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課堂(講稿)
[引言] 小故事大智慧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 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 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繫,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後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現在選擇「創新新型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一、為什麼要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1.什麼是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功能:
(1)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解決理論與實踐想脫離的問題
新的課程標準從理論上提出了教和學的新要求,怎樣落實,如何實施,通過教學模式的探索,即可以找到新課程理念的落腳點,換句話說,我們完全可以藉助於新型教學模式去實現新理念。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最有效、最直截、最便利的途徑和工具。
(2)教學的結構框架和操作程序,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新型教學模式是手段,是程序,是方法,也是步驟。它既有對課堂結構框架的設計,也有教學流程的規範,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2.課堂教學為什麼要有模式?
(1)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其弊端
應該說,教學模式是伴隨著學校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是早已有之,一直存在,而且還要繼續存在下去的教育教學形式,從孔夫子開始,就有了。孔子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思—習—行」。
中國古代,一直是書院式教學。那是一種散漫的相對自由的學習方式。但是也是一種小範圍,小規模的教育形式。到了近代,在西方,出了一個叫誇美紐斯的人,提出了班級式教學的新思路。此法一出,石破天驚,引來一場教育的革命。此後出現的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組織教學、複習導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其核心的理論,是教師中心論。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五段教學模式」暗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該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以上兩類教學模式都存在片面性,沒能揭示教學活動的本質。以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為代表的「發現學習」教學模式,兼顧了教與學兩方面,強調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統一。這次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一是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和建構主義,二是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新一輪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就是這一次課程改革的集中體現和標誌,同時,也是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
(2)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能有效地解決理論與實踐想脫離的問題
(3)教學模式是教與學的結構框架和操作程序,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4)教學模式是是對教學經驗的總結、概括、歸納與提升,是對教學規律的揭示
(從哲學層面上看,實踐和理論的關係,不外兩個方面:理論先於實踐,如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實踐先於理論,如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建特區)
教學模式來自於實踐,是在名師名校經驗的基礎上的經驗結晶,是在全區各學校和廣大教師不懈探索基礎上形成的課堂教學規律和流程。這些好的經驗,早已得到廣泛地實驗和實踐的檢驗,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些從實踐中來的好經驗再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對於那些不適合自已學校情況的部分,做出新的探索,使之日趨完善,提高,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改造課堂,改善課堂的捷徑。
(5)教學模式不等於模式化
教學模式是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發展變化的,不是靜止的;不是千人一面的,是各具特色的;不僅是教學流程,更重要的是教學理念,教學流程只是載體,是外在的東西,靈魂是教育思想。
3. 為什麼要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1)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是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
如何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泥潭裡解放出來,如何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如何讓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從操作層面上說,就是徹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解放課堂,解放學生,也從根本上解放老師,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
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
目標之一:功能: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目標之二:結構: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目標之三:內容: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目標之四:方式: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目標之五:評價:改變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目標之六:管理: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相應於六個目標,新課程追求六個理念: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4.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要實現這些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轉變教和學的方式,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2)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發展階段特徵的必然要求。
課改五年來,我區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角色、教學行為、教學效果發生了顯著地變化。但是,也存在突出的問題,主要是教學的有效性低。表現在:自主學習表面化,合作學習形式化,探究學習膚淺化的傾向。要有效地突破教學改革的「高原期」,就要引導教師反思教學實踐,感悟教學實踐,提升教學實踐,揭示教學規律就要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
(3)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名師名校的成功之道。
其實,在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之前,教育變革早已是暗潮湧動。。這中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一大批名家名校。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是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做新文章。也做出了優秀文章。
