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_錢文忠解讀《三字經》_第八講
視頻: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08
http://www.tudou.com/v/zptOsrXIgz4/v.swf
三字經 第八講(十義訓詁句讀)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畫外音》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才能做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應怎樣為人處世然後再教怎麼讀書。那古人讀書和我們現代人讀書有什麼不同,古代時期小學都有什麼課程,什麼叫訓詁,什麼是句讀(斗),訓詁和句讀對學習古文為什麼特別重要?
《正文》上講講到三字經按序排列排到了單數的最高「九」,接下來到了兩位數「十」,所謂十義,十種恰當正當的交往處理方式,哪十種: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父子之間要注重慈愛和孝順,當然父要對子慈愛,子要對父孝順;夫婦從,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兄長必須友愛弟弟;弟弟應該恭敬或尊敬兄長;交往時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應忠於君主;這十義,十種恰當的行為準則。人所同,人都應該做到爭取去做到。概括來講十義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首先給大家講個兄友弟恭的故事,過去的名字叫趙孝爭死,一看這名大家就知道這是個很悲烈的故事,一個叫趙孝的人爭著去死。漢朝時有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有一年天下饑荒,社會當然就動蕩不安了,一天兄弟兩正在家裡玩,強盜破門而入在家裡亂翻,荒年嘛主要是希望搶到點糧食,然而趙家一貧如洗沒一點油水,沒一點糧食。兄弟倆一看強盜衝進來,這倆歲數都不大,嚇得就直往門外跑,弟弟跑的比較慢,強盜一把就把趙禮給抓住了,抓住了怎麼辦?打算把他給吃了,吃人這個風俗古代還是有的,甚至有把人肉當軍糧的,人肉乾。所以那個時候強盜就準備把他弟弟吃了。哥哥趙孝本來已跑得很遠了,回頭一看弟弟沒跟上來,被強盜抓了就返頭跑回來,跪在這些兇惡的強盜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多少肉,他的肉也不好吃,只要你們把我弟弟放了,我身體好也比較胖,你們就吃我吧,這是哥哥趙孝在爭著替弟弟去死。當時強盜都愣了,面面相覷,他們哪見過這樣爭著被人吃的兄弟,趙禮就在旁邊說,是我先被你們抓住的,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哥哥已經跑了,我哥哥有什麼罪過,你們為什麼要吃我哥哥。兄弟兩抱成一團痛哭。強盜很兇惡,但也被兄弟倆的友愛之情打動了,撇下兩兄弟跑了,沒吃他們。這件事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獎,因為這是個兄友弟恭最好的例子,就將兄弟兩的事迹昭示天下。至於友朋之道古人很重視。但古人在友和朋之間是有區別的,古人稱有同樣德行的人,道德一樣的,行為操守一樣的為『朋』;同樣類別的人為『友』,就是我們讀書人或我們都是做官的,這叫友。友不一定德行都一樣,友不一定是朋,朋不一定是友。今天我們已把它混稱為朋友了,都一樣了。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
《畫外音》三字經把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之間應如何相處的規矩統稱為十義,這對我們現代人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君臣關係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種關係。現代人應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對君臣關係的詮釋呢?
《正文》我們不要把董仲舒的思想等同於孔子的思想,不要把三綱混淆。三字經里的三綱跟董仲舒的三綱不是一回事,三字經講三綱者君臣義,就是君臣之間要有恰當的方式,我們認為儒家很封建很專制,這是一個長期被混淆的錯誤看法,儒家真的認同專制嗎,儒家就真的百分之百的很封建專制嗎?大家來看孟子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之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 則臣之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什麼意思?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連為一體的嘛,那臣子就把君王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馬,看作是狗是馬,那對不起,臣子把國君看作是國人,什麼叫國人,馬路上隨便什麼人,路人,我跟你沒關係,你把我看成犬馬,我把你看成國人還給了你面子,我沒把你看成犬馬,還把你當人看;假如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就是看作像泥土啊這樣輕賤的東西,那更對不起,臣子就把君王看成寇讎,我把君看作是我的仇人。請問,這樣的學說明明白白在《孟子》裡面,你能說儒家學說都是贊成專制的嗎?所以三字經里闡發的君則敬,臣則忠,君主要尊敬臣子,那麼臣子就要忠於君主。所以我們要注意,三字經里闡發的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精神一般來講是比較平和穩妥的,三字經講過十以後開始告一段落。接下來講什麼?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古) 明句讀。
《畫外音》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才能做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應怎樣為人處世然後再教怎麼讀書。那古人讀書和我們現代人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特殊規矩呢?
