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寓言故事

六十八. 見小曰明【原文】昔者,紂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③,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則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必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⑥ 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⑦,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注釋】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象筍」。象牙製作的筷子。②箕子,名胥余。是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但紂王不聽,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韓非子》寓言故事(68)-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尚書·洪範》。傳說箕子晚年前往朝鮮居住,死後追謚為大聖王。③加於:放到。土鉶:鉶(xíng)古代盛羹的鼎,兩耳三足,有蓋,常用於祭祀。《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像個黃沙大碗,説是帝舜當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④菽藜(shūhuò):豆和豆葉。泛指粗劣的雜糧。菽,豆子。藿,豆葉。旄象豹胎:未生出的氂牛、大象和豹的幼胎。旄(mào):旄牛(即氂牛)。⑥卒(zú):終了,結局。⑦肉圃:各種肉類裝點的園子。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銅格子。俞樾《諸子平議·韓非子》:「蓋為銅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博雅》臨,大也。【譯文】從前,商紂王因為使用象牙製作的筷子,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的箕子,對此感到恐懼不安。他以敏銳的眼光由此聯想到,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然不願放到陶土大碗裡面去隨便拈取食物,必定發展到使用犀角美玉製成的高檔奢侈杯具,才能與之相配。使用象牙筷子和高檔的奢侈杯具,必定不願用來裝粗劣的雜糧飯和菜葉湯,必定發展到要吃未生出的氂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吃氂牛、大象、豹胎,必定不會再穿粗布短衣、食住在茅屋之下,必定要穿重重色采精美華麗的衣服,住高大寬敞的樓閣亭台。用物質來滿足貪婪者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見一葉落,當知天下秋。我害怕將來產生如此危險的結局,所以現在非常恐懼這樣的開始。居位五年,窮奢極欲的暴君商紂王,果然大量搜刮天下民脂民膏,建造了用各種肉類裝點的園子;設置了大量的銅格子專門用來烤肉;釀酒之多,酒糟堆成高丘,美酒注滿大池。終於導致紂的滅亡。箕子見到紂王使用象牙筷子,就能預見天下的禍患。所以說:「能見端以知末、見微而知著,就叫作英明聖哲。」六十九.莫辨楮葉【原文】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①,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②。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身③,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④,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羨也⑤;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⑥。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餘。故曰:「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世。⑦」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注釋】①象:指象牙。楮葉:落葉喬木構樹的葉子。構樹,古名楮(chǔ)。樹葉去污力強,而且其樹皮加工成的楮紙,白度、平滑度、緊密度及吸墨性都不錯,於是人們砍枝剝皮,用作造紙原料。②豐殺:肥瘦。莖柯:莖,長條形的器物。柯,柄也。——《廣雅》。毫芒:葉上絨毛。繁澤:多而富有光澤。亂:混雜。③乘:憑藉,利用。載:放置,依託。身:身手。借指本領,武藝。④道理之數:事物的必然規律。⑤后稷:傳說古代周族《韓非子》寓言故事(69)-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的始祖,名棄。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堯舜時代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羨:有餘,余剩。以羨補不足。——《孟子·滕文公下》。⑥大禾:泛指莊稼。臧獲(zānghu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范文瀾《中國通史》:「墨家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臧獲(奴隸)也是人。」惡:粗劣。這裡指惡食(粗劣的食物)。⑦恃:依賴,依靠。為世:辦事;成事。【譯文】春秋戰國時代,象牙雕刻工藝技高工巧,當時有個宋國人,用象牙為宋王設計製作了一件極為精緻的楮葉工藝品,足足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長條形的葉柄肥瘦逼真,葉面上繁多的絨毛清晰可見而富有滋潤的光澤。將它混雜在楮樹的葉子中,難以分辨真假。這個人就靠奇巧的技藝在宋國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道家人物列子聽說了這件事,感嘆道:「假如天地之間任何一種植物,三年才能生長出一片葉,那自然界植物的葉子就太少了啊!」由此說明,不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條件,而片面依託個人的本領;不順應事物的必然規律,而去學步於個人的智巧。這同三年製成一片楮葉有什麼區別呢?如果違背農時在冬季耕作種植莊稼,即便是以善於種植農作物著稱的後稷,也不能保證糧食足夠而有餘;豐收年景各種莊稼生長茁壯,就連奴隸也不會一味吃粗劣的食物。靠個人的力量,後稷也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順應自然,奴隸也會衣食有餘。所以說:「必須依靠萬物的自然規律,不敢任意行事啊!」七十.自勝者強【原文】子夏見曾子①。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②。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志之難也③,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注釋】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亦稱「卜子夏」,春秋末晉國人,「《韓非子》寓言故事(70)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孔門十哲」之一。②臞(qú):瘦。③是以:所以,因此。【譯文】孔子的著名弟子子夏遇見曾子。曾子問子夏:「你為什麼身體長胖了呢?」子夏回答說:「戰勝了自我,所以胖了!」曾子說:「什麼意思呢?」子夏說:「我的思想鬥爭反覆激烈啊!當我深入了解先王的道義時,深感顯耀崇高而為之敬仰;可是眼前一再出現榮華富貴,又感到欣喜與羨慕。兩種思想的鬥爭,反覆激烈未分勝負,當然就瘦了。