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乎政治的軍事家
馮·西克特
羅海岩
德國歷史上功勛卓著的軍事名將馮·西克特,被認為是德國國防軍之父。但在中國卻鮮有正面提及。這是因為他在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中,作為國民黨軍隊的實際總指揮,對當時紅軍進行圍剿,並迫使紅軍退出根據地後開始艱難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西克特是一位普魯士將軍的兒子,先在皇家兵團服役,19歲被擢升為步兵團軍官,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老行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協約國拼力廝殺,英軍有戰場記錄如下:「約有兩個團的德軍紀律嚴明,在周圍滿是七零八落的部隊、難以辨認的臉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洪流中,保持了他們的凝聚力和戰鬥精神,像在閱兵場上那樣機動自如。」這支部隊的領導者就是西克特。不久,德國威廉二世皇帝授予他軍事榮譽獎章。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不久,西克特就任戰敗後的德軍總參謀長,翌年就任德國國防軍總司令,他採取了一整套精兵、衛國、圖強的軍事策略。凡爾賽和約規定德軍的總人數不得超過十萬人,他就要求士兵必須具有12年以上服役經驗,軍官必須有25年以上從軍經驗,以精悍的老兵組建新型國防軍。西克特還要求每個士兵掌握綜合技能,軍官重點培訓領導才能。由於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他就在團級單位建立軍事教育體系,每位列兵都受到軍士的培訓,軍士受到軍官的培訓,每位軍官則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
西克特是德國「十萬陸軍」的締造者,也是德國陸軍重新崛起的教父。他使所有將領的戰爭理念提升到了以飛機、坦克為主的現代化水平,儲備起大規模的技術型兵種,為德軍後來實施閃電戰術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戰時期德軍隆美爾、博克等高級將帥均出此麾下,是他當時的中下級軍官。西克特使德國在戰後不到十年,就具備了擺脫凡爾賽和約的軍事實力。幾年後希特勒上台,據此撕毀和約外侵,這如同生產出了最好的菜刀,有人卻用做殺人利器。
強悍威武的軍人,往往都有著憐憫的情懷,這個矛盾的兩級在他們身上得到完整的嫁接和融合。西克特看到一戰後中國被西方列強附加了不平等條約,非常同情並希望中國通過加強國防建設而擺脫困境。1933年5月他來華訪問時,向蔣介石提出《陸軍改革建議書》,欲將精兵強國的理念搬到中國。次年來華出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力圖推進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他預示日本將很快挑起大規模侵華戰爭,為中國軍隊制定了詳細的防禦計劃。美國駐華軍事總顧問史迪威後來將改革國民黨軍隊的建議書送給宋美齡時,宋沉思著說:「這是德籍顧問以前曾提出過的」。只是後來西克特因病回國,協助中國軍隊的抗日計劃未能全部完成。
西克特具有文學特長,著有《一個士兵的思考》。據史料載,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的實際總指揮,即軍事總顧問李德也是德國人,只是在第一次大戰時,西克特是德軍的總參謀長,而李德僅為一名士兵。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按一般師徒關係的規律似為定局。
每個公民都要承擔起國家興亡的責任。但作為軍事將領,其作用只能停留在軍事領域。西克特並不擅長政治,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謙虛的處世方法,使他被視為德軍總參謀部「少說多做」的樣板。這種風格似乎和政治領域的生態相悖,大概是許多職業軍人的共性。
號稱「單兵天下第一」的以色列軍隊就頗有此風,以軍一些高級將領認為,軍人的職業精神集中體現為英勇奮戰,而非他屬。比如,以色列北部軍區退役司令「亞亞」(中文譯名)將軍,服役期間曾參加220餘次戰役和戰鬥,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作為戈蘭高地的一線營長,曾率部在戈蘭高地主峰浴血奮戰,以27輛坦克阻滯敘利亞軍隊7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堅守陣地24小時,為扭轉戰局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卻謝絕了許多應得的榮譽,稱為國家和民族而戰,就是最大的榮譽!以色列軍隊被稱為「鐵血雄師」,但軍營里並沒有錦旗和獎盃,在他們眼裡,榮譽是用勝利和戰績來書寫的,一次次的勝利和成功已經給了他們最高的獎賞。
當然,分析軍事家脫離政治環境和背景,有時讓人無法準確推斷歷史上的一些人和事。因為歷史畢竟不是職業軍人書寫的,有時甚至也不是由勝利者來書寫。軍事領導人和政治家之間的關係之複雜,還在於許多軍事家雖然充當鷹派的角色,功勛卓著,但本質上非常厭惡戰爭,有時他們還是很天真的人。
推薦閱讀:
※傳聞中的「翔龍」無人機終於列裝了
※林彪元帥軍事生涯二十:一九四七年(二)
※50年代中國動用了1萬人才找到鈾礦!有女隊員被叛匪綁架
※東海上空一雙偷窺的眼睛:美國中情局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