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完《蘇菲的世界》(上),從希臘哲學到文藝復興

哲學,其實就是思想,對萬物的反思,哲學並不深奧,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有所了解,通過了解前人的思想,啟發自己的思考。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但原書有大量與哲學無關的故事情節,簡寫將這部分內容刪減,保留哲學觀點的部分。另外原書採用的是對話體方式,通過一問一答深入淺出地介紹哲人的思想,簡寫部分為了明晰,改為觀點陳述式。

《蘇菲的世界》

喬斯坦·賈德(挪威)著

蕭寶森譯

原書535頁,約45萬字,上簡寫後約8000字

簡寫 | 伊利 為為編輯 | 為為

故事梗概

某天蘇菲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來信,信裡面寫著「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與此同時還有一封來自黎巴嫩的明信片寫著「請轉交給席德」。從此之後,蘇菲開始收到各種來信,這些信也給蘇菲帶來了一堂又一堂的哲學課。

這位神秘導師艾伯特出現後,開始教蘇菲哲學史,在他的引導下蘇菲開始思考哲學問題,讓她更深刻地了解這個世界。在艾伯特的引導下蘇菲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書中的人物。這個人物是挪威少校艾伯特為了慶祝女兒席德的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少校將蘇菲的故事編寫成哲學故事給女兒當做生日禮物……

書的目錄

上篇

伊甸園|魔術師的禮帽|神話|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斯|命運|蘇格拉底|雅典|柏拉圖|少校的小木屋|亞里斯多德|希臘文化|明信片|兩種文化|中世紀|文藝復興

下篇

巴洛克時期|笛卡爾|史賓諾莎|洛克|休姆|伯克萊|柏客來|啟蒙|康德|浪漫主義|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我們這個時代|花園盛會|對位法|那轟然一響

書的簡寫

哲學家需要不斷提問

一天放學回家後,十四歲的蘇菲在家門口的郵箱里找到一封信。信得內容里寫著

「你是誰?」 不用說她的名字叫蘇菲。

但那個叫做蘇菲的人又是誰呢?如果爸爸給她取名叫莉莉,她是莉莉么?

蘇菲開始關注自己是活著的,繼而又意識到自己會死亡,因為會死,她開始體會活著的滋味。

第二天蘇菲又收到信,這次的信里寫道:探討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問一些哲學問題,比如這個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人死後還有生命么?我們應該如何活著?

每個人都需要尋求自己對這些答案,這樣才有助於認清自己,找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孩子會有問問題的強烈好奇心,但是很多人長大後習慣了生活中發生的一切,變得不再好奇,於是就不再發現世界的美妙之處。

神話

在科學未誕生之前,人們需要為自然界發生的問題尋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最早人們通過神話來解釋自然,例如用索爾與他的鐵鎚故事來解釋雷電的成因,讓女神芙瑞雅象徵肥沃、多產,後來這些神話被荷馬與賀西歐德記錄下來,最初的人們相信這些神話是真實發生的。

然而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們拒絕用神話解釋自然,他們認為希臘神話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神話里的天神與人類太過相似了,他們與人一樣自大、狡詐,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有人說神話不過是人們想像出來。

在這段期間希臘城邦建立起來,城中的勞工都由奴隸擔任,市民有充分的閑暇可以花費在政治文化事務上,這時人的思考方式也開始改變,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社會,無須藉助古代神話提出問題,人們從神話的思考模式發展到以經驗與理性為基礎的思考模式。

自然派哲學家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因為他們關注的都是大自然的循環與變化,比如為何下雨、嬰兒如何出生等。早期的哲學家都相信,世上必有某種「東西」,萬物皆有此生,終仍回歸於此。

比如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我們並不很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許他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源於水,生命消融後仍舊變為水,可能因為泰利斯注意到了剛下雨的地方一定會出現蟲子,可能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比如恩培都里斯認為大自然不止一種元素構成,而是由土、氣、水、火構成的,而愛使這些元素聚合,恨使這些元素分離。