現在,先王的道義終於在我的心中取得勝利,我的身體自然就胖了。」 因此,樹立遠大志向和高尚節操之難,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所以說:「能克己修身,戰勝自我的人,才堪稱為強者。」七十一.買櫝還珠【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 為木蘭之櫝①, 薰以桂椒, 綴以珠玉, 飾以玫瑰,輯以翡翠②。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 未可謂善鬻珠也③。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①木蘭:一種有香氣的落葉喬木。櫝(dú):小匣子,珠寶盒。②薰:以香料塗身。桂椒:肉桂及山椒。泛指高級香料。珠玉:小粒圓形的玉石。輯:集合,聯結。③鬻(yù):賣。④覽:觀賞,採納。忘:捨棄。【譯文】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做珠寶生意。他對珠寶的包裝費盡了心思。首先用有香氣的木蘭做成華麗的盒子;再用高級香料肉桂及山椒塗抹薰烤;邊緣還鑲嵌小粒圓形的玉石刻意裝飾、用翡翠集合在一起加以襯托。極力向人們炫耀他的珠寶是何等貴重,以便待價而沽。可是,人各有異,取捨不同。有個鄭國人,只留意外表流光溢彩,不在乎它的內在價值,買走了這個漂亮的盒子,卻把裡面具有真正價值的珠寶退還給了他。可以說這個珠寶商只是長於制售精美的包裝盒罷了!不能說是善於經營珠寶生意啊!現在社會上的一些言論,都是華麗巧辯之談,正是因為君王捨本逐末,只欣賞採納那些華美的言辭,而捨棄那些真正有用的東西。七十二.竊金不止【原文】荊南之地,麗水生金①,人多竊採金。採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②。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③。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注釋】①荊南:楚國荊山之南。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2)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一帶(今湖北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麗:依附;附著,依託。如「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易·離》。麗水:附著於水中。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從礦山或河流沖積層開採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②得:抓獲。輒(zhé):立即,就。辜磔(gūzhé):肢解軀體的一種酷刑。壅離:阻塞。③不必得:不一定都被抓獲。【譯文】 在楚國荊山東南,谷地寬廣,富含金礦。順著水流泥沙俱下,附著於水流泥沙之中,有貴重的天然金砂。所以,大量的淘金者從四面八方湧來,偷偷地採金。儘管官府的採金禁令非常嚴厲,抓到了偷採金砂者,立即在市街分屍示眾。禁令下達後被處以極刑的人不計其數,屍體拋棄於水中,水為之阻塞不流。可是,違法採金還是不能禁止。當時,最慘重的酷刑,沒有比『市街分屍示眾』更殘忍的了,但偷偷採金的行為還是不能禁止。那是因為,不一定每個偷偷採金的人,都會被官府抓獲,這樣就會有人心存僥倖、鋌而走險。所以,現在若有人在這裡說:「給你天下所有財富再殺死你,你願意接受嗎?」即便是見識短淺沒有作為的人,也不會作出這種愚蠢的選擇。佔有天下,多麼大的利益誘惑呀!還不願意,那是因為他已知道必死無疑。所以,刑罰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漏洞存在,那麼雖然有『市街分屍示眾』的酷刑,也會有人心存僥倖、鋌而走險,偷偷採金的行為就不能禁止。如果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知道犯法必死無疑,那麼把天下的財富全都給他,也沒人願意去干違法亂紀的事了。七十三. 富賈買璞 【原文】宋之富賈有監正子者①,與人爭買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③,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④。事有舉之而有敗⑤,而賢其毋舉之者⑥,負之時也⑦。(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下》)【注釋】《韓非子》寓言故事(73) - 霧鎖縉雲 -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3)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韓非子》寓言故事(73) - 霧鎖縉雲 -霧鎖縉雲①賈(gǔ):商人(古時『賈』指坐商,『商』指行商)。②百金:形容錢多。亦指昂貴的價值。《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何休 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璞:未經雕琢的玉坯。③佯(yáng):假裝。負:通「賠」(péi)。賠償,補償。④理:《說文》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毀瑕:毀損造成的缺陷。④溢:溢價。⑤舉:施行;辦理。⑥賢:勝過,超過。⑦負:放棄。時:時機;機會。【譯文】宋國有個名叫監正子的富商,在市場上與別人爭買一塊叫價百金的玉坯。監止子認出這塊未經雕琢的玉坯,的確質量上乘,他立即想了個歪主意,假裝失手,把璞玉掉到地上碰壞了。這時,其他人都怕擔干係而紛紛散去。賣玉的人要求監止子賠償,他二話不講,掏出一百金承擔賠償責任,可是玉坯就這樣輕易到手了。監正子把略有損壞的玉坯拿回家,找最好的工匠進行加工雕琢,修復毀損造成的缺陷,成了一塊價值昂貴的美玉,居然溢價千倍啊!事情就是這樣,有時候竭盡全力去做,卻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即使失敗了,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完全放棄,就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了。七十四.後息為勝【原文】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①,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 訟此而不決②,以後息者為勝耳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 ①爭年:比年長,爭年齡大。②訟:爭論。訟,爭也。…以手曰爭,以言曰訟。—《說文》。③息:停止。【譯文】 有兩個鄭國人,在那裡瞎爭論誰的年齡大。其中一個說:「我和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領袖,唐堯大帝同年而生。」另一個則說:「我與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哥哥同歲。」 兩個人就這樣你來我往,爭論不休。這種不受檢驗與約束、毫無意義而且永遠得不出結果的爭論,大概只能以誰能一直說到最後,再沒人胡說八道「接招」了,誰就算勝利了吧!七十五.卜妻為褲【原文】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①,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②」妻因毀新令如故褲③。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①為褲:為,做;製作。②故褲:故,舊也。——《廣韻》。③因:依據。令:使,讓。【譯文】 鄭縣人卜子的褲子破了,便叫他的妻子給他做一條褲子。妻子問:「這次您的褲子做成什麼樣子呢?」卜子說:「像我那舊褲一樣。」卜妻只知墨守成規而呆板地模仿做事,只講形式與教條,將做成的新褲毀壞,跟那舊褲一模一樣破爛不堪。七十六. 宋人治書【原文】《書》曰①:「紳之束之。」宋人有治者,因重帶自紳束也②。