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靜與變 | 中緬通道的歷史與現實

緬甸,曾經長期與世隔絕,近年來正打開國門,以全新的姿態面對世界。如同處女地一般的緬甸吸引了許多大國的目光,加之 緬甸地理位置重要,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印度的「東望」戰略都把緬甸視為重要節點國家,日本也努力增加在緬甸的存在感。如何同一個「日新月異」而又 「左右逢源」的緬甸打交道,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撰文/王知為 攝影/石明等

若毛淡棉是緬甸平靜與衰落的寫照,則仰光是新時期緬甸變革與發展的櫥窗

在關於緬甸題材的諸多文學作品中,英國詩人吉卜林經過毛淡棉時寫下的短詩《去曼德勒的路上》無疑最負盛名,詩中寫道:「去曼德勒的路上,有陽光、棕櫚樹和叮噹作響的風鈴……」就如同這首詩所描寫的那樣,西方視野中的緬甸也因此被定格成了一個充滿東方浪漫情調的世外桃源。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緬甸獨立也已60多年,但當我漫步在黃昏時分的毛淡棉城時,眼前的風光卻與吉卜林當年所見並無二致。陽光從椰子樹間輕輕滑入寬闊的薩爾溫江。粉紅色的餘暉中,裊娜的少女不時從身旁搖曳而過,頭頂著一籃籃鮮艷的水果,重負之下,身姿卻和她們的笑聲一樣輕盈。微風拂過金色的佛塔,塔頂的風鈴沙沙作響,和遠處沙彌稚嫩的誦經聲匯聚在一起,平添出幾分宗教的肅穆。一切寧靜如昨,似乎這個地方早已被時間遺忘。

不過,被時間遺忘的後果卻不僅是留存下一幅浪漫的風情畫,更意味著在平靜中默默地衰微。毛淡棉曾經無限繁華,它的興與衰,也是整個近現代緬甸歷史的縮影。毛淡棉地處緬甸南部的孟邦,位於薩爾溫江的入海口,是天然的避風良港。英國人最初把它設為下緬甸的首府,在這裡修建海港,發展貿易,漁村很快發展成了東南亞的商業重鎮。整個殖民時期,毛淡棉都是緬甸造船業的中心和繁忙的商港,一邊源源不斷地把大米和柚木輸往大英帝國的心臟,一邊欣然地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各國商人。看著毛淡棉今天的城市景觀,幾乎無法想像出它當年繁榮的樣子。城市疲倦而蒼老,街旁多是兩層高的舊屋。牆面斑駁,既是歲月的痕迹,也寫滿了貧窮的無力。和大部分緬甸城市一樣,汽車還沒有普及,中國產的二手摩托仍然是最主要交通工具,肆意地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恍惚之間,我彷彿正置身於中國某個欠發達的縣城。唯有城中尚存的幾座古老教堂,還能勉強標識出那段久遠的殖民記憶。

萬塔之城蒲甘,正是傳統緬甸的縮影緬甸的蒲甘被稱為「萬塔之城」。自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當時的統治者在蒲甘附近的平原上大興土木,建造佛寺佛塔。極盛時期的佛塔數量有數千座之多,保留至今的佛塔也超過2000多座。多年以來,緬甸在外界眼中的形象是神秘而又傳統的,蒲甘就是傳統緬甸的縮影。攝影/楊駿彪

閉關鎖國多年以後,緬甸終於在近幾年開啟了自己的「改革開放」,外國公司瘋狂地湧向緬甸,希望開發其富饒的自然資源,投資額成倍增長,經濟大有騰飛之勢。仰光毫無疑問則代表著新時期緬甸變革與發展的一面。2011年緬甸新政府上台以來,仰光日新月異,短短几年間已初具現代都市的風貌。新修的高樓大廈如熱帶雨季里的蘑菇,一夜之間就從路邊冒了出來,瘋狂地生長。市中心幾幢殖民時期的老建築曾在多年的日晒雨淋里變得有些殘破,如今經過一番精心的粉刷,也重現起從前的莊重大氣。市區里幾條主要的道路鋪上了瀝青,立交橋也在騰空而起。路上的車越來越多,曾經在街上橫衝直撞的破舊老爺車幾乎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物美價廉的日本二手車。有趣的是,緬甸的交通規則和中國一樣,都是靠右行車,但這些車直接從日本運來,未經改裝,方向盤卻清一色地在右邊,按理說和這裡的道路規則不相匹配,不過緬甸司機照樣開得怡然自得,大概也算得上是世間奇景。據說緬甸交通部考慮到安全隱患,計劃在未來禁止這類右舵車上路,但如今路上的日本二手車數量如此巨大,推行起來恐怕也絕非易事,不過這個法令倘若真的實行,倒是中國汽車大舉進入緬甸市場的好機會。