洋思中學提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要做到「四明確」,即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系統講授的意思,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範其不準確的表述;威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
它們所實施的著名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口號,不能不說是洋思中學課堂改革的一大創新。對洋思人來說「四清「是一個既定目標,也是常規教學的一部分,它使學生、老師感到有了責任,老師和學生也想出了各種各樣有效「清除」學習障礙的方法,以保證程度中下學生學習上不掉隊。
江蘇東廬中學的講學稿設計,而江蘇省溧水縣東廬中學師生共用「講學稿」,老師的「教案」伺時也是學生的「學案」 。「講學稿」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線,按照學生學習的全程來設計,充分體現了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繫,主要包括四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後拓展延伸。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他們的探索,在全國,也在我區引起巨大反響。我區不少學校都群起而仿效之。
被譽為中國教育傳奇的杜郎口中學,提出了著名的「預習——展示——反饋」和10+35的教學模式。這個距離我們最近,在全國影響最大的,土生土長的農村課堂模式創新典型,有那麼多的東西引起我們的思考。
我們不妨回味一下,在杜郎口中學,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1)「神」的借鑒:讓學生動起來。校園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樂園,不應該是煉獄。「動」意味著進步,意味著成長,意味著生命活力的釋放。「動」之中凝聚著的是杜郎口中學的教育理念。杜郎口中學「動」的神韻,就是落實「以人為本」,就是不但讓學生課堂上「動」,還要在課外「動」;不但在校內「動」,還要走向社會;不但要鼓勵外在的「動」,還要引發心靈的「動」,不但文化課學習「動」,品德培養也要「動」。
(2)「形」的借鑒:「10+35」與「小組合作學習」。「10+35」有效地規範了學生的活動時間和教師的活動時間,至於如何分配,為什麼不是「15+30」或是「20+25」,大約杜郎口中學沒有經過什麼嚴密的科學試驗,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如果是「25+20」,學生的活動時間少於教師活動時間,那就會改變杜郎口中學經驗的本來面目,很容易使學生自主活動流於空談。對「小組合作學習」,相當多學校並不陌生,不少教師已經嘗試運用,我們在許多公開課、示範課中都見到過,但是,它仍然不是基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具體操作的有效性也很成問題。杜郎口中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提升它的地位,認真設計合作方式與步驟,講求合作的有效性。
(3)環境借鑒:「無講台」與「三面黑板」。「無講台」,便是破除了焦點,破除了中心,破除了教師為主,轉而成為多焦點、多中心,成為不斷變化的焦點和中心,成為學生為主;「三面黑板」,剝奪了教師的黑板霸權,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每一所學校的條件不完全一樣,不一定非要照搬杜郎口的做法,比如,現有的講台不拆,讓學生站上去,比如學生在網上相互交流,比如讓學生把內容寫在一張大紙上,然後貼在牆上展示等等。關鍵是,領會其精髓。
前不久,我區在侯營中學召開了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現場會。他們提出的四五教學模式,同樣是以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為載體,實現教學改革的突破。
以上經驗都說明了在教改初期,強有力的推行教改方案的必要性。這些教改名校,都限定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時間,都強調全校推行一種教學模式,這些做法看起來有些武斷,介在改革的初期,如果沒有一定的力度,往往堅冰難破、陋習難改。
4.為什麼強調學校要有一個宏觀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線教師們既有改革的願望,又有傳統教學的慣性,特別是老教師,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並已駕輕就熟。雖然我們不能說這些做法都是科學的,但的確花費了他們不少的心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不願意放棄已經熟悉的東西,去探索新的東西。隨著新的教學模式的推進,老師們在實踐中會逐漸地感悟新的教學模式的功能和價值,逐漸地認同新模式。當新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教師自覺行為的時候,學校就不必再做硬性的規定了,即使讓老師們回到老路上去他們也不願意回去了。所以說,新型教學模式的進要有一個從強制到認同再到自覺的過程,等到老師們能夠駕輕就熟、出神入化地運用新模式時,就沒有必要強調使用那一種模式了。話說回來,在現階段,在起步階段,限定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時間,強調全校推行一種教學模式是完全必要的。
學校有一個統一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學校教研活動有明確的主題,形成教研活動專題化、系列化,改變教師自覺自發搞教改,單兵作戰甚至是孤軍作戰搞教改的狀況,才能使老師們形成合力,相互激勵,有效地開展教改和教研活動。
二、新型教學模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1.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1)教學理論——教學模式的靈魂
教學理念是教學模式的靈魂: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以學生髮展為本」便構成了新型教學模式的靈魂。
新型教學模式與舊教學模式的本質區別是理念的不同:
教學理念形成於對現實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對未來教育的展望,它是教學模式的靈魂和支點。新、舊教學模式的本質區別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教學模式建構的基礎——不同的課程觀:
舊課程觀中的課程是文本課程,教師是傳授者,因而教師是中心。而新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
②教學模式實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觀:
舊課程觀認為課程與教學是相互分離的,教材意識是第一意識,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計劃則是第一要務,而新課程觀則認為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教必需服務於學,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才是首要的任務。
正是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更具緊迫性、時代性並彰顯出勃勃生機。
(2)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的核心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形成和發展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的核心因素,它決定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師生活動的比例和教學評價標準。
(3)教與學的結構框架和教學程序——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
①結構框架:就是「教」與「學」的基本課堂教學架構。主要是包括教與學的時間分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時間比例。結構決定性質。教與學的結構不同,決定了教學模式的功能不同。
②操作程序:就是「教」與「學」的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驟。其內蘊的理念是體現先學後教還是先教後學的內涵不同。
教學模式的結構框架和操作程序,是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不同的結構和程序所承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會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我們在建構教學模式的結構框架和操作程序時,絕不能想當然地玩「數字遊戲」,或只注重其外顯的「美觀」而形成華麗詞語的無效堆砌!