而巴門尼德相信世界並沒有發生改變,通過感官他能夠察覺到世界的變化,但是他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因此在感官和理智之間他選擇了保持理性,這樣的堅持也使他成為第一個理性主義者。

自然派哲學最後一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斯認為大自然是由無數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圓形,有些是鋸齒形,正因為形狀不同,才可以組合在一起成為各種不同的物體。今天我們確定原子理論或多或少是正確的。

德謨克利特斯認為原子理論也可以解釋「靈魂」,靈魂是由一種既圓又平滑的「靈魂原子」組成,人死時,靈魂原子四處飛散,然後可能變成另一個新靈魂的一部分,這表示人類並沒有不朽的靈魂。

命運

迷信是一個多麼奇怪的詞,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這就是「信仰」,如果你信占星術或十三號星期五不吉利這就是迷信,誰有權利說別人相信的東西就是迷信呢?在古代宿命論遍布全世界,北歐這裡的人同樣非常相信命運、相信算命。

因為光著身子而難為情是很自然的反應么?蘇菲認為如果某件事很自然,那每個人做這件事時就覺得自然,比如在一些地方赤身裸體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是一個社會決定著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在希臘哲學發展之際,希臘醫學也隨之興起,古希臘人還相信疾病可能是神降的災禍,希臘醫學的始祖是希波克拉底,他主張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是飲食起居要節制,有健康生活方式,他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身心不平衡。現代醫學倫理最早也是由希波克拉底提出,比如要保守病人的秘密、不得泄漏病人病情等等。

蘇格拉底

自然派的哲學家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是第一個在雅典誕生的偉大科學家。我們之所以知道蘇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過柏拉圖的著作,所以要區分蘇格拉底學說和柏拉圖學說並不容易,這也是了解其他未留下撰述的歷史人物的困難,比如最典型的是耶穌,我們後面也會講到他。

蘇格拉底高明之處在於他與人談話並無指導別人的意思,他是通過不斷對人提問,他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別人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知識來自內心,是人天生知道的,而不是別人的傳授。

蘇格拉底清楚地知道他自己知道的東西並不多,這也是使他比常人聰明的原因。蘇格拉底認為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人的理性中,人們只有在根據自己的理由行事時才感到開心。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在500名陪審團的投票下,以些微的票數之差被判死刑。蘇格拉底本可以求饒或逃脫,但他還是喝下了毒酒。

蘇格拉底之死,雅克·達維特,1787

雅典

這一次,蘇菲沒有收到任何信件,而是一卷錄影帶,在導師的帶領下,蘇菲通過錄影帶看到了以前的雅典。她從巴特農神殿走到了酒神劇院,再到了雅典的高等法院。導師告訴蘇菲很多概念,例如政治與民主、數學與邏輯、生物與物理等都是一小群人和蘇格拉底在雅典的市區廣場里談話時發明的。

自蘇格拉底之後,雅典成為希臘的文化中心。詭辯學派是蘇格拉底時代雅典的主流學派,自然學派的哲學家關切的是自然世界的本質,這反而讓他們在科學史上還佔有一席之地,而雅典哲學家主要關注在個人本身。

詭辯學派認為雖然我們無法解答自然之謎,但人類必須學習如何共同生活。詭辯學派普羅塔戈拉斯曾說「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意思是一件事的對與錯好與壞,完全看它與人類的需求關係而定。

詭辯學家認為每一個城邦、每一個時代對於是非觀念都各不相同,因此是非觀念是流動的。但蘇格拉底認為世間有很多永恆、絕對的是非觀念。

柏拉圖

蘇格拉底服毒而死時,柏拉圖29歲,作為蘇格拉底的弟子他很是觸動,柏拉圖的第一本書就是將蘇格拉底對陪審團的陳情內容出版成《自辨》。

柏拉圖在距離雅典不遠處的樹林里創立了一個哲學學校,並以傳奇中的希臘英雄阿卡戴慕士(Academy)命名,學院里包括哲學、數學、體育等科目,採取對話的方式上課。

雅典學院,拉斐爾,1510

柏拉圖認為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舉個例子,比如馬具備一些特質它們是馬,這些特質讓我們識別出這是馬,這些特質是不變的,比如四條腿、跑得快等等,但是對於個別馬來說是「流動的」,比如會瘸、會跑得變慢,甚至會死。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有一個「理型世界」的存在,這個理型世界就是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

