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鮮為人知的麻醉醫生

閱讀提要

  別說在美國,台灣的麻醉醫師收入也不菲,羅愛倫教授的兒媳婦是台灣人,她跟家裡人聽說她婆婆是大陸最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的麻醉醫師,大家都認為她婆婆一定很有錢,羅教授給他們解釋中國的醫生收入不一樣,真的沒多少錢,他們還不信,一直以為羅教授是在裝窮呢。羅教授說起這些,自己都樂了。

  外科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師是保命的。病人做完手術,效果好,往往會感謝主刀醫生技術高超,其實麻醉好不好,與手術效果也直接相關。早些年,嗜鉻細胞瘤手術因為沒有好的麻醉方法,麻一個失敗一個,再好的主刀大夫也束手無策。

  麻醉醫師事無巨細,手術前要對病人的各種健康指標了如指掌,病人也要詳細如實地向醫生彙報,任何疏漏都可能發生意外。即使是戴著假牙,抑或是有幾顆牙鬆動了,病人不告知,術中都有可能牙齒脫落。

  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手前麻醉,讓在場的一位醫生緊張得大哭起來,黃宇光說,這就是麻醉醫師,要有鷹的眼睛、虎的膽量、豹的速度。做麻醉就好比開飛機,既要保證起飛,又要確保著陸。整個行程必須平穩!

  

  受訪專家

  羅愛倫,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原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麻醉學院院士,曾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現任《中華麻醉學雜誌》總編

  黃宇光,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前會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計生委麻醉質控中心主任、國際麻醉藥理學會主席

  麻醉醫生收入在美國醫生中排第一!

  最近這條微信傳得很廣,消息很快被美國Medscape近日公布「2014年美國醫生薪酬報告」證實有誤,麻醉醫師薪酬最新排名為第六名,前五名依次為骨科、心臟病學科、泌尿科、胃腸病學科和放射科,儘管不是第一,第六名也讓人有些好奇。今天讓我們走進鮮為人所知的麻醉醫生。

  麻醉醫師要內外科兼通

  「確實,在美國,麻醉醫師的收入始終排在前幾名。」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前會長、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聽到記者問他這個問題,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李萍醫生透露,美國麻醉科醫師年薪平均差不多30萬美元左右,但中西部可能高達40萬~50萬美元。而正式的CRNA(職業麻醉護士),平均年薪能有15.6萬美元。當然門檻也高,不是所有醫生都能考到麻醉醫生執照的。

  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以前美國人也覺得麻醉醫師薪酬太高,應該降薪。於是就有了一場非常熱烈的電視辯論。絕大多數嘉賓,一邊倒地支持給麻醉科醫生降薪。這時,出席這次辯論會的麻醉科醫生說了一句「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他接著說,「我收的費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後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們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並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後能安全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

  在美國,麻醉醫師確實很受重視,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羅愛倫教授介紹,她先後有八名學生去了美國的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那裡是西方麻醉學的發源地,他們還不是大牌專家,只是相當於國內的主治醫師,一個人工作收入就可以在美國過上富足的生活,愛人可以不用工作,在美國買了房子,孩子還上的是波士頓不錯的學校,甚至有的把在中國的父母也都接過去了,這對很多年輕人是不可想像的。

  別說在美國,台灣的麻醉醫師收入也不菲,「我的兒媳婦是台灣人,她家裡人聽說我是麻醉醫師,都認為我很有錢,我說中國的醫生收入不一樣,真的沒多少錢,他們還不信,以為我在裝窮呢。」說到這,羅教授都樂了。

  「現在麻醉醫師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麻醉技術也進步很多了。」羅愛倫說起自己60多年前決定做麻醉醫師感慨,「當時醫院安排我做整形醫師,我不願意,林巧稚教授就給我做工作,說那就做麻醉醫師吧,『如果麻醉不發展,所有的手術科室都不要想發展。』」那句話讓羅愛倫在麻醉專業道路上一走就是60餘年。

  「我常跟學生們說,麻醉醫師是外科領域裡的內科醫師,也就是說麻醉醫師要內外科兼通,自然比別的醫生付出的要多。」羅愛倫教授說,年輕病人麻醉好做,因為他們一般沒有太多的合併症,而年紀大的病人,合併的慢性疾病很多,有的還服用其它藥物,如果了解的不透徹,很可能麻醉針一下去,人就沒了。

