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閱讀素材:在生活的鹹淡裡體味「無價孝心」
在生活的鹹淡裡體味「無價孝心」
吳志菲
畢淑敏出生在新疆伊寧,籍貫是山東文登。她沒有在山東生活過,只是小時候隨父母回老家探親時待過幾天。前些年,畢淑敏利用自己在山東講學的機會,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見滿目蔥綠、春意盎然,幾個蔥農正忙著把新挖出土的大蔥進行清洗、打捆。
畢淑敏走了過去,蔥農一聽說是北京來的大作家,忙放下手中的活,圍著她攀談起來。畢淑敏向他們瞭解了一下大蔥的種植特點與銷售行情,並自己掏錢買了一把大蔥。蔥農說什麼也不要錢,畢淑敏卻堅持付錢,蔥農最後拗不過畢淑敏,象徵性地收了錢。
到了老家門口,畢淑敏看到一口機井。她想到這家鄉的水一定是母親的最愛。就用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瓶子灌了滿滿一瓶家鄉的水。她試著喝了一口,清清涼涼,頓覺心曠神怡、疲勞盡散。她巴不得把家鄉清新的空氣也打包帶回北京給母親。可惜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母親看到女兒自文登帶來的大蔥與井水,有些激動。大蔥飄出的香味讓母親回味著兒時的生活,純淨透徹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讓老人不禁憶及老家的人與事,對故里的依戀割捨不斷。
一次山東文登駐京同鄉聯誼會上,文登市市長請畢淑敏常回家看看。畢淑敏與家鄉的父母官相約:把手頭的事情忙完後,一定回父母生活過的地方待上一段時間。她開玩笑地說:「父母的長輩以及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沒有要去的哪一家。就是想去看看那一塊土地。雖然是故鄉,卻不知該找誰。」市長說:「你就奔市政府吧。」
這些年來,畢淑敏寫過的數百萬字作品中,有關父母的文字並不很多。「不是不想寫,而是因為特別尊崇他們,我的力量還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們以及他們那一代人,包括他們生活的環境和經歷的年代。」這不是個人的謙遜,而是一種對長輩的敬畏!
好吃的是餃子。有一年,母親親手做好一盒餃子,託人從石家莊帶給身在北京的畢淑敏。那人叫畢淑敏馬上嘗嘗,因為畢媽媽曾一會怕咸了一會怕淡了而念叨不停。畢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麼滋味都沒嘗出來,只覺得喉嚨口很熱,像有塊炭卡在那裡……」畢淑敏吃在嘴裡,暖在心底。
包裹著溫情的餃子,像根心弦,無意間觸及,撩撥出的是一曲悠長的旋律。畢淑敏記得,早年受生活條件限制,吃餃子只能挨到年節。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頓餃子,就成了全家人的節日。她記得小時候媽媽和完面後,會把麵糰搓成長條,然後揪成一個個小麵糰,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搶著要搟餃子皮……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歷歷在目。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餃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親依舊在過年過節時包餃子,給子女送餃子。在母親的眼裡——餃子的象徵意味極濃,圓滿、團圓、和睦、和諧、閤家歡樂。那一個個精巧的餃子裡浸滿濃濃的母愛、濃濃的親情。品嚐著鮮美的餃子,畢淑敏彷彿看到母親爬滿皺紋的額頭和那稀疏的白髮。淚水不禁在眼眶裡打轉。
畢淑敏連連說,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來者聽後,很高興地表示要告訴畢媽媽「您女兒很喜歡吃您包的餃子」。畢淑敏卻匆忙地拒絕了,因為如果說好,母親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並一再囑咐他要說「餃子從石家莊帶到這兒,路太遠,都餿了,沒法吃了」。
畢淑敏可以想像得出,母親是「在淒清的早晨,一個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搟餃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搟幾張餃皮,多了一個人也包不來,就皴了。媽媽是極講究餃子的質量的,這許多餃子她一定包了許久許久……也許她會先拿小鍋,煮幾個嘗嘗……她總說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覺得鹹淡適中了。又加上一把鹽……過後想想又怕咸了,心中不安……」為了不讓母親再這樣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為她包餃子,也不想母親心中再被那個考慮是太鹹還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謊了。
