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巨鹿道教音樂

巨鹿道教音樂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遠古時期的巫術是道教的淵源。道教繼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傳統。而道教的音樂與漢民族的傳統音樂的聯繫又十分密切,大量的汲取和糅合了古樂及宮廷音樂,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的曲調和演奏方法,這就使道教音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地方性,因此容易被一般百姓所接受。道教音樂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娛人的功能。而巨鹿道教音樂作為道教音樂的支脈,同樣是以宗教性和民俗性的形態而存在。一、巨鹿道教的淵源和音樂巨鹿位於河北省南部,是秦漢古郡之一。今為河北省邢台轄縣(位於邢台市東約60公里)。東漢末年,巨鹿張角(?—184)在此創立了太平道,是中國早期的道教派別之一,江北道教的發源地。金元時期,由山東寧海(今山東省牟平縣)人王 ,字同哲,號重陽子,於金世宗七年(1167)創立了全真道。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濟貧拔苦,先人後已,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叫「全真」。現今巨鹿道教均為全真道。而巨鹿道教音樂仍悠緩典雅,莊嚴肅穆,保留著「全真正韻」的音樂風格。王重陽有七位弟子,即邱、劉、郝、馬、譚、王、孫。七位弟子各自成派別,巨鹿道士多數為邱祖龍門正法派,少數為郝祖派和孫祖派。 20世紀50年代之前,巨鹿一帶廟宇道觀遍布,特別是靈應觀在冀南一帶影響較大,觀內道士精通笙管,吸引著眾多道士前來拜師學藝,弟子遍及周邊各縣。日偽時期,廟宇道觀被陸續拆除毀壞,道士還俗,廟內功課與科儀活動也隨之停止;60年代中期,又受到「文革」的衝擊。20世紀80年代巨鹿道教法事科儀活動才得到恢復。以張雙林,甄善增為代表的道教音樂班活躍在巨鹿及周邊的平鄉縣、廣宗縣、任縣、南和縣、威縣等,二位資深道士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去世。目前,以甄善增的弟子甄敬波為代表的道教音樂班在巨鹿一帶頗有影響力。1958年,巨鹿縣道教音樂班在邯鄲地區大型民樂比賽中獲一等獎;其演奏曾受到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先生的讚賞;1997年應邀參加北京昌平的道教法事活動;1998年應邀參加北京白雲觀的法事活動;1998年赴新加坡演出受到了好評。目前,巨鹿道教音樂以巨鹿為中心,流傳於廣宗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威縣等。除巨鹿縣外,廣宗縣和平鄉縣的道教音樂班也小有規模(秦漢時期的平鄉縣、廣宗縣北部屬巨鹿縣領地)。巨鹿縣道教音樂班除在本地打醮外,還應邀去其它縣舉辦打醮活動。二、巨鹿道教音樂的現狀「巨鹿道教音樂」是指19世紀後半葉,全真道派傳承於巨鹿,併流行於平鄉、廣宗縣,以巨鹿縣道士楊洛品,張老獻,李增明為主要師承關係所唱誦,演奏的道教音樂。 楊洛品(道號誌存,1863—1945)巨鹿縣賈庄村人。原巨鹿縣靈應觀道士,曾在北京白雲觀學道多年。清末巨鹿道教音樂的鼎足人物,善奏笙、管、笛、銅器,並精通經文。張老獻(道號誌豐,1870—1947)巨鹿縣姜庄村人。原巨鹿縣靈應觀道士,曾在北京白雲觀學道,善奏笙、管、笛、銅器,並精通經文。系平鄉縣道教音樂的主要傳承人。李增明(道號永明1868—1940),巨鹿縣沙頭村人。原巨鹿靈應觀道士,曾在北京白雲觀學道,善奏笙、管、笛、銅器,並精通經文。系廣宗縣道教音樂的主要傳承人。現今,巨鹿縣道教音樂班的道士已由道觀轉向民間。不再出家住觀,沒有道觀內每天進行的早,晚功課及觀內法事。取而代之是平時務農,做生意。遇有打醮法事,由道教音樂班的班首(即道教音樂班的組織者)召集,進行法事活動。「會首」(即打醮的組織者)請道士打醮,並根據法事活動的天數和做道場的次數付給道士相應的報酬。打醮活動的經費來源於兩方面:一是香客們敬獻的「香火錢」,少則一元,多則幾十元;二是慷慨解囊的捐獻者少則幾十元,多則上千元。其打醮的功德收入,用於各項開支,另一部分留存作為下次舉行打醮活動之用。所有參加打醮活動的人都可免費膳食。打醮活動時獻款的具體情況,張榜公示,以示帳目清晰,亦示獻款之人對道教的崇信。巨鹿的法事科儀主要用於觀外的齋事法事和農閑與春年前後舉行的打醮法事。道教科儀是道教徒按照規定的程式,儀範舉行各種宗教的總稱。科,可解「動作」又有「程」義。「程者,物之准也」,即動作,行為,活動的準則、程式、程序。我們常說的「照本宣科」,就是指道士應「照」經卷規定的程式,程序之「本」,「宣」演各類宗教「科」范法事。儀,為典章制度的禮約儀式。我們常說的「行禮如儀」,就是指道士舉「行」典章「禮」節,要「如」同照本宣科一樣,遵從既定威「儀」。「醮」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禮儀。「醮」者,即指祭祀儀式活動本身。