人曰:「是何也?」 對曰:「書言之,固然。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①《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彙編。《尚書》又稱《書》、《書經》。「尚」即「上」,《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是儒家五經之一,傳本有些篇章是後人追述補充進去的。②紳(shēn):「紳,大帶也。」—《說文》。大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衣裳所以必有紳帶者,示敬謹自約整也—《白虎通》。紳束:用帶子束腰,比喻約束的意思。治:研究。因:就也。重(chóng):重疊。一層又一層。③固然:當然,理應如此。【譯文】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彙編《尚書》中說:「紳之束之。」 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像用大帶束腰一樣,隨時嚴格約束自己。可笑的是,宋國有個研究《尚書》的書獃子,他只知道死摳字眼中狹隘的知識,不懂得從平凡簡單的現象中推導出深刻的道理來。這個書獃子照字面的意思,用衣帶一層一層厚厚地把自己的腰緊束起來。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呢?」他非常嚴肅地說:「《書》中就是這樣說的,我當然應該這麼做啦!」七十七.秦伯嫁女【原文】  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①,為之飾裝②,從衣文之媵七十人③。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④。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①秦伯嫁女:指秦穆公將女兒懷嬴,最初嫁給在秦國為人質的晉太子子圉(yǔ),子圉隻身從秦國逃跑,回國即位,稱懷公。後來秦穆公出於政治目的,又將已嫁晉懷公的懷贏(子圉故妻)嫁給流亡到秦國的晉國公子重耳(重耳既是懷贏的母舅,又是懷公的伯父),改名辰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稱晉文公。②飾裝:裝飾打扮。③衣;這裡作動詞講,意為「穿著」。文;通「紋」,華麗的花紋。媵(yìng):指隨嫁,陪送出嫁,亦指隨嫁的人。周代貴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稱為媵,媵會成為側室。後世媵和妾漸漸不分。④妾:「妾」在先秦和秦漢時是指女奴。【譯文】從前,秦穆公出於政治目的,最初把他的女兒懷嬴嫁給在秦國為人質的晉太子子圉,後來又將懷嬴嫁給晉國公子重耳,懷嬴身為秦國公主,迫於父母之命,再嫁給她的母舅又是前夫晉懷公的伯父。秦穆公為了顯示其霸主的地位,特地為他的女兒裝飾打扮,隨嫁的「侍女」都穿著華麗的衣服,且多達七十人。可是,懷贏隨晉公子回到晉國後,晉國人非常喜歡那些姿色靚麗的陪嫁「侍女」,卻輕視秦穆公的女兒。秦穆公本末倒置反而弄巧成拙。這可以叫做善於嫁「侍女」的高手,而不能說善於嫁女兒啊!七十八.畫鬼最易【原文】 客有為齊王畫者①,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客曰:「犬、馬最難。」齊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②,不可類也 ③,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客:指外來的畫師。②罄(qìng):顯現。③類:通「颣(lèi)」。缺點,毛病。《集韻》音壘。偏也。 【譯文】 有個外來的畫師給齊王畫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畫師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畫狗畫馬最難啊!」齊王又問:「畫什麼最容易呢?」畫師回答說:「畫鬼怪最容易呀!」齊王迷惑不解地問道:「這是什麼原因呢?」畫師說:「狗和馬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動物,從早到晚在人們面前顯露無餘,是不能馬馬乎乎隨意虛構的,只要有一點點毛病,人們立刻就會分辨清楚。所以要想真正有出神入化之筆,那是最困難的,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功夫才行。妖魔鬼怪就不同了,因為誰也沒有見過它們的具體形象,可以胡編亂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不受客觀實際的檢驗,所以畫起來是最容易的,而且誰也挑不了毛病。」七十九.子產息訟【原文】有相與訟者①,子產離之②,而毋得使通辭③,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①訟:訟,爭也。…以手曰爭,以言曰訟。—《說文》。②子產:字子產,子美,鄭穆公之孫,公子發子國之子,故稱公孫僑。春秋時期鄭國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任鄭國卿後曾鑄刑鼎,是第一個將刑法公佈於眾的人,是法家的先驅者。③通辭:互相知道對方談話的內容。通:了解。④到:通「倒」。顛倒。至:《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譯文】 有兩個人爭吵不休,子產為他們評理。子產把他們分開兩處,不讓他們互相知道對方談話的內容。然後把他們兩人的話,顛三倒四地告訴對方,然後根據雙方的談話,發現漏洞,再仔細核對分析,誰是誰非很快就弄明白了。八十.老馬識途【原文】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③。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④,蟻壤一寸而仞有水。⑤」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注釋】①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謚號敬,史稱管子。曾任齊國相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隰(xí)朋:齊庄公的曾孫,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大夫,任「大行」之職,是齊國重要的外交大臣。孤竹: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縣一帶,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今冀東地區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中原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北伐救燕,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②失道:迷路。③得道:尋找到歸途。④山之陽:山的南面。山之陰:山的北面。⑤蟻壤:蟻穴周圍防雨水的浮土。仞:古代計量單位:周尺八尺為一仞。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⑤不難:難,難堪的意思。師:效法;學習。【譯文】公元前663年春,齊國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從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援燕攻打入侵的山戎國。山戎首領密盧逃到孤竹國,與孤竹首領密謀,令城中兵民隱匿山谷。為了實現北方地區的長治久安,齊軍乘勝追擊直搗孤竹。孤竹國王答里呵,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一道前去迎戰齊軍,一觸即潰,黃花於是殺了密盧,到齊軍中獻上密盧首級而詐降,稱願為齊軍引路,前去追擊答里呵。齊桓公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進入遷安市南部與灤縣北部接壤的區域,在一個叫「旱海」又稱「迷谷」的村莊。