中緬通道示意圖緬甸位於中國、南亞、東南亞的聯結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從經濟性來講,從中國通往印度的最佳通道也要經過緬甸。中國提出了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構想,以打造串起中國、緬甸、孟加拉、印度的經濟繁榮帶。

已經建成的中緬油氣通道與還未開工的中緬鐵路

仰光市景日新月異,短短几年間已經初具大都市氣象圖為仰光市中心市景。近年來緬甸經濟發展迅速,仰光正成為展示緬甸現代化進程的櫥窗。作為緬甸經濟中心,仰光市景日新月異,短短几年間已經初具大都市氣象。城市中車輛越來越多,堵車也成為在仰光時常見到的景象。攝影/Alex Robinson

滇緬公路赫赫有名,這是歷史上的中緬通道在緬甸的大城市當中,距離中國最近的一個城市是密支那。上圖為現在從中國通往密支那的公路(攝影/鄧一)。歷史上,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滇緬公路也從密支那經 過。當時日本已經把中國東部的海上通道全部切斷,中國要獲得援外物資,唯一能夠依賴的陸上通道就是中國經由緬甸到達印度的公路。下圖中展示出當時的中國軍 民為了打通這條公路,克服施工環境惡劣、施工難度大、施工技術差等諸多不利條件,用肩扛背馱等近乎原始的方式,在深山密林中修建道路的場景(供圖/孫敏)。

在東南亞國家中,緬甸的戰略與交通位置都相當突出,這為它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以及眾多大國投資者的青睞。緬甸地處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之間,無論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還是印度的「東望」戰略,緬甸都是無法繞過的重要樞紐。同時,日本也在將注意力轉移到包括緬甸在內的東南亞市場,2011年緬甸新政府上台以來,日本加快了對緬甸的投資步伐,減免債務,提供援助,幫助建立證券市場與迪拉瓦經濟特區,其在緬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面對緬甸的新形勢,中國也在積極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由緬甸西部港口皎漂至雲南瑞麗的中緬通道項目。中緬通道由油氣管道和鐵路兩個龐大的項目組成,如今油氣管道已經建成,然而鐵路項目的開工還遙遙無期。

中緬油氣管道與中俄油氣管道、中亞油氣管道、東部海上運輸通道一起,構成了我國油氣進口四大通道。與經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到達我國的海上通道相比,用巨型油輪把油氣運到皎漂港,然後再經陸上管道,從雲南瑞麗進入我國境內,運輸距離要縮短近1200海里。而且,中緬油氣管道繞開了馬六甲海峽,這對化解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具有重要意義。

中緬油氣通道由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兩條管線組成。兩線在緬甸境內並行,進入我國境內後,以貴州安順為分界點,天然氣管道通往廣西貴港,總長度接近2500公里,原油管道直達重慶,總長度大致2400公里。這條油氣管道穿越了緬甸西部最高山若開山、緬甸最大的河流伊洛瓦底江,還有我國的橫斷山脈、瀾滄江、怒江……沿途經過的大片原始叢林區、喀斯特地貌區,以及地震活躍帶,更大大增加了修建難度。

中緬原本計劃沿著中緬油氣管道的線路,修建皎漂—瑞麗鐵道。根據中緬雙方於2011年4月簽署的協議,該項目原計劃投資200億美元,2015年前建成,中方負責籌措大部分資金,並擁有50年運營權。

經過緬甸進入印度洋,是我國西南部出海的最近通道。在國人印象中,雲南、四川、貴州等西南部省份就是內陸省份,海洋似乎離這些地區非常遙遠。但是,如果能修建一條從昆明直達緬甸港口皎漂的鐵路,那麼雲南就會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開放的橋頭堡。從我國東南部沿海港口出發進入印度洋,要經過南海—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的漫長路途,而從雲南出境,經緬甸皎漂港直接進入印度洋,將省去這一段的「舟車勞頓」。如果中緬鐵路建成,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也將極大促進緬甸鐵路沿線,尤其是緬甸中部地區的發展。

