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造就卓越的教師(1)

造就卓越的教師(1)

---了解教育的真相

董進宇博士

一.了解教育的真相

溝通的天條:聽者準備好了,聽者才出現。

了解教育對象的真相:

人有雙重性:類的特性和個性,類的特性體現在外在世界,個性體現在內在世界。內在世界也就是心靈世界,這是一個自己做主的地方,每個人都不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維克多-佛蘭克發現了這個秘密。

外在世界體現在類的特性中,內在世界體現在個性中。

每個人都是根據他的價值觀、當時的情景、思維習慣、情感狀態及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在這種情景下的行為模式。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灌輸式,學生是被動的,如同茶壺給茶碗倒水。這是錯誤的,因為他忽略了學生是主體,每一個學生既有類的特性,又有個性,我們把個性給他起個名字叫自由意志。如果這個自由意志之門不打開,你是沒辦法教會他知識的。只有學生把這扇自由意志之門打開,你才能教會他,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才能學會知識。

心靈:自我做主的地方,又叫自由意志。在那裡,地獄變成天堂,天堂變成地獄。心靈的世界:是指內在的世界。

外在世界-----客觀的,內在世界-----主觀的,

1、轉變的天條

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個由內開起的轉變之門,鑰匙在我們手裡不經我們同意,任何人無法打開。

學生在網吧,你的引導、啟發、幫助,最終他回來上課了,這是他自己決定的,老師只是外在因素,對他施加環境的影響,不是直接指揮他回來。

我們的老師、家長你只能間接影響他對事情的選擇,最終是他自己決定的。

2、教育者的天條:

你無法改變別人,只能影響別人做事的動機。

你可以通過鼓勵、表揚、激勵學生學習動機,間接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你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人。這是教育者的天條。

如果你該說的話也說了,該講的道理也講了,他依然沒有反應,你只能等待機會,下次繼續影響。不能憤怒,憤怒只能適得其反。

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間接影響他對事情的判斷,你談你的感受、你的經驗、擴大背景知識、提高他的認識,最後他自己做決定,他轉變了。

學生是主體,不是客體,隨便怎麼放,只有他的意志之門打開了,同意了,才能跟你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師生是合作關係。

所以每個教育者應有過去的經驗和習慣層面上升到科學層面。

教育不能越線。否則會傷害學生的主體人格。這種人格的傷害會比你教會那點知識多得多。

越線:有些家長、老師對學生的不足先是說教,當發現孩子不聽時開始憤怒了,惡劣的批評、打罵。這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越線傷害的是孩子的主體人格、只能適得其反。

我們老師的工作以不越線為準。

(1)了解知識

什麼是知識

知識就是經驗,

自然知識:人們在探索周遭物質所獲得的經驗。

社會科學知識:人們探索人類社會群居所獲得的經驗。

人文科學知識:人們探索人類心靈所獲得的經驗。

知識不是書本上的文字,是經驗。

人類是用符合代表知識,文字後面代表的東西叫知識。

98%的老師把符合當成了知識。

80%的學生不會學習、不會聽課,上課時不停地記筆記,他把注意力焦點用在記符號上,沒有聽到真知。

人的注意力焦點在同一個時空只能集中在一點上,不能兼顧兩點。注意力集中在符號上,就不能集中在真知上。

例如:

兩手同時畫畫,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是畫不了的,當你注意力放在左手上,畫出的是圓,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右手上,畫出的是方。

在我們的頭腦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一點,那一點在大腦成像,大腦會對它進行反應,對它進行加工判斷。在我們撲捉信息時,當注意力的焦點放在A點上時,大腦對A點的信息進行加工判斷,學習和吸收,當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在B點時,大腦對B點的信息進行加工判斷。

老師教符號,學生學符合號,教育出的學生是廢品----書獃子

(2)什麼是理解?

理解力:要依賴於背景知識。

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是特例,相互誤解是常態。

理解力要依賴以下背景知識:

相同的背景知識

相同的立場

相同的價值觀

④相同的辭彙定義。維特思坦最著名的一句話:「任何人口中的語言都是私人語言。」

⑤相同的思維方法(看問題的視角)

老師說的話,80%的學生理解與老師的想法不一致。孩子對事物的理解與成人不同,而我們卻誤以為是一樣的。因為孩子和我們說一樣的辭彙。

有這樣一句名言:

男人和女人之間因為誤解才結婚,結婚後因為相互理解了就離婚了。

3、孩子是一個神秘的世界

一個3歲的孩子能學會一門複雜的語言。這是一個奧秘。

現在的家長和老師憑主觀和習慣教育孩子,這裡告誡老師你要由過去的主觀轉為客觀,由過去的習慣轉為科學,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神秘世界,教育好孩子。

4、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有三層含義:

(1)孩子由一個小動物變成人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亞里士多德說:

