代醫學也已逐漸擺脫傳統的解剖分析性的局部研究方式,發展為從機體的完整性和與自然界相互關係上對整體病理機制的綜合研究。因此裘氏認為中西醫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挖掘中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的病理機制的潛在聯繫,探索新的辨證論治的應用形式和學術內容,擴大辨證論治新的臨床範圍,使中西醫兩方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的認識日趨統一和完善,此乃當今中西醫結合的工作重點之一。她及時總結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成果,撰寫論文《祖國醫學對宮頸炎冷凍治療後的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閉經體會》、《中醫中藥防治子癇經驗介紹》、《中醫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篇論文。1983年她受聘為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術研究委員會顧問;1988年她受到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的嘉獎,對她為我國開展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和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做出的傑出貢獻,特予表彰。裘氏治學嚴謹,推崇求實創新精神。她提倡「旁搜囊括、虛心請教」。《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學習中醫學,要鑽研經典著作,要依靠老師的教育指點,還需要有虛懷若谷的精神,樂於拜一切有知識的人為師。昔孫思邈,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傅青主「與醫下畦,市井細明」,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師。古代醫學大師們這種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優良學風,值得今人認真記取。回憶早年在同益堂藥店期間,常擠時間去店堂觀看撮葯,學習體察各家名醫用藥之輕重,君臣佐使之配伍,尤其注意對危症病人的搶救方,領略急治之急、湯液蕩滌之急、毒味烈性之急、氣味俱厚之急、急則治標之急等五類急症重證之法。同時向葯工請教藥材的生熟之分、炮製之別。有點滴收穫即記入自備《隨記免忘錄》,做到勤學、勤思、勤寫,這對日後開擴思路,深入研究,提高學業大有裨益。常勉勵青年醫師,一個善治之醫,「應有膽識,善謀略,勇於獨抒己見」。如治療產後病,前人有「產後宜溫」之說,但裘氏治療產後惡露不下之重症,果斷採用桃核承氣湯等峻劑攻逐之;治療產後感受邪毒發熱,大膽投用紅藤、敗醬草、黃芩、忍冬藤等寒涼之品,以清熱解毒。認為對產後用藥應本「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原則。推而廣之,臨床選葯組方,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變,不可人云亦云,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醫術不斷加以提高。更強調「熟讀精思、博學強記」。常說,案頭書更少,心頭書更多,把案頭之書累積潛藏於心頭,臨床應用便猶如囊中探物,伸手即得。常告誡學生「敢於疑古,勇於創新」。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厚,但又難免龐雜蕪錯,摻雜了一些偏頗、粗劣的東西。繼承和發揚中醫學,既需前人之經驗,又需自身之領悟,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考慮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常說,醫者,意也。三指二劑之間,無窮奧妙,無窮變幻,始方出於古人,用方在於今人,要不斷實踐,不拘於成方,敢辟新徑。對學生言傳身教,將生平所讀之書,意味深長之理,臨床有效之方,常與學生切磋講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道而勿牽、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的教學效果。她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還認真帶教日本、韓國、歐美等外國留學生。歷年來她多次被浙江省衛生廳、浙江中醫學院評為各類進修班優秀講習老師、優秀臨床帶教老師,獲得榮譽稱號。為了垂教後世,她筆耕不輟,先後編寫和主編《葉熙春醫案》、《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華》等醫學專著。裘氏重視科研工作,她認為中醫治療,在某些臨床領域中,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反映出新的特色和水平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因此,她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使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她總結西醫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等,中醫辨證則均屬濕熱下注、蘊郁化熱,導致在體表為:紅、腫、熱、痛等癥狀,而人體內臟,則表現為少腹脹痛、腰脊酸楚、帶下血性伴有腥穢,或終年累月綿綿不斷,急性發作時伴有高熱、腹痛。這是婦女常見病和多發病,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她潛心研究,通過B超檢查和血象指標的觀察和對比進行中醫理論的論證;通過中西醫結合深入探討機體內部的病理實質;通過反覆的臨床實踐,確立有效驗方並不斷的補充與完善。經十餘年的努力,創擬了「二藤湯」並在此方基礎上研製成功新中成藥「婦樂沖劑」,深受廠家與患者歡迎,該葯現已收入《中國基本中成藥》書中。昔南宋名醫陳自明,對婦人患臟躁症,投以甘麥大棗湯,對症施藥即愈。今之更年期綜合征、青春期緊張症,即屬臟躁範疇,臨床治療中多襲用甘麥大棗湯。由於天時地理之不同,許多病例的療效並不滿意。西醫用谷維素、鎮靜葯對症治療,效果不顯;應用激素治療雖獲一定效果但往往反應大,病人難以接受。她分析社會環境,尤其是十年動亂時期,出現了較多的由於受了某種刺激以致憂、思、悲、恐而成疾患的病人,她十分同情這些病人,決心要為她們解除痛苦。為了探求新的治療途徑,她一面繼續研究中醫經典古籍,追根尋源,另一方面分析臨床病案,按中醫辨證分型,大多以陰虛肝旺為多見,應治以育陰平肝、潛陽安神法。她創擬了「二齒安神湯」,並以此方為基礎,研製出「婦寧膠囊」,在國內開創了用中成藥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及青春期緊張症的新領域,深受海內外婦女的好評。「婦寧膠囊」現已收入《中國基本中成藥》書中。另外裘氏還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作研製出「孕寶」營養液,還先後在醫院製劑室制定「調經定痛沖劑」、「蛇床子洗劑」、「三根糖漿」等製劑,沿用數十年,效果良好。目前裘氏正主持「婦益沖劑」的研製工作。為了滿足病人診治的需要,裘氏將臨床診治閉經、崩漏的經驗,精心整理,在有關專家配合下完成「名老中醫裘笑梅診治閉經崩漏電腦軟體」。該項成果,於1991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免疫學和遺傳工程等學科的發展,裘氏選擇了「母兒ABO血型不合」、「染色體錯位」、「不孕症」等婦科高難課題,進行研究。裘老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書《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萃》,曾整理編寫《葉熙春醫案》婦科部分,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獲省科技先進二等獎。「醫術之難,醫婦人尤難」,裘老知難而進,傾畢生效力於中醫婦科,師古而不拘古,融匯剖析,善於化裁,敢於創新。她撰寫的論文《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薈萃》、《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國中醫婦科驗方集錦》、《醫林薈萃》等專著,分別刊登在刊物及學報中。為了垂教後世,她筆耕不輟,1965年由她主筆編寫著名中醫《葉熙春醫案》一書的婦科部分,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主編《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曾一度脫銷,於1984年再版。1986年該書榮獲浙江省教委頒發的高校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92年主編《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萃》,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成為中醫學院教學中的重要文獻。【理氣逐瘀消脂湯】〔組成〕炒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3克、橘紅6克姜半夏6克、炙甘草3克、制香附9克、元參9克 浙貝9克、炒川斷9克、炒枳殼6克、失笑散12克生山楂、牡蠣(先煎)各20克、白花蛇舌草12克、莪朮6克