哲學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恆不變的事物,比如以「某個肥皂泡的存在」來寫一篇哲學論文可能沒什麼意義,一是可能還沒來及深入研究肥皂泡就破了,二是這個肥皂泡沒別人看過,且僅存在5秒。

柏拉圖認為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比作肥皂泡泡,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動物都會變遲早都會寫,大理石也會逐漸分解。這些不斷變化的事物不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於感官世界的具體事物只能有意見和看法,這是模糊的、不精確的觀念,只有那些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那些永恆不變、全宇宙共同的事物,我們才能夠真正認識,比如數學。

柏拉圖認為靈魂在體內之前就已經存在,一旦靈魂在某一具軀體內醒來時,它便忘了之前所有的完美理型,然後在它探索成長時,又開始回憶起這些理型,比如看到「馬」能夠慢慢想起這是「馬」。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所有的現象只是永恆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數人活在影子之間就已經滿足,而不去想是什麼東西投射出的這些影子。他用「洞穴神話」說明這點:假如有些人從小生長在洞穴里,外面的世界通過火光影子投射在洞壁上,洞穴人以為這些影子就是世界。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世界,他興奮地回來跟洞里人描述外面、稱他們看到得不過是影子,然後這些洞穴人並不相信還把這個人殺死。就如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

柏拉圖想借洞穴神話說明哲學家是如何從影子追尋自然界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的,黑暗洞穴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就像自然世界與理型世界的關係。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了他的「理想國」面貌,他用人體和國家相比,認為只是三部分同時協調運轉時,才會和諧:

身體——意味著靈魂,追求美德——代表著國家

頭——理性,追求智慧——統治者

胸——意志,追求勇氣——戰士

腹——慾望,需要加以遏制——工匠

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由哲學家來統治,因為養育孩子的責任極其重大,應該又政府來負責,這是第一位主張成立公立育兒所和推展全時教育的哲學家。在學校時,兒童應該先學習如何克制慾望,再培養勇氣,再學習運用理性達到智慧。

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些類似印度的階級世襲制度,每個人在社會上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以滿足社會整體需求。對於現代人而言,理想國可算是極權國家。

柏拉圖相信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統治國家,認為一個國家若不教育訓練婦女,就像一個人只鍛煉左臂不鍛煉右臂。

柏拉圖的學說大致如此,這些學說不斷受人議論與批評,而第一個討論、批評他的人則是他學院內的一名學生——亞里士多德,雅典第三位大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想在所有變化無常中的事物找出永恆,但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忽略了感官世界,「馬」的理型是人類在看到若干匹馬後形成的概念,他認為我們感官觀察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在循環變遷中是有原因的,他例舉了四種原因,比如天為什麼會下雨:

質料因——空氣冷卻時濕氣正好在那兒

主動因——濕氣冷卻

形式因——水就是會降落到地面

目的因——動物植物需要水

但這並不是現代科學思維的本質,我們說食物雨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但水或食物存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供人類食用。

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比如他著名的三段論邏輯推理。

他還試圖把大自然每一個東西都分門別類,比如可以說家裡養的狗是生物、是動物、是脊椎動物、是哺乳動物、是一隻狗、是一隻獵狗、是一隻雄獵狗。他認為人類是萬物中最完全的性命。

亞里士多德提倡「黃金中庸」,人不能過於懦弱,也不能過於魯莽,而要勇敢,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快樂和諧。

亞里士多德還描述了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同時也提醒了它的危險面:

君主制——但統治者不能致力於謀求私利

貴族政治——國家由一群人統治

民主制——容易變成暴民政治

亞里士多德認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他認為小孩子只繼承男人精子種的特質,女人不過是土壤,他的這種觀點讓整個中世紀都受到影響,女性地位一直很低。