  早些年,嗜鉻細胞瘤手術麻醉極富挑戰,羅教授記得特別清楚,「當時國內外麻醉辦法不成熟,最後我們找到了較為理想的麻醉辦法,因此被評為英國皇家麻醉學院院士。不要小看手術麻醉,稍有不慎就會致人性命。」

  要麻得過去更要醒得過來

  全球每年約有2.34億人次接受手術,大多數手術需要麻醉。「手術量大,自然收入也跟著高。」美國的麻醉手術根據不同的麻醉難度,收費由低到高,因為麻醉醫師負責全院的手術,工作量大,自然收入也不錯。

  黃宇光介紹,現在各大醫院還在通過提高周轉率,提高手術量,麻醉醫師的崗位缺口很大,當然風險和工作量也與之對等。

  俗話說,外科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以做同樣一台手術為例,給40歲的病人做還是給80歲的病人做,對外科醫生來說可能區別不大,而對麻醉醫生的要求卻不同;甚至是用同樣的麻醉藥物,多一毫升與少一毫升,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黃宇光解釋說,「就像有些人戲稱我們的工作是『死去活來』,也就是說,既要給病人麻得過去,還要讓他們醒得過來。」可為了能做好這個保命工作,我們可不是只在手術室打完針看著那麼簡單。

  手術前一天麻醉醫師會在下了手術台後,對計劃第二天要做手術的病人進行術前訪視,了解手術方式。當然,麻醉醫生會來到床旁訪視病人,對病情進行詢問和評估,如是否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是否吸煙、喝酒及既往的手術外傷史等。這時一定要主動詳細如實地向醫生彙報病情,這些都會影響到麻醉風險及方案制定。戴著假牙或有鬆動的牙齒,也應引起重視,提前告知麻醉醫生,因為在全麻氣管插管過程中,可能有牙齒脫落的風險,麻醉醫生會注意提前做好保護措施。

  另外,準備手術的你,也得努力配合醫生做好術前準備,比如手術前6~8小時禁食水的要求是要不折不扣完成的,原因是飽胃病人在麻醉手術過程中發生噁心嘔吐的風險增高,可能造成不良預後甚至發生威脅生命的併發症。比如,曾有產婦,上手術台剛做好麻醉,就開始不斷嘔吐。仔細詢問,原來她婆婆說,不吃飯生不下孩子,還說,「你不吃可也不能餓著我孫子呀」!結果就給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點蛋黃。臨床上就有些患者不得不被從手術台上推下來,延遲了手術時間。這樣做,只因為必須避免患者手術後發生不必要的併發症,保證患者安全平穩地完成手術。

  跟死神搶人,分秒必爭

  與內科不同的是,麻醉科是現場處理,處理得好與不好,效果都會立竿見影,這就要求麻醉醫生思路清晰,技術過硬。即使是被認為很平常的一個手術麻醉,都可能出現很意外的情況。因此老話常說「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所以也就要求麻醉醫生要用心對待每一例手術的麻醉。

  黃宇光主任說起了自己前天的一台手術:一台右頸動脈瘤的手術,在手術還沒開始的時候,動脈瘤就破裂了,患者生命岌岌可危。一位醫生牢牢地按著右頸動脈出血口,可頸部血腫已經造成嚴重氣道梗阻,患者呼吸困難。此時,麻醉醫生必須進行氣管插管,挽救生命。可開口後發現,氣道水腫嚴重,管子根本插不進去。好不容易插進去了,還是食管,只好退出來,可這時候心電監護儀已經在不停地報警。

  怎麼辦?此時整個手術間內眾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麻醉醫生身上,耳邊不停地響起了「滴滴滴滴……」的監護儀尖銳的報警聲,可謂萬眾矚目,麻醉醫生瞬間感到壓力巨大。

  那如果選擇經鼻插管呢?雖然口腔插管是首選,因為管子能粗一些,呼吸阻力就沒那麼大,可現在患者的生命特徵都在消失,也只能背水一戰,試一下吧。結果,沒有成功,患者命懸一線,麻醉醫生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滴滴滴滴……」報警聲不停地在提醒你,生命在消失。