〔主治〕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合併不孕。〔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典型案例〕陶某,女,31歲,職工。1983年8月18日初診。結婚五年未育,形體肥胖,月經不調已有二年,周期縮短,一月二行,色紫暗伴血塊;每次經行小腹疼痛較劇,拒按;(婦檢:子宮增大曰二月孕,宮腔9.4厘米、腔內空虛,有高低不平感,宮體前位,右側附件觸及2.3× 2.4厘米囊性腫塊,活動差,左側附件增厚);伴腰酸、納差、脈弦澀、苔薄、舌邊有瘀點。診為子宮肌瘤伴子宮內膜異位症,原發不孕。症屬血瘀氣滯、痰濕壅滯,治擬活血去瘀、理氣消脂積。處以理氣逐瘀消脂湯,方用:炒當歸、赤芍、制香附、元參、浙貝、炒川斷各9克、炒枳殼、橘紅、姜夏、生山楂、莪朮各6克,牡蠣(先煎)、白花蛇舌草、失笑散(包)各12克、川芎3克、炙甘草3克,五劑。調理脾胃法則與婦科臨床的應用調理脾胃法則含義較廣,其方法較多,諸如健脾益氣、運脾化濕、調中理氣、和胃降逆、滋養胃陰、溫補中陽等等,在婦科臨床的應用極為廣泛,茲舉病例說明:

第三卷3351

1、月經過多症:患者蔡某某,38歲。經律規則,經行量多如崩,夾有血塊,持續七天凈,病起人工流產後,迄今已7年。每於經前畏寒,經後面浮,頭暈,神怠乏力,腰酸如折。脈細緩,舌淡紅,苔薄。證屬脾虛氣弱,治宜健脾益氣攝血:炒党參15克、炒山楂9克、炙黃芪9克、茯苓12克、炒當歸4.5克、升麻炭4.5克、炒白朮9克、煅龍牡各15克、續斷炭9克、狗脊炭9克、淮山藥9克3劑。二診:葯後本月經量減少,五天即凈。現感腰酸頭暈,顏面浮腫,脈細緩,苔薄。再從前意健脾益氣:炒党參9克、炙黃芪4.5克、淮山藥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陳皮4.5克、曬白朮9克7劑。三診:經汛如期,經量顯減,惟感神疲乏力,脈細緩,苔薄。續用補中益氣湯調理。按:脾虛氣弱,統血無權而見經來量多如崩,故前後三診均以健脾益氣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使脾土健旺,元氣充足,則統血有權,月經自調。2、月經先期:患者沈某某,21歲。經行超前10天,或半月1次,經量中等伴有血塊,每於經前頭暈,泛惡,少腹疼痛,腰酸下墜,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病延年余。舌質淡紅,脈細緩。證屬脾虛失運,氣不攝血。治用理中湯加味,佐以和血止痛:炒白朮9克、茯苓9克、炒當歸6克、制狗脊15克、乾薑1.5克、炒党參15克、炒川芎2.4克、炒白芍9克、大棗15克。二診:前方服10餘劑後,經律轉正,色量正常,四天凈,經行腹痛除,僅感腰酸、帶下、四肢乏力。脈舌同前。治用八珍湯加減:孩兒參30克、陳皮4.5克、大熟地15克、炙甘草3克、曬白朮9克、當歸4.5克、川芎1.2克、茯苓9克、炒白芍9克、萆解9克、綠萼梅4.5克5劑。按:月經先期有因血熱,有因氣虛。本例經期超前,伴面色蒼白,頭暈,形瘦乏力,舌淡紅,脈細緩,顯系脾虛失運,統攝無權,沖任不固。兼之瘀血未凈,故經來腹痛,經水夾有血塊。治以健脾益氣外,稍配活血和營,邪正相顧,方證合拍,宜乎取效也。3、閉經:患者丹某某,21歲,未婚。經閉半年,形體逐漸肥胖,帶下頗多,色白質稠,納呆,寐差。脈細,苔薄質潤。症屬脾虛濕滯。治用健脾化濕調經:曬白朮9克、炒山楂12克、神曲12克、炙白雞冠花12克、益母草12克、茯苓9克、萆解12克、炒當歸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青陳皮各4.5克、炒川芎4.5克5劑。二診:服前方後,經水已轉,量多,白帶未凈。再擬原法:大豆卷12克、萆解9克、茯苓12克、墓頭回12克、生薏苡仁30克、炙白雞冠花12克、炒當歸9克、山楂肉12克、曬白朮9克、炒白芍9克5劑。按:本例閉經,參合形體肥胖,帶多,納呆,診為脾虛濕滯。中醫文獻記載:「肥人多痰濕。」濕阻胞宮,沖任不利,是以經閉不行,故治以健脾利濕為主,佐以活血調經。脾健濕化,胞脈通利,則經水自行。4、白帶:患者陳某某,26歲,未婚。該女經律規則,量中等,6天凈,經後帶多,色白質稠,腹脹腰酸,神怠乏力,納呆,面浮尿少。脈細滑,苔薄質潤。脾虛濕滯,濕濁下流,遂成帶下。治宜健脾昇陽化濕:蒼白朮各4.5克、淮山藥12克、大豆卷9克、制狗脊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4.5克、炒枳殼9克、炒白芍9克、孩兒參3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7劑。二診:前投完帶湯加減,帶下顯減,納已知馨。治守原法:曬白朮9克、淮山藥12克、柴胡9克、芡實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陳皮4.5克、炒党參12克、炒白芍9克、白扁豆12克7劑。三診:服前方後,帶下基本已愈,續用原方5劑。按:帶下而伴納呆,神怠乏力,面浮尿少等症,乃脾虛濕滯之象,故前後三診均用完帶湯加減以健脾祛濕為主,俾脾運得復,水濕無以留滯,不止帶而帶自止矣。第三卷3365先兆流產:患者唐某某,30歲,早孕二月半,陰道不規則出血,量多少不一,色或紫或紅已10餘天,少腹時有隱痛,腰酸下墜。脈細滑,苔薄舌淡。脾腎兩虛,胎元不固。治宜健脾益氣,補腎安胎:党參炭25克、菟絲餅12克、升麻炭4.5克、阿膠珠12克、黃芪炭15克、淮山藥12克、炒白芍9克、陳棕炭12克、蓖麻根炭30克、曬白朮9克、炙甘草2.4克、桑寄生12克3劑。二診:葯後腹痛好轉,腰酸減輕,陰道出血量少色不鮮。脈細滑,舌質淡。葯中病所,仍守前法:党參炭15克、淮山藥12克、炙椿皮12克、陳棕炭15克、黃芪炭15克、狗脊炭12克、石榴皮9克、蓖麻根炭30克、升麻炭4.5克、地榆炭15克3劑。三診:漏紅已凈兩天,腹痛除,腰酸亦瘥,續用健脾益腎安胎之劑而善其後。按:先兆流產屬中醫「胎漏」、「胎動不安」和「妊娠腹痛」範疇,大多系氣血虛弱,脾腎不健,使胎失所養,或胎元不固所致。本例妊娠漏紅,伴有腹痛,顯系流產之兆,而舌淡,脈細滑,腰酸下墜是辨證脾腎兩虛、胎元不固的著眼點。首方以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脾益氣,復加升麻以舉下陷之中氣而載胎;又以菟絲子、山藥、桑寄生之類以虛腎固胎;佐苧麻根炭、陳棕炭固澀之品以止血安胎。合之共奏健脾補腎、止血安胎之效。葯既中病,故嗣後二診均以原法增減,乃獲全功。舉以上五例,以窺調理脾胃法則在婦科臨床上應用之一斑。


推薦閱讀:

【文章】唐朝鹽業壟斷最終導致了國家滅亡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307種基本藥物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甘肅金崖鎮
新成立的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帶上了開放印記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細數國家級新區25年發展成果

TAG:國家 | 中醫 | 藥方 | 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