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是在亞里士多德幾百年後傳開的,由於社會之間的邊界崩潰,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人們開始感到世界的衰落。哲學與宗教交織在一起開始幫助人們關注如何過上好的生活。

這一時期的希臘哲學關注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分為主要四個學派:

犬儒學派——犬儒學派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優勢上(比如金錢、權力、強大的身體等),這些東西稍縱即逝,他們認為人們無須擔心自己的健康、生老病死,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痛苦而讓自己活受罪,到了今天,犬儒學派也指對別人痛苦的無動於衷。安提賽尼斯是犬儒學派的代表人,他也曾受教於蘇格拉底。

斯多葛學派——創始人是季諾,斯多葛學派認為人類受到神明法律的管轄,各國的法律不過是模仿大自然的一些不完美的法條。所有的自然現象生老病死,都是遵守大自然不變的法則,人們必須學習接受,每一件事發生都是必然不是偶然。今天我們仍用stoiccaim來形容不會感情用事的人。

伊比鳩魯學派——公元前300元所有,伊比鳩魯創辦伊比鳩魯學派發展享樂主義(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據傳他住在一座花園裡,也被稱為花園哲學家,這座花園的入口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地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是至善之事。他勸人要離群索居。

伊比鳩魯強調享樂的副作用,相信在追求短暫的快樂時,需要考慮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獲得更大的快樂(比如放棄買零食的錢,攢錢去買手辦等)。他強調快樂並不一定是感官上,交朋友與欣賞樂趣也是快樂,自我的慾望需要節制。

伊比鳩魯認為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

新柏拉圖派哲學——普羅提諾認為世界是有對立的兩極,一極是光,稱為上帝,另一極是黑暗,但黑暗的存在是由於缺乏光。有些光在人類靈魂的內部,所以我們都是其中的光的一部分.。

神秘主義——一種與上帝或天地合二為一的體驗,許多宗教會強調人與上帝間的差距,但在神秘主義體驗中,他們認為他們和上帝合而為一了,很多宗教里也都有類似的神秘經驗,而在我們的時代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會把這種體驗稱為宇宙意識。

神秘經驗具有道德價值,曾任印度總統的拉德哈克里希南曾說:你當愛他人如己,因為他人就是你,你在幻覺中才將他人當成別人。

兩種文化——印歐文化、閃族文化

歐洲文明曾受到兩種文明孕育,一種是印歐文化(希臘人和羅馬人),一種是閃族文化(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屬於閃族文化)。

印歐文化——使用印歐語言的國家民族,包括歐洲國家、印度和伊朗地區等。印歐民族相信宇宙間有許多神(多神論),他們將世界看成善與惡的無限對抗,他們會預測未來,相信靈魂轉世和生命輪迴,認為生命的目的在於輪迴,會圖畫或雕刻神像,會通過自省和打坐修鍊。

閃族文化——閃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島,他們遷徙至世界各地,透過基督教與回教,閃族文化影響全球。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英國聖公會)、伊斯蘭教都出自閃族。閃族相信只有一個上帝(一神論),相信歷史是直線發展,不存在輪迴,有一天會結束,而這一天就是審判日。閃族文化強調上帝對歷史的干預影響,他們一直注重記錄歷史,這些文獻後來成為《聖經》的核心。閃族認為描繪神像是不可以的,雖然基督教會中有很多耶穌上帝像,但那是基督教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他們認為生命在於從罪惡與譴責中得救,偏重祈禱、佈道和研究聖經。

基督教的興起

人類對上帝的反抗貫穿了整部聖經。《聖經》舊約記載最初人類創世紀,後來人類反抗上帝,上帝不止將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還讓人類從此面對死亡,之後是吞併世界的洪水與諾亞方舟。上帝與亞拉伯罕定約,要其子孫世代要遵守上帝的戒律,而上帝會保護他的子孫。公元前1200年左右又向摩西頒布十誡,保佑以色列人在摩西領導下逃離埃及人的奴役回歸故土,後來經過三位的偉大以色列王(掃羅王、大衛王、所羅門王)統治,然而不久國力衰微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後被亞述人征服,南國猶太——後被巴比倫征服奴役,巴比倫奴隸時期持續了40年後以色列人民才又獲准回到耶路撒冷,直至耶穌降生,都在異族統治之下。