然而,原本計劃2015年前建成的鐵路,至今並沒有開工的消息。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一些緬甸沿線居民因環保、土地拆遷等問題反對,緬甸北部局勢不穩定也是工程遇阻的重要因素,但更深層的根源來自於緬甸轉型後內政外交的一系列變化。

穿山越嶺的油氣大動脈,是工程建造的創舉目前我國共有海上航線、中俄管道、中亞管道、中緬管道等四條石油、天然氣運輸大通道。建設中緬油氣管道,使得一部分油氣可以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從緬甸直接輸往我國雲南,這對於保障我國能源運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需要穿過緬甸和我國境內的許多大山大河,修建難度極大。攝影/趙建中

如何同「左右逢源」的緬甸打交道,是個新課題

緬甸的城市與人口多集中在中部的伊洛瓦底江平原,然而緬甸的木材、礦產等自然資源卻分布在西側的那加山脈、阿拉干山脈,以及東部的撣邦高原等地區。這些地區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非常落後,而且許多資源的產區仍然在一些少數族群地方武裝的控制下,比如緬北的部分林木資源還掌控在克欽獨立軍的手中,緬甸政府雖然也在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大力開發,仍有些力不從心。同時,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勢必會伴隨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許多非政府組織也開始介入這些事情,和當地民眾一起抵制大型的外國投資項目,而這些被抵制的項目中不乏中國公司的身影。轉型後的緬甸,輿論的力量愈發重要,民眾的不滿日積月累,隨時能夠轉變成投資項目的巨大阻力。緬甸政府一方面為了順應民眾的呼聲,一方面也考慮到了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先後叫停了中國在緬甸的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等項目,同時開始限制自然資源開發,禁止本國原木出口。

隨著外國對緬甸的影響與日俱增,緬甸人也產生了些許焦慮與不安全感。殖民時代雖然早就結束了,但被殖民的陰影卻依然籠罩著緬甸,擔心被再次殖民的焦慮依然沒有散去。中國是對緬甸影響最大的國家,從大型投資項目到生活用品,流行文化到智能手機,處處都可看到中國的影子。緬甸人對這樣巨大的影響力未免產生一些擔心。「緬甸會不會淪為中國的附庸呢?」這類疑問也不時在緬甸報刊里出現。這樣的焦慮在現實中的體現則是對中國投資項目的擱置。

從歷史上看,中國西南部的地緣意義毋庸置疑。在抗戰時期,雲貴川就是大後方,在中國東部對外聯繫通道全部阻塞的情況下,當時從雲南通往緬甸的史迪威公路成為中國碩果僅存的對外聯繫通道,中國由此獲得大量援助物資,緬甸對於中國的意義從中可見一斑。因此,一旦中國東部沿海被封鎖,緬甸作為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意義就會凸顯出來。審視從北侖河口至紅其拉甫的漫長國境線,從瑞麗出境經過緬甸進入印度洋的通道,距離最短,修建難度也最小。而且中國提出了「中緬孟印經濟走廊」構想,計劃建設串起緬甸北部、孟加拉、印度的大通道,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抗戰時中國遠征軍走過的路線。如果這條通道能夠建成,中緬孟印四國不僅會從經濟上受益,這個地區的地緣政治狀況也會隨之而變,經濟紐帶將把這四個國家緊緊聯繫在一起,中印兩國之間也會擁有除了喜馬拉雅山埡口外的另外一條大通道。

緬甸的轉型已如離弦之箭。緬甸開放以來,外國產品、外國公司、外國文化時隔多年再次大量地出現在緬甸人的視野里,緬甸人對此表現出了欣喜與狂熱。「英語熱」成了當下緬甸的潮流。緬甸教育落後,多數人的英語水平都不高,因此會說幾句英文就成了受過良好教育的標誌。無論是日常聊天還是演講授課,文化水平較高的緬甸人說著緬甸語時總要時髦地夾上幾個英文單詞。新鮮的概念不斷湧現,然而原本緬甸語中又一時找不到相對應的辭彙,於是書籍報刊里現在也摻雜著大量的英文詞或者英文單詞的緬甸文音譯。除了語言,緬甸當下文化的其他各個方面也帶上了濃厚的外國痕迹。畫廊里掛著富有表現主義風格的緬甸當代畫作,商場里播放的歌曲多半都是中國流行歌的緬甸翻唱版。主婦們每晚準時守候在電視機旁一集不落地收看最新的韓劇,年輕人則傾心於嘻哈饒舌,從髮型穿著到一言一行都要力圖模仿出美國街頭玩世不恭的味道來。