《正文》三字經先告訴大家書不是隨便可讀的,讀書是需要點技巧和基本訓練的,是需要基礎的。哪些技能呢?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這12個字含義實在太豐富了,訓蒙就是啟蒙教育,只要是啟蒙教育就必須要講究,講究什麼呢,訓詁,什麼叫訓詁,這個太複雜,現在有訓詁學,這是中文系的一個大專業,中國大概總有成百位的訓詁學教授吧。訓詁簡而言之就是用當前的話語(現代語言)來解釋古代詞的意義。什麼叫句讀(斗)呢,就是用標點符號斷句,古書都是豎排下來的,一串,沒人給你做句讀,古人去讀時也得把句子給點斷,不點斷怎麼讀呢。訓詁和句讀都是大學問。這是有很多人靠這個訓詁做博士學位的。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我用一串例子爭取把這個訓詁和句讀說明白。先講訓詁,《論語》里講這麼一件事,孔子跟一個叫陽貨的事,陽貨按禮節來拜見孔子,可孔子對這個陽貨總覺得有點心裡不爽,不大想見他。可孔子自己是很講究禮的啊。古人是我來拜你,你必須回拜的,不然就是失禮。孔子就在哪琢磨怎麼能不見他,這個陽貨挺煩的,但他又拜見過我了,我必須回拜,不回拜我失禮,可最好回拜時別看見他,怎麼不失禮呢?所以《論語陽貨第十七》就講,孔子想了個辦法:時其亡也而往拜之,什麼意思,這裡就有兩個訓詁的問題,第一,亡也,等到他死了我才去拜他,不是的,而是亡羊補牢之亡,亡羊補牢不是說等羊死了我去圍圈(倦),死了你還還圍什麼圈。是等羊跑了,發現不對,亡羊,逃亡之亡。亡:逃,走,離開。等到他亡也,等到陽貨離開了,我才去回拜他,把名片一遞我來過了,沒見著不是我的事,沒有不遵守禮節。第二,時間的時怎麼講,什麼叫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那大家一定要知道,時間的時看繁體字就知道了,時,右邊是寺廟的寺,等待的待右邊也是寺廟的寺,所以時間的『時』古音讀『呆』,實際上這個字就是等待的待。時:等待。所以是待他離開才回去拜他,孔子到底想幹什麼我們就知道了,不然孔子琢磨半天想幹什麼我們都不明白,這是一個訓詁的例子。
《畫外音》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歷史,在漫長歲月中隨時代變遷,人們的語言也在發展變化,用今天的詞義去解釋古文當然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訓詁學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確解讀古漢語,那句讀對學古文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正文》古書沒有今天的標點,那我們就要加以句讀,所以句讀是必須的,但句讀可是個大技術,千萬不要小看『標點』古書,弄不好就叫什麼?『破句』,點錯了,把一個句子給弄破了,不同的句讀有時會把一句古文的意思完全弄擰,接著在《論語·泰伯第八》里找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麼點,如果你把它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說,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幹活,去差遣他驅使他,可不能讓他知道裡面的道道。這是什麼,愚民政策啊,專制啊,噢,老百姓就是牛馬,你驅使他,道理不讓他知道,這是一種句讀法。還有一種句讀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變成什麼,老百姓願意被驅使願意去幹活的,由之,讓他們去吧,不要打擾他們了;老百姓不願去幹活的不願聽你差遣的,知之,讓他們知道道理,你給他解釋。你看,多好的話。這就是句讀的問題了,一句讀意思全擰了。再舉個例子,也很有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里的。一般的解釋也是正確的解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活在世上要喝,要喝水吧,要吃飯,男女總歸希望找到意中人組織家庭,延傳祖宗的血(雪,寫)脈,養育子女再傳下去,要有夫妻生活,這是人最大的要求,最大的慾望,最根本的想法。對嗎,這話放到天下都對呀。可有人出妖蛾子,怎麼出妖蛾子,現在婦女地位都提高了,這當然是好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媽媽地位提高,但現在也流行好多女權主義。有個理論家她找這個理,說《禮記》當中,孔子就是女權主義者,我聽這個東西有點玄乎啊,她說有句話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了。我說這話怎麼有女權的意思呀,她說有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哦,作為一個女人我要喝水我要吃飯,我還要一個男人,要有個夥伴,有個丈夫,女人之大欲都在這了。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古代,古漢語不會有女人這樣的雙音字,這就是亂點。
《畫外音》因為早期的古文沒標點符號,便有人故意利用句讀把寫作者的原意更改為自己的用意。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甚至留下了很多笑談。有藉此混口飯吃的也有藉此救了性命的,那句讀怎麼會有如此大作用呢?