由於已近冬日,只見茫茫無垠的沙磧之地,這時天色已晚,分不清東西南北,黃花也乘機溜掉了,情況非常危急。管仲猛然想起老馬能認識自己走過的道路。便對齊桓公說:「我們繳獲了山戎與孤竹國大量的戰馬,現在老馬的本領可以派上用場了。」於是,派人挑選了幾匹身強力壯的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最前面帶路,這些老馬毫不猶豫地朝孤竹國方向走去,引導大軍走出困境,打敗了孤竹國,斬孤竹君侯之首,黃花也被亂兵殺死,孤竹國就此滅亡了。在山中行軍的時候,沒有水喝。隰朋說:「冬天螞蟻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蟻穴周圍防雨水的浮土高一寸,地下八尺就會有地下水。」於是派人在山的南面打井,果然找到了水源。憑藉管仲的聖明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情,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看作難堪的事。現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敦厚愚誠的心,學習和吸收聖人的智慧,這不是很大的錯誤嗎?八十一. 箕鄭示信【原文】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公曰:「安信?①」曰:「信名,信事,信義②。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逾③,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天時,百姓不逾。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①救餓:出自《韓非子》難勢第四十:「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餓者不活;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安:疑問代詞。什麼,怎麼。②名:《玉篇》號也。號令也。名者,即今之文字也。又稱說,說出。事:引申為職守;政事。政府施政的事務。義:儀制,法度。③逾(yú):過分。超越法度。怠(dài):疲塌,荒廢。【譯文】晉文公向箕鄭詢問治亂的方法,說:「治亂如救餓。那怎樣才能如緊急迫切地『救餓』一樣,迅速治理國家的混亂局面呢?」箕鄭回答說:「誠實守信!」文公說:「怎麼才叫誠實守信呢?」箕鄭說:「國家的號令、政事、法度都要誠實守信。國家的號令誠實守信,群臣就會忠於職守,評論好壞、褒貶功過就不超越法度,不會怠慢荒廢各種事業;國家的政事誠實守信,就不會違背自然規律,百姓專心一意從事生產,不錯過有利的天時季節;國家的儀製法度誠實守信,關係親近的人就會互相勸導勉勵,做到遵紀守法努力工作,關係疏遠的人也會受到教化真心歸服了!」八十二. 昭侯藏褲【原文】韓昭侯使人藏弊褲①,侍者曰:「君亦不仁矣②,弊褲不以賜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愛一嚬一笑,嚬有為嚬,而笑有為笑③。今夫褲,豈特嚬笑哉④!褲之與嚬笑相去遠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注釋】①弊:通「敝」。破舊,破損。②不仁:無仁厚之德。引申為不體面。③愛:愛惜,珍惜,捨不得。一嚬一笑:不高興或喜悅的表情。嚬(pín),即顰,皺眉。③有為:有目的,有意圖。④豈特:難道只是,何止,豈止。⑤予: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譯文】韓昭侯叫人把他的破舊褲子收藏起來,隨侍左右的僕役說:「君王也太不體面了吧!連破舊的褲子都捨不得送給左右隨從,還要收藏起來。」韓昭侯卻態度和藹地對僕役說:「其中的道理你們就不懂了,我聽說真正的聖主明君,非常重視自己的情感,決不隨意表現出不高興或喜悅的神情。顰有顰的目的,笑有笑的意圖。眼下我那些褲子,豈能是皺眉微笑可以相比的呢!兩者相差太遠了。我一定要等到對國家有大功的人,再親自加賞給他們。由於還未發現賞賜的對象,所以現在要把那些破舊褲子收藏起來,沒有輕易給予其他什麼人啊!」八十三. 曲成於欲【原文】孔子謂弟子曰:「孰能道子西之釣名也?①」子貢曰:「賜也能。②」乃導之,不復疑也③。孔子曰:「寬哉,不被於利④!潔哉,民性有恆!曲為曲,直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難⑤,子西死焉。故曰:「直於行者曲於欲。⑥」(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注釋】①道:說,勸阻,說服。引導,疏導。子西:羋(mǐ)姓,名申,又名宜申,字子西。楚平王之庶子,楚昭王兄長。春秋末楚國令尹。掌管楚國軍政大權。誤召迴流亡在吳的白公勝,前479年,被白公勝所殺。②賜:即端木賜,字子貢,(前520—前456)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利口巧辭,善於雄辯,辦事通達。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曾任魯、衛兩國之相。③不復疑:不復,不再。疑:迷惑,不明白。④被(pī):古同「披」,靠近;依傍。⑤白公之難:楚國太子建的兒子叫白公勝。太子建遭到誣陷時避難鄭國,又與晉國人密謀襲擊鄭國,敗露後被鄭國人所殺。掌管楚國軍政大權的子西,不聽勸告,誤召迴流亡在吳的白公勝,像卵翼護著他長大,把他安排到靠近吳國邊境上去保衛邊疆。白公勝數請伐鄭,子西勉強同意了。還沒有出兵,晉國人就去攻打鄭國。楚國卻去救鄭,並和鄭國結盟。勝大怒,趁機叛亂,在朝廷上殺了子西,子西用衣袖遮著臉死去。⑥曲:曲意。違背自己的本意。【譯文】孔子告訴弟子們說:「誰有辦法能勸阻楚國令尹子西,不再沽名釣譽呢?」子貢說:「我端木賜盡心竭力去說服他,還是可能的。」於是前去開導子西,子西果真不再迷惑了。所以,楚平王死後,令尹子常欲立他為楚王,子西堅決不受,而擁立年幼的太子珍為楚昭王。昭王死後,他又擁立昭王之子熊章為楚惠王。孔子說:「心胸真是寬廣啊!不為權利所誘惑;德行高潔啊!可是人的本性是難以徹底改變的呀!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所以,孔子又說:「子西還是不能免於災禍啊!」後來子西不聽忠告,還是為了名聲,錯誤召回為人狡詐流亡在吳的白公勝,而且在其卵翼之下,把他安排到靠近吳國邊境上去保衛邊疆。終因養虎為患,後來白公勝發動政變,在朝廷上殺死了子西。所以說:「心地善良、行為正直的人,也會違背自己的本意而不知不覺地成就別人的慾望啊!」八十四.慶封走越 【原文】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②」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注釋】 ①慶封:字子家,春秋時齊國大夫。為亂:就是作亂。走越:逃到越國去。②族人: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之晉:到晉國去。③是心: 是,代詞,此,這的意思。【譯文】 慶封和崔杼都是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殺死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齊景公。崔杼做了右相,慶封做了左相。後來慶封趁崔氏家族內亂,滅掉了崔氏集團,把持了國家政權。次年遭到欒、高、陳、鮑四族合攻,慶封逃離齊國打算到越國去。與慶封一起出逃的同族人感到奇怪,對慶封說:「晉國離我們近一些,為什麼不到晉國去呢?」慶封說:「逃到遠離齊國的越國,有利於避免罹難之禍。」 慶封的族人,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一針見血地指出:「改變你這種專攬朝政、荒浮驕縱的貪妄之心,借住在晉國就可以了;不改變你這種貪妄之心,雖然超過越國到更遠的地方去,難道就可以安寧了嗎?」八十五. 醉寐亡裘 【原文】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①。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對曰:「桀以醉亡天下②,而《康誥》曰:毋彝酒③。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寐(mèi): 進入睡眠狀態。亡:丟失。裘,皮衣也。—《說文》。