緬甸正在變得越來越「左右逢源」,這個鄰居的變化帶給中國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應對緬甸的變革,新形勢下兩國如何合作,值得深思。

背景資料轉型中的緬甸與「一帶一路」的推進

宋清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由於緬甸內政外交的變化,中國對緬甸投資額波動幅度較大。中國輿論很關注緬甸轉型與緬北衝突對中緬關係影響幾何?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大選,軍人支持的鞏固與發展黨贏得聯邦議會約半數席位,軍政府於2011年3月30日解散,吳登盛民選政府執政。自此以後,緬甸開始了全方位轉型。

政治層面,當局推動朝野和解和民主化進程,更加關注民意和改善民生,加強反腐敗以推進廉政。然而,民主改革並非僅僅是仿效西方建立民主體制那麼簡單,緬甸民主轉型4年來,簡單易推的改革基本搞完,改革進入深水區,矛盾和風險增多。

外交層面,緬甸官員出訪美國、歐盟總部及其成員國、東盟成員國、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聯合國等國家和組織,宣傳緬甸轉型,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外交局面處於1948年獨立以來較好的時期。以美國為例,美國解除了大部分對緬經濟制裁,減免其債務總額超過60億美元,對其援助和投資也在增長。

與此同時,緬甸1948年初獨立建國至今,由於中央政府與諸多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經濟權益分配等問題上長期存在尖銳矛盾,無法實現真正的全國和平與國家領土、軍隊的統一。緬北的克欽邦和撣邦是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數量最多、實力最強之地,有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南撣邦軍和北撣邦軍、撣東同盟軍、果敢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等等。2009年8月至今,緬政府軍與果敢同盟軍、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南撣邦軍和北撣邦軍等民間地方武裝的衝突時斷時續。

那麼,緬甸內政外交轉型,緬北衝突對中緬關係影響幾何?緬甸日益成為世界主要大國博弈的前沿地區,西方對緬投資日益增多,援助資金和優惠貸款數額增多,利息較低(乃至無息),西方資金和市場對緬甸的誘惑力極大,西方經濟思想與規則制度在緬甸經濟改革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西方專家以及西方培養的緬甸精英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為緬甸政府的顧問和官員,深刻影響著緬甸內外決策。毋庸諱言,西方投入巨大資源拉攏緬甸,一大地緣政治目的是通過拓展在緬甸的影響力而制衡中國。這就導致緬甸的重大外交經濟舉措必須權衡西方與中國等各方利益,搞好平衡。因此,中國對緬援助受到日本、美歐、亞行、世行等的競爭,緬甸近年來更多選擇西方和國際社會的援助,平衡中國在緬甸的過大影響力,對華經貿合作意願有所下降。加之,西方媒體和一些非政府組織長期渲染中國投資對當地民眾、社會、經濟、生態的負面影響,煽動緬甸民眾抗議中國項目,導緻密松電站建設被擱置、萊比塘銅礦運營不暢等,中國對緬投資近年來遇阻。

而緬北地區是中緬陸水聯運和油氣管道等多個合作大項目的必經要地,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必經之地。緬北衝突不僅影響邊境經濟合作,而且緬甸有些輿論聲音不理解中國希望並推動緬北和平的善意,形成了影響中緬關係的「雜音」。

中緬關係近年來確實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點,但總體而言,兩國關係還是保持了基本友好,緬甸總統、國防軍總司令訪華次數遠遠超過其訪問其他國家的次數,緬甸高層多次表示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還是緬甸最大外資來源國、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順差來源國。鄰居不可選,兩國對彼此都有著巨大的利益需求。中緬兩國如果能夠客觀理性地認識對方,並加強合作,克服一些障礙,完全可以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開展更多合作。

地理君本文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0月刊,撰文/王知為 攝影/石明等。
推薦閱讀:

VR、AR行業:娛樂助力虛擬現實踏入元年,但風已轉向
萬萬沒想到這些明星現實中是真正的夫妻
薛巍| 心靈、意義和現實
不要對一個人太好(太現實)
看了《維和步兵營》評價現實的維和步兵營是怎樣的?

TAG:歷史 | 現實 | 緬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