古代的齋、醮二字,自東漢以後為道教所吸納,至晉代,齋和醮便逐漸合二為一,成為道教祭祀儀式的特有名稱。「齋醮」一名,是道教正式的叫法,而民間一般簡稱為「醮」,舉辦這種活動稱「做醮」或「打醮」。1)齋事法事齋事法事專用於民間喪事,為亡故者超度亡靈,以期早日「升天」。齋事由出殯的下午開始,共四次道場,分別為前一天下午、晚上與次日的早晨、上午進行。主要內容頌恕、放施食、沐浴、過橋,共演奏48個音樂項目。科儀程式及音樂曲目的應用是固定的,情緒大多凄婉悲傷。用於「頌恕」時的道教音樂,有《琳琅振響》、《八仙贊》、《頌經功德贊》、《六句贊》、《三皈依》等;用於「放施食」的道教音樂有《三柱香》、《請五老》、《五供養》等;用於「沐浴」的道教音樂有《沐浴經》、《三界高真》、《老君經》等;用於「過橋」的道教音樂有《橋偈》、《三寶贊》、《小捲簾》等。齋事法事科儀以坐樂形式為主,兼有行樂的形式。其程序及規模往往視施主的經濟狀況而定,可簡可繁,人數至少5或7人,多則21人,道士人數為奇數。殯葬日也用奇數而不用偶數日,俗稱「用單不用雙」,以免「雙雙入土」。2)打醮法事打醮法事一般在每年的農閑與春節前後進行,村民們自願組織起來,推舉德高望重有組織能力者為「會首」,搭起醮棚,請道士打醮。打醮活動在過去主要是以乞求神靈庇護,消災除難,祛病延壽,勸人向善等為目的,寄託百姓的美好願望。如今,巨鹿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人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民俗活動十分活躍,打醮活動已在更多意義上衍變為民間的娛樂活動。打醮一般為三天,從前一天的晚上開始,每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做一次道場,共十三次道場。各程式按儀大致可分為:開壇、上壇、化壇、凈壇、請神、起師、拜神、送神、拜懺、上香、獻供、轉供、法鼓、安位、分燈、進燈、迎鑾、上表、宣意、大讚、小贊、祝壽、祭祖、祭龍兵、祭廚、跑五方、落壇、封壇等。並且根據各儀規的不同功能與不同情緒進行演奏和伴奏,如,《小花園》悠緩典雅,用於上香;《大捲簾》莊嚴隸穆,用於化壇;《慢板小開門》、《雙背調》平衡莊重,清雅古樸,用於上壇、拜座、落座、拜九皇等;《乙六調小開門》、《天下同》節奏分明,速度適中,用於出棚進樂時的起師、請神、送表、回壇等;《扯不斷》、《五台花》、霸王台》等快板樂曲,情緒歡快熱烈,多用於烘棚、安監壇、祭龍兵、接卸等。各儀規程式之間都有打擊樂相互連接,互相襯托,人聲、樂聲連綿不斷,極富特色。 打醮法事科儀分醮棚內的演奏演唱和醮棚外的演奏演唱兩種形式。規模視組織者經濟、場地等實際情況可大可小。道士人數一般為13—21人。巨鹿道教法事科儀音樂的對象是神靈和人。對神靈,其音樂風格多為莊嚴肅穆、悠緩典雅,宗教氣息濃厚;對人,其音樂風格則清新活躍、歡快明朗,大量吸收民間曲調,如河北吹歌、亂彈等,是之更加民俗化。三 巨鹿道教音樂的思考隨著時間的流動,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結束,任何一種文化都新陳代謝,任何一個社會都在變遷,與時代、文化、社會有關的理解和觀點也同樣身不由己地在更替。音樂文化的變更是相對的,而它的繼續和永恆是絕對的。道教音樂在巨鹿的當地是有一定的固定人群的。但是巨鹿道教音樂的傳承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受業的人大多是子侄輩,而目的是以養家糊口。由於大多的道教演奏者是業餘形式,平時下地耕作或做生意,需要時就拿起樂器、法器加入音樂班參加演出。想這樣的情況對音樂的傳承,保護都是不利的。基於此狀況,為了保護這一古老的音樂形式,國內的專家與學者開始對其音樂文化的研究與發掘。早在1981年,河北省巨鹿文化館館長潘忠祿先生開始對巨鹿道教音樂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在國內發表了巨鹿道教音樂的研究文章。潘忠祿先生揭示了巨鹿道教齋醮法事科儀音樂的基本特徵,並對部分吹打曲和經韻進行了記譜和整理。通過潘忠祿先生的對外介紹,引起了新聞媒體和專家學者們對巨鹿道教的重視。1995年,1996年,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袁靜芳教授曾兩次赴巨鹿縣進行專題調研,撰寫了《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樂》一書,1998年2月(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該書側重於巨鹿道教齋醮法事科儀程式及音樂的整理與研究,並收錄了河北安平縣的道教音樂曲譜。 2003年河北邢台學院於立柱的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音樂的考察與研究》,深入分析了巨鹿道教音樂的科儀程式 ,與民間音樂的關係,曲式結構,樂器形制等問題。


推薦閱讀:

道教文化,傳自葛仙翁的三部字籙治病符籙
瑤族道教閭梅派有什麼特點?
佛教、道教、儒教之異淺析
夏至——道教尊神靈寶天尊聖誕
PS通道教程第八課:用LAB通道調出靚麗之色(4)

TAG:音樂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