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樓文化

茶樓,也叫做茶館,是中國文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符號,亞洲各國都喜歡茶,但是有茶樓文化的只有中國,究其原因或許因為中日韓越四國文化的差異有關,例如在越南,品茶比較大眾化,講究家庭性的喝茶,加之法國文化的影響,越南的茶飲算不上茶道。而在韓國,一般人很少能喝到茶葉,普遍喝的大麥茶和玄米茶實在無法形成飲茶之風。而日本的茶道文化講求孤寂,因此日本文化中飲茶只有小茶室,無法形成大茶樓。而在中國隨著明朝中國人的飲茶從抹茶變成泡茶,茶樓文化也就誕生了。

在中國茶樓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文化的標誌,中國各地都有茶樓,茶樓承載了很多獨特的當地記憶,在不同的地方,茶樓的特點也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比較有意思的茶樓文化。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

而到了唐代《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到了標誌著茶館開始出現。

到了宋代,茶館進一步紅火,《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明代尤其是晚明,品茶之風非常盛行,明代馮可賓《茶箋·茶宜》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標誌茶道文化進一步完畢。

說起茶樓,基本上分為四類:京式茶樓、蘇式茶樓、廣式茶樓與蜀式茶樓四種。

京式茶樓:

看過老舍《茶館》的人,對於北京茶樓文化可謂記憶猶新,北京茶樓文化離不開清代八旗子弟喜歡泡茶館的習慣。清代學者得碩亭《草珠一傳》中記載:小帽長衫著體新,紛紛街巷步芬塵,閑來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其自注說:「內城旗員,於差事完後,便易便服,約朋友茶館閑談,此風由來久矣。八旗子弟內無寸事,優哉游哉,打發日子除了養魚、鬥蟋蟀、縱犬調鷹、追兔子逮野貓、提籠賞鳥,就是上戲院、下小館兒、逛妓院、喝酒聚賭外加「雙泡」——就是泡澡堂、泡茶館。

一般情況下北京茶館主要供應的是:香片、花茶、紅茶和綠茶四種。茶具大多是蓋碗的樣式。北京的茶樓主要分為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這五種。

大茶館:一般是極負盛名的茶館,過去北京八大茶樓為典型代表,為首的是地安門外的天匯軒,前門外的天全軒、同和軒、海豐軒,其次是東安門外的滙豐軒,和平門外天和軒,花市兒三友軒、德勝館,天橋的二友軒,還有西長安街的龍海軒等。

一般情況下北京這些茶樓,不僅僅賣茶,還賣點心,小吃,提供服務,以及聽書唱戲等,在這種茶樓一般比較多賣的東西除了茶,就是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黃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燜爐燒餅等小吃,還有聽戲時候必點的「爛肉面」

爛肉面在北京以前是茶館特有的,幾片燉好的肥豬肉,一勺爛蒜掛在麵條上,這就是爛肉面,過去北京茶館,這是主食。

清茶館:就是光喝茶的地方,清茶館一直只賣茶水不備飯食。茶館前掛著木板招牌,上刻店裡有的茶葉名稱,下面系著紅布條穗作為幌子,老遠就能知道這是茶館,到了夏天,一般這種茶館還會搞集會,過去書法家、文人結社一般是去清茶館。清茶館這種地方還提供一種特殊的茶「滿天星」,滿天星這種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茶葉末,但這個東西非常殺口,多好的茶葉也比不了,這東西在既然北京也不好買到。

書茶館:顧名思義,就是有說書的茶館,過去北京人評書、鼓書、京劇、梆子戲大多都在茶館裡演,這些地方就是書茶館,書茶館有規定:每日下午三點開書,說書先生三個月為一結,說書除了票錢,茶水、點心和賞錢一般是茶館七、先生三的分賬,但是開書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錢都給先生,這是規矩。每年年初,茶館掌柜的必須約說書先生吃飯,定下日子,這樣先生好約定別的茶館的期限,一般茶館一年是4個先生,法定正書只說六回,以後四回一續,可以續至七八次,按照民國的規矩平均每回書收錢一小枚銅元。當然每天下午三點以前,流浪藝人和小學徒也可以說,這個就沒票錢了,大多都是靠打賞賺一點零碎銀子。

過去北京,地安門那邊是書茶館,而天橋是鼓茶館,因為鼓書與評書過去是分庭抗禮的,京韻大鼓講究字正腔圓。

棋茶館:也就是主要下棋的茶館,這種茶館一般都是給愛下棋的人準備的,擺著棋盤喝著茶下棋,例如什剎海的二吉子茶館,隆福寺的二友軒茶館,都是棋茶館很有名的據點。

野茶館:主要就是小茶攤子,這種地方大多設在郊外,或在一片瓜棚豆架之間,或在魚塘花園之中,茶客常來此處進行棋會、謎會、詩會。

除此之外,北京還有打茶圍:就是去妓院喝茶,一般聽妓女唱小曲,聊天,不進行情色消費就稱為「打茶圍」,過去打茶圍最出名的就是八大胡同,夥計們端上幾盤鮮貨果品,為男的上煙,老媽子侍候。但是清代男妓之風盛行,到後期打茶圍成為嫖男妓的代名詞,清代稱男妓為相公或象姑,並開設有象姑館。還有對於男妓的選美排名的,稱為菊榜。由於男妓有時亦被俗稱為兔子,所以打兔子也曾為當時嫖男人的代名詞。