畢淑敏那年搬新家,首先想到的是把母親接到身邊住。她說:「我最高興的事兒就是可以給媽單獨佈置一間房,並且按她的意思把牆刷成玫瑰紅的顏色,我覺得上了年紀可以隨心所欲用各種顏色,媽有這個特權。如果一個人愛世界、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的母親。」
當今文壇上,畢淑敏是一位始終以自己的創作關注並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的作家,她以冷靜的筆觸為我們描寫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和畫面。她的母親喜歡看由她的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改編成的電視劇。其中,《血玲瓏》將母愛、戀情、倫理、高科技等諸多現代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對對複雜的矛盾.流露出畢淑敏那濃得化不開的母愛情懷。畢淑敏的母親看了很受感染,沉浸在女兒塑造的角色中,幾乎是噙著淚水看完,一集不落,每天早早地守在電視機前。有時母親看到某處懸念,著急地問畢淑敏結果如何時,原作者的她只得一笑,說我也不知道啊——因為編劇不是自己,有些故事情節改動很大。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經」。在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最明顯和最常見的是出現在婆媳關係上。會念「婆媳經」的畢淑敏說.婆婆也是母親,是先生的母親,也是自己的母親。「婆婆對我幫助很大,我的兒子是她一手帶大的。儘管她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但我們溝通、交流沒有什麼障礙。」畢淑敏的兒子從出生三十天後,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婆婆付出了巨大的辛勞。
做媳婦的畢淑敏十分尊敬、關心婆婆,遇事總愛和老人商量。,必要時,自己遷就老人的某些習慣。每逢年節或婆婆的生日,都不忘給婆婆準備些禮物。有一年,畢淑敏自新疆帶回兩斤營養豐富的大紅棗,回到家先給了婆婆一斤。婆婆品嚐後,高興地說:「淑敏子帶回的紅棗,果大脆甜,很不錯!」先生覺察後,很奇怪地說:「怎麼還留一半?捨不得全部給老人?」畢淑敏笑了笑,湊過來耳語:「我要讓媽媽多開心一次。下次再給她不是更好嘛!」先生一聽,樂了……
這讓記者想起,畢淑敏在《媽媽的水仙》一文中提及的母親養水仙因方法失當使水仙過早凋零的事。她注意到水仙因為母親澆水過多而長速反常,為此提議將水仙由暖氣邊移至窗檯,然而母親發現後立即移回。結果,在一天晚上,「水仙訇然一聲倒伏。像被伐倒的空心木」。畢淑敏知道,一切皆因母親方法失當而導致水仙過早仙逝。原本的快事變成了憾事,白忙一場,這樣的結果一定會給母親留下一些失落、惆悵、自責。
次日清晨,母親發現水仙再也扶不起,吃了一驚。這時,畢淑敏為了不讓母親養花的信心受挫,對母親的丁點快樂加以保護,最大程度上給母親增添成就感,沒有責怪母親澆水過多、放花位置不對,而是一味地「自責」:「是我不小心碰倒了它,又沒有及時發覺……」這美好的謊言裡,讀出的是孝順與體恤,讓人敬佩、感動!
【節選自吳志菲、余瑋《中國作家訪談》一書】
【吳志菲,紅色勵志作家,有"智囊傳記專業戶"之譽。湖南耒陽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先後供職湖北南鄂晚報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樓盤雜誌社、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中國信息報社,現供職某中央級新聞單位。(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泰德?安德魯斯】氣場的秘密—為什麼大人物有如此強大的氣場? @ Peaceful :: 痞客邦 P...
※人物|關雅荻:跑到最後是飛翔
※梁宏達為什麼知道那麼多?
※舊日的盛裝(上)
※描寫人物神情姿態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