《正文》有關句讀有太多有趣的故事。選兩個給大家講講。有個窮秀才窮得不得了,一天晚上就到一個非常富有的朋友家裡,其實想去打秋風混頓吃,因為他太窮了嘛。可富人看見這秀才就煩,你老來不願理你,不理他,到了晚上秀才的晚飯還沒著落呢,餓著肚子呢,打算再賴會,主人懶得理他扭頭就走,在桌子上留了一個字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就這麼一串字,當然古人沒有標點,他往桌上一扔認為你秀才應讀得懂。這個富人什麼意思,下雨天,天下雨了,留客天?下雨天難道就是留客天嗎?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富人是這麼點的,那他理所當然想秀才也應這麼點,所以富人先走了,免得弄得很尷尬,呆會再回來看看你還在不在,逛回來一看,秀才還跟那等晚飯呢,沒走,富人一下暈菜了,說你是讀書人,你不認字啊。秀才說我認字啊,怎麼不認字啊。『我給你留的條子看見了嗎?』『看見了。』『那你怎麼還不走?』『我幹嗎要走,不是你讓我不走的嗎?』怎麼回事呢,秀才是這麼點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說我怎麼走啊,你這麼客氣我怎麼好意思走啊,。這又是句讀的問題。再舉個例子,叫慈禧太后和書法家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進貢給慈禧太后一把非常精美的扇子。按照規矩古人沒有拿白扇子晃的,白扇子很不禮貌,要一面是畫一面是字,總歸是要很儒雅,皇太后也很講究,就找了個臣子,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來寫,那是給他臉,為什麼不請別人?給書法家臉啊,書法家說我來寫,一看太后那麼精美的扇子,題詩一首,寫了哪首詩呢,非常著名的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百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寫好了蓋上章給太后送了過去,慈禧打開一看,哦,缺個字。這個書法家因為太託大了,著名書法家嘛,一寫就把黃河遠上百雲間的『間』給漏掉了。七個字一句的絕句變成第一個句子是六個字了,慈禧大怒,你是臣子,你給我太后寫扇子還那麼不認真,你找死啊,你不是欺君之罪嗎?還有,慈禧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她特怕人家說她沒學問,你這不擠兌我嗎,連這首詩我都不知道嗎,來人,拖出去砍了,肯定是要殺頭的嘛。書法家一看腦袋要掉,這很急,趕緊說:太后且慢且慢,我沒有寫王之渙的詩啊,慈禧說:你這不是王之渙的詩是誰的詩啊,書法家趕緊說,不是不是,我是想做個創作能更好的向老佛爺彙報,向您請教,這不是王之渙的詩,是我根據王之渙的詩把它改了改,創作成一首詞,再請太后您指教,太后您英明,果然看出來了。這慈禧當時就被弄暈了,這什麼詞啊。『哦,您念來我聽聽』。這人就念了:黃河遠上 百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多好,一點毛病沒有,慈禧被他弄得哭笑不得了,那怎麼殺啊,書法家混了過去,這都是句讀的問題。都是告訴我們句讀對閱讀古書有多麼重要,所以三字經強調明句讀,開不得玩笑的。
《畫外音》明白了訓詁和句讀的重要性,孩子們開始讀書了。為學者,必有初。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剛開始上學時有語文課,數學課,那古代學生剛入學時從什麼開始學起呢?