孩子在出生的狀態下,他不是完整意義的人,他們是可惡的小動物,經過二十幾年的人化過程,我們把它變成了人。

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需要人。

這個小動物在人群中輸入人的精神營養、人的模式行為,才能成長為人。

這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例如:怎樣接人代物,怎樣與人打招呼,孩子每個行為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固定下來。

(2)孩子身上才能的開發需要漫長的過程

孩子身上每一個才能的開發需具備三個條件:

A、被激活

B、環境支持

C、系統化訓練

每個孩子的激活點不一樣,環境支持不一樣,訓練也不一樣,所以每個孩子的才能發揮也不同,我們卻用其他孩子的尺度要求自己的孩子。例如:一個天賦嗓音的孩子,在農村和在城市的發展是不一樣的。

家長常犯的錯誤:拿自己的年齡尺度去要求孩子。其實我們小的時候沒那麼優秀。

(3)人必須自己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

探索知識的過程才能真的理解知識、探索人生道理的過程,才能真的理解道理。

例如:什麼是友情、愛情、人生、理想、目標、負責任、生活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有智慧的人。所以,家長、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心急就是用自己的年齡尺度要求孩子,心急就是拔苗助長。最終毀了孩子。

理解過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不經歷這個過程:

人類的行為模式不會做周正;知識的開發、能力的增長不會很好;知識、人生的道理不會理解的深刻。

不經歷這個過程,孩子是絕對不會成熟起來的。

不讓孩子經歷過程直接告訴孩子結論,這是心急-----拔苗助長的方式,壓抑了孩子的潛能。只有經歷了過程,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5、具備移情能力的人才是通曉人性的人,才能教育好學生

什麼是移情能力:理解別人的能力

面對外界事物,我們的感受都不相同。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而我們卻誤以為相同,這是不具備移情能力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事,男女的感受是不同的,夫妻之間的爭吵大多都是不具備移情能力,彼此之間理解不了對方的心思。

例如:把「男人離開了女人就恐慌了。」用標點符合斷開。

所有的男人的斷句是:「男人離開了,女人就恐慌了。」

所有的女人的斷句是:「男人離開了女人,就恐慌了。」

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6、不具備移情能力的人無法走進孩子的心理,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他只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別人的感受。

一個老師缺少移情能力,是不配做老師這個神聖的職業,他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不了解人性。

蘇霍姆林斯基講述這樣一件事:

一個初二的學生,課堂上沒聽課,老師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奶奶去逝了,這個老師說:奶奶去逝關你什麼事,你應該好好聽課,化悲痛為力量才對。這個學生還是沒聽課,下課後沒有去做間操,這個老師是班主任,看到學生在班級,問為什麼?學生說:不想去。老師很生氣又訓了他一頓,老師走了,他越想越生氣,看到花盆,「啪」的一聲打碎了,老師聞聲回來,又是一頓訓,之後告訴校長,並讓學生在全校師生面前做檢討。學生沒做,下午把教學樓點著了,燒死200名學生,這個學生被判了刑,蘇霍姆林斯基說:到底應該判誰的刑,應該是那個班主任啊!這個班主任不配做老師,他不了解人性,這個孩子是無辜的。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敘述這樣一件事:

一塊教室的玻璃被打碎,陶行知校長在全校大會上說:是哪一個同學打碎的請到校長室來一趟。

一個學生過來說:是我不小心打碎的,陶行知校長馬上獎勵他一塊糖,孩子愣住了,陶行知校長說:這是獎勵你的誠實;

然後又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孩子說:我來賠。陶行知校長又拿出一塊糖說:這是獎勵你的負責任;

陶行知校長接著問一句,你以後怎麼做?孩子說:我以後不打了。陶行知校長又拿出一塊糖說:這是獎勵你知錯必改的。

對於孩子犯的錯,只要不是故意的,改了就行了。

7、教育無小事

老師、家長無心的一句話會對孩子造成終生的影響。一個記者發現了一個故事發生在兩個人身上對人生產生巨大的不同影響,這兩個人,一個是慈善家,一個是江洋大盜。

故事是這樣,在這位慈善家6歲時,媽媽端著一盤蘋果,上面有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我和弟弟都想要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媽媽問我們誰想要這個大蘋果,我和弟弟都舉起了手,媽媽說:你們到外面割草坪,誰割的又快又好就給誰,媽媽把草坪各分一半,我和弟弟開始比賽,結果我贏了,得到了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要想實現內心真實的慾望,你必須付出真實的代價。這件影響了我的一生。他是我做事的準則。也成就了我的事業。二十年後我成為了一位慈善家。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江洋大盜6歲的童年,一天媽媽端者一盤蘋果,上面有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媽媽問我們誰想要這個大蘋果,弟弟搶現一步舉起手說:我想要,媽媽立刻把臉撂下說:你怎麼這麼自私呢,不知道謙讓。媽媽轉過臉問我,你想要哪一個,我看到弟弟被媽媽訓斥,不敢說要大的,指著盤中的那個小蘋果說:我要那個小蘋果。媽媽聽後非常高興對弟弟說:你看哥哥多知道謙讓,為了獎勵哥哥,大蘋果給哥哥,我得到了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太可怕了,從此我學會的隱瞞、說謊。這件事也影響了我的一生。開始是小偷小莫,二十年後我成為江湖有名的大盜。