(4)教學評價標準——教學模式的導向
教學評價標準就是與教學模式的結構所包含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程序等因素相對應的評估方法和標準。無論哪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獨立的評價機制,都有系統的評價方法和標準。評價標準對教學模式的推行和發展既具有約束、規範的功能,同時也具有導向和激勵的功能。(當然,教學評價還有一個重要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任何一種模式,如果沒有系統完善的評價機制的督推,或具體的評價方法和標準不能和教學模式的靈魂--教學思想統一、相融合,那麼,這種教學模式也就失去了它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抑或說它必然走向所謂的「模式化」。
2.新型教學模式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1)理念
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以教促學 以學論教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建構起來的教學模式,我們才稱其為「新型教學模式」。綜觀全國教改名校的各種教學模式,諸如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模式、江蘇東盧中學的「兩案合一」「講學稿」教學模式、鄭州四中的「三環節」教學模式等,都是基於新課程核心理念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共同的本質特徵體現在:
①基於新課程理念; ②突出先學後教,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本質轉變; ③課堂即「學堂」,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還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以學定教 ; ④「教」服務於「學」,以教促學 ⑤評價縝密,以學論教。
我們說這樣的課堂才是課堂的本質回歸,才是課堂的生機所在,這樣的課堂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終生眷戀」的地方。
肖家芸 語文教學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語文與生活、教材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語文教學才有活的課堂和課堂的活水。
語文教學的活力在活動之中,活了有動力,動了添活力,「動」不起來,「活」不下去。活動常變常新,語文魅力永存。
語文教學的活氣在和諧之中。古語曰:家和萬事興。我認為,師生和諧教學興。教學的鮮活之氣,來自於師生互動,共同創造。
語文教學有了活水、活力、活氣,就有了活效。為此我主張語文「活動式」教學。
「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以教促學 以學論教」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和原則。內涵豐富。
①先學後教:「先學」 ,是指學生先自學,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有序自學。教師的指導要做的「四明確」,即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只有做到四明確,學生才能高效率地進行自學。「後教」,也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這裡的「教」並非是系統講授,而是啟發式的「點撥引導」。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中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教師「講」的時機,應該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待到所有釋疑活動結束,學生仍有分歧較大或存在共疑性的問題時,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時的「講」,不僅能體現「釋疑」本身的價值,更能搭起一道師生心靈溝通的彩虹。
②以學定教:即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素質為基礎,以科學的學習規律為依據,以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綱要,以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為主線,以素質充分發展為目標,以高效的學習思路為設計藍圖,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獲得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身心素質和諧發展。
「以學定教」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條教學原則。它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教學順序,並做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它強調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們做什麼的規範」。實施「以學定教」,就是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來確定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和認知規律來調整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
新課堂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作為教師,只有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靈活調控課堂教學,以學定教,才能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碰撞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對「不確定性」資源的利用需要教師對學情有敏銳的體察能力,對課堂有高超的駕馭能力,對教學中的各種意外事件有較強的教學應變機智和創生能力。
③以教促學: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觀察和研究學生的這種內心需要,要從講台上走下來,把「師道尊嚴」的架子放下來,「與孩子一同成長」,「恭恭敬敬地向學生學習」,在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的過程中,完善和發展教師的行為,在新的教學情境中不斷變革自己的行為方式。採取低重心教學,在課堂上做一個真正的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傳授者、居高臨下者。
以教促學,就是要教會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材是藍本、是載體。「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不僅要學會,而且要會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教促學、以講傳法、以篇達類。這才應該是教育的真諦。
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前三點都能做到;後四點體現教師的才能,是字師、經師、人師的區別。後四點是站在「人生」、「生命」的高度看待教學,杜郎口的成功之一就是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
④以學論教:是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理念和原則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著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之,以往的課堂評價表現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但深入,新課程提出了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它使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以學論教,要實現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六個轉變:㈠由評教師的講解精彩度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參與度為主;㈡由評教學環節的完備性為主,轉變為評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為主;㈢由評課堂的活躍度為主,轉變為評每個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為主;㈣由評師生的簡單問答式的交流互動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交流展示為主;㈤由評教師的板書設計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作業、筆記等練習為主;㈥由評教師的基本功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基本素養為主。
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教學流程的主體
確定目標——自主構建——展示交流——重點探究(或:拓展延伸)——歸納評價
新型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流程一般包含以上幾個環節。