《正文》那應該從那些書入手,你會訓詁了也懂句讀了,該讀那些書呢?三字經告訴我們為學者,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學習總歸有個開始的地方,小學讀完了你就可讀四書了,四部書。首先要跟大家說明的儘管我們今天的小學就是從古代小學這個概念來的,但這裡的小學和今天的小學不是一回事,古代的貴族子弟六歲開始上學,這就叫上小學,先學什麼呢?生活規範,那些生活規範?《論語子張第十九篇》告訴我們,洒掃 進退 應對。先得干點家務活,掃掃地洒洒水,做些清潔工作。應對,對來客要應對,這個很難的,過去是很難的,稱呼就很討厭,比如我見到你的孩子,很多人說,哎呀,大侄子,你怎麼樣,很沒禮貌,過去要叫世兄,把自己降一輩,降到和你一輩,還把你抬高一點點,叫你世兄。你說大侄子,人家馬上覺得你這個人一點教養都沒有。稱對方的女兒,令愛或者女公子,沒有說,你閨女怎麼樣了?稱別人的父母是令尊令堂,要是一起問,就是堂上可安,堂上好嗎?您的父母大人好不好,再稱上一輩的老夫人是老太太,過去老太太是尊稱,沒有多少人有資格稱老太太。這稱呼很複雜的。稱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都有一套規矩的。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很好的傳統,不是繁文縟節,對一個人的教養是有大好處的。一般跟老人家說完話站起來,我先走了,先倒退著或側著身走,側著身可以,你不能扭頭就拜拜,你就走了,這就是過去小學先要學的規矩洒掃 進退 應對。這種規矩不僅是對生活技能和禮貌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人格的養成,你要懂得規矩。八歲開始認字開始寫字,寫字容易嗎?應該用一種什麼態度去寫字呢,今天還有多少人這麼講究。我教書經常碰到很多學生寫上來的是錯別字,為什麼,他打電腦,已經不寫字了。忘了這字怎麼寫了,寫一個大致差不離就給你了,更不能要求他的字寫得像樣了,寫字是有規矩的,有時我開玩笑,我說你的字就像一隻蚊子在牆上,我過去啪一巴掌拍死,那個樣子就是你的字,就是這個字寫得不知道是怎麼長的。這個學字給大家講個故事,講誰呢,因為馬上要講四書,就講四書的編纂者宋朝大儒朱熹朱老夫子吧,朱熹字元晦號紫陽,祖籍徽州,朱熹是怎麼寫字的,朱熹小時候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朱老夫子的老父親就要求朱熹抄寫唐詩: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朱熹那時還小當然也很調皮,桃花盛開我還在這寫『桃』,不如出去看桃花啊,一急把這個桃寫成了『挑』,變成『挑』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父親回來一檢查什麼也沒多說,很嚴肅的說了一句話,這個話我希望諸位都記住,一定要記住,什麼話?心正則字正,心不正則字不正。你的心態端正了你的字自然就正了,你的心不正那你的字就是歪的或就是錯的,朱熹非常羞愧,趕緊自己就把這個桃字炒了一千遍交給父親請父親原諒,這是非常有名的朱熹寫桃字的故事,可見古人對寫字多麼看重。古人強調一個人字寫得如何是和這個人的修養品德密切相關的。
《畫外音》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因為有了文字才開始記載了歷史,所以古人認為漢字是神聖的,而寫字不僅是為了認字,更是一種對人的品格和性情的熏陶和磨鍊,那古人在小學時期除了寫字還要學什麼呢?
《正文》小學階段還要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後來我們也不大講究了。而在日本把它給延續了下來,只不過日本把它轉化為八道,茶花書劍歌柔香。日本的這幾個道一般認為是中國六藝的某種延續和改變。所以呢,小學階段主要要學習這些東西,按中國傳統教育來講,15歲升入大學,那時沒有中學,直接小學進大學,15歲進入大學才開始有老師講解四書,哪四部書呢?《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說四書塑造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神。那四書中的每一部書它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應怎麼去讀,請聽下講。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戰國七雄(十三)燕國大亂
※百家講壇之《萬曆興亡錄》(方誌遠主講)筆記(下)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三部)08恭親王府
※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道光
※百家講壇之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