蘇式茶樓與評彈:

南方茶樓文化,比較代表的江浙姑蘇一代的茶樓,也就是蘇式茶樓,與北京茶樓不同,南方茶樓文化是不一樣的,首先南方富庶,注重細節,所以蘇式為代表的南方茶樓特點就是文化慢,講求韻味。

蘇州茶樓很注重其特徵,在蘇州有兩種茶樓,一種是評彈的老茶館,另一種是品茶道的茶樓。茶樓往往清茶、花茶為主,配合著很多文人氣息濃厚的東西比如字畫,文人詩詞等,桌椅也只有一對兒,一般用高腳椅,茶館雕樑畫棟,注意細節,因為來這裡是體驗生活而不是為了喝茶吃飯。

過去「揚州慢」、「蘇州慢」的基調在茶館裡是最常見的,蘇州評彈名震天下,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蘇式茶館最出名的就是評彈。評話和彈詞均以說唱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評彈始見於明嘉靖年間,金石學家葉德均在《宋元明講唱文學》考證認為:彈詞是用七言詩讚的講唱文學源自元明時期的陶真(平話)。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彈詞用吳音演唱,輕清柔緩,弦琶琮錚,抑揚頓挫,十分悅耳。

而揚州流行的是評話,以江蘇省揚州方言說表古老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蘇中、蘇北和南京、鎮江、上海等地。 揚州評話始於明朝末年,發展於清朝初年,多以公案入手,有鬧鬼,有包公等等,比較代表的就是《清風閘》、《飛陀傳》、《皮五辣子》等。如今揚州評話已經頻臨失傳。

廣式茶樓:

到了嶺南,茶樓文化又不一樣,尤以廣東、香港為主,廣式茶樓主要以早茶聞名,廣式茶樓一般都是百年老字號,里里外外皆古色古香,一般都是綠瓦頂,青磚牆,花崗石腳結構,有古代庭院風格,庭院里還有樹木、花草、假山、魚池、噴泉、游廊、石橋,大門有綠榕掩映,給人以清幽之感。而在馬路邊的柱上刻著典雅長聯,上面鐫刻著各種古錢銅鐘、名人詩畫。四周存設著各種酸枝雲石桌椅、鏤雕花卉、盆景古董和文房四寶等,還有栩栩如生的浮雕顯出老字號的大家氣派。

廣式茶樓里還有廣東曲藝茶座,一般演繹粵劇名曲,廣州的茶樓烹茶都是用白雲山運來九龍泉水,配合瓦鼎陶爐、文火紅炭烹煮,所以廣東茶頗溫潤。

洪門扎職

廣州茶樓還與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有關,那就是洪門。洪門即天地會,是明末遺老組建的反清抵抗組織,明末尤其是廣東,遭受滿洲侵略者瘋狂而且極其殘忍的屠殺。廣州、佛山、潮州、南雄、信豐、整個嶺南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嶺南抗清戰死者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可以說廣東人恨瘋了滿洲人,因此在廣東天地會的組織非常巨大,茶樓就成為了他們相互聯繫的據點。

天地會有一套自己的入會和扎彩的儀式,在儀式上,天地會分八卦八堂,穿漢服行漢禮,舞獅子等。進行升職儀式,屆時在茶樓中,天地會有詩為證明: 反斗穹原蓋舊時,清人強佔我京畿,復歸天下尊師順,明月中興起義時。合起來正好是反清復明四個字,緊接著擺茶陣,這個儀式留在了今天。

蜀式茶樓:

四川的蜀式茶樓文化別具一格,天府之國由於常年的旱澇保收,吃穿不愁,素來以散漫休閑文化為主。

成都的茶館數量高達近10000家,為全國之首,可見喝茶之風的盛行,諺語說:四川「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在四川可以說各行各業都把茶館當做聚會地。

舊社會的蜀式茶館也是調解和審案的地方。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或者覺得不公斷,就在茶館審案子,由所有人共審,裁定對錯。凡上茶館調解糾紛必須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有勢力的保長、鄉外或袍哥大爺來「斷案」,如果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果一方理虧,則要包付茶錢。

蜀式茶館講究待客態度有的還設一排竹躺椅。客人可以坐著品,也可以躺著品。鋪面格調、茶具、茶湯,操作技藝也是配套服務,紫銅茶壺、錫茶托、景瓷蓋碗、圓沱茶、好么師,茶講究用峨眉山的茶葉,可以說很具備本地特色。

說到四川茶樓,最多的兩個東西一個是打麻將(成都幾乎人人打麻將,蔚然成風),另一個就是袍哥文化。袍哥,即哥老會,與洪門天地會是同一分支,取《詩經·無衣》:「與子同袍」之義,也是為了反清復明而生。川茶館的第一功能是袍哥「擺龍門陣」的碼頭,袍哥組織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信條,一切內部行動皆有黑話行話為主,大多在茶館裡接頭,辦法就是擺茶陣。袍哥相遇只看擺放茶碗的式樣,便知來者用意。


推薦閱讀:

【一張圖告訴你中國茶的分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緣聚茶樓
老上海的茶樓
茶樓經營新理念---賣概念
張靜初將執導筒心情好 抵京直奔茶樓成「桌控」
凈業三福第四層:修十善業 - 聖水寺禪茶樓

TAG:中國 | 文化 | 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