②以:因為,由於。③《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於殷地時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監」(管叔、蔡叔、霍叔)及紂王的兒子武庚所發動的叛亂後,便封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於殷地。為了使年幼的康叔順利地進行統治,周公先後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作為法則送給康叔。這裡的《康誥》應為《酒誥》。《酒誥》是康叔在衛國宣布的戒酒令。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於政事。周公擔心這種惡習會造成大亂,所以讓康叔在衛國宣布不許酗酒,規定了禁酒的法令。毋彝酒:不要經常飲酒。④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身:指人的生命或地位身分。【譯文】紹績昧喝醉了酒在席間酣睡,因而丟失了身上珍貴的皮襖。宋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感到奇怪,就問紹績昧:「醉酒真的能夠把自己身上的皮襖都弄丟嗎?」紹績昧回答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荒淫無度的桀,因醉酒把天下都斷送了。所以,後來康叔在衛國宣布的戒酒令《酒誥》之中,就專門規定了『毋彝酒"。毋彝酒,就是不要經常飲酒。經常飲酒,如果是天子,就會失去天下;如果是平民百姓,就容易帶來生命危險。」八十六. 陽虎樹人【原文】 陽虎去齊走趙①,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②,及虎抵罪於魯③,皆搜索於虎也④;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⑤,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⑥,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主俯而笑曰:「夫樹柤梨桔柚者⑦,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陽虎:姬姓,陽氏,名虎,一名貨。春秋後期魯國人。他以季孫氏家臣之身,躋身魯國卿大夫行列,從而指揮三桓,執政魯國,開魯國「陪臣執國政」的先河。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治國之奇才、喪國之詭才。去齊:去,即逃離,離開。走趙:走,即前往,奔向某地。走趙,即投奔時任晉國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年輕的趙鞅看透了晉國國家政出私門,積極準備著六卿之間的爭鬥,並且注意收羅人才和建立根據地。趙鞅敢於打破士農工商的等級局限,大膽重用陽虎、尹鐸、董安於等志士賢臣以為左膀右臂。②居:治理。居官,擔任官職;做官。令尹:官名。③及:趁著,乘。抵罪:獲罪,犯罪。抵:觸犯。④搜索:搜查。⑤候吏: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盜、迎送賓客的官員。⑥迎:面對著,沖著。執縛(zhífù): 逮捕;捆綁。⑦柤(zhā): 古同「楂」,山楂。《山海經》洞庭之山,其木多柤。《廣韻》同?。似梨而酸。枳棘(zhǐjí):枳,又叫「枸桔」。棘,酸棗。因其多刺而稱惡木。常用以比喻惡人或小人。 【譯文】陽虎從魯國逃亡至齊國,後來在齊國又遭到齊景公的排斥,不得不繞道宋國,輾轉前往晉國,投奔時任晉國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年輕的趙鞅看透了晉國國家政權出於私門,積極準備著六卿之間的爭鬥,並且注意收羅人才建立根據地。趙鞅敢於打破等級局限,大膽重用陽虎,委任這位奸雄為趙氏首輔。有一次趙簡子問陽虎:「我聽說你善於培養人才。你在執政魯國及得到齊景公重用的時候,提拔了一些不得志或身份卑微的名流賢士、寒門子弟來輔佐自己。」陽虎說:「我在治理魯國的時候,栽培過三個人,都做了『身處上位,以率下民』的令尹。後來趁著我在魯國獲罪之機,都來搜查我;我在齊國做官時,舉薦了三個人,一個能接近國君,一個當縣令,一個做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盜、迎送賓客的候吏。後來我獲了罪,接近國君的那個人不接見我,當縣令的沖著我前來捉拿捆綁我。做候吏的追捕我直到邊境,沒有追上才罷休。我不善於栽培人啊!」 趙簡子低頭笑著說:「凡栽種山楂梨子、柑桔柚子,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種植帶刺的枸桔和酸棗,長大以後反而刺人。所以,仁人君子培養人才一定要謹慎從事,切不可養虎為患啊!」八十七. 魯患不救 【原文】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①,或宦於荊②。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③。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注釋】①魯穆公:戰國初魯國國君,即姬顯,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魯元公之子,在位33年。注重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咨以國事;容許墨翟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使魯國一度出現安定局面。公子:《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宦:學習官吏的事務。「宦,仕也。…猶今試用學習之官也。」—《說文》。② 荊:春秋時楚國別稱。③犁鉏(jū):一作犁且,魯國上大夫,曾在齊為官。假,借也。—《廣雅》。憑藉,借用。於:可譯為「從」「由」「自」等。【譯文】戰國初期,中原一帶的齊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兵馬強壯;楚國居長江中下游流域,沃野千里,兵車千乘,甲兵數十萬,堪稱南方一霸,時時窺視中原。魯國雖然地處中原,卻是個弱小國家,經常受到鄰國的侵襲,使得魯國君臣寢食難安。魯穆公為了跟晉國和楚國搞好關係,所以讓他的眾多兒子背井離鄉,有的到晉國、有的到楚國去學習做官,認為魯國一旦受到別國的進犯,就可以請他們來幫忙。然而上大夫犁鉏卻認為,這是一種十分荒唐的作法,並拐彎抹角地對魯穆公說:「假如我們這裡有人落水了,卻要藉助越國人來救起淹沒在水中的孩子,越國人雖然善於游泳,但孩子必定沒有生還的希望了;假如發生了火災而到大海里去取水來救火,海水雖多,但大火必定一燒到底撲不滅了,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當前,晉國和楚國雖然強大,但齊國離魯國近,若是齊國攻打魯國,恐怕魯國來不及得到晉國和楚國的幫助,早已經滅亡了啊!」八十八. 在所與謀 【原文】南宮敬子問顏涿聚曰①:「季孫養孔子之徒②,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而遇賊③,何也?」曰:「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④,而與周、召斷事⑤,是能成其欲於天下。今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而與優侏儒斷事,是以遇賊⑥。故曰:不在所與居,在所與謀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①南宮敬子:複姓南宮名敬子。顏涿聚:齊國大夫。②季孫:季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首,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③所:處所。朝服:古時君臣朝會、舉行隆重典禮時所穿的禮服。同時,春秋時期貴族私家普遍設置家朝,在宅第會見家臣和處理家政事務。家朝亦稱為私朝、內朝。十數:十個等級。數,等差。賊:禍害,特指殺害。④優:滑稽雜耍藝人。身材異常矮小的樂師。⑤周、召:周成王時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並稱。