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到底講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作為教育的一個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都這麼做,讓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認同。認知,就是了解;認同,就是從感情上、理性上認可。可是我們現在做得並不好,這就是今天我們教育的現實。

《論語》到底講的是什麼?

常有人問我,《論語》到底講的是什麼?我說,一部《論語》,只有500多則,不到16000字,卻包含三個體系: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文化體系

舉《論語》第一篇為例。第一篇只有16則,多少字?去掉標點符號,500多個字。

500多個字,一個二年級或者三年級的孩子背下來要花多長時間?五節課。一節課40分鐘,五節課200分鐘,就能背下來,再回家復**一下,早上起來再讀一讀,就全背下來了。

只要這麼一點時間。這不是我掐指一算得出來的,而是我親自做過的我創辦的公益國學教育機構浦江學堂,帶二年級以上的孩子讀《論語》,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趣。

那麼,孩子們用五節課的時間來背這500多字,會得到什麼?

先說知識體系。孩子們能從中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夏商周三朝文化史還有歷史人物,曾子、子貢、子夏……這些人,中國古代讀書人都對他們耳熟能詳,像自己朋友一樣熟悉。

孩子們還能了解很多歷史名稱的含義:什麼叫邦,什麼叫國,什麼叫君。還有禮儀知識:古人名與字的區別在哪裡,比如,長輩和老師稱呼學生和晚輩才能直呼其名,而平輩之間,都稱字。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能學到很多語言知識,比如成語,現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成語來自《成語詞典》,而事實上,犯上作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為貴……這些成語的源頭都來自這裡。《論語》不僅辭彙豐富,還有很多經典之句,比如「學而時**之,不亦樂乎」,這些話是一輩子都用得著的。

再說價值體系。這500多個字里,涉及到如何做一個好人,比如,應該有心胸、有氣質、有道德、有修養、有價值判斷力……還涉及到什麼是好的政治、好的社會。另外,還包括很多做人和處事的原則。這樣孩子們在學到很多知識之外,也涵養了價值觀。

還有文化體系。通過《論語》獲得價值觀,孩子們會認同中國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文化認同,直接關係到他有沒有精神的歸屬。而對一個民族來說,關係到它有沒有凝聚力,有沒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識別性的文明符號。

人們常說,日本人謙恭;韓國人強悍;美國**度、開放、天真;英國人紳士;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這都是由各自的傳統文化養成的。

那麼,我們中國人的基本氣質是什麼?原來我們的特徵很明顯,文質彬彬謙恭有禮。今天中國人的氣質呢?似乎有點模糊了。為什麼?沒文化怎麼有氣質呢?可以想一想,諸如「西瓜大,芝麻小」這樣的教材,老師們很辛苦地教了,孩子們很辛苦地背了,可是最終留下了什麼呢?

書是有等級的,也是有血統的。

那麼,什麼才是好的語文教材?

以我一己之見來看,好的語文教材,首先應該體現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以此培養民族精神、民族氣質,傳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

好的語文教材,還必須是最經典的漢語文字,培養人們純正、良好的語感培養語言藝術的鑒別力和創造力。

現在,很多人對文字和文學的美醜、好壞的鑒別力降低了,所以到處流行酸溜溜的小資文字,打開微博是,打開微信也是。

我們的漢語其實非常典雅,非常高貴,非常美,可是不少人不知道什麼是典雅、什麼是高貴,也缺乏鑒賞漢語美的能力。因為當下的語文教材對文字美感的訓練可能還是不足的。

另外,總量要適中,不能太多了。

其實,傳統的「四書」正好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大學》1700多個字《中庸》3500多個字,《論語》16000多個字,《孟子》34000多個字,合計下來50000多個字。

我現在創辦浦江學堂,用的是業餘時間,每周的雙休日開半天課,暑假上兩周,從小學二年級到小學四年級,三年時間,就可以讓孩子們背完「四書」我不做選讀、選背,一個字都不少,要求他們全部背誦,並且必須是全本。你可以想像,當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能背誦全本「四書」,他的認知能力,他的心智發育,會達到一個什麼水準。可是,現在有不少人,包括老師、家長,動不動拿孩子的興趣來拒絕改變。

我曾經去一所學校講座,負責組織的一位老師說,鮑老師您講經典挺好,可是孩子們不感興趣。

我說,第一,你怎麼知道孩子不感興趣?你真的嘗試過嗎?第二,孩子如果不感興趣,老師是幹什麼的呢?老師的一個義務,就是培養孩子的正當興趣,而不是一味順從孩子的興趣。否則,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可能就是校門口的遊戲機房。當老師的能這麼想問題嗎?孩子不感興趣,你就不教嗎?假如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呢,你教不教?

「因為他們喜歡,所以就好,所以就優秀」這個邏輯關係可以成立嗎

寫《夏洛的網》的美國作家E·B·懷特說,「任何專門蹲下來為孩子寫作的人都是在浪費時間」,「如果他們正處在一個能夠抓住他們注意力的語境中他們會喜歡那些讓他們費勁的文字的」。

蹲下,沒有必要;孩子可能更喜歡仰視比他們高大的大人的面孔,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孩子喜歡穿大人的鞋。

北大教授曹文軒先生說:「兒童確實具有兒童的天性,但經驗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的天性之一,就是他們是可培養、可塑造的。無需懷疑,應該有一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但是這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應該是一種培養他們高雅趣味、高貴品質的文學,而不是一味順從他們天性的文學。

「西瓜大,芝麻小」,「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這樣的課文能提升兒童的靈魂、點亮孩子們的精神之光嗎?這些所謂順應兒童天性的文字,也許無害,但書一旦合上,就像熄滅的火,一切歸於黯然。

書是有等級的。書也是有血統的。不論有人喜歡也好,有人不喜歡也好,中國文化經典如「四書」、如《紅樓夢》、如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具有高貴血統的書,是給人打精神底色的。我的本意,不是說那些淺層次的東西不可以讀,有了那個精神的底色,你隨便讀,什麼都可以讀一讀。

但現在的問題是,本末倒置了。這就是今天我們的誤區。

我們亟需用能夠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貴血統的書來指引孩子們。我們必須懂得,這關乎一個人的格調、品位,也關乎一個民族的格調、品位。如果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想成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與經典結緣,是不可想像的。

[ 我想讀經 ]

用經典開啟智慧,歡迎關注移動國學館

點擊「閱讀原文」讓傳統融入生活!

↓↓↓


推薦閱讀:

論語翻譯
《論語》里仁第四
日課 | 《論語·雍也》29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五 論語七 
紀念日|《論語》的雜亂形影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