①確定目標:這是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指向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在品德、才智、審美等方面的成長。
三維目標不是三塊,而是一個整體。三維的課程目標不是三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如同一個立方體都有長、寬、高三個維度一樣,課程目標也有三個維度。
從理論上說,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繫,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
在教學目標中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並非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之中。
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第一,研究課標和教材
第二,研究學情
第三,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第四,預設與生成的融合
教學需要預設,而精心的預設又必須通過課堂的生成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必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整,追求動態生成,從而讓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充滿靈動的魅力。
確定目標不僅是教師的行為,同時也是學生的行為。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了解學習目標或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是不科學的,學習效果是難以想像的。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確定:教師首先要有成熟的預設目標,這樣,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後確定學習目標時,能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完善,同時能對新生成的目標進行有效地把控。要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會把知識目標具體化、具體目標問題化、問題目標系統化。讓目標變得能夠具體操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習技能的一種培養和訓練。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確定:同樣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成熟的預設目標,並根據學生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及時進行調整。無論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都應該讓學生始終遵循「四明確」(即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的要求有序進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確定:一定要處理好課程總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不能隨意拔高要求,要講求循序漸進的原則,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合作意識、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全養成的漸進過程。
②自主構建:該環節的設置,體現了新型教學模式力求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和能力的設置理念。自主學習過程中,根據「四明確」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在先通過對教材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確定和拆解知識目標,形成系列問題。通過獨立的自我思考和感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
③展示交流:該環節的設置,旨在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合作學習,敢於「發聲」,敢於張揚個性。針對學生自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困惑,應安排多種「生生互助」式的合作學習,實現互助解惑,展示交流。
④重點探究(或:拓展延伸)在合作交流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針對分歧較大或共疑性、延展性和思維性較強的問題進行重點探究。一堂課至少要有一個重點探究(討論、辯論)的問題或一個課本劇,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要適當引入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事例或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分析,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和鍛煉知識遷移和延伸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⑤歸納評價:該環節的三大功能:一是通過與同學的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鑒他人的思維方式和成果,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最終形成和優化知識的網路與結構。二是通過與同學的質疑辯答,鍛煉自己的綜合思維和表達能力,提升自己的「話語權」。三是通過對他人、小組、個人在課堂上的參與過程態度和表現給出中肯地評價,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
(黃厚江 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像語文課。語文課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是相關內容和語文的和諧。一切恰到好處,一切渾然天成,一切順其自然;應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都沒有,是為至境。)
三、教學模式的推進策略主要有哪些?
1.校本教研的開展
教改文化
執教者和聽課教師都要注意:一種心態兩隻眼睛三種視角。以聊城七中語文組為例說明。
聽課評課活動制度化
洋思、杜郎口、侯營為例,河南沁陽永威中學聘蔡林森為校長,一年創奇蹟。
教改論壇
形式多樣,追求實效。堅持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
2.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今後的課堂評價體系,要按照新型教學模式的要求,從新的理今出發,從改變以往陳舊的課堂評價入手,遵照以學為主,變教案為學案的教學理念,制定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老師們的教與學,也要自然地向新的評價體系靠攏,使評價體系既是衡量教師教學的槓桿,更是促進教師專業成熟、促進課改的潤滑劑和催化劑。具體說來,就是實現評價體系的六個轉變:由評教師的講解精彩度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參與度為主(是否以各種方式自主學習);由評教學環節的完備性為主,轉變為評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為主(尤其是時間分配);由評課堂的活躍度為主,轉變為評每個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為主;由評師生的簡單問答式的交流互動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交流展示為主;由評教師的板書設計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作業、筆記等練習為主;由評教師的基本功為主,轉變為評學生的基本素養為主。
新的評價體系,就是要配合新型教學模式的落實,讓老師們以積極的心態轉變教學觀念,老師們要清楚,教學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學法。教學中的問題,恰恰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內容。老師們不再迴避問題,隱藏問題,而應該懷著濃厚的興趣去發現、研究和交流問題。可以設想,新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將促進校本教研的開展,成為推進新型教學模式的添加劑和潤滑劑。
教師、學生評價。
重表揚輕指導。
捆綁式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捆綁式評價。促進學生均衡發展,避免學生攤派任務。
一路同行 與君共勉
生命屬於你,它需要熱情;而機遇卻不一定屬於你,它拒絕冷漠。
職業屬於你,它需要執著;而事業卻不一定屬於你,它拒絕功利。
大腦屬於你,它需要敏銳;而創新卻不一定屬於你,它拒絕固守。
成績屬於你,它需要淡泊;而成功卻不一定屬於你,它拒絕浮躁。
推薦閱讀:
※創新思維的邏輯學基礎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再創新高居全球第五
※百年品牌傳承,不斷創新持續書寫傳奇:雅克德羅機械腕錶
※從「模仿式」進步到「顛覆性」創新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楊東平:教育創新從下放教育權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