⑥是以:連詞。因此;所以。【譯文】南宮敬子問齊國大夫顏涿聚:「魯國大夫季孫氏喜歡讀書人,家裡養著孔子的信徒,作為季孫家族的家臣與門客。在居住的處所每次私朝時,總是穿著上朝穿的禮服,正襟危坐會見他們。和他坐在一起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可是季孫氏還是遭到殺害,這是為什麼呢?」顏涿聚說:「從前,周朝第二代君王周成王,交往滑稽雜耍藝人及身材異常矮小的樂師,是為了娛耳目樂心意,而他與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一起決斷國家大事,因此能夠在天下實現他的願望。現在,季孫氏家裡養著孔子的信徒,在居住的處所家朝時,穿著上朝穿的禮服會見他們,和他坐在一起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可是他卻去和優伶侏儒一起決斷大事,家臣與門客以為是討厭自己而心生怨恨,便串通起來殺害了季孫氏。所以說:不在於跟什麼人相處,而在於同什麼人一起謀劃大事。」八十九. 車席泰美 【原文】趙簡子謂左右曰:「車席泰美①。夫冠雖賤,頭必戴之;屨雖貴,足必履之②。今車席如此大美,吾將何以履之③?夫美下而耗上,妨義之本也。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車席:馬車上供坐卧而鋪墊的用具。泰:過分。美:裝飾,華美。②賤:簡單粗陋,不值錢。屨(jù):泛指鞋。履:踩踏。③大美:豪華美麗。④夫:文言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或「那」。而:連詞,有「往」、「到」的意思。妨:損害。義:儀制,法度。【譯文】趙簡子告訴身邊辦事的人說:「馬車上供坐卧而鋪墊的用具,過分美化裝飾,實在太豪華奢侈了。帽子即便簡單粗陋不值錢,也是用來戴在頭上的;鞋子即使再精緻昂貴,必定受到腳的踩踏。現在,馬車上的車席,如此豪華美麗,我怎麼忍心踩踏上去呢?從美化踩在腳下的車席,進而到不加珍惜地在身上的衣服、頭上的帽子,隨隨便便地消耗資財,更為破費,完全違背了儀製法度的具體規定和本來的願望啊!」九十. 文侯守信 【原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①,明日,會天疾風②,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①魏文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②虞人:又單稱虞、山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澤草木鳥獸牧獵的職官,早在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便有關於虞人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記述。期:約定。明日:第二天,次日。會:恰巧,正好。③犯:頂著;冒著。罷:取消。【譯文】魏文侯與掌管山林鳥獸的官員,預先約定了打獵的時間。第二天恰巧颳起了大風,身邊的侍臣都勸阻魏文侯不要去打獵了。文侯不聽。說:「不行。因為風大的緣故,就失信於人,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 於是文侯自己駕著馬車,冒著大風,趕去告訴掌管山林鳥獸的官員,取消這次打獵活動。九十一. 擊鼓戲民 【原文】 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①。飲酒醉,過而擊之也②,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③。居數月④,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楚厲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長子,東周初期的楚國君主,警:報警信號。為:將。與:表偕同的意思。跟別人一起。②過:錯誤。③罷:歸,返回。④居:當, 在。⑤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 【譯文】東周初期楚國君主楚厲王,規定了緊急情況的報警信號,如果遇到了敵情,就將擊鼓以集合百姓前來守衛都城。有一天,楚厲王喝醉了酒,糊裡糊塗地拿起鼓槌猛敲一通。鼓聲驚動全城,老百姓都紛紛跑來集結待命。楚厲王急忙派人阻止,說:「我喝醉了酒,跟身邊的人遊戲消遣,這通鼓打錯了。」軍民百姓都各自回家了。幾個月後,敵人真的來了,厲王擊鼓發出緊急警報。但百姓以為厲王又是在鬧著玩兒的,沒有一個前來救援。楚厲王只好重新申明號令,老百姓才相信了。九十二. 子皋逃衛 【原文】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門①。人有惡孔子於衛君者,曰:「尼欲作亂。」衛君欲執孔子②。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從出門,跀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吏追不得③。夜半,子皋問跀危曰:「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跀子之足④,是子報仇之時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於子?」跀危曰:「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⑤,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⑥,先後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然不悅⑦,形於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⑧」孔子曰:「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概者,平量者也⑨;吏者,平法者也。治國者,不可失平也。⑩」(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①獄吏:舊時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異體字跀。②執:拘捕,捉拿。③從,隨行也。—《說文》。跀危(yuèwēi):指古代受刖刑的人。門下室:《說文》下,底也。④虧:違背。⑤固:本來。⑥方:相當於「在」、「當」,正當。獄:罪案。治:審理。也: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傾側:隨順;依從。⑦臣以言:以,為。為我說話。憱(cù)然:《字彙心部》:「憱,戚也。」憂愁;悲傷。⑧天性仁心:先天具有的仁愛之心。固然:本來就是這樣。德:感激。⑨概:量米粟時,放在斗升等量具上的木板,用以刮平量具內的米粟。平量:公平計量。⑩平法:謂執法平正。《書·立政》「准人」孔傳:「准人平法,謂士官。」孔穎達疏:「平法之人,謂獄官也。」《漢書·宣帝紀》:「吏務平法。」平,正也。—《廣韻》。【譯文】孔子在衛國當相國的時候,他的弟子子皋做了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他砍掉了一個犯人的腳,然後讓這人去守門。有人在衛君面前惡語中傷孔子,說:「孔子圖謀作亂。」衛君打算捉拿孔子。孔子不得不逃走躲避起來,弟子們都迅速跟著逃跑。子皋跟隨著跑出大門,那個被他砍掉腳的守門人,指引他逃到大門下面的地下室中,衛君的差役們追拿不到子皋。 半夜時分,子皋問那個被他掉砍腳的守門人:「我不能違背君主的法令,親自砍掉你的腳,這時正是你報仇的時候,你為什麼竟然肯幫助我逃命呢?我憑什麼能從你這裡得到這樣大的幫助呢?」受刑人說:「我被砍掉腳,本來是我罪有應得,這是不可改變的事,沒什麼好說的,我甘心承受。然而當您根據罪案審理我的案情時,您依從法令,陸續為我說話,很想為我免罪,這些我都是知道的。 等到罪案已定,您滿懷傷感很不高興,這種神情表現在臉上,我清楚地看在眼裡。您並不是背公向私偏袒我才這樣做的啊!而是您與生俱來的仁愛之心,本來就是這樣。這就是我之所以心悅誠服地感激您,並且幫助您逃避搜捕的原因啊!」 後來孔子說:「會做官的人,施行德政樹立美德;不善於做官的人的人,樹立的則是怨恨。