兩位母親不同的做法,導致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老師一句無意的表揚,二十年後這個孩子可能成為了科學家。

老師一句惡語的批評,二十年後這個孩子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或者變成的罪犯。

吉林大學一位法理學家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在家排行第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在家不受重視,在學校學習是倒數第一,沒人會注意到他,一次習題課,全班52名學生只有他做出這道難題,老師誇張地表揚了他,他感到從未有的舒暢感,被人表揚的滋味真好受,從此開始發奮學習,一學期後成為班級的正數第一。初中畢業在玉門油田當工人,業餘時間他自學的馬列、毛澤東的著作,高考恢復後,他考取了吉林大學的法學研究生。他說:他非常感謝表揚我的那個老師,那句表揚改變了我的命運。

老師要懷著敬畏的心態對待你的學生,不能造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老師的一句話可能成就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導致孩子人生的偏航。在我們的心靈上,所有的痕迹都是外在世界慢慢進來的。

8、育人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育人觀念:

孩子的主體人格是:老實、聽話、被動、等待、服從。如果誰家的孩子做到這幾點,家長或老師就認為這是教子有方,

這是傳統中國人的標準人格。

70年代介紹對象的標準是:老實、聽話、被動、等待、服從。

老師和家長的育人標準沿用的是2000年前的標準。如果今天的孩子也被教育出:;老實、聽話、被動、等待、服從。請問: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顯然是錯誤的。

如今的社會背景是:

(1)市場經濟

中國的經濟體制來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面對市場經濟,人是主動的,要有奮鬥精神,要把握自己的命運。

(2)改革開放

中國人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外國的商品、文化、也走向中國。

(3)網際網路將地球連成村

(4)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

我們面對的新的一代人,培養出的孩子應具備一下的特點:

(1)要有主動精神

(2)要有進取精神

(3)要有自我負責精神

(4)要有自我奮鬥精神

(5)要有冒險精神

(6)要有平等意識

(7)要有權利意識

(8)要有完整的主體人格

傳統的中國人,人格不完整,我們是一個群的社會,我們是靠種族、家族的力量來實現防風險,而今天的時代完全變了,我們要培養的是完全獨立的人,他們要有冒險精神、要有負責精神、要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培養的完全是相反的人。很多人的基礎教育還是拿舊的尺子,使用的方法還是舊的方法,我們必須由過去的育人標準轉向新的育人標準。我們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去培養,才能教育好下一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人才,中華民族才有未來。

9、老師的理想——要成為名師、初等教育家

作為老師不僅要了解教育的真相、育人觀念的轉變,還要有成為名師或教育家的理想,那麼名師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具備名師的條件:

(1)70%的功夫用來懂人,通曉人性,這是真正的功夫。

懂人性:知道人的心智成長是怎麼一回事,知道人的恐懼、人的情感、人的理智。

一輩子用來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學會觀察、學會實踐。

(2)懂教法

教法很重要

天才的老師教出的學生:

學生認為自己是天才,不認為老師是天才。比如老師在講到數學,告訴學生數學很簡單、很好玩,他的學生會很快學會數學。

蠢才的老師教出的學生:

學生認為自己是蠢才,不認為老師是蠢才。因為學生知識背景太小,他看不到這一點。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比如他告訴學生數學很難、很枯燥,他的學生都被他嚇住了,潛能被壓抑,這些學生是學不好數學的。

(3)10%具體的知識

做到三點,才能勝任老師這份神聖的工作,才能成為名師,成為初等教育家。

育人:現在的老師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只教書,不育人。

我們周圍常有這樣的現象:那個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常把家長叫過來,你孩子如何如何-------意思是教育是家長的事,教書是我的事。

神經語言學有這樣一句話:

「把人調整對了,才能把事情做對。」

調整人——就是育人。把事情做對——教書

老師的任務有兩個:

A、教書B、育人

大部分的老師只教書不育人。正常的教書、育人比例是這樣:

教書、育人的正常比例

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

教書

50%

60%

70%

育人

50%

40%

30%

董進宇博士吉林大學副教授、國內前沿的成功教育家、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演說家、優秀的個人生涯規劃導師和人生激勵導師,也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做個別輔導的心理諮詢專家。它的最大貢獻在於創造了《教師育人教育模型圖》,此模型正在全國各地數千所學校指導初等教育教師科學地培育現代中國人。


推薦閱讀:

好教師就是好教育
衛教師被追問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打胰島素會痛?
中公教師網
風險最高的職業,教師
【教育軟體】教師常用的十個軟體

TAG: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