為何上帝答應保佑以色列人,以色列還經歷這麼多災難,越來越多人認為,上帝是因為以色列不遵守戒律才加以懲罰。以色列的先知宣稱又一天會有一位彌賽亞或上帝之子出現,拯救人民,建立天國。

在耶穌的時代,很多人相信會有這樣一位救世主出現,耶穌出現之前,他不是第一個宣稱自己是救世主的,但耶穌不同於其他救世主,耶穌聲明他並不是要發動軍事戰爭建立天國,而是要赦免與拯救他人,赦免罪惡對於當時的人是聞所未聞,耶穌用他的行為顯示寬恕,他稱要愛我們的敵人,只要悔改就可獲得寬恕。

耶穌的這些行為威脅到當權者,他被判處了死刑,這就是耶穌受難記。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就下葬了,人們傳言他從墳墓中復活。

耶穌去世數年後,保羅在希臘羅馬各地佈道基督教,使基督教義傳遍世界各地。最初幾年的問題是,非猶太人可否成為基督徒,保羅認為基督教是世人的宗教,誰都可以信封。為了防止宗教內部分裂傳播教義,他們寫就了第一部《使徒信經》,總結教義。

中世紀

公元150年時保羅四處遊歷傳教,在公元3世紀時基督教會大致遭到禁止,但公元313年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基督教已經被羅馬接收,君士坦丁大帝臨死前還受洗成為基督徒。公元380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中世紀是是介於希臘羅馬文化和文藝復興之前的時期,這個名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早期具有貶義,認為是過度權威的黑暗時代。羅馬時期確實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圖書館、宏偉的建築等,但到了中世紀這些文化經濟都瓦解了,人們又回到以物易物、貴族封建統治的時代。當時的羅馬教皇是教堂的領袖,國王也開始變得有權利。但是各項制度也是從中世紀開始萌芽的,比如學校制度,同時民族國家和他們的主要城市也在那時成。

古羅馬帝國分裂為三種不同文化:

西歐——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羅馬天主教文化

東歐——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後來改名為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文化

北非與中東——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當時阿拉伯人也佔據了古希臘羅馬地區的城市亞力山卓,繼承了古希臘科學文明,因此在中世紀阿拉伯人在數學、化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都領先於世界。阿拉伯文化。

在中世紀末期,這三種文化在義大利北部交融匯合,這時文藝復興主見開始了,從這個角度看,古代文化在中世紀間也並未消亡。

中世紀的哲學家幾乎認定基督教義就是真理,聖奧古斯丁認為宗教問題上理性能夠做到的事情有限,基督教是一個神聖的奧秘,人們只能通過信仰來領會。他認為上帝自虛空中創造了世界,這也是聖經中的說法,而希臘人之前比較相信世界是一直存在的。

聖奧古斯丁主張上帝與世界有不可逾越的距離,反對普羅汀所說「萬物皆為上帝的一部分」。他否定人有權批評上帝,他認為沒有人值得上帝救贖,但上帝還是決定拯救某些人,我們完全任憑上帝處置。

當時,哲學和神學還沒有明顯的區分,中世紀另一位哲學家聖多瑪斯致力於從基督教教義的角度解釋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讓亞里士多德哲學與基督教教義共融。比如聖多瑪斯認為,萬物的存在分成若干漸進層次,依次是上帝、天使、人、動物、植物。也採取了亞里士多德對女人的看法,因為聖經上說女人是亞當的肋骨。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在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的蓬勃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出現,他們開始脫離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勢力。在漫長的中世紀,生命的一切都是從神的觀點來解釋,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又重新回到以人為中心,所謂復興就是指回歸古希臘的人文主義,那時,發掘古代的經卷典籍幾乎成為一種大眾休閑活動,學習希臘文也變成時髦。