概,是用來公平計量的;統治人民的大小官員,是用來公正執法的;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失去公平正義啊!」九十三.昭侯握爪 【原文】 韓昭侯握爪①,而佯亡一爪②,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注釋】①韓昭侯: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一。握爪:握,同捂(wǔ)。遮蓋。爪:指甲。②佯(yáng)亡:假裝失去。效:本義:獻出。③不:同「否」 【譯文】韓昭侯手指彎曲成拳,故意將一個指頭壓在手心遮住指甲,假裝失去了一個指甲,急切地希望尋找回來。左右的臣僕竟有人割下自己的手指甲,說:「這就是你丟失的指甲。」韓昭侯用這種伎倆,立即分辨出身邊的人誠實與否。 九十四. 越王式蛙 【原文】越王慮伐吳①,欲人之輕死也②,出見怒蛙,乃為之式③。從者曰:「奚敬於此?「王曰:「為其有氣故也。「明年之請以頭獻王者歲十餘人④。由此觀之,譽之足以殺人矣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越王:大禹後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勾踐。慮:謀劃。②欲:需要,希望。輕死:看輕死亡。不怕犧牲。怒蛙:肚腹凸起鼓動腮幫的蛙。晉葛洪《抱朴子·廣譬》:「是以晉文回輪於勇蟲而壯士雲赴,勾踐曲躬於怒蛙而戎卒輕死。」③式:通「軾」。以手撫軾,為古人表示尊敬的禮節。軾(shì),古代車廂前面用做扶手的橫木。④明年:古意,第二年。請:願意。⑤殺,克也。—《爾雅·釋詁》。戰勝,順服。又獲也。【譯文】 春秋末期,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富民興國政策,使國力大增。於是,越王時時不忘與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越王非常希望國人,為了滅吳雪恥而不怕犧牲。有一次外出,看見一隻鼓腹凸腮的蛙。他就故作姿態地用手撫摸車前的橫木,俯身低頭表示敬意。隨行的人大為不解,便問越王:「為什麼要尊敬一隻青蛙呢?」越王說:「因為那蛙的表現,有如此旺盛的氣勢,無所畏懼,多麼像一位不凡的勇士啊!所以我要向它致敬。」 這件事很快在越國傳開了。第二年,到越王那裡,願意為越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一年之中就有十餘個。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賞譽厚而守信,它的作用足以順服人,使人們願意為你獻身。 九十五. 齊桓巡民【原文】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①,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佣未及反②。」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餓;宮中有怨女③,則民無妻。」桓公曰:「善。」乃諭宮中有婦人而嫁之④。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⑤,婦人十五而嫁。」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①自養:靠自己勞動維持生活。②無以妻之:無以,即沒有(能力)。妻,用作動詞,娶妻的意思。之,音節助詞,無實義。腐棄之財:指腐敗不用任其擱置的財物。③怨女:指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的成年女子。④婦人:成年女子的通稱。⑤丈夫:成年男子。室:娶妻;成家。【譯文】 齊桓公微服在一個老百姓家中巡視,只見家裡有一位孤獨老人,還需要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齊桓公問其原因,老人說:「我有三個兒子,由於家裡貧窮,沒有能力娶妻,完全依靠在外當僱工謀生,現在還沒來得及回家。」齊桓公回到宮中,把在民間的所見所聞告訴相國管仲。管仲說:「國庫中畜積有腐敗不用、任其擱置的財物,民間就會有飢餓的人;宮中有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的成年女子,民間就會有大齡男子無妻。」 齊桓公說:「你說得對。」於是頒布文告,宮中凡有成年女子一律出嫁。同時向民間下達命令說:「成年男子年滿二十歲就要娶妻,成年女子年滿十五歲就要出嫁。」九十六. 魯人救火 【原文】魯人燒積澤①。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②。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③。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④」哀公曰:「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⑤」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 ①積,聚也。——《說文》。按,禾穀之聚曰積。倚:偏,這裡指蔓延的意思。恐:這裡表示估計,相當於「大概」、「也許」。國:國都。③將眾:率領眾人。趣,疾也。—《說文》。急,趕快。④請:請,告也。—《爾雅·釋詁》。又《類篇》受言也。徒:只;僅僅。⑤降北:投降敗逃。北為敗北的意思,打了敗仗往回逃跑。入禁:進入禁止的場所。【譯文】魯人收割的禾穀,堆放在湖澤岸邊,突然著火燃燒起來。偏偏地面上颳起了北風,火勢迅速向南蔓延,繼續發展下去,也許會燒到國都曲阜。魯哀公非常擔心,打算立即率領眾人前去救火。但是身邊無人,大家都去追捕野獸,不願救火。哀公叫來孔子,詢問對策。孔子說:「追捕野獸正合人們的心意,又不會受到責罰;救火不但辛苦,又沒有獎賞。這就是沒有人願意奮力救火的原因啊!」哀公說:「有理。」孔子接著說:「救火的事情緊急,來不及研究如何行賞。假如參與救火的人都給賞,那麼國庫里的錢,不足以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為今之計,只好通告國人,只對不救火的人和繼續追捕野獸的人進行懲罰。」哀公說:「好吧!」於是孔子下令說:「凡是不參加救火的人,比照降敵逃跑論罪;繼續追捕野獸的人,比照擅入禁區論罪。」命令還未傳遍城鄉,這場大火就已經撲滅了。九十七. 歡以失日 【原文】紂為長夜之飲①,歡以失日②,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③。箕子謂其徒曰④:「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⑤。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⑥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①長夜:整夜。②失日:忘記時間。③箕子:名胥余。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箕子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紂王無道,於是,箕子佯狂而獨自一人隱居在箕山,當紂王聞知箕子情況,遂囚禁在「箕子台」。④徒:隨從人員。弟子。⑤為,治也。—《小爾雅》。天下主:指國家的君王。其: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一定」。⑥辭:推託,借口。以:通「已」,已經。【譯文】商朝的末代君主紂,不理朝政,整天整夜地喝酒,糊裡糊塗地過日子。尋歡作樂以至於忘記了時日。問他身邊的人,也盡數不知。於是叫人去問獨自隱居在箕山的箕子。箕子告訴他的隨從說:「一國之君與一國之臣都忘記了時日,國家一定危險了;一國之君與一國之臣都不知道的事,如果唯獨我知道,那麼我恐怕有危險了。」因而借口已經醉了,也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九十八.造父御馬 【原文】 造父方耨①,時有子父乘車過者②,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③,乃始檢轡持策④,未之用也,而馬咸騖矣⑤。 使造父而不能御⑥,雖儘力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⑦,且寄載,有德於人者,有術而御之也⑧。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①.