  跟死神搶人,分秒必爭。還是從口腔插管。這時候,患者的心跳、血壓、血氧飽和度還在降。沒有一例完全一樣的麻醉,每一例麻醉都是新的。這個時候,作為麻醉醫生,即使聚光燈都在你的身上,可你也無暇顧及周遭的環境,你的眼裡和心裡想的都只是這個患者,如何儘快插管成功。就在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沒有數值了的那一刻,還好,口腔極其靠左側感覺到一個空隙,試了一下,冒了個氣泡,原來氣管發生了嚴重的偏離,順勢將氣管插管插進去了。生命體征隨即恢復,接著是麻利的固定。

  「一直站在我身旁的女大夫激動地忍不住哭了,這就是麻醉醫師,要有鷹的眼睛、虎的膽量、豹的速度。」黃宇光主任感慨道,做麻醉就好比開飛機,既要保證能夠起飛,又要能夠著陸。起飛、飛行和著陸必須平穩!」

  人體的複雜性決定了麻醉的風險性和挑戰性,然而,機遇與挑戰並存,麻醉醫生因此在重危患者的搶救方面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佔據了專業優勢。這也大概是為什麼有的外科大夫會說,只要麻醉醫生在手術台前一站,就能使在場人員頓感心裡踏實,這就是麻醉醫生獨具的氣質與風度、也是每一個麻醉醫師特有的性格和魅力。

  麻醉師眼睛不離開病人

  在麻醉行業里流行著一句話:病人不痛,他會忘記你;病人痛了他會一輩子記住你。所以麻醉師都寧願讓病人忘記。所以很少有人去了解麻醉醫生。

  病人術後感謝醫生,大多都是主刀醫生,「醫生啊,你的手術做得真好,一點都不疼!」其實,您可能真是謝錯人了。因為做手術,讓你活著、不疼,都是麻醉醫生在背後默默工作。

  可人類文明幾千年,追求無痛手術和無痛生活起步還是很晚的。黃宇光主任講了一個故事:居里夫人生孩子的時候,大家都在為她慶祝的時候,她卻很痛苦,她說「我又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來受疼痛之苦了。」這就是在沒有麻醉之前的生活。那時候做手術,要七八個彪形大漢按著來做手術;後來呢,如果是下肢手術就用一個緊箍,讓下肢缺血麻木,感覺不到疼痛再手術。直到1846年10月16日,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牙醫Dr.William Morton首次將乙醚成功地應用於手術麻醉,創立了麻醉學科。

  解放初期,包括北京協和醫院也是外科大夫自己先打了麻醉,再去做手術,這樣很不安全,後來,麻醉都是由護士或技術員來做,或是一些外科醫生轉行來做麻醉,直到1983年才有正規的大學畢業生加入麻醉學科。

  即使到現在,提起手術室,人們的第一印象還是很冰冷,其實手術室里沒那麼恐怖,醫護人員們穿的都是無袖手術服,麻醉醫生有時還會給病人播放音樂,患者如果行全麻,睡過去的最後一眼的印象是麻醉醫生,醒來的第一眼看到的也是麻醉醫生;患者如果行半麻,也是麻醉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經常跟患者聊天緩解緊張。如果是胸、腹腔或者下肢手術,握著手術刀的那些醫生們在隔布的那頭專心致志地給患者手術,只有麻醉醫生站在患者頭側。如果患者是清醒的,隨時跟你問疼問暖的那位醫生就是坐在你近旁的麻醉醫生。

  黃宇光主任介紹,手術室里麻醉後的患者也都是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手術過程中睡睡醒醒,一直到手術結束。有的患者呢,雖然不疼,卻也可能因為緊張而呻吟,但只要有醫生的話語關心和安慰,他們就會感覺不那麼緊張了。因為麻醉醫生知道,任何監測儀器都不能代替麻醉醫生的臨床觀察,麻醉醫生的眼睛永遠都不離開病人。

  採訪結束的時候,黃宇光感慨,一直以來,學術界都認為麻醉始於西方,可去年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到了,在公元145年~208年,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華陀的人,他的「麻沸散」是人類所知最早的麻醉劑。作為中國人,那一刻心中充滿自豪。(記者 李桂蘭 郭 晶 2014年06月23日健康時報第03版))

推薦閱讀:

【Earls】醫生自我保護31條
女人的月經量少得可憐,醫生說:趕緊吃3種湯,4種茶,還來得及!
培恩青年醫生第85天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病因和臨床表現
這1款普通的蔬菜,卻是「平民的醫生」!
醫生每天都吃這4種養肝食物,越吃肝臟越好,輕鬆清除肝臟毒素!

TAG:健康 | 醫生 | 麻醉 | 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