由於對人的觀點改變了,於是人們開始對人體構造產生興趣,這對醫學和藝術發展都十分必要。這個時期再次出現了很多描繪人體的藝術作品,人又有了膽量表現自己,不再以自己為恥。無論藝術、建築、文學、音樂、哲學與科學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發展著。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1485

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寧靜、中庸和節制,而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則是及時行樂的,人們不再認為人活著是為了死後的世界做準備。文藝復興使得人對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中世紀的哲學家一直堅持神與他所造之物間的不可逾越的距離,而文藝復興許多人認為上帝也存在於他所創造的事物中(泛神論),比如神聖的花朵。

文藝復興時期,各國政府與教會的反人文主義也同樣盛行,比如審判女巫、燒死異教徒的風氣盛行,不時有人發動血腥的宗教戰爭,這些是人文主義陰暗的一面。

在中世紀天主教會中使用拉丁文念祈禱文,這使得只有教士才能讀懂聖經經文(拉丁文),到了文藝復興,聖經被人從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這是導致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

馬丁路德認為人們不需要教士祈禱或購買贖罪券才能獲得上帝赦免,他說「我們只信靠經文」,路德教會僱傭教士是因為他們教士做主持禮拜等日常工作,他將聖經譯成德文,因此創造了德文的文字,也使得大眾使用的語言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文藝復興的另一個產物是科學的方法,以新的角度看待科學,這種方法到後來才結出明顯的科技果實。在之前,人們多憑藉想像研究,而文藝復興時期,強調要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研究,稱為實證法。可以說人類從這時起開始脫離自然環境,不再僅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可以調整自然,雖然到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很危險的,在某些領域可以停止干預自然。

中世紀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

自古以來,反對地球繞著自己軸心轉的人士認為如果地球會自轉,那麼當你垂直扔一塊兒石頭到空中,這個石頭會掉到幾碼之外。

伽利略提出慣性定律——如果沒有外力強迫一個物體改變狀態,這個物體會一直維持原先的狀態,這一定律做出了很好的反駁,類同於如果你坐在疾馳火車上往下扔蘋果,蘋果不會跟隨火車前進,而是會維持你鬆手時的狀態,受地球引力垂直下落。

開普勒指出各星球之前一定有某種力量讓他們互相吸引,比如太陽有某種力量各星球才會圍繞它轉。

牛頓是將太陽系與星球軌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個科學家,他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宇宙間兩個物體的吸引了隨物體大小遞增,隨物體之間距離遞減。這種引力存在在宇宙間各處。

但如果這樣,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影響圍著地球轉,但為何月球不會撞到地球呢?那是因為有兩種力同時影響月球,一種是地球引力,一種是在太陽系形成時,月球被一股大力拋離地球,由於月球在真空中移動,沒有阻力,所以這股力量永遠不停地產生作用,兩種力都持續不斷,月球才回一直圍繞地球旋轉。

簡單性是牛頓學說的重點,他說明少數幾種自然法則可以適應整個宇宙,也因此推翻了中世紀人們認為天上與人間分別使用兩種法則的認知。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不得不接受他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過是浩瀚銀河中偶然形成的星球。有人可能認為牛頓破壞了人們心中上帝無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頓本人的信仰卻未動搖,他認為自然法則的存在正足以證明宇宙間又一位偉大、萬能的上帝。

(下正在簡寫中)


推薦閱讀:

方瑞 | 大哲學家哈貝馬斯在弄啥咧?
楊炯 | 評保爾《中國六世紀的心識哲學:真諦的<轉識論>》
王治河先生到底是在犯錯誤,還是在欺騙?
生活的低谷期如何找到希望?
哲學是什麼?這篇文章能讓你愛上哲學

TAG:文藝 | 世界 | 哲學 | 希臘 | 文藝復興 | 希臘哲學 | 蘇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