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於周繆王,王使造父御良馬八匹,西狩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後聞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車日馳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縣),由此為趙氏,是為趙國之始祖。耨(nòu):本義:鋤草,耕作。②時:當時,這時。者:這裡。③因:古語「因」與「就」相通,《說文》:因,就也。連詞於是,就的意思。輟(chuò):停止耕作。寄載:乘別人的交通工具。援:拉,拽。之:到,往。乘:《集韻》音剩。車也。④檢轡持策:檢,收拾,整理。策轡(pèi):馬鞭與馬韁。⑤咸:《易·雜卦》咸,速也。騖(wù):《廣韻·遇韻》:「騖,馳也,奔也,驅也。」疾馳之意。⑥使:假如。⑦佚(yi):通「逸」。《廣雅》:「佚,樂也。」安閑之意。⑧德:恩德。術:策略,辦法。【譯文】造父正在田間耕作,當時有父子二人乘車經過這裡。由於拉車的馬受到驚嚇,無論如何不肯前進。父子二人只好下車,兒子牽馬父親推車,還請求造父:「幫助我們推推車吧!」造父因此收拾工具,停止耕作,輕身一躍坐上馬車,隨手將那年輕人拽到車上。剛剛整理好韁繩、拿起馬鞭,還沒有開始使用,那馬就引起相應的反應,迅速奔跑起來。假若造父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駕馭車馬,雖然竭盡全力身受勞累幫助推車,那馬還是不肯前行。如今身體得到安閑,而且能搭乘別人的馬車,又給予他人的好處,這是因為他有本領駕馭車馬的緣故。所以,國家是君王的馬車;權力是君王拉車的馬匹。如果君王沒有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和手段,身體雖然勞累,國家還是免不了出現混亂的局面;有駕御臣下的本領,自己就會處在悠閑安樂的境地,又能求得帝王的功業啊!九十九. 申子辟舍 【原文】 韓昭侯謂申子曰①:「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來知行法矣,寡人奚聽矣②。」一日,申子請仕其從兄官③。昭侯曰:「非所學於子也。聽子之謁④,敗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謁?」申子辟舍請罪⑤。【注釋】 ①韓昭侯: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申子:申不害。法家代表人物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②以來:猶言以後。行法:按法行事。奚(xī):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何」、「怎樣」。③仕:審察,仔細考察。又『仕,學也。』—《說文》。段玉裁注:「古義宦訓仕,仕訓學。」朱曰:「猶今言試用也。」從兄:古人之從兄,具體分二種: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長於己者,稱為從祖兄;同祖父,不同父親,年長於己者,稱為從父兄,即今日所說的堂兄。二者統稱從兄。④謁(yè):請求。⑤辟:古同「避」,躲,躲避之意。辟又作「擗(pǐ)」,拊胸也。即捶胸。 【譯文】韓國國君韓昭侯告訴丞相申不害說:「國家的法律制度很不容易執行啊!」申不害回答說:「國家的法律制度,就是見到功勞才給予獎賞;依據才能來授予官職。如今您設立了法律制度,又聽從左右人的請求,所以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並無權威地位,這就是法律制度很不容易執行的原因啊!」韓昭侯說:「我從今以後,以及怎樣依法行事了,我也知道應該怎樣聽取意見了。」後來有一天,申不害請求韓昭侯仔細考察一下他的堂兄,讓他學習政事,見習試用做做官。韓昭侯提醒申不害說:「這可不是從你那兒學來的『依法行事』的作法呀!我今天要是聽從了你的請求,那豈不是破壞了你所主張的治國原則嗎?還是不滿足你走後門、通關節的要求為好啊!」申不害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於是躲進屋裡深刻反省,捶胸頓足後悔不已,並請求韓昭侯給予處罰。 一00. 襄公之仁 【原文】宋襄公與楚人戰於涿谷上①。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②。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②。」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不鼓不成列③。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陳而後鼓士進之。④」右司馬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⑤」公曰:「不反列,且行法。⑥」右司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⑦,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⑧。(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①宋襄公:宋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涿(zhuō)谷:涿河邊的河谷地帶。②既:已經。濟:渡河。使:讓,令,叫,命令。③重傷:重複傷害受傷的人。二毛:頭髮花白的人。常用以指老年人。迫人:逼迫人。阨(è):狹窄。不鼓:不擊鼓(進攻)名詞作動詞。鼓,擊鼓也。—《說文》。④成陳:陳與「陣」通。列成戰陣。鼓士:激勵將士。腹心:比喻極親近的人;心腹。這裡當指宋楚之戰,宋襄公親自葬送了視為心腹的親軍衛隊。完:保全,堅固,完整。特為:不過是,只為了。耳: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⑥行法:按法行事。⑦撰:常規,法則也。《易·繫辭》以體天地之撰。⑧自親:躬親。親身奉行。【譯文】宋襄公與楚國人在涿河邊上的河谷地帶作戰。宋襄公親自指揮,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式,並在軍中豎起一面大旗,上面寫著「仁義」兩個大字,試圖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這時,楚國人還沒有來得及渡過涿河。宋國執掌軍事作戰指揮、統帥管理軍隊的右司馬購強,覺得有機可乘,快步走到宋襄公身邊,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說:「這一仗敵眾我寡,由於楚軍輕敵,給了我們機會,請主公命令我們以逸待勞的軍隊,在楚國人只有半數渡河,還沒排成戰鬥隊列時,就發起猛烈攻擊,楚軍肯定會方寸大亂必敗無疑。」宋襄公說:「我聽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說過:『不重複傷害受傷的人,不捕捉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把別人推入危險的境地,不把他人逼上狹窄的絕路,不擊鼓進攻不成隊列的敵軍。我們是仁義之師,在楚國軍隊還沒有完全過河的時候,就去攻打他們,是有傷義理的。告訴將士們,讓楚國軍隊全部過河、列成戰陣後,再激勵將士攻擊他們。」右司馬說:「君王不愛惜宋國軍民的性命,不保全視為心腹的親軍衛隊,只不過為了個人的『仁義』虛名罷了。」宋襄公怒目切齒地說:「你再不回到隊列中去,將按軍法行事。」右司馬只好返回隊列。此時,楚國人已經排好作戰的常規隊列,宋襄公才命令擊鼓進攻。 由於楚軍人多勢眾,實力強大,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的親軍衛隊全部被殲,大將公子盪戰死,宋襄公雖然逃出重圍,但股骨受傷。三天後,這位滿腦子仁義的國君,就一命嗚呼了。這就是宋襄公從仰慕到親身奉行仁義帶來的禍害。
推薦閱讀:

泰迪永遠喜歡金吉拉
《阿彌陀佛的故事》文字稿
《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是誰?
150萬庫友親口講述:我與父親的故事
有哪個瞬間曾讓你難以抑制的想哭?

TAG:故事